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欺诈分析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论我国证券欺诈群体诉讼代表人制度

摘要:随着我国证券行业的不断发展,证券欺诈所引发的纠纷也不断增多。由于证券欺诈的特殊性,证券欺诈所引起的诉讼多是原告众多的群体诉讼,但我国用来解决群体诉讼的代表人制度却在证券欺诈群体诉讼领域形同虚设。为了探索如何让我国的代表人诉讼制度更好的在证券欺诈群体诉讼领域发挥作用,本文采取了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归纳法、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代表人制度在证券欺诈群体诉讼领域的适用研究进行了分析探讨。文章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各部分分别为:第一部分是我国证券欺诈群体诉讼代表人制度的概述。这一部分先定义了证券欺诈的概念,分析了证券欺诈产生的客观基础是经济系统的虚拟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资源优势滥用,制约监督的缺乏也助长了证券欺诈行为的发生,接下来文章从发生主体、侵害的客体和法律责任承担方式三个方面比较了证券欺诈与传统民事欺诈的不同。在介绍完证券欺诈的基本问题后,文章对证券欺诈群体诉讼的作出了定义,并逐一分析了证券欺诈群体诉讼当事人的广泛性、标的物的特殊性、诉求和责任承担方式的财产性、审理的专业性和影响的复杂性等五个特点。随后文章从权利人通知制度、代表人的选任方式、群体成员的诉权保障等三个方面梳理我国了诉讼代表人制度的相关规定,并指出了证券欺诈诉讼代表人制度具有公益价值、经济价值和威慑价值。第二部分指出了我国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制度在证券欺诈群体诉讼代表人制度被规避的现状。这部分先从我国《民事诉讼法》《最高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等四部法律、司法解释入手进行分析,发现两部关于虚假陈述专门性的司法解释允许在我国虚假陈述群体诉讼领域适用《民事诉讼法》第53条规定的人数确定的代表人诉讼制度,但《民事诉讼法》第54规定的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制度却被这两部专门性的司法解释忽视了。之后文章从大庆联谊案、东方电子案和光大乌龙指案等三个典型案例入手,从立案方式、审理方式和诉讼代表人制度的适用等三个方面对我国证券欺诈群体诉讼司法运行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我国代表人制度不仅在立法上被忽视也在实践中被忽视。第三部分是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存在的问题。这一部分先比较了中西群体诉讼制度制定的背景,指出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存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价值定位存在偏差,基于规范我国证券行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契合证券市场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摆正代表人诉讼制度的价值定位;接着文章对美国证券集团诉讼首席原告的选任标准、挑选任命过程,首席原告的权利义务以及对其的制约监督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指出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具体操作制度规定粗糙,具体表现在我国代表人选任标准缺失、对代表人的激励机制缺乏,以及对代表人的监督制约缺乏;最后这部分从通知制度和退出制度入手介绍了介绍了美国、韩国对群体成员的诉权保障,而我国却没有强制的通知制度,诉讼标的和严格的适格当事人标准又限制了权利人提起诉讼,并且和解中也很少关注被代表人的意见,这些反应了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存在的第三个问题是对群体成员诉权保障不足。第四部分是对我国证券欺诈群体诉讼代表人制度的完善建议。文章认为我们不能盲目移植外国法律制度,要根据我国国情改进完善我国现有的诉讼代表人制度。首先我们应该允许人民法院以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形式立案;其次要明确诉讼代表人制度的公益价值定位,此处的“公益”包含保护投资者权益和维护证券市场正常秩序两部分含义;接着要从立法上细化代表人制度的操作规定,具体包括完善代表人的选任标准、加大对代表人的激励和加强对代表人的制约监督;最后还要从推进法院信息化建设、方便当事人进行诉讼,确立强制的公告通知程序,减小权利人提起诉讼的难度等方面完善被代表人的权利保护。

关键词:证券欺诈;群体诉讼;首席原告;诉讼代表人制度

学科专业:法律(法学)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证券欺诈群体诉讼的概述

(一) 证券欺诈基本问题概述

1. 证券欺诈的概念

2. 证券欺诈的成因

3. 证券欺诈与传统民事欺诈的不同

(二) 证券欺诈群体诉讼的概念

(三) 证券欺诈群体诉讼的特点

1. 当事人的广泛性

2. 标的物的特殊性

3. 诉求和责任承担方式的财产性

4. 审理的专业性

5. 影响的复杂性

(三) 我国群体诉讼代表人制度

1. 权利人通知制度

2. 代表人的选任方式

3. 群体成员的诉权保障

(四) 证券欺诈群体诉讼代表人制度的价值

1. 公益价值

2. 经济价值

3. 威慑价值

二、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在证券欺诈群体诉讼领域中的适用

(一) 立法分析

(二) 司法实践

1. 典型案例列举

2. 典型案例分析

三、我国证券欺诈群体诉讼代表人制度的问题及分析

(一) 我国诉讼代表人制度价值定位存在偏差

1. 我国诉讼代表人制度价值定位存在偏差的原因

2. 摆正证券欺诈群体诉讼代表人制度价值定位的必要性

(二) 我国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制度规定粗糙

1 美国证券集团诉讼首席原告制度介绍

2. 证券集团诉讼首席原告的选任标准

3. 证券集团首席原告的挑选任命

4. 首席原告的权利义务和激励性酬金

5. 对首席原告的制约监督

6. 中美两国制度的比较和对我国的反思

(三) 我国被代表人的诉权保障不足

1. 国外证券集团诉讼对成员的诉权保障

2. 对我国被代表人的诉权保障的反思

四、对我国证券欺诈群体诉讼代表人制度的完善建议

(一) 允许法院以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形式立案受理证券欺诈案件

(二) 明确证券欺诈群体诉讼代表人制度的公益定位

(三) 完善我国证券欺诈代表人诉讼制度的具体操作规定

1. 代表人的选任标准

2. 对代表人的激励

3. 对代表人的制约监督

(四) 完善我国被代表人的诉权保障

1. 推进法院信息化建设,方便当事人进行诉讼

2. 确立强制的公告通知程序

3. 减小权利人提起诉讼的难度

4. 赋予被代表人退出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森林业论文提纲下一篇:关于师德师风的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