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产业论文

2022-05-11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传统文化产业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作为对文化产业的扩充和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是中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新一轮的经济热潮,香港、台湾、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已陆续建立了具有开创意义的产业基地。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也纷纷利用当地民族资源发展创意产业。

第一篇:传统文化产业论文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摘 要:我国文化创意以创造、创作、创新为基本手段,而文化旅游以打造文化气氛、创造文化体验形式为根本。其两者的有机融合不仅仅促进了自体发展历程,也打造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如何实现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呢?文章以海南为例,在概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础上,分析海南省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实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三点对策。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对策探究

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年平均气温22~26℃,长夏无冬,光温充足,雨量充沛。文化旅游创意作为新兴现象在我国兴起的时间并不长,但是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蓬勃发展的进程中,目前学术界提高了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重视程度,有人认为外部动力机制与产业自身动力体制是促进两者融合发展的要素,故对促进两者有效融合、长足发展的对策进行探究。

一、概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含义

在特殊的条件下,众多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企业以及有关部门空间或者是功能聚集的区域,其空间(园区、基地)是特定的、丰富的,文化创意构成了旅游景区重要的吸引物,以达到游客“一站式体验”为基准,从而塑造出完整化的旅游以及有关产业链条。

二、分析海南省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与国内主要城市相比较,过去海南省文化创意发展的局势不尽人意,产品加工的原料一般是由岛外供应的,以快速成型技术为依托。而如果使岛内创意设计理念与旅游前瞻性的制造资源融合在一起,把市场衔接、金融孵化、专利转化、品牌营销等增值服务内容提供给服务企业,其能够有效的弥补海南省创意设计服务体系上的缺口。文化创意产业的行业是多样化的,例如软件开发、广告、电影、动漫等可以被视为推动国民经济有效运行的支柱性产业。海南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与渗透,为该省相关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开辟新纪元。正如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所提及“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品牌价值,增加物质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附加值和文化含量。”总之,海南省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将是促进我国国有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有智增长”概念的提出有助于引导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彰显出“拓展产业链”、“延伸空间链”、“秀出主题链”的发展风格。

三、探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旅游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对策

1.资源转化对策

所谓的资源转化,实质上就是指借助对方的优势资源,在创意理念的引导下使其转型为促进自身发展的资源,最终达到使两大产业共同发展的目标。众所周知,文化创意产业的游戏、产业园、艺术开发等环节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可以突破传统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观的局限性,上述那些能够吸引游客眼球的文化创意环节可以被看做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有效途径。

海南省可以借助科学技术与文化创意两大行径,使大规模的人文资源转型为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坚固性基石,尤其是文化科技产业园、文化场馆、工业遗址、文艺产品等。例如南山文化旅游区中的南山寺作为三亚礼佛必经之处, 游客在此还能观赏到造型雄伟的“南山海上观音”。总之,这些具有文化创意与旅游价值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遗址场馆等在高端科技的辅助下,可以激发游客参与和观赏的欲望,当然提升旅游景区观赏价值也是无可非议的事实。可见,借助资源转化这一策略,能够加速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融合的速率,最终创造出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创意资源体系。

2.节事重组对策

首先节事重组模式的构建,要求旅游产业以旅游的需求作为节事活动开展的基础,而节事重组最大的目标就是完善旅游产业链条,在此基础上为其创造预期的经济效益。因此各项旅游事件要以文艺活动开展的原则彰显创意性、互动性、参与性的特色,强化自体的魅力。

在信息化时代中,互联网传播的快捷性为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创造了契机。旅游产业只有在创意理念与公众参与力量的辅助下,才能够使节事重组活动产生品牌效应,为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铺路垫石。海南省要使各类节事活动达到有机重组的目标,可以参考以下行径:一是深入挖掘并提取出节事活动特有的文化内涵,并对其做出特有的标识设计为传播做准备;二是参照各类节事活动的主题创造出有关的创意活动;三是利用各种途径把公众导入各节事活动中,借助提升公众感受程度以及表演者之间互动性的方式,达到节事重组的目的,最终落实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

例如,海南国际创意港是海南省委省政府于2010年赴两广考察第一个落地的项目,其被列为海南省“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将国内最大的创意设计产业链运营服务商深圳灵狮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引进来,主要会专注于海南高端旅游产业研发、创意农业开发,成为了海南第一个以产业创新、品牌创新、产品创新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3.建立健全“一站式体验”模式的对策

“一站式体验”是以产业聚落理论为依托,其强调的是集聚溢出效应或区位适宜效应,此期间旅游产业、旅游景区、管理部门、服务企业、开发商等之间形成密切的关联。之所以认为“一站式体验”模式能够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主要是因为体验式经济“以服务为平台、以商品为模型、以消费者为核心,从而创造出激发消费者参与兴致、让消费者有流连忘返的创意活动。”总之,“一站式体验”是产业园区内旅游景区、管理部门以及各个企业高效合作的成果,此时消费者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的一切需求均被满足。其实,“一站式体验”凸显的是游客消费行为方式的特点,以及消费心理变化的形式。那么,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要想实现融合发展的目标,就应该以产业聚落理论为根基、以“一站式”服务理念为背景去研究旅游体验的形式,从而为游客提供别具特色而愉快的文化创意感受,建立健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使文化创意产业在旅游领域中得到传承,并实现壮大发展的目标。此外,“一站式体验”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在促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园区旅游经济集约型增长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四、结语

总之,文化创意产业犹如一瓶催化剂,能够带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征程,为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渠道。为了使两大产业有机融合并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应该对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开发模式进行不断的探究,不但使资源转化对策、节事重组等对策的实效性彰显出来,还要基于旅游体验与文化创意产品之间的互融性,使两大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华,于静.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5.

[2]李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3.

[3]马琳.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4.

作者:李科长

第二篇: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到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考

摘 要:作为对文化产业的扩充和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是中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新一轮的经济热潮,香港、台湾、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已陆续建立了具有开创意义的产业基地。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也纷纷利用当地民族资源发展创意产业。内蒙古有汉、蒙、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回、满、朝鲜等49个民族,是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一个省,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是统一的多民族祖国的一个典型缩影。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璀璨的文化遗产,文化资源种类繁多为民族创新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本文从内蒙古发展创意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分析入手,探讨了发展创意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民族;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内蒙古

上世纪90年代文化产业在中国开始兴起并逐步形成规模,随着新世纪现代传媒技术的兴盛,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新一轮的经济热潮。从产业形态上说,创意产业是对文化产业的扩充和发展。毫无疑问,创意产业也将成为中国经济和产业的发展趋势。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也纷纷利用当地民族资源发展创意产业。发展创意产业不仅是为本国、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产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也同样是为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了捍卫自己的文化主权。尽管创意活动自古有之,但创意的规模化、产业化还是一个新兴课题,因为创意活动必须连接生产流程以及产业链的作用,方能形成真正完整意义上的创意产业。

一、内蒙古发展创意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文化是识别一个民族的基因,创意是发展一个民族的动力。文化和创意的结合萌生出了一个新的产业形态——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的主体是有文化见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卓越人群,用适合这群人士生存发展的良好文化生态,吸引汇聚不同文化门类、文化行业的杰出之士已成为能否出现先进文化创意的前提。为开发悠久的历史文化所需要的核心创意生产力配备良田沃土加之风调雨顺的环境才能生产出强势创意产品。否则文化创意队伍的低素质、低环境必然导致低产能,使创意产业成为无源之水。

内蒙古拥有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人文历史底蕴,蒙古文明不仅集北方民族文明之大成,而且把游牧文化、马背文化推向鼎盛,建立元代帝国,开辟欧亚通道,促进了东西文明的大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构筑了多民族共创的多元化、多色彩的人文文化奇观。然而,草原文化的传播观念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缺少对自身文化元素的梳理,对自身的文化优势把握不好,对国内外文化受众的分析欠缺,对于新兴起的文化创意产业意识不强、认识模糊、缺乏长远规划,有利于文化创意聚集、迸发、可持续增长的环境条件、氛围尚存很大问题。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只有深刻地体验它在历史演绎中沉淀下来的文化传统,能够正确的认识把握自身,并且外延其特有的景观、气质、特色,才能够拥有持久的吸引力和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专业人才缺乏,尤缺领军人物。目前从呼和浩特市范围来看,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知识水平、技术水平、能力水平、创新意识较低。此外,已有创意产业人才的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缺乏长效的人才培养、激励和引进机制,缺乏激励创意生成和转化的社会氛围和机制。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相关的投融资方式、产业链衔接、营销网络运作等也不完善。缺乏专业性组织和专业性服务队伍,创意组织和创意阶层尚未形成。

缺乏政策支持体系,企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尚未完成,行政垄断性或政府依附性的经营方式盛行。政策科学性和扶持力度远远不够,而且政府职能转化和文化体制改革步伐较慢,体制性束缚和障碍仍然突出。缺乏适合创意产业发展的人文环境和投资环境。事实上,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就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形成有效的资源共享,寻找新的增长点,推动文化经济发展。

缺乏国内国际竞争力。在开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方面尚有很大空白。创意产业的生命在于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民族地区可以通过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意设计和产业开发而批量化、规模化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意产品与服务,但目前这方面的运作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文化艺术类的高等院校数量少,办学规模小,使很多有志于文化创意产业的青年人,难以获得良好深造的机会。从长远看,这非常不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二、内蒙古发展创意产业对策

创意产业的核心与源头是文化,文化与技术、资本三个要素的共同作用紧密结合,支撑起创意产业这个具有全新内涵的新兴产业。民族地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色优势选择发展本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璀璨的文化遗产,文化资源种类繁多为民族创新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一)更新固有观念,合理规划,将创意产业培育成新时期支柱产业

遵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律,尊重文化创意人群价值,提升对文化原创高端的认识,加强对自主文化知识产权的鼓励和保护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创意不是政府打造出来的,因此从创意产业发展原则出发,来定位政府所应发挥的职能,即制定战略规划、加强政策引导、营造环境氛围、提供服务保障,为创意产业构建一个宽松的环境。合理规划必须充分考虑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经济不平衡性,既深入挖掘当地文化资源的文化内涵,又充分展现和集成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选准突破口,把深厚的文化资源做成具体的创意产业项目,自觉吸收优秀文明成果,推动思想观念、文化内容、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创新。

(二)培养本土人士吸收引进外来专业人才

人是文化生产过程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创造、创新和创意都离不开人的智慧、智力和技巧,创意产业更是如此。逐步建立一支有文化、懂经济、会管理、有创意的产业人才队伍。尊重创意人才的价值,鼓励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创意产业的人才特性是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以创新的方式解决复杂的问题,因而要求有很多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

首先,培养本土人士,激活现有人才。建立与其成长、工作规律相适应的人才选拔、使用、激励机制。改变创意人才队伍分散局面,使之走上规模聚集、素质提升、集中创意之路。其次,引进优秀创意人才。应不断增强自身对创意人才的吸引力,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积极拓展人才引进渠道。同时,通过跨地区机构联合、项目协作、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等途径,借助发达地区创意人才,提高本地区创意产业运作水平。再次,培养未来人才。将培养年青一代的创意创新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和优化学生能力结构的重点,以具备条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建立创意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中心,将创意人才培养纳入到职业教育范畴,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型的人才培养体系,使之深刻领会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精髓,了解和把握国际文化的发展趋势,敏锐洞察国内外文化市场需求.

(三)构建发展创意产业的保障体系

创意产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建立起一系列服务中介组织,以保证双向增值的实现。在发展创意产业的过程中,必须增加相当一部分新的企业组织,包括投融资公司、知识产权保护组织、市场营销及拍卖机构等,构成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目前,从内蒙地区政府职能来看,扶持创意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从法律保障上看针对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体系还未建立。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学习世界各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经验、方法和措施,结合本地实际开拓跨越式发展的新思想,建立由文化、经济、高校和研究机构等部门相关人员组成的创意产业研发组织,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协调和统一指导。

(四)规划和建立创意产业园区,开发特色创意产品

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要充分考虑自然、人文、服务、资本、技术、智力等各种环境的综合作用和影响。内蒙古民族风情浓郁、地域特色鲜明、文化积淀深厚、种类浩繁多样、遗存瑰宝纷呈、风采日益彰显,是发展创意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富矿”和差异性优势。使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第一要义是提高文化资源的“挖掘、开采、利用、再生”能力。

(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环境

文化创意产业在美国被称为版权产业,突出强调了知识产权保护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引擎和基石,是与世界创意产业接轨的首要“游戏规则”。因此,建立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相结合、专项治理与长效管理相结合、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结合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提高民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规范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创意产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规范、健康、有序的外部环境。同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本身是对传统文化的挑战,必然会受到传统观念和旧的社会习俗的阻滞,这就需要营造和提倡一种宽容的舆论环境,在法律许可的前提下鼓励创意和创新活动,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盗版行为,保障创意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传统产业只有引人创意生产,才能提升自身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内在品质;而创意产业也只有融入各种产业的生产和销售环节中,才能实现自己作为产业存在的价值。突出地域特色与提升创意能力相结合,避免产业类同、基础设施重复、过度竞争等弊病。构建激励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遵循文化创意规律,尊重文化创意人群价值,提升对文化原创高端的认识,加强对自主文化知识产权的鼓励与保护,以注入新世纪创意理念的草原文化资源优势塑造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的特色和灵魂,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

作者:黄淑洁

第三篇:加快文化产业立法探索江苏文化产业法治化道路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文化体制改革”做了总体部署,十八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从法制化视角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对于江苏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江苏文化产业政策所面临的问题

政府与市场关系有待厘清。政府和市场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两只手”,根据侧重点的不同,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两种模式。近些年的发展状况表明,政府主导模式在江苏文化产业发展初期是有效的,但从长远来看,这一模式也存在深刻的隐忧。以动漫产业为例,近年来江苏投入了大量资金扶持动漫产业发展,一大批动漫企业和产业园区也随之涌现,但在繁荣的表象背后,多数企业缺乏创意能力,其实际产出自然也不乐观,具有市场竞争力和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更是罕见,甚至有些企业的设立只是为了领取政策补贴。因而,对于江苏文化产业发展来说,关键是通过市场机制调动文化企业的创造性和市场活力。

软硬件配套重视程度失衡。目前,江苏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软、硬件失衡局面。这主要表现在:一些市县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比较重视有形的、可见的文化产业园区以及各种形象工程的建设,对于文化产业发展所依赖的人力资源、文化创意、研发资金和知识产权保护等软性配套体系,则重视不够,这严重制约了江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据调查,目前全省建成和在建的文化产业园区虽然超过200家,但很多园区除了租金和税收优惠外,并没有针对文化产业的软性配套体系,这就给招商引资和集群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导致全省90%以上的产业园区仍处于亏损和招商状态。因而,对于江苏文化产业发展来说,今后文化产业政策的推进取向应当侧重于向文化企业提供完备的软性配套体系和创造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

产业政策不规范问题凸显。近年来,江苏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虽得益于产业政策执行力度的不断加强,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一些地方习惯于从本地区和本部门利益出发,在产业政策执行中只做表面文章,另有部分政策执行者也把主要精力放在任内的短期目标上,这不仅会影响文化产业政策的长远效果,而且也会导致大量文化资源的重复建设和盲目浪费。还有些地区的政策执行措施不配套、不协调、不完备、不及时,甚至对政策内容进行选择性执行,如在执行税收优惠政策时,有些税务部门对文化企业的营业额和所得税额采取“估价制”,这往往会导致文化企业的这两项税额存在被高估的风险。此外,产业政策执行中的异化现象也时有发生,如在产业园区建设中,有些地方以建设文化产业园区为名,大肆“圈地”搞房地产开发。诸如此类,都会影响文化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

执行中缺乏责任约束机制。纵观江苏近些年所颁布的与文化产业有关的政策文件,可以发现其中极少涉及责任约束机制。一旦缺乏责任约束机制,文化产业政策的执行力将大打折扣。通过调研也发现,有些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的理解存在差异或曲解,由此导致个别地区随意降低优惠幅度或任意减小优惠范围,以此造成文化产业政策执行中的区域不平衡和经营主体的差别化待遇。这主要表现为:当受影响的企业就此质询政策执行部门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时,往往找不到责任约束机制及其法律依据,最终只能无功而返。更为严重的问题是,由于缺乏责任约束机制,实践中还容易诱发政策执行者的道德风险、寻租甚至被利益集团俘获等机会主义行为。

二、推进江苏文化产业法治化的建议

江苏作为法治建设的积极推进者,在国家尚未制定文化产业立法的情况下,积极推进地方立法,不仅能为中央立法探索经验,而且也能为江苏率先实现地方法治提供契机。对此,需要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通过文化产业立法,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必须走法治化的道路,为此需要加快推进《江苏省文化产业促进条例》的立法进程。对于该条例,首先应通过授权性立法明确界定政府职责、划分政府各部门在文化产业领域的管理范围和审批权限,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产业发展思路,明确政府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等职能,并强调政府只有在市场失灵和无法发挥作用的前提下,才能有选择地扮演辅助市场和弥补市场的角色。可以说,明确界定政府职能权限的最终目的,是旨在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这不仅因为市场机制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而且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核心正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然而,无论是政府职能的转变还是市场机制的完善,都离不开法制的保障,稳定且具有强制执行力的法律制度既是理顺管理体制的重要工具,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建立民主决策制度,避免政策偏离产业发展规律。文化产业具有较强的地域属性,如何根据各地区文化资源状况和市场环境,选择恰当的政策工具来扶持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在充分调查研究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才能做出选择。对于各地方政府来说,这不仅要坚持软、硬件在产业政策层面的协调并进,从整体上有效推进江苏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而且还要从制度上避免不科学的产业政策以及决策者的单向度思维,而这往往需要建立民主决策制度。可以说,民主决策制度是推进文化产业政策法治化的重要一环,具有程序约束性。这意味着决策者在拟定产业政策草案以及在做出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决定时,必须与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保持沟通协调,最大范围地组织相关专家、业界代表和利益相关者进行科学论证和审议。

完善监督评估机制,保障文化产业政策有效落实。当前,江苏文化产业政策的执行过程中缺乏执行监督和效果评估机制。通过梳理江苏既有的产业政策文件,不难发现其中仅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的使用方面存在审计和检查监督,而且也只是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缺乏外部监督保障机制。从学理上来看,政策执行监督或评估机制包括行政监督(评估)和司法监督(评估)。按照此架构,为保障文化产业政策的有效落实,文化产业应当走法制化道路:一方面,要通过地方立法建立完善的执行监督或评估机制,在此基础上要求与政府有关的统计、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定期核查产业投资、信贷、财税和引导资金的执行和使用情况,以此加强对产业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法院和检察院的外部监督机制的作用,努力避免政府内部监督可能存在的系统内庇护行为,全面推进文化产业政策的有效落实。

完善责任约束机制,将政策执行纳入法治化轨道。当前,江苏文化产业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责任约束机制。在文化产业领域完善责任约束机制是将文化产业政策纳入法治化轨道的关键环节。针对当前江苏文化产业政策执行中缺乏责任约束机制这一基本事实,一方面应在加大对政策执行部门及执法人员失职行为的问责和惩处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完善的问责机制,通过该机制确保政策执行者在权、责相统一的前提下勤勉地履行职责;另一方面要为受到文化产业政策影响的市场主体提供救济渠道,如合法权益的保护、关键信息的共享以及融资服务的提供等。通过救济渠道,不仅能使市场主体的权利得到保障,而且还能将不科学的产业政策以及政策执行者的机会主义倾向以最低的成本识别出来,为产业政策的修改完善和有效落实奠定基础。

〔本文系东南大学宋亚辉老师承担的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江苏省文化产业促进条例立法研究”成果〕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供稿)

责任编辑:钱国华

作者:宋亚辉

上一篇:小学科技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国安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