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园林论文范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大学园林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课程思政”是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本课程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结合园林专业特色,分析课程思政元素,确立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打造德融课堂的总体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原则、四种途径、四种方式和三个目标。

第一篇:大学园林论文范文

风景园林专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研究

摘 要: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对他人、家庭、集体、社会、国家所承担的义务和职责。随着我国对生态与民生问题的关注,风景园林专业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包括了保护环境的爱国精神、遵守法律的自觉意识和为公众服务的人文关怀等三个方面的内容。面对当前学校教育在社会责任感培养中存在的现实困境,文章提出了从凸显社会责任的课堂教学、倡导社会服务的专业实践两个角度进行风景园林专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为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路径。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爱国精神;人文关怀;职业道德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关于青年大学生成长重要讲话中提到:“新时代青年要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这其中,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是大学生对国家、集体、社会、家庭、他人所承担的义务和职责,它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核心内容。风景园林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学科。大学生毕业以后大多从事风景区、河流湿地、生态廊道、城市公园、房地产景观等方面的设计、施工、建设与管理工作,很多工作内容牵扯到如何配置社会公共资源以及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因此,风景园林专业具有维护社会公平和公众利益的重大社会责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风景园林事业的快速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是社会和国家对高等院校的基本要求。大学阶段是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地重要阶段,也是奠定社会责任感的关键时期[1]。近年来,国家、社会和高校都非常关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问题,已取得了很多成果。例如,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的社会责任感,张云路、何疏悦、于鲸等人从意义、原因、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2-4]。但是,尚缺乏如何从专业角度培养在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的研究。

基于当前的社会形势以及风景园林专业大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范畴,其社会責任感培养首先从保护环境的爱国精神、遵守法律的自觉意识、服务大众的人文情怀等三个方面,加强大学生对本专业社会责任感内涵的理解。高等院校可以从强化社会责任感的理论教育、加入公益内容的专业实践等两个角度,强化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社会进步和园林事业的长久健康发展。

一、风景园林专业社会责任感的内涵

(一)保护环境的爱国精神

社会责任感的首先就是对国家之责[5]。当前,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环境和资源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内部夏季炎热,冬季雾霾,绿地稀缺,城市外围垃圾围城,水体黑臭,景观破碎,生物多样性缺失;在农村,绿色基础设施缺乏,乡村景观遗失。这些问题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国土安全与人居环境。

风景园林学专业作为人居环境科学的支撑学科,根本任务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专业[6]。2011年,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的设立基本标志着我国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科领域逐步扩展统筹国土安全、生态敏感区域的修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传承等关系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容。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大学生,应承担着爱护祖国、保护环境,创造优美境域、保持生态平衡的责任。

爱国,是一种对国家、社会与人民的热爱之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对于大学生来说,应以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意识,端正态度,把解决我国生态环境及社会发展面临的相关问题作为己任,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留住乡愁等宏伟目标。

(二)遵守法律的自觉意识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法治社会,遵守法律是整个社会的基本准则。风景园林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法制体系,从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到技术标准及技术规范等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一系列法律与规范,内容包括园林规划与设计、园林施工与管理、风景资源开发与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类型。除此之外,风景园林专业还受到例如城市规划、城市住宅、道路、基础设施、文物保护、防灾减灾等其他领域法律规范的约束与限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风景园林专业涉及的自然资源实际上已经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可以带来丰厚的利益。这使得风景园林专业具有责任重大、与公共利益关系密切的行业特点。由此,大学生更应该具备遵守法律的自觉意识,在受到他人的威胁或利益诱惑的情况下,能够自我约束,坚决地抵御来自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素质。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对园林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古语有云“修身律己”。对于大学生来讲,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将外在的法律规范内化,使之成为指导工作、调节个体行为的依据,这是良好职业素质的关键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大学生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基础。

(三)为公众服务的人文关怀

当今社会,我们国家的大多数资源是由市场经济进行配置与协调。随着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逐步推进,城市资源经历了由不同的群体进行的分化组合,出现了多元化、复杂化的利益群体,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日趋明显[7]。

风景园林专业作为一门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专业,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分配、管理和保护各类自然资源,因此,不可避免地将会碰到如何配置公共资源,如何权衡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等问题。例如,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地里最大的公共资源,设计师在做绿地系统规划时,应保证公园的规模、位置、内容符合公众的利益,做到对政府、集团、个人一视同仁,对项目公平、公正。

大学生正是职业观念的培养阶段,不同专业和学科的划分就决定了他们将肩负不同的社会责任。风景园林专业的大学教育不仅要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人文情怀”, 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园林设计中,除了具有生态环保理念,还要着重加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关注老百姓的需求,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不要放弃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二、融入社会责任感的专业培养

(一)凸显社会责任的课堂教学

大学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科学合理、重视德育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培养社会责任感的一个关键。每个专业都有其自身特定的发展历史、发展背景和发展的路径,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这种文化传承中包含了深刻的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1]。随着风景园林学科内涵的延伸,风景园林专业融入了更多的关于社会、人文、环境、生物、法规等内容,因此,有必要进行课程改革,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从社会责任的宏观角度增加相关课程,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加强人文科学教育,加重传统文化、公共政策、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素质培养课程,促进大学生品行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系统掌握风景园林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与行为准则。通常,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多年来我国大学阶段的思想教育却较少考虑对职业道德的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大学生的培养,不仅仅要遵守法律法规、行业标准,还要有着更高的职业道德的要求。国际上,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均有注册景观设计师制度,相应地设有《职业道德守则》(Code of Ethics),提出对社会、客户、同事以及工作内容的基本要求,但是中国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标准或准则,对园林设计师的职业道德缺乏规范和约束。风景园林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高低直接关系到设计的好坏与工程质量的优劣、人民生活品质的高低,甚至国家的生态安全。因此,风景园林专业应改变传统思想教育的模式,加入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将园林职业的特点、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等作为主要内容,使大学生以主人翁的心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二)倡导社会服务的专业实践

社会实践是培养社会责任感最有效的途径,特别是融入专业元素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提升大学生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的关键环节[8]。风景园林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校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深刻理解和熟练应用。目前各大高校均较为重视实践教学,尤其是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不太关注在实践中如何端正思想、认识社会、诚信自律,如何树立为国家和民族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由于社会实践的内容、方法会受到特定专业知识的限制和作用,风景园林专业可根据自身特点,结合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小到街坊邻里,大到城市公园、风景区、河流湿地等,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去关注社会的问题、老百姓的需求和自己的专业职责。例如,当前很多园林专业的内容涉及到城市老旧社区的改造问题。结合设计目标,不仅要进行现场踏勘,还要进入社区走访,广泛征求意见,并且最终的方案也要由居民和相关管理人员考核,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己对土地、生物、气候、资源、社会和人民的责任与价值。

除此之外,大学更应为大学生提供更多走入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积极推进关注自然、关注民生的志愿活动和公益事业。诸如利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深入农村、社区、大自然的广阔天地,了解生态环境及社会问题,开展科普宣传、社区服务、保护遗产、乡村建设等活动,用自己的专业技能自觉、主动担当起服务社会的责任。

三、结语

社会责任感教育是一个系统、长期的过程,应紧密联系目前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迫切问题和要求,从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出发,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逐步总结经验教训,找到最适合的培养路径。时代给予风景园林专业巨大机遇的同时,也赋予其艰巨的社会责任。作为一名风景园林专业的大学生,应紧密联系个人的发展和祖国的命运,尊重自然,保护国土,服务人民,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贾启君,王莹,原续波.谈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43-46.

[2]张云路,李雄,章俊华.风景园林社会责任LSR的实现[J].中国园林,2012(1):5-9.

[3]何疏悦,李隽诗,王如君.浅谈城市景观设计师的社会责任[J].中国林业教育,2013(2):4-7.

[4]于鲸,张祥永,曹阳,等.以社会责任为导向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教育路径及实施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8(43):137-140.

[5]李文君,袁奋光.探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和培养路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104-106.

[6]孙松林,李运远.“生态文明”背景下风景园林工作的重点与方向[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36):2095-2014.

[7]金迪,王倩.论在市场经济中规划师的职业道德取向[J].建筑与环境,2008(2):92.

[8]朱明,史美育.浅析专业元素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应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93-95.

作者简介:

栾春凤,郑州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园林规划与生态技术研究。

白丹,博士,郑州大学建筑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设计与理论。

作者:栾春凤 白丹

第二篇:湖北民族大学《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摘要】“课程思政”是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本课程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结合园林专业特色,分析课程思政元素,确立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打造德融课堂的总体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原则、四种途径、四种方式和三个目标。”将更有温度、更专业的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以其达到提高培养人才质量的目的。也为其它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素质目标;德融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特别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要渠道,形成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的格局[1]。“课程思政”就是要使高校的所有课程都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通过统一思政教育实现全员育人、全方面、育人全程育人。“课程思政”指向一种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即“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2]。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工程中,“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最为核心、最为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部分[3]。专业课教师开展好课程思政建设,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面、亲和力和持久性[4]。《园林规划设计总论》结合园林专业特色,分析了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确立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打造德融课堂的总体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原则、四中途径、四种方式和三个目标。”以期提升课程育人的效果,为其它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1《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性质与地位

园林规划设计是园林专业的专业核心必修课,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在大二第二学期开设,总学时64学时(理论32学时,实验32学时),4学分。本课程是园林专业学生学好《园林规划设计分论》、《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园林项目设计》等课程的基础和前提,也为园林毕业实习和完成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地位见图1)。本课程拟通过以下途径培养以下能力:

(1)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程序、内容及方法,前沿设计理念和不同类型地块的设计手法;

(2)通过分组合作分享案例和课堂讨论、实践活动锻炼其团队协作能力、辩证、创新的思维方式;

(3)通过绘制快题设计实验图纸系统训练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4)通过对设计实验方案的汇报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

(5)通过实习实践、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由此,本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自信心、创新力、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

2《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思政元素分析

园林(风景园林学)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并称为人居环境科学的三大支柱,其内涵是综合运用科学、技艺和艺术手段保护和营造人类美好的室外境域[5]。“园林规划设计总论”课程是园林专业的核心課程,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掌握园林绿地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理念。总体而言,园林规划设计的总原则是适用、经济、美观。传统的园林规划设计秉承师法自然的设计理念、君子比德和天人合一的思想。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园林学者对不同类型的园林绿地,加入了新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理念。如生态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低碳经济、以人为本等,这些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的社会价值导向不谋而合(见表1)[6]。根据价值类别结合本课程的特色具体分类如下。

2.1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生态园林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一部分。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紧追其后,先后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制度层面[7]。园林是用艺术手段处理人、建筑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一门学科。园林《园林规划设计总论》作为园林专业的核心课程,有义务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园林设计中,形成生态园林设计理念,践行生态文明建设,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及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2.2传承地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园林的本质即文化活动,园林也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紧密相连,园林作为各国、各个民族文化的载体,能对使用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8]。因而对园林设计者而言,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园林人的必修课。在园林设计中,我们强调设计要因地制宜,要结合地域文化、乡土文化打造文化园林,达到以文化人的目标。

2.3遵守职业道德-磨砺工匠精神

园林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园林专业教育应结合社会对园林人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精益求精的精神、爱岗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与传统园林中的工匠精神不谋而合。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脚踏实地的专注、自觉自愿的敬业、富于创造的执着和匠心独运的求美[7],将思政元素-工具精神融于教学、实践和考核中,能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在学生能力培养和树立积极的独立人格的重要性,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

3湖北民族大学《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思政建设

在本课程的课程总体思政设计中,我们力图打造“德融课堂”,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四个原则”、“四种途径”、“四种方式”、“三个目标”(见图2)。

3.1“德融课堂”素材的选取-四个原则

“德融课堂”的实现,首先要选取德育素材,为此设定了四个原则。一是“绿水青山就是青山银山,生态可持续”,选取的素材要彰显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二是“贴近学生生活,不枯燥”,选取学生身边常见的景观现象作为素材,分析现状的优缺点,反向对比彰显生态性景观和可持续发展景观的价值;三是“结合社会和行业热点,不抽象”,通过引入乡村振兴、公园城市理念、树立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他们为家乡服务,为本土服务的意愿,夯实他们为“美丽中国”“乡村振兴”服务的想法;四是“融合园林专业知识,不空谈”,每次专题讲授完毕,都要学生团队协作,分享喜欢的案例,让学生学会团队协作与合作共赢。此外,专题讲解结束会进行对应的设计实验训练,让学生们学以致用。最后,每次设计实验结束,学生必须进行项目汇报,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

3.2“德融课堂”素材的导入-四种途径

针对不同的思政元素,可以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包括课前直接导入、知识点导入、案例讲解导入、设计训练导入等。行业热点类素材及特殊的时间点可以遵循“因时而进”原则,在课前直接导入[8];其他直接与园林专业知识有关的素材,可以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引入,如讲解城市公园的设计原则时引入生态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地域性原则、以人文本原则。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实现课程承载德育,德育寓于课程,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3.3“德融课堂”素材的使用-四种方式

由于课时所限,在专业授课的理论部分,德育素材的使用应以高度凝练、用时较少的教师介绍为主,辅之以气氛热烈、互动充分的师生讨论。

此外,在设计实验课中加入德融元素。设计实验课在教学过程中占很大的比例,这也是设计课程的特点。设计实验课程多数情况是师生一对一的交流,也是心与心的交流,因此在实验辅导中加入德融元素也较之前者更加自然、顺畅。在进行快题设计实验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治学态度和人生观[10]。在制定的设计实验评分标准中加入德融元素。如将设计方案体现生态性景观、可持续发展景观作为等级评分的依据之一。

3.4“德融课堂”教学目标-三个目标

园林规划设计总论“德融课堂”将围绕以下三个目标进行打造:

(1)知识目标: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程序、内容、方法;掌握常见地块的设计原则、前沿设计理念、设计手法。

(2)能力目标:通过绘制快题设计实验图纸系统训练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学以致用能力;通过对方案的汇报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分组合作分享案例锻炼其团队协作能力。

(3)价值目标: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将生态意识融入园林设计和日常生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将可持续发展观融于生活和设计中;树立科学发展观,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借鉴国外设计的设计经验但是不盲目跟从;树立绿色低碳的经济价值观,打造节约型园林景观;设计要以人为本,结合使用者需求,为人们创造诗意栖居的生活环境;园林设计要结合地域文化、本土文化,用园林设计将传统文化巧妙地保护和发展,达到以文化人的目标;园林设计者要磨练工匠精神,立足当下,做好每一件小事,着眼未来,树立全局观。

4成效与反思

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思维方法,是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途径,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实践响应。湖北民族大学《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思政建设从思政要素和课程学习目标着手,立足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特点,贯彻德融课堂的总体思路,紧扣生态文明建设、树立文化自信、磨历工匠精神三个思政要点,秉承不跑偏、不枯燥、不抽象、不空谈的四大原则,用课堂故事、课堂讨论、言传身教、设计实验四个主要方法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实现专业课的育人作用。“课堂思政”建设提高了相关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课程思政能力。学生也反映通过德融課堂,加深了自己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和理解,对自己的价值观产生了正面积极的影响。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思政建设任需继续完善。其一,完善针对课程思政的期末考试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课;其二,从园林专业的专业课角度看,需要建立园林专业课程群的大思政格局,促进不同专业课程之间、不同教学环节间的合作,建立上下贯通、多元参与的协同育人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立科.《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思政建设探索[J].现代农村科技,2021(6):95-96.

[2]罗西子,冯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思政建设探索[J].高教论坛,2020(10).

[3]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4]马亮,顾晓英,李伟.协同育人视角下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1):125-128.

[5]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篇[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2-4.

[6]王珏.中国政治课教师生态伦理教育能力问题研究[D].湖南理工学院,2019.06.

[7]杨天祥.浅谈丹东市水资源配置[J].水利发展研究,2019,19(2):64-65,73.

[8]金春贤.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索[J].教育评论,2020(4):135-138.

注:本文系2018年项目支持:湖北高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课程中的融合和实践(2018382)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邓仕明

作者:谢杰兰 邓仕明

第三篇: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长久稳定与发展,而实践教学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目前存在实践教学体系不合理、教学方法与内容不全面等问题。树立重视实践教学的理念、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创新学生实践环节考核方式、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建设、建设实践教学条件等对策有助于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实践教学;就业能力;风景园林

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比2016年约增加30万人,就业难这一社会化问题越来越被人们关注。目前,社会对人才有很大的需求,高校如何培养与社会需求、经济发展相对接、相适用的人才是关键所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为了解决毕业生自身的就业难题,而且也是社会及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就业能力的内涵

就业能力的概念首先由英国学者在20世纪中叶提出,当时的研究对象主要为生理或心理有残疾的人群。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者们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就业能力研究的探讨。就业能力的内涵、研究对象、培养措施等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变化,目前,业界并没有一致的定义。我国学者在20世纪末研究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时,逐步开始了对就业能力问题的研究,相对起步较晚,且受西方的影响较大。21世纪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大幅度增长,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也逐渐受到了学者及全社会的重视。

在我国,郑晓明首次明确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他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及素质的提升,发展出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并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朱新秤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成功应聘工作、参与工作以及变换工作时应具有的能力。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既包括大学生顺利就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也包括与未来职业发展有关的各种综合能力与素质。

二、实践教学对就业能力提升的意义

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实践教学是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从学校教育到社会工作的桥梁和纽带,对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具有显著的作用。通过实践教学的相关学习及训练,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也可以增强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高校必须适应就业环境的变化,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切实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切实进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三、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风景园林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周围的生活环境,风景园林专业也因此迅速发展起来。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科性质决定其实践性较强,因此,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就业能力,是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重中之重。现在,各大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比如,北京林业大学作为风景园林专业龙头高校,提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均要重视的原则。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在整个大学期间都要进行,具体采用专业相关的学生社团、设计类竞赛、名师讲堂以及就业实习等措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就业能力。沈阳农业大学为学生搭建“产学研一体”的培养平台,按照不同的项目有针对性地建立课题组,使学生在课题中得到锻炼。重庆文理学院园林专业推行双证制教育,通过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专业实践。山西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创新。

(二)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体系不合理

目前,各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实践教学大多以单门课程为主,辅以数次集中实习,各个实践环节之间的联系较弱。整个教学的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多为片段式的实践环节,再加上各门课程任课教师之间沟通不足,有些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实践内容重复,而另外一些需要实践的内容却没有得到真正实践。

2.教学方法及内容不全面

各高校在实践教学方法及内容上普遍存在问题,如测量学的实践环节与园林施工结合度不高,学生无法将所学的测量理论知识通过实践与今后的实际工作联系起来。不少高校的园林植物实习仅仅是让学生在学校对植物进行简单认知,缺少到温室、苗圃以及植物种类丰富的野外进行实习的环节。综合实习由于时间紧、内容多,而生师比太大,又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最后本来应由教师在现场指导讲解,演变成学生自由参观,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3.对学生及教师的考核方式针对性不足

对学生来说,许多实践课程的评价方法偏离了以能力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依然以考试成績作为评价标准,导致不少学生死记硬背实验步骤与操作方法,却不会综合应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对教师来说,部分高校轻视实践,致使实践教学经费预算较低。当今的高校评价体系中,科研水平最能直接提升学校排名和声誉,高校普遍重视科研。而教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很可能会轻视教学,尤其是轻视实践教学,教师更愿意将精力和时间投入课题研究、论文撰写以及理论教学中,而对实践教学的态度则是不主动、不积极。

4.相关教师及实践基地严重缺乏

目前,许多高校并不缺理论型人才,但真正有相关行业实践经验的人才却十分短缺。高校选拔人才多以学历为标准,许多教师是博士毕业,但自身缺乏行业实践经验,而真正有行业实践经验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却又受学历限制,无法进入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各项实践不应都局限在校园内完成,园林规划设计实习可以用设计院的实际项目来进行实战,园林工程的实践教学也可以安排在园林施工现场。生产实习一定要让学生在企业中体验实际工作,这就要求有大量的实践基地,而现在能满足这些条件的高校少之又少。

四、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对策

(一)树立重视实践教学的理念

全社会必须自上而下转变教育观念,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综合素质、知识应用能力以及就业能力的培养上。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出台相应政策,引导高校以市场需求为风向標,以学生综合素质及就业能力提高为目标,加强实践教学。高校要尽快制定具体制度和措施,保障并激励实践教学的良好开展。广大教师要从观念上、行动上全面关注实践教学,树立服务意识,切实进行实践教学课程改革,使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提升。

(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在制定培养方案之前,高校首先要理清整个实践教学体系,明确各门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及实践环节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研究各个环节的教学目标与内容。高校要充分考虑行业人才的需求标准,并邀请行业专家参与,保证实践教学体系能够与社会实际需求对接。在制定培养方案时,高校要邀请高年级学生以及已步入社会的毕业生代表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专业全体教师一起讨论,确保课程的合理性、系统性。

(三)改进实践教学方法

高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突出“教与学”的结合,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求知欲,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及培养目标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法。如园林植物学的课程可以采用观察认知法,让学生跟随教师实地进行植物认知;测量学、计算机辅助风景园林设计等课可以采用实验教学法,教师讲解操作之后,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完成;风景园林设计、风景园林规划等课程,可以采用模拟及实际项目进行规划设计,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对学生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评议,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并且通过评议相互交流切磋,最终共同提高。

在课堂外,要建设“导师+学生”科研学习团队,教师带领学生参加专业竞赛或学术研究。导师的指导、项目合作以及团队交流,不仅使教师有了科研助手,而且培养了学生对专业及科研的兴趣,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同时,高校要开展有专业色彩的校园活动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如暑期社会实践等,学生从学校的“象牙塔”里走出来,走进社会,突出对社会化技能的培养。高校也要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专家讲座、专业交流会等,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成长。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成立专业社团,形成浓厚的专业学习氛围,活跃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创新学生实践环节考核方式

高校要创新考核方式,考试与考察相结合,完善相关教学管理。检验学生实践学习的情况,不应该是简单的一张试卷,如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是学生做出好的设计方案,因此以考察的方式考核较为合适。在学生最终完成设计方案之前应有数次讲评,可每次打分作为平时成绩,最终汇报时打分作为考试成绩,最后按比例汇总得出总成绩。再如测量课,既需要学生掌握相关测量的理论知识,又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进行实地测量,这类课程应采用理论考试与实际操作考察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五)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建设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建设,人才是关键,需要双管齐下。一是需要对风景园林专业主要教师进行实践培训,并投入经费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到行业一线学习,积累实践经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二是对于有些课程,急需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可聘请富有技术及经验的设计师、工程师等到校兼职任教,充实实践教学力量,以解燃眉之急,也通过他们让学生了解到走入社会后的实际项目是如何开展的。

(六)建设实践教学条件

高校在校园内要加强各类实验室以及画室、制图室等教学科研设施的建设,并打造植物种类丰富的校园,为校内实践教学创造条件;在校园外,采用多种形式与各企事业单位开展广泛交流与合作,如合作规划设计项目、进入工程现场观摩、建立实践基地等,为校外实践教学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崔玉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国内外研究综述与问题解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

[2]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

[3]朱新秤.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高教探索,2009,(4).

[4]李雄.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园林,2008,(1).

[5]李俊英,王刚,金煜,等.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2,(2).

作者:毕翼飞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大学园林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大学园林论文04-26

大学园林论文提纲11-15

风景园林大学论文05-12

大学园林毕业论文05-12

园林论文范文05-08

园林类论文范文05-08

生态园林论文范文05-09

园林实践论文范文05-10

古典园林论文范文05-11

园林本科论文范文05-11

上一篇:创意设计教学论文下一篇:交通职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