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内幕交易分析论文

2022-04-16

证券内幕交易分析论文 篇1:

我国证券内幕交易的成因与防治

【摘要】 证券内幕交易极大损害了证券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损害了投资公众的平等知情权和利益,影响了证券市场的正常良性发展。而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行为人的职业道德低下、隐蔽性强等诸多因素,内幕交易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有必要从客观和主观上分析内幕交易的成因,并寻求防治措施,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

【关键词】 证券内幕交易 成因 防治

一、证券内幕交易的界定与危害

1、证券内幕交易的界定

内幕交易是指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和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利用内幕信息从事交易证券活动,以期获取收益或减少损失。内幕交易的界定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内幕信息的知情人的确定;二是内幕交易行为的发生。

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包括:发行人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东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发行人控股的公司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由于所任公司职务可以获取公司有关内幕信息的人员;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工作人员以及由于法定职责对证券的发行、交易进行管理的其他人员;保荐人、承销的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服务机构的有关人员;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人。

内幕交易行为包括:内幕消息的知情人利用内幕信息买卖证券或建议他人买卖证券;内幕消息的知情人向他人透露内幕信息,使他人利用该信息进行内幕交易;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利用内幕信息买卖证券或建议他人买卖证券。

2、证券内幕交易的危害

证券内幕交易极大地损害了证券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诱发道德风险和过度投机,易给其他投资者带来很大的风险。

我国证券市场的一个明显特征之一就是散户为投资的主体,由于证券内幕交易能使投资者提前作出买卖决策,从而获取更多的收益或减少更大的损失,所以投资者都期望自己知晓内幕信息而提前买卖证券。但广大的散户投资者接触和掌握的信息很有限,在进行证券投资时往往容易听从市场传言而作出买卖决定。这种羊群效应恰好容易被内幕交易者所利用,并诱发道德风险和过度投机。如当上市公司有重大利好内幕信息未发布时,内幕交易者提前买入股票,甚至内部人有意延迟发布信息,待买入的股票数量达到理想状态时,再进行发布。在此过程中,该公司股票价格可能会出现较大波动,引起各种猜测和传言,进而诱发散户投资者进行过度投机,从而使股价出现过大的涨幅,内幕交易者再乘机高价套现,将高股价风险转嫁给其他投资者。这不仅破坏了信息公开披露制度,也造成我国证券市场非正常波动和非正常发展。

二、我国证券内幕交易的成因

1、内幕交易的隐蔽性强和查证难度大

证券内幕交易容易产生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其隐蔽性强和查证难度大。首先,知晓内幕信息的内幕人员将重大内幕信息有意或无意透露给他人时,不仅场所比较隐蔽,还更多地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如手机、网络等进行信息的传递。其次,内幕交易者在获取内幕信息后进行交易时做得比较隐蔽,监管部门也难以察觉,特别是极少数内幕交易者其交易量本身也不大,对某支股票价格和交易量的短期影响非常小。监管部门查证内幕交易时的难度大,如果当事人拒不承认,查办人员往往难以获取确凿的证明材料。

在我国股票市场上,很多公司的重大信息尚未发布,其股票价格却开始出现大幅变动,交易量明显放大,待一两天或更长时间后,该公司才正式发布一些重要信息,说明该公司内幕信息很可能已经泄露。资料显示,2008年初至2011年底,证监会共获取内幕交易线索的案件426件,立案调查的只有153件。截至2011年底,全国法院审结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犯罪案件共22件,其中2007年1件、2008年1件、2009年4件、2010年5件、2011年11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内幕交易的隐蔽性强和查证难度大。

2、内幕交易利益驱动

内幕交易之所以屡屡发生,与内幕交易的利益驱动有很大关系。由于证券流动性很强,交易便利,从事内幕交易者往往能获取巨额的收益回报。在重大信息未发布前,股票价格一般与市场大盘走势相同,待重大信息公布后,投资者根据信息迅速作出判断和买卖决策,股票价格和交易量则往往会出现重大变化,而内幕交易者却在信息公布前已买卖该股票,由此可获取较高的收益或减少更大的损失。内幕交易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内幕信息知情人利用掌握的内幕信息直接进行股票交易达到获利或减少亏损的目的;一种是内幕知情人主动或被动告知其他有关人员,由他人进行股票交易而获利或减少亏损,然后与他人进行利益分成。因为内幕交易能给参与者带来额外收益,所以有些人铤而走险参与内幕交易。

3、内幕交易违法成本低

内幕交易违法成本低是内幕交易普遍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按《证券法》的规定,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或者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在涉及证券的发行、交易或者其他对证券的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公开前,买卖该证券,或者泄露该信息,或者建议他人买卖该证券的,责令依法处理非法持有的证券,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三万元的,处以三万元以上六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单位从事内幕交易的,还应当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以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工作人员进行内幕交易的,从重处罚。该法律规定对直接参与内幕交易并获取较大收益者处罚力度大,而对间接参与者如仅提供内幕信息的人处罚力度很小。例如,内幕信息知情人,提供内幕信息给直接参与者进行内幕交易,往往是在待其获利而又没有被查出的情况下再进行利益分成,如此前被查出,则提供内幕信息者属于“没有违法所得”情形,处罚自然比较轻。

4、相关从业人员职业修养不高

如前所述,内幕信息的知情人不仅包括上市公司内部主要高层及与公司有重大股权关系的公司主要高层,还包括证券机构的一些人员,这些人员往往熟悉内幕交易查处的法规和程序,其中,部分人员职业修养不高,他们参与内幕交易时的隐蔽性很大。此外也有少数内幕信息知情人保密意识不够,无意地将内幕信息透露给了他人。

5、我国庞杂的人缘关系背景

我国内幕交易现象频发的一个特殊原因是人缘关系庞杂,人口多,亲戚多,再加上同学、同事、朋友等人缘关系,一些内幕信息知情人往往为了维系好这些庞杂的人缘关系,有意无意地泄露内幕信息,不仅造成我国股票市场内幕交易现象严重,且导致众多投资者四处打探内幕信息,各种传言不断,引起股价非正常波动。

三、证券内幕交易的防治

1、上市公司内部建立内幕交易监督组织

内幕信息泄露的一个主要源头是上市公司内部,而上市公司里直接或间接知晓内幕信息的人是比较多的,仅依靠证监会和交易所来查证是明显不够的。因此,上市公司内部有必要建立内幕交易监督机构,严格控制内幕信息知情人范围,加强内幕信息知情人的监督,并承担相应的监管责任。如可研究在上市公司内部建立以董事、监事、总经理等组成的内幕信息监控机构,主要负责公司内部人员泄露内幕信息、加强保密意识。

2、证券机构加强自律监管

我国有相当一部分证券内幕交易事件是由证券机构从业人员造成的。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工作人员以及由于法定职责对证券的发行、交易进行管理的其他人员,如保荐人、承销的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服务机构的有关人员因所处行业职位特殊而掌握了较多的内幕信息,为此,这些证券机构必须加强自律监管,成立内幕信息监管部门,加强内幕信息知情人的监督,并承担相应的监管责任。

3、完善内幕交易的法律法规和信息披露制度

内幕交易违法行为的一个特点是受害人的确定和经济损害程度的确定比较困难。如利好信息发布前,内幕交易者买入证券,待信息发布后,股价不断上涨,此时如果其他投资者进行买入,可能会出现无实际受害人情况,若股价涨到高点后下跌,部分投资者会发生亏损,这种损失并不能认定是由内幕交易者造成的;如利空消息发布前,内幕交易者卖出证券,待信息发布后,股价不断下跌,此时其他投资者会发生损失,但这种损失显然并非单一由内幕交易者造成。正因内幕交易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无法确认,使民事损害赔偿无法进行。故应进一步完善内幕交易的法律法规,除加大内幕交易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外,还需研究确定内幕交易的民事损害赔偿制度,还投资者公道。

根据新刑法的规定,内幕交易情节严重的,将以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进行刑事处罚,自然人犯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单位犯罪的,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也于2012年6月1日起实施,该解释进一步完善了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的认定等,此举可望更有力地打击内幕交易行为。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也是减少内幕交易的重要手段。按《证券法》规定,发行人、上市公司或者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未按照规定披露信息,或者所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三十万元以上六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以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这种处罚力度不够,还应将违反信息披露制度与有关的内幕交易行为联系起来,如上市公司未及时披露重大信息,而给内幕交易者带来便利的,应加重处罚。

4、建立社会力量监督制度

内幕交易的严重程度不同,主要与参与者交易额、股价变动幅度、获利程度有关,有些内幕交易因参与者交易额小、获利小,对其他投资者损害甚微,往往被忽略,监管部门也难以查出。故应建立社会力量监督制度,鼓励广大投资者举报内幕交易违法行为,对内幕交易行为的举报者给予奖励,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内幕交易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环宇:浅析内幕交易的危害及监管制度的完善[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2] 王世权:治理内幕交易当追根溯源[J].董事会,2010(7).

(责任编辑:胡婉君)

作者:刘松鹤 叶梦津

证券内幕交易分析论文 篇2:

光大“乌龙指”案管辖权落槌投资者维权仍有变数

尽管在程序上,管辖权的问题已经解决,但是杨建波提起的行政诉讼,成为投资者索赔路上新的“绊脚石”

光大证券内幕交易案于今年1月份获得法院立案,之后,光大证券向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出管辖权异议,认为本案应由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审理,而不应由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经审查后认为,其依法具有关于该案的管辖权,遂驳回光大证券的异议申请。光大证券随后上诉至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2014年3月28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的《民事裁定书》(见附件)裁定驳回光大证券的管辖权异议,乌龙指事件的管辖法院之争终于尘埃落定,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实质性审理即将开始。

尽管在程序上,管辖权的问题已经解决,但是杨建波提起的行政诉讼,成为投资者索赔新的“绊脚石”,如果该行政诉讼案件中杨建波取得胜诉,则证监会对光大证券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不再有效,光大证券构成“内幕交易”的前提亦不复存在,投资者的索赔也将失去最重要的事实依据。

乌龙指拉升股市暴涨

据21世纪网,2013年8月15日,上证指数收于2081点。8月16日,以2075点低开,到上午11点为止,上证指数一直在低位徘徊。

异动发生在11点05分,准确说是11点05分的后半分钟,接近11点06分。在这半分到一分钟内,多只权重股出现瞬间出现巨额买单。

大批权重股瞬间被一两个大单拉升之后,又跟着涌现出大批巨额买单,带动了整个股指和其它股票的上涨,以致多达59只权重股瞬间封涨停。

指数的第一波拉升主要发生在11点05分到11点08分之间,然后出现阶段性的回落。

不少市场参与者,对突如其来的急涨反应过来,意识到拉升背后、或有未知的利好,毫不犹豫的转身大举杀入,11点15分起,上证指数开始第二波拉升,这一次最高摸到2198点,在11点30分收盘时收于2149点。

11点29分,21世纪网从权威渠道获得一条独家消息:“今天上午的A股暴涨,源于光大证券自营盘70亿的乌龙指。”接下来,21世纪网又从多个可靠渠道对此条消息进行了求证。

中午11点32分25秒,21世纪网发布新闻《A股暴涨:光大证券自营盘70亿乌龙指》。

下午13点,光大证券公告称因重要事项未公告,临时停牌。

14点23分左右,光大证券发布公告,承认套利系统出现问题,公司正在进行相关核查和处置工作。有传闻称光大证券方面,下单230亿,成交72亿,涉及150多只股票。

16点27分左右,中国证监会在下午召开的通气会上表示,“上证综指瞬间上涨5.96%,主要原因是光大证券自营账户大额买入。”“目前上交所和上海证监局正抓紧对光大证券异常交易的原因展开调查。”

光大证券遭重罚

光大证券在事发当日下午1时即停牌;上交所、中金所、证监会当天收盘后即有公告和表态;随后的周末证监会进一步公布初步调查结果。

2013年8月18日下午,证监会及时通报了初步调查结果。严义明律师称,证监会的表态将光大证券当天的行为分成了两个部分。“在当天上午,光大证券生成的巨量市价委托订单,可以理解为误操作或技术性错误。但下午进行的ETF卖出和卖空股指期货合约,则涉及到价格操纵和内幕交易。因此,证监会对光大证券正式立案调查,并表示要严肃处理。这样的表态,说明投资者完全可以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权。”

同日下午,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又一次通报了8月16日光大证券交易异常的应急处置和初步核查情况。发言人称,经初步核查,光大证券自营的策略交易系统包含订单生成系统和订单执行系统两个部分,存在程序调用错误、额度控制失效等设计缺陷,并被连锁触发,导致生成巨量市价委托订单,直接发送至上交所,累计申报买入234亿元,实际成交72.7亿元。同日,光大证券将18.5亿元股票转化为ETF卖出,并卖空7130手股指期货合约。发言人表示,在核查中尚未发现人为操作差错,但光大证券该项业务内部控制存在明显缺陷,信息系统管理问题较多。上海证监局已决定先行采取行政监管措施,暂停相关业务,责成公司整改,进行内部责任追究。同时,中国证监会决定对光大证券正式立案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依法作出严肃处理,及时向社会公布。

证监会此后认定这一行为是内幕交易。对光大证券和相关责任人员采取“顶格”行政处罚措施,光大证券被罚5.23亿元。同时光大证券相关责任人杨剑波等人分别给予警告、罚款60万元并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光大乌龙指主角状告证监会

据新京报,光大证券“乌龙指”主角杨剑波因不服证监会对该事件的判罚,今年2月8日将证监会告上法庭。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月18日称,上述诉讼已正式立案。

杨建波的代理律师杨翼飞对证监会处罚提三点质疑。

证监会此前称,光大证券本应戒绝交易,待内幕信息公开再合理避险。光大证券在内幕信息依法披露前即着手反向交易,明显违反了公平交易的原则。

杨翼飞质疑处罚缺乏法律依据。他说,按照《证券法》和《期货交易管理条例》规定,光大证券因程序错误出现的错单并不属于内幕信息,而证监会对相关法条的解释是在对冲行为发生后才做出的,违反处罚法定和公开原则;同时公开认定存在错误,光大证券错单交易出现后即被媒体广泛报道,因此不构成内幕信息。

此外,对冲措施属于基于市场中性策略型投资的交易原理进行的常规性必然性操作,内幕知情人不存在牟利的主观目的。

杨建波诉证监会的行政诉讼,看似为杨建波的个人行为,但对维权的投资者而言,却实实在在构成了新的绊脚石,如果该行政诉讼案件中杨建波取得胜诉,则证监会对光大证券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不再有效,光大证券构成“内幕交易”的前提亦不复存在,投资者的索赔也将失去最重要的事实依据。

管辖权问题刚解决,行政诉讼接踵而至,投资者维权之路“荆棘丛生”。 随着杨建波起诉证监会的案件4月3日开庭审理,乌龙指事件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法学人士质疑赔偿范围

“乌龙指”事件中到底谁能索赔?

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从2013年8月16日事件发生,到2013年11月14日晚间光大证券发布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公告,再到12月2日上海法院确认受理首例案件,每一步进展都牵动着投资者的心。

关于“乌龙指”事件中受损投资者如何维权的问题,多位律师同仁都发表过各自的观点,但由于没有司法解释和司法实践,大家对“乌龙指”事件的法律性质和索赔范围认识不一,投资者更是一头雾水,学术界和理论界则更是近乎禁声的状态。

上海杰赛律师事务所王智斌律师认为,界定索赔范围,应以全部现行有效的法律体系为准,而不是以《证券法》为限,在《证券法》体系之外,光大证券同样存在明显的侵权责任, 《证券法》第76条第3款规定,“内幕交易行为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行为人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证监会将光大证券的行为界定为内幕交易,并且内幕交易的时间段为2013年8月16日13:00至14:22分,如果按照证监会认定的事实,从理论上来说,只有在内幕交易时间段内存在反向交易的投资者才具备索赔资格,具体而言,光大证券在内幕交易时间段卖出了50ETF和180ETF以及IF1309、IF1312股指期货合约,那么,就只有同样时间段内买入50ETF 、180ETF、IF1309股指期货合约、IF1312股指期货合约的投资者,方可索赔。

上述索赔范围无疑将很多买入权重股的投资者挡在了门外,这并不是说内幕交易时间段内买入权重股的投资者并未受到侵害,但由于光大证券在内幕交易时间段内并未直接交易权重股,该类投资者的损失并非直接来源于光大证券的交易行为,那么,在现行《证券法》体系下,该类投资者索赔存在一定的法律障碍。

他还表示, 光大证券是上市公司,“乌龙指”事件也发生在证券市场,但并不是说整个事件中,投资者只能依据《证券法》追究光大证券的责任,事实上,有些投资者还可根据《侵权责任法》追究光大证券的侵权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在“乌龙指”事件中,大盘当日的巨幅波动是由于光大证券的过错造成的,如果投资者的损失与大盘当日波动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则投资者亦可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向光大证券索赔。

经过我们分析,在2013年8月16日上午11时05分之前买入股指期货空头合约的投资者,其损失与大盘突然间的异动存在直接因果关系,由于大盘异动是光大证券过错行为造成的,因而,2013年8月16日上午11时05分之前买入股指期货空头合约的投资者亦可索赔。

对于当日11时05分之后至上午收盘前买入权重股或股指期货的投资者而言,由于大盘当时已经暴涨,投资者损失与其盲目追高(或盲目做空)存在一定关联,并非直接和全部源于光大证券的过错,因此,该部分投资者和光大证券存在混合过错,其损失很难得到全额赔偿。

综上,简而言之,在《证券法》视野下可索赔的投资者范围为:

1.2013年8月16日13:00至14:22分买入50ETF 以及180ETF的投资者;

2.2013年8月16日13:00至14:22分买入IF1309、IF1312的期货投资者(多空均可)。

《侵权责任法》视野下可索赔的投资者范围为:

2013年8月16日上午11:05分之前,持有空头头寸的期货投资者。

日前,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已受理了上海杰赛律师事务所依照《侵权责任法》提交的两位投资者的起诉,证明了我们观点已初步得到法院认可,打破了之前“不受理上午交易投资者索赔”的传言。

作者:苏建军

证券内幕交易分析论文 篇3:

浅析证券内幕交易存在的法律问题

摘 要:证券内幕交易案件近些年屡有频发,笔者着眼于内幕信息界定问题、对于内幕人员的规定以及信息披露制度健全与否三部分,逐一阐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智识浅薄还有不足望指正。

关键词:证券内幕交易;内幕信息;信息披露制度

在认定内幕交易行为存在之时,我们不仅要将行为人的行为置于法律规定之下以审查其行为的合法性,有法可依是规制内幕交易违法行为的前提也是法律的应有要求,我国证券内幕交易法律认定制度在笔者看来存在内幕信息界定不明确、内幕人员的规定有遗漏、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等问题,笔者也将在下文中阐明观点。

一、内幕信息界定不明确

法律对专有名词界定不清之时,就存在理论和实务上的衔接不恰,对于内幕信息一词,何为内幕信息,就出现了对核心特征界定不清的情况以至于影响近几年所发生的重大内幕交易案件,在我国界定内幕信息就存在这样的不足,仅以内幕信息三性就决定其属性,此种认定标准是存在缺陷的。主要表现为:

(一)“未公开性”标准不够明确

“未公开性”的特点就直接决定以及明确了对内幕信息的要求,即内幕信息一定是未被公开的信息,排除已被公开信息成为内幕信息的情况,且“内幕”二字也再次表明了立法者对未公开三个字精准的描述。因此,知道或者了解内幕信息的人就有义务对外保密,以保证其不被知悉人以外的人获取。而反观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其的规定过于粗旷,内幕信息的公开方式过于形式化且公开标准的实质尚不明确。尽管《证券市场内幕交易行为认定指引》(试行)中具体归纳了内幕信息的公开方式,但是行为人未按法定形式公开或者披露内幕信息的情况是否是实质公开仍存在争议。例如,行为人凭借证券市场情况进行主观推测,进而得到的结论与内幕信息是在某种程度上吻合的,且在证券市场广为传播,那么,此种类型的公开是实质上的公开内幕信息么?实践中此情况多见,但法律并没有给出满意的答案。

(二)“确定性”标准缺失

“确定性”的标准一旦缺失就存在不确定性,不确定此信息是否会产生影响。此种不确定性在实践中,就体现在利用当事人在谈判过程中所达成的合作意向等非正式合同的信息,是否属于内幕信息。谈判意向等能否被规定在内幕信息的范围内还无明确规定,因此,明确确定性的标准将极大地有利于处理实践中遇到的内幕交易案件,不管全面列举还是除外列举均有利于解决实践问题。

(三)“重要性”标准过于狭窄

“重要性”一词体现了此信息是会给证券市场和价格带来重大影响的,左右着投资者的收益或损失。法律将对证券价格有重大影响的、尚未公开的信息称之为内幕信息,在笔者看来,此中“有”字是绝对表述而非相对表述,这种表述带来的后果就是存在很多模棱两可的情况,能否构成内幕信息就存在争议。内幕信息不会一成不变的按照既定形式出现,更多的是需要认定此种形式下的信息是否就是我们法律规定的内幕信息,如果新型信息出现后,还未对证券市场造成任何影响,又或是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间节点对证券市场价格存在影响。根据定义这种信息就不会被认定为内幕信息。还有一种被公开后的信息仅对价格波动影响很小,但还是有行为人因此而获利,这种信息仍不属于2014年《证券法》对内幕信息的定義,下文所述证券法均为2014年。此时,证券市场获利人的行为并不构成内幕交易行为,适用混乱的源头就在于标准的不确定。

二、内幕人员的规定有遗漏

通常对内幕人员的理解就是知悉内幕消息的人,其中就包括合法渠道获知和违法渠道获取,且进行了内幕交易的行为人,称为内幕交易主体。《证券法》第73条规定,这种对内幕交易主体的划分实际上就是依照获取信息途径是合法的还是违法的划分。在第74条中是采用列举的方式平铺来划定内幕人员的范围,弊端明显。根据规定分析,“其认定内幕人的标准在于内幕人的身份,而不在于是否掌握内幕信息。同时,对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的界定也过于狭窄,除非能证明其是采用非法手段获内幕信息,若是无法证明,则其就被排除在该范围之外,这难免会让一些获知内幕信息的人不受监管规则的限制。”笔者认为,身份性不足以成为衡量行为人了解信息与否的标准,而应以知悉为标准,只要知悉就是了解内幕信息的人,就有可能成为内幕交易主体,这样既可以避免局限性还可以避免损害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三、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每一种制度的建立不是凭空的,而是存在一定立法目的。在上市公司准备上市之前,对其自身信息的披露是预防证券内幕交易法律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用以防止内幕人利用已知的、其他人未知的消息以及时间差进行交易获取利益。我国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规定相对完善,其对信息披露制度原则性的规定体现在63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对发行人和上市公司应对哪些信息进行披露做出详细规定,法律链接证券法第10条规定、第20条也做出相应规定。书面文书类的,需要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债券募集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与临时报告等上交,信息必真实、有效无虚假成分。其中,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债券募集说明书、上市公告书为我国证券发行的信息披露要求,定期报告与临时报告为上市公司持续性信息披露的要求,我国法律还详细规定了定期报告与临时报告披露的时间要求、并用列举的方式规定了其内容要求以及披露信息应具备的2个标准,确保公告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及时性。信息滞后导致错失最佳交易时间出现亏损,早已获悉内幕消息的人利用优势提前做好买去卖出股票的决定,以此获利,消息滞后、时间滞后给交易人带来的损失却不是滞后的,而是巨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当然同时也违反了证券市场的公平原则,在这片暗礁涌动的潮汐中不应存在优势者利用优势损害其他人的利益,这是法律所不能容忍的。

参考文献:

[1]刘俊海,宋一欣.中国证券民事赔偿案件裁判文书汇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9-32.

[2]赵岗,朱忠明,王博林.中国证券业监管发展与改革研究[M].中国发展出版社,2015:281-329.

[3]商浩文.论内幕交易犯罪中内幕信息的司法认定[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4,02.

[4]刘东辉.论“光大证券事件”中的期货内幕交易[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4,10.

作者简介:

顾怡泽(1988~ ),女,汉族,山东烟台人,沈阳师范大学法律硕士专业在读研究生。

作者:顾怡泽

上一篇:银行业垄断行分析论文下一篇:教育行政公共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