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阴影教学管理论文

2022-04-23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北京市从2001年秋季启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2001年,首轮实验在11个区县的198所学校2万名一年级学生中进行。然后采取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方式,2004年已在除三个国家课改实验区县(海淀、宣武、延庆)以外15个区县全面实施。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体育心理阴影教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体育心理阴影教学管理论文 篇1:

安全教育 以生为本

摘 要:在体育教学中,因为涉及身体各部位的运动锻炼,如果相关措施不到位,会出现损伤拉伤等意外伤害事件,给体育教学正常秩序带来困扰。部分教师在当下社会各界关于中小学生身体安全集中关注的背景下,为防止各类意外事故产生,就会产生消极畏难情绪,因噎废食,主观简化了体育教学的内容与程序,达不到体育教学的预期目标。针对该类情况,从学生主体入手,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强化安全教育,切实做好意外事故的防范与处理工作,是当下初中体育教学中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体育教学;伤害事故;防范策略;安全隐患;健康成长

一、 引言

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中,安全防范工作一直是科学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和保障,任何的体育项目都必须在确保安全措施到位的基础上再开展,这样才能确保师生的身体安全,保障教学的正常秩序。体育教学中的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危害是极大的,不仅会对学生本身的身体和心灵造成巨大的创伤,也会给学生背后的家庭、教师、相关的管理责任人带来长远的影响。针对极有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事故,学校要全面认真地分析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以问题为导向,切实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多措并举,做好初中体育教学的预防工作,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 加强体育教学中意外事故防范的必要性

体育教学主要是通过简明的理论指导,大量的身体运动练习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基本身体素养、体育技能、身心健康提升的教学课程。体育教学已成为必修课,当前的体育教学已经有了更加宽泛的功能延伸,比如增强师生互动,缓解学业压力,拓宽眼界,改善学习氛围等作用,体育课程也成为广大中学生较为偏爱的一门课程之一。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由于主客观原因等多重方面的作用,会有一些训练意外情况发生,有些较为严重的,就会演变为事故,这些意外事故既会破坏教学的相关秩序,又会给受伤同学留下一定的身心创伤,还会引起其他同学的畏惧心理,甚至会留下心理阴影。在应对该问题的过程中,有些教师的担当意识不强,为了防止出现意外事故,就搞一刀切,任意降低教学的难度,减少训练的强度,只让学生去从事简单的重复的动作训练,这样的做法尽管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事故的发生,但是从长远来看是十分不利的。第一,学生无法依照教学大纲要求掌握全部的相关体育技能,身体素质的提升受到了极大的阻碍。第二,长期在单一固定的训练模式下学习训练,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和懈怠情绪,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导致体育教学课堂的效率也会被逐步地降低,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第三,不利于长期的安全教育,学生都是在较为简单的动作训练环境下接受安全教育,掌握的安全防范技能有限,也没有过多的体育训练事故预防经验,缺少相关的应对策略,防范意识和水平都是在初级阶段,同时因为在日常的体育课训练中不会遇到较为高难度的动作,学生在安全事故方面也会产生麻痹大意,久而久之可能把原有基本的安全常识都会抛之脑后,让原有的防护能力也逐渐消失,安全教育适得其反。

由此来看,深入的分析造成初中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出现的根本原因,结合学生的實际情况,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开展安全防范教育,促进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能力的提升是十分必要的。

三、 初中体育教学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客观原因分析

(一)体育课程本身特性具有一定危险性

与比普通的文化课程相比,体育课程侧重于身体本身的锻炼,在课程中,学生要调动身体机能因素,从事相应的运动项目,这中间就客观存在着一定的事故风险。比如人教版体育中的短跑、接力、立定跳远等田径项目,篮球、足球等球类项目,这些项目都是体育竞技项目,本身就会可能引发诸如摔跤、身体碰撞、器材撞击等客观的意外事故。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特点,设计体育安全教学方案,做好演示和现场的指导工作。

(二)学生本身的体育素养存在差异

体育课程是要学生的身体内在潜能的进一步激发,各项身体器官要协调配合,从而完成一系列的动作。而在当前的社会条件和家庭背景下,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学生从小可能就没有被有效地引导,运动意识不强,身体素质也没有得到一定的锻炼,柔韧性、耐力、持久力、爆发力、协调性、灵活性等各类的具体身体指标也是存在较大不同。而体育教学中不同项目对于学生某个方面的身体指标能力的要求也是有层次区别的,比如体操就是对柔韧性要求高,如果前期的热身运动不到位,韧带拉伸没有打开,就很容易出现运动损伤或者是运动事故。

四、 初中体育教学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主观原因分析

(一)有关主体在体育安全教学与锻炼中理念问题

有些教学实施主体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在体育教学资源的投入上也是为其他学科让路,没有做到应投尽投,应保尽保,配备的师资力量、体育设施、知识资源都较为匮乏,在安全保障的投入上也是主要依靠召开会议传达落实,教师的口头教导等方式,没有全面开展体育安全训练的专业化培训工作,比如公开课、实训演练等项目,虽然让学生对现在体育锻炼的观念已经深入,具备了一定的防范意识,但是落实到具体的细节当中就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在安全防范上的做法也是较为简单粗暴,对具有危险性的项目一律暂停,认为可能存在事故风险的环节一律省略,这样的做法是不具有可持续性和可建设性的。家长主体没有认识到体育课程本身的运动风险特性,对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出现的所有意外情况都简单地认为是教学管理不到位造成的,也没有鼓励学生去主动了解体育教学的安全事故,切身去尝试防范和化解各类运动事故,只是一味地尽量避免可能出现事故的体育运动,这样的观念传导给学生之后,就会进一步地加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畏惧心理,不敢大胆开展体育锻炼,这种消极和畏惧的心理在实际的事故应对当中是极为不利的,它会让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较大的波动,从而无法有效地采取手段来规避可能发生的事故,当事故来临时,也难以灵活应对,把事故可能带来的损失降到最小。

(二)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生了较大改变

初中学生正在青春期的快速发育阶段,这时的身体和心理都呈现出了一定的集中特点,比如男生的斗争欲望和求生欲望更强烈,更喜欢在异性面前展现其优势,探索欲和求知欲在不断上升,加之当前的媒体技术发达,很多运动比赛项目被学生熟知,一些较为美观的动作容易被学生拿来模仿,如果操作不当,就会产生体育运动事故。同时学生之间的嬉笑打闹也更为频繁,初中时期学生的体力、爆发力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在一些体育活动中,学生之间有故意破坏等行为的发生,也可能会造成较大的运动损害事故。这时教师就应当针对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做好体育运动安全常识的普及,让他们具有规矩意识和敬畏意识,更好地约束日常的行为,做好身体保护。

(三)教师安全防范教育能力有待提升

作为实施体育教学的重要主体,教师是实施体育教学安全防范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体育防范的核心角色,因此教师的体育素质和安全教学能力决定了教学过程中安全防范总体水平。在当前,部分体育教师在接受学习的过程中,对体育意外事故的预防、教育、处置等方面的学习大多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进行实践操作,记忆不深刻,领会不到位。进入工作岗位后,因为采取了因噎废食的教学理念,很少遇到一些安全事故的实际案例,也很少进行模拟的演练,这样体育教师在安全教育理念、方法、技巧和实操能力方面都较为薄弱,不能起到规范的示范带动,就会让学生陷入两难境地,尽管想尝试更加丰富新奇的体育项目,但是由于缺乏教师的指导,就可能会铤而走险,独立尝试,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没有全面到位的安全防护指导,更容易发生一些意外事故,因此教师要把风险的可能性都归集到校园之内,要有责任担当意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做好体育教学,促进其身体素质的健康全面有序提升。

五、 初中体育教学中意外伤害事故的规防范和应对策略

(一)牢固树立全面安全意识,做好体育课程准备工作

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牢牢把安全意识放到首位,一切的体育教学工作都要经过安全性的分析和评估,再开展相应的体育课程教案的设计。在课程开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第一,要对体育教材内容有全面的掌握,对于具体的训练项目存在的风险点要做好梳理和登记,并一一的制定好防范的预案,包括理论知识认识、前期的预防性动作、训练当中的突发事件的应对方式等内容。第二,要审慎控制训练的强度,对于一些对抗性的训练,确保在学生的可承受范围之内。以人教版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中的足球课程为例,里边涉及了防守进攻的技巧,还有射门和守门的方式,而在一些较为激烈的防守动作实施上,比如地面铲球这种动作,就很容易对带球人造成腿部、脚部的伤害,而教师就要提前告知学生这类动作的危险性,并进行全面的演示,教师可以在铲球训练时,让学生作为防守方,教师作为进攻方,或者进行角色互换,这样就会避免双方都缺乏一定的防护技能造成不必要的损伤。第三,要对一些常见的突发事件做好预案教育,比如在运动中出现了流血、抽筋、骨折等外伤,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应对程序,包括的预先处置、呼救教师、拨打急救电话等,做到有备而无患。第四,要检查场地设施,比如在田径运动中,应当对塑胶跑道进行清理,做到平整无杂物,在足球训练中,应当划定隔离线,让观看同学在隔离线以外,防止被砸伤。在单双杠训练中,要对连接部位的紧实度做好检测,防止在使用时脱落而发生意外。

(二)开展有效的体育安全防范教育培训

要做好学生和教师两个重要主体的安全事故防范教育培训工作。对于教师来说,采取理论+实践的方式,进行集中统一培训和课后的灵活培训,通过展开专家讲座、教师讨论、观看体育安全教育片等形式,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培训内容的丰富度,提高培训的效率。可以针对教材内容,把每一堂体育课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以及应对方法都以视频或者是动画的形式导入教师的教学辅助信息化平台当中,供教师在上课之前观看,一方面是能够在学生开展动作训练时做好保护和防护,另一方面也能够把学生应当了解的基本防护尝试教给他们,让其提前做好准备。在实践技能的培训上,要着力提升教师对于体育安全事故的预见能力,让教师可以在实际课程开展时,了解到可能存在的风险点,通过动作演示、给学生下达动作指令、安全小提示等方式,做好风险的预防。同时在学生做动作的过程中,要实时关注,做好保护,一旦发现学生动作错误,可能会发生意外,就要进行干预,把意外风险遏制在萌芽阶段。

对于学生的安全事故防范培训要体现在教学的环节的内容充实上,教师要对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的划分,通常包括了准备阶段、组织阶段、实操阶段。在准备阶段,要监督学生充分进行热身运动,以身体的活动来促进身体状态从静态转为动态,情绪和心理也被进一步的调动和激发,这样能够有效地防止一些运动型损伤,比如韧带拉伤扭伤、膝盖关节受损等。同时要给学生传达训练项目中的潜在风险点,让学生提前去学习练习一些保护性动作。在组织阶段,教师要强调训练的纪律规则等内容,做好规范动作的演示,并从分解动作开始再逐步地连在一起形成了组合动作,而后指导学生去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过程进行实践。在实操阶段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身体外在状态,比如呼吸频率,脸色状况、精神状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配备心跳测量仪,让教师实时监控学生的身体状况,如果有倾向性的问题,应当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要重点对“最后一次练习”防范,它是伤害事故的多发点。

六、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学生因其年龄因素,在身心发育上具有一定特点,这就为体育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意外事故增添了不确定因素。因此相关主体要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完善教学设施、加强培训指导、转变安全教育观念等方式,切实提升安全防范能力,促进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參考文献:

[1]罗英梅.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防范与研究策略[J].内江科技,2014(3).

[2]李亮.学校体育教学伤害事故的预防及应急预案[J].中国学校体育,2016(3).

[3]吴玉霞.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伤害事故的防范策略[J].发展导报,2018.

[4]顾亚明.长春市初中生体育课伤害事故的成因及预防措施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7.

[5]李柏成.莫松柏.赵向荣.梁金霞.对体育教学运动伤害的分析[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五卷),2018.

作者简介:冯常燕,福建省建瓯市,福建省建瓯市吉阳中学。

作者:冯常燕

体育心理阴影教学管理论文 篇2:

北京市小学体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阶段性总结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北京市从2001年秋季启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

2001年,首轮实验在11个区县的198所学校2万名一年级学生中进行。然后采取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方式,2004年已在除三个国家课改实验区县(海淀、宣武、延庆)以外15个区县全面实施。今年,实验已进入八年级,我们不断总结经验,理性思考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求真务实,锐意改革,构建北京市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新体系。

一、课改以来的工作思路与实践回顾

北京市小学体育课改思路是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基础;以强化课堂教学管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义务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中的学生学业测试结果为依据,全面了解教师、课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使课堂教学研究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方面发展。

“课堂教学”是教学研究的主阵地,是我们教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只有提高常态教学水平,提高日常教学的实效性,学生才能真正的终身受益。课改以来,我们重点抓常态教学,努力提高日常教学实效性;努力抓观摩教学,注重发挥好引领及导向作用。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已凸显出来,如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堂教学有效性等问题。针对这些热点、难点问题,以专题课例的形式进行研究。研究中注重以理论做支撑,以课例为载体,以建议的形式明确思路,既重视研究过程,尽量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又重视研究成果,使其更具有导向性、前瞻性。2005年以来,主要围绕“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与利用”、“多种教学方式研究”、“同一内容不同教学方式的研究”、“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体育学科中德育实效性的研究”等专题进行研讨,共录制优秀课例29节,在全市推广,起到引领、导向和辐射作用,收到较好效果。

二、冷静思考

(一)继承了什么?

1.正确把握体育学科的本质

体育学科应该以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锻炼方法为主要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学生体能素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的。只有把握住学科的本质,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就不会出现偏离。长期以来,我们无论从课堂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的实施,始终从知识、技能、情感目标的达成度,从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角度,不断审视和反思体育学科本质的把握问题。

2.恰当选择与处理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基本符合《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学生生理、心理以及学生实际的体育水平。一方面能够采取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器材等方法,对现有运动项目进行改造。另一方面,注重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介绍和发展,注重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引进与改造。目前,已有部分区县和学校发挥本地区优势,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已初见成效。

3.继续保持按学段处理教材的方式

在1995年《北京市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小学体育学科教学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小学低年级提倡通过“故事”、“情境”、“唱游”的形式处理教材。小学中年级提倡以活动性游戏的形式处理教材;小学高年级提倡以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和提高体育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既要知识、技术、能力并重,又要兼顾高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并做好向中学体育教学过渡的准备。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仍然保持着按三个学段处理教材的方式。

4.一贯重视体育课堂教学常规

自1995年贯彻北京市《进一步加强与改进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意见》(京教研字[1995]8号),至2008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意见》(京教体美[2008]13号)中,始终强调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重要性。体育课堂教学常规是学科教学规范化管理和预防教学事故的有力措施,要求教师自觉遵守,认真执行,对学生严格要求。长期以来,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始终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得到教研部门及广大教师的重视。

(二)改变了什么?(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1.教师角色正在转变

以往体育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使师生关系处于我教你练、我说你听、我喊你跑的状态,致使学生身顺而心违,更谈不上什么创新。新课改,要求转变教师角色,既重视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又重视学生的发展;既重视教师的教,又重视学生的学;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在这些新理念的指引下,教师的角色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体育课堂氛围较以往相比,显得轻松、和谐、平等和融洽;学生的学、练状态积极,锻炼兴趣浓厚。

2.教学方式的转变

本次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在目前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学习方式的运用与选择逐渐呈现出多样性和互补性趋势。教师们在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同时,又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使其相互融合,扬长避短。力争通过有限的学时,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同时不断地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练兴趣。

三、困难与建议

(一)目前面临的困难

1.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计划还没有完全落实

教育部《关于保证中小学体育课课时的通知》(教体艺[2004]10号)中明确指出,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和《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9年级)课程标准》要求,保证体育课课时,1-2年级体育课每周4课时,3-6年级和7-9年级体育与健康课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地方和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消减、挤占体育课时间。

但在小学阶段部分学校还存在着随意改变和挤占体育课时的现象,从2007年质量监控与评价“学生问卷”反馈的数据看,五年级有17.4%的学生每周不足三节体育课。从“教师问卷”反馈的数据看,有29.3%的学校有停上体育课现象,且郊区均比城区严重。

不能开齐上足体育课或随意停上体育课,就不能保证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从而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2.体育教师工作量偏大

课改后,小学一、二年级由原来的每周2课时增至为每周4课时,小学三~六年级为3课时/周,但体育教师的数量并未得到相应的增加。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业余训练以及学校各类大型活动的组织工作等均由体育教师承担。除此之外,他们还要参加教研、进修和继续教育等活动,体育教师普遍反映工作负担繁重。

2007年质量监控与评价测试结果显示,周课时在18节以下的教师所教学生的得分率显著高于18节以上的教师,且教师课时越多,学生的得分率越低。周课时在22节以上的教师,所教学生的得分率最低。由此可见,体育教师的课时过多对课堂教学质量已产生负面影响。通过对日常教学的观察,这一问题已日渐严重。若根本问题得不到解决,提高日常教学质量会有很大难度。

3.课堂安全问题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实施

由于主客观原因,目前部分教学内容的实施有一定困难,如:低单杠、支撑跳跃等教材。课堂伤害事故的发生及解决,已成为广大体育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阴影。目前部分学校以害怕发生意外事故为由,将单杠、攀登架等体育设施拆除,致使教师不能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安排的体育内容进行教学,使得学生不能完全掌握教材中应知应会的体育知识与技能。

4.体育教师专业背景与所教学科存在差异,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008年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情况调查数据显示,第一学历专业背景与所教学科一致的教师,占总人数的61%。第二学历所修专业与所教学科一致的教师,占总人数的65%。2007年质量监控与评价的调研数据显示,五年级体育教师有39.1%的教师,所修专业与所教学科不一致。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今天,这些教师急需进行必要的体育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专业素养与业务水平。

(二)思考与建议

1.对教育行政教学管理及教研部门的建议

1)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抓课程计划的落实

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按照相关文件精神,抓课程计划的落实。市教委体育美育处和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共同建立学校体育教学管理长效机制,常年对区县及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进行监督检查,建立中小学体育教学情况通报制度,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 保证体育课课时;确保学生在校期间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确保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根据实际需求重新制定体育教师配备标准,合理计算教师的工作量,配备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的通知(教体艺[2008]5号)规定,小学1~2年级每5~6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3~6年级每6~7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根据北京市的学校、教师以及教学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标准制定得过高。因此呼吁北京市教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适当减少体育教师的每周课时量。建议小学1~2年级每4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3~6年级每5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并将满课时量定为每周15~16节。同时建议学校合理计算体育教师的工作总量,体育教师带早操或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等体育活动,都应按每45分钟一课时标准计算工作量并发放相关补贴。

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确保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体育教师的工作是带有一定风险性的职业,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身体强壮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理应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尊重。全社会应为他们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社会、学校、家长要正确看待体育教学活动中偶发的伤害事故。

建议市人大立法部门将《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上升至法律条款。若能有法可依,既能引起体育教师高度重视,又能打消体育教师的顾虑;健全保险制度、建立社会保障赔偿基金,既能使得受害者得到应有赔偿,又能使学校及体育教师摆脱不必要的纠缠。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建议区县教研部门将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和考核作为教研工作的重点之一,定期开展,常抓不懈,形成特色。逐步形成以培训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以考核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技能提高的教研方式。通过不断夯实教师的基本功,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进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

5)关注常态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教研部门对课堂教学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导向要有利于常态教学质量的提高。教研部门特别要加强对“常态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我们在关注评优课、观摩课等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更应长期关注日常教学的有效性。

举办评优、观摩活动,不仅要激励教师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法手段,以及体育器材等方面不断进行研究、探讨与创新,更要激励教师将好的方法与成功经验不断总结积累并应用于实践,还原于日常教学。将评优的成果应用于日常教学,这样的研究才更加有价值、有意义。

2.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1)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课标精神,贯彻落实体育课程目标,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正确处理课程标准领域目标之间的关系。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锻炼方法,增强体能、增进身体健康,还要培养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因此建议教师:一要加强“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教学;注重体育文化的传播,以提高知识目标的达成度。二要体育教师按照《体育课程标准》要求,以教材为基础,合理运用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技能目标的达成度。三要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和能力,在小学阶段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使情意目标落到实处。

2)夯实教学基本功,为保证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由于课程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求体育教师塑造与新课程环境相适应的教师角色,教师角色的转变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作基础、作保障。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如分析和处理教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示范能力、思想教育能力、课后反思能力、科研能力等等,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3)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有措施,有预案,确保体育活动正常开展

学校及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安全防范教育;学校及体育教师要有伤害事故的应急预案,要尽最大努力将不良后果降至最低点;学校有义务帮助体育教师积极处理问题,运用法律途径保护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正当权益,切不可因噎废食,以安全为理由而禁止或影响正常体育活动的开展。

4)关注常态教学,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作为体育教,师要立足于日常教学,在常态教学中,努力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更新等方面入手,脚踏实地开展研究,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做好评优课、研究课、观摩课非常重要,它是常态教学的一种升华、一种导向,但它不是我们课堂教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我们要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日常教学,提高常态教学质量,这样,我们的教学研究才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作者:樊 伟

体育心理阴影教学管理论文 篇3:

高校体育运动训练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分析

[摘 要]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在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上存在较多缺陷,未能贯彻落实 “以人为本、健康第一” 的指导方针。从教育思想、师资建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以及完善体育设施等多个方面,提高高校体育运动训练课的效果,推动高校体育教育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体育运动;教学;发展策略

目前来看,高校中的体育教学还存在许多弊端,虽然在“阳光体育”政策的倡导下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一些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的忽视,学生体育锻炼没有好的习惯,学生的身体素质指标也有所下降,体育生的名额没有随着高校招生名额的扩建而增多等等现象依旧存在。近期频繁出现的大学生由于跑步而猝死的案件,无不在暗示着大学生应该放下手中的电子产品,走到室外去锻炼身体,同时也在警示高校体育教育进一步的革新。

1.开展高校体育运动训练课程的意义与要求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青少年肩负着祖国复兴的希望,拥有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奋斗前进的基础,也是实现伟大抱负的革命本钱,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延续。而体育教育是学生增强体魄的重要途径。

根据相关的数据报告得知,虽然青少年的营养水平得到提升,但是其身体素质的基本指标却有所下降,比如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力量素质连续20年都有所下降。随着身体素质的下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有所下降,心理失衡、心理承受力差都是一些常见的心理疾病,大学生自杀事件、杀害他人事件时有发生。提高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是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最快捷径,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高校体育运动训练课程可以加强活动团队的凝聚力。通过一些特定的比赛项目,锻炼团队队员在困难和压力的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参加培训活动的队员团结协作共同完成特定任务。让团队队员清楚认识到集体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前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高校体育工作教育人员要把平衡心理调节,充分发掘发现自身潜能,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在求索的道路上培养创新意识和求索精神,学习与他人更好的协商和沟通,优化人际关系,完善人格魅力,养成积极的进取的荣誉感和价值观。

2现今高校体育运动训练课程教学

在国家全民运动和阳光体育的号召下,高校的体育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学校的体育教学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一些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渐完善,体育教学的重要性逐渐得到重视,但还是存在那么些顽固的因素。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阐述一下不足之处。

2.1设置课程不合理,多种指导思想冲突

现在,许多高校在现有的体育项目上增设了许多其他项目,但是,现在仍然无法满足多数学生的要求,传统的体育项目已经难以满足多数学生的要求,男生喜欢篮球排球等打球类运动,但是女生喜欢羽毛,乒乓、健美操等体育运动。然而因为没有相应的场地器材设施的要求限制,而且因为体育项目受天气影响明显,所以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开辟新的体育运动以适应当前的高校体育环境。

2.2场馆建设不足,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偏低

调查报告表明,现在许多学校没有基本的体育设施,包括器材和室内体育馆,这就导致雨天等特殊极端气候无法正常上课,气候变化对教学影响很大。另外,实地调查后发现,不少高校的体育教师知识得不到更新,很多年轻教师毕业后便立即上岗,对体育教学这门课存在一些“敷衍”的心理,觉得体育教学不需要被重视。同时学校领导对体育这门课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对体育课程开课状况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管理上也流于形式。这样的情况下,体育教学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2.3教学方法相对滞后,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教学方法与教学的效率及工作质量直接挂钩。当前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教学中,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多数高校的体育教学评价相当古板,评价内容仅限于体育运动本身,课程掌握情况,教师讲解能力、基本运动方法等方面,而不注重体育教学课程中的其他要求,比如素质教育,求生技能,这就会让学生以为考试永远是放在第一位从而忽略某些其他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平时上课过程中也忽视对学生体育素养上的培养,运动只是纯粹的运动,并没有挖掘运动之下的其他内涵,让学生对体育课程失去兴趣。

3.高校体育运动训练课的发展策略与建议

3.1提高领导重视程度,培养学生兴趣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己经成为现代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的效果起着重要的影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知识,培养体育运动兴趣,多参加体育运动以获得相应的荣誉,提高其参与积极性和对体育事业的热爱;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学生观摩或参与各种类型的体育运动比赛,体验参与的乐趣,以加深对体育运动的理解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和参与兴趣。在教学体育理论知识的时候,采取多种方式的教学模式,单一的以讲授为主的课堂必然会受到学生的厌恶,增添教学的趣味性是关键。大学生对高科技的实物较为感兴趣,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科技的力量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课堂的质量。学校可以组建各种的项目的体育队,比如篮球队、排球队、足球队、乒乓球队、体操队等等来提高学生对体育事业的参与度,丰富学生课后的运动项目。

3.2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改革背景下,学校应“以运动竞赛为中心、以健康为首”,促进大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把增强学生体质,增强学生体育运动的能力作为首要发展目标,帮助学生树立起比赛第二,健康为主的运动思想:把进取创新提升实际能力作为运动的核心,通过多元化多方向的运动手段,激发学生对参加运动和体育团队的积极性:要开始更正传统的以书本为主的灌鸭式课堂教育方法,多多关心时事政治和体育运动教育,全面培养大学生的身心素质。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可以将体育理念穿插到讲课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体育的魅力。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如如何运动,还要教会学生怎么采取应急措施。运动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对突发情况的正当处理是十分关键的。比如在游泳时脚抽筋了怎么办,运动中扭到脚了怎么处理,人工呼吸怎么操作等等,这都是一些常见的意外情况,而往往因为这些常见问题的处理不当而造成的大祸时有发生。因此,应对突发情况的急救教学时必要的。

3.3大力扶持体育师资发展,更换场馆设备

各大高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基础条件是,有完整的师资团队力量和完善的场馆设备及器材。为此,各高校应完善体育设施建设,创造优越的教学环境、条件,不断完善高校体育教师的产业化和人性化。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对体育教师的培训,更新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紧跟时代的步伐。学校的规划应该逐步重视体育馆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尽量优先考虑体育设施,或者学校多于上级部门争取,争取学校体育场地建设的资金,充足的资金是完善场馆设备的基础。

3.4发展体育教学训练方法,构造合理健康的评价体系

在高校学习过程中,教学评价一直是必不可少且相当重要的一环,教学评价其实就是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和现阶段我国现有的教学评价标准,对任课老师的课程教学效果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评价,并针对学生自己的学习效果做出重要的批示,做一个科学的评价,它既可以为现阶段教师的教学能力及效果做出合理的反馈,还可以对现阶段的学生的学习及科学提高做出不断地调整,便于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后阶段的学生的学习做出合理规划。

然而,当阶段的高等学校的教育一直采用的是学生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可是由于学生认识的片面性和对老师的个人关系好坏不一,加上平时的对学习的兴趣和对整个期末评价体系的不够重视,会直接的影响整个评价结果,导致评价的片面和不合理。对教师主体人群造成极为严重的伤害,损害了教师的利益,单方面的否定了教师的教学成果。

作为被评价的主体人群,部分教师对整个评价体系持不支持不赞成的态度,由于长期以来,学生和教师之间得不到合适的深度的交流和沟通,而且,学生和老师基本处于对立的状态,老师作为接受评价的主体人群,只是客观的接受评价,难以对自己的施教方式和教学特点做出必要的解释和说明,在这些方面缺少必要的发言权,导致教师在整个评价环节中基本处于弱势群体,因此,单方面的对老师做出批评以要求他们配合学生的评价工作,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而学生作为评价的主要人群,其评价有一定的客观和不准确,很难对教师的教学做出一个较为科学的公正的评价。

3.5组建体育俱乐部

注意抓开头,使学生一进体育馆,就有行为规范。严格规范学生行为,对其进行深刻地思想教育。接着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观点,把体育的内容教给学生去讨论,发扬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的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和学生自身的聪明才智,挖掘学生的优点,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使体育运动可以有持续的火力和生命力,不至于流于形式而破坏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经常性地有组织的对学生开展体育俱乐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体育文化的热爱,创造积极阳光的体育文化氛围。

在当前的教育下,学校要坚决贯彻基本法律法规的要求和规范,自始至终要坚持学生为主,高效自主的课堂发展模式,创建科学的积极的先进的体育文化氛围和深入的彻底的完善的学生运动状况指导,鼓励和支持学生把假期利用起来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和俱乐部活动,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思想和意识.。

4结论

通过多种团体项目的学习,逐步提高学生团队的核心凝聚力以及团队协作竞争意识培养适合我国体育事业的人才。现阶段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在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基础上,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培养既能掌握理论知识,又要具备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创新性、创造性、组织管理等实践型的人才。因此,高校的体育教学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全面做好高校的体育工作,为祖国的接班人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 考 文 献〕

〔1〕徐倩竹.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l0):213.

〔2〕于明侠.高校体育人才模式构建与人才培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104-105.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责任编辑:侯庆海〕

作者:冷靖

上一篇:服务贸易构筑国际竞争论文下一篇:电力电子技术课堂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