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强化与建构

2023-01-15

一、引言

究竟是人格的类型决定了人们的行为, 还是人们身处的情境决定了人们的行为?在大型灾难面前, 比如汶川地震中的“范跑跑”事件, 他在灾难面前的行为方式是由于地震这一灾难决定的, 还是由他在灾难发生前形成的人格类型决定的?情境与个人对行为有什么样的影响, 这一问题在心理学研究中由来已久。现在比较普遍的说法是行为由情境与个人二者共同决定。人们不会在所有的情境中都表现出同一反应, 而处于相同情境中的每一个人的反应也是各不相同的。心理学研究的问题正是人的行为受到情境怎样的影响以及这些行为是何种人格特征的外在表现。

二、什么是人格

Pervin认为人格是复杂的, 并且不是独立存在的, 而是一个组织, 这个复杂的组织为个体行为、情感提供方向以及行为模式, 同时, 人格也反映出个体的成长历程对其的影响, 以及未来个体的发展。人的认知、行为和情感在人格这一整体机能中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 而时间在个体人格的形成中具有延续性。总的来说, 人格的是由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 这些交互作用的过程既包括个体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 也包括个体内驱力, 也就是内在需要、本能与情感的作用, 即个体的外在行为与内驱力共同作用, 而个体的外在行为与内驱力的交互作用过程与结果就是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三、人格的特征

人格具有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复杂性4个基本特征。人格的独特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人格特质、人格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而每种人格特质与类型的表现方式也不各不相同, 这些都可以体现出人格的独特性, 即使两个人的人格特质相同, 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人格的稳定性可以通过“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这句话体现, 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是人格稳定性的两个表现方面。跨情境的稳定性所说的是一个人的行为虽然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但处于在不同的情境中所表现出的人格特征是相对一致的。比如一个孩子在学校乐于助人, 那么他在别的场合也乐于助人。一个人的人格特征随着年龄的变化与阅历的增加会有所变化, 但是在同一年龄阶段 (如童年期、青年期) 的人格特征的表现是稳定的, 这个就是人格跨时间的持续性。比如一个孩子在幼儿时期活泼好动, 在青少年时期安静内敛, 虽然两个时期的人格特征不相同, 但是在这两个阶段内的特征是稳定的。人格的整体性所说的是人格是一个有机组织, 这一组织并不是由单个人格特质或多个人格特质的简单组合, 而是由多个人格特质进行交互作用以及密切联系产生的。人格的复杂性是指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使自己的人格拥有了更丰富的内涵。人在一出生时只是一个简单的个体, 但是随着社会化的过程, 人们在社会这一复杂的环境中, 会了解道德规范、社会风俗, 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态度, 而人们在社会化进程中形成的人格具有更加丰富和复杂的意义。

也就是说, 人格是通过个体的行为模式所表现的, 这种行为模式是个体在生理基础上进行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 并且具有倾向性。由此看来, 人格与行为的关系十分密切, 不可独立存在。

四、斯金纳的人格理论

行为主义学者主张的是环境决定论, 他们所强调的是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决定作用, 行为主义学派研究的是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而根据上文可以看出社会化在人格的形成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化使个体的人格拥有了更加充实和深刻的内涵, 由此可以看出, 行为主义的理论极大地影响了人格的理论。

人格心理学主要有六大流派, 每一种流派都有自己的关于人格的观点, 在本文中主要讨论的是行为主义流派中斯金纳的观点。

斯金纳认为人对外部刺激的反应是多样的, 这些多样的的反应构成人的行为。在斯金纳的理论中, “强化”是其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他认为人性没有好坏善恶之分, 人之初都是相同的, 好与坏是人行为的结果。人对外部刺激的反应频率增加的过程就是强化的过程, 而使反应的频率增加的外部刺激就是强化物。刺激使个体产生反应, 外部环境对个体做出的反应进行评价与选择, 环境对反应的选择使得个体的行为发生改变或者这种选择塑造个体的某种行为。也就是说, 环境的选择影响个体行为, 而在个体行为的改变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强化。

如果个体在环境中的反应是由于强化的作用决定的, 那由多种反应组成的行为也是由强化作用决定的, 各种行为的结合 (行为组合) 也是由强化作用决定的。如果个体在某种情境中经常表现出相同的行为或者行为组合, 那么这种行为或者行为组合就可以视之为个体的人格。斯金纳发现桑代克的“效果律”是行为理论中最重要的原则, 但他用“强化原则”替代了桑代克的“快乐效果”, 强化的涵义是加强一个行为或当强化物出现时, 行为发生的机率会增加。强化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二者又都有初级强化及条件强化之分。消极强化物是指一旦这种刺激物被去除, 行为便可得到强化, 而积极的强化物是指一旦这种刺激物呈现, 行为便可得到强化。个性是行为的结果, 行为又是学习来的, 而学习则是强化的结果。

在传统的强化理论中, 外部社会对个体行为的制约力量受到重视, 传统强化理论认为社会强化的直接经验是导致个体行为方式固化的原因, 外部社会对个体行为的褒贬决定个体倾向于采取哪种行为方式, 放弃哪些行为方式, 从而使个体倾向的行为方式得以强化, 进而固化, 成为个体的惯常性行为方式。

其实, 外部社会的强化并不一定直接作用于行为者本身, 也可以起到作用于行为者本身相同的作用。外部社会对与个体有着相似或者相同特征的行为者的行为进行强化, 个体观察到这种强化作用的过程, 这种社会强化也会对个体行为产生相似的强化作用, 这也叫做替代强化作用。替代强化就是一个示范行为受到强化作用进而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 对个体的行为也产生强化的作用, 这种强化作用并不直接作用于行为者本身。

观察学习是实现替代强化的途径, 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或榜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结果, 就能学会这种行为, 这种学习过程叫做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有两个优势, 第一, 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和行为结果, 进而个体获取这种行为, 所以个体的错误率低, 并且学习的效率高。如果人们的每一种行为都必须一步一步地通过直接强化来实现的话, 那么行为的学习将会是一个十分低效率而高错误率的过程。第二, 观察学习是一种间接的学习, 个体只需要观察他人行为的结果, 也就是他人做出这种行为之后的强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通过强化的类型来判断行为的对与错, 便可知道自己该如何做。这种间接的学习使个体避免许多错误, 同时个体也在与他人相同的时间内获得了更多的直接经验。个体的观察学习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自己观察到的行为与获得直接经验, 并将其原封不动的用到自己身上, 而是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总结其观察到的行为和行为结果, 在获得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总结, 形成自己独特的行为风格。

综合上文所述, 人格的形成也是在环境中不同的强化物的强化作用的影响下, 并不是个体的主观选择。人格是通过个体惯常性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 而这些惯常性行为的形成则是因为操作性条件反射与强化, 人格是个人独特强化史的产物。

斯金纳认为人格的形成受到三方面的影响, 第一是受个体强化历史的影响。人格是在强化的影响下形成的, 个体行为的改变与固化受到强化的影响, 受到强化的行为倾向于固化与重复, 形成惯常性的行为方式, 而倾向于消失或停止的行为则是没有受到强化作用的。第二是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 也就是遗传。斯金纳认为遗传可以决定个体的部分行为, 但并不能决定个体的所有行为, 他认为遗传基因对人的行为以及人格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为基因是个体的生理基础。虽然如此, 他依旧认为外界环境在人格的发展与形成中的作用是最为关键的。第三是受到个体所处文化环境的影响。斯金纳晚年的理论中十分强调文化环境对人格的发展与形成的重要作用。每个个体都处于不同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当中, 在这些环境中受到的刺激也不相同, 因此个体的反应也不尽相同。每个个体的生活经历都具有独特性, 对不同刺激的、对相同刺激的不同反应就反映出个体的人格特点, 个体也因此形成了不同的人格。

然而, 行为主义在解释人类行为时, 只考虑了环境的作用, 刺激-反应原理和强化的作用是行为主义所强调的, 却忽视了个体自身认知的作用。而心理学家们也对行为主义这一片面性提出了质疑与自己的观点, 在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凯利。

五、凯利的人格理论

凯利主张的观点与环境决定论和本能决定论不同, 凯利认为个体与环境的关系并不是只由环境所决定的, 个体可以积极的面对其与环境的关系, 个体可以预测环境的影响, 并且积极的改变环境。基于此, 凯利发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是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以及个人经验、思想观念等, 进而他提出了与行为主义不同的人格理论——个人建构理论。

个体通过概括化过程对经验进行建构, 然后用既成的建构去处理来自环境的新信息。凯利认为, 建构就是根据相似性和差异性两个方面来组织经验的。首先, 他认为人是积极的, 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 人格也具有动态性, 因此应该使用动态研究方法探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及其本质。其次, 凯利认为个人的认知和认知方式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人格形成的探究与解释长久以来的讨论焦点都集中于内因与外因, 主张内因论的学者认为人格差异的原因是个体的内驱力、需要各不相同;主张外因论的学者认为人格差异的原因是强化与模仿, 个体认知这一因素的作用被忽视了。凯利的个人建构人格理论补充了这一空白。

凯利的人格理论强调的是个体认知因素的作用, 忽视了个体的内在动力与外在条件, 也就是人的内驱力与情绪以及外界环境的作用, 而这些条件对人格的塑造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小结

“人格是个人独特强化史的产物”这句话强调的是强化在人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而忽视了个体的认知因素对人格塑造起到的作用, 在人格形成的与发展过程中, 个体的认知因素也是人格形成与发展中的关键性因素。然而, 在个体人格形成的长河中, 并不是简单的由个体的认知因素或人的本能以及情绪所决定的, 人格的形成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 如果我们想要知道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必须从这两个方面来考虑, 并且要结合时代背景, 不同的时代, 决定人们认知以及情绪的因素也不相同, 我们要从辩证的角度来研究人格形成的问题。

摘要:“人格是个人独特强化史的产物”, 斯金纳强调了本能与环境在人格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个体认知因素的作用则是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所强调的。然而, 人格的形成不能片面的认为是由哪一种理论决定的, 而应该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强化与建构都是人格形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关键词:人格,强化,建构

参考文献

[1] Jerry M.Burger, 伯格, &陈会昌. (2014) .人格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 M.BURGER, J. (2007) .人格心理学 (第6版)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 郭利.人是“机器”、人是“动物”——行为主义人格理论论述[J].社会心理科学, 2013 (5) :13-16.

上一篇:如何做好职业规划,选择适合你的工作下一篇:西藏山南地区精准扶贫问题研究——以特色资源扶贫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