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学论文范文

2022-05-11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心理教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钢琴教学是对钢琴知识的学习和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演奏的过程,我们在注重掌握娴熟演奏技巧的同时也应该进行心理因素的相关训练,提升对音乐的想象力和理解力,控制自己的心理因素,排除不良的心理影响。

第一篇:心理教学论文范文

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探究

摘 要: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入,大学校园环境开始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很多学生仍没有建立起坚实心理防线,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本文将结合积极心理学特点,讨论突出主体位置、设置障碍情景、建立团队合作、强化师资力量、完善心理档案、专业心理辅导等教学策略,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0 引言

心理教育课程能够帮助个人建立起良好的思想品德,满足新时期背景下社会对全面人才的需求,保障其身心发展健康。由于大学生仍不具备充分的社会经验所以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因为各种烦恼而激发心理问题。校园暴力、自残轻生、室友矛盾等事件近几年屡见报端,需要以科学手段对学生心理给予引导。

1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最早起源于20世纪末,随着经济社会的繁荣,人们往往会在生产、生活中感受到更大的压力,在物质欲望得到满足后,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心理世界,抑郁、焦虑、强迫症等问题在群众生活中愈演愈烈,传统心理学已经不能矫正这种问题,对此相关人员就开始研究积极心理学的作用,该学科提倡从正面解决问题,推进个人能够保持健康、活跃、积极地心态,这与大学生思想教育课程目标十分相似,所以在开展高校思想教育课程时需要融合积极心理学思想,从动态角度去看待个体发展,积极鼓励大学生优点,使其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增强学习生活的自信心,激发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加适应校园生活。[1]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2.1 突出学生主体位置

早在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明确提出,个体身心健康不仅仅针对患病或缺陷而定义,而是需要综合社会生存能力与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并且世界卫生组织还提出了关于个体心理健康的7个准则:智商较高,能够调控自我情感,具备坚强的意志品格,和谐人际沟通关系,心理情况与生理年龄相吻合,人格健康,对外界环境有良好适应能力。由此可见,大学生健康需要保证身体不患病同时还需要做到心理健康。对此高校领导人员要从根本上树立“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等思想意识,突出学生主体位置,致力于给其全面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加大社会实践比例,从实际生活中激发其主观学习意识,联动情感体验,融合积极心理学思想,发挥出个体特长与优势,用公益活动、主题讲座等方式激发其思想认知,自动自觉建立起进取精神与社会适应意识,提高综合素质。[2]

2.2 设置心理障碍情景

上文中提到,当前大学生由于身心仍处于发展阶段,所以在面临一些困惑与措施时无法自主进行判断,很容易受到心灵伤害,对此就需要教师创设挫折情景,以实际情况锻炼个人抗挫折能力。目前高校开展的抗挫折教育主要从三个方面出发:第一,挫折心理认知,通过结构化课程深化学生对于挫折的了解,使其能够正确认识到挫折的定义;第二,挫折情景演练,在可控范围内锻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在模拟情境中对其行为作出正确指导;第三,实际生活反馈,大学生自我面临挫折,并将应对预案与心理知识融合在其中,并给予教师适度反馈,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真正意义上的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从而提高心理承受效果与抗挫折水平。

2.3 建立团队合作生活

大学生社团是当前高校常见学生合作组织,通过共同爱好、兴趣点吸引人群,从而自动自发地开展活动,在社团活动中实现良好的沟通协作关系。在心理教育课程中,相关教师要积极发挥出社团团队合作的思想引导作用,在学生团队中培养心理素质过硬,政治意识良好的干部队伍,使其成为心理辅导课程的线下深入者,以社团活动为基础,不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团队活动成为思想课程的延伸,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操练品行、提高认知、学会沟通。

2.4 强化师资力量建设

新课程标注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引导者需要正视自己的职能与地位,虽然我国目前开始重视高校心理教育课程,但是从整体发展形势上来看,仍慢于发达国家,无论是师资质量与人员配置都有一定欠缺,很多心理教师都较为年轻,仅仅通过了理论考核,在开展工作时并不具备丰富经验。对此就需要校内管理人员制定专业化的人才培养、考核体系,树立教师积极心理学思想认知。例如,每季度或每学期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技能考核,提高师资队伍综合素质,关注教师团队心理健康情况,确保其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辅导,深化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合激励机制、激发竞争模式,在维护好教师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使其能够更加全身心投入工作当中,为学生输出更优质的服务。

2.5 完善心理档案体系

新时期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还有很多学校领导部门缺少对积极心理学的认识,偏向重视专业课程、知识技能的教学,在平时开展学习活动时也都以考试为主,在进行心理辅导时比较流于表面,等到上面檢查时才开始做“面子工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周期性相对较长,需要我们不断检查的过程,所以需要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情况的发生,在初始阶段就要做好心理障碍预防,重视个体心理发展与人格培养等内容,构建出完整的心理档案体系,从整体心理问题衍生形式来看,大一新生与大四毕业生出现焦虑、紧张情况比较常见,所以就需要在大一开始定期调查学生心理情况,集合数据资料,对于心理出现异动的学生要重点关注,平时在学生行为评价时,也要从学科成绩与心理健康两方面入手。例如,设置乐观量表、积极量表等等,以积极心理学为出发点,完善个体评价体系,不能仅仅关注专业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找到自身潜在能力,不断激发出来,从而培养健康心理。

2.6 提供专业心理辅导

很多大学生在平时生活中产生困惑,面临如就业、情感、生活、学习等压力时候,往往会选择对家人、朋友倾诉,而并不信任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发生这种情况与高校内开展的心理辅导课程水平不够专业有一定关系,如果心里困惑在初期等不到有效纾解,很容易堆积引发成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另外很多学生都不能正确认识到心理辅导的作用,对于相关课程没有一个正确、全面、科学的认知,导致自我主观性不强,从心理上抗拒辅导活动,制约了教育效率的提升。

对此高校教师就需要尽快发挥出自己的引导作用,致力于给其提供专业化课程辅导。目前常见心理资源主要是通过咨询技术了解个体心理动态,根据:交流、采访、测试等方法来了解学生心理动向,从而针对性疏导。学校内开展的心理疏导往往是基于医学案例开展,从问题研究到疏导措施都比较局限,而融合了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咨询对个体引导更具有专业性,深度挖掘每一个人身上的特点,将其视为独立发展的个体,保持充分的尊重,结合学生自身条件解决问题。另外,在提供专业心理辅导时,校内管理人员还需要组织教师定期开展:自我认知课程、实践操作活动、抗压训练、人际关系模拟等内容,构建必修课、选修课、课后作业等一体化模式,找到积极心理学与心理辅导之间的必然联系,将心理健康培育课程纳入战略发展计划中,从而给更多大学生提供较为专业的帮助。[3]

3 结语

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高校教师要重视积极心理学知识的学习,通过构建专业化课程,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校园生活中,正视心理情绪等问题,在平时生活中做好自我反思、自我加工,以良好的校园环境带动学生感受到爱与被爱的力量,实现自我情感体验的高度满足。

参考文献:

[1] 黄禹龙.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自助教育情况分析[J].中国农村教育,2019(02):14.

[2] 胡敏辉,涂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2018(12):25-26.

[3] 金鑫,崔翠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校院(系)合作模式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8(08):40-43.

作者简介:吕沁(1985—),女,湖南张家界人,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吕沁

第二篇:钢琴教学中的心理分析与心理训练

摘要:钢琴教学是对钢琴知识的学习和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演奏的过程,我们在注重掌握娴熟演奏技巧的同时也应该进行心理因素的相关训练,提升对音乐的想象力和理解力,控制自己的心理因素,排除不良的心理影响。

关键词:钢琴教学 心理训练 心理分析

钢琴的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对学习者的要求也比较严格,在学习过程中,大多学生都会受到消极的心理影响,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钢琴的学习和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和训练势在必行。

一、钢琴教学的现状

(一)钢琴教学的兴起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让孩子学习钢琴作为一门艺术特长,大多高等院校也都开设了有关钢琴教育的专业,家长希望孩子通过学习钢琴培养艺术情操,产生对美的欣赏与鉴定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修养,在社会急剧发展的年代,钢琴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钢琴教学中学习者常见的问题

钢琴弹奏的曲子旋律优美,但是学习钢琴却是一件非常枯燥乏味的事情,对于初学者来说,在未经过专业训练或者未经过大量练习的情况下是不可能一次弹完整首曲子的,在遇到技术困难或弹奏障碍时,大多数学生都会产生挫败感,有自卑心理的学生甚至会产生厌学和厌世情绪,感到无法克服困难,又因为钢琴教育一般采取“一对一”的教育方式,学习者对教师普遍有依赖心理,遇见弹奏障碍不能主动寻求解决办法,反而养成了依赖心理,被动机械的接受知识,缺乏主观能动性,这些因素都不利于钢琴的学习。

(三)钢琴教学中教师易出现的问题

作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塑造者与工程师,教师应该在教育中注重对学生心理的培养与教育,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但是往往有些教师因为自己的不正确的态度,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采取语言讽刺,讥笑的等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使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给学生带来了难以弥补的伤害。有部分教师忽略学生个性,不能正确分析学生在钢琴学习上的特点与特长,采用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往往效果不佳。更有甚者对学习者进行体罚,一味的指责学习者,这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不利于钢琴的学习。

二、钢琴教学中的心理分析

(一)进行心理训练的必要性

心理训练是有目的的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过程,现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非常重视对演奏技巧的掌握,却忽视心理因素在演奏和教学中的重要性,这种舍本求末的行为是错误的,要想实现完美的钢琴演奏只有娴熟的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心理训练,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人的心理素质一部分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更重要的是依靠后天的努力与锻炼。比如,很多学生在平时练习时演奏的完美无缺,但在钢琴考级和钢琴比赛中却屡屡失常,不能发挥自己的本来水准,这就是因为学生在平时没有注意心理的训练。平时练习注意力不集中,在比赛中不自觉产生紧张情绪而影响自己的发挥,很多学生虽然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表现并不突出,但每逢大赛或考试都能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将扎实的音乐基础和音乐素养表现的淋漓尽致,究其原因,这是心理训练的结果。

(二)影响心理训练中的重要因素

钢琴的学习是几种心理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的是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听觉四个方面,这四方面对钢琴教学有重要的作用,所谓注意力就是集中精力于某件事物的能力,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在现实的世界中,很多事情都会让我们分心,钢琴的演奏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只有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演奏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平时练习时要不为外物所干扰,想象力是人创作的源泉,钢琴演奏是一门艺术,高明的艺术家弹奏的往往不仅仅是音乐,而是一幅幅立体的画面,每一幅画面都倾注着艺术家的情感。当学习者在练琴过程中展开想象力时,能促进和激发学生灵感的产生,提高练习的效率,记忆也是一种重要的因素,常见的记忆有运动记忆,图像记忆,声像记忆等等,弹奏钢琴势必就要用到乐谱的记忆,只有熟记乐谱,才不会让演奏者不会误入歧途,只有在练习中把握这几点要素才能弹奏出优美的旋律。

(三)加强心理训练

针对发挥失常这种情况就应该在平常练习的过程中端正态度,树立自信。树立自信不是盲目自大更不是自我满足,它是以扎实的专业素养为基础的,树立自信就是对自我的肯定,有助于帮助自己以平稳的心态应对各种场合,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自己正站在比赛场地中央,自己的老师就是评委,通过心理暗示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人的一切活动都和心理密切相关,钢琴教学也不例外,只有在钢琴教学中遵循心理学教学原理,在平常中有意识的进行训练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成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钢琴教学中心理训练采取的方法

(一)心理训练在读谱上的运用

钢琴的心理训练是分阶段进行的,是根据受教育者所处的年龄阶段进行的不同的教育。例如对儿童的心理教育从读谱开始,因为读谱是弹奏的前提,是基本功,教师如果频繁纠正学习者在读谱中的错误,势必会减少讲解其他重点的时间,对与学习者而言,如果在弹错的情况下想要改正不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而且非常的困难,要教会儿童养成读谱的好习惯,读谱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从易到难,先对谱子进行大致浏览,然后对重难点进行分析。最后是理解整个谱子的内涵,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放慢速度,增强节奏感,对乐谱留下完整的映像,平时也可以多找一些课外谱子进行阅读,在读谱的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养成好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如果教师发现儿童产生厌烦情绪要及时对其进行疏导,与其进行交流找寻问题的原因与解决的办法,如果受教育者处于青春期,教师则要根据青春期的特点比如自尊心强,有逆反心理等等,主要以鼓励和启发为主,面临比赛前,有的学生担心如果无法获奖对不起父母老师,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包袱,这时要对学生进行减压,尽快帮助他们释放压力,更好的投入到比赛中,把不良的影响尽量降到最低。

(二)心理训练在技能练习上的应用

在钢琴练习的过程中,重复是练习技能的好办法,但是这种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集中注意力,灌注思想与感情的去练习,在现实中,有很多学生只是机械的重复,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也浪费了大量的精力,而不能取得相应的练习效果,要想做到取得应得的效果,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用心去练习,钢琴技巧的练习过程即是动作练习的过程也是心理练习的过程,在练习过程中,练习者各感官要互相协调,相互合作,要求比较高,应该要求学习者先进行分步练习,一部分一部分的对所学内容进行练习及理解,注重手指,手腕,肌肉之间的配合,再者要注意对学习者的练习过程进行评价,严格要求学习者集中注意力,要求学习者进入演奏的状态,当学习者出现“高原现象”时,明确告诉他们这是学习的必然规律,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突破和克服困难。

四、教师在钢琴教育教学工作的注意事项

(一)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

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性格、脾气、心理特征,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有所了解,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质进行有针对的心理训练,有的学生天资聪颖,领悟能力强,但不求甚解,练习不刻苦,针对这种学生要严格要求为主,耐心教导为辅,语言要强硬鲜明,要求其做到当天问题当天解决。在练习的曲目的选择上应该选择一些庄重,有深度的曲子,帮助其改掉性格上浮躁的缺点,而针对有的学习者学习努力,但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则要采取缓和的教育方式,以鼓励为主,与他们多交流,帮助他们敞开心扉,排忧解难,做他们生活中的良师益友,选择的曲目多采取激昂,欢快的曲子,鼓励他们与别人沟通,帮助他们克服自己拘谨、怕羞的缺点。总之,教育者应该在平时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多观察,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心理方面的训练,使受教育者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发展,这才是好的教育。

(二)注重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培养学习者对于学习钢琴的兴趣,不仅能够有效的激发学习者学习钢琴的热情,还能激发学习者的潜能,兴趣的培养是需要教师有目的的诱导的,这与凭兴趣学习是不同的。虽然学习者可能对陌生的钢琴会产生浓厚的好奇心与兴趣,但大多学习者年纪尚小,无论是生理和心理都发育不成熟,不能将其浓厚的兴趣转移到对钢琴的刻苦学习当中,久而久之,势必会对枯燥的乐谱与反复的练习产生厌烦情绪。为了激发学生对学习钢琴的热情,教师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对其进行引导,比如在教授年龄较小的学生时要注意转变教育观念,将枯燥的语言说教转化为形象具体的比喻说教,帮助学生形成画面感和立体感,激发他们的兴趣,还可以介绍曲谱创作者的生平和背景,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授。如在演奏贝多芬的《命运》时,介绍贝多芬的坎坷经历和他不屈不挠敢于奋斗的精神品质,学生在演奏曲目的过程中自然会联想到贝多芬与不公命运的抗争,有助于学生表现作品。

(三)注重在实践中学习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想要学好钢琴,必要的实践必不可少,教师可以有意识的给学生播放有关钢琴演奏方面的视频,或者带学生参加音乐会等,领略真正钢琴演奏的魅力,让学生互相学习,找寻自己和演奏家的差距,有意识的去进行改正,这样既改正了演奏方面的缺点,也培养了竞争的意识,有利于钢琴的学习。

五、结语

钢琴的教学与心理的学习是密不可分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授工作中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热情与爱心去感染学生,同时也要运用科学的心理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帮他们解决心理负担,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王朝刚.练琴心理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音乐,1989,(01).

[2]徐小芳.钢琴慢练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J].钢琴艺术,2003,(05).

[3]吴磊.关于钢琴演奏技能形成的系统分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04).

[4]代百生.钢琴教与学的心理训练[J].钢琴艺术,2000,(03).

[5]任筱敏.论音乐心智技能在钢琴学习中的作用[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8,(01).

[6]黄登辉.钢琴教学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J].人民音乐,1995,(12).

作者:郭艺术

第三篇: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格心理学”本科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摘 要】“人格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其教学应该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合适的教学内容,还需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但在教学中应妥善处理好课程考核问题和理论知识的本土化问题,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及应用能力。

【关键詞】应用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学改革

“人格心理学”是高等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主要涉及人格理论和人格研究两大知识领域。人格理论是对人性及其差异进行描述与解释,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及控制。而人格研究是对人格及其相关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设进行验证的过程。人格理论是人格心理学的基础,而人格研究则是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高等院校在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阶段开设“人格心理学”课程,需要凸显其应用性,除了使学生扎实地掌握人格理论知识,还应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对高等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格心理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的“人格心理学”教学大多强调人格理论的讲解,忽视了人格研究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如何在“人格心理学”课程教学中更好地将人格理论与人格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之一。本文将从“人格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对“人格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思考

1.“人格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明确、合理、可行的课程目标是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必要前提,对课程教学具有指导性和方向性。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但要注重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领域中去。目前,高等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格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依然以“大而全”的知识贮存为主,忽视了“人格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应用教学。根据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格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重点是掌握人格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领域中去,如在临床中的心理咨询、在监管场所的心理干预,对药物滥用者人格的分析及干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社会上各用人单位开展的人才测评与选拔工作等。所以,明确可行的课程教学目标是“人格心理学”课程有效教学的前提与基础,一般在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格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的设计与制定过程中得以体现,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和实现。

2. “人格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根据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格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高等院校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内容方面,并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完整教学过程。首先,选择合适的“人格心理学”教材。目前“人格心理学”的本科教材版本很多,但是适用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材却并不多见。很多教材都倾向于对人格理论的介绍,也有部分教材专门增加了人格测评的专章,但总体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其次,选择合适的内容。很多教师都过分强调了人格理论的重要性,过分注重对人格理论的讲授,而忽略了“人格心理学”理论与生活实践层面的结合。出于对体系的完整性考虑,“人格心理学”教材编排中可以侧重于理论知识的阐述,但针对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教师应该有所选择,重点培养学生对“人格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应用。例如,针对生活中问题解决、人际关系、健康、职业等几个方面的“人格心理学”知识应用,可将其作为几个独立的章节;再如,针对人格评估部分,主要向学生讲授人格评估的方法、人格评估量表的使用等;人格培养也是应用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格形成与发展、人格改变和塑造的方法等。

3. “人格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途径,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得以展现的手段。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是当前的主要问题。受教学条件和教学理念的限制,教师多采取大班讲授形式进行“人格心理学”教学,虽然有教师采用案例教学,也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实行了互动式教学,但较少使用小组学习/讨论、基于问题的学习、交流分享等新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这导致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够深入,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在“人格心理学”教学和人格教育的实践中发现,仅仅通过简单的知识讲授来进行人格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格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将课堂讲授与讨论、小组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等有机结合,特别要注重“学以致用”,即在学习人格理论时,尝试使用理论知识对自己、家人和朋友进行人格分析和人格评估,对比各种人格观点,并进行有选择的反思和应用,以便更好地掌握“人格心理学”的理论知识。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使用以学生体验为主的多样化的教学辅助方法,把课堂教学和案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案例体验式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特点和规律,结合“人格心理学”的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或案例角色扮演,引导学生使用学到的人格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教师应精心选择案例,并根据案例涉及的理论知识事先设置相应的问题,以便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发散式思考和讨论,以体验、理解和领悟教学内容,并在实际操作中深化理论理解。案例教学不仅使“人格心理学”理论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又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思维,深入浅出地理解抽象的“人格心理学”理论,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促进学生的人格成长。案例虽说具有个体化的特点,但也可蕴含具有普遍意义的与人格理论相关的内容。

此外,教师在人格理论的教学中还可以尝试采用基于小组的教学(team-based learning,TBL)模式改革。先将全体学生分成4~6人的若干小组,设置小组讨论主题,如社交焦虑、抑郁、亲社会行为、幸福感等,供小组选择。根据课堂讲授的各种理论观点,收集相关资料,结合国内外该主题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小组讨论并汇报。最后,教师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点评与总结,引导并把握小组学习的方向。在小组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应用为目的,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充分体现了理论学习的应用性,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形式也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二、对“人格心理学”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

1. 教学效果的考核问题

“人格心理学”课程学习的考核形式一般都比较单一,主要采取笔试形式考核学生对主要人格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但这种考核方式可能会导致学生主观上认为“人格心理学”学习的目的和考核只有“掌握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这一唯一标准,认为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考前背诵课本理论知识,就可以达到考核要求。这种传统的考核方法是“人格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进行考核的要求,会导致学生缺乏对“人格心理学”知识的深刻理解,难以提升应用“人格心理学”知识的能力。教师应修订教学大纲的考核要求及考核形式,改变单一评价形式,增加对实践环节的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对人格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具体可以包括对案例体验讨论、小组学习等课堂教学活动的评价,还可以考核学生应用各派“人格心理学”知识分析人格的能力,以评估报告的形式进行评价。

2. 教学内容的本土化问题

本土化就是使研究具有自己的特色,和我们固有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有很高的契合度。“人格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主要以西方心理学的人格理论及应用为主,缺少对中国人的人格理论体系及应用的探讨。由于中西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这对应用心理学在中国实践领域中的应用造成潜在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选择并讲解中国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并与“西方人格心理学”理论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以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视野和思维去思考、分析问题,并鼓励学生树立承担心理学本土化大任的理想。

总之,“人格心理学”教学不仅是传授人格知识理论及技能,更是师生人格的互动与积极品质的教学相长。在“人格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不仅要改革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更应该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努力培养出更多充满希望和幸福感、具有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适应社会环境的合格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魏昌武.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格心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2012,(1):317+228.

[2] 王玥,张伯华.案例体验式教学在中医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中医,2014,(5):799-800.

[3] 衡书鹏.人格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培养的效果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12,(2):31-33.

[4] 朱婧.社会心理学本科教育模式的本土化改革初探[J].大學教育,2015,(5):120-121.

[5] 王承清,崔立中.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31-34.

(编辑:秦俊嫄)

作者:朱千

上一篇:哲学博士论文范文下一篇:英语文化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