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人文精神,提升人格境界

2022-12-02

改革开放近30年来, 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大学生人格培养却处于滞后状态, 传统人格培养的失效, 现实人格培养的失范, 理想人格培养的失落等现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大学生人格健康关系其身心健康, 决定着个体的顺利成长和成才, 也关系着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 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和思想道德建设的伟大任务, 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是高校推进素质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新的形势下, 大学语文教学必须强化人文精神, 提升学生的人格境界。

1 改革语文教材, 强化人文精神

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一项重要的教学改革措施, 而加强文学、历史与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则是其主要内容。在这种宏观背景下, 我们选择《文学欣赏》为大学语文课的主要教材。《文学欣赏》作为一门新型的素质教育课程, 替代了过去与中学语文面孔雷同被称为“高四语文”的《大学语文》。《文学欣赏》教材是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高职高专文学欣赏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 旨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在体例上, 打破了传统的“纯文选”模式, 代之以“文学欣赏”为主线的分文体教学模式。首先讲述了文学欣赏的必备知识, 然后以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为四大模式逐次展开, 注重欣赏方法的介绍, 加强了名篇赏析的力度。

(2) 在内容上, 贯穿了以“学会做人”为重点的教育思想。本教材所选的大部分名篇, 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古今中外的百态人生:或悲壮, 或淡泊, 或迷惘, 或旷达, 或进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甄别品鉴,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报效祖国和人民。

(3) 在载体上, 除了书面教材, 本教材还配有光盘。光盘内容包括:每篇课文的赏析提示, 名词解释, 同时增加了选文, 扩充了阅读容量。部分课文配有优美的吟诵, 声情并茂, 可以使学生在愉悦中享受美感。光盘有助于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自学阅读,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与学的效果。

文学, 是一个载体, 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法律、历史、道德等等的载体, 是具体而微的人的思想、精神、情感、人格乃至品性风度等等的载体。文学中就蕴涵着各种人文性的内容。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 它以作品为主要对象, 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 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能力为基本目标。自古以来, 人们就十分重视文学欣赏对修身养性乃至安邦定国的重要价值。语文作为古今中外精典之“语言和文学”的集大成者, 其博雅经典的作品构成了一条绵绵不断的人文资源的长河。

尽管古今中外经典作品浩如烟海, 但作品中的人文性内涵不会自动滋养我们和我们的学生。这里面有一个提炼的工作要做。我们重点选择那些优美的、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能让当前的大学生动心动情的作品。除了《文学欣赏》教材当中的课文外, 我们还推荐许多优美的时文让学生课外去阅读。利用这些美文的阅读, 强化人文精神, 实现人文关怀。

2 探索语文教法, 培养人文理念

传统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 单向信息传播, 忽视信息反馈。只有教师“教”的积极性, 没有学生“学”的主动性, 重讲轻练, 越俎代疱, 是缺乏民主性的教学方法。随着时代的进步,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悄然发生变化,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 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才能实现民主和谐的教学, 才能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纯正的审美情趣。

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创新阅读,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意识, 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这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改变过去课堂讲读为中心的旧模式, 以培养学生自主实践活动为目的, 培养学生的人文理念。例如, 在古诗词教学中, 过去我们往往采取解释诗意、字字落实、句句到位的教学方法, 割裂了诗歌的意境, 缺失了诗歌的整体美。像苏轼的《定风波》一词, 我们不再把重点放在对作者的介绍和词意的理解上, 而是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苏轼的生平资料以及创作此词的背景, 让学生掌握整体感悟的学习方法, 对《定风波》能够自我品鉴, 深入体会, 寻幽探胜, 从而领略作品整体思想意蕴和审美价值。课堂上则重点让学生介绍自己的阅读体会, 特别是自己对“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理解。许多同学结合自己考试失败的经历或生活中不如意的事例谈了对这一诗句的理解, 他们认识到了人生的旅途中不可能永远都是晴天, 总会碰到风雨的侵袭, 而这时候就一定要坚强、要忍耐, 绝不能被风雨吹垮压倒。要有乐观旷达的胸怀, 相信风雨过后就能见彩虹。这样的阅读交流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而欣赏《日出》这部话剧时我们的教学重点放在讨论上, 剧中的中心人物陈白露悲剧结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的同学将之归结为社会原因, 认为是旧社会戕害了她。也有同学认为陈白露自身应为自己的悲剧负主要责任, 因为她意志薄弱, 好逸恶劳, 贪图享受, 所以在家道中落后沦为了交际花。虽然她仍有正义感和同情心, 但终究经不起奢华生活的诱惑, 一步步堕落下去不能自拔。更有一些善于比较阅读的同学将莫泊桑《项链》的女主角玛蒂尔德拿来与陈白露进行比较, 他们认为陈白露与玛蒂尔德都爱慕虚荣, 贪图享受, 但陈白露不如玛蒂尔德, 后者在丢失项链、欠下巨债之后并没有堕落下去, 而是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本色, 靠着勤劳、节俭, 辛苦十年终于还清了巨债, 过着虽清贫但却踏实的生活。而陈白露为了生活的享受也欠了许多债, 但她最后选择的却是结束自己的生命。

语文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努力探索最好的教学方法, 营造美的氛围, 注入人文精神,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及情趣。语文教学方法的改变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理念, 这不仅是时代的需要, 也是时代的趋势, 更是我们教师追求的目标。

3 创新教学手段, 促进人文发展

被称为信息革命的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 引起了教育手段的革命性变化, 使教育技术越来越现代化。目前, 多媒体教学手段已得到了广泛运用, 并逐渐向普及化、成熟化发展。现在的学生他们所要求的课堂绝对是一种开放式、多元化的氛围, 语文教学虽然还是应该以教师的讲解为主, 但我们可以适当考虑学生的期望, 在讲解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将无声的文字和有声的画面结合起来, 与单纯枯燥的讲解相比, 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 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 教师要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亲身体验语言文字, 在直觉与灵感之间感受语文的鲜活形象。教师要积极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结合多媒体的特点, 有计划地把学生引向课外、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引向信息世界, 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例如在教学《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时, 我首先布置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查找李白的生平资料以及该诗的创作背景, 让他们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了解相关信息, 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互相交流, 结合学生发言作适当补充。在整体感知阶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精美的图片、并配以优美而协调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把握全诗感情基调。课后设计一个研究性的学习参考论题:请你就以下论题中的一个或另拟论题, 从网络上寻找有关资料, 写出你的研究结果: (1) 走近李白。 (2) 谈谈本诗中李白的感情变化。 (3) 以李白的性格, 他会一直过着“散发弄扁舟”这样的归隐生活吗? (4)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佳句赏析。对此作业的要求是, 可上交文本、软盘, 更欢迎直接发文到老师的电子邮箱。这样, 通过多媒体和网络的辅助, 加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人文性教育。

由于语文教材中人文荟萃, 浓缩了古今中外社会的、历史的文明精华, 语文教师应该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养育点, 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氛围, 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文化的多元性, 培养学生独特的人文体验, 形成健全人格, 促进人文发展。

面对21世纪的现代化教育,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担已刻不容缓地落在了我们肩上。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要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不断探索、实践,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培养审美情趣,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发展个性特长, 提升人格境界。

摘要:在新的形势下, 大学语文教学必须强化人文精神, 提升学生的人格境界。首先要改革语文教材, 强化人文精神, 其次要探索语文教法, 培养人文理念, 第三要创新教学手段, 促进人文发展。作为语文教师, 要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不断探索、实践, 从而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性,教学

参考文献

[1] 徐挺.文学欣赏[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 黄济, 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上一篇:浅谈同步相量测量技术在电厂的应用下一篇:浅谈艺术普及活动“普”“真”“亲”“善”“惠”——以国家大剧院《经典艺术讲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