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2022-08-18

第一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光电研究所周龙峰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我们在研究生生活中常常听到的词,每当人们谈论起它们都会无限感慨,通常都是抱怨它们中某一项的缺失,这十分值得我们关注。也许多数人会认为在研究生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立足于科学精神。其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最宝贵的精神。二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和升华,可以说,人类社会实践的每一环节都是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影响下进行的。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所创造的,表现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反过来成为人们追求真理时的科学指导。通常来说,科学精神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要求知识符合事实,解决“是与非”,回答“是不是真”的问题。具体地,科学精神主要就是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实验取证的求实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竞争协作的包容精神,其讲求独立思考、严谨规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它是科学认识活动主体的内在精神要素。科学精神产生于对自然界合理性的追问或对其进行理性探询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因此它是理性的产物。科学精神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到大众的意识深层。科学精神尊重科技的作用及其价值,推崇物质手段和物质力量的巨大作用,强调掌握科学方法、追求科学真理的意义。现实的历史也告诉我们,科学精神是我们人类坚持科学研究和科学探索的不竭动力,人类迄今为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与发展,毫无疑问地与科学精神的导向有着深切的关系。 人文精神是指蕴涵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中的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在人文认识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和态度,表现为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精神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对“价值”和“善”的追求,要求行为符合道德,解除“善与恶、美与丑”,回答“应当怎样”的问题。一般来说,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对自身的认识、自身的发展、自身的完善过程中形成的,并以规范、指导和约束各项人类自身的行为与活动,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集中表现为诸如人生的追求、目的、理想、道德、信念、价值等,反映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人类善良、健康、高尚的精神。换而言之,人文精神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努力挖掘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强调客观对象适合人主体的需要和满足,而且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当然,它必然还会受到社会规范、伦理道德、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制约。相对于科学精神而言,人文精神较注重非理性的因素。概括地说,人文精神尊重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生的真谛,强调社会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性,重视生产的人文效益、产品的文化含量等。

总的来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各自具下述的一些特点:前者以物为尺度,追求真实,探索无禁区,推崇理性至上;后者以人为中心,追求美好,认识有禁忌,推崇的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理性。这些特点使得它们主导了人类认识和观察世界的两种基本方法和两个重要维度。世界本身就是多种属性、多种关系、多向互为作用构成的复杂统一体,当人们的视野投入到这种内在的复杂性时,不知不觉会有所侧重。但是我们要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人们认识与观察世界所不可少的,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精神,人们对世界的把握才更全面,人们的实践活动才更自觉。

然而,从历史上看,人类在步入近代工业文明之后,似乎注定要面临非此即彼的选择:提倡科学理性或科学精神,必得以放弃人文精神为代价;提倡人文精神,必然妨碍科学理性或科学精神之发扬。例如,自西方启蒙运动兴起之后,随着宗教神学统治的溃灭,西方社会在科学振兴的旗帜下,其工业化进程以空前的速度推进着。在难以胜数的巨大物质财富面前,人们尽情地沐浴着科学知识和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恩泽,从而也使得人们越来越对科学技术推

崇备至乃至顶礼膜拜。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其实就是在一系列这样的过程中逐步被人们割裂开来的。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应该是相互融合的,彼此都取代不了对方的地位和角色。如果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出现了相互分离甚至相互对立的情况,那是危害极大的。设想下,如果只注重人文学识而对现代科学技术十分无知,那么就会因为缺乏科学精神轻而易举迷信伪科学或者接受某些神秘主义的传教。反过来如果科学家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是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降低,背离了正确地价值观,甚至利用科学技术胡作非为,那么这些人的危害就会远远超过普通人对社会的危害。事实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它们两者彼此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科学技术中渗透人文因素,人文因素也渗透着科学技术,而且这个过程在加速进行中。这也使得科学技术发展与人文因素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可偏不巧的是由于我们长期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分离,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分离以及科学与道德的分离,使得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往往被认为是完全不同的,因而也成为分离的了。但实际上,这种分离既不符合客观世界的现实,也不符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既不利于科学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人类道德的进步与完善。

我们可以亲身感受到,自然科学在近现代社会中一直突飞猛进,其知识量之多,信息量之广,知识更新速度之快,均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是,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并没使人们能够舒心,反而额外产生了许多令人倍感忧虑的危机。20世纪以来,科技发现一个紧接着一个,间隔也越来越短,各个国家在高新科技方面的竞争越演越烈,在科技进步的同时却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经济盲目增长,导致资源浪费,通货膨胀和过度消费;自然界不断受到人类的毁坏,以致产生生态危机等等。由此可见,人们并未从科技增长中得到更多的安慰和幸福感。相反,现代科技所创造的物质力量,对人类产生了巨大的威胁。解决这些危机是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当务之急。究其根本,并不在于人们对科学知识的缺乏,也不在于人们科学知识结构的缺陷,而在于对人文精神的关注的下降。科学不能保证其自身的正确使用,它需要人文精神来指引健康走向。由此也可以看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彼此互补、融合的,将其割裂开来会带来不小的麻烦。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认识和改造自我的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法和价值体系。它们是贯串在科学探索和人文研究过程中的精神实质,是展现科学和人文活动内在意义的东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它们都是承认与尊重客观实际、提炼与抽取现象的本质、探索与揭示客观规律的,它们的共同基础均在于社会实践。人生活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之中,总是要面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种种矛盾。在揭示和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和现象为对象的自然科学和以研究各种社会现象、人的生命意识、精神文化活动为对象的人文社会科学。在此基础产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虽然存在明显的差异,人文精神虽不如科学精神那样可以实现数字化、公式化、定量化和精确化,保持价值的中立,但在以经验事实为基本依据,以规律为研究对象,以实践为标准来体现客观性和真理性这一点上,它与科学精神别无二致。二者的不同性决定了它们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不同作用,不能相互替代,而这两种精神的共同性又决定了它们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科技与人文分不开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决定科学命运和人类自身命运的关键,是人类真正全面合理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基础。我们要尽力把握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之间的平衡点的选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我们世界发展成一个既充满人文精神的科学时代又充满科学精神的人文时代。这样的结果恰恰又是我们人类最需要的,也是整个社会所乐见的。

第二篇: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谈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看似与我们大学生无关,其实它与我们大学生息息相关。当今大学生,特别是工科大学,就以我们交大为例,学校重视科学,忽视人文精神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之间喜闻乐见、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学术、文学、艺术等活动开展的比较少,学生参与度比较底。理想的校园不仅是在科学研究上有着很出色的表现,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校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术氛围、文明的生活方式、丰富的文化生活和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说到这,我们就不得不谈到两个关键词:科学与人文。所谓科学精神就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及其成果的精神积淀,包括尊重科学、重视技术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严谨态度,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一种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行为。从定义上看人文精神,就是反对把人当作一个“东西”来研究,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生命。它要求尊重人的需要、情感,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它也提倡每个人在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社会、自然的责任。科学精神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要求知识符合事实,解决“是与非”、回答“是不是真”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平时经常所说的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敢于怀疑,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等。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的宗旨,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灵魂;科学精神失去人文精神就麻木不仁,人文精神离开科学精神就软弱无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辩证统一的。首先,科学精神是以严

格的规律为前提,考察着事物的客观面自然面,有着永恒的不可改变性;人文精神研究的是事物的社会性,社会性不是一层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体现为不同的状态。其次,无论自然精神还是社会精神,他们在一段时期内都是科学精神的体现,都是正确客观的。同时,社会精神和自然精神也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共同发展和提高。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分离,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分离,科学与道德的分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往往被认为是完全不同的,因而也是分离的。特别是当代高科技迅速发展,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后,这一分离现象表现的越加的突出。事实上,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涉及科学知识的深刻变革,同时也涉及人的观念的变革;两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科学技术中渗透着人文因素,人文因素中也渗透着科学技术,并在加速进行中,科学技术发展与人文因素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高科技的发展不仅要征服无知,而且要有高尚的道德。诺贝尔奖获得者普里戈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这种变化如此深刻,以致于能真正地进行一种人与自然的新的对话了。在这里,我们“不再是用那种以机械的世界观描绘出的被动呆钝的观点,而是用一种与自然的活性相关联的新的见解。”未来的新世界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世界。

总之,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互补的。只有二者并重,才能保证实践的正确取向和成功。重视一方、贬低一方或强调一方、忽视一方都是十分有害的。要想真正地认识世界,必须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使用综合交汇的方法和视线,这样才能达到追求真理、讲究价值的完整。

第三篇:关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认识

首先,来谈一下科学精神。我认为科学精神就是科学观念和敢于坚持这种观念的勇气。它透漏出一个民族或者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心理。科学精神至少包括五个方面:探索精神,实证精神,原理精神,创新精神,和独立精神。其内涵和基本要求是独立思考,严谨规范,求真务实和开拓创新。其中,求真是目标,创新是灵魂。

科学观念是现代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一切。科学使人明白过去做不出来的东西现在可以做出来了,但是做出来的东西不一定能够造福于人类,所以还要有人文思想即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尊重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强调生产的人文效应,产品的文化含量等,是人类的发展方向。人文精神的目标是追求善和美,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不可分离的,二者是人类文明飞升的双翼,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孪生姐妹。人文精神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思想的产生,而科学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人文精神的发展。科技进步促进人文精神更健康,更丰富,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有利于社会发展过程理性化。人文精神是求善的,是科技进步的推动力和领航员。人文精神不仅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精神氛围和环境,同时也是约束科技团体,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重要力量。科学创新需要良好的人文精神作保障。

科学思想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整个人类社会,科学给人力量,而人为思想像一颗明星指引人类前进的方向。如果说科学给人以力量,人文就给人以方向。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我们的社会一定会走向美好的未来。

第四篇:价值和真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

《论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

价值和真理的关系在实践基础上是辨证统一的。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是在实践基础上辨证统一的。真理和价值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第一、成功的实践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为前提的。

第二、价值的实现是以把握相关真理为前提的。

第三、正确的价值认识的形成是以相关的真理为依据的。

第四、真理必然具有价值。

第五、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作用。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主客体之间的整体关系内部的基本矛盾问题,是人类实践与认识活动之间的关系问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所包含和体现出来的两个相互关联的带根本性的原则,它们贯穿在社会生活进步发展的各个方面。

真理具有客观性,所以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是具体的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真理具有一定的原则,它是在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中追求真理、服从真理、坚持和执行真理的原则。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就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包括认识和改造人类自身。真理原则,是由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客体内容和检验尺度所决定的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根本规则、准则。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和尺度,因为这一客观尺度的遵从,也是对自然规律的适应,但同时却带有自己明显的自觉性和积极能动的特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衡量尺度。但我们客观尺度的遵循和运用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我们要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和把握各种事物的内在结构、属性及其发展规律,即不仅以每一种特殊事物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活动的特殊尺度,而且同时指人能够通过对各种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的认识,把握作为系统整体的物质世界,从而以整个客观世界作为自己活动的一般尺度。也要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全面地把握各种事物和整个世界的客观尺度,最终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我们对物的客观尺度的把握和运用方式决定了人认识真理的重要性,人为了自觉地、全面地把握物的客观尺度,必须通过自己的观念去追求客观真理。但是,人类对真理的追求,不能归结为“理性的热情”,而是出于改造自然界实现人类美好愿望的需要,所以我们的活动不仅受着真理尺度的约束,也受到价值尺度的制约。

价值是指解释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观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所以我们对价值有一定评价,而价值原则则是人类活动所必须遵循的一个尺度,它是由人的需要和“本质力量

的性质”所规定的尺度,这种尺度对人来说是内在地起作用的属于人自身的尺度。

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既是按照对象的本性改造对象的客观物质活动,又是满足人的需要、体现人的目的性的自觉能动的活动。因此,实践既包含了真理的要求,又包含了价值的要求。只有实现了真理和价值的有机统一,实践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

真理中包含价值的因素,真理本身就具有价值。承认客观真理中包含有价值的因素,并没有贬低真理,更不是把客观真理主观化。相反,只有承认真理中包含着价值因素,才能真正理解真理为什么能够向实践转化,真理何以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内在环节。没有价值,哪里来的真理?因为至少真理本身是有价值的,不然我们就真用不着那么麻烦,干脆一劳永逸地怎么都行就可以了。所以说,不是不存在价值问题,而是哲学过于软弱无力,回避了价值问题——确实,价值问题是最难说的,但是并非不可说。生活和实践教育了人们,使人们懂得了真理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人类世代不惜代价地去追求真理,这是真理具有价值的鲜明表现。

但价值中也包含有真理的因素,价值的实现过程离不开对真理的认识和运用。价值所体现的是人类活动的功利性原则,作为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价值的特点在于它不能仅仅停留在某种主观的要求上,而必须通过实践活动的成功体现出来。而凡是取得成功的活动,必然是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遵循和利用了事物的某种客观本性,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中总包含着某种真理的成分,价值的实现过程离不开对真理的认识和运用。但是,必须注意,所谓价值中包含真理的因素,仅仅指的是那些客观实现了的价值,而不是说任何个别主体的价值观念或价值要求中都包含有真理的因素。

一切把价值与真理的关系作主观化、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理解的结论都是错误的,实用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论,把真理与价值统一起来是它的一大特色。但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不是凝固的,而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个统一之所以是具体的,是因为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总是在一定的实践条件下所达到的相对的统一。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基础上人们所认识的真理是具体的,所提出的价值要求以及价值所能实现的程度、范围也是具体的,由此决定,真理和价值的每一个统一也必然是具体的。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之所以是历史的,是因为二者的统一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表明,人类实践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真理与价值矛盾运动的历史。人们一方面以真理性认识为基础去追求价值,追求物对人的有用性;另一方面又以价值为动力去探求更加完善的真理,促进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了解。正是在真理与价值的相互作用中,实践才得以向前发展,人类不断从必然中获得自由。

我们要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我们只有对价值的追求更自觉、合理和深入,才会对真理的把握更全面和深刻,才会激起更多探索真理的热情。我们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应当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加大对真理的探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总之,真理和价值在实践的基础上辨证联结、相互作用,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共同发展。

人类的实践活动只有做到既遵循真理原则,又遵循价值原则,才能保证实践的成功。正是基于实践的这一要求,人们逐渐形成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形成了以两者统一作为实践的指导思想和行为规范的原则。科学精神是在实践中服从真理,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求真、求实的自觉意识,人文精神是以尊重人,爱护人,关注和促进人民、人类利益和社会进步为核心的求善、求美的自觉意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实践中是辨证统一的。二者是融通互动、互动共生的。科学和人文的关系是真与善的关系,也是当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关心的核心问题。首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人类精神不可或缺的内在组成部分、是人类实践必不可少的精神动力,也是适应未来时代要求的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精神品格。其次,我们倡导的学习和普及科学文化,既是科学化的人才,也是人文花的科学。再次,从某种意义上看,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这是因为,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为追求知识和真理而奋斗、为人类的福祉和自由面努力,所体现的正是最根本的文化精神。实践必须坚持真理原则,必须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获得成功,这一实践的根本要求促使人们形成了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本质上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坚持真理原则的客观要求这种意识的精神升华。科学精神是在实践中服从真理、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求真、求实的自觉意识。成功的实践还必须坚持价值原则,在实践中必须做到以满足主体的需要为目标,实践的手段必须服务于促使这一目标在实践结果中得以全面的实现。实践的这一要求升华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以尊重人、爱护人、关注和促进人民、人类利益和社会进步为核心的求善、求美的自觉意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的灵魂,是科学文化的生命,是推动科学文化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二者有机统一结合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源泉!

在现实生活中,坚持做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实践中的辨证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发扬科学精神、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可以推动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可以促进人文精神的进步。其次,发扬人文精神,具有制约科学发展方向、促使科学技术在应用中不会被用于危害人类的重要作用。第三,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世界潮流的需要。总之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实践中的辨证统一,是时代进步对人类实践提出的日益迫切的要求。

第五篇:现代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现代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现代医学模式是一种以生物、心理、社会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新型医学模式。这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疾病的诊疗提出了新的内容和要求。它不但要考虑人自身的生理机制,而且还要考虑人自身所形成的内环境和人在生存过程中所依赖的外在因素。这就增添了其中的人文精神,体现出了现代医学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摘要】现代医学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统一

医学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对病人的价值,即对病人的生命与健康,病人的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注。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做到①尊重病人的生命,这也是医学人道主义的最基本的或最根本的思想。②尊重病人的人格。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医务人员应尊重病人的人格与尊严。③尊重病人的医疗权利。人人都有平等的医疗权利,医务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病人”,“见死不救”,剥夺病人的医疗权利。④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

1中国自古就把医学定义为“仁术”,晋代名医杨泉在《论医》中写道,“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也提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仁爱救人”不仅是中国古代医学崇尚的精髓,也是西方古代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希波克拉底誓言》提出的行医宗旨是“为病家谋幸福”;《迈蒙尼提斯祷文》写道,“启我爱医术,复爱世间人”。历史表明,不同时期的医学都将“救死扶伤”、“仁爱救人”的医学人文精神渗透到诊断、检查、治疗、护理等临床实践的各个环节之中。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人们在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欲望的同时,却淡化了医学中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 医学的科学精神是以求真、求实和推崇理性为特点,强调医学知识和技术在医疗过程中的作用,强调尊重临床客观事实、尊重医学规律、依循实证方法、遵循规范的程序,强调临床发现的客观性、准确性和效用性,强调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作用。医学科学精神的焦点是科学理性所揭示的客观规律。2在医学科学的视野中,人是客观存在的生物有机体,是一切机制都可以用科学的理性去加以剖析的。在探索人类的健康与疾病的工作中,医学工作者总是带着科学问题,不断地解决科学问题,并为人类健康创造新的知识与技术。医学工作不断的推陈出新,拓展人类认识疾病的深度、广度和真度。它借助于实践的、实验的、逻辑的种种手段去证伪或证实医学知识的真实性、合理性、科学性。医学科学通过确凿事实得出正确的理论对一些错误、愚昧、落后的伪医学思想进行揭露和批判。医学科学精神使人类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走出了蒙昧的状态,促使生物医学得以蓬勃发展现已深入到分子水平。

医学科学精神是随着近代实验科学的兴起得以确立并逐步深入人心的。医学的发展依赖于生物科学的成就,把人作为生物学的人去研究其健康与疾病问题,立足于生物科学基础之上,认为每种疾病都必须并且可以在器官、细胞或生物大分子上找到可以测量的形态和化学改变,都可以确定出生物的和理化的特定原因。人们一再强调生物科学对医学的重要意义,从而启用了生物医学这个术语,这种研究医学的方法和形式被称为“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是迄今为止获得巨大成功的医学模式,具有重大历史作用。生物医学模式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从事实出发来认识生命现象的真实原因,对人体形态、结构、生理、疾病的研究比较深入,对生物和理化致病因素的探讨较为深刻。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指导下,

采用预防接种、杀菌灭虫、抗菌药物三种方法,能有效地降低传染病、寄生虫病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取得了人类第一次卫生保健革命的伟大胜利。生物医学模式是医学的最基本模式,因为医学所面对的是具有生物特性的人,医学研究的是人体内一系列生物学变化的机理。自然界、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最终都要在生物特性这一内因上起作用,这是医学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所以说生物医学模式是未来医学模式的基础。在近代以医学科学精神为主导,生物医学模式统治医学的较长历史时期内,认为医学面临的所有问题只有通过科学理性加以剖析,运用科学技术才能解决;只有依靠科学理性,解决科学问题,运用科学技术,人类才能达到战胜疾病的目的,以此为出发点在医学领域中形成了推崇医学科学精神的技术至上观念. 医学人文精神对医学模式的影响。医学不是一门单纯的自然科学“, 它有着深刻而明显的人学标记”。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要考虑到人的特殊性和感情性,不象其他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物,涉及到的只是对象的事实。将涉及到自然、生物、社会、伦理的医学归结为单纯的技术,将复杂的具有生物、心理和社会属性的人,简单地归结为多个器官或系统的集合的还原论思维模式是不恰当的。正因为医学研究对象的独特性,医学体系必然是多元化的,包括医学的目的、模式、手段均包含多重的价值趋向,有实证的、理性的,也有社会的、文化的和心理的。1977 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恩格尔教授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临床应用》一书中指出了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片面性,提出了“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该模式认为对人群健康的综合性影响除了生物因素外,还有心理、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对于人体,既有医治和预防疾病的作用,又有致病、导病作用。人的心理活动会作用于身体的生理、生化过程,对神经内分泌系统、遗传因素、免疫系统产生影响。社会因素也是引起疾病的原因之一,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四大类社会因素最易影响人的健康而导致心身疾病: ①激烈竞争导致工作和学习上不适当的长期紧张;②人际关系不协调; ③生活中和社会上的突发事件; ④环境因素。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行为与健康亦具有密切关系,如污染、吸烟、酗酒、滥用药物、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不良性行为等均给健康带来直接或间接影响。恩格尔教授指出,生物医学模式逐渐演变为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是医学发展的必然。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于复杂的相互关系之中,他们的发展变化都受一定的背景和关系的影响,完全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人具有整体性、社会性的特点,生物医学模式忽视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作用,它只注重人的生理属性,忽视人的社会属性;注重人的生理功能,忽视人的心理因素;注重生物理化的致病因素,忽视人的行为因素;只从局部的具体病史出发, 没能全面正确地解释复杂的生命活动和疾病过程的本质,只注意人体的机械性,忽略了人的社会性和生物复杂性.对医学科学精神的推崇,使医务人员关注更多的是运用技术进行的观察、判断和治疗,而缺乏理性、全面地辩证思维和综合思考,难以用现代医学模式的整体医学的观点对病人的心理、精神、行为方式等方面予以关注。因此,现代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虽然在理论上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支持,但是在实践中的转化是困难的。

现代医学不断的向微观渗透已经达到了分子水平,诊疗仪器和诊疗手段日新月异,医学工作者的受教育程度也有了大幅提高,可是,疾病并没有被消除,人的健康水平也没有得到与之相对应的改观。目前,随着疾病谱、死亡谱、病因谱、健康谱的改变,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势在必行。现代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强调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肯定医学人文精神对健康

的意义。“生物-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为医疗活动中人的回归和人的价值

3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医学从来都不是与社会、文化无关的纯自然科学,它的

研究内容首先应该是对人的关怀,我国历代医家也都奉行“医乃仁术”的思想。 “医乃仁术”更是“人学”,就医学科学而言,从根本上来说,医学科学精神应从属于医学人文精神,二者之间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在本质上是相通的。科学本身并不是目的,其目的是实现对人的关怀,而医学和医疗技术作为与人类生命息息相关的一门科学更应该是人道主义的体现。无论是心理、精神、行为习惯还是社会环境的良性发展,单纯的科技手段都是远远不够的,人文关怀必不可少。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在医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二者地位不同,凸现程度不同,但从来就不是截然对立的。当 瘟疫流行、传染病肆虐之时,施展医术,挽救生命,维系健康,既是医学科学精神的张扬,也是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临床实践证明,在医疗活动中,如果只重视医学的科学精神,忽略医学的人文本质特点,只注重对躯体疾病的诊治,忽略患者的心理需求与感受,其结果要么是直接影响临床疗效,甚或加重病情,加速死亡,要么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因此,作为医务工作者,一定要记住古希腊圣贤的一句格言:“知道是谁生了病比知道他生了什么病更重要。”

医学科学和医学人文的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单独完成现代医学的完整建构。医疗科学技术为患者的疾患痊愈提供物质保证,医学人文精神为患者的心身康复提供精神支持;医学技术手段解决的是患者的生理痛苦,医学人文关怀安抚的是患者的心理冲突和社会调适;医学技术将患者从病魔的阴影下挽救出来,将活着的希望带给患者,使患者获得有限的具体的满足;医学人文关怀将患者从心灵的煎熬中解放出来,将生命的价值赋予患者,使患者获得无限的永恒的生活激情。 医学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医学人文中交织着医学科学技术的维度,医学科学中蕴涵着医学人文的精髓,二者形成张力,弥合分歧,互补共进,在“观念层次上相互启发,方法层次上相互借用,学科层次上共同整合,精神层次上相互交

4融”。医学工作者在追寻医学真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将人文精神渗透到其当中去。牢牢把握医学的“人文”属性的医学科学精神才能实现其自身的发展与突破,只有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化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医学科学才能更好的造福人类。 1

2廖继尧.大力弘扬医学科学精神[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9) 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张艳萍,张宗明

3郭永松. 医学模式转变的人道主义价值[J ] . 医学与社会,1999 ,12 (6) :11.

4肖峰. 论科学与人文的当代融通[M] .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292

上一篇:科学三年级教学反思下一篇: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