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2024-05-08

浅谈数学课堂的有效性(通用8篇)

篇1:浅谈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数学

浅谈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株洲市茶陵县

浣溪学校 万明星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都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可以说,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 得到什么? 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教学的有效性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绝对的一面是不管什么样的课堂都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并且尽量多得,相对的一面不仅表现在所学的知识及其深度和层次不同,它更表现在学校和班级的不同学情学况下的差异,有的课堂即使学生无论在知识上还是技能所得不多,但却毫无疑问的是高效的,而有的课堂即使学生确实所得不菲,但也称不上高效,况且课堂教学还有走向性的问题,一时的短期效益的高效可能为未来的低效埋下不可逆转的隐患,而注重长期效益的眼前暂时低效有可能还来未来持久的高效。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研究,新课程的理念如何真正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没有学生真正的发展,课程改革是无效的改革。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数学的高效课堂是每位教育者都应该深入地探索和研究的重要问题。【关键词】数学课堂,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细胞,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效果的优劣,那么如何在素质教育下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呢?

一、以兴趣为起点,“沸腾” 课堂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内部真理与获 取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他们总是主动积极、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素,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愉快地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入门的金钥匙,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新课标上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拥有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型课堂。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快乐学习,学习快乐,真正达到师生共同研讨、共同学习、让课堂充满情意。

二、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参与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教师要当好导演,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课堂结构,引导学生围绕课堂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思维和实践,把思维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独立实践能力。让学生登上课堂教学的舞台,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舞台的主角。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而教师更加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从面向全体到关注个体,最终实现教学优化。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由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

三、以语言为工具,激情引趣 课堂教学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所以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他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要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就必须研究数学课堂的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要准。数学教学的语言不能模棱两可,要准确无误,不能是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语言要有准确性、逻辑性、科学性。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并富有感染力。幽默是语言的较高境界,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通俗易懂。把教条的传授知识生动化,可以激活课堂气氛,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有助于学生积极思维,开动脑筋。教师语言要精。语言精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用最简练的语句表达更丰富的内容。教师的语言要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的想象、兴趣和思考,激励学生主动去探求未知领域。

四、以实践为主线,激发动机

人的认知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前可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联系生活实际,提炼数学知识,数学研究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形,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生活中去提炼数学知识,在回到书本上来。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内化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具体地说,就是在教学新知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时间能力,促进智力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以反馈为引线,反思教学

反馈原理指出: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可能实现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师生双方都需要从对方那里得到反馈信息,以便做好“教”与“学”的工作。师生间的这种信息交流和反馈,不仅仅指知识方面,同时也包括了情感方面,通过不断反馈,教师将对数学和数学教学的情感转移给学生,学生则将对数学和数学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因此,做好反馈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师通过反馈掌握情况,找出差距,改进教法,提高质量。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他们的“教”多少总带有主观成份,而所面对的学生却在不断变化,教师必须随时通过反馈信息,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与教学目的之间的差距,通过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度,去突破难点,做到因材施教。学生通过反馈强化正确,改正错误,找出差距,促进努力,美国的布鲁姆所提出的“掌握学习”,其内容就是:“课堂教学并辅以每个学生所需的频繁反馈与个别化的矫正性帮助”。国内外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包括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成效、解答问题的正确与错误、以及学习成绩的好坏等等,均可激发起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机。

六、以有效串联为手段,融会贯通

数学就其学科特点而言,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严谨的思维,有效串联教学就是把几个知识点通过一条线将其“有效串联”起来,进行专题分析,教学求证,和过程反思,这样学生从直观上也比较容易掌握这些知识点,而且由于这些知识点的引出有一定联系,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也会更透彻,从而使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立于数学本质意义上。既然是知识点的有效串联,就意味着所有问题的设计都是围绕“主线”的,就像是一棵大树的树干,不是杂乱无章的,这就要求教师的问题设计应具有一些共性,一般都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而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解决这一连串的数学问题,知识点的串联教学要求教师的预设必须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切入点,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分层递进。

七、以练习为手段,检测巩固知识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境。课堂练习要设计得精彩有趣,教学中教师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示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降低习题的坡度,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时可适当选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有点情节又贴进学生生活经验以及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题目,通 过少量的趣题和多种形式的题目,使学生变知之为乐知。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很多,不是几句话能够涵盖的。只要我们眼中有学生,心中有方法,教学有艺术,相信我们一定能提高课堂效率。作为老师,提高数学专业素养,任重而道远。

篇2:浅谈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教好数学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好数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责任心、爱心、耐心,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方式、方法。“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师们也都投入到课堂教学的研究中。课堂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的主要渠道和场所。就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方式和最基本的途径。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建立高效的课堂呢?

广大老师都在思考着同样的问题我也不外。我总结了一下:

一、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听的能力很重要,如果学生不会倾听,即使教师讲的再好,其他学生的发言再精彩,对他来说也不会有收获的。这种学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表面上面向老师,眼睛也注视着老师,其实思想已经游离了,我班的一个女生一次考试后问过我怎么才能把数学学好,后来上课时我有意识地让她答题,她却埋下头先读题,一副思考的样子,原来她其实只是和同学们一起齐“读”,并没有真正的读题,后来我告诉她老师说要求的时候,你速记后马上理解意思,不明白马上举手示意老师,我也这样要求其他的学生,时间一长学生的听的能力上来了,理解能力也加强了。自然而且的游离在课堂之外的现象也减少了,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了。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题能力

边看边想是一种审题的好习惯,要看的充分,看的明白,想的合理,想的准确。教师在看的要素上要给予充足的时间,如果时间不充分,就失去了看的意义,就是流于一种形式,学生不明其义,自然说的也不充分,久而久之养成了不注重审题的坏习惯,自然会伴生出粗心,马虎的现象。教师让学生看的同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对于主题图出示,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捕捉数学信息,同时用准确的语言加以描述,对于数学问题出示后,让学生能够观察出问题的关键与本质,找出各项数据之间的数量关系,发现式子的结构特征以及内在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逐步培养出学生只要是看到的就马上会想到涉及的内容。例如,在出示一道行程类型的应用题后,学生在第一遍读题时,脑海中就应该马上对应出速度,时间等数量,然后对数量关系加以分析,理清解题思路,准确列式解答。

三、培?B学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己主动地提出问题的能力。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数学课上最可怕的就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没有回答的意识,或者机械的附和老师,连问题都回答不上,何况是提出问题呢?没有思维,就说明你的学生根本没在状态上,我接过一个班的数学,课堂上就是如此,于是就不断的调整教学方法,先从最简单的方法开始,给出情境图让学生用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小组先讨论,再汇报,这样同学们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在观察中捕捉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通过与同学的交流讨论,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问题简单不要紧,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引导)学生觉得数学课不在单调的只是老师讲学生被动的听,而且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有了兴趣。后来在数学课上经常有意识地把时间让给学生,板书课题后,让学生说说自己都知道了哪些相关的知识,能提出什么问题,由他们提出喜欢研究的问题共同探索,久而久之学生渐渐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合作能力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有效的课堂教学要尽可能的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概念形成的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等。应该明确知识是在展示的过程中掌握的,数学素养是在展示的过程中提高的,学生的主体精神也在展示的过程中逐步培养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利用教材的情境图提问“从小明教到学校有几条路?哪条路最近?是什么原因?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学生交流后,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究,从而得出结论。学生掌握了这一知识并能运用这一知识判断出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而且通过验证,得出了最快的验证方法,两条最短的线段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围成三角形。

真正的理解了教育,真正落实了新课程!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活力,才能真正使我们的课堂有效,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激励性评价可以创造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自信心,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的自信无论对学生的学习还是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非常重要,学生的成长需要激励,学生的学习过程更需要激励。在听课时,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大胆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其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直至解决问题,可见,正确的评价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进程的态度和情感,重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活力,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次进步,以满足学生的成功体验,要让他们在评价中得到鼓舞,树立自信心,从而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篇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 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 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 产生学习的需要, 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 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

首先, 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其次, 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 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最后, 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 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 再次创设生活情境。

二、深钻教材, 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 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 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 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 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 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针对差异性, 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 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 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 展示学生个性, 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三、小组合作, 巩固知识的有效运用

课堂上, 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时空,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行充分的思考与交流, 而且应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 考虑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 以便在教学中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使教案成为动态开放的学案。如在“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教学中, 先由学生用小正方形拼摆, 自主探索长方形面积的求法, 然后组内再进行合作交流。多数学生一心只想着自己的方法, 对此, 我及时进行了引导, 教育学生要虚心向他人学习, 合作交流中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不能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 要听出别人发言的内在思维逻辑以及表达的观点。在此基础上重新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多数学生都能掌握求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四、评价方法促使课堂更有效

首先, 要尝试探究教学。教学中, 在教师的主导下, 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 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 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 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亲身参与到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 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 学生才会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篇4:浅谈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针对性 激发动机 了解学情 备好课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c)-0168-01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如何让课堂更有效已成为教师的热门话题,通过研究发现:教学效果的成败不仅取决于教师教学的主导行为,更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教学效果的体现,不在于教师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的认真不认真,而在于学生学习的是否轻松有效。如果学生学的收效甚微,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本文从课堂有效性的提高几个方面做了以下阐述。

1 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我认为有效的教学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的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快、更好、更深;另一方面是学的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方法,提升学习能力,达到不需要教!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能够即时呈现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相比而言,前者是短效,后者是长效。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有效”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课堂有效性的提高不在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在于一定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考虑所教学生的实际状况,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2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认知学上讲,教学必须要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展开。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活动的主体主动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学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激发出学习的热情,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学生是否有进步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客观标准,表现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与态度方面,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学习到学习。

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更须理解和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及潜能的发掘,承认学生个体差異性是客观存在的,明确面向全体学生,不是一刀切,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更多地为每位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一个好的情境设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教与学必须有一个和谐课堂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才能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3 要让学生了解学情,这样学生会有意识主动参与学习

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我们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民主,及时肯定和表扬,如学生有了不同的见解和想法,要激发他的表现热情,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因为学生的解法有时比老师的解法更好,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要对学生大胆放手,自己动手、动脑、讨论、交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4 要提高备课的效率

为达到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提高,教师在课前课后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教师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分析教材。因此在备课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4.1 教学目标要明确

教学目标是教师考虑的首要问题,只有明确、具体、简明、可行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才会有的放矢,收到良好的效果。

4.2 教学容量要适度

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练习,力求让学生主动参与。

4.3 教学要突出重点

在教学中,教师先讲什么,后讲什么,重点讲解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应心中有数。

4.4 教学方法选择要恰当

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科学灵活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只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能让学生有兴趣、有收获,实现教学目标。

4.5 教学过程各环节充分展开

教学效果来源于教学过程。在组织教学、传知授技、学生练习、探讨交流等方面,教师既定向思考,也应拓展思考。教师应善于洞察学生而“深挖细掘”,做到“活而不乱”、“导而不烦”。

新课改理念应该深入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但是教学设计的模式与环节是相对自由的,怎样实现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我们要心中有模式,但又不拘于一种固定格式。在数学上不仅要合理吸收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同时要积极进行课改探索,并力求不断创新。

总之,数学课堂要大力实施人本主义教学,以学生为本,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并为学生身心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掌握有效的策略,能激活学生们的思维,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思明.张思明与数学课题学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篇5: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川省宣汉县南坝镇昆池中心校 马宗琼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学习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首要条件。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二、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让其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有一定的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明确,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知道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扇形统计图》,教师创设了将我国运动员在第26――29界奥运会上获奖情况,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形式应多样化。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三、读透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重要条件。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四、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五、注重教学反思,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也就是说教师只靠以往的经验是不可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吸收经验总结,才能不断提高。可见教学反思在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如学生学习状况、教师引导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等。反思的目的是更好地以促进课堂教学。

篇6:浅谈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嵩明县第三中学杨艳波

摘要:课堂教学中提问几乎贯穿课堂,可以说是各个问题串联起课堂教学的。因而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显得非常的突出。一个好的问题能激起思维的波澜,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相反一个简单的问题,可能由于答案明显而使学生不屑一顾,可能由于意义不明确学生不知问题所云不敢贸然回答,也可能由于问题深不可测,学生无法回答。教师能够提出一个经典的问题也是不容易的事,它是教师自身综合实力的体现,有赖于长期的实践和总结。一节课上会有众多的问题,教师由于对所提问题缺乏仔细的推敲而使提问的效益大大降低。

关键字: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提问几乎贯穿课堂,可以说是各个问题串联起课堂教学的。因而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显得非常的突出。一个好的问题能激起思维的波澜,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相反一个简单的问题,可能由于答案明显而使学生不屑一顾,可能由于意义不明确学生不知问题所云不敢贸然回答,也可能由于问题深不可测,学生无法回答。教师能够提出一个经典的问题也是不容易的事,它是教师自身综合实力的体现,有赖于长期的实践和总结。一节课上 1

会有众多的问题,教师由于对所提问题缺乏仔细的推敲而使提问的效益大大降低。

一、提问的意义。一,引导性。教师的提问对于学生有很强的指引作用。学生在老师一个个的问题导引下向知识的真谛迈进,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对知识领悟愈加深刻。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往往是通过各个问题体现的。二,目的性。教师在课堂上所提问题目的很强,所有提问都围绕所教内容。只有这样才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做的工作有明确的针对性。三,启迪性。教师的提问对于学生有较强启发作用,使学生明白该从哪些方面思考研究。往往一个好的问题会使学生茅塞顿开,一下就能让纷乱的思维瞄准正确的方向。

二、提问的基础。对于教师首先要深刻钻研教材内容,需要把握所教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前后关联,只有高屋建瓴的对待所教内容,才能提出高瞻远瞩的问题。才能在提问时做到灵活随意而自然。其次要深入了解本班学生的实际状况,如果学生平时表现机智灵活,则问题可以少一些提示,如果学生表现一板一眼,则提问时可给他们垫一些台阶。例如在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例一出示后可以这样提问:表中两种量有怎样的联系?如果思维活跃的学生应会从中发现很多的关联,学生的头脑能得到充分的发散。但这样的提问抛给平时习惯于回答小问题的学生一时会冷场。对于这样的学生可以将这样的问题分解为几个小一些的问题:表中有几种量?相关联吗?怎样看出来的?

三、提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有时问题设计的非常好,但学生却配合不上。这时也显现出我们的教学理念的误差。我们经常说到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所提问题要能让学生有思考的价值。此时会产生一对矛盾,问题难一点,学生难以回答,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没有起到锻炼的作用。因此平时教师一定要在此方面着重一些。平时的教学中少提一些答案一目了然的问题,多设计一些让学生跳一跳才解决的问题。从长远打算,一开始学生可能不适应,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会开阔许多。相反如果始终不敢让学生跳,学生也不会有跳的机会,他们也不会突然就能跳起来。所以我们要不断的使学生回答有价值的问题。由此课堂上的问题切忌多滥,教师不一定在乎学生一问即能回答,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的时间和讨论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对于每个问题都有话想说,却不能立刻有清晰的结论。让学生通过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使问题有锻炼学生思维的价值。

四、提问的时机和宗旨。在什么时候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值得关注。从教学设计看,有几大环节的问题要精心准备一下。首先开场时,由于它将关系到能否抓住学生,能否让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人的心理分析,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会抱以极高的热情予以关注,此时的问题设计时可让学生参与到问题之中,让学生对问题有个初步的倾向、判断,此时的问题的目的主要在于吸引学生的眼睛和大脑,不一定需要学生的准确的答案。而问题的答案学生也不能轻易的回答,往往它隐含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之中。此时的问题设计时要能巧妙的和教学内容融合起来,同时兼顾学生的生活和感兴趣的事

物,往往是以他们为载体。新授教学时的问题最为关键,对于将要新授的内容从何处入手值得思考,当然切入的角度很多,究竟从何处入手,采用何种方法,每位教者可从自己的实际和学生的水平扬长避短。此时的问题设计主旨要能让学生顺畅自然的度过教学重点和难点,此时教师要能设计出精彩有力的组合提问。此时的问题往往以一连串出现,期待这些问题环环相扣,满足学生的思维的胃口。光有上述还不是最让人心动的,我们需要通过这些提问使学生爆发出创新的火花。希望看到学生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有新意的问题为平台。此时最易产生让人怦然心动的问题和拍案叫绝的回答。往往一节课的高潮诞生于此。巩固练习之后的问题最具实践意义,通过学生的练习,学生的许多不足真实的暴露出来。针对学生的问题设计一两个问题,对学生不啻是抹去黎明前的黑暗。此时的问题设计应有针对性,预防性。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情景下提出,对于学生的效果不一样。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心里状态。在学生初步尝到成功的喜悦后,再抛出一个难一些问题。使他们满怀信心接受挑战。由于前面的成功而使思维兴奋和活跃,解决的能力大大增强。在学生遇到学习的瓶颈时,此时的问题需要仔细斟酌力求通俗易懂,帮助学生拨开迷团指引方向。

参考文献

[1] 赵世安,唐剑岚.把握新大纲 重塑数学观 [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8(2):177-179.[2] 郭立昌.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介绍 [J].教育科学研究,2001:43-44.[3] 马复,章飞,孔凡哲,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M].北京新街口外大街19号:

篇7:浅谈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中河口中学 赵斌

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自古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引导作用就尤为重要。作为十几岁的初中生来说,他们一时还不能脱离老师而独立、自觉地进行学习,而是需要以课堂学习为主地进行学习。那么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内既夯实学生的基础,又培养能力,这就成了本文研究的目标。

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突显的三个要素。这三个方面整合的角度和切入点不同,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有机整合。不能为考试而损害三者的和谐发展。知识点和技能要抓核心,有的知识点思维价值和情感价值比较丰富,这就需要挖深挖透,要根据知识的不同特点来整合思路。就数学学科而言,知识技能占的比重较大,而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可以适当渗透。如果把数学课当作语文或思想品德课来上,那是不合适的。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是要让学生学会用逻辑思维来思考问题,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多年从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对此也有一定的体会。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没有公共的标准,但最关键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从这几点也可以看出,学习的主体绝对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要对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行为进行梳理。通过大量的案例剖析,发现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是数学教学活动缺乏有效性,而下面两种活动形式又在众多无效或低效活动中很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如 “师问生答、师

讲生练”。又如教学活动中的另类“一言堂”现象。这里所指的“一言堂”不是针对教师而言的,而是指在组织教学活动中,由教师的“一言堂”演变成的学生“一言堂”现象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现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绝不能靠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但知识转换为解题技能是要靠操练的,这种操练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和学业成绩;同时也会压抑人的创造性、想象力。所以,要把握好操练的“度”。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有当前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前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要有所影响。而旧式教学太注重当前发展,忽视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

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对应的是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无效”、“低效”都是相对有效教学而言。更进一步来说,“无效”、“低效”也可以说是不需要教师教,学生也能理解,教师彻底失去作用。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没有发展。所以,有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这是从新课程基本理念来规定的“发展”。

三、怎样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背景下,要切实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第一,当前要对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行为表现进行梳理;第二,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第三,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提高;第四,构建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具体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

1、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明显标志。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因此,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

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习较轻松,而初中阶段的学习从知识的量和深度来说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应耐心、真诚地指引学生完成小学到初中的过渡。那些性格内向,对学习经常处于“恐惧”的状态,认为自己不行或永远不会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褒扬,要让学生享受到被尊重的欢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给学生一些鼓励,如果课堂上某位同学回答问题很出色或做作业达到“优”,全班同学都要给他们掌声鼓励。刚开始这样做,同学们有些不习惯。我告诉他们,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鼓励,共同进步。慢慢地,学生也就习惯了。记得有一次,班上有位同学做作业达到“优”,我知道他的作业是抄袭的,因为前几次上课他都看窗外或是做小动作,而且前两次作业都没有写,我还点名批评了他。当他上讲台领作业本时,全班哄堂大笑,有几位同学大声说:“他的作业是抄的!”他不好意思站在讲台前,我没有批评他,反而批评那些嘲笑他的同学:“每个同学都应该首先做到尊重他人,如果你不尊重他人,也得不到他人的尊重„„”课后,我才找这位同学单独谈话:“以后得一个真正的‘优’给老师看,也给那些同学看,好不好?”他认真地点头,我知道这回他是真正在下决心了。从此以后,这位同学每次作业都能按时完成,上课不专心的次数也明显减少了。

2、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做学生的引路人中

初中生年龄小,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对待很多事情似懂非懂。我曾经同一些学生聊天,问他们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他们的回答很简单:老师既要漂亮又要课讲得好。“漂亮”就是教师要注重仪容仪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一名教师,仪容仪表的确很重要。因此,我很注重自己在学生面前的仪容仪表。平时服装尽量穿得得体、素净,时常变变风格,从外表上让学生接受自己。其实很多学生是因为喜欢某一位老师而喜欢上老师所教的课。“课讲得好”指的是教师要有扎实的教师基本功和专业知识。我会力争准备好每一次课,让学生听懂听会。引用一句老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应先有一桶水”。与此同时,3

只要有时间、有机会我就会与学生交流,谈自己的成长的经历,谈身边人的成长故事,告诉学生们其实老师和他们也一样,也有开心和不开心的时候,也有和他们一样的童年烦恼„„

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在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如果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同一目标发展,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教学面向全体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不要简单地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问题,而是要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资源,教学中要充分地合理地艺术地利用这一资源,使学生之间发生实质性的互动,这是实现教学增值,也是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保证。

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效率可大幅度提高。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例如,在布置作业时,许多教师不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能力,实行“一刀切”的方法,最后往往是优等生做作业没意思,后进生掌握不了知识。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应用,对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策略上,可以采取布置不同层次水平的作业,例如,把作业或练习分成“夯实基础”、“巩固掌握”、“灵活运用”、“拓展创新”等几个阶梯。布置的时候,不要硬性规定做完所有部分,可以留下“拓展创新”部分让有能力的学生完成。实践表明,学生在这种充满挑战的环境里,能更好的完成任务。

3,重视培养思维能力是有效课堂教育的核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

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提出“三个借助,三个转化”。即“借助表象,实现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借助图画和方程,实现生活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借助说理,实现思维无序性向思维逻辑性转化”。

(1)借助表象,实现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所谓表象,是指过去知觉的 4

对象和现象在头脑中产生的印象,它既能以直观的形象来反映现实,又有一定的概括性。教学时,教师应把抽象知识“物化”成学生摸得着、看得见、可操作的具体材料。通过眼、口、脑、手多种感官参与,建立丰富的表象,促进思维的内化。

(2)借助图画和方程,实现生活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

(3)借助说理,由思维无序性向思维逻辑性转化。初中生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抓住某个字句作为思维的依据,因而导致错误百出。我们把学生这种思维称为“思维的无序性”。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加强了数学语言的提炼与实践计划,有针对性地让学生用叙述性语言提炼出需要解答问题的数量关系,在列式后,还要求学生叙述出这样列式的原因、依据,以此来强化和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比较、推理,进而达到锻炼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目的。

4,统筹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必须优化 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的综合效用。所以,制度化学习时间应与自主性学习时间相结合。传统课堂教学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化体系,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变革单一的“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把制度化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我就在平时的教学中尝试过让学生自己编写试卷的活动,收到了不错的成效。学生在这种教学形式中,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既复习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与他人分工合作的能力,一举两得,教师和学生都轻松得获得效益。

另外,还应把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教学目标、内容等因素联系起来,注意科学分配以不同教学组织形式完成的各种认知的、情感的、技能的课堂教学目标任务的时间。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综合、全面、高效地完成培育新人的各项任务。

5、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数学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有效的课堂练习首先应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练习的设计要深挖练习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学习方法、解题策略,处理好数学知识、技能与数学思想的关系,通过自主练习、解决问题,揭示知识的数学本质,感悟 5

其中的数学思想。其次应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练习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使枯燥乏味的纯数学练习变为解决生动有趣的生活实际问题,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成功和快乐,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再次要启迪学生的思维,练习的设计应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存在,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的,让学生自主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开放题,激发自主发现的欲望,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引导学生展开发散思维,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总之数学课堂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式技能、发展智力的基本途径。因而精心设计练习,提高练习的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6、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加强学习策略.教学知识掌握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认知结构)和如何有效运用这些知识加工所面临的学习材料(学习策略)。因此,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和加强学习策略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只有当动态协调教材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这这三种结构形成内在的协调统一,才能使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以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方式把握教材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设计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把全班个体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统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更适于完成各类不同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也应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重视学习策略的选择,死读书、硬读书都是不可取的。

7、适时全面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评价,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评价的 6

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的具体方法有: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协商评价法、延缓评价法、激励性评价法等。如,有位数学考试总不及格的学生,在一次考试后的试卷上教师写了这样一则评语:“你的这个60分比别人的90分更令老师高兴,因为你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希望你今后多动脑,勤思考!”从而给“冰冷”的分数赋予了人文情调,既指出了他的成功之处,又提出了他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样的评价是及时反馈,更是激励与关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评价既要注重过程又要注重结果。评价语言要真诚、实事求是、因势利导、恰到好处,真正起到评价的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四、总结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一线教师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也要求教师在课标课程理念的倡导下,努力追求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让校园充满着欢乐。

篇8: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一、以旧带新, 促其迁移

在教学新知识时, 要先复习旧知识, 由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从而促进知识的迁移. 在四年级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时, 就可采用以旧带新导入法. 在导入新课时, 教师可以先出示一组万以内的数, 让学生读完后, 说出万以内数的读法法则, 这时教师可以问:“刚才我们复习了万以内数的读法, 那么比万大的数, 如五位数、六位数、七位数、八位数等这些较大的数怎么读呢? 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这样, 从学生原有知识出发, 复习旧知识, 导入新课, 体现了课堂的连贯性, 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联系生活, 结合实际

新课标明确指出:“生活是一个大课堂, 蕴含丰富的课程资源, 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们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 ”从效力上说,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 学好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因此, 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点, 将数学教学的内容生活化, 将学生的生活经验纳入课堂. 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 (进位) ”这堂课时, 师问:同学们, 你们逛过商店吗? 谁来说一说逛商店的一些经历和体会? 师:这个星期天, 淘气和妈妈一起来到商店买玩具, 妈妈给淘气挑了一个标价24元的玩具, 淘气自己挑了一个在6元至9元之间的玩具, 可以怎样买? 请你们同桌合作选一选, 看有哪些不同的买法;再算一算, 共花了多少钱? 教师设计一个与学生生活经历接近、学生感兴趣的选择购物的情境,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进行抽象, 抽取数学模型, 而后自主研究如何计算, 便可以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开门见山, 明其目标

直接导入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导入新课的方法, 在许多新知识的传授中经常用到. 教师在上课的一开始, 就点明本节课所讲的课题以及问题的重点, 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整清晰地展现给学生, 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导向, 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的方式. 这种方法要求教师语言精练、简短、生动、明确、富有鼓动性, 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感、紧迫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较适合中高年级的学生.在讲“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 教师直接板书课题: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师:看到这个课题, 你会想到什么? 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师:大胆地设想,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由课题直接导入新知学习, 简单而有效.

四、创设悬念, 激其求知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 具有强烈的诱惑力, 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 课的一开始, 教师就合理巧妙地设置悬念, 便可以充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 口欲言而非达”的愤悱境地, 激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探究愿望, 从而把学生带入更广阔的数学天地. 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老师先写出一个数“248”, 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2”整除? 经过计算后, 学生回答:“能! ”师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5”整除?经过计算后, 学生回答:“不能.”接着, 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 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2、5整除吗? ”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 都被难住了. 此时, 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五、巧用故事, 激其兴趣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 , 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令人终生难忘. ”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 故事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 它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引人入胜, 更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 先讲故事:唐僧师徒四人一路走来, 口渴难耐, 孙悟空找来了一个西瓜, 说:“我们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四份, 每人一份. ”这时, 八戒对师傅说:“师傅 , 我吃得多 , 一块太少 , 给我两块吧 ! ”师问 :“大家说给他两块, 行吗? ”生:“不行, 这样不公平. ”师傅这可犯了难, 悟空过来说:“师傅, 没事, 就给他两块吧! ”说着, 把西瓜平均分成了八份, 给了八戒两块. 师:大家说八戒多吃了吗? 生大声说:“没有! ”师又问:“为什么? 他不是吃了两块吗? ”生说:“八块里面的两块和四块里面的一块同样多. ”师说:“是这样吗? ”学习了下面的知识, 我们就明白了. 用讲故事导入新课, 可以把枯燥无味的导入新课变得生动有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巧借道具, 直观感知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 智慧从动作开始. ”动手操作过程也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 注意力很难持久集中. 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 使他们在情境中思维, 在活动中思考. 在“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时 , (1) 先把10根小棒 , 一双一双地摆 , 可以摆几双? (五双) (2) 10根小棒, 每三根摆一个三角形, 可以摆几个? (三个) 还剩几根小棒? (一根) 还能摆三角形吗? (不能 ) 为什么 ? (不够了 ) (3) 10根小棒 , 每四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 可以摆几个? (两个) 还剩几根? (两根) 还能摆吗? (不能) 为什么? (不够了) 师:“我们就把剩下不够再分的部分叫余数. ”这样, 帮助学生实现由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

上一篇:证券考试题下一篇:线上客服话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