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大学语文人文功能,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

2022-09-10

自古我国教育就有重视培养人文素养的传统,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出温文尔雅、知书达理、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的有文化有修养的“人”。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纵深发展,高职院校普遍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为具备专业技术,适应市场需求,与现代化建设相符合的人才。这就造成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过度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1 人文素养的内涵

我国“人文”一词最早见于《易经·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可见“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确。

“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不仅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与内在精神品格的综合体现,也是现代社会一个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侧重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情怀,培养学生勤劳勇敢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培养学生高效的沟通协调能力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2 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及原因分析

2.1 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及问题

人文素养是大学生成才所必备的素养之一。所谓成才,首先应该是成长为一个品德高尚、人格完善的人,成长为一个与社会和谐相处并受欢迎的有公德的人。然而经济飞速发展时代下,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缺乏症”却日渐突出。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主要体现在:经济转型时期社会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等对学生思想与心灵的侵袭较大,部分学生价值取向迷乱,行为举止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责任意识淡薄,审美情趣趋于低俗化。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思想,缺乏奉献精神和关爱意识。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能力低,心理承受能力、抗压能力差。缺少创新思维及创造能力,对民族、历史的优秀文化及优良传统了解甚少。

不少的在校高职学生呈现出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上课,枯燥,没劲;自习,无聊,没劲;睡觉,多了也累,没劲;打工,累死累活,让人剥削,没劲……大学让我好失望。为我哭泣吧,我的大学……”一位大学生在校友录上的留言,折射出当今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信仰缺失,理想空洞,道德弱化,精神家园荒芜等等。不少用人单位评价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为:不缺知识,缺文化;不缺技能,缺修养;不缺理论,缺行动。这正是当今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欠缺的写照。

高职学生作为高职教育模式下的“产品”,其“质量”决定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成败。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关联着今后的就业,也关联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民教育中的融入情况。

2.2 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教育功利性特点突出。社会、学校、乃至家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成绩的优劣,而忽略了人文素养的培养。

为迎合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单纯强调以“就业导向”为培养目标,普遍存在“专业技能至上”的误区,专业课程挤占了大学语文等素质类课程的生存空间。人文类素质课程在有些高职院校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导致大学语文等人文学科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建设滞后,教学理念保守,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改革跟不上蓬勃发展的职业教育步伐,从而无法发挥大学语文等人文素质学科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方面应有的作用。

受社会、学校的影响,很多高职学生将学习目标确定为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娴熟的专业技能。因此,对大学语文一类的公共基础课程不予重视,对自身人文素养现状不予关心,造成很多高职毕业生虽拥有高技能然而综合素质却低下的情况。

3 大学语文在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这就将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为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兼及提升语文能力。

高职高专教育作为当代“以人的职业准备为中心”的职业教育,要求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娴熟的职业技能,更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职业人格。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重要的通识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极其重要的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大学语文课程以其特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借助文学的渠道,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着其他课程所不能取代的作用。语文课堂上,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能丰富知识,净化心灵,积淀文化修养,拓展人生阅历,提升精神境界,培养健全人格,从而在未来的职场中更具有竞争优势。池莉说:“语文是一种知识,但更是我们生命的营养,一旦缺失,生命就会苍白;语文是一门科学,但更是我们生命健康的一种元素,削弱了它,我们就会缺乏必要的生活力量。”

4 发挥大学语文人文教育功能,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

4.1 明确定位高职大学语文,突出其人文性特点

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侧重于字词句的学习与积累,工具性特点突出。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实用性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需要。为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大学语文应进行相应的改革与调整。对于已有一定语文基础的高职学生而言,不论是文学名篇赏读还是应用文体写作,高职大学语文教学都应区别于中小学的基础语文教学,重点突出其人文性的特点。

语文本身就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一般只在新生入学第一年开设,每周两课时。大学语文教学应在发挥工具性的基础上,明确其人文性的核心作用。一方面,大学语文课程应注重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语言表达、应用写作、语言感悟等能力,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思想,使学生具备高效的沟通协调能力。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学更应引领学生通过对古今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感受凝聚在文化精品中的民族感情,汲取蕴含在文化精品中的民族精神。借助文学的净化作用,丰富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和进取精神,提升学生内在的精神品格。

强调高职大学语文教学重点突出其人文性特点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其工具性特点,语文教学过程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应建立在巩固语文能力的基础上。当然,更不是意味着语文课应充当德育课的角色,抢占德育课的地盘。语文课程人文性特点重点体现在对学生语用能力、思维能力、良好的审美情趣及传统文化修养等方面的培养。

4.2 剖析教材,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向青年发展的年龄阶段,普遍具有极强的叛逆心理。各式各样的文化价值观正通过网络、电视、杂志等大众传媒影响着高职学生的精神生活方式,一些灰色庸俗的流行文化造成部分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混乱,厌学情绪突出,如不及时引导和调节,将不利于学生良好人文素养的形成。

语文的内容主要是经典的名家名篇。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承载着自强不息、改革创新的民族精神,具有很强的语言魅力和艺术感染力,它们以其独特的审美感召力和修养涵化力穿越时空隧道深入影响着人们的心智。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都已完成基础的语文学习,有了自身的语文知识系统。因此,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并不需过多的语文技能传授,而应通过大学语文课程,让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巩固,引领学生走进教材,走进经典,通过对这些脍炙人口作品的阅读,用艺术的语言、生动的形象、富有感染力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与熏陶,让学生从中汲取力量与营养,形成情感的内化,培养其人文素养。

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在于知识的增广,而且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甚至可以改变人生。“文学是人学,每读一篇优秀的作品,便是与一个高尚的人谈心”。在高职学生普遍没有文学作品阅读习惯的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更应抓住文学文本这一平台,让学生在文学文本的阅读、欣赏及评价活动中,进行文学审美的同时,对人文精神进行系统地阐释与理解。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赏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人生意义与人生价值,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努力追求美好的人生与生活。例如陶渊明诗歌中热爱自然、淡薄功名的思想,苏轼作品中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鲁迅作品中的批判精神及一些外国文学中对平等独立人格的探求等,对于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无不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正能量作用。

4.3 渗透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早已在国际上引起高度重视和广泛研究。中国经典的文学作品包含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积淀,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儒家的“修齐治平”,道家的“天人合一”,唐诗宋词元曲中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等等,中国数千年的灿烂文化贯穿记载于经典著作之中并流传至今,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思想感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经典的文学作品不仅让我们感受着汉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更在字里行间传递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通过加强国学经典教育,在课堂上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有机渗透,让高职学生在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氛围中得到精神感化与文化熏陶。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开展一些小型的文化活动,简要介绍与文本相关的一些传统文化理论,并让学生结合时政热点进行案例分析,加强学生对人文思想的认识。还可以借助选修课、校园社团、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列出一些学生感兴趣、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精神境界和人文素养。

5 结语

我国近代教育家和职业教育奠基人黄炎培先生说:“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人文性这一契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在保证高职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高职毕业生既能“有业”,又能“乐业”,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摘要: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时代使命之一。本文通过对人文素养内涵的阐述,旨在在分析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缺失情况及原因的基础上,强化大学语文教学,发挥人文精神教育功能,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大学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黄秋瑞.高职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重庆:重庆电子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3] 王培环.强化大学语文教学提高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质[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4] 陈卿.论新体系大学语文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新乡学院学报,2013,(4).

上一篇:谈课堂教学中学生厌学的心理学思考下一篇:略论企业风险及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