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制教育管理论文

2022-04-16

摘要近年来,学生因为各种学校事务起诉校方的事件频发,文章通过一个案例研究,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程序正当对于加强高校法制建设,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特别是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行政程序程序正当学生权益保护案例:2011年6月18日,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校法制教育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法制教育管理论文 篇1:

关于我国高校法制建设若干问题研究

摘要: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高校的法制建设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候就明确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法制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高校发展中亦是如此。文章将简要分析,我国高校法制建设若干问题方面的相关内容,旨在更好的促进我国高校法制建设更加全面、持久的发展下去。

关键词:高校;法制建设;若干问题;研究

目前,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依法治国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全社会对于法制化管理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各大高校作为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当前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的实际教学活动中,我国高校法制建设若干问题探究,有利于高校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及依法办事行为、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就构建和谐校园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在高校实际教学活动中,重视我国高校法制建设工作,积极的探究我国高校法制建设若干问题,以便可以采取有效的策略。

一、我国高校法制建设问题

(一)缺乏法律文化土壤

在我国高校法制建设的过程中,高校法制化管理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缺乏一定的法律文化土壤,也就是法律精神和法律思维。目前,由于我国教育法制还不够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也相对滞后,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仍存在着法制观念淡薄等问题。其次,由于历史存在和现实发展之间的种种原因,高校管理者在法制化建设的过程中,表现出知识匮乏的问题。通常情况下,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背景不同,高层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法律知识的状况较为普遍。因此,在我国高校法制建设中,仍存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深入的探究。在我国高校法制建设中,只有正视存在的问题,并积极的寻求解决的对策,是当前发展我国高校法制建设工作的有效策略。

(二)制度建设不健全

在我国高校法制建设的过程中,大多数高校都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是这一措施,并没有有效的解决我国高校法制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其中,高校法制建设内容混乱、程序缺失、与现行法律法规冲突等几个方面。综合我国高校法制建设中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可以发现高校为了法制化建设制定的法律法规的范围较为广泛,其涉及的领域几乎涵盖了民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部门,这些因素汇集在一起,给我国高校法制建设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也导致高校学生对高校法制建设的规章制度的理解产生了问题。因此,在我国高校法制建设的过程中,重视我国高校法制建设制度的不健全问题,并积极的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非常重要。

二、我国高校法制建设需要做的工作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些观念的落实,同样有利于高校法制化建设的发展。为了更好的进行我国高校法制建设,结合我国高校法制建设的实际状况,深入分析我国高校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积极的寻求解决措施,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高校法制建设全面、快速的发展下去。因此,我国高校法制建设需要从加强依法治校的选宣传和教育、不断完善制度建设、重视监督和机制的完善等方面进行。

(一)加强依法治校的宣传和教育

在高校法制化发展进程中,加强依法治校的选宣传和教育,是有效完善我国高校法制建设问题的有效策略之一。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与发展,高校法制化进程不断推进,加强依法治校的选宣传和教育,成为高校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在高校法制化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加强依法治校的选宣传和教育,深化法制观念,使学生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感受到高校法制化建设的优越性。在高校的网站、校报、电视、广播、橱窗等,进行广泛的普法宣传。其次,定期为教职员工举办法制讲座,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法律知识竞赛等方式,使师生员工不断增强法制观念,从而最终为实现学校管理的法制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高校管理者自身应该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修养,树立法制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高校法制化建设的发展。

(二)不断完善制度建设

在实践工作中,只有不断的完善制度建设,有效的解决高校法制化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才能进一步促进高校法制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法制化建设进程中,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必须重视制度内容合法合理、程序合法、正当。避免在高校法制化建设工作中,出现规章制度与管理法制化之间的矛盾,给学生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其次,高校应在实际工作中,全面修订学校学生管理、教学管理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对于有关法律法规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的作出有效的修改。此外,在不断完善制度建设的同时,还应注意高校法制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不能顾此失彼,在完善制度建设的同时,忽略了高校法制化建设措施的顺利实施。因此,在高校法制化建设进程中,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是有效促进高校法制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三)重视监督机制的完善

不断的社会经验表明,重视监督和机制的完善,有利于促进高校法制化建设中问题的解决。在高校法制化建设的过程中,重视监督和机制的完善,首先需要明确监督主体的具体情况。高校管理者应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将重视监督和机制的完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工作环节。对于监督方式和法律法规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进行考察,并组织专家学者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其次,在高校法制化建设的过程中,倡导透明的监督工作机制,对于法制化工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师生积极的提出。高校管理者可以综合师生反映的问题,进一步分析高校法制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否影响了整个法制体系的建设情况。

(四)重视信息化在高校法制化建设中的影响

随着当前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高校学生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识发生重大变化。在高校法制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信息化社会是网状的,在信息网络里,人成为个性化、具有高度意志和创新的信息处理中心。人们必然要求在规范、有序的规则制度下,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的价值将得到凸显。在高校法制化的建设中,重视信息化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高校法制化的宣传和教育方面。通过信息化的方式,积极的在校内开展法制化知识的宣传,使更多的师生可以在了解基本法律常识的基础上,客观的认识高校法制化建设的优势及必然性,提高师生参与高校法制化建设的积极性。其次,在高校法制化建设的同时,还应重视完善各方面的法律法规,通过相对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规范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高校法制教育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在我国教育法制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也标志着我国教育法制建设有了新的起点。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以法制为基础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可以促使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随着完善教育法律制度工作的发展,我国高校法制建设若干问题将会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重视我国高校法制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并积极的寻求解决办法对于高校及社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英超.我国高校大学生危机事件应对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

[2]董圣足.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陈晓因.高校法制建设若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

[4]柴娟娟,李国强,闻建华,等.我国继续教育法制建设现状分析与策略建议[J].开发研究,2010(05).

[5]朱金东.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法制建设的反思与重构[J].理论导刊,2013(12).

[6]周大雄.论高校国防教育的法制建设[J].湖南社会科学,2008(03).

*本文为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推进我国高校法治建设的路径”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分院)

作者:刘霖

高校法制教育管理论文 篇2:

论行政程序正当与学生权益保护

摘 要 近年来,学生因为各种学校事务起诉校方的事件频发,文章通过一个案例研究,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程序正当对于加强高校法制建设,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特别是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行政程序 程序正当 学生权益保护

案例:2011年6月18日,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为顺利过关,某同学花钱购置了电子信息传输作弊工具,走进了一管理学院的考场。当他打开橡皮状接收器欲查看答案信息时,被监考老师抓了个正着。该学院当天在校园张贴通告,主要内容为:因其严重考试作弊,该课程考试成绩无效。并根据该学院规定第23条,给予开除学籍处分。2011年6月20日,学院向他送达了《学院学生违规处理告知书》,并于两天后作出《关于给予该同学开除学籍处分的决定》。6月24日,该同学向学院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申诉。3个月后,他收到了一份《学生申诉处理结果送达书》,告知他此前提出的申诉,经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调查(听证),并经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维持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因难以接受这样的结果,2011年9月27日,该同学向某省教育厅提出申诉,请求依法撤销学院对其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和新下发的维持决定。一个月后,他等到的仍是一个坏消息——该省教育厅维持了学院的决定。行政程序失利之后,该同学开始转向司法程序。2011年11月,他向人民法院提起了行政诉讼,将某管理学院告上了法庭。

一、引言

2011年6月某管理学院2011届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因为在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作弊,被学校公告开除学籍。此后,在走完一系列复议程序仍未能改变结果的情况下,该同学将母校告上了法庭。该市人民法院审理认定其人的行为是考试作弊。但根据教育部2005年9月1日发布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52条规定,对有违法、违规、违纪的学生,学校应当给予批评教育或者纪律处分。学校给予学生的纪律处分,应当与学生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性质和过错的严重程度相适应。据此,法院认为,该同学应受到与其过错相应的处罚,以达到教育的目的。现某管理学院对其作出开除学籍的处分,处罚偏重。程序上,法院认为,某管理学院在发现其考试作弊的当日即在其校园张贴通告,给予原告开除学籍处分,虽然此后履行了听取学生陈述和申辩等程序,但校方的行为系先作出开除决定,后履行相关程序,属程序违法。法院最终判决,撤销某管理学院作出的开除该同学学籍决定,某管理学院应在判决生效后的10日内恢复其学籍。

二、本案带给我们的几点反思

(一)程序正当,让法制的阳光照进校园。

行政程序是由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的步骤、方式和时间、顺序构成的行为过程。其标准形态是:按照某种标准和条件整理争论点,公平的听取各方意见,再使当事人可以理解或认可的情况下做出决定。世界著名法学家埃德加·博登海默指出:“规范性制度的存在以及对规范性制度的严格遵守,乃是在社会中推行法治所必须依凭的一个不可缺的前提条件。”坚持正当程序是高校教育管理法律秩序中的重要内容,没有正当程序就不是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法律程序。在高校日常教育管理中,主要涉及告知程序、信息公开程序、听证程序等,笔者对这三个主要程序所体现出的教育价值及育人功能作一简要分析。

1.告知程序的教育价值。

告知程序,是指高校在实施教育管理行为的过程中,告诉学生相应教育行政行为的主要内容、理由和根据,学生参与相应行政行为的权利和途径,以及其对教育行政行为不服,而表示异议和寻求救济的途径、时限等一系列的步骤、次序。一个符合法定要件的教育行政行为虽是有效的行政行为,但要能产生积极效果,还要取决于学生对该行为的接受程度。告知程序的本质在于确保学生对教育行政行为的参与,只有通过学生对教育行政行为的充分参与、了解,才能提高学生对高校教育管理行为的接受程度。同时,行政参与通过充分的、平等的发言机会。疏导不满情绪和矛盾。避免学生采取激烈的手段来压抑对抗倾向。且参加者的角色分担具有规则机制,可以强化参与人服从决定的义务感。参与也是程序公正的一项重要因素。有学者指出的:“行政程序作为一种科学而严格的意思表示规则,至少能使行政主体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危险减少到最小限度,为行政主体作出准确的意思表示提供一种最大的可能性。”由此可见,公正,公开的告知程序,有利于学生权利、义务意识的重塑,引导学生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积极履行应尽的义务,这也有利于增强高校教育行政行为的实效性,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

2.信息公开程序确保学生的知情权。

信息公开程序,是指有关与高校行使职权的一切信息。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和高校具体管理部门的办公地点、办公方式等,通过一定途径、形式,让学生知晓所应遵循的步骤、次序。保障学生参与教育行政管理权利的实现,就必须以高校管理的信息公开为前提,就要为学生提供获取各种教育信息的便利条件,提高高校管理的透明度,防止高校权力的隐蔽性,从而减少因教育行政权力暗箱操作所产生的腐败现象。由此有利于形成公平竞争,平等保护的育人氛围,学生可在这样的氛围中,养成诚实守信、公平竞争、自由发展的良好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高校把参加各种科技竞赛的有关事宜.通过校园网、橱窗栏、电子公告牌等载体通告给学生等。

3.听证程序保障学生充分的参与程度。

听证程序,是指高校在制定影响学生合法权益的规章制度,以及作出处罚决定之前,由高校告知学生拟作出决定的主要内容、理由、主要依据及救济途径等,所应遵循的步骤、次序。听证程序的设定,有助于确保高校行政权的正确行使,防止偏私,并消除学生与高校之间的争议、矛盾。听证程序体现出高校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对学生的理解,更大程度地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利于形成民主、和谐的育人氛围。如高校对学生作出开除学籍的决定时,就应当组织听证会,充分听取学生的陈述、申辩等。高校自主管理权的合法性,并不等于其具体管理行为的合法性。高校自主管理权能否得到公正、合理的行使,还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正当程序来保障。正当程序是法制理念中的重要内容,没有正当程序,受教育者在学校中的“机会平等”就难以实现,其合法的“请求权”、正当的“选择权”、合理的“知情权”,就难以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得以实现。而且“事后救济权”也得不到保障,从而也就谈不上对学生的公正,体现不出高等教育的价值和宗旨。所以,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上,体现符合法治精神的教育行政程序,是育人功能发挥的重要路径。

(二)保障学生的基本权利。

1.高校与学生法律地位不平等。

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既不是普通的民事关系,也不是一般的行政关系,而是具有特别权力因素的公法关系。学界普遍认为,隶属型行政法律关系,即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法律地位不平等性是其最主要的特点。即使在高校与学生的平权型法律关系中,仍然不同于普通的民事关系,学生依然承担认可和服从学校管束的义务。笔者赞同这一观点。在这种法律关系中,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不完全对等。高校作为履行特定职能的特定主体,依法享有在其特定职能范围内自主判断、自定规章、自主管理的特别权力。高校有权根据自行制定的规则,限制甚至剥夺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公正评价权等相关权利。在有的情况里,学生的受教育权会受到极其深刻的不利影响。所以,为了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适当约束和科学规范高校教育行政权,是推行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题中应有之义。

2.与法制社会接轨,保障学生基本权利。

高校根据相关法律精神制定出本校或严苛或宽松的校规,应该得到社会和学生的尊重。但是根据我国行政诉讼第五十四条规定,除了要判断学校内部管理行为是否合法外,还要审查其合理性。

就本案来说,问题的性质到底多严重?是不是严重到不开除不足以解决问题的地步?对于违反了校纪校规的学生,应当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但也应该考虑情节轻重,认错态度,本着以人为本,教育为先的原则,尽量保留和维护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三、结束语

在高校内倡导法治精神、程序正当意识和民主权利观念,尊重学生成长成才的特殊性和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以学生为本,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引导学生,在润物无声中尊重和激励学生。这既有利于营造体现法治精神与人文关怀的育人环境,同时对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培育大学生法律信仰必将产生深刻影响,有利于推动我国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和民主法治进程不断取得新成效。

参考文献:

[1]姜明安.行政程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张雁深译.[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宋冰.程序、正义与现代化[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程小玲

高校法制教育管理论文 篇3:

高校受处分学生“再教育制度”的构建思考

[摘 要]随着高校法制化建设的深入和学生管理制度的不断健全,其约束性逐渐增强,但学l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却忽视了制度实施过程后受处分学生这一弱势群体的再教育,违背了学校育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对此,建立受处分学生再教育制度有其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受处分学生 再教育制度构建

[作者简介]王鹏,吉林师范大学教务处科长、讲师;王秋芳,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教育系讲师(吉林四平 36000)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严格的纪律是必须的,学校没有纪律犹如磨盘没有水。为了加强学生管理工作、规范学生思想行为、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近年来,各高校相继对学生管理制度进行了完善,从而使制度的纪律约束性逐渐增强。但是,对于制度执行过程中的被执行者——受处分学生的再教育问题却未引起学校的重视,从而使得一部分学生成为学校教育被遗忘的弱势群体,其心理、发展、生存等方面面临着诸多困境。对此,建立完善高校受处分学生的再教育制度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再教育制度”缺失:高校受处分学生之尴尬处境

1 —心理困境:自我认可的模糊性

我们通过对受处分学生的走访和调研发现,其中一部分学生在受到处分后,能够通过教育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但每当有人提及“处分”字眼时他们就会觉得心有余悸,感觉受其影响程度较深,甚至觉得抬不起头来。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受到处分后却反映出复杂的心理状态,表现出多样化的心理,有悲观心理、放任心理、戒备心理、矛盾心理等。这些不同的心理表现,使得他们对学习生活及未来的职业生涯感到茫然和模糊,从而陷入自我心理封闭的困境中而不能自拔。这种心理阴影如果不能及时抹去,任其发展,必然对他们的成长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2 发展困境:学校认可的静止性

受到学校纪律处分的学生,因长期不能得到正确的评价和认可,导致心情压抑、情绪低落。很多高校规定,受处分学生在一年内或者更长的时间内不能参加学校的评优、推优、奖学金及助学金的获得等,甚至一些受过处分的学生被贴上思想政治不良、道德败坏等行为标签。可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使他们失去了政治地位,失去了和其他学生竞争的平等机会。如果这些学生想获得学校的奖励或认可,就需要付出超出其他同学几倍的努力。由于学校评价过程的静止性,使受处分学生在校期间的后续发展受到很大限制,留给他们更多的是无奈与无为。

3 生存困境:社会认可的片面性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66条规定:“对学生的奖励、处分材料,学校应当真实完整地归入学校文书档案和本人档案。”这样就使得学生的处分将与其将来的就业、生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论其将来的评职晋级、应聘求职等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社会评价的片面性,使得受处分学生或被用人单位拒之于门外,或与自己的心仪工作失之交臂而遗憾终生。在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他们却因自己的一时错误而导致其前途受到影响,未免显得过于沉重和残酷。

二、“再教育制度”价值:高校学生管理之理性诉求

1 体现了育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近年来,随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等理念的深入,高校越来越注重学生管理的人本化和人性化,强调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和发展功能。高校处分制度的功能体现了纪律的约束性,但它只是一种手段而并非管理的终极目标,其真正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错误所在,从中吸取教训从而良性成长,维护学校良好的教学秩序,保证学生的健康正向发展。由于受处分学生再教育制度的缺失,使得学生一旦违纪便被贴上了社会标签,这种负面影响给学生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甚至可以说将会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建立受处分学生再教育制度,是更好地发挥管理制度的育人功能和学校人才培养功能的重要环节。

2 化解了受处分学生的现实困境

健全和完善受处分学生再教育制度,其内容包括心理救助制度、教育监控制度、处分降解制度、社会支持制度等,这些后续教育制度的实施将充分化解前文所谈到的受处分学生群体面临的心理和发展等困境。通过心理预警和疏导制度,关爱学生的不良心理表现;通过教育监控制度,考核学生的积极行为表现;通过处分降解制度,给学生获得重新正面评价的机会;通过社会支持制度,给受处分学生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理解宽容。这些制度的实施将在很大程度上给受处分学生以更宽松的成长环境,使其知错、认错、改错、避错,给他们一次改正错误的机会。

3 完善了高校学生管理的制度机制

从制度的完整性看,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应该是从调查取证、学生申辩、听证到申诉、后续教育的一个系统过程。可见,受处分学生的再教育必然是高校学生处分制度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中,面对违纪学生应给予的处分时往往显得有些犹豫,考虑到处分会跟进学生的档案中,对学生将来的就业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而不忍执行;但如果不严格执行制度,势必造成学校管理的人情化和随意化,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校园不良学风、校风的形成,这与国家当前提倡的依法治校也是相违背的。因此,建立受处分学生再教育制度将增强学生管理的人性化和制度的健全化,有效地化解学生处分执行中的尴尬境地。

三、“再教育制度”构建:高校人本和谐发展的有效保障

1 心理救助制度:心理预警+障碍疏导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阶段,心理情绪不稳定,处于一种自我叛逆与社会适应的交替阶段,青年期的大学生虽然生理上已经渐于成熟,但其自我意识、社会意识发展仍处于未完成阶段,尤其是受处分学生这一弱势群体,其心理的脆弱性表现得更为明显。面对高校受处分学生所表现出的种种心理特征,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与疏导,势必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高校应建立受处分学生心理救助制度,具体包括心理预警制度和障碍疏导制度等。心理预警机制是以预防为主,集学校、家庭、院系、班级、寝室五位一体的受处分学生心理健康监督预警机制。对于受处分学生,教育者尤其是学生工作者应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对他们所犯的错误进行严厉的批评和分析,使其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错误及危害性。另一方面,教师要多与受处分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用情温暖人心,用爱缩短距离,以平等、友善的态度去帮扶他们,充分理解和信任他们,并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适时鼓励,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发展动力,从而使他们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未来生活。心理疏导机制即针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如自卑心理、放纵心理、孤僻心理等受处分学生,通过开展个别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做到四个到

位,即保障(办公设施、配备人员、机构经费)到位、普查(普遍测试、心理档案、学生抽测)到位、咨询(日常咨询、网络咨询、辅助咨询)到位和跟踪(重点防范、及时沟通、个别疏导)到位。教育者要在实际工作中关注受处分学生的行为变化,并及时地给予不同程度的心理疏导。可通过建立良好辅导关系、发掘受处分事件的意义、与受处分学生共同制定可行性目标、创设宽松的人际环境、提供更多的支持资源等途径,及时化解学生的心理危机,促进他们心理健康状态的回归。

2 教育监控制度:诚信档案+跟踪考核

当前高校受处分学生的后续教育主要是建立在学生工作者个人情感和自我责任的基础上,其随意性和差异性较大,建立高校受处分学生教育监控制度是规范学生管理、完善制度执行的重要保障。教育监控制度包括诚信档案制度与跟踪考核制度。诚信档案制度是指通过为受处分学生建立档案的方式对其进行后续教育。此档案与学生学籍档案不同,它主要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处分文件、后续教育目标、转化措施、导员辅导过程及成效考核等材料,注重过程材料的收集、整理、存档,使其成为受处分学生后续教育甚至处分取消的重要参考。跟踪考核制度是指教育者通过对受处分学生心理、行为、学习、生活等方面采取全程监控的方式进行追踪考核或阶段性总结。跟踪考核的目的是关注受处分学生的后续行为,并对其行为做出及时的修正和鼓励,体现学校教育的生命关怀和教师的情感支持。教育监控制度应做到“三性”:第一,监控内容的全面性。对受处分学生的监控既包括对人的监控也包括对事的跟踪,既包括对其心理态度的观察也包括对其行为举止的关注,既包括对学业成绩的分析也包括对学校生活状态的了解,强调监控内容的全方位和多角度。第二,监控方式的多样性。对受处分学生后续教育的监控可采用随机观察、定期调研、访问座谈、直接交流等多种方式。学生工作者应随机观察受处分学生的行为表现,通过与其要好同学或舍友等座谈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也可以通过与受处分学生定期谈话、聊天等,观察他们的发展变化。第三,监控过程的人本性。在对受处分学生的教育监控过程中应体现以人为本、育人为先,注重跟踪的技巧性、目标性、价值性和法制性。要强调对学生隐私的尊重,维护他们的正当利益,要注重对他们的人文关怀。

3 处分降解制度:处分降级+处分解除

处分降解制度是通过对受处分学生的教育跟踪与定期考核,按照其优秀的学习成绩和良好的行为表现,给予受处分学生以原有处分降级或解除的奖励性管理制度。没有处分降解制度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是不完整的。从制度的法理性看,学生处分降解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不是对原有学生纪律处分制度的否定,而是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生纪律处分制度的育人功能与价值、有利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健全与完善,符合《高等教育法》中规定的“高校有权根据学生的在校表现给予适度的奖励和惩处”。从制度的可行性看,参照我国公务员纪律管理条例,“公务员受开除以外的处分,在受处分期间有悔改表现,并且没有再发生违纪行为的,处分期满后,由处分决定机关解除处分并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解除处分后,晋升工资档次、级别和职务不再受原处分的影响。”既然代表行使国家权利的公务员都有处分解除制度,那么作为人才培养的高校学生管理为何就不能有处分解除制度呢?近年来,我国台湾及内陆的一些高校也已经开始关注并探索处分降解制度的构建与实施。处分降解制度的设计与实施中应把握两个关键问题:第一,处分降解制度的原则性。处分降解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要坚持教育性原则和规范性原则,即处分解除的根本性目的是教育学生、激励学生,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其降解的条件应该明确规范、严格要求、认真考核,从而避免处分解除制度的盲目滥用而亵渎了学生管理的法制性。第二,处分降解制度的程序性。高校处分解除制度应包括“确定考察期——跟踪考核——提出申请——合议表决——综合鉴定”等环节。具体地说,对于受处分学生,教育者应首先根据其所犯错误的严重性程度确定其考察时限;在考察期内,教育者应及时跟踪和全面了解受处分学生各方面的行为表现;考察期结束后,由受处分学生以书面形式向所在学院提出降解申请;学院通过合议和民主表决的方式,对受处分学生做出综合鉴定,确定是否对其实施处分降解制度给出学院处理意见,将学院意见呈报学校学生主管部门审批,最终将其落实到受处分学生的档案中。

总之,高校受处分学生再教育制度在我国学生管理领域尚处于探索阶段,其理论体系和操作路径还不够完善。但它的构建是高校保障学生合法权利、完善学生管理机制、推进教育民主化进程的必要环节,它顺应了依法治校的要求,体现了人文关怀,关注了学生的内心期待。

参考文献:

[1]张小芳.高校受处分学生的后续教育制度厘定I-J].现代教育管理,2010,(6):48--50.

[2]梁爽论.高校学生纪律处分解除制度的构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8,(3):33--35.

[3]田亮.高校学生处分权与受教育权的冲突分析及解决[J].理论导刊,2008,(5):89--91.

(责任编辑:向欣)

作者:王鹏 王秋芳

上一篇:制约高校创业教育论文下一篇:干部教育学风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