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的有效性

2024-04-21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的有效性(通用9篇)

篇1:浅谈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的有效

漯河市第二实验小学 姬贺奎

【 摘 要】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信息技术学科在学生的整个学习成长过程中也必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因此信息技术的评价体系应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总要求,同时要将评价作为一个过程贯穿于整个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人们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也在逐步加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明了。那么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信息技术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呢?下面是我们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要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钻研教材、了解学情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在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创建新型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要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是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组织、引导的作用,因此教师的道德素养、知识水平、业务能力,一言一行都将对教学产生巨大影响。我们知道,一个具备现代教育观念、教学能力强、负责任的老师,会吸引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且学得轻松愉快;而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或教学能力差、责任心不强的老师,会直接导致学生产生畏学、厌学心理。因此具备现代教育观念、具有驾御课堂的教学能力和强烈的责任心,是教师能够有效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

三、要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性就要有效地选择各种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当。”恰当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改变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而且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只要我们能设计适合教材内容的“任务”,又能选择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就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学的有趣、学的有效。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听课效果,随时调整教学方法,注意过程的灵活性,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合理安排时间,精讲多练,重在实践,增大学生学习、实践的自由度,不放任自流,变教师的教为学生主动的学,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并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要提高小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信息技术学科以其强大的互动性强烈的吸引着学生,但在学习的的过程中,知识存在着一定的抽象性,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乐之者”,还需要我们的努力。我们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时,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点,合理选择情境素材;要以激活知识、技能为支点,精心设计情境过程;要以积淀学生信息素养为重点作为创设情境的目标。例如:在教学“指法”这一内容时,我以游戏导入,我演示了一个叫做“狗拿耗子”的指法练习游戏,同学们在感受“紧张”气氛的同时,兴趣大增,这个小游戏激起了学生们主动参与指法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懂得指法学习的重要性,他们怀着期待和迫切的心情,渴望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探索过程中去,这就为新课的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老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教师的教学目标完成的好,教学有效性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五、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它制约着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影响着教育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在和谐的、良好的心理情境中获得共同的积极发展。课堂上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善于设身处地地体会学生的需要,善于让学生谈自己的苦恼、忧虑和渴望,并逐步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样,学生就会对老师拥有高度的认同,并且会因 “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真正用心投入信息技术学科学习。

六、要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时、合理的评价不可少 给予学生所完成任务及时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多个层面和不同对象的评价有助于在相互的交流与弥补不足,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我认为,评价的首要原则应该是客观公正,在这个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作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当然要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还要做许多的工作。因为教育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系统,所以我们考虑问题的时候,更应该从系统中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怎么样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

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还需要在制度上作一些保证,比如评价机制还应该更合理和灵活,应该建立更多的评价细则,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努力的方向,应该积极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而不是筛选作用。时间可以衡量一切,除了真理和谬误,还包括你的课堂教学是不是具有有效性。用时间来衡量教学是不是具有有效性,不仅体现在是不是用最少的时间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还体现在我们短暂的生命中是不是有了更多的思考时间。

总之,课堂40分钟的成败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全身心地投入以及调动学生热情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的有效方法途径。参考文献:

[1] 成尚荣《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7期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教育部2000年11月14日

篇2:浅谈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的有效性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走进了学校课堂,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让学生高效的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是每位教师关注的。从充分的课前准备、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种形式的评价几个方面入手可以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 教学

近年来,在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呼声下,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在的小学普遍都已开设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信息技术课由于其特有的时代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特点,深受小学生欢迎。作为一门新学科,信息技术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但是活泼好动的小学生,往往在课堂上容易被游戏等非学习因素诱惑,致使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效率低下,课堂教学处于无序、无效状态。那么,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率,对于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我们来说,利用现有条件构建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教学这一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有利于课堂的有效教学。

只有关注课前准备,才能实现有效教学,这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来说尤为突出。众所周知,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内容都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实践操作,而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也会碰到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全都要依赖于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特别是对于农村小学而言,课前准备是否充分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

1、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四年级的信息技术课。三年级学生是起步年级,可以说还是一张白纸,教师应该扶的多一些,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四年级的学生因为一年的学习经历,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可以应当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法,教师也可以有多种教法。五六年级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应当适当放手,鼓励学生自学。具体到一个班的教学时,由于学生的差异,教师也要有针对性的准备,多关心指导掌握慢的学生。

2、注意教材内容的编排。

如三年级用电脑画画这个单元,是一个系列的学习。《小伙伴的作品》是欣赏网上同龄人的作品,欣赏他们的作品,说说好在什么地方,当然也可以说说存在的不足,《小树苗快快长大》接着是认识画画软件,了解打开方法,认识画画软件打开后的界面,能使用工具箱里工具,初步学会用这个软件来画。在接下来的几课中,让学生学会保存自己所画的作品,打开自己所画的作品,修改自己所画的作品,使用合适的命令,使自己的作品变得更加丰富、更加精彩。在些基础上,还要学会设置为桌面背景,打印自己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系列的学习,老师要在弄清前后的联系,有的放矢地教学,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3、合理利用乡土资源。

计算机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改革,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四年级上小小编辑这一单元中,其中有三课分别是

一、在word中插入图片,二、将多篇word文档复制、粘贴到一张word上,并进行保存,三、在制作的小报中插入艺术字,使小报更加完美。这一个系列的学习,借助杭州西湖的美景作为学习的媒介,作为农村小学的孩子,学生基本上没有去过杭州,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作为一个山区的孩子,对于山的了解认识更加多。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可以收集和整理山区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让学生进行相关的小报制作,收到的效果会更好。

4、课前的几项常规的检查。

为了确保课堂的顺利进行,应在课前进行检查,检查教室中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是否完好;给学生准备的材料是否完整,是不是每台电脑上都得到了材料;如果这堂上用到了新的软件,应检查软件安装,对学生应用软件进行必要的调试。

二、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有利于课堂的有效教学。

课堂导入激发学习热情,曾经听了一位老师的课《花香满园》,他的新课的导入非常有意思,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先播放一段魔术的一变多的录像,暗示了魔术的神奇力量,接着出示了一张花香满园的画,并告诉同学们自己也能当回魔术师,把花的种子变成很多的花。此时,学生的情绪马上被调动起来,都有了跃跃欲试的感觉,迫不及待地想学习今天的知识了。因此,良好的新课导入,课也成功了一大半。新课导入,体现了生活性、趣味性和挑战性。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利于课堂的有效教学。

1、兴趣导学──寓教于乐,快乐学习。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主动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而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首先应该从培养兴趣开始。

小学生的最主要的心理特点是是好玩、好动、好游戏。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可适度地引入游戏,让学生爱学、好学,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在学校学习任何一门学科,不经过刻苦练习不可能获得良好的成果。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有许多专业名词术语和学科理论知识,以及鼠标定位练习、指法的练习等操作连不少成年人也都觉得枯燥乏味。教学中,教师如果直接让小学生当当学习专业理论、练习指法的话,他们很快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假如强迫学生单一练习,则更会挫伤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只有抓住小学生爱玩游戏的特点,充分利用电脑独具的人机交互性和媒体的多样性特点,在“学中玩,玩中学”,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譬如,教师可利用“连连看游戏”、“美女换衣服”等网络FLASH游戏练鼠标,利用“金山打字通”中的“摘苹果”、“警察抓小偷”、“小青蛙过河”等游戏让学生练打字速度.当然教师还可通过比一比谁的成绩最好等活动,组织学生在“记事本”和“写字板”中输入本学期的英语单词和语文生字进行联系输入英文和中文的练习。让学生从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获得感知,从感知中获得兴趣,获取学习的内在动力。这样枯燥的教学行为就变成了学生主动的学习,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

2、语言激励──发展潜能,建立自信。

新课程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生为本,平等交往,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运用语言激励,能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实验证明,语言激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运动技能的掌握。在课堂教学教师中应激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农村地区学生家庭电脑普及率低,因此平时接触和使用电脑的机会很少,学生仅能每周安排一节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才有机会接触使用电脑,由于使用电脑的机会少,学生实际操作不多,在教学过程中,很多不敢放手去操作或者乱操作,这时教师的激励就显得更加重要。教师要很好地落实尊重学生、平等交往的新课程理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体现以生为本,尊重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课前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教师的语言激励也非常重要。

学生在操作计算机的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假如教师运用“你真笨,这么简单的也不会”的批评语言。这样的语言在课堂上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这时候,教师运用“你行的,慢慢想想操作的步骤”这样的话既能够避免了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

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多采用正面的激励性的语言,多多鼓励学生去尝试操作,尽量帮助学生消除害怕的心理,让学生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中愉快地学习。

3、任务驱动──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游戏学习内容是完全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而获得结论的。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尤其是计算机具有及时反馈功能,这就给学生进行尝试探索性学习更是提供了得有利的有利条件。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具有基础性、应用性、整合性、趣味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一个有明确目的的任务驱动之下,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探索活动去“发现”新知识,同时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从而来培养了学生自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比如在“画图”软件的教学,“画图”软件提供了简单在计算机上画画的友好环境,而且简单易学,十分适合小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不采取传统讲解方法,可以先呈现各种各样美丽的一些几何图形,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组成,再让学生根据教材的提示自己尝试操作,在画图形的过程中学生也就掌握各种工具的用法和画图技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进一层任务──自己设计“校园”。在画图中,学生根据不同的要求就会选择适合的工具,教师给学生更多的精力自主探索,创新领悟画图软件的各种工具的用法。这种方法比以往学生跟着

老师一步一步操作的效果要好上百倍!这种教学方法做到了学生主体尝试真正做到了减负、高效。

4、互帮互助──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如何处理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问题,是当今信息技术课教学研究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热点。其实,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极佳的可利用资源,教师要有理由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好的同学来充当教师的“小帮手”、学生的“小老师”,这种由一个学生教另一个学生的个别化教学方法能促进各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同时培养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意识,形成合作互助的精神。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已经掌握知识的学生当“小老师”,对其他同学进行辅导。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负担,也使“小老师”们的能力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迅速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困生”惧怕老师现象。从而使所有学生不会的问题得到解决。“伙伴教学”形式的实行,可以大大缓解教师单独指导学生的压力,弥补教师不能照顾所有需要帮助的学生的确定。教师可以在课前把教学要求和内容要点告知给学生,这样可以使他们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上课时教师对重点和难点问题精解细讲,并作示范演示,然后将大部分时间回归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和上机实践。在教师讲授完后,可以选择学习成绩好、有耐心、有热情的学生作为“伙伴教师”,协助教师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在他们遇到问题时给予及时、必要的帮助,共同来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这种“师生关系”可以在课上存在,也可以延续到课下,这样大大拓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这种“伙伴教学”的展开,教师并没有失去主导作用,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学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帮互助的学习中增进了彼此的友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5、生为主体──精讲多练,注重实践。

精讲多练就是指教师多给学生一些上机操作的时间。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多操作练习,学生很自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所要学习的知识。如在教学“文字输入”内容时,采用了使用多种文字输入软件的功能对比,使学生对中文文字输入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为了增强课堂效果,在教学中,先熟悉文字输入工具,再熟悉软件。接着就进行文字录入比赛,使他们在玩中练,练中学。

及时总结他们在操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准确性和速度不够,归结原因,不能进行盲打等是他们失败的主要原因。在教学指法综合练习后,再提出了操作具体要求和技巧,让学生接受挑战,课堂学习氛围即活跃又充满竞争性。使学生在不断的自主的操作实践中获取良好技能。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成为课堂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把关者,只起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教师应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四、多种形式进行评价.有利于课堂的有效教学。

1、课堂作品的展示。

时间要充分,要得到保证。在作品展示过程中,可以是老师进行优缺点的点评,也可以让学生互相点评,先在整体上对作品进行点评,说说好的地方,值得你学习的地方,也可以说说存在的不足。长此以往进行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品评能力,还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欣赏能力、欣赏的品味。当然还可以办成展览的形式,让学生互相参观作品,进行民主投票;或者让学生在四人小组评议的基础上,推荐出优秀的作品进行全班性的展示,并让优秀者说说感言。我想,只要能成功举办作品的展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会越来越深厚。

2、发现好的应予以及时正强化。

教师口头表扬应该及时,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加高;学生同伴的表扬,掌声表扬,能正确操作的学生,而且是最早完成的学生,可以在全班同学前进行演示操作;在课堂上,给做的好的同学颁发了 小奖状。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在以后的信息技术课中,真正使四十分钟的能量得以充分体现,需要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 孔祥田 李兴保《现代教育技术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2] 李晓文 王莹《教学策略》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篇3:浅谈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的有效性

一、正确理解把握有效整合

东北师大刘茂森教授曾在全国教育技术研讨会上说:"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与学科课程教学的目标、聂荣整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这一点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结合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整合, 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力工具。整合过程不是简单的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 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在教学活动中, 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从形式、内容、效果评价等角度出发进行了有效的结合, 从而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的目的, 进一步培养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技能, 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协作能力。其目的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环境, 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可以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改革教学结构, 使教与学达到最优化效果的过程。

从现阶段数学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数学课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计算器、计算机的有效利用对数学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 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资源的不断丰富, 为现代学习工作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支持的依据, 致力于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老师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研究如何使通过计算机的有效使用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效率, 将媒体等辅助教学工具带入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去。

二、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策略

新课程倡导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它要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 激励他们自主参与合作、主动发现探究, 有效地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这才是把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一) 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合适的教学场景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 调动他们能保持持久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课堂教学学习氛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性因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十足的动力, 并且能激发内在的学习要求。而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工具的有效利用能够通过有形声、动画兼备的优点, 为学生创造出丰富的学习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 通过多媒体可以将生动的画面展现在学生们面前, 通过画面中人们正在购物行为, 让学生认识到钱的作用, 同时让学生从中发现数学知识的应用, 认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 同时我们的生活也为数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材料。

(二) 创设了多向思维的情境, 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能为同学们创设了一个多向思维的条件。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时候, 可以事先确定好题目的形式, 引导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基础不同, 所以也许一些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出发进行思考所以得出多种计算方法, 而另一些同学则只能想到一种办法。这时, 利用白板把不同的做法一一演示出来。引导学生们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而没有想到的方法的, 同学们会注重去思考, 从而不断探索结果。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的使用, 可以调动同学们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不但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了学习, 同时也是层次教学法的体现, 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三) 直观演示, 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使学生乐学, 提高课堂效率。

在课堂活动中, 通常存在很多重点一时间解决不了, 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 在观察事物方面仍然比较片面。所以必须要加大引导力度, 注意知识的相互迁移。

例如:在学习“垂直”着一颗的时候, 因为同学们对于几何还比较陌生, 所以会遇到一些困难, 尤其是很多学生对于“互相垂直”的理解不全面, 这是一个重点, 也是一个难点, 必须要结合同学们对其它一些形状的认识, 所以, 在这里就需要借助与多媒体课件, 才能够将各类图形综合, 生动, 立体化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 然后让学生观察两条直线形成几个角?都是什么角?学生会很快发现是2个锐角, 2个钝角。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实现各个图形之间的转换, 可问:当一个角是直角时, 其他几个角是什么角?同学们会推出直角的结论。老师可以借此引出互相垂直的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 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在具体实施的时候, 通过多媒体多媒体教学软件地实施可以以动态模拟的效果, 将两条直线由相交关系到垂直关系, 从抽象变成简单易懂的图像, 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垂直, 加深他们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与认识, 同时, 更好地帮助教学工作者实现教学目标

(四) 依信息技术、控制集成优势, 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 总会遇到一些晦涩难懂, 抽象枯燥的内容, 要想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这些内容, 必定要花费大量的教学时间, 这就有可能挤占其它内容的教学时间。而信息技术因为信息量庞大、获取信息的方式简单易行、传递速度快、可以从多个角度将各种类型转换过来, 因而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就成了有限的教学可视范围内最大限度的传授知识的必然措施, 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 播放只有6分多钟的《三角形微课》课件, 学生就可以直观地看到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全过程, 并学习了利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传统教学, 教师把相当一部分时间用在形图拼接, 板书上, 教学时间很长。而合理利用信息技术集成优势,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 从而节省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

(五)

精心设计练习课件, 加大练习密度, 强化能力训练、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消化巩固知识, 完善认知结构的重要手段, 是形成能力, 发展能力的重要措施, 单一的依靠小黑板、卷子、书本等传统的呆板的练习形式, 时间长了学生会感到乏味, 学生稳定性差, 易疲劳, 表现出厌倦。数学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维目标的培养, 需要形式多样的练习。这时交互式的多媒体练习课件就能以其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发挥其作用, 它能使练习、复习等环节轻松、愉快, 能使学生在练题过程中始终保持兴奋、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 使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在玩中学的有趣的事。例如, 在“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中, 当学生认识了什么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后, 我设计了以“猜一猜”为形式的判断推理练习题。即出示一个角, 让学生猜这个角所在的三角形按角分属于哪一类。学生不能单纯凭记忆三角形的特征来解决问题, 而必须依据已有的认识, 通过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 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用白板演示完整的三角形加以印证结论,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此外, 多媒体练习课件还能增大课堂练习的容量, 因不抄题, 且能及时反馈, 可以使学生在同一时间内能接收到更多更有生活情趣的练习题。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增长了知识, 而且使他们的情感与态度得到了良好的熏陶和培养。

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对教师的要求

(一)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

教师是实施“整合”的主体, 作为主体的教师就需要熟练掌握相关的电脑知识和有关的操作技能, 因此教师应成为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者、自觉应用者和主动适应者。

(二) 教师要充分了解教学目标及学科特点, 不断提高教学整合的手段与能力。

课程整合就是将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应用到课程中, 使课堂教学从传统的教科书、讲义、粉笔和黑板中解脱出来, 课程整合不仅要求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手段, 本学科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还须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要加强学习, 经常根据获取的教育教学的最新信息, 尽可能地自己制作成相关的课件, 组织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策略, 达到提高教学的目的

(三) 教师要着眼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

篇4:浅谈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所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策略,创造和谐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协作互助,让学生在获取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性地使用信息技术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需要我们熟悉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准确把握好教学目标,确定好教学的重难点。

一、了解课程标准,熟悉教材,为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打好基础

任课教师对教材的教学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新旧知识的关联、迁移程度,内容的重难点都要了如指掌,吃透各知识点在单元、章节乃至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教师就能胸有成竹、融会贯通地教授相关知识技能。

我们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注重以情境引入,如“小雷哥哥带领椰妹学习”几乎贯通了全部课程的学习,它以问题导入,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将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等等。所以,作为信息技术科任教师,我们要善于运用教材,深入领会教材精神,在课堂的教学设计上,我们要做到不光让学生学完课本知识,更要让他们懂得知识、运用知识。

二、了解学生,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做到因材施教

要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记忆力、注意力、理解能力、学习态度,了解各起点不同的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我们在设计作业或任务时要有难易不同程度或同一任务对各层次同学设不同要求。比如五年级下册学习制作幻灯片中,有的学生打字速度比较快,老师可以在他们完成课本操作内容的基础上,为他们设计一两张新幻灯片给他们操作,也可以让他们自己想象、创造性地自己设计幻灯片来制作;而打字慢的同学只要完成课本内容就好了。此外,教师要再联系教材,确定好整体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然后通过找出学生间的差距,设定不同层次的目标任务,注意保护好学困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正确引导,鼓励其追赶上学“快”生。

三、精彩、合适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精彩的课堂导入能让课堂锦上添花。

课堂一开始的3至5分钟是整堂课的重要时机。老师要善于将课堂的导入做到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这样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2、恰当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能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成为课堂的主体,而老师则由传统课堂中的主体转为“主导”的身份。自然,学法不是单一的,平时我们可以将任务驱动教学法与讲授法、演示法结合起来使用,从而快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合理采用协作、竞争教学方式,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课堂整体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教师的统一演示或个别辅导有时只会让部分学生真正进入到课堂中去,达不到整体教学目标,而分组分工协作学习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分组形式可以由教师分组或学生自由分组,也就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差异、能力强弱、兴趣爱好等进行分组。在检查或考核时,教师要确认小组内各成员是否都达到了目标、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只有这样,分组协作、竞争的教学方式才算是成功的。因为,这种共同的目标不仅促进了学生自愿性的互相帮助,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能力,还让学生更加明确了学习任务,掌握了知识、技能。

篇5:浅谈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的有效性

渭源县会川镇文峰中心小学陆建平赵肖肖

摘要: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促进有效性

2000年10月,前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的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此,我就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点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现代信息技术,真正帮助我们将生动活泼的课堂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课堂导入时,我们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有声、有色、有形、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周长一课”时,用学生们喜欢的运动会接力比赛的场景引入,出示一个椭圆形和一个正圆形,让学生们猜一猜是沿着椭圆形跑一周的选手跑得快,还是沿

着正圆形跑一周的选手跑得快,引起了学生们对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究欲望。

实践证明,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能使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及时出示学习目标, 引领学生学习。

经过大量的实践发现,及时有效地出示本节课的学习要求,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过程,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因此,上课时,及时的利用多媒体手段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会引导学生学习,会启发学生思考,带动学生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需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和点拨即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不会集中很久,极易分散,所以,及时的出示课标,有利于体现教师的主体作用。例如在上五年级科学《机械摆钟》时,在和学生探讨清楚摆钟计时的原理后,适时利用信息技术的出示课标:

1、小组合作制作一个单摆。

2、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3、四人分工完成实验,做好记录。课标的出示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不仅如此,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学中,恰当适时的出示本节课或下一步要达到的目标,对完成教学任务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三、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思维训练。

课堂更是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对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学生思维的转折之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恰当的予以及时点拨、提示,使学生思维少走弯路,提高思维训练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三年级数学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我特意出生“堃”字让学生说一说这个字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说是,有的学生说不是。这时我在屏幕上出示“堃”字,并展示对折的动画,此时教师问:“这个字对折后左右两半会完全重合吗?”学生一下子明白过来,并且印象非常深刻。大大提高了思维训练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巩固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在二年级语文《一片树叶》的教学中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后及时的出示引导思考的要求:如果小兔、小熊等经过会怎么做呢?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即进行了思维训练,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四、运用信息技术,扩大练习目的性。

通过习题的练习,可巩固、检查教学效果,达到巩固、深化教学内容的目的。尤其在数学的教学上,学生在做习题时往往觉得枯燥无味,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现象,练习效果不好,有效性低。这时如选用恰当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呈现、改变练习的形式,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从而提高习题练习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练习时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先让学生观看一些车轮是

圆形的自行车、摩托车、公交车等的行驶场面, 接着再让学生观看一些车轮是三角形或多边形的自行车、摩托车、公交车等的行驶场面。最后, 我又出示轮子是椭圆形的摩托车的行驶场面。这时, 学生纷纷议论: “这样的车, 坐上去谁受得了!”“驾驶这样的车太危险了。”⋯⋯这样, 通过利用多媒体出示各种不同形状的车轮的运动场面, 唤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此时, 我又适时提出问题: “为什么圆形的轮子就行, 其他形状的轮子都不行呢? ”在教师的启发下, 学生已完全处于一种思维高度集中而又愉悦的心理状态中。这样, 在师生积极互动的环境下, 进一步引发学生探究圆的学习动机。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学科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因此教材中所例举的素材往往不能与时俱进,可是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信息和问题。因此,学科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更能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例如在教学中年段“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各种世界大型比赛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又如,四年级“亿以内数的读法和

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中国神舟飞船的航空旅行的数据等等……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的思想品质教育。我们正是这样运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将这些要素整合起来,引入数学课堂,实现了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篇6:浅谈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的有效性

(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中)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情境创设中要把握好信息技术教学的价值性、实效性。教学情境不是为了观赏,不在于刻意制造教学气氛,更不在于哗众取宠。真实的课堂应该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尽量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中有生活,生活中有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并鼓励引导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二、敢于并善于创新教学方法

如上面所提到的,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的课程,具有技术应用性强、变化速度快和鲜明的时代性等特点。较之其他传统学科,该课程无论是在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体系上都还没有完全定型,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善于创新教学方法,要不怕创新,勇于在创新之路上找到最适合教学实际且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在创新教学方法方面,以下几种方法是值得我们去尝试的,分别是“示范教学法”“主动尝试法”“同步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方法”。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的科目,不是单凭教师一个人讲得津津有味就能完成了的课程,这门课需要学生和教师的高度配合,老师需要从学生中得到信息的反馈。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使这门课程的教学得以顺利开展和进行的重要保证。各班的学习情况不同,且每个班级中的各个学生学习水平也有高低之分,学习进度有快有慢。这时候以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为小组核心开展小组学习就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第一,学生之间总是要少些隔阂,这样方便有问题的学生敢问,问题也能够及时地解决;第二,这个方法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探究,有利于他们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的形成。

一个崭新的时代和一个创新的教学环境对于一门新兴的课程教学来说无疑是一种契机,这个契机使得该门课程的教学有更多的机会去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个契机可使得该门课程的教学中没有那么多的传统教学,更有利于它的发展。只要教师秉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断探究的精神,就一定能够把这门课程上好。

篇7:浅谈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的有效性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无疑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手段的一次伟大变革。它在教学内容的引入、拓展,现象、过程再现等方面与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然而,放眼学校里大大小小的听评课活动,很容易发现一些一线教师在课堂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够恰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没有得到提高,甚至在有些课堂上出现了过度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让人眼花瞭乱,影响到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情况。因此,本文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界定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在社会资源耗费尽可能节约的前提下,通过教学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也就是指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这种追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探索

如何在课堂45分钟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通过实践,笔者认为: 1.当前的课堂教学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拓宽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容量,但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过程,不能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完全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

近年来,在全国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呼声下,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情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不可否认我国中小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的情况还不容乐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存在地区间差别,一些地方存在软硬件发展欠缺、师资培训不到位等现象,导致不少的老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不太熟练。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有效的教学,仍然是一个值得去进一步研究解决的新形势、新课程下的老问题。所以,在当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并不能彻底替代传统的教师讲解、用粉笔板书教学过程。而且,在长期的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于老师讲,自己听、思考,记笔记,然后练习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很显然对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是不相适应的。所以在当前的情况下,高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是既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长处,去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短处,又要照顾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只能在教学内容的引入、拓展,现象、过程再现等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例:如果2<x+y<10,4<x-y<6,求3x+2y的取值范围。学生在作答的时候很容易受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二册(上)第9页上的第6题(如果30

为什么错了呢?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一般考虑到时间和教学的效率,在课堂上

无法给出具体的解释,只是告诉学生,这个题目里面x与y是相互关联的。x与y是怎样相互关联的呢?这会给学生的理解造成障碍。但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用投影仪展示幻灯片1,x与y是怎样相互关联的就一目了然了。

幻灯片1 这主要是因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效的教育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统的传递,而变成了知识应用计算机、投影仪等处理和转换,让以往不以观察到的知识的发生以及发现过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面前进行展现,而不是知识的直接展示。教育教学也由向学生传递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主体性、个性和创造实践能力。在教育目标上,既满足了社会要求,也重视了学生个人的需要。这就使得教师在教育内容选择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从学生和社会的共同需要出发,进行合理的组织与安排,更多地提倡合作化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认知技能、动作技能和态度情感技能等结合多种教学理论,采取非常灵活的方法。2.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吸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有效教学的关键点

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的好精美的课件,只是高效的课堂教学的一个前提条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视频、声音、图片等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主动参与学习,并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才是关键。笔者认为,教师要注意备课及课堂教学中的以下环节,做好以下工作:

2.1利用学生关注的问题情境引入课题,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做好新课的引入

实践证明,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的导入做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班上大多数学生的这节课的学习兴趣,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这些方面可以大有作为。如物理教学中的还原知识发生的背景,语文课中的创造氛围等。

2.2教师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用饱满的热情,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实践证明,虽然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给课堂教学提供帮助,但教师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效的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小瞧的,毕竟现代信息技术给课堂带来的只是教师预设的信息,不会也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分使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件,学生容易产生疲倦,课堂教学的氛围必将沉闷,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有效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要借助个人魅力,积极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件带来的课堂教学内容,把握、控制课堂教学节奏,处理课堂教学的插曲,努力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2.3教师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展开课题,探索灵活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引入、拓展,现象、过程再现等方面等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教学节奏比较缓慢。而这些束缚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现代课堂教学中已经得到解决,使得易于展现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探究发现等教学模式也能在短短的45分钟内完成,并且收到效果。当然,在这些方面,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一线教师的不断实践探索,一定还会出现更多的有益于学生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2.4教师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好课堂总结,对知识进行强化,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总结一般就是用简短的几句话对本堂课进行扼要的总结,这种总结是粗线条的,不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不利于学生搞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而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总结方面很显然具有优势,用几张甚至是一张幻灯片,不仅可以较为具体的展示课堂教学内容,还可以清楚的展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好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总结,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一环。

总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大背景下,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会遇到前所未有机遇,只要一线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的准备中中反复琢磨,多进行反思。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教学就一定能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走上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二册(上A)

2.《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林婷 中学数学杂志

2008.3 3.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人民教育出版社

4.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

李谨瑜

柳德玉牛震乾

篇8:浅谈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的有效性

一、教师引领, 优化学习过程的互动交流

有一位特级教师曾经说过, 教师在课堂上精彩的引领可以成功地展示课堂的高潮, 课堂导入部分的第一高潮与课堂展开时的第二高潮相得益彰, 造就一堂成功的课。导入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一门艺术。巧妙的导入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 帮助学生开启思维, 引发联想, 激发探究欲望, 引导他们进行有效学习。如在一次全市小学六年级信息技术公开课上, 一位老师执教《汉字的发展》一课, 别出心裁地以“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的介绍作为课的导入, 并且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任务:“请你为这家博物馆的‘汉字发展史’展区的大屏幕设计一份演示文稿, 看谁能吸引更多的游客驻足?”一下子把原本抽象的汉字历史教学与现实情境联系起来, 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为课堂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开局。教师在课堂的引领不只局限于导课部分, 而是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需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这对活跃课堂氛围, 强化学习效果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如在教学《图文并茂赞西湖》一课时, 我跳出了教材中“西湖来历”的框架,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为学生设置了“四季的西湖”这一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制作春、夏、秋、冬各个时期西湖的小报, 并在评价阶段引导学生欣赏四季西湖的美景, 使图片与文本内容的协调搭配,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本节课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学生自主探究, 注重学习过程的任务激励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指导理论之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也非常提倡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结合信息技术任务驱动的特点, 为学生设置明确的任务, 组织学生探究, 已经成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常态, 这也为学生的有效学习起了重要的作用。如五年级下册《文字动画》一课, 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用Ulead GIF Animator制作一个文字移动效果的动画, 教学重点是在两帧画面之间插入补间动画 (书上叫做“自动渐变”) , 难点有两处, 一是上述的补间动画, 二是首尾帧的制作。一般性的教学设计可以是教师先演示如何操作, 然后学生练习, 这样可以顺利突破重难点。但这样的设计也剥夺了学生的探究过程, 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形成对教师的依赖, 无法体验到学习过程的乐趣。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经常体会思考的过程, 并从中感受成功的乐趣, 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将会充满更多的魅力。

三、学科整合, 体现学习过程的学科交流

信息技术本身是一门工具学科, 信息技术教育, 不能自我孤立, 为技术而学技术, 必须将其它学科的内容最大限度地渗透于其中, 形成“立体式”的学习。教学实践也证明, 与其他学科的有效整合, 可以在学生原本感兴趣的其他学科与信息技术课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诱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执着探索。这就是信息技术课堂有效学习的“全学科环境”。在浙江现行的小学信息技术整套教材中, 处处都在体现学科整合思想, 尤其是从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开始, 直至下册第一单元, 都是以综合性的学科整合课程为主, 每一课都可以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经典案例。《网上图书馆》让学生过上一把读书瘾, 《旅游计划书》把学生推进了与生活完全接轨的问题情境, 《早餐的学问》完成了对学生营养学的启蒙以及统筹法的实践, 《编制古诗集》成为一次语文知识的大检阅, 《毕业留念册》让学生体会着人生的无奈离别和对友情的珍惜……所有这些具有学科整合的背景, 都可以被我们充分挖掘, 为信息技术课堂在学科空间上的扩展提供了极好的载体。只要教师肯下功夫加强引导, 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兴趣必定是非常浓厚的。

四、有效反馈, 尊重学生的点滴收获

反馈评价是进行有效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予与肯定, 激发并鼓励学生建立自信的主要途径。一些公开课和评优课上的教师大都很重视这一环节。有效的反馈和评价往往能使师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新火花, 成为一堂课的亮点。同样, 信息技术课堂环境的优化也离不开反馈与评价。为此, 教师要以鼓励为主要原则, 重过程、轻结果, 用评价来带动课堂的气氛, 使学生在评价中学会相互尊重和理解, 这正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应有之义。

篇9:浅谈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策略;小学信息技术

有效教学的基本含义,是指在课堂上,师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投入和精力消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潜能,让学生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指难以明确或无须明确的目标)所采用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行为。有效教学策略则是指能实现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行为,执行有效教学策略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一、教学内容的调整和组织策略

1.教学设计上,整体思考,以主题贯串。这就要求教师对使用的教材相当熟悉,备课时从整体教学观出发,进行整体思考、单元备课,不仅熟悉、了解各个学习阶段信息技术学的教学内容,而且对全学年或整个学期的教学有一个全盘计划,依据学生认知过程及兴趣,打破教材中的章节界限,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最佳重组。课程内容生活化,充分注意课程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与学生经验世界的联系,促进学生运用来自现实生活的个性化经验去理解、把握所要学习的知识。这样做的目的,是从整体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把握并加以统筹安排,然后具体研究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确保前一节课是后一节课的基础与铺垫,后一节则是前一节的继续延伸与拓宽,从而实现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整体与局部的双重把握,保证相关内容的连贯一致,保证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

2.把握课堂教学中的契机,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挖掘学生本身所蕴含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不可能一直按照教师预设的情形进行。在师生教学互动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没在预设到的情形。学生回答问题时一个意外的答案,或者是在操作演示时一个标准答案之外的答案,这些都是课堂上随机生成的资源,如果教师善待它,也许它就能“一石而激起千层浪”,给课堂教学带来意外的精彩和收获。如果对这种随机生成的资源视而不见,实际上就是一种教学资源的浪费。例如:教学“遨游因特网”时,许多学生在打开网页过程中发现计算机速度突然变得很慢。笔者第一感觉时有病毒,查看文件夹,发现每个文件夹下都有desktop.ini和folder.htt这两个文件,知道是电脑感染“新欢乐时光”或其变种病毒所致,于是告诉学生“这种情况是因为计算机病毒在捣鬼”。有个学生问:“你怎么知道是中病毒了?”笔者灵机一动,觉得这是让学生学习“网络文明小公民”中“计算机网络安全”知识的一个好时机,于是就以相邻的四位学生为单位进行分组,以小组竞赛方式引导学生到网上去搜索有关计算机病毒的资料,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然后还让曾有过电脑“中毒”经历的学生现身说法,师生一起交流计算机病毒的症状、严重后果及计算机病毒的基本防治方法。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一个人对其所学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迸发出惊人的热情。”教学实践也证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各种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能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设置动画效果”,单纯的讲解会使学生感觉很枯燥,也没有多少兴趣。因此,笔者就先制作了一个带动画效果的幻灯片,学生看了之后都很喜欢,感觉也很简单,兴趣大增。于是笔者布置了实践任务,让学生分组合作设置动画效果,他们各个小组都兴趣盎然,利用原来所学的知识,积极探索,又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制作出了精美的幻灯片作品。总之,整堂课都是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展开的,学生的思维被牢牢地吸引在课堂教学内容上。在“体验情境→产生需求→探究解决→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主动学习的状态下完成了教学目标,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了一个引领者、帮助者的角色,当学生遇到疑惑时进行解惑,当学生体验成功时,引导学生向下一个教学目标或更深层次的知识进行探究。

三、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策略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利用学习资源,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上一篇:党员学习灯塔大课堂第十课心得体会下一篇:经典个性搞笑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