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分析论文范文

2022-05-10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证券分析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本文选取2007年的上证A股数据,通过对我国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精确度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考察分析师实际应用信息的能力和目前分析师行业发展水平。关键词:证券分析师信息解读盈利预测实证研究1导语证券分析师即作为信息中介,在信息的筛选、分析和传递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第一篇:证券分析论文范文

“互联网+证券”背景下证券公司经纪业务转型路径分析

摘 要:互联网技术的出现给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企业运营模式。在证券行业中,传统的证券公司在互联网技术的压力下面临着经纪业务转型发展的重要抉择。现阶段证券公司提供的服务已经无法满足客户对于资产管理的需求,证券公司业务服务模式的创新,对于证券公司的发展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未来证券行业的发展必然是“互联网+证券”模式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公司如果不能进行转型升级,就会被市场所淘汰。本文针对“互联网+”背景下证券公司转型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现状与存在不足,提出转型的策略,为证券公司的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证券”;证券公司;经纪业务;转型

国内证券行业的互联网风暴始于2012年,在互联网金融浪潮的洗礼之下,证券公司经纪业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监管部门解除了证券资金账户的限制,并且相应的放宽了证券营业部的审批。其次,投资者可以建立多个账户,这让以出售产品的证券公司面临服务上的短板。加之企业内部经营体系和管理模式的不适应,内外压力综合作用下,使证券公司进一步认识到了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基于“互联网+”背景下产业发展的大趋势,证券公司必然需要将自身的经纪业务向着互联网金融方面发展,实现线上服务带动线下产品的发展,进一步完善运营体系,推动“互联网+证券”的深化。

一、互联网背景下证券公司经纪业务发展现状

(一)证券行业整体情况分析

在2012年互联网技术对金融产业造成冲击之后,根据中国证券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到2015年底,我国存在152家证券公司,其中26家在2013年保持2万亿资产左右,但是发展到2015年资产总量达到了6万亿左右,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增长态势。在证券行业收入结构上,其中大部分证券公司以经纪业务为主,但是在互联网的冲击之下,产品的创新趋势开始加强,经纪业务所占据的比例呈现出了缩减的态势。在交易规模上来看,经纪业务交易量得到了大幅度的上升,但是佣金呈现下降趋势。这些现象表明,互联网技术的出现,给证券行业造成了非常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在持续,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化发展,“互联网+证券”将会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结果,及时结合互联网技术进行转型是明智之举。

(二)证券公司经纪业务在“互联网+证券”方面的实践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证券行业的渗透,证券业务已经逐渐开始向线上专业,不同的证券服务已经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从证券行业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来看,最初人们依靠计算机进行证券活动的操作,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证券服务可以通过手机进行,给客户的证券服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越来越成熟,产品服务多样化发展,并且在诸多方面进行了实践。

1、设立网上商城

设立网上商城是“互联网+证券”发展的一次创举,国内第一家引入第三方支付和电商模式的证券公司是华创证券。通过互联网商城能够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服务。这种做法进一步刺激了证券市场的发展,多家企业先后进行了网络金融平台的搭建,在此过程中互联网金融服务进一步完善健全,不同类型的理财活动都可以在网上交易完成,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

2、积极加强与门户网站的业务合作

在證券行业中,客户的开户行为必须在营业部进行现场办理,这一规定在2013年被取消,证券开户可以在网上进行,证券公司与门户网站之间的业务合作进一步加深,客户可以在任何地点利用网络终端完成认证,实现开户操作。随着证券公司与门户网站之间的业务合作日渐紧密,为了扩大用户市场,网络开户的佣金进一步下调,导致大部分客户来源从线下转移到线上。

3、移动平台的推出

智能手机的出现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利用互联网资源,移动终端的出现开始在抢占电脑等固定互联网终端的市场。在移动终端普及发展的大趋势下,证券企业也必然需要推出证券服务的移动终端,为客户提供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务。移动终端上推出证券APP,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提升客户服务的品质,更能够有效提高客户的粘性,形成庞大的用户群体,为证券公司创造效益。

二、“互联网+证券”背景下证券公司经济业务发展环境分析

(一)政策环境的影响分析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的环境下,政策变动对于证券行业的影响非常大,现阶段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证券、银行、保险三个行业的融合性更高,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开始打破传统金融行业的限制。2014年国家实施的《关于进一步推进证券经营机构创新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减少了对证券市场的限制,使金融混业的进一步发展,对经济业务的开展影响需要引起重视。在证券营业部设立以及开户方面,政策限制也开始逐渐减少,国家证监会精简了营业部设立的审批流程,极大的刺激了证券市场的发展。在政策实施之后,证券市场营业部的数量暴涨两千家,绝大多数的证券营业部属于轻型营业部,对于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更为重视,这种发展形势能够提高证券市场运作方式的灵活性,在某些业务上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和专业的服务,对于“互联网+”背景下的证券公司经济业务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从政策的变化情况来看,证券公司进行经济业务的发展,必须要以重视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看到当前证券市场的新变化,在吸收客户和提升服务品质方面加以重视,将互联网作为经济业务开展的新途径,积极利用政策优势进行业务的拓展,将创新型业务覆盖到不同的领域中,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彰显证券公司竞争优势,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二)经济环境的影响分析

经济环境的变化能够更加直接的反映出当前证券公司的发展形势。早期证券市场中,证券公司的经济业务收入主要以交易型通道和服务为主,其中股票交易用尽和债券交易佣金占据了极大的比例。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经济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曾倩市场经济业务创新型更强,多样性发展,使经纪业务的收入也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基金代销业务、融资融券业务、股指期货业务等获得的收益不但增长,开始在经纪业务中占据非常大的比例,这种发展都是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实现的,对于证券公司的信息化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在经济成本方面, 随着经纪业务收入构成的多元化,经纪业务的成本也进一步替僧,证券公司开始逐渐将自身的业务发展到二三线城市,这种发展趋势导致其规模增加过快,营业部运营成本造成很多证券公司无法承受。不仅如此,经纪人业务成本增加、市场竞争成本增加,都进一步给证券企业经纪业务的开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线下营业模式发展需要慎重面对。线下经济业务的开展过大的成本和过大的覆盖面积导致投入大于效益,营业务在二三线城市设立虽然能够占领一部分市场,但同时也导致了运营成本提高。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证券业务将会有更大的优势。

(三)互联网技术影响分析

互联网金融模式相对于传统模式而言,本身就具有较多的优势。互联网金融操作简单、成本低、限制少,在出现之后对证券公司传统的业务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互联网技术对于证券公司经济业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其一,销售渠道方面。在互联网技术应用之前,业务模式主要以派驻专业的证券人员入驻具有合作的银行和其他的营销点。也可以将销售人员作为主体,采取其他的经济业务方式。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对业务渠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线下的业务经营所占比例越来越下,大部分经济业务开始朝着线上发展,证券企业之间的线上竞争也更加激烈。其二,对行业佣金率的影响。行业佣金率指的是进行经纪业务的佣金费率,虽然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市场形式发展良好,但是佣金率却呈现出下降趋势,这种发展虽然受到了投资者的欢迎,但是对于证券公司发展来说非常不利。其三,对金融监管的影响。互联网技术使证券企业的经济业务从线下向线上发展,这就导致金融监管模式与发展现状不适应,监管体系不成熟,监督力度不足,对于证券企业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不利。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分析

社会环境对于证券企业的经济业务发展影响较大,从现阶段的发展来看,社会环境对于证券企业经济业务影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其一,居民消費习惯变化对于经济业务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消费市场不断变化,人们开始逐渐适应了线上的消费方式,这种消费方式比传统的消费方式选择性更多,价格更加透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证券企业线上业务的开展,是竞争进一步激烈。其二,客户忠诚度培养难度更大。在现阶段证券市场中,客户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在市场中的选择性更多,证券企业培养客户忠诚度的难度也就更大,甚至一些企业会采用恶意竞争的方式进行客户的抢夺,导致客户忠诚度难以得到提升,市场更加不稳定。社会环境变化对经济业务影响较大,证券企业发展“互联网+证券”模式需要积极参考社会环境变化,进行企业发展部署。

三、证券公司经纪业务“互联网+”背景下转型存在的不足

(一)证券公司未能科学规划转型道路

在证券行业中,中小散户是最为庞大的客户群体,这些群体通常操作频繁,对于业务网点的服务要求较为高。提高服务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业务开展效率,为更多的客户办理金融服务。但是在“互联网+证券”的发展模式下,客户完全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完成金融业务的办理,不会受到营业网点位置和营业时间的限制。由此可见,互联网在证券公司服务效率上有着极大的帮助。这种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受到了客户的极大追捧,但是因为服务模式的转变,短时间内一部分客户难以适应,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证券公司由于处于互联网金融探索阶段,对于未来的转型道路规划缺乏科学性,难免会影响发展速度。

(二)证券公司产品与业务同质化严重

业务与产品的同质化是证券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之一,也是当前互联网金融的不足之处。由于“互联网+证券”发展模式并不成熟,在产品创新和服务方面较为单一。加之国家监管与政策的限制,其创新发展的空间并不大,短时间内就造成了证券行业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类型雷同现象严重的问题。企业之间难以通过产品的优势和服务的特殊性来获得竞争优势,极易引发“价格战”的不良竞争局面,对行业发展不利。

(三)服务效率低造成客户整体体验差

服务效率是客户办理金融服务最直观的体现,互联网能够极大的提高便利速度和效率。但是,证券公司金融服务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其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并没有进行改良和发展,这就造成了业务流程繁琐,办理业务虽然时间、地点现实消除,但是耗费的时间增加,导致业务办理给客户造成了不良的体验。尤其是对于初次接触金融产品的客户来说,复杂繁琐的流程往往会造成潜在客户的流失,如果优化网络业务便利流程,提高服务品质对于转型发展非常重要。

(四)证券公司缺乏互联网方面的人才

证券公司业务与产品的线上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大提升,要求业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金融专业基本能力,同时还要掌握互联网技术,能够熟练利用平台管理系统为客户提供服务。由于现阶段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人们对于互联网金融并不陌生,所以对于金融服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更高。但是,大部分证券公司缺乏互联网方面的人才,给证券公司的“互联网+”转型造成了困扰。

四、证券公司经纪业务在“互联网+证券”背景下转型的对策

(一)优化企业产品和服务体系

“互联网+证券”背景下证券公司经纪业务转型,首先需要在产品和服务体系上进行创新与改革。产品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在同质化严重的市场现状下,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创新能够为企业拓展用户群体,抢占更多的市场资源。尤其是随着证券公司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熟悉,金融产品的创新将会迎来一次爆发性的增长。在此背景下进行服务体系的优化,能够更好的配合产品提升用户体验。例如,移动终端APP功能的丰富,微信、门户网站等多渠道推广等,都能够为证券公司带来更多的用户资源。

(二)基于互联网创新业务模式

业务模式是客户最为关心的重点。在“互联网+证券”背景下,证券公司需要基于互联网进行业务模式的创新,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进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定制,可以保障客户的服务诉求得到满足。需要注意的是,传统的金融服务过程中,业务人员向客户提供的服务往往不够精准,且内容冗长的资讯信息,导致客户难以进行明确的判断,客户体验较差,从而造成客户的流失。为此,互联网创新业务模式需要把握用户心理,合理制定业务流程规范,为客户提供最佳的服务体验,促进业务转型的实现。

(三)从线下逐渐转为线上服务

从目前互联网的普及情况和金融业务开展情况来看,证券公司业务和产品从线下转移至线上已经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这也是“互联网+证券”发展的最终结果。所以,此时证券公司做好对互联网市场的抢占非常关键。用户群体越大,用户忠诚度越高,证券公司未来掌握的资源就越丰富,发展的速度也就越快。因此,重视业务和产品的线上发展,是企业经纪业务转型的重中之重。

(四)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互联网+证券”发展中的关键一环,证券公司提供任何服务都需要相应的业务人员实现,而高素质的业务人员匮乏是市场的普遍现象。企业只有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在发展过程中未雨绸缪,提前做好人才储备,为证券公司未来的发展夯实人才基础,才能够避免转型过程中由于人才匮乏造成的风险。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证券公司经纪业务转型发展是证券行业的必然,互联网金融相较于传统的线下金融模式具备更大的优势。但是,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转型道路的规划不明确、转型技术人才缺失、产品服务同质化、客户体验差等问题威胁着经纪业务的转型。为此,证券公司需要重视互联网市场的抢占,通过创新产品、重视人才管理、提升服务品质,吸引更多的用户,为转型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毛羽.互联网金融视角下证券公司经纪业务转型的桎梏与应对[J].智富时代,2019(7):1-1.

[2]董婧璇,孙杰.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中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转型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9,106(02):23-28.

[3]張琳.互联金融下的证券公司转型发展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9,662(36):39-39.

[4]汪冬宸.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证券公司转型途径研究[J].领导科学论坛,2020,000(001):80-81.

[5]赵从栋.浅谈券商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转型发展[J].商情,2019,000(002):133,139.

[6]周治雨.互联网金融下的证券公司转型发展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20,2240(08):148-149.

[7]肖函.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券商经纪业务佣金"价格战"的法律规制[J].证券市场导报,2019,000(003):71-78.

[8]王春柳.人工智能背景下证券公司的财务管理转型探究[J].中国商论,2020,000(007):21-22.

作者:刘饶婷

第二篇:证券分析师的信息解读与证券市场有效性

摘要:本文选取2007年的上证A股数据,通过对我国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精确度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考察分析师实际应用信息的能力和目前分析师行业发展水平。

关键词:证券分析师 信息解读 盈利预测 实证研究

1 导语

证券分析师即作为信息中介,在信息的筛选、分析和传递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盈利预测,是分析师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目前最受关注的预测类信息,盈利预测信息通过反映企业在预测期间内可能达到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每股收益水平等,帮助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相关使用者评价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时间、金额、不确定性,从而做出合理的经济决策。相比于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我国的证券机构及其分析师行业仍然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存在着显著的“板块联动”现象、“指标股效应”和“同涨同跌”现象,在预测准确度、选股能力、撰写的研究报告质量上还有待提高。而证券市场频现证券分析师以权谋私的丑闻,也给证券业蒙上阴影。

本论文主要通过研究影响分析师盈利预测准确度的两大因素——公司因素、分析师个人因素,更深层次地理解信息透明度对信息使用的专业人士行为影响,证券分析师获取、解读、运用信息的能力和影响投资者及市场效率的程度。

2 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鉴于证券分析师在资本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进行了研究,并通常被分为三种观点:①理性分析,认为分析师会迅速地、毫无偏差地将信息融进预测中。②分析师往往系统性地反应不足。③分析师对新信息反应过度或系统地乐观。在我国,随着证券分析师作用不断地发挥,针对其行为的研究也不断全面和深入。在盈利预测方面,国内的研究主要围绕信息来源(胡奕明、林文雄、王玮璐,2003)、预测方法(方军雄,2007)、预测精度及影响因素(姜国华,2004;石桂峰、苏力勇、齐伟山,2007)、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关系(方军雄,2007)、市场有效性(白晓宇、钟震、宋常,2007,吴东辉、薛祖云,2005)以及与其他国际资本市场对比(胡奕明、孙聪颍,2005)等方面展开。

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到,作为一个新兴资本市场,我国的股票市场虽然其股票价格反映了已公开的信息, 但并没有达到Fama (1970) 所定义的“完全反映”程度,即未达到半强式有效(吴东辉、薛祖云,2005)。其预测误差的原因,主要与上市公司和分析师因素有关。公司特征和公司行为会在分析师预测过程中产生公司效应(firm effect),而分析师的个人经验、工作环境也会影响其预测手段和能力。根据已有研究结果,并结合相应理论,我们提出以下假说:

假说1:证券分析师预测准确度与上市公司的盈余可预测性正相关。

假说1-1:证券分析师预测准确度与公司盈余管理负相关。

假说1-2:证券分析师预测准确度与公司盈余波动程度负相关。

假说2:证券分析师预测准确度与公司规模正相关,但相关程度不明显。

假说3:证券分析师预测准确度与预测机构家数正相关。

假说4:证券分析师预测准确度与预测时间负相关。

3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取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以所有上证A股作为研究样本。考虑到目前已有对2005年之前盈利预测数据的研究,我们将本研究所涉及的时间范围限定于2007年,样本期为2007年的年报。又由于存在多个分析师分析同一家公司的情况,我们取其盈利预测平均值。最终确定355家符合条件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4 对分析师盈利预测准确性的检验

在考察分析师盈利预测影响因素之前,我们先对其预测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检验分析。主要通过以下指标对其测量:

误差率=(实际盈利值-盈利预测值)/实际盈利值

当误差率小于0,分析师的预测为乐观预期;大于0,是悲观预期。

为了数据分析的需要,我们也采用绝对误差率指标,排除正负误差的影响:

绝对误差率=┃实际盈利值-盈利预测值┃/实际盈利值

一般认为绝对误差率越小,可靠性越高。误差率分析

将证券机构的盈利预测与公司实际的盈利预测进行比较,我们计算汇总了盈利预测的误差率。356家样本公司中,有165家公司误差率大于零,184家公司误差率小于零,6家相同。可以看到,误差率小于零的公司比大于零的公司多。因而,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预测倾向于高估,或者说预测偏于乐观。

进一步分析绝对误差率,可以看到,有68.45%的预测误差在20%范围内,其中小于10%的比例为41.13%;有19.15%落在20%-40%的误差范围中,预测可靠性较低;12.39%的预测误差超过40%,盈利预测误差较大。根据该数据可以看到,我国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但良好准确性的比重并不高,并且超过十分之一的预测存在较大误差,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5 回归分析

5.1 研究设计 为了验证上文提出的假说,探究怎样的公司和分析师影响预测准确度,我们使用以下回归方程作进一步分析。

模型一:

AFE=α+β1Scale+β2PC+β3Leverage+β4EV+β5Number +ε

模型一用以考察样本整体情况。其中因变量AFE为绝对误差率,即┃实际盈利值-盈利预测值┃/实际盈利值。

在各自变量中,公司规模(Scale)以其总资产反映,同时为了消除量纲的差异取自然对数。盈余的可预测性(PC)参照利润构成,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与利润总额比值的绝对值来计量利润构成情况。财务杠杆(Leverage)我们以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来衡量公司的财务风险和流动。盈余的波动程度(EV)是利用近3年每股收益的标准差来计量,在计算此指标时,如果公司的实际上市时间不足6 年的,以实际上市年限计算,但最少不得小于3 年。预测机构家数(Number)为年度内做出盈利预测的分析师人数。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在原有样本中,我们剔除了6个EPS不足3年的公司,故新样本数量为353。从描述性统计(表5-1)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样本公司来说,平均的分析师人数在9人左右,在分布上则较为分散,标准差达到了6人。财务分析师预测误差的平均数为29.8%,而中位数为12.8%,故存在部分预测误差较大的情况,其标准差同样体现出了分布较为分散的特点。但结合石桂峰、苏力勇、齐伟山(2007)对2004、2005年APE描述性结果我们仍然发现,相比于2004和2005年,07年分析师预测绝对误差的均值、中位数和标准差均明显减小,说明分析师盈利预测的能力和准确度均在不断提高之中。

5.3 回归分析 从这一模型回归方程的P-value值来看,只有盈余的可预测性(PC)在5%水平上显著,且估计系数大于零(0.2881),说明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占利润总额比重越大,可预测性越高,预测的误差越小,预测精确度越高。证实了假说1。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从1999年开始强制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年报中没有单独披露非经常性损益,因而上市公司往往利用非正常损益进行盈余管理。故PC值越大,非正常损益所占比重越小,降低了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因而间接证明了假说1-1。规模变量(Scale) 的估计系数小于零(-0.0345),但根据P-value并不显著,说明大公司能提高预测精确度,但影响程度很小。与假说2相同。盈余的波动程度(EV)系数和预测机构家数(Number)的回归结果显著性不高,故对盈利预测影响程度不大,无法证实假说1-2和假说3。

6 研究结论

本文以2007年的上证A股数据为样本,分析了目前我国证券分析师在预测上市公司未来盈余时预测精确度及影响因素,并得出了以下结论:

我国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水平较不均衡,依然存在较大误差。同时,分析师对过去的信息有其事负面信息的关注和反映程度在加强。此外,同一家公司的预测机构数对分析师的预测并不明显,而分析师所在机构对其职业判断的影响也较小,反映出目前我国分析师“羊群效应”有一定减弱,分析师倾向于拥有更多私人信息进行独立、客观地判断。

分析师盈利预测的信息来源很大一部分集中于公司正常经营活动,也反映出在预计非正常损益带来的不确定性上,我国证券分析师的能力尚有不足。

分析师在盈利预测时,能较准确地收集、筛选和利用信息。

根据本次研究可以预见,随着分析师信息解读能力的不断提高,个人经验和行业经验的不断丰富和我国资本市场不断成熟、稳定和发展,分析师对证券市场的分析活动还将不断深入,使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之间的桥梁作用更加显著,并进一步提高证券市场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白晓宇,钟震,宋常.分析师盈利预测之于股价的影响研究.审计研究.2007年第1期.

[2]方军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与证券分析师预测.金融研究.2007.6.

[3]胡奕明.证券分析师研究报告:市场信息的解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吕 沁

第三篇:光大证券816事件分析

摘要:

以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大证券)816事件为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从我国证券公司内部控制和证券市场机制层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光大证券;816事件

F83

文献标识码:A

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证券市场蓬勃发展,其中证券公司对于整个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上市公司一季度报显示,券商及券商集合理财跻身于682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共计持仓54.60亿股,环比增长22.76%。然而,伴随着证券行业的高速发展,证券公司暴露出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1 案例简介

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96年,由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投资控股的全国性综合类股份制证券公司。2009年8月18日,光大证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601788,成为2003年后首个通过IPO上市的证券公司。

2013年8月16日上午,中国A股市场出现惊奇一幕,仅仅两分钟之内,上证指数突然直线拉升近100点,暴涨596%,创下股市低迷以来的历史最高点。包含工商银行、中国石化等在内的多只股票一度涨停。伴随着大盘的疯狂暴涨,多个股指期货合约也相应上涨。一时间有关股市异常变动的原因众说纷纭,后经证实此次事件系由光大证券内部套利系统存在缺陷造成。光大证券也于当天下午发布正式公告,称其策略投资部门在使用其自营业务的独立套利系统时出现了问题。随着事件调查的深入,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据光大证券8月18日发布的公告显示,8月16日在使用独立套利系统时发生故障,导致光大证券在短时间内向上交所提交了26082笔市价委托订单,累计申报买入权重股234亿元,实际成交72.7亿元,由此造成上证指数短时间内大幅波动的现象。当日下午,为了对冲股票持仓风险,将损失减到最少,光大证券采取申购ETF卖出和卖空股指期货合约的措施。对此,上海证监局对其采取行政监管措施,责令公司整改,暂停相关业务,依法追究内部责任。同时,中国证监会也决定对光大证券正式立案调查。

2 事件暴露的问题分析

此次事件是我国证券市场建立以来的首例,被称为“816事件”或光大“乌龙指”事件。这是一起突发的极端个别事件,但其中暴露出的我国证券公司内控不足以及证券市场机制缺失等问题足以引起整个证券期货行业的高度警觉。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分析816事件所暴露出的相关问题。

2.1 证券公司内部风险控制问题

尽管光大乌龙事件的发生有其偶然性,但暴露出的证券公司内部风险控制的种种弊端,却不容小觑。首先,光大证券日益膨胀的自营投资业务,致使内部管理问题频发。816事件,不仅让市场重新认识到券商内控制度的重要性,而且见识了程序化交易和套利系统的威力。经核查,光大证券自营业务的交易系统包括订单生成系统和订单执行系统两部分,存在额度控制失效和程序调用错误等设计缺陷,导致连锁触发生成巨额市价委托订单,直接申报到上交所交易系统,造成A股市场剧烈波动、多只权重股涨停后回落。其次,光大证券还存在资金监管有漏洞、额度控制失效的问题。根据光大证券的规定,其2013年度自营权益类证券以及金融衍生品的投资规模不得超过净资本的80%,累计金额不得超过115亿元。而816事件累计下单金额高达234亿元,已远远超过公司规定的限额,公司的交易系统却未能成功限制套利系统产生的超额订单。可见,光大证券的内部风险控制存在明显缺陷,信息系统的管理问题也较多。

2.2 证券市场相关机制的欠全

虽然816事件是由光大证券的投资策略部门在使用独立套利系统时引起,但由该事件我们仍可以发现我国证券市场交易机制存在的诸多弊端。首先,证券市场缺乏风险预警机制,信息披露缓慢。816事件产生巨额异常订单,几十家权重股成批涨停,而证监会、交易所未能及时提示风险,光大证券自身的对外信息披露也较为迟缓,造成许多投资者因信息不对称而盲目跟风买入,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其次,交易所缺少对异常交易的及时应急措施。事件发生后,交易所的应急措施严重滞后,致使光大证券在下午开市之后,发布公告之前,进行了大量ETF交易和卖出股指期货合约来对冲风险,给了光大证券套期保值的机会,进一步侵犯了其他投资者的利益。最后,我国A股市场缺乏撤销错误指令的标准和程序,无法帮助投资者控制风险,即取消交易机制不清。因此,尽管该事件是由光大证券自身套利系统问题所致,但如果整个证券市场的交易系统能够有效的预示风险,并拥有完善的应急机制,或者能够撤销错误指令,那么类似乌龙事件对整个证券市场的影响将会微乎其微。

2.3 后端法律保护机制不够健全

此次突发事件,不仅暴露出证券公司以及整个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还显示出了我国后端法律保护机制的诸多不足之处。对于光大证券乌龙事件给其他投资者造成的巨大损失,我国却没有完善的投资者法律保护制度。虽然我国《证券法》第77条明确规定,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行为人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但对于具体的赔偿范围、程序、损失金额计算等问题,都未有任何明确的法律规定。可见,我国法律在投资者利益保护、损失索赔等后端法律保护方面,仍存在诸多空白之处,需要立法者进一步的完善和丰富,以使法律能够起到切实可行的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作用。

3 思考建议

光大证券816事件对中国股市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暴露出我国证券市场隐藏已久的问题,也是一堂现实的风险课,对我国证券期货行业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针对光大证券816事件所暴露出的诸多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3.1 完善证券公司的内部控制和风险控制系统

光大证券816事件除了自营业务的独立套利系统存在严重的设计缺陷,另一问题是公司的内部控制存在严重缺陷。光大证券的该项业务并未纳入整个公司的风控系统,从而缺乏订单执行前的风险控制措施,导致出现系统或操作错误时,后台无法实施有效的控制措施。光大证券16日的巨额订单是由投资策略部发出后,未经过风险管理部门把关,就直接进入场内进行交易。正因为光大证券自营套利系统报盘设置存在风控问题,程序化交易直接对接交易所系统,没有验资就委托大单交易,导致未能及时发现问题和制止交易。由此我们认识到,公司应在新系统的开发与测试过程中加强不同风险点的测试,包括极端风险情况下的测试、保证在发生系统错误或人为操作错误时也能有效停止或限制超额指令等。只有证券公司拥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和风险控制系统,才能从根源上防止类似乌龙事件的发生。

3.2 完善证券市场以及交易所的相关机制

证券市场上的乌龙事件并非我国资本市场所独有的现象,美国、日本等发达资本市场也曾发生过类似事件。我们应该正视问题出现的根源,完善有关机制,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针对以上问题分析中提到的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证监会和交易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加强对高频交易的技术性管理和交易系统的前端控制,避免系统性错误和减少错误发生的可能性;二是进一步完善证券市场的风险预警机制和信息披露制度,以便及时提示风险、向投资者提供异常交易的信息和动态;三是明确证券期货交易中异常交易的标准和定义,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四是完善针对异常交易的应急措施,以将意外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

3.3 加强后端法律保护机制建设

光大证券为了对冲风险而进行的ETF交易和卖出股指期货合约行为,明显违背了证券市场的三公原则,侵犯了其他投资者的利益。从处罚结果看,证监会已将该行为定性为内幕交易,并给予了光大证券5.23亿元高额罚单,相关责任人也受到了严厉的处罚,对于整个证券市场具有“标杆性”的震慑意义,但却未就投资者损失赔偿问题给出任何解决方案。光大证券的一己过失,却要整个市场为其买账,显失公平。虽然对于损失的认定等确实存在难度,但证券市场不同于其他市场,其每笔交易行为都存在准确的记录,这为投资者的索赔提供了可能性。因此,证监会、交易所以及立法机关应该共同努力克服困难,出台具体的法律规定或相关司法解释,明确相关问题的界定,完善后端法律保护机制,并保证其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只有这样,类似的民事赔偿案件才能有法可依,对于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的法律制度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伟.我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形成机制与经济后果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2]王学峰.中国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10).

[3]李响玲.试论电子化交易环境下的证券市场监管——以证券交易所市场监察为视角[J].证券法苑,2013,(1).

[4]胡静.我国股票市场预警机制的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2,(11).

[5]吕梅影,钟姝.证券市场投资者利益保护浅析[J].经营管理者,2012,(6).

作者:杨卫 赵冠飞

上一篇:作文写作论文范文下一篇:财政金融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