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法律论文范文

2022-05-10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大学法律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文化层次较高的人群,是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主力军,自身的法律素养对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实现我国法制化进程有重要影响。自从党的十八大开始,我国的各级政府就开启了依法治国的战略,同时各个高校也将法治教育纳入了教育体系,从青年开始抓起法治教育,当代大学生作为下一代法治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更将刻不容缓的提升自身法律素养。

第一篇:大学法律论文范文

大学生法律信仰与大学法制教育

[摘要]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无限信服与崇拜,并以之为行为的最高准则。法律知识的多寡与法律信仰的强弱没有必然的正比关系。高校《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而轻信仰培养的倾向,造成学生学而不用,知而不信。因而,必须改革法律教学,凸显作为“两课”解决信仰和思想问题的特点和优势,将法律信仰置于大学法制教育的核心地位。

[关键词]法律信仰法制教育《法律基础》课

伴随着时代脚步,中国的改革正以空前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波澜壮阔地展开,法律在改革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依法治国已成为我国的治国方略之一。要真正实现依法治国、依法办事,首先要提高国人的法律意识,因为“任何法律的制定、遵守、执行都离不开一定社会的法律意识的指导和支配,列宁曾把法律意识视为法制建设的核心环节,因而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的强弱对法制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状况,以便根据其实际层次水平和需求,改进法制教育,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以调查问卷形式,对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状况进行了调查了解。调查对象均为学过《法律基础》课程的在校非法律专业学生,调查结果基本反映了目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

一、被调查者对法律的认知状况

作为社会特殊上层建筑现象的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 [2] 刘旺洪教授认为其内容应包括三个有机部分:一是法律认知,这是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二是对法律的感性价值体验,包括法律的情感、愿望和态度;三是理性的思维,即系统的、理论的评析和阐述,它是法律意识的最高表现 [3] 。在调查问卷中,“你对开设《法律基础》这门课的态度”,选择喜欢的占83%;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选择是一种宣传的占17%,是不可能实现的占13%,经过努力最终可以实现的占70%;“假如你是秋菊,是否会像她那样讨要说法?”63%的人选择会;“你骑自行车时会在晚上或无人时闯红灯吗?”回答会的占73%;在交纳个人所得税问题上,33%的学生认为应主动交纳,是公民的义务;“当你作为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有23.3%的学生会采取自认倒霉的消极手段;对于“法不责众”46.6%的学生认为其正确;对私自拆看他人信件是否属于违法,有10%的学生认为其不是,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这无非是好奇也没有别的目的,是小事,谈不上违法。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笔者发现:第一,绝大多数学生对《法律基础》课很喜欢,对法律知识比较感兴趣,且认识到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们虽没有接受系统、专业的法制教育,但他们还是会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学习法律,有50%的学生经常观看法制节目,56.7%的学生通过电视、广播、书报杂志学习法律,在空闲时间还会与同学、朋友讨论当前法律的热门话题。第二,学生比较关注国家颁布的新法律,尤其关注有关教育、经济、劳动就业方面的法律动态,也有一些学生比较关心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法规,这些说明学生对法律的关注多来自于自身的需求,渴望通过学习了解法律、法规,以更好地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第三,调查结果还表明,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理科比文科、有打工经历的学生比没有打工经历的学生更重视法律,且法律需求有所不同,高年级学生一般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基本上都与自己专业和将来发展方向有关,有打工经历的学生更渴求了解诸多有关合同、劳动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第四,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法律知识懂得不少,然而现实生活中,其行为往往与法律规定背道而驰,守法的自觉性较差,形成“学而不用”,“知而不信”现象,如作为消费者当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仍有一部分学生会采取自认倒霉或过激的暴力手段;73%的学生会在无人时闯红灯,67%的不会主动交纳个人所得税;在个人利益、亲情和法律面前,更多学生会选择前两者。自认倒霉的消极行为并不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过激的暴力手段也并不能很好解决问题,甚至会事与愿违,社会上曾出现的挥锤砸空调,牛拉“大奔”跑等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但问题并未因此而圆满解决。纳税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但迫不得已时才交纳;现实生活中曾因选择个人利益、亲情等而触犯法律,最终受到法律制裁的现象屡见不鲜。第五,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法律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相距较远,学好专业课就行了,只要不违法,法律就与自己没关系,对法律不太感兴趣,因而对《法律基础》课不重视,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二、对我国现行法制教育的反思

高等教育已成为中学应试教育的延续,似乎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拿到各种证书,师

生都对分数十分看重,这一作法对高校“两课”这类思想信仰培养教育课来说是十分有害的。作为两课组成部分的《法律基础》课如今已成了各部门法的大杂烩,内容庞杂,教材越编越厚,成了《法学概论》的翻版,由于教学课时少,内容多,教师授课要么蜻蜓点水,要么疲于奔命,一系列知识点的罗列、堆积,师生间缺乏交流,一些课堂讨论、典型案例、社会现象分析等也因课时限制而不能进行。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法律知识不少,但只是记在笔记里,划在书上,没有培养起对法的信仰,形成“知而不信”现象。如2002年发生的清华学生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据媒体报道刘的法律课成绩不错,业余也自学过刑法等,这一事例是当前高校法制教育与现实脱节的鲜明例证,也映照出《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弊端,需认真反思。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部分,都懂得一些法律知识,有的甚至法律知识还较丰富,而面对具体问题时,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法律意识较强,能正确行使权利,积极履行义务,对自己应当享有的合法权益极力维护,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二类是有法律知识,且了解法律规定,但由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如司法腐败等现象,使其对法律产生误解,一些大学生犯法并非因为不知法,而是知法犯法,把法狭隘地理解为一种工具,而非追求的目标,认为法就是条文,而忽视了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即秩序、自由、效益、平等、人权、正义等。三类是思想简单、易冲动,感情用事,往往丧失理智,根本不考虑法律规定及行为后果。

对现行大学法制教育的成果我们应充分肯定,通过大学期间法律课程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提高了法律素养,意识到了法律的重要性以及依法治国的意义所在。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其一,作为大学生必修的《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法制教育的主要环节之一,由于课时少,内容庞杂繁多,目前已成为《法学概论》的缩写本。教授者,犹如蜻蜓点水;学习者,往往疲于应付。前者,匆忙赶进度,只能是简单的知识点罗列、堆积,案例分析、社会现象分析等都无瑕顾及;后者,死记硬背,应付过关考试。师生都苦不堪言。其二,社会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司法腐败,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等,使部分学生对法律产生了不信任感,认为即使有健全而完善的法律体系,在中国也很难贯彻实施,法律只是限制守法人的行为,对更多的违法者来讲是无用的。其三,《法律基础》课作为两课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传播法律知识的普法课,而主要应是以法律知识为载体,确立学生法律信仰的课程。但现实教学中往往只被认为是普法课,教师非常努力地为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信仰教育即培养学生对法律的信仰。把法律素质的高低等同于法律知识的多寡。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法律知识的多寡与其法律信仰的强弱没有必然的正比关系,被认为法律知识最贫瘠的农民中常有一些不计成本打官司的“倔犟人”,他们数年如一日锲而不舍地维护、追求法律公平和社会正义,有些人因控告腐败官员受到打击报复但矢志不渝,实令人钦佩和感慨;而一些烂熟法律知识于其心的执法者、司法者却常常曝显出知法犯法、执法犯法的丑闻。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三、法律信仰应是大学法制教育的核心

信仰是一个牵扯法学、心理学、社会学乃至伦理学的概念。翻阅有关书籍,人们不难发现,信仰总是与某种主义联系在一起。《辞海》是这样解释“信仰”一词的:信仰是“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最高准则。” [4] 谢晖教授说:“所谓法律信仰,是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是指主体以坚定的法律信仰为前提并在其支配下把法律规则作为其行动准则;另一方面是主体在严格的法律规则支配下的活动。” [5] 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讲:“法律能见成效,全靠民众的服从”,“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法治” [6] 高校法制教育首先应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法律意识,尤其是培养法律信仰,法律信仰应是法律意识中的较高层次,是法制教育的核心。“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7] 。只有信仰法律,才可能守法。法律作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守法仅是法律信仰的外在表现形式,守法精神才是法律信仰的灵魂。守法精神要求的是主体不仅遵守法律,更重要的是把守法内化为道义上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变被迫守法为自愿守法,由强制守法到良心守法,由他律守法到自律守法。众所周知,当苏格拉底被指控违反城邦宗教、渎神和腐化青年等罪而被判死刑时,他虽有机会出逃,但仍坚持一个公民必须遵守法律的道德信念,最终以身殉法。无数先烈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就是因其信仰共产主义。因而,培养法律意识、法律信仰是法律实施的根本途径,是依法治国和建立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

《法律基础》课作为高校法制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其课程特点决定了仅仅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法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即使法律知识很丰富,如果没有形成和培养守法的精神,形成法律信仰,在实践中也可能出现知法犯法,千方百计规避法律的事件,使法律形同虚设,丧失其权威和尊严。因而,要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最重要的是要树立和培养法律信仰,知法是前提和基础,自觉守法即信仰法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目标。因为信仰是人类永恒的本质,是人类的情感寄托,是人类最高的意识形式,是人们行为的强大动力和力量源泉。它不仅仅是主体对法律的主动认同,而且崇尚法律,并以法律为生活准则,以实现法治为理想。对法的尊重和信仰应当内化在人们的世界观中,法律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格平等、自治自律的精神,培养学生作为一个法治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著名法学家江平先生说过,法律教学要确立民主思想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并进的原则,离开了民主、自由、人权这样的基本目标,法律知识就会苍白无力,法律教学中要大力渗透现代法律精神中的人文因素。一些大学生犯法并非因为不知法,而是知法犯法,把法律狭隘地理解为一种工具,而非追求的目标。认为法就是条文,而忽视了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即秩序、自由、效益、平等、人权、正义等。一些学生损人利己,在于不懂得对他人权利的尊重,一些学生不敢追求个人幸福与尊严,在于不懂得追求幸福权是基本人权之一,一些学生对自己的义务冷漠麻木,逃避责任,在于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法网并非无情,法也不是折磨人类的厉鬼,而是增进我们自身福祉的天使。因此,法中的基本道德内涵应当作为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我国立法工作的加强,许多法律都正在并将要制定出来,可以想象,如果立足书本知识的传播,这门课就更加不堪重负,如果能把培养学生法律信仰和法治精神作为这门课的主要任务,传播人权、平等、自由、理性、秩序等法的基本价值观,把具体的法律知识精心“裁减”,作为讲授法律信仰的载体,教师教学中就会游刃有余,否则很容易照本宣科。同时,《法律基础》作为法制教育课,立足解决学生法律信仰问题,也符合国家开设该课的初衷和“两课”的总体要求。

要培养法律信仰,首先应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有足够了解。根据教学对象的知识基础与主观需求,把握授课时的深度和广度,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有的放矢。其次,改革过去教学重教学结果而轻教学过程的现象。再次,要重视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教师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提炼,有所为有所不为,处理好学生自学与课堂讲授、精讲与泛讲的关系,将内容化繁为简,将书讲“薄”。最后,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授课前教师要创造问题情景,问题的提出要立足于启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分析能力。教学中要旁征博引、内容丰富、重点突出,能够透视社会现象,使课堂充满知识感和现实感。在举例时,要重视现实社会问题对于学生法律信仰的“激活力”和“杀伤力”。要重视教师自身作为法律人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感染,重视言传身教。重视对学生的课外自学指导,通过作业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和学生交流、沟通,摸准学生思想上的困惑,以便发现教学中的疏漏。考试应主要考察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考核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应为信仰教育这个中心教学目标服务。

中国法治之路应是一场精神革命,这一精神革命的关键在于树立法律信仰。只有信,才会有孜孜以求,才会有不惜一切、前赴后继的努力,不断向理想的殿堂和目标迈进。因此,法律信仰应是大学法制教育的核心。

注释:

[1]列宁全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中文版109.

[2]孙国华.法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24-248.

[3]刘旺洪.法律意识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51.

[4][5]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16.

[6]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81.199.

[7]哈德罗·J·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北京:三联书店,1991.“译者序言”.5.

作者:李洁珍

第二篇: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

摘要: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文化层次较高的人群,是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主力军,自身的法律素养对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实现我国法制化进程有重要影响。自从党的十八大开始,我国的各级政府就开启了依法治国的战略,同时各个高校也将法治教育纳入了教育体系,从青年开始抓起法治教育,当代大学生作为下一代法治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更将刻不容缓的提升自身法律素养。本文从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实出发,完善大学法律基础课程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社会建设;法律素养;课程建设

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建设,不仅需要党和国家的支持,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通力合作,为当代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向良性方向发展,使其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担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i]。

一、法律素养的内涵

法律素养是指人们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他主要有三层含义[ii]。是指法律知识,二是法律观念,三是法律信仰;法律素养的三层内涵通俗的讲就是,首先要知道法律的相关规定,其次要尊敬、敬畏法律和有守法的意识,依法做事,最后在社会上要有法律至上的意识。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只有具备法律知识和法律观念才能说是具有法律素养。

二、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的意义

在党的十八大中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对于当今社会来说,提高全民的法治教育观念是刻不容缓的,建设法治社会是我们为了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值得我们重视的一件事。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来说,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是十分必要的,进入了大学生活其实就相当于进入了小型的社会,大学生不仅仅是需要成为一名为建设祖国发展而添砖加瓦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更多的是要明白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我们必须要遵循“法律”这杆秤,因为法律不单单可以赋予我们各种权利,也可以约束我们,让我们不仅要拥有享受的权利还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单从法制教育来说,从小我们就开展了相应的法治教育课堂,思想品德教育课更是教育阶段必不可少的一堂课,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更是需要开展思政教育课,让法治教育进入课堂,让全民拥有法治意识,知法、懂法、普法、用法。大学生提升法律素养,不只是提高法律素养水平发展,这不是一个数量的变化,更多的是一个质的的飞跃。和马克思主义提倡的“量变引起质变”的观念是完全一致的,只有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建设,从思想上丰裕大学生的头脑,孕育头脑的完整性和理性,学会辩证地看待每一件事情,才会更多的全面全角度的分析问题,从而有助于个人的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

在新时代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中,大学生作为下一阶段的高学历社会人才,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因此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对推进我国依法治国的社会进程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但在现实中大多数大学生对依法治国的关注程度较低[iii]。我国的法制教育起步比较晚,基础比较薄弱,很多法制教育课堂还没有完全成型,这导致了很多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特别是在当今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网络犯罪的概率不断上升。

虽然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法律课程教育学习了解了部分法律知识,但总体上对法律的学习了解还有很大的欠缺。当代社会大学生存在的法律素养主要有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法律能力欠缺三方面的问题。法律知识包括法律、法规的原理性理论知识和具体知识[iv]。很多大学生对于法律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感性的初级阶段,对法律法规常识缺乏系统的学习。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对大学生的法律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压力,很多大学生用带有功利性的态度去摄取法律知识以通过司法考试,这样在法律学习上就缺少了主动性和自觉性,导致大家的法律意识淡薄。法律意识不高导致大家守法的自觉性也不高,通过网络数据分析我们会发现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事时有发生,校园违法犯罪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很多人在面对违法犯罪的事件和活动时大多选择明哲保身、态度漠然,这使得校园违法犯罪越来越猖獗,这是大学生法律能力欠缺的表现。

四、如何建设大学生法律课堂

前文有说到,大学生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主力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普及法律建设,使其充分融入到大学生的课堂里,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探讨的问题。可能有许多人认为大学生通过学习不同的专业应该学会在自己的专业里去深造和发展,而对于法治教育来说只需要让政法学院的学生去学习就好,根本没有必要去浪费教育资源来普及法律知识的学习,实际上,这一观点是极其错误的,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来说,处在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中,为了更好的培养青年大学生,我们国家的建设是需要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所以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学好自己专业知识外,成为创新发展独立的个体。

那么,在这样的大趋势大环境中,法律素养的提升是必不可少的,值得我们学习的,玩转大学生课堂,在大学生课堂生活中普及法治教育,是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教学手段,就按前段时间来说,“大学生同上一堂思政课”这个活动普及性强,接受度广,深受广大学生们的喜爱,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推广法制教育活动。对于日常大学生的课堂建设来说,高校可以多次开展普法教育,例如开展法治教育讲座,举行法治教育宣讲活动,也可以多举行法治教育知识竞赛等等,诸如此类的活动可以实施执行下去,但是要注意的是,各大高校要根据自己的现有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因地制宜,也可以吸取其他好的高校的方法,集思广益。

结语:

高等教育是社会输送高级人才最直接的地方,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高校有着重要责任。先有依法治校,采用先进、科学、法制的校园管理制度,培养具有较高法律素养的新型人才,将大学生打造成知法、用法、守法、护法的主力军,之后才能为国家实施依法治国策略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綦玮.浅析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J].现代企业教育,2014(02):149-150.

[2]鲁玉婷.高校学生法律素养提升策略研究[J].科技資讯,2020,18(15):227+229.

[3]赵明龙. 依法治国背景下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

[4]李小成.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A].现代企业教育,1009-0592(2015)11-236-02.

作者:杨永

第三篇: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与高校法律教学改革分析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了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人们对法律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应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改革法律教学,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遵守法纪的优秀人才。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必要性,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法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了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与改革高校法律教学模式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高校;法律教学改革

引言

近些年来,在“依法治国”基本国策的影响下,国家和政府越来越注重公民法律意识的提升,我国在逐步构建民主、法治的社会。目前,我国的法治建设处于发展阶段,我们应从根本教育抓起,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从而加快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尤其是大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发展的关键期,高校应不断改革法律教学模式,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有效减少大学生违反犯罪现象的发生,从而帮助大学生更好的步入社会。

1.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在新时期社会背景下,我国的每个公民都应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法治社会的构建不仅可以规范每个公民的行为,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还可以促进和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为此,高校应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从而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从学生个人角度出发,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推广和实施,学校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法律意识是每个公民都应具备的基本涵养,高校法律教师不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还可以帮助学生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新时期社会背景下,各行各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就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足够的综合素质。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即将面临就业的问题,为满足社会对全能型人才的需求,高校法律教师应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加强对学生法律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除此之外,从学校角度出发,高校教师加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新闻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我们平时在各大媒体平台上经常会看到大学生斗殴事件的新闻,情节严重的还会导致人员伤亡的情况出现。例如,近期发生的两伙女大学生斗殴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该事件造成一人死亡,一人被叛刑2年6个月,这不仅对这两名大学生及其家庭造成巨大的影响,也对学校和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诸如此类事件在各个高校屡见不鲜。为有效改善高校管理混乱的现象,高校教师应不断改革法律教学模式,让大学生用法律来规范自身的行为,从而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2.目前我国高校法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法律課程设置存在不合理性

虽然我国高校已经开设了法律基础课程,而且高校也加强了对法律专业的重视程度,但法律课程的设置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首先,一些学校和教师对法律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所接受的法律课程教学课时有限,导致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有序的完成法律课程教学目的。由于大学生没有深入的了解法律的重要性,也没有掌握足够的法律知识,因此其法律意识相对比较薄弱。除此之外,部分高校的法律课程将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两部分内容融合起来一起给学生进行讲解,一些高校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比较注重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并且教师也没有将法律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导致大学生在生活中不能合理的运用法律知识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2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高校教师在开展法律教学活动时,偏重于法律理论知识的讲解,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相对较弱。法律教育的本身要回归生活,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用法律制度来规范自身的行为,还要让学生学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传统的教学理念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灵活的运用法律知识。除此之外,很多高校的法律教师为刚毕业的博士生,这些教师虽然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但缺乏教学经验和社会阅历,所以很少在课堂上引用自身的实践经验,导致法律教育偏离生活,这不仅不利于教师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3.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与改革高校法律教学模式的有效措施

3.1提升法律教育在教学中的地位

提升法律教育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加强大学生对法律重视程度的最直接的方法。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高校在改革教学模式时,应适量增加法律课程在大学教育中的比重,从而让大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充分了解法律的重要性。此外,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法律意识的提升,引导学生正确的分辨法律教育于道德教育的差别,这不仅可以帮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还可以提升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运用能力。例如,“校园贷”这一现象在大学中经常遇到,一些犯罪分子会借“校园贷”的名义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今年在郑州地区审理的“校园贷”犯罪组织案件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其受害人涉40余所院校大学生。为有效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教师应提升法律教育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而增加学生对法律学习的重视程度。

3.2合理运用案例式教学法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维一般比较活跃,对新鲜有趣的事物非常感兴趣,并且接受能力非常强。一些大学对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抵触心理,所以当高校法律教师在用传统灌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时,学生难免会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为改善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法律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科目,因此教师在法律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合理运用案例式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也将法律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让学生能够从生活角度出发来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使学生可以用法律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法律教学向生活化方向发展,从而提高法律教学的时效性。为此,高校可以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历的人才到学校的法律教师队伍中,并让教师将实际生活中的遇到的案例和实例充分渗透到法律教学中,结合实际的案例来讲解法律相关的知识。另外,教师应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直观性的案例,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层层剖析,从而将其中蕴含的法律相关知识传递给学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相关的案例来举一反三,从一个案例例举出和这个案例相似或者相反的案例,并引导学生借鉴之前的方法来对案例进行分析,从而提升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法律知识。

4.结束语

由此可见,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高校教师的工作重点,为此高校应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并合理的设置法律课程,这就需要高校教师提升法律教育在教学中的地位,合理运用案例式教学法对大学生开展法律教育,从而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这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还可以促进校园和谐,进一步推动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邹津宁.高校法律课程教学改革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探究[J].明日风尚,2018,13(5):200-200.

[2]杨烨.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与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 科技信息,2018,27(14):82-82.

作者:姜楠

上一篇:高级护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文学批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