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完善分析论文

2022-04-17

[摘要]在证券市场上存在着利用内幕信息、操纵信息和利用专业知识赚取超额利润的可能,使证券市场上广大的投资者无法了解企业真实情况并依据企业公开披露的信息进行投资,导致投资失误,损失惨重。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证券市场完善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证券市场完善分析论文 篇1:

关于完善我国证券市场退市制度的分析

【摘 要】 作为证券市场的一项基础性制度,科学的退市制度可以发挥优胜劣汰功能,促进上市公司提高运营质量,帮助投资者增强信心,保护投资者利益,强化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上市资源的稀缺性、利益关联和退市标准的相对单一导致我国缺乏有效的退市机制。退市机制的缺失扭曲了证券市场的定价功能,助长了市场操纵行为,无助于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证券市场完整的运作体系需要疏通发行和退出两个端口,在完善退出机制的同时改革新股发行制度,形成进退有序的格局。应通过完善相应的机制,引导规范的市场化重组行为。

【关键词】 退市制度; 上市资源; 稀缺性; 有效运行

退市制度是证券市场的一项基础性制度,这一制度的缺失不仅严重扭曲了证券市场的功能,而且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尽管我国在2001年就启动了退市制度,PT水仙于2001年4月被终止上市,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又向前迈出了一步,但由于种种原因,实际退市的公司数量极其有限。据统计,截至2012年年底,沪深A股市场目前有92家ST公司处于正常挂牌交易状态,其中包括46家*ST公司。A股市场建立22年来沪深两市迄今共有退市公司75家,其中,绩差公司连续亏损而退市的有49家,其余公司的退市则是因为被吸收合并。真正意义上的退市公司与沪深两市2 453家A股公司相比,累积退市率只有2%左右,与纽约证券交易所每年6%、纳斯达克市场每年8%、伦敦中小企业市场每年12%的退市公司相比,几乎是一种零淘汰的退市制度。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现行的退市制度呈现一定的滞后性,退市标准与市场化进程不相协调,一些劣质公司不能轻易退出市场,围绕“壳资源”的投机炒作行为使证券市场的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不利于资本市场的进一步深化发展。

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健全完善新股发行制度和退市制度,强化投资者回报和权益保护。2012年6月深交所发布了《关于改进和完善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方案》,上交所也公布了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方案,这意味着我国资本市场退市制度形同虚设的局面将要终结。到2012年12月,上交所先后出台了四项退市配套业务规则,深交所也发布了两项配套规则,为顺利推进实施退市机制做好了相应的准备。退市制度的实行,打通了资本市场“有进有退”的畅通渠道,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有效实现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一、完善退市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推行退市制度是证券市场规范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提升上市公司整体质量的途径,通过发挥优胜劣汰功能,有效夯实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对公司而言,退市压力可以约束上市公司管理层提高公司运营质量;对投资者而言,可以增强投资信心,引导理性投资;对市场和监管层而言,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增强了监管手段,提高了市场运行和监管效率。

(一)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

缺少真正的退市机制,只进不出的市场格局使上市公司没有后顾之忧,不能有效提升上市公司的质量,加大了证券市场的系统风险。实现劣质公司的退出,为成长良好的公司留出更多的上市机会和筹资空间,有利于改善市场的主体结构。同时,在退市制度发挥有效作用的情况下,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外部环境,促使上市公司加强内部治理,规范经营行为,注重市场形象塑造,自觉消除风险隐患,提升经营业绩,使上市公司总体质量得以提高。

(二)帮助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

严格的退市机制,将从制度上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从而巩固投资者的信心。建立和推行退市机制,利于抑制市场恶炒绩差股的投机之风,杜绝对“壳资源”的恶性炒作,减少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使证券市场向投资者发出更加正常的价格信号,帮助投资者形成健康的投资文化,树立以业绩为基础的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理念,让投资者把更多的目光聚集于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股票,规避经营不善的公司,理性选择投资对象,投资于盈利能力强、业绩稳定增长的公司。

(三)有效保护投资者利益

劣质公司充斥市场,不仅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而且削弱了投资者风险意识,损害了投资者利益。建立科学的退市制度有利于完善股市的定价功能,培育投资者的风险意识,遏制投机行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使证券市场规范、有序、稳定运行。借助退市制度的作用,使市场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机制,及时把失去竞争力、低效消耗社会资源的上市公司淘汰出局,让有限的社会资源向优质企业配置,推动上市公司提高质量,降低市场的整体估值风险,上市公司结构在竞争中得以优化,从源头上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四)强化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在没有退市机制的市场环境中,连年亏损公司的继续存在,使部分本应投向优质上市公司的资源被劣质公司占用,造成部分社会资源的低效使用和浪费,降低了整个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实施退市制度,市场保持有进有退、吐故纳新的合理状态,以发挥市场的优胜劣汰功能,使资源从低效率的公司流向优质公司,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让更多的资源为优质公司所用,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优化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随着市场资源优化,市场总体投资价值的提高,将逐步使证券市场从融资为主的市场向投融资市场转变。

二、缺乏有效退市机制的原因分析

我国主板市场虽然有退市制度,但其功能非常弱,效率异常低下,推行多年以来没有几家公司真正退出市场。一些绩差公司在濒临退市边缘时,总是能够通过所谓的重组和调账游戏,化腐朽为神奇,成功摆脱退市窘境。

我国证券市场缺乏有效退市机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上市资源仍存在稀缺性

在现行的发行制度下公司实现上市存在较大的难度,使上市公司成为一种相对稀缺的资源。上市资源的稀缺性使社会各方都希望已经上市的公司能够维持上市地位。一是上市公司本身希望能够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不断的再融资;二是上市公司所在的地方政府也尽可能避免地方的上市公司退市;三是上市不易退市难的市场机制使“壳资源”变得珍贵,一些场外公司也试图通过对“壳资源”采用并购重组方式这条捷径实现上市。各方面的需求使绩差公司反而成为一种稀缺资源,难以退市。

(二)利益关联导致绩差公司难以退市

由于体制的原因,上市公司与所在地方政府有着密切的关联,其实际控制人与地方利益关系紧密,公司退市必然会遇到所在地方政府的巨大阻力,来自地方政府的利益藩篱成为阻挡绩差公司退市的障碍。地方政府为了维持绩差公司的上市地位,通常会想尽办法,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公司退市。另外,作为上市公司债权人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往往成为绩差公司退市的阻力。只要公司不退市,银行可以通过债转股的方式保全债权,如果公司退市,金融机构的巨额债权面临风险。从金融机构角度考虑,宁可有新的公司通过重组方式替代原有公司而保全贷款本息,也不愿意公司退市。

(三)主板市场退市标准单一,为“报表重组”提供了操作空间

A股市场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这一相对单一的标准为濒临退市的绩差公司提供了“报表重组”的操作空间,致使退市机制失灵。单一的退市标准存在明显漏洞,“连续三年亏损”所采用的净利润指标仅是一个短期流量指标,绩差公司能够轻易通过花样繁多的报表重组操纵账面利润,规避退市风险。通过对ST、*ST的公司进行考察发现,“二一二”游戏式的报表重组成为绩差公司通过粉饰业绩避免退市的利器。一些公司连续出现两年亏损,甚至巨亏,但通常会在第三年通过所谓的重组实现赢利,然后又是两年的连续亏损,接下来又能奇迹般赢利。即使是连续三年亏损而被暂停上市的公司,也存在一定的运作空间,只要第四年实现微利,仍可有效规避退市。“二一二”式游戏让一些垃圾般的绩差公司不能真正实现从市场退出,成为市场上的“不死鸟”,使退市制度形同虚设。

此外,现行的会计准则为上市公司调节利润提供了便利。公司可以通过处置非流动性资产、转回以前年度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和预计负债、债务重组收益等方式,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利润。通过这种方式所调增的账面利润并非公司经营能力提升所至。尽管公司的经营状况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善,但调增利润却能使濒临退市的公司起死回生。

三、缺乏有效退市机制的危害性

我国证券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退市制度相对滞后,退市程序比较复杂,退市周期较长,使得退市效率较低,存在上市公司通过各种手段调节利润以规避退市的现象,基本处于“只进不出”的状态,一些本应退市的濒临破产边缘的绩差公司利用退市制度的漏洞留在市场,形成鱼龙混杂的局面,对市场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制约了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

(一)扭曲了市场的定价功能

在缺乏退市机制的市场中,一些本应退出市场的绩差公司钻不健全的退市规则的空子,不能真正退出。一些严重亏损的公司不仅未遭到投资者抛弃,反而成了市场的宠儿,少数存在所谓重组预期的“壳资源”被市场争相追捧,出现劣质绩差的“壳资源”股价格远高于其价值的现象。相比之下,大量具有内在价值、具有确定的良好成长性的蓝筹股的股价远不及垃圾股的价格,使证券市场的价格信号出现紊乱,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状况严重扭曲了证券市场的定价功能和估值标准,扰乱了二级市场的定价机制,导致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难以发挥。

(二)败坏了市场风气,助长了市场操纵行为

缺乏严格的退出机制容易对市场产生误导,不利于证券市场树立良好的风气。由于亏损公司可以轻易通过重组方式摆脱退市风险,长久立于市场之中,使一些公司把争取发行上市作为最重要的目标,重视发行上市而轻视持续经营和内部治理。既然可以通过报表重组等方式摆脱退市,就容易滋生弄虚作假的行为,从而败坏了市场风气。绩差公司频繁的重组容易产生大量的内幕交易,助长了市场的操纵行为,不利于维护公平交易的市场环境。一些机构和庄家通过挖掘垃圾股的重组题材,挑战市场监管和秩序,肆无忌惮恶意炒作概念,从二级市场交易中大肆牟利。

(三)无助于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

尽管一些劣质公司连年亏损,但能够通过重组或借壳上市起死回生,不会轻易退出市场,加上一些市场推手借助所谓的重组或借壳上市题材恶意炒作,导致“壳资源”的畸形价格,加重了市场的投机氛围,助长了投机行为,使理性投资受到挑战。成熟的市场可以帮助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引导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缺乏有效退出机制的市场为炒作“概念”和“题材”提供了土壤,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品种却在市场上受到冷落,使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理念难以在缺乏有效退出机制的市场中置根。退市软约束,一定程度上使得市场上道德风险泛滥。二级市场上恶炒ST股、“乌鸡变凤凰”的事例时有发生,这种状况引导投资者更加注重短期交易性机会,通过捕捉各种“概念”进行投机性买卖,加重了市场的投机色彩,影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完善证券市场退市机制的措施

(一)进一步降低退市难度

退市标准单一是造成退市机制失灵的重要原因,丰富退市标准并降低其执行难度是完善退市机制的重要举措。沪、深证券交易所分别于2012年6月底出台了《关于完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方案》和《关于改进和完善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方案》,与过去片面强调“连续三年亏损”的单一标准相比,新退市方案借鉴了国际成熟证券市场的通行做法,弥补了现行退市标准和程序的不足,丰富了退市标准,新增了净资产、营业收入、非标准审计意见、股票成交量、股票收盘均价、法定期限披露年度报告等退市标准,明确了更加严格的恢复上市和重新上市条件,通过引入风险警示板加大对重大风险公司的警示力度。虽然新规对濒临退市的企业起到了警示作用,但震慑力仍然不够,有些条款仍偏向于宽松。应在退市新规的实践中根据证券市场改革和法治环境的变化,进一步降低劣质公司退市的触发条件,建立更加顺畅的市场化退市机制。

(二)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制度

上市难和退市难是造成已上市公司成为稀缺资源的重要原因。退市难,使绩差公司能够通过所谓重组留在市场;上市难,使部分公司缺少正当上市的路径,不得不转而追捧市场上的“壳资源”。新股发行制度与退市制度是证券市场完整运作体系的两端,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制度,解决上市不易的问题,应该是完善退市机制不可或缺的配置制度,只有同时解决证券市场的进口和出口两方面的问题,才能使退市和上市两条通道变得顺畅,从而实现市场的良性运行。应改革新股发行制度,降低上市资格的稀缺性,满足更多企业上市的需求。严格的发行审核与新股市场化定价之间的矛盾是新股发行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完善新股发行制度除了强化发行市场监管、加大违规惩治力度、完善现行询价制度外,更要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消除行政审批制度造成的寻租空间,逐渐创造由现行的审批制向注册制过渡的条件。对此,应加大市场机制的培育,使企业能够更加诚信和规范治理,使交易所更加具有独立性和公正性,使投资者更加成熟,使市场中介更加规范,使监管体制和相应的司法体系更加健全。

(三)完善机制,引导规范的市场重组行为

虽然市场上存在借壳重组引发的炒作行为,也存在一定的虚假性重组,但不可否认,重组作为对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一种补充形式,是资本市场一大充满魅力的主题。资本市场的发展离不开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重组,因为重组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革故鼎新的有效手段和理想途径,也是搞活企业、盘活资产、调整和优化结构、活跃市场的需要。在一个规范的市场环境下,重组对市场发挥的积极作用远大于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说,只要有市场,就必然存在重组。重组本身没有错,如果有错,也是错在缺乏引导和规范重组行为的机制。

我国资本市场上的许多重组行为之所以偏离真正意义上的重组,出现内幕交易和利益输送,主要在于法律监管不到位和行政管理相对过宽。在法律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行政管制将阻碍市场化的并购重组行为。监管部门需要做的,不是把市场化的重组行为与假借重组题材进行的投机行为一并加以限制,而是要通过完善相应的机制,引导规范的市场化重组。为此,应围绕完善监管法规体系、强化信息披露监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市场中介行为、强化责任追究、维护投资者利益、推动和规范场外交易等环节,建立维护市场良性运转的法制和监管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规范市场上的重组行为。

【参考文献】

[1] 尚正.我国上市公司退市现状与建立退市机制的现实意义[N].证券时报,2012-03-13(A2).

[2] 屈红燕,刘伟.主板退市制度改革胎动 乌鸦变凤凰游戏该结束了[N].上海证券报,2012-02-22(F03).

[3] 王晓国.创业板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安排与制度完善[J].中国金融,2010(16):61-63.

[4] 尹中立.股票退市的认识误区[N].上海证券报,2012-03-19(9).

[5] 董登新.ST公司永不退市的制度缺憾[J].董事会,2008(6):41-43.

[6]丁艳芳.22年来仅49只股退市 上交所称A股退市机制失灵[N].上海青年报,2012-03-13(B16).

[7] 常艳军.健全退市制度 坚持优胜劣汰[N].经济日报,2012-02-08(3).

[8] 周松林.发行制度改革需要退市机制援手[N].中国证券报,2010-02-12(A04).

[9] 评论员.优化退市机制 强化市场自净[N].证券时报,2011-08-18(A1).

[10] 马宁. 退市新规被指不具威慑力[N].中国企业报,2012-07-17(8).

[11] 李晓莉.新股发行机制:问题与对策[J].西南金融,2012(4):55-57.

作者:杨建平 李晓莉

证券市场完善分析论文 篇2:

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 要] 在证券市场上存在着利用内幕信息、操纵信息和利用专业知识赚取超额利润的可能,使证券市场上广大的投资者无法了解企业真实情况并依据企业公开披露的信息进行投资,导致投资失误,损失惨重。本文对我国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立和完善证券市场监管的组织体系,制定证券市场信息监管制度,加强上市公司监管,完善证券自律管理和建立证券市场准入规则,以减弱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建议。

[关键词] 信息不对称 证券市场

作者:张子强 毕 娟

证券市场完善分析论文 篇3:

中、美证券市场的波动周期比较

摘要:本文通过HP滤波、ARMA模型及重标极差分析(R/S)来研究中、关证券市场的波动周期,总结出中、美两国证券市场波动周期的异同点及成因。

关键词:R/S分析;非周期循环

一、中、美证券市场的非周期循环检验

1.中国证券市场的非周期循环检验。中国股票市场目前还没有权威性的综合上海与深证两个证券市场的统一指数,根据深证指数与上证指数极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85),可仅以上证综合指数的走势来代表中国股票价格的波动趋势进行研究。我们用上证综合指数周数据(1990年12月19日—2005年7月11日)进行分析。通过计算,上证指数周收益率相关趋势可用AR(1)来表达。具体结果如下:

运用HP滤液、ARMA模型,重标极差分析(R/S)方法提取趋势项后计算残差,并对残差进行HP滤波及应用重标极差分析(R/S),经过计算,得出上海证券市场平均周期为61周。

2.美国证券市场的非周期循环检验。我们采用美国DOWJONES工业指数周数据(1928年10月1日-2005年7月5日)作為研究数据。计算DOW JONES工业指数周收益率相关趋势可用AR(2)来表达,具体结果如下:

表2:DOW JONES工业指数周收益率相关趋势

采用与研究上海证券市场同样的方法得出,美国证券市场平均周期为200周。

二、中、美证券市场波动周期长度差异的原因

1.中国证券市场尚处于“新兴+转轨”时期。美国证券市场在1896年成立,有100多年的历史,是非常成熟的市场。而中国证券市场成立于1990年,且多年来一直处于改革中,从实行涨跌停板制度到股权分置改革等,各项工作都有待进一步完善。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在转轨中成长的市场。另外,中国证券市场规模很小,上海证券市场总共只有1400多家上市公司,其总市值不足美国一个大型上市公司市值,而国有控股公司却占74%。在这样一个规模下,由于国有股为非流通股,因此,证券市场易受外部影响而剧烈波动,导致平均周期长度较短。当然,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深入和证券市场的不断扩容,其规模对波动的影响会逐渐削弱。

2.中国证券市场投资主体非理性行为影响证券市场波动。中国证券市场上投资主体由两部分构成,一个是机构投资者,另一个是个人投资者,而且前者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较大。机构投资者非理性的操控股票行为推动了证券市场的周期性变化。由于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不成熟,进入股市的动因是对股票价格的关注,而不是上市公司的投资项目,导致他们只知道跟住庄家,而不是依据公司的价值和宏观环境的变化趋势而理性投资。这样中国证券市场的波动周期实际上与机构投资者操纵股市的行为息息相关,庄家成为股价的主要操纵者,影响证券市场的波动。

3.中国证券市场更多的受到政策的周期性变化影响。根据宏观经济理论,经济周期决定着股市周期的变化,而股票市场的波动反映经济周期的变动。然而,通过研究发现,中国股票市场的周期变化与政策周期关系密切。事实上,从我国证券市场诞生起,它就不是一个纯粹意义的市场,而是一个背负着时代使命的经济转型期不完全意义的市场,它要承担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的职能,正是基于此,在过去的16年中,政府对发展证券市场的基本方针事实上是“为我所用”,证券市场的发展必须服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改革开放的需求,而不是从证券市场本来意义的优化资源配置的内在功能出发。因此,在市场上,政府对自己的定位是:市场的参与者和市场的监管者。而正是这种复杂多重的角色定位,导致政府在日后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政策的出台来影响证券市场的波动,从历史上六次“政策井喷”(见表3)可看出,中国股市是典型的政策市,政策始终是股市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政策的引导对市场的变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变的政策成为导致中国证券市场非周期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周佰成 周建文 方 炬

上一篇:高效栽培技术经济论文下一篇:养蜂生产国民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