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2022-05-12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一高校教学管理可分为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但由于种种原因,两者存在着失衡现象,即偏重行政管理轻视学术管理,学术管理行政化,行政管理泛化,使教学管理的丰富内涵变成惟一的日常教学行政管理,教学管理仅仅满足于维持日常教学秩序,处理教学事故等低水平上。在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渐复苏的当下,其弊端日益显现。

第一篇: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高校档案管理与高校教学改革的功能互动

摘要:以高校档案管理在新时期的功能特点为出发点,从新时期高校档案管理的功能精准定位入手,通过i进“精准营销…行商”的现代营销理念,阐述档案管理如何为高校的教学改革服务,以实现档案管理与现代教学趔革进行互动,提高高校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关键词:档案管理;精准定位;教学改革;功能互动

文献标志码:A

档案管理是高校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衡量一所学院办学质量和管理效应的关键指标,也是高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数据支撑。目前,我国高校已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与此同时,也对高校档案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集中表现在档案信息材料在大量增多,对信息需求的程度更深,对服务的手段要求更高。如何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使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学校的教学改革?笔者认为应正确认识新时期档案管理功能的扩展特点,引进“精准营销”“行商”的营销理念,以此来完善档案信息的管理和服务功能,利用云计算技术和移动互联平台,并做好与高校教学改革的功能互动。

1 新时期高校档案管理功能的再认知

1.1 档案管理信息收集功能的外延扩展

传统档案管理主要局限于纸质档案、各种介质的声像及电子档案。而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实施“质量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设实践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名师”表彰、建设优秀教学团队、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校企合作、政产学深度融合、项目化课程改革等在教学改革工作中形成的各种档案信息材料,都是最具开发潜能的一部分室(馆)藏。

1.2档案服务管理手段的拓展

在扩大室(馆)藏的同时,档案部门就学校改革信息利用快和数量多的情形下,可以更多地使用现代信息资源。随着互联网和云技术的引进,档案管理可以通过更加先进的网络技术进行精准服务。在权限范围内,利用者可以通过现代手段,随时随地接收、查阅档案信息,不必再恪守档案部门固定的作息时间、地点。档案服务由室(馆)内拓展到了室(馆)外的任何角落,并通过引擎搜索,使传统档案室(馆)中原来分散、零乱的信息,经过提炼、整理、编辑出二次信息,使档案用户在短时间内可以掌握某一问题的详细资料,从而取得较好的利用效果。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使档案管理的服务功能正由传统原始直接的服务向多样化的信息服务转化。

2新时期高校档案管理功能的精准定位

2.1 现代档案服务对象的精准定位

高校档案服务对象主要为三个方面:一是学院各级管理部门,二是学生及教师,三是学院以外相关部门。如何提高档案服务的效率,主要体现在如何对服务对向进行精准定位,向他们提供和开发有价值的信息材料,服务于技能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其关键是要引进“精准营销”的理念。即在新的发展时期,职业院校要与企业深度融合、与政府密切协作、与社会广泛接触已是高校多元化发展形态,要使双方达到相互了解,相互认可,就需要提供各自的档案信息材料。在这样的环境下,档案服务对象扩大了,包括本校毕业生、企业员工、政府官员、评估专家、同级或兄弟院校领导、国外友人以及社会各阶层人员。如果档案管理仍然采用原来的服务模式,不能实现全面精准定位,那么很难改变传统档案管理的实效。

2.2现代服务理念精准定位

传统档案部门的服务理念主要是“坐商”式的被动服务理念,档案管理效率低,使用者牢骚满腹,效果不明显,这与现代高等教育跳跃式发展及追求高效率的要求相去甚远。现代档案管理服务理念需要引进“行商”的营销理念。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利用各种渠道,“为档案找利用者”“送信息上门”,开展主动服务,让档案信息在管理者与使用者之间无障碍地传递。一方面发挥现代档案功能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引进“行商”式营销理念,可以让档案信息使用者从多角度、全方位地感知档案管理部门及人员是真心为他们服务,从而增加他们的愉悦感,提高他们的使用效率。而且让信息使用者主动向档案管理部门提出他们的想法,档案管理者可以利用这些反馈意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发挥现代档案“精准营销”的服务功能。

2.3档案管理室(馆)藏的精准定位

档案管理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就是收集和管好档案,最大限度地满足学校发展建设的需要。高校档案室(馆)是永久保存学校档案的基地及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利用资料的中心。新时期,高校的室(馆)藏,应实现质与量的统一,以教学档案为中心,兼顾党政类、科研类、基建类、仪器设备类档案和人事、会计等专门档案,以满足利用者多元化的利用需求。同时还应收集声像档案、实物档案、电子档案等,馆藏还应具有学校特色,如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重点学科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著名人物等,实现高校档案馆藏的准确定位。

高校的档案馆藏现状不容乐观,经常是“保存的档案没人要”“需要的档案找不到”,造成档案信息供求关系不平衡。一方面档案的容量在逐年递增,另一方面使用者却反馈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其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应该从档案部门健全馆藏体系,扩大馆藏容量,优化馆藏结构做起,寻求通过网络与同类院校建立起完善的档案信息共享机制,实现馆际互借的有效机制。

2.4档案管理人才的精准定位

现代高校档案部门普遍面临着现代管理及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尤其是云技术和互联互通、二维码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同时,也缺乏具备为各种专题和定题服务,进行档案材料的深层次开发的能力的人员。针对目前高校档案管理人才匮乏的现状,除了应该重视对现有馆员专业教育和技能常规的培训、转变服务理念和业务素质以外,还应该采取脱岗进修的方式挖掘现有人才的潜力,引进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

3新时期高校档案管理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功能互动

3.1 档案管理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

新时期高校档案管理功能的显著变化是如何利用现代管理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建立档案信息管理平台,整合传统档案,按照用户需求,重构档案信息服务体系。体现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第一,明确档案管理与教育教学改革互动的重要意义,建立与时俱进的新理念,做好主动服务工作。第二,针对学校各层次档案信息使用者的特点,借鉴精准营销的思想,构建精准利用服务平台。如领导需要把握全局的信息,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关于高校建设发展最前沿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措施;教师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建立试题库;学生要利用自己的学籍材料证明自己的学历和身份等,根据不同需要,建设相应需要的馆藏。第三,增加必要的投入,完善档案管理软件和硬件建设,建立起覆盖全校范围的档案信息服务系统,以及一批大容量的、有特色的、规范化的、标准化的档案信息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开发数字信息资源,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管理,便于查询和检索。第四,承担培养利用者信息素养的职责,教育和引导利用者有效地利用学校档案信息资源,维护它的完整与安全。第五,培养各部门兼职档案员,对利用者开展专题服务,特别是对教师开展信息服务。同时,及时引进专业人才,为实现现代档案管理功能提供人才保障。

3.2档案管理引领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发展

现代档案管理要符合于时代的变迁。目前高等教育出现了许多的新特点,国家对于教育改革多以文件和项目的方式下达。因此,档案管理在与学院教学改革的互动中,首先,要把握住文件的主体精神,利用档案管理中政策的先知先觉功能,及时接收和传达最新信息,并及时进行档案汇编,利用网络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将有关方针政策及时传递给广大教师和相关管理部门,为学院决策服好务。其次,要对广大教师在教学改革中所形成的各类成果及信息,例如专业设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精品课程建设(包括微课、慕课)、师资建设、示范性高校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化课程改革、招生就业等问题进行调研、筛选、整理,编辑出带有指导性的关于国内外同类院校的教学经验、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需求等方面的参考资料,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事实依据。第三,利用档案信息交流平台,实现院际间档案信息交流和互借共享。

总之,高校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时期,带给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机遇大于挑战,主动寻求新的功能定位和移动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与时俱进,做好教育教学改革各项服务工作,是体现高校档案管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重要途径。

作者:张海燕

第二篇:高校教学管理应强化学术管理

高校教学管理可分为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但由于种种原因,两者存在着失衡现象,即偏重行政管理轻视学术管理,学术管理行政化,行政管理泛化,使教学管理的丰富内涵变成惟一的日常教学行政管理,教学管理仅仅满足于维持日常教学秩序,处理教学事故等低水平上。在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渐复苏的当下,其弊端日益显现。

1.由于教学过分依赖行政管理或科层化管理,类似政府机构的教学行政管理,条条框框限制多,统得死,管得严,压得重,使得作为学校主体的教师突破教学程式、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的积极性常被压抑,学生探索创新、发展个性的自由空间常遭封闭,教学活动缺乏活力。在这种约束机制下,师生有一种被“管束”的感觉和失落情绪,多数人实际上采取了谨慎、消极甚至抵触的态度,使管理效果明显打了折扣。毫无疑问,教学活动必须有规范,管理必须有制度。规范作为个人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是对个人自由意志与活动空间的一种约束。在任何一个集体中,个人行为若不受到一定约束,意味着对集体和其他人自由意志与活动空间的侵犯;反之,个人行为若不造成对集体与他人自由的侵犯,这种个人行为就不该受到约束。这,就是规范的合理限度。如果教学管理的条条框框过多,则可能意味着对师生限制过多。有道是“强人之所不能,虽令不劝;禁人之所必犯,虽罚必违”。过于琐细、过于密集的“规矩”,不啻是对规范管理本身的自我否定。

2.教学管理者疲于奔命,整天忙于应付繁杂的日常行政事务,常常就事论事,很少依据教学规律从全局的高度研究、改革教学管理,对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材建设等方面的管理缺乏认真而科学的思考、研究和论证,从而很难做出符合规律、顺应趋势的科学决策,教学管理在低水平上徘徊。管理者们疲于抓“小”而无暇抓“大”,管理变得愈加繁琐,条例越来越“军规划”,而在涉及鼓励学生独立自主进行研究性的学习、激励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上却显得无能为力。什么都为,什么都没有为。管理者与师生的关系紧张甚至恶化,管理措施不断呈现“疲劳症”迹象。对此,高校教学管理枢纽部门——教务处的处长们深有感言:教务处的活“不好干、干不好、好不干”。

3.内部结构错置。偏重行政的教学管理,没有正确把握高校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滥用物的生产方式及其质量监控模式来建构非物质形态的活动及其质量保障体系,致使本该占据支配地位的人文激励机制被置于从属地位,而本该居于辅助地位的约束手段却占据了主导地位。加之管理者对激励的理解与运用没有真正触及教学主体的文化价值和心理需要,从而不能从根本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相反,行政人员成了支配教学的核心,教师的行为价值,不取决于教育价值、学术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而是取决于它与行政权力的顺应度。这样,教师会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表面的教学环节上,为备课而备课、为上课而上课,满足于按时上下课,满足于教材、教辅提供的内容,有的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根本不去顾及学生的需求和对知识更新的渴望,也不追寻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这样的结果只能是教师身心疲惫,教书苦、教书累,教苦与苦教实实在在、教乐与乐教难以体现;学生厌学情绪潜滋暗长,内在的学习动机难以激活,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发挥。

4.教学管理校、系(院)职责不分,导致管理混乱无序、重心错位。由于偏重行政的教学管理,行政命令气氛很浓,系(院)级管理对学校管理过于依赖,结果使处于教学管理中心的系级管理成为管理的边缘,学校有关部门常常视系级教学管理的职能主要为执行和落实学校相关教学计划和文件。系(院)级教学管理者自身也往往认为,其管理功能无非是按学校的要求上传下达,填填表格、整理档案、应付检查,往往是照着文件办,凭着感觉走,停留在经验管理的层次上,年年岁岁,日复一日,把自己置于一种无所作为的境地。

可见,高校教学管理不能过于依赖行政管理,也不能没有学术管理。学术管理主要是指学术事务的管理,是管理者根据教学和学术发展的规律及知识理论的权威性,依靠专家、学者对大学内部学术性工作开展的管理活动。其主要内容有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培养、学位授予等。学术权力不同于行政权力的“权力”,它的存在与否,依赖于专家的专业背景和学术水平,是学术组织及学术人员通过各种途径管理学术事务的权力,这种权力扎根于学科专业,具有自主性和松散性,权力的核心是“力”(学术地位)而不是“权”(行政职位),力大权大。学术组织不同于行政组织,行政组织具有严密的科层式结构,上级对下级具有绝对的控制权,而学术组织一般处于松散的状态,上级对下级往往是指导性意见。行政管理、学术管理,这两者是高校教学管理中不可分割的,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学校的整体目标,不可偏废。但由于目前行政管理过于强化,学术管理过于弱化,因此,必须“矫枉过正”,强化学术管理,切实以人为本。

1.充分认识学术管理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地位,充分尊重学者、学术组织在教学管理决策中的作用。通过制度创新和内部体制改革,实现由行政管理为主导的高度集中的教学管理模式向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变。明确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各自发挥作用的领域、范围,建立依法治校,依法管理的运行机制。同时,应逐步消除“官本位”思想,牢固确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为教育服务,为学习服务,为师生服务。按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建立一支高效的学术与行政相结合的教学管理队伍。

2.高校是学术组织,不同于政府机构,高校更多的是需要自由讨论、自由交流。行政管理自上而下,绝对服从,这种组织形式是一种宝塔形的结构;学术组织与此不同,既有行政力量、党的力量,更有学术力量,高校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学术、是事业,而不是权术、“位子”。高校的管理应当遵循自己的逻辑,而非套用行政化的机关模式。所以高校的组织结构是一种扁平结构,重心在院系级,而不在学校。只有每一个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了,负责任的精神体现了,才能真正培养合格的人才。当年,蔡元培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办学理念,对北京大学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破除其官场性质、官僚习气和读书做官的价值观;聘请各种不同政治倾向和学派的著名学者,在学术上各抒己见、自由探讨,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校园学术氛围,为北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我们更需要这种自由。创新不仅需要外在的自由,一种宽松的和谐的学术氛围,更需要教师内心自由,不唯上,不唯书,具有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以对社会的终极关怀为己任,有求异、超越的品质。因而,教学管理不能模式化、一律化,用规范化统死,否则主体本末倒置、价值系统倒错,学校就会陷于僵局。作为学校领导者,要调整好心态,不攀比,不急于求成,什么都统死,要千方

百计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一种和谐的氛围,在一个团结、奋进、紧张、愉快的环境与氛围中推进学校质量工程建设。

3.教育过程是一种伴随情感的过程,教师的热情、事业心、良心、奉献精神是管不出来的,学生的个性、特长、志趣也是管不出来的。高校教师不同于中小学教师传授更多的是确定的公共性知识,而更多的是不确定的个体性知识,是教师自己的研究方向、学术成果,人格的因素显得尤为重要。尽管教师行为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和监控,但作为高校管理者要更多地理解、尊重教师,为他们提供服务,激发其热情、事业心。若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严格的监督和硬性的行政管理上往往会走向反面。人的事业心、责任心、奉献精神和职业良心这些都属于观念的东西,是个体人格品质的表现,不可能靠强制的手段来迫使人们接受,而只能靠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的感染,只能靠教师本人在实践中体验、领悟和升华。加之由于教学劳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管理者信息的不完全性和监督能力的局限性,高校教师客观上拥有自主决定教学实际投入的巨大空间。为此,一个高明的学校管理者,其正确选择是:尽可能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及和谐的精神环境,使他们“无后顾之忧,有用武之地”。对学生来说,其肉体的发展要靠自己,别人不能代替他“活”,也不能代替他“长”,同样,其精神生命的发展也只能靠自己,别人不应该也不可能包办代替。学校应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和氛围。

4.强化学术管理,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来进行教学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形成凝聚力,使个人积极工作,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认识到人及人的教育价值。人源于教育,人生成于教育,人又提升于教育。人之所以为人,因为人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人有生命的本质,又有超生命的本质,精神赋予人以尊严、资格和权力;人是一种自由性存在,精神的本质就是自由,没有自由,人便失去了尊严与人格,自由主要意味着自主、自律、自为;人是一种创造性的存在,惟有创造才有人。因而,对人仅依靠行政管理,是难以激发师生创造性的。管理并不是一条刻板、冰冷的规定、制度,而是以人为出发点的方方面面,凸现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来进行教学管理。作为高等学校的管理者,我们工作的对象其实是一群并不需要严格控制的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员,与其说他们需要规范的引导,倒不如说他们更需要的是自由。千万不要忘记,人的创新产生于激情驱动下的直觉,创新是对原有规则的挑战与突破,如果师生事事处处只能在既定的规则下行动,还谈什么创新呢?因此,建立规范必须要以人为本,要更多地关注师生的需要与情感,把管理定位在“服务”与“尊重”的基础上,从规章的出台到执行、监督都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使师生在民主的环境中既受到必要的约束,更享有充分的自由,这样学校就会充满活力。这就要求管理者在运用制度约束的同时,更加关注人的心理状态与精神潜能,用真诚、民主、平等、公正的态度去触摸心灵、张扬人格、赢得人心。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固有的自主性应该得到尊重,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和应有的自由权应该得到承诺,教师的独创性劳动应该得到尊敬与回报;教师与学生的求异和超越意识应该得到爱护;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权力应该得到实现,等等。惟如此,方是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学术管理的真谛。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丁远坤

第三篇: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思考

摘 要:本文对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相关建设性策略,希望以此来提升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水平。

关键词:高校音乐; 教育管理; 策略

在现有的教育目标下,通才教育和素质教育普遍受到重视,培养综合型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音乐教育作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国外一些资深的高校来说,其尚处于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教育管理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

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现状

虽然我国将艺术教育改革作为一项重点课程全面推进,但由于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建设起步晚,发展慢,高校在教育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仍存在很多的问题。

1.教育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性

受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音乐教育管理模式难免走上老路,大多数高校片面追求教育的进度和速度,而忽视了教育过程的有效性,不仅严重地抑制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导致了教育质量低下。

1.1机械化管理。大多数高校在音乐教育管理上过分地强调教育的程序性,以至于缺乏灵活性和民主性。比如通过事前编写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等来安排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教学进程。这一种机械化管理模式,使得高校在音乐教育上形式僵化,难以取得实际性的突破。

1.2管理内容高度统一,缺乏创新。高校音乐教育管理习惯了“由上而下”的统一调配方法,由此导致音乐教育管理内容高度统一,指令性强,下面缺乏灵活性和自主性,更谈不上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大多数高校要求老师和学生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教学内容。按部就班的管理模式过分追求教学的效率,下放权力不足,致使老师和学生难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做出调整。

2.课程设置随意性和不稳定性

2.1课程结构不合理。受到专业课程的影响,大多数高校都是采用选修的形式来达到教学的目的,但由于选修课程并不是向全部学生开放的,因此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接受音乐的熏陶。加上选修课一般是建立在学生自愿选择的基础之上的,从而导致接受教育的对象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2课程内容单一。大多数高校的公共音乐课程的设置如出一辙,无非音乐基础知识、中外音乐鉴赏等几类课程。从课程上来看,教学内容非常狭窄,主要以基础类和鉴赏类的课程为主。大多数高校为了迎合学生的口味,一般比较偏爱于鉴赏类的课程,如浙江传媒学院有5门音乐课程,音乐鉴赏类就有4门,比例达到90%。

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措施

针对当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对于建立有效的普通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的建议。

1.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

教育管理是如期、高效完成任务的保障,也是贯穿教学始终、联系各个教学环节的控制过程,在学校推进教学任务中发挥着全局性和整体性的作用,从而使教学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进。因此,要想加强高校的教育管理,必须首先从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入手。

1.1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体系。在音乐教育管理上校长和主管教学的部门不应再享有绝对的权力,适当地将权力下放到院系。由于每一个院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学校音乐教育管理体制必须兼顾每一个学院系的自身特点。比如在制定音乐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时候,学校只要指出一个大概的教学方向就可以了,然后要求每个学院的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自身的教学优势,制定出既符合学生发展,又有利于推进教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来。这一种分权的教育管理体系,充分地考虑了教师和学生的需求,真正地做到了以人为本。

1.2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检验老师在一学期内的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等的评价,以量化的形式来测定和衡量教师的教学活动。因此,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提高音乐教学水平、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的重中之重。

2.创新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高校音乐教育的质量,在思想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各高校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创新课程设置。

2.1适当调整课程结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师资力量情况、教育目标设计等来调整课程结构,形成以选修课程为主、必修课程为辅的课程结构。比如学校可以在大一上学期增加一门音乐必修课程,必修课程以音乐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弥补学生在中小学时对音乐认识不足的缺陷,基本达到音乐“扫盲”的目的。

2.2拓展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不应仅仅停留在鉴赏上,而要以音乐为核心,多方面、多层次地拓展课程内容。根据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和基础教育的三类教育方向,学校可以设置音乐审美类课程、音乐表现类课程、音乐创造类课程、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和音乐教育类课程,吸收更具有时代特征和更有生命力的音乐知识进入课堂,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

三、结束语

建立高效的、科学的音乐教育管理体系,对于营造和谐的、有序的教学环境,培养高素质的、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等方面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虽然当前高校在音乐教育管理上仍然有不足,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思想的变化,高校音乐教育管理体系的建立将逐渐走向制度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宋瑾瑾.武汉地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调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

[2]王玫.湖南民办高校音乐教育的考察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作者:何堃

上一篇:机电安装质量管理论文下一篇: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