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构建和谐社会管理论文

2022-04-26

摘要:新时期教学改革推进背景下,教学目标发生改变,德育教育成为教学中的一部分。班主任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成员,需要融合先进理念,采取“管育并重”的管理方式来开展班级管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德育构建和谐社会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德育构建和谐社会管理论文 篇1:

试论和谐社会理念下的高职德育工作

摘 要: 当今的高职德育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理念进行,以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为核心,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完善德育教育体系,建立和谐的德育机制;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提高高职德育的和谐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维持学生的身心和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和谐的育人环境等,均是高职德育工作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和谐社会理念 高职德育工作 应对措施

一、和谐社会的理念对高职德育工作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一个富有时代意义的新课题,对于发展了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飞跃。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确立,不仅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而且为新形势下高职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思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如何,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能否顺利实现的带有全局性的战略问题。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所指出的: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和谐社会理念下高职德育工作的回应

当代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成员,人们不仅注重他们的知识与能力水平,更注重他们的道德水准,他们在工作中的道德修养反映出他们在高职所接受的道德教育水平。

(一)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提高高职德育的和谐度。

德育工作者要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力加强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群体之间的和谐关系。只有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而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必须首先保证自身的和谐,因为人自身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又是自然与社会和谐的产物。所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又是高职德育的最终目标。人的全面发展以个体的综合素质提高为基础,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首先必须使其各项素质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智力、体力、思想道德等方面获得极大提高。由此可见,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其各项素质均衡发展,而不能弱化甚至忽略其中任何一项素质的培养;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引导学生不断完善个性,而不是压抑甚至扼杀个性,限制人才的发展;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唯师是从的旧观念,建立起互相尊重、信任、理解、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获得自尊、自信的情感体验,最终提高学生自身的和谐度,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维持学生的身心和谐。

当代大学生要成为和谐发展之人,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和善于处理日常生活及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当今社会,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困境、家庭环境和社会语境的影响、激烈竞争带来的压力、生活节奏的加快、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多元价值观的冲突、利益格局的调整、贫富差距的拉大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不容乐观。在这些大学生身上,高知识的光环与不健康的心理并存,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必要,这就需要我们掌握大学生心理特点,遵循教育规律,研究制定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工作评价与督导指标体系和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评定量表,开办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骨干教师培训班,开展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监测试点工作。

高职要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咨询队伍,选择有效的教育途径,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提高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同时提高心理素质;并开设心理健康系列选修课程,向大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同时搞好心理咨询与服务工作,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导学生强化心理素质。

孔子在《论语》中谈到教育思想的因材施教,现在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较大,性格迥异,这需要以因材施教的思路关注。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智力因素的差异表现为学生个体的智力特点及智力发展水平的不同;非智力因索的差异表现在情商方面的差异和兴趣、理想、动机、意志、气质、性格方面的差异。此外,大学生个体在思想政治水平、生活方式、民族习惯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德育工作必须正视差异的存在,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健康人格。

(三)完善德育教育体系,建立和谐的德育机制。

高职必须对“两课”教学、学生工作、校园文化、社会实践进行积极的探索,通过加大投入,优选载体,协调运作。构建起适应时代要求的德育教育体系。完善的德育教育体系包括德育教育内容体系和保证体系两个方面。高职德育教育的内容体系,应该以“两课”教学为主渠道,以学生工作、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为重要补充。所以,在德育内容体系建设方面,必须加强“两课”教学,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主渠道”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强化学生工作,把日常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补充,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德育教育主要载体的功能;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德育教育的延伸,使德育认知和德育实践很好地统一起来,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持续性。领导重视、环境优良、队伍精干是德育教学全面展开、德育教育全面实施的重要条件,只有建立德育教育保证体系,才能真正形成全员育人的德育氛围,使德育教育收到实效。这需要高职完善有效的领导体制,确保“两课”教学的有力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构建和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确保德育教育形成合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过硬的德育工作队伍,确保德育教育的良好效果。

当前高职德育工作效果差强人意,德育工作机制存在问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从长期的德育教育实践来看,和谐的德育机制应该是一个相互衔接、补充、协同、配套的德育机制,应该是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服务、关心、教育、引导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并坚持个性化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德育机制。和谐的德育机制可以表述为:组织—主题—载体—评价。就组织而言,成立一个能够使德育教育的各种载体相互衔接、补充、协同、配套的指导性组织机构,起到协同、指导、检查的作用。主题应包括永恒主题和阶段主题两类,学风、诚信、健康人格教育应该是我国德育工作的永恒主题,阶段主题应根据工作需要和形势要求进行制定。德育载体包括“两课”教育、教书育人、管理育人、辅导员思政活动、党团组织、班级文化、校园文化、校园环境等众多形式,各种载体有各自的特点和功能,但均是品德教育和养成的工具和手段,共同承担培养学生德育素质和全面发展的任务。任何工作机制都离不开评价,评价是德育机制的很重要的一个程序。在启动评价机制时需要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中注重定性、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为主,同时对于评价结论仅作为参考性依据。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和谐的育人环境。

和谐的德育过程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过程,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除大师、大楼外,主要就是其文化环境,真正的大学应该是探索真理和自由成长的最佳处所,在这里充满着对人的价值与意义的理解与尊重,能够使置身其间的每个人感受到充满内心的庄严和被净化了的自我超越感,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科学理想信念的树立,道德情操的陶冶,文化素质的提高,昂扬向上精神风貌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三个层面。良好的、富有个性的校园物质文化能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即环境育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的教育应当把每一堵墙都说活。”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校纪校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校园管理、宿舍管理、奖罚等各种规章制度。校园制度文化体现在学校的日常活动、人际关系、教育观念、课程与知识、教学方法和技术、学校管理结构、发展规划、教育组织形式、传统习俗,乃至师生的心理氛围中,校园制度文化在构建学校和谐校园文化和和谐德育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规范师生行为、塑造高尚人格、培养高雅文化三个方面。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外的所有精神活动所形成的成果,主要是指学校领导和师生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和谐宽松的文化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把外在要求内化为对学校师生的自我要求,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形成无形的强大精神动力,使学校的凝聚力得到最好的体现。所以高职必须不断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重视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唱响和谐主旋律,创造适宜师生发展的和谐育人环境。

三、结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高职作为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肩负着为祖国培养各类高级技术人才的重任,就必须在高职德育工作上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从而使之成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协调发展的“和谐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技能基础和思想保证。高职的德育工作者,尤其是“两课”教师应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认真探索高职德育工作的改革创新和长效机制,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林海.把握高职德育特点 推进高职德育创新[J].宿州学院学报,2005(1).

[2]冯玉梓.有关高职德育教学模式建构之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3(7).

作者:李茵

德育构建和谐社会管理论文 篇2:

"管育并重"德育模式下中职班主任管理对策分析

摘要:新时期教学改革推进背景下,教学目标发生改变,德育教育成为教学中的一部分。班主任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成员,需要融合先进理念,采取“管育并重”的管理方式来开展班级管理。立足教育现状,中职教育本身存在特殊性,实际教学备受重视,受到教育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德育并重也成为新时期教学开展的重点,作为班主任,需要将该理念与班级管理相结合,将管理内容渗透到日常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创新班级管理质量。

关键词:“管育并重”; 德育;中职;班主任

传统管理模式中班主任的管理形式过于单一,在学校规章制度之下,班主任凭借本身的理解来进行管理,管理模式僵硬,不以学生为出发点,甚至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尤其是中职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个性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班主任需要创新自己的管理理念,针对自我管理内容中存在的不足,找到合理的解决方式,提出管理对策,在育人的过程中发挥班主任的管理价值,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解读中职的德育教育

中职学生构成复杂,这种复杂程度是由于学生自己学习能力不强、家长疏于管理、社会对职业性人才需要等构成的,这种复杂性一方面是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学生,另一方面是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育人是为了更好建设祖国。新时期的育人理念应该秉承这种理念,正确的价值取向,帮助中职学生学习成长,能够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成长中发挥自己的光热,展示自己的魅力。根据实际调查来看中职学生在心理上普遍存在一些共性化特征,正是复杂性的侧面体现,这种复杂性影响到班主任的管理。比如部分学生是因为在初中阶段不学习、缺乏对学习信心选择中职,这个过程中学生心理压力巨大,如果压力不能很好释放,在僵硬的班级管理下,学生无法认清楚自己的价值,一旦思想偏激,学生很容易放弃学业[1]。深入剖析学生成绩理想的原因,诸如早恋、单亲家庭、留守儿童长大的青少年等等,家庭结构的特殊性与原生家庭的影响,导致中职学生缺乏责任感,没有健康积极向上的意识,这些原因导致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思想消极,不愿意敞开心扉、不想交谈,同时对他人没有宽容之心,交际能力差。这些特征无疑会成为中职管理的一大难点。立足现状来看,班主任要改善这种现状,就需要做好德育工作。班主任要扮演好教师的责任,也要扮演好学生生活中的导师、学业上的领路人,也要成为心理咨询者、提供情感建议的人。中职班主任必须要创新德育管理方式,真正在班级的管理中,做到“管育结合”,将日常管理与德育相结合,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三观。

“管育结合”管理的必要性

新时期“管育并重”管理模式受到人们重视的主要目的在于的“管育结合”理念的丰富性,该理念是基于新时期管理内容的创新,在班级管理的基础上,融合了德育教育理念,德育教育理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创新[2]。首先,“管育结合”的模式符合中职学生的心理年龄结构特征,中职学生的年龄与普高学生基本上相同,中职学生由于各种原因选择职业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所学习专业有可能是自己不喜欢的,部分学生甚至想放弃学业,可以看出中职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中,道德品德方面严重缺失,学生的职业素养、三观培养等均可以由道德培养灌输。因此“管育结合”是适合中职学生的良好育人方式,通过该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具备德育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成为大势所趋。新时期的“管育结合”理念可以降低班主任的日常管理难度,让班主任对中职学生有更清晰的认识,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也可以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其次在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德育模式能够让教师有更丰富的途径开展管理,让管理手段多元化。考虑到中职学生个体上的差异,千篇一律的管理方式必然不合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学生反感,在“管育结合”的背景下,教学过程更丰富合理,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更高效与饱满,教学水平也得以提升,最后新时期 的育人工作中,学生的核心素养、职业道德素养、就业能力更重要,不轻易以成绩来评价学生,而是以学生为主,彰显班主任的地位的同时学生也得到全面发展,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从心灵上启发学生,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提高自我的综合素养。

“管育结合”背景下班主任的策略

“管育结合”的管、育途径

在道德育人的背景下,班主任需要将道德教育灌输在日常各项活动当中,重视管的运用,发挥管理的最大水平。首先,班主任必须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尊重学生,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意味着教师不能任意批评学生,学生犯错出现问题的第一反应是如何纠错,并且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出错,以人性化、柔性化的管理,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可自己。因此教师在管理当中,要鼓励学生,创新班级条例,不能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开展管理,而是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比如让学生反思,让学生做他认为对的事情,将后果与结果模拟出来,让学生反思,考虑自己是否有能力承担等。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巧妙使用“管”起到“育人”的作用。进入育人环节,教师应该变成学生的朋友,亲人,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逐步引导,渗透德育教育,逐步解决学生的心理上疑惑、生活中的困难,耐心指导,完美发挥育人作用[3]。

创新管理方式

班主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创新管理工作,在日常生活中消灭学生的自卑心,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树立健康、积极的三观。班主任可以模拟情景等,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日常生活当中,主动参与到班主任的日常管理中,潜移默化受到德育影響。比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专业学习、业余爱好培养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肯定自己的价值,以更好的学习、成长状态回报班主任。

结语:

综上,新时期的中职学生教学存在一定的复杂性,班主任的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因此结合德育教育创新日常管理,将管理与德育结合,创新管理内容,可以取得更好的管理成效,让中职管理水平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邹向媛. "管育并重"德育模式下中职班主任管理研究[J]. 明日, 2021(19):1-1.

[2]夏佳. 疫情背景下"管育并重"德育模式下中职班主任管理[J]. 时代汽车, 2020(21):2-2.

[3]庄宗国. "管育并重"德育模式下中职班主任管理研究[J]. 东西南北:教育, 2019(8):1-1.

作者:李明鹏

德育构建和谐社会管理论文 篇3:

浅谈藏区学校德育教育的措施

摘要:藏区学校由于地域和民族的特殊性,其学校管理方法和措施也存在独特之处,尤其是藏区学校的德育教育,必须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本质和出发点,在做好学科教育的同时,有效全面地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必须从德育内容、德育形式、德育教育制度以及德育模式等多个方面共同努力。介绍了藏区学校目前教育的现状和特点,并分析了藏区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必要性,最后对藏区学校德育教育的措施展开讨论,以供参考。

关键词:藏区学校 德育教育 措施

对一个人的精神品质、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进行评判与衡量的标准就是德育,因此,藏区学校作为少数民族学校,在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更应当重视德育教育,培養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

一、藏区学校教育现状及特点

一直以来,我国都非常重视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工作,并采取了教育对口支援、两免一补以及藏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等多种方式来提升藏区教育的水平和效果。但是,目前藏区学校,尤其是小学教育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都不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主要表现在:

一是藏区学校整体发展水平较低,而且发展非常不平衡。由于历史原因,目前藏区学校教育依然处于低层次、低水平的普及阶段,入学率相对较低,辍学现象比比皆是,其整体教育发展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由于区域和自然条件的差异,藏区教育不仅战线长,点面广,而且发展极不平衡,一所小学的服务面积甚至超过150平方公里,学生也很少超过一百人。

二是对藏区学校的教育投入不全面。教育工作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无论教育资源开发,还是教师培训,都需要系统全面的投入,而目前由于大部分藏区学校都处于海拔较高,或者地理较偏的位置,不仅硬件设施缺乏,政府对学校的全面支持也明显不够,加上师资力量的匮乏,这些都制约了藏区学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近几年,国家对藏区教育经费的投入逐渐加大,办学条件逐年改善,并全面实施了学生两免一补、营养餐等政策,但投入程度从全方位、系统化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大。

三是藏区人民整体德育水平相对较低。由于藏区牧民和农民较多,普遍文化水平较低,这也导致家长一方面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也无力监督和辅导孩子的学习,这些都不利于藏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进行。

二、在藏区学校加强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一)在藏区学校加强德育教育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为了改善藏区学生的受教育水平,每年都会免费保送万余名藏区学生到内地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而由于藏区学生只能在藏区学校就读小学,其风俗文化、生活习惯、学习态度以及思想认识等各个方面都与内地学生有所不同,因此,必须让藏区学生和内地学生形成互尊互信互助的关系,才能有利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所以,必须加强藏区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和规范,来引导藏区学生具备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理论水平,一方面,有助于国家相关政策的落实;另一方面,有助于藏区学生和内地学生的互相融合。

除此之外,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和源泉,肩負着培养教育下一代的重任,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在藏区师生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加强德育教育工作,有助于增强学生“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因此,在藏区学校的德育过程中,深入宣传“三个离不开”重要思想,不断巩固和发展“团结、平等、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培养学生从小树立民族团结的思想,具有十分特殊而重大的意义。

(二)在藏区学校加强德育教育的理论意义

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基础和根本,也是教育内容的重要一环,司马光曾提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因此,从理论上讲,德育工作与知识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做好知识传授工作,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工作本来就是藏区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藏区学校德育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对民族教育内容的推行

一是藏区学校教师可以通过对藏族传统礼仪的运用来进行德育教育工作。例如,藏区有很多礼仪都表现了团结友爱和尊老爱幼的特点,包括磕头、献哈达、敬老、敬语以及敬酒等,教师完全可以运用这些礼仪来把真挚纯洁、尊老爱幼和团结友爱的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

二是藏区学校教师可以通过对藏族风俗故事的讲解来进行德育教育工作。藏族有很多反映民族团结和民族风情的风俗故事,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些故事的讲解和演绎,来引导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

三是藏区学校教师可以通过对藏族民族活动的结合来进行德育教育工作。例如,教师可以组织非少数民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帮扶和互助活动,或者成立专门的爱好小组,来挖掘学生的各种潜力和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形成和谐氛围,这也有助于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二)进一步丰富德育的形式

一是主题类。也就是保证教育模式的针对性,根据学生出现的德育问题和具体情况,来通过班会、演讲或者辩论等形式,让学生对问题和主题进行讨论与分析,并最终对短期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例如,围绕“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助力实现中国梦”这一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是娱乐类。通常情况下,藏族节日中,都会举行各种娱乐项目,如在宗教节日、民间民俗节庆,或者祭祀等各种特定节日的表演活动中,都会运用到说唱面具或者民间歌舞等工具和形式,这些工具和形式不但制作方式多样,而且具备鲜明突出的艺术性。

三是校外类。只有让学生走入社区和社会,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优秀品质和人格,才能升华学生的思想品质。校外德育教育主要依靠参观的形式,即带领藏区学生到塔尔寺、青海湖、博物馆或者其他名胜古迹进行参观,或者与其他学校学生进行交流、聆听各种德育专题讲座等,来拓展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整体道德素质。

(三)对教育体系进行建立和整合

一是要发挥榜样的力量。即教师应当积极联手藏区德高望重的前辈,来在老一辈人中树立道德典型,形成社区德育力量的整合,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德育的重要性,因为社区典型对于学生来说更真实,更亲近,也更容易让学生明白,只有具备道德水平和责任感的人,才能成为有价值的人,才能成为楷模。

二是应当保证德育体系的多学科。其实各个学科都存在德育教育目标,所以教师应当将每个学科互相渗透,保证德育目标的落实和实现,学校也应当把德育教育工作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三是建立专门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藏区学校内部应当整合管理组织,加强教导处与任课教师、中队辅导员以及大队部的紧密配合,通过组建专门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才能保证德育工作的完整落实。

四、结语

总而言之,藏区作为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区域之一,必须重视其教育工作,而德育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环节,应当从道德品质的培养入手,加强藏区学校知识传授的同时,做好德育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端桑加.浅谈藏区学校德育教育措施[J].新课程,2016,(09):216.

[2]王小琴.四川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中德育教学有效性分析[J].数字化用户,2013,(36):202-203.

[3]王小琴,邱小芳.藏区农村中小学德育资源开发策略[J].西藏教育,2013,(05):10-12.

作者:丁国平

上一篇:虚假新闻法律规制管理论文下一篇:环境税与构建和谐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