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管理论文

2022-04-22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高职院校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如何做好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成为高职院校心理教育的重要问题,关乎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影响着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该文分析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心理危机现状及原因,探讨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的有效预防与干预措施,以供参考。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管理论文 篇1:

构建高职高专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

[摘要]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是高职高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学校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是必要的。文章初步探索了高职高专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的构建内容,指出了在构建高职高专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校 心理危机 预防和干预 机制

[作者简介]徐时彬(1954- ),男,四川富顺人,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王正莉(1964- ),女,四川双流人,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黄璐娇(1988- ),女,四川绵阳人,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在读。(四川都江堰611830)

一、构建高职高专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性变革,高职高专学校的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其规模已占据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高专学生已成为一个庞大而不断发展的群体,这个群体正处在人生中极不寻常的时期——青春期,这个阶段是人生的急风暴雨时期,也是人生最危险的时期。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特定的心理危机:来自于学习、就业、人际关系、恋爱、家庭和突发事件等方面的压力。

有关的调查结果显示,自杀与心理危机已经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问题。调查表明①,我国高校大学生(高职高专)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7.64%,自杀计划发生率为2.71%;29.72%的学生对自杀行为持不同程度的肯定态度,24.56%的学生从未接触过防止自杀的健康教育,69.74%的学生认为需加强相关内容的宣传教育。这说明重视研究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状态,构建高职高专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有效开展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迅速从危机情境中解脱和调整,积极应对学习和生活,是高职高专学校面临的一项全新任务。

笔者对部分高职高专学校的调查显示,学生心理危机(问题)发生率为15%左右,这与笔者在日常心理咨询中接待的来访者人数相符合。部分高职高专学生为人生中的某些挫折痛苦不堪,为在成长中遇到的困难而烦恼和困惑,个别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甚至轻生。如,某高职学院一名男生因恋爱受挫在给对方发完短信后从教学楼纵身而下;一名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大三男生,因为失恋,而执意留在女友寝室楼下,不眠不休,甚至有轻生的念头;一大二男生总担心自己或家人和同学会突然死去,整天这些念头都在脑子里转,自述自己简直要被逼疯了……学生心理危机一旦发生并出现后果,就会对个体自身和他人(包括亲人、师生、甚至社会)产生强烈的破坏性影响。特别是在学校,心理危机事件一旦发生,就可能会像瘟疫一样在校园蔓延(笔者工作中遇到的案例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自杀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特征——“自杀传染”)。因此,高职高专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特别关注学生心理危机状况,积极构建和完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

二、高职高专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的构建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是高职高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学校的稳定与和谐提供了保障。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文明理念,也体现了救援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与成熟。

(一)构建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的组织机构

要构建以校长为组长,主管副校长、学生工作部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及相关教师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制定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系列工作方案,与有关机构或部门广泛地联系和沟通,定期评估学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系统的工作,对学生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危机及时干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应建立在学校德育工作基础上,融入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处置工作中,落实在主管领导第一责任制上,以切实加强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领导,确保组织、人员、场地和经费落实,并协调校内外各个方面的关系。

(二)构建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预警系统

高职高专学校应对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运行机制应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枢纽,建立班级(宿舍)、系、学校三级预警系统。

1.一级预警:班级。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在各班级设立1名心理委员。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室长、学生干部、学生党团员的骨干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思想和感情上的联系与沟通,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心态,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辅导员报告。

2.二级预警:系。各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教师要关爱学生,密切关注学生异常心理和行为,辅导员要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谈话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对重要的心理异常情况要立即向有关领导和部门报告,并在专家指导下及时对学生进行快捷、有序的干预。

3.三级预警:学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筛查出需要主动干预的对象并采取相应措施;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对学生干部和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培训;建立校内各部门和相关人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生工作部门、保卫处、公寓办、校医务室,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定期联系制度。在危急情况下,要确保各条联络渠道畅通,使危机中的个体得到及时的预警、帮助和干预。同时要开通与校外专业精神卫生心理治疗机构的绿色通道。

(三)构建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工作流程

1.心理危机的报告。出现心理危机的当事人,只有一部分会主动求助,而且求助的对象可能是身边的同学朋友而不是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老师。还有一部分心理危机当事人,由于他们的心理状态不能保证其冷静、理性地思考,因此不会主动求助。所以当发现学生的心理危机状况时,任何人都应该及时向有关机构或人员报告,同时设法搞清楚学生的姓名、年级、专业等信息,以便在报告时说明。

部门或学校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如果情况重大,如涉及人身安全等,除了向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报告外,还要向学生工作部门、保卫处和主管校领导报告。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接到报告后,如情况重大,也需向主管校领导报告。

2.心理危机的即时干预。任何人发现心理危机情况时,为及时帮助当事人,减少可能的损失,除在第一时间向相关部门报告外,还可以即时进行以下干预工作:(1)保证当事人的人身安全;(2)稳定当事人的情绪;(3)询问当事人的情况;(4)给当事人提供情感上的支持;(5)对当事人的不当行为进行劝阻;(6)向当事人提出可求助建议。

3.心理危机专业干预。心理危机专业干预指由专业心理工作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老师)所进行的专业性干预。其干预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1)安全第一。干预人员应始终把危机当事人的人身安全置于最优先考虑的位置。(2)支持原则。干预人员应给予危机当事人情感上的支持。(3)积极处理。干预人员应对重大情况进行即时干预或转介,同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通知家长。(4)事后关注。现实危机解除后,干预人员应进行评估,并作相应的处理和安排,以避免危机再次发生。

4.转介与转诊。干预人员发现危机当事人有自己无法处理的状况如精神疾病症状时(如有明显的幻觉、妄想、言语内容难以理解等),应及时转介或安排送医院就诊。在医疗人员介入之前,干预人员应继续给予危机当事人关注与支持,同时注意保护自身安全。

5.持续关爱与干预工作。心理危机干预后,当事人暂时摆脱了危机状态,但由于当事人成长中长期积累的负面心理影响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危机状态还可能再次出现,甚至产生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应该常抓不懈,直至当事学生顺利毕业离校。

三、高职高专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亟待健全

据笔者对高职高专学校的了解,除少部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较早的学校,已经拥有比较健全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配备了专职心理咨询老师,并有一定的经费保障外,相当多的学校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还是“议题”与设想。

(一)加强领导和资金支持是高职高专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首要问题

高职高专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和资金的支持。据了解,高职高专学校很多都是理工科类的学校,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是学校工作的点缀,可有可无,所以在资金方面总是强调要优先保证各专业发展和其他工作。笔者曾在多所高职高专学校做过一些调查,发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大多设在学校的“西伯利亚”,或者像储藏室,或者干脆就没有。问及心理咨询老师的待遇问题,学校领导均以此问题敏感为由不予回答。

因此,要搞好高职高专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防止恶性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学校领导,特别是分管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资金、人员、场所等方面给予切实的保障。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高专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关键

专业人才匮乏,是目前高职高专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高职高专学校目前真正建立了三级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的学校较少,主要原因是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严重不足。据介绍,在国外,每1000名大学生就有一名专职心理辅导员,而我国目前有关教育部门规定本科院校专职心理教师师生比不低于1∶5000,而对高职高专学校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只能比照本科院校执行。众所周知,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现状的原因,高职高专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远远高于本科院校。

因此,鉴于高职高专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这方面工作做得好的学校的经验,为了扩大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应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辅导员、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素养和实际操作水平,使“心理危机识别”真正成为每一位辅导员必备的职业能力。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发挥学生干部在心理危机预防与心理危机干预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心理委员、寝室室长和心理协会成员定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宣传和培训,使他们成为高职高专学校应对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前哨。

(三)加强宣传和教育是高职高专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根本

积极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范围,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途径与形式,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水平与心理承受能力,从学生主体出发,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抗风险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根本所在。

要应对突发事件所产生的心理危机问题,学校应大力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和心理咨询观念,让学生了解心理问题的解决途径。笔者所在学校的一位曾接受心理帮助的学生事后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系里老师、宿舍同学的帮助,让我感受到周围人的善意和关心,原来世界有很多美好的、值得留恋的东西:无私的关怀,团结一致的帮助……让我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美好。”

[注释]

①孙巧霞.关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探索.包头医学院学报—医学期刊频道—首席医学网[DB/OL].http://journal.shouxi.net/html/qikan/dxxb/btyxyxb/20094292/

yfyx/20090513094731570_475312.html,2009-12-15.

[参考文献]

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

作者:徐时彬 王正莉 黄璐娇

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管理论文 篇2: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初探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高职院校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如何做好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成为高职院校心理教育的重要问题,关乎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影响着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该文分析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心理危机现状及原因,探讨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的有效预防与干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  移动互联网时代  心理危机  预防与干预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中,高职学生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危机问题,严重威胁着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对学生思想认识和人生目标产生了不利影响,增加了高职院校教育工作难度。只有有效地预防与干预学生心理危机问题,才能够发挥出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和价值,实现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目标。由此可见,探究移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心理危机现状分析

1.1 高职学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生活变化

在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设备在社会上的普及应用,高职学生对网络和手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他们使用手机和网络平台交流、传递信息,搜索自己感兴趣的资源,发泄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满,尽情地展示自我。有数据现实,当代社会的高职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呈逐步增加趋势,这也充分说明了,高职学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与手机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必可少的重要内容。

1.2 目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危机问题

(1)情感危机。高职学生处于身体与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在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问题,当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临与人沟通不良等人际关系问题时,普遍会到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寻求慰藉,在不需要面对面沟通交流的虚拟世界中抒发着自己的情感,或者通过暴力和血腥的网络游戏发泄自身的不愉快,这些都容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逐渐迷失、异化,出现情感危机[1]。

(2)认知危机。高职院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中职学生思想观念、行为意识等很容易受不良网络文化侵蚀,朝着消极的认识方向迈进。高职学生对手机与网络的严重依赖让他们的现实生活越来越少,冷漠淡然地对待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此外,由于高职学生理解能力、辨别能力不足,面对复杂网络环境中参差不齐的各种信息,难以深入理解、辨别和消化,出现了明显的思维混乱、认知不清和巨大心理压力。

(3)人际关系危机。高职学校的校园生活是集体性的,学生共同参与,相互团结帮助,一起成长,互相促进。而网络实际中,虽然可以快速地交流互动,但是人际关系与现实生活不同,那是一种虚拟的人际关系,高职学生过度迷恋网络交友,将会弱化现实人际关系,同时也会缺少必要的责任意识,导致学生在网络中很容易上当受骗,造成财产和人身健康安全的损失,一旦发生这些问题,学生将会受到强烈打击,出现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

1.3 高职学生由于心理危机所引发的严重问题

21世纪是移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中移动网络的普及应用大大增加了学生心理受挫几率,给学校思想教育、心理教育、教务管理等工作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近年来,高职院校由于心理危机所发生的心理疾病、抑郁,甚至自杀等严重事件间有发生,且高职生心理危机严重问题发生的几率要远远高于一般青少年,国家教育有关部門及高职院校必须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将其纳入到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要点内容中,积极探寻出有效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道路,保障学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长。

2  移动互联网时代导致高职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分析

2.1 高职学生自身特点原因

整体来看,我国当代的高职学生多为00后,从小在家庭中受到了来自父母和亲人的关爱保护,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性欠缺,分享意识与意志力较差,且具有较强的心理优越感[2]。在进入到高职院校后,集体的校园生活让他们从家人保护伞中走了出来,学生面对新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容易出现心理落差和挫败感,选择进入到网络世界中逃避现实压力。学生依赖网络和手机,没有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自身的人生规划与生活目标非常模糊,缺少学习和生活的正确方向与动力,容易引发各种心理危机问题。同时,由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不再是小学、中学似的监管式教育模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不能科学合理地安排、支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娱乐时间、上网时间、运动时间等,当初进高职院校的新鲜感与热情逐渐消退之后,会产生更多的寂寞空虚感,愈发到网络世界中寻求快乐,导致过度地依赖沉溺网络,影响了自身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态度,诱发心理危机。

2.2 移动互联网特点原因

除了高职学生自身特点外,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广泛性等特点也极大地吸引了高职生注意力,学生利用网络来进行现实生活中不敢做或者不被认可的事情,埋下了网络安全隐患,加大了学生忧虑、暴躁、去责任化的情绪波动,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带来了负面冲击,各种违法乱纪信息更是让学生难以坚定自身立场,容易迷失在网络中。

3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的有效预防与干预措施

3.1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要正确认识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起以预防为主的心理教学观念,不再是发现学生心理危机问题后再进行教育帮助,而是要从预防的角度出发,避免学生发生心理危机问题。同时,为了落实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要加大相关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建立起高素质、高水准的高职生心理教育工作队伍,合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线上、线下课程,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更好地预防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问题[3]。

3.2 建立健全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

高校为了给予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有力的组织保障,要积极搭建专门的领导班子,以校长为组长,心理健康教师、思想政治教师、教育管理人员等为组员,明确各自的职责所在,制定出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将高职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危机问题分析研究透彻,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可行的预防与干预方案,这样才能够保障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落实到实处,能够切实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可以具备一定的心理危机处理能力。

3.3 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化发展

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从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入手,不仅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危机教学课程,还要积极组织各种相关实践活动,比如,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演讲会,让学生自己搜索相关资料总结成演讲稿,在会上分享给其他同学,让学生可以树立起重视心理健康的观念,掌握更多提升自己抗挫折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纾解压力的正确方法,减少学生发生心理危机几率。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创新心理健康教学模式,积极搭建学校心理健康网络教育平台,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平台上咨询心理健康问题,交流预防与干预心理危机的心得,活跃心理健康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交际,拉近师生距离、生生距离,构建愉悦、健康、互助的高职院校风气。

4  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分析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危机问题,找到移动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引发心理危机的原因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大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力度,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为高职学生今后的健康学习和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樊永生,孙琴.“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心理危機干预体系的构建[J].广西教育(高等教育),2018(10):120-121.

[2] 方丽丽.“互联网+”高职院校极端心理危机预防流程[J].唐山文学,2018(6):73-74.

[3] 李昭华.高职生网络成瘾心理特点及心理危机干预对策[J].教育界,2015(22):148,150.

作者:李庆梅

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管理论文 篇3:

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

摘 要:在大学生中加强安全教育与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社会和谐发展和人才教育培养的迫切需求。本文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面临的种种挑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不断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

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的基本任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对于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科研及生活秩序,保障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确保高校安全和稳定,具有重大而

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高校安全工作的好坏事关学校乃至国家稳定工作的大局

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是指高等院校为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保护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各项安全教育与管理的具体制度,对大学生进行国家法律法规、校纪校规、安全知识与防范技能的教育与管理等一系列活动。 [1]

高校安全工作的好坏事关学校乃至国家稳定工作的大局,历来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牢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坚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又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温家宝总理多次对安全工作做出重要指示,要求进一步做好安全工作。主抓教育工作十几年的李岚清同志曾在其《教育访谈录》中谈到:“每见到一份事故报告,都要引起我一阵阵心痛。尽管许多事故最终都能依法查处并追究责任,但人死不能复生,亡羊补牢,毕竟为时已晚。人死了,还谈什么教书育人呢?生命不保,谈何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也相继出台。1990年9月18日,原国家教委第13号令颁布《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该规定指出,学校的师生员工以及其他到学校活动的人员都应当遵守本规定,维护宪法确立的根本制度和国家利益,维护学校的教学、科研秩序和生活秩序。学校应当加强校园管理,采取措施,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制止校园内的违反法律、法规、校规的活动。1992年4月15日,原国家教委专门就高校安全教育与管理问题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该规定强调,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要以预防为主,本着保护学生、教育先行、明确责任、教管结合、实事求是、妥善处理的原则,做好教育、管理和处理工作。高等学校应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要做好学生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加强安全防范,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严格管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的颁布与实施将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法制轨道。2002年9月1日,学生伤害事故责任追究与法律救济的重要文件《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出台,结合2005年9月1日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法律体系初现雏形。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面临的种种挑战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高等学校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己任,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为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网络文化思潮的不断冲击,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学习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形势下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高校社会化对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提出新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多校区办学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打破了传统的办学和管理模式,对高等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据统计,2000年,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大学生为556万人,2005年这一数字达到了1562万人,5年间扩招了1006万大学生,翻了一番多。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高中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80%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25%左右。到2010年普通本专科将达到2000万人,将再扩招438万人。招生人数的增加使高校安全管理对象与范围不断扩大,管理难度逐年递增。

2.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大学生正处在心理成长与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社会压力加大、生活节奏加快,尤其是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家庭环境和个人经历等诸多因素, 使大学生普遍出现较强的自我意识与较弱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强的唯我独尊意识与较弱的社会协调能力、较强的参与意识与较弱的挫折承受能力的反差。有的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在遇到挫折后还出现了诸如焦虑、强迫、抑郁、冷漠、固执、消沉、暴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因大规模扩招和多层次、多形式办学而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因市场竞争意识加强、升学就业压力大等因素导致发生的频率不断加大,加之高校心理健康咨询与心理危机干预队伍滞后,一旦发生而不能及时加以疏导,极有可能酿成严重后果。

3.互联网安全问题显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个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社会正在悄然形成。在全新的网络时空里,网络社交成为大学生日益喜爱的新型社交方式。网络是一柄锐利的双刃剑,在增强大学生与外界沟通和交流,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因本身固有的跨国界性、易受攻击性和公开性,使其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正如网友所言:“如果你爱你的孩子,那就让他上网去,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你的孩子,那就也让他上网去,因为那里是地狱。”由于网络泛滥,互联网上一些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反动的内容危害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严重地冲击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引起某些消极影响甚至是严重的道德失范行为。另外,由于互联网的广泛传播,网络犯罪盛行,一些同学侵犯他人隐私,破译、窃取、盗用他人的网络帐号和密码,还有一些同学恶意攻击他人,散布虚假信息,而更多的同学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面对网络技术带来的挑战,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已成为高校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不断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的行动指南。面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面临的种种挑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进行科学规划,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师生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强领导,强化安全教育与管理队伍建设,发挥大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精神和创造力,保障各项权益,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1.切实加强领导

稳定是政治、是大局,稳定压倒一切。高校稳定工作是党委的工作,也是行政的工作,是学校党政干部、教职员工的共同责任。 各高校应切实以学生利益为本,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做出安排与部署,切实把安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学校应由一名校领导主要负责综合治理与安全管理工作,将安全教育及管理工作纳入领导任期的责任目标,落实到院系、专业、年级、班主任。同时,做好学生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加强安全防范,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严格管理。

2.加强安全教育队伍建设

高校保卫干部和大学生辅导员是安全教育教师队伍的主体。在此基础上要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保证大学生安全教育质量。要加强安全教育干部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鼓励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鼓励团队教学;聘请各方面专家加入到教学队伍中来,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学术水平和教学效果不断提高。要高度重视新形势下高校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正视高校社会化带来的种种影响,不断补充人员,提升能力和素质,研究工作方法,有效应对新的局面。面对互联网的挑战, 安全教育教师队伍特别是大学生辅导员应主动应对,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和网上行为的自律能力。同时,建立学生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一系列矛盾。

3.加强大学生自主管理

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其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以主人翁的姿态实现自我选择、自主管理。为此,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将管理者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管理观念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管理者为客体的观念;要从管理者“管理”学生转变为服务学生,在服务中进行教育,寓教育于服务之中;要将管理者从管人、管物等“硬”管理向以引导、疏导为主的“软”管理转化。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制度的制定可以吸纳学生参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征求学生意见,鼓励学生提出合理化建议。组建大学生治安志愿者服务队,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治安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使学生在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安全防范技能的同时,增强学生自觉维护学校安全秩序的责任感;通过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安全检查组,在学校有关职能部门的具体指导下,负责监督和检查特别是涉及学生的安全监督和管理工作,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

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精神,形成领导重视,安全教育与管理队伍强化,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提高三管齐下的局面,才能更好的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有效应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责任编辑:刘雨凡

作者:石宇奇

上一篇:知识产权发展进程论文下一篇:企业采购控制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