心理教学管理论文

2022-05-14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心理教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钢琴教学是对钢琴知识的学习和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演奏的过程,我们在注重掌握娴熟演奏技巧的同时也应该进行心理因素的相关训练,提升对音乐的想象力和理解力,控制自己的心理因素,排除不良的心理影响。

第一篇:心理教学管理论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教学探讨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校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治学生的心理问题上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只关注防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忽视了治愈后对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基于此背景,高校积极心理学教学的开展已刻不容缓。本文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出发,探讨高校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现状,以期改善并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教学

前言

近些年来,各地不断爆出有关大学生的杀人及自杀案件,比如马加爵杀人案、大学生虐猫、用硫酸泼熊、复旦大学学生下毒杀室友还有大学女生因失恋而自杀等等案件,这些频频爆出的案件都显示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尚未完善,忽视了对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以及心理素质的提高,积极心理学教育作为一种心理教育新浪潮,旨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发展人的潜在美德,它更新了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的思路,有利于创建和谐美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一、积极心理学的含义及内容

积极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末的西方心理学界,是由心理学家赛里格曼谢尔顿发起的新的心理学研究浪潮,他发表论文称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种全新的历史转折点,心理学家目前的新使命是帮助人们感受生活中的幸福,让儿童健康成长,帮助构建幸福美满的家庭氛围,推动个人以及社会的发展,积极心理学不关注心理学研究消极和病态心理的方面,而是利用有效的试验方法和测量手段关注心理学研究积极和美德的方面,研究重点是人心理中的积极因素,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实际的力量和美德,鼓励心理学家以积极心态解读人的心理行为,挖掘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和积极心态,以积极心理学为工具帮助人们获得更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有:首先,恢复心理学的功能和使命。传统心理学的研究价值在于引导并纠正人们的心理问题,使他们能正常生活。但积极心理学回归并更新了当代心理学的研究价值,它主张积极人性论,重视以人为本,传统心理学只重视消极和病态心理学,具有很强的片面性,积极心理学在消除这种片面性的同时开始恢复心理学的功能和使命,除了要帮助人们克服心理问题,回归正常生活,积极心理学的另一重要目的是挖掘人的博爱精神和美好的人性,不再以心理学作为克服心理问题的工具,而是把人自身的美好品质作为克服心理问题的工具,在治愈人们心理问题的同时还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其次,重视对人类积极力量的研究。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应是研究每一个人身上潜在的积极力量,以一种开放且欣赏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普通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层面分三种,一种是主观层面,认为积极心理学要重视研究人们在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积极主观体验,一种是个体层面,重视研究每个人的积极人格,包括积极力量和美德,一种是集体层面,积极心理学重视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学校、家庭以及单位等,主张以人的幸福感为出发点创建这些组织系统;最后,重视以积极态度解释问题。积极心理学面对个体或社会的问题时往往倾向于以积极的态度作出解释,在寻找问题发生的原因和探寻问题本身的过程中帮助个体得到积极意义。

二、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

首先,积极心理学更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心理学研究新浪潮,它的兴起标志着当代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的转换,从研究消极和病态的心理问题转而研究人的积极品质,如前言中所说,目前大学生杀人及自杀案件频发,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只重视防治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却忽视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态度以及顽强的心理素质,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遍的价值取向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以及克服心理障碍,这种价值取向本身就不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本意,不重视积极价值取向的引领,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是治标不治本。而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引导回归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重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有利于塑造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的大学生。

其次,积极心理学拓宽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由于积极心理学主张开放且欣赏地看待每一个个体,鼓励培养和挖掘人潜在的积极品质及力量,这种主张契合了个体的发展需求,当下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大学生的各种心理疾病及表现、疾病成因和矫正方法,但这些研究的针对对象都是心理有问题的大学生,而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毕竟占少数,因此其他的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就被忽视了,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有利于面向全部大学生群体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拓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

最后,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力量。如前文所说,积极心理学主张以积极的态度解释问题,让个体从问题中得到积极的意义,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而言,这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一旦习惯了这种思维,在帮助他人挖掘潜能、塑造良好心态的同时也会发现自身的美德和积极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构建积极的价值观,改变工作方法,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人才,有利于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

三、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方式

首先是构建积极的组织系统。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全独立于课堂教学、社会文化资源和家庭教育环境,没有形成完整的组织系统,因此构建积极的组织系统是首要任务,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化、整合化。积极心理学主张全面干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各个方面,比如学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每个方面为支点,建构起积极心理学教育的大网络,形成全面的教育体系,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挖掘大学生的青春活力,使他们能实现快乐地学习、生活和工作。

其次,创造积极的宣传氛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积极心理学,心理教育工作者可以营造一种积极的宣传氛围,发展大学生的积极本性,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社会、家庭、校园、宿舍、院系等地方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比如校园广播、发放心理健康教育书籍给每一个学生的家庭、在宿舍楼下设立公告栏、在院系里设立心理学社团等等,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开发大学生潜在能力,推动他们的和谐身心发展。

作者:周红玲

第二篇:钢琴教学中的心理分析与心理训练

摘要:钢琴教学是对钢琴知识的学习和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演奏的过程,我们在注重掌握娴熟演奏技巧的同时也应该进行心理因素的相关训练,提升对音乐的想象力和理解力,控制自己的心理因素,排除不良的心理影响。

关键词:钢琴教学 心理训练 心理分析

钢琴的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对学习者的要求也比较严格,在学习过程中,大多学生都会受到消极的心理影响,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钢琴的学习和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和训练势在必行。

一、钢琴教学的现状

(一)钢琴教学的兴起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让孩子学习钢琴作为一门艺术特长,大多高等院校也都开设了有关钢琴教育的专业,家长希望孩子通过学习钢琴培养艺术情操,产生对美的欣赏与鉴定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修养,在社会急剧发展的年代,钢琴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钢琴教学中学习者常见的问题

钢琴弹奏的曲子旋律优美,但是学习钢琴却是一件非常枯燥乏味的事情,对于初学者来说,在未经过专业训练或者未经过大量练习的情况下是不可能一次弹完整首曲子的,在遇到技术困难或弹奏障碍时,大多数学生都会产生挫败感,有自卑心理的学生甚至会产生厌学和厌世情绪,感到无法克服困难,又因为钢琴教育一般采取“一对一”的教育方式,学习者对教师普遍有依赖心理,遇见弹奏障碍不能主动寻求解决办法,反而养成了依赖心理,被动机械的接受知识,缺乏主观能动性,这些因素都不利于钢琴的学习。

(三)钢琴教学中教师易出现的问题

作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塑造者与工程师,教师应该在教育中注重对学生心理的培养与教育,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但是往往有些教师因为自己的不正确的态度,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采取语言讽刺,讥笑的等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使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给学生带来了难以弥补的伤害。有部分教师忽略学生个性,不能正确分析学生在钢琴学习上的特点与特长,采用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往往效果不佳。更有甚者对学习者进行体罚,一味的指责学习者,这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不利于钢琴的学习。

二、钢琴教学中的心理分析

(一)进行心理训练的必要性

心理训练是有目的的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过程,现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非常重视对演奏技巧的掌握,却忽视心理因素在演奏和教学中的重要性,这种舍本求末的行为是错误的,要想实现完美的钢琴演奏只有娴熟的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心理训练,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人的心理素质一部分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更重要的是依靠后天的努力与锻炼。比如,很多学生在平时练习时演奏的完美无缺,但在钢琴考级和钢琴比赛中却屡屡失常,不能发挥自己的本来水准,这就是因为学生在平时没有注意心理的训练。平时练习注意力不集中,在比赛中不自觉产生紧张情绪而影响自己的发挥,很多学生虽然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表现并不突出,但每逢大赛或考试都能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将扎实的音乐基础和音乐素养表现的淋漓尽致,究其原因,这是心理训练的结果。

(二)影响心理训练中的重要因素

钢琴的学习是几种心理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的是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听觉四个方面,这四方面对钢琴教学有重要的作用,所谓注意力就是集中精力于某件事物的能力,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在现实的世界中,很多事情都会让我们分心,钢琴的演奏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只有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演奏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平时练习时要不为外物所干扰,想象力是人创作的源泉,钢琴演奏是一门艺术,高明的艺术家弹奏的往往不仅仅是音乐,而是一幅幅立体的画面,每一幅画面都倾注着艺术家的情感。当学习者在练琴过程中展开想象力时,能促进和激发学生灵感的产生,提高练习的效率,记忆也是一种重要的因素,常见的记忆有运动记忆,图像记忆,声像记忆等等,弹奏钢琴势必就要用到乐谱的记忆,只有熟记乐谱,才不会让演奏者不会误入歧途,只有在练习中把握这几点要素才能弹奏出优美的旋律。

(三)加强心理训练

针对发挥失常这种情况就应该在平常练习的过程中端正态度,树立自信。树立自信不是盲目自大更不是自我满足,它是以扎实的专业素养为基础的,树立自信就是对自我的肯定,有助于帮助自己以平稳的心态应对各种场合,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自己正站在比赛场地中央,自己的老师就是评委,通过心理暗示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人的一切活动都和心理密切相关,钢琴教学也不例外,只有在钢琴教学中遵循心理学教学原理,在平常中有意识的进行训练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成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钢琴教学中心理训练采取的方法

(一)心理训练在读谱上的运用

钢琴的心理训练是分阶段进行的,是根据受教育者所处的年龄阶段进行的不同的教育。例如对儿童的心理教育从读谱开始,因为读谱是弹奏的前提,是基本功,教师如果频繁纠正学习者在读谱中的错误,势必会减少讲解其他重点的时间,对与学习者而言,如果在弹错的情况下想要改正不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而且非常的困难,要教会儿童养成读谱的好习惯,读谱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从易到难,先对谱子进行大致浏览,然后对重难点进行分析。最后是理解整个谱子的内涵,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放慢速度,增强节奏感,对乐谱留下完整的映像,平时也可以多找一些课外谱子进行阅读,在读谱的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养成好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如果教师发现儿童产生厌烦情绪要及时对其进行疏导,与其进行交流找寻问题的原因与解决的办法,如果受教育者处于青春期,教师则要根据青春期的特点比如自尊心强,有逆反心理等等,主要以鼓励和启发为主,面临比赛前,有的学生担心如果无法获奖对不起父母老师,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包袱,这时要对学生进行减压,尽快帮助他们释放压力,更好的投入到比赛中,把不良的影响尽量降到最低。

(二)心理训练在技能练习上的应用

在钢琴练习的过程中,重复是练习技能的好办法,但是这种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集中注意力,灌注思想与感情的去练习,在现实中,有很多学生只是机械的重复,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也浪费了大量的精力,而不能取得相应的练习效果,要想做到取得应得的效果,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用心去练习,钢琴技巧的练习过程即是动作练习的过程也是心理练习的过程,在练习过程中,练习者各感官要互相协调,相互合作,要求比较高,应该要求学习者先进行分步练习,一部分一部分的对所学内容进行练习及理解,注重手指,手腕,肌肉之间的配合,再者要注意对学习者的练习过程进行评价,严格要求学习者集中注意力,要求学习者进入演奏的状态,当学习者出现“高原现象”时,明确告诉他们这是学习的必然规律,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突破和克服困难。

四、教师在钢琴教育教学工作的注意事项

(一)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

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性格、脾气、心理特征,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有所了解,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质进行有针对的心理训练,有的学生天资聪颖,领悟能力强,但不求甚解,练习不刻苦,针对这种学生要严格要求为主,耐心教导为辅,语言要强硬鲜明,要求其做到当天问题当天解决。在练习的曲目的选择上应该选择一些庄重,有深度的曲子,帮助其改掉性格上浮躁的缺点,而针对有的学习者学习努力,但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则要采取缓和的教育方式,以鼓励为主,与他们多交流,帮助他们敞开心扉,排忧解难,做他们生活中的良师益友,选择的曲目多采取激昂,欢快的曲子,鼓励他们与别人沟通,帮助他们克服自己拘谨、怕羞的缺点。总之,教育者应该在平时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多观察,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心理方面的训练,使受教育者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发展,这才是好的教育。

(二)注重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培养学习者对于学习钢琴的兴趣,不仅能够有效的激发学习者学习钢琴的热情,还能激发学习者的潜能,兴趣的培养是需要教师有目的的诱导的,这与凭兴趣学习是不同的。虽然学习者可能对陌生的钢琴会产生浓厚的好奇心与兴趣,但大多学习者年纪尚小,无论是生理和心理都发育不成熟,不能将其浓厚的兴趣转移到对钢琴的刻苦学习当中,久而久之,势必会对枯燥的乐谱与反复的练习产生厌烦情绪。为了激发学生对学习钢琴的热情,教师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对其进行引导,比如在教授年龄较小的学生时要注意转变教育观念,将枯燥的语言说教转化为形象具体的比喻说教,帮助学生形成画面感和立体感,激发他们的兴趣,还可以介绍曲谱创作者的生平和背景,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授。如在演奏贝多芬的《命运》时,介绍贝多芬的坎坷经历和他不屈不挠敢于奋斗的精神品质,学生在演奏曲目的过程中自然会联想到贝多芬与不公命运的抗争,有助于学生表现作品。

(三)注重在实践中学习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想要学好钢琴,必要的实践必不可少,教师可以有意识的给学生播放有关钢琴演奏方面的视频,或者带学生参加音乐会等,领略真正钢琴演奏的魅力,让学生互相学习,找寻自己和演奏家的差距,有意识的去进行改正,这样既改正了演奏方面的缺点,也培养了竞争的意识,有利于钢琴的学习。

五、结语

钢琴的教学与心理的学习是密不可分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授工作中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热情与爱心去感染学生,同时也要运用科学的心理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帮他们解决心理负担,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王朝刚.练琴心理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音乐,1989,(01).

[2]徐小芳.钢琴慢练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J].钢琴艺术,2003,(05).

[3]吴磊.关于钢琴演奏技能形成的系统分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04).

[4]代百生.钢琴教与学的心理训练[J].钢琴艺术,2000,(03).

[5]任筱敏.论音乐心智技能在钢琴学习中的作用[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8,(01).

[6]黄登辉.钢琴教学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J].人民音乐,1995,(12).

作者:郭艺术

第三篇:高校音乐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调适与心理保健

[摘 要] 高校音乐教师及音乐工作者是有着自己行业特殊心理状态的群体。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针对音乐教学的心理特殊性以及高校音乐教师心理现状的调适,以提高教学质量是亟待重视的问题,通过对音乐教师的心理分析,提出了有效的心理调整与保健的途径。

[关键词] 音乐教学;心理调适;心理保健

一、前言

音乐是一个浪漫的字眼。在很多人看来,高校音乐教学过程更是欢歌笑语,唱唱跳跳,远离忧愁烦恼,使人心理更健康的课程。然而,恰恰相反,根据近几年的科研统计数据发现,高校音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同时,音乐教师及音乐工作者又是有着鲜明的行业特征和特殊心理状态的群体。怎样认识音乐教学环节中的心理活动与心理状态;怎样破解高校音乐专业教师的心理健康瓶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拟作以下探讨。

二、音乐教学工作者专业要求与心理特征

(一)音乐教学工作者专业特征与要求

从事音乐工作,需要一定的音乐天赋,代表钢琴教育最高峰的德国钢琴教育大师卡尔-海因茨·凯沫林(KarlHeinz K?覿mmerling)曾经说音乐天赋“绝大部分是先天就有的。但每个人的音乐天赋会表现在不同方面。”虽然很多天赋平常的孩子,也能够通过训练获得一定音乐技能,但是很难达到较好职业音乐工作者的水准。

通常要掌握一门音乐专业技艺需要每天至少4小时的练习,坚持6~7年;此后仍需常年不间断的练习与用心琢磨,以保持技艺的熟练,业内有一句话“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行家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除此之外相关音乐理论,整体文化知识也需要学习。而音乐教师还需要更多的教育心理学背景,应对烦琐材料工作的能力。

(二)音乐教学工作者的心理现象与心理特征

音乐工作者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首先,音乐作为艺术类专业,对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创造性与整体敏感性要求都比较高,并且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得到磨炼;同时技艺的训练,需要独自忍受寂寞,长期每天几个小时的独自训练和琢磨,所以从事这方面的教学和学习的群体,都比较挑剔,追求精致、爱幻想、思维变化快、跳跃;由于与人接触少,会比较单纯,容易受伤,而且性格显得比较清高、孤傲、自我。

此外音乐群体由于音乐听觉的敏锐性,音乐要求的外显性与表现力,音乐的直接交流特征,尤其技能专业,如器乐、舞蹈,声乐、指挥都会需要舞台表现力,情绪感染力,自然会导致整个性格、心理过程与其他艺术群体的差异,这些差异通常表现为容易兴奋激动,情绪化、起伏大,整体比较外向夸张与张扬。

在这些天赋和专业特征的融合中,教师学生课堂上的情绪起伏大,容易对教学突破过于激动乐观,又容易对挫折失败过于沮丧;课堂精彩时大家热烈冲动,甚至手舞足蹈,音乐歌声喧闹无比;课堂没感觉时,老师学生都有可能自由散漫,缺乏常规教学的基本过程与纪律。教学手段上,由于形象化、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教师更喜欢使用比喻、启发、感觉等感性化方式;而且每个老师都会有个人比较鲜明的教学形象思维和语言体系,还容易寻求多变、新的表现形式,学生学习更多时候要依靠悟性,一旦不能适应,就会举步维艰。

三、对高校音乐专业教师心理状态的认识

(一)高校音乐专业教师心理状况的资料分析

从知网查找发现,自1987—2020年,涉及论文达到10369条之多,谈教学运用心理的有14320;对音乐用于心理学的研究以及音乐的心理学特征研究也比较多,也有2599条。但是,在音乐教学环节中强调人的教学主体性,重视教学过程中人的心理分析、心理调整、心理健康的研究不多。谈音乐教师教学心理的不到100条。谈音乐教师的教学倦怠情绪,教学过程的心理调适,以及心理健康研究的总共不到10篇,而且从2008年才开始有这类研究。这其中涉及高校音乐教师心理的只是寥寥几篇。其中包括两篇硕士论文《论声乐教师的教学情绪》《普通高校音乐教师职业倦怠与对策研究》,两篇期刊《河北省高校音乐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研究》《衡水学院音乐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调查》。调查有效人数涉及近四百,涉及山东、河北共十八所高校,高校音乐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研究的数据说明音乐教师普遍感到压力大,工作满意度低,身心健康欠佳;高校音乐教师职业倦怠数据结论表明,高校音乐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感。

(二)高校音乐专业教师的心理状态与教学过程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学的根本在于教师,教学的成败更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现有的调查数据都来自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区,可以说是高校音乐教师的集中代表,那么高校音乐教师,处于压力大,工作满意度低,身心健康堪忧的状态下,教学工作,教学过程势必受到影响。这些影响会表现在对教学任务、科研任务的回避,对教学烦琐材料的敷衍与推脱,而最严重的,则是教学热情下降,对学生缺乏耐心,创造性的教学思维火花减弱减少,不能更好带动学生去思考,探索技艺。

四、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中的心理调整及心理健康的思考

(一)怎样在具体音乐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调适

教学过程中,针对音乐群体的独特心理特征,作为音乐教师,努力做到自己与学生的心理稳定和情绪安宁。一方面改变认知,接受教学中挫折和曲折本身就是符合事物發展的自然规律,不要过分追求极端效果,在教学顺利时情绪高涨,拖堂,加大难度练习,结果导致彼此消耗过度,机能受损,反而影响长远教学效果。在面对天赋不高的学生,或者师生上课配合不顺利的时候,注意觉察彼此情绪,不因为一时情绪影响教学,甚至导致学生认知错误。此外,提升教育心理学的素养,师生平时都多阅读一些教育学、心理学书籍,参加这方面的课程和讲座,对教学过程中各自心理状况会更有敏锐地觉察能力和应对办法。

(二)全面重视高校音乐教师教学职业生涯中的心理调整与保健

我们既要重视音乐教学过程中心理情绪调适,更要考虑到高校音乐教学过程外心理健康对教学的影响。音乐教育是人类精神文化的最高意识形态的传承教育,是人类文明最精粹的不可或缺的领域。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教师身心健康问题,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改善高校音乐教师的生存成长境遇,引入高水平心理援助项目,拓宽音乐教师的心理学知识,更多地运用心理学方法进行自我保健、提高教学效率,是未来高校音乐教育提升的重要途径。

五、结语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校音乐教师,可以说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中最特殊最具有引领性的一个群体,他们心理健康才能引领学生心灵走向健康强大,让我们来一起关心高校音乐教师的身心健康吧!

参考文献

[1]杜贞瑶.普通高校音乐教师职业倦怠与对策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2]王明江,马晓男,陈颖.河北省高校音乐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研究[J].音乐时空,2015(5).

[3]安特·科博斯,奥利弗·穆勒,詹湛.没有奇迹:论音乐天赋的机会[J].钢琴艺术,2012(8).

[4]刘东兴,杨雪,郭腾.衡水学院音乐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调查[J].才智,2015(6).

[5]刘雨青.论声乐教师的教学情绪[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孙晓婕,郁正民.心理学与音乐教育学[J].中国音乐教育,2010(7).

作者:宋红柳

上一篇:互联网企业管理论文下一篇:电子商务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