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2023-02-03

第一篇:浅谈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可是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母语的学习却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原因之一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低效教学和无效教学的问题。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科学的、先进的,但是一些实施改革的人――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和领悟新课改的实质,从而产生了课堂教学浮于形式、效率低下的现象。笔者认为,要实现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的语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尤为关键。

一、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是教师,因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结果导致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痛苦,学生的潜能未能被挖掘出来,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而今,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已成为当下课堂教学中常采用的学习方式,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然而,用心观察我们不难发现,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中充斥着师生“剧本化的表演”。例如,有的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马上就发动学生讨论,你一言,他一语,课堂很热闹。而这种学生没来得及独立、深入地思考就展开的讨论,就像是在“表演”,学生为了更好地“表演”而牺牲了独立思考的时间,长此以往,学生难免产生学习的依赖性,进而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样的语文课堂没有把学生当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而把他们当作是有待修剪的“花、草、树”、等待灌装的空瓶和需要打磨的“器物”,于是流于形式的讨论充斥课堂,课堂教学中随时可能听到 “你的理解” “你的理由”“你的生命”“你的看法”等无节制的、缺乏目的性的提问。从表面上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可是热闹过后,我们却感到空虚。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只停留在文本表面,缺少深度,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未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忽略不计,学生发言的闪光点未被重视,有些学生的“误读”也未能给予纠正。教师没有把课堂教学目标真正定位在学生自身的发展方面,也没有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全方位的训练,只是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表面形式,只是在教学方法、教学辅助媒体、模式化的课堂结构、表演性质的教授形式上下功夫,轰轰烈烈的课堂研究过后,收获的却是空洞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有效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这都表明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学的有效性要注重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有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掌握学科特点,明确教学的基本理念和要求,把握语文教学的方向。语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导游与游客的关系。教师要扮演好“导游”的角色,带领学生游览文学圣地,欣赏世间美景,同时引导和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导演与演员的关系。教师要当好出色的“导演”,首先要对“剧本”――教学内容烂熟于心,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课堂交给学生,由学生读、说、演,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点拨者,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课堂上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可以说,这种学生亲身的表演比教师精彩的讲解要有效得多。课堂活跃起来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感悟能力上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三、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教育领域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也日益普及,运用越来越广泛。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交互优势和视听优势,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把教材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景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教授《黄山奇石》一课,我先收集了很多黄山奇石的图片,查找了一些介绍黄山的纪录片和课文朗读视频等,然后将其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让学生领略到黄山的秀丽和磅礴的气势,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仍然是当前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责任编辑 赵永玲)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高效课堂教学体会

刘新玉

课堂是师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是促进学生成长和实现教师自身发展的主要途径。教师和学生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虽然近几年来,课堂教学在新一轮课程体系改革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教师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因此,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现阶段深化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首要问题。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深入教材,开放课堂,不断探讨课堂教学新途径。

1、课前精心备课,成竹在胸。

语文教材是经过专家编写的,体现课程标准理念和学生学习规律的学习材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和达成“三维目标”的基本凭借。因此,教师要在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蕴含的资源,进行巧取、善用,求实务本,结合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学习活动,预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取得什么效果,把提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真心做到“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

2、课中体现主体,注重主导。

语文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上既有教师主导性的彰显,更有学生主体性的体现,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有效率。因此,课堂上每个教学环节都应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首位,先让学生尝试性地学习,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调控的能力真地发挥出来,不能放任自流。

3、给学生当堂练写的时间。

课堂语文教学往往是动脑动嘴而不动手,写的训练常被忽视或拖到课外,既加重了学生负担,也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可在每堂课结束的前十分钟布置书面作业,让学生当堂练笔,教师在一旁巡视指导,结果学生书写认真,正确率高,速度也快,巩固所学知识。

4、课后及时反思,促进成长。

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欠缺,它将时时提醒我不要重蹈覆辙;反思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它会使教师自我突破;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有效,它会让我少做一些只重形式,不重实效的表面形式。

二、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建立以人为本的良好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一定要重视以人为本的师生关系的研究,构建民主、平等、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同一平台的师生关系。要及时通过动作、眼神、语言等形式,给予学生激励,唤醒,这就是给予学生“安全感”最好的形式。师生在这样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实现对话交流,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会产生愉悦的心理,主动探究的潜能会得以充分体现,课堂教学呈现高效性。

2、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语。

一堂课是否吸引学生,导入语很重要。教师的导入语心须适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提高语言的艺术性。

总之,有效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从教学的各个方面兼顾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实际。精心备课、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教学。

第三篇: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泰安学校孙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课堂提问既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说课堂提问对老师来说很重要,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应从实际出发,首先应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来精心设计问题。其次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也是设计问题的根据。总之我们设计的问题应始终致力于找出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点,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理。具体做法如下:

一、 化直为曲、铺垫引导

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提问也是如此,直来直去的提问不可取。如果一味地直来直去,不但启发性不强,久而久之,学生还会感到索然无味,更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学生思维的发展。但若我们以“曲问”的方式提出问题,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如在学《老山界》时需要学生分析红军战士“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的作用。如果我们直接提问:“红军战士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应如何理解?”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解决,有些同学甚至可能无从思考。但如果我们不直接问,变换一个角度,“曲”问:“‘抢’字是否说明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难度就会降低,几乎所有的同学立刻就能作出否定回答并积极思考理由。此时我们再适时进行铺垫启发:“既然大家都作了否定,那么‘抢’字到底该如何理解呢?例如小华今天早晨起床晚了,当妈妈做好早饭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就急急忙忙上学去了。小华的‘抢’说明了什么?”教师设置“曲问”,举例铺垫,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的“抢”自然就理解了。 再如在赏析古诗句“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时,学生普遍觉得无从下手。如果我们教师不直接问学生这句诗好在哪里,而是问句中“但”字有何作用,句中运用了什么手法,并在此基础上作一点铺垫引导,讲一讲以前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常用“教室里静悄悄的,连一根针掉下来都能听见。”的句子来表现教室的安静,学生很快就能调动起自己的思维,得出答案。

由此可见化直为曲、铺垫引导的提问方式对于提高解题效率与正确率很有帮助,能真正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 从易到难、分出层次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教师要能高屋建瓴,从整节课、整篇课文出发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导向,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也才能够做到在提问时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各类档次的学生都照顾到,不同程度的问题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如教学《变色龙》,就可以采用分层设问。教师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大可找一些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解决。然后教师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样的问题需要概括,难度稍增了一点,就可由基础中等层次的学生回答。加之这个问题回答的角度很多,学生便可以各抒己见,活跃课堂气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继续追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始终没变,是什么?由于有了前面问题的铺设,此题难度虽然增大了,但学生回答并不会太费力。最后,教师再因势利导,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将这些问题着落在基础较好的学生身上。

这样一来一组从易到难、从浅到深、环环相扣、层次清晰的设问,就会使文章重点难点的学习容易多了,也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感兴趣、可回答的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从回答问题中享受到获取新知的欢快和乐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课堂生动、活跃,从而达到有效的目的。

三、设置矛盾,适时提问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矛盾”,使学生形成心理“冲突”,从而产生解决“冲突”的欲望,教师再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适时提问,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有的人》一文时,教学一开时便可让学生阅读并思考:文章第一段中的句子“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否矛盾?当学生都持否定态度时,及时追问:那么句中的两个“活”和“死”应如何理解?这样的提问势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迫使他们急切地研读课文,寻求答案。学生理解了两个“死”和“活”的不同含义,也就掌握了文本的主题。本来一篇看似难以理解的诗歌就变得简单易懂了,自然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多思多展、发散思维

(一)多角度思考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

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方法。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篇文章有多种段落划分方法的情况,教师在和学生共同商讨出一种划分方法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再思考:这篇文章我们刚刚是按何标准划分的?它还有没有其他的划分方法?如果有,划分标准是什么?该如何划分?通过这些训练,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发散思维了。

(二)多向外延展

学生掌握了文本知识后,教师应设置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比如学了《己亥杂诗》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落红”的精神品质与社会上哪些人能联系起来。学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在原有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不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体现吗?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取决于教师的提问。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每个语文老师都非常关心和必须解决的问题。然而语文课堂是精彩的课堂,提高课堂提问的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更不应该简单呆板、一成不变。在教学过程中,究竟该采取什么样的提问方式,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可强求一致。但作为始作问者的语文老师,必须认真学习理论,深入钻研教材,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开拓进取的精神、开放的思维、创新的意识,才能做到“投出一粒石,激起千层浪”,从而真正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之目的。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延平区西芹中心小学

提问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最为经常的一种技能。而教师的课堂设计的有效提问就像是一粒粒小石子投向平静的湖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目标明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收放自如、面向全体;要及时追问、恰当补问,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下面我就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从一些名师的课堂、电视讲座及自己多年教学经验中我得到一点启示。一节生动的语文课,就像花儿绽放时发出的香味,流畅、敦厚、激情,以味诱人,以情感人,让人有所鉴赏。

然而语文课堂提问,即课堂提问的规律、准则、标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当中,有很多老师在教学实践当中课堂提问皆是课文中字面上有的,却没能提升到更深的层次上来。有些老师课堂提问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多累。问题数量多。一节课,老师在不停的提问,学生不断地应答,看似内容丰富,课很满,实际上却失去了语文课的语文味,这样的课上得太疲惫,老师准备的多、问得累,学生听得醉,困意绵绵,产生讨厌。

零碎。问题松散零碎。教师没能从教材的整体出发,缺乏全局观。有时明明能够通过一个主问题统领文章内容,让学生集中阅读,系统思考,然后连贯作出解答,教师偏偏要将其肢解成若干零碎的小问题,学生的回答也是片言碎语。

肤浅。问题简单肤浅,缺乏思考价值,不能开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简单的判断性问题所占比例极大。所提的问题始终做表面文章,范围也小。对学生的局限性很大,在思想内涵上却深入不下去。

干浮。提问死板干巴,枯燥无味。提问前不善于作必要的铺垫准备,提问中也没有其他适合学生的活泼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动作方式与之穿插配合,问题转换时,问题与问题之间衔接也不自然恰当的过渡,而是生硬强加过去。问题的解决毛躁、浮飘。让听者感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好又到了另一个问题,教师也不加追究。

上述四项,基本涵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出现的问题。常言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

课堂风生水起!

一、加强主体意识

兵书上言“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认识别人的人是智者。那么在教学活动当中,了解学生的水平和知识经验再开讲才是明智的。传统的教育老师只顾完成自己的课时,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老师收效少,学生苦恼多。教学的成败,应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了多少。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才是实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 老师设计提问的难度,既不能低于或等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水平,也不能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脱节。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提问,才是最有价值的。

二、 设计提问的技巧

1、课堂提问要有创新,出其不意。

所谓“创新”,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的意料,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从而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工具性,如上《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我问:谁知道“随遇而安”这个词语的意思?生说;“‘随遇而安’是指能适应周围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满足。”我说;“很好,你是从字典里查出来的,是吗?其他同学呢?生说:“我是先查字典,再读课文,才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的。”“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这些昆虫只要有一个洞,能隐蔽藏身就感到满足了,不管这个洞穴好还是不好,这就是“随遇而安”的意思了。我说:“刚才的同学都说到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要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光靠字典里的注释,还要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去体去。我接着说:“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读着这句话,你还会想些什么?”学生沉思了片刻,于是说: “我似乎看到了蟋蟀像人一样十分勤劳。”还有的学生说:“我觉得‘随遇而安’这个词用得很好,作者把蟋蟀看成一个会努力奋斗的人。”我及时的鼓励说明同学们在语言表达上选择恰当的词语是十分重要的,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3、课堂提问要有思考价值。

课堂上一问一答这种简单机械的问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我们要由“小步提问”变成“大步提问”,一节课要有1到2个大问题以引起学生大块地活动。要给学生留下大块的思考空间,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教学《千年梦圆在今朝》一文,可以提炼一两个大问题:“千年的‘梦’是指什么?千年‘梦’是怎么圆的?为什么千年的‘梦’今朝圆了?”这些问题可以成为学生研读课文的主要线索,问题的内涵就比较丰富,学生思维的空间就大一些,他们就能从文章中找到相应的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出自己的看法。

4、要抓住时机,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才能常有创新。因此,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学语文用语文能力,《颐和园》是老教材中一篇很美的课文,讲到此文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读完课题之后,针对课题来提问。学生也许会问:颐和园是一个怎样的大公园?,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再来学习课文,他们就能从课文中找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师趁兴追寻,跟随作者的游览顺序我们先游长廊,作者写出了长廊什么特点?学生就会找出相应的句子,品读,教师引导概括:“不仅写出了廊内的画美,还写出了廊外的花美。作者的写作顺序:先写总体美,再写廊内美,廊外美,最后写感受。其中用了例数字的说明方法。”学生陶醉此境时,教师抓住时机追引:“你们家乡的哪些地方也像长廊那样美呢?”生就会开启智慧大门,说出家乡某地方也像长廊那样美,最后让学生动笔写下来。从而培养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只有在教学实践当中不断总结自己提问的得失,以“清静”的态度去反思,并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作为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富有成效的提问风格,只有认真准备,潜心钻研,才能在不经意间收获到学生的精彩纷呈。

第五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活用教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一个思路、一个模式。新课程倡导教师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运用教学机智进行反思性教学,提升教学情境的适应性和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的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结合教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等形式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才能让学生兴奋起来,才会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过程的美妙,就好像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鲜花的清香。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充满新意。比如:讲童话故事时,可以让学生演一演;讲到诗歌,可以在教室开展诗歌朗诵会;泛读课文时,可以夹杂着录音及录像等。这种教学方法会让学生产生无穷的乐趣,从而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关注过程,提倡小组的学习方式

课改倡导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在课改中已凸显出多方面的优越性,然而我发现在教学中,有的语文教师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是“活跃课堂”的一种方式。课堂上热热闹闹的,可在热闹之后一些问题凸显出来了:诸如”滥而不精“、”学而无效“等方面。

那么如何让小组合作真正有效,让学生真正合作学习呢?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整体的研究,去除那些繁琐杂乱的或者易懂的无必要的合作,其次我们在明确合作探究目标的基础上,小组分工要明确。教师必须先分配好小组的成员,小组长,小组组员的分工,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分别由不同的学生承担,让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任。然后建立合作机制。教师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最后还要教师适时引导。由于在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等形式,保证合作成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三、把握评价,促使教师看待学生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着重是通过对某一问题的研究,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由此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是一种形成性的评价,并能够如实地反映学生的成长发展历程。它突破了长期来,在各种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良现象,促使语文教师全面的、多层次的看待学生,积极采用多维、多极的评价方式,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习情况,并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手段,从正面加以引导,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在课堂上我常用的评价方式有:

1、口头语言、体态语言评价。及时的语言评价具有针对性、激励性、情境性、发展性的特点,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论正确与否,老师都能及时做出评价,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表扬的手势,一句鼓励的话,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甚至对他们的一生都有影响。

2、物质奖励。通过评选“小小积极者”、“爱动脑筋星”等活动使学生感到光荣,未得到者有所向往,有所期待,从而更加踊跃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3、也可采用简单易操作的量化表评价。评价可以对学生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进行量化评价,评价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才能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做出客观的评价。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评价,都应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建立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将评价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灵活运用。

总之,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是语文教师教学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长久的、棘手的又必须要关注、要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不断的实践总结中不断地完善,让我们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活用教材,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做好合理适时的评价,让语文教学真正做到有效。

上一篇:浅谈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