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论文

2022-04-20

摘要:对于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而言,推进应用不同类型的教学管理模式是现代高校环境中此部分人群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灵活性和开放性更强的教育模式,在具体应用中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及时通过制度建设和执行的方式对此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管理和约束,这是充分发挥“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作用的基本保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论文 篇1:

基于文化价值取向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研究

摘 要: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文化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特有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具有组织主体的文化特性、组织活动的文化特性和组织形式的文化特征。在教学管理制度的文化价值取向上必须坚持“人文管理”理念、“科学管理”理念以及多种管理思想、方法的整合,才能促进教学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 制度文化 价值取向

一、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文化的内涵与特性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文化是指渗透于高校为了规范教学活动和实现高校的教学目标形成的教学管理各种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之中、被高校全体教学成员认同并遵循、体现高校教学活动特有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文化是高校教学管理文化的核心,是高校教学管理文化的外现,展现了高校教学管理文化积极向上的丰富内涵,是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母体,是整个高校教学规范运作的文化基础和框架,它联系着高校教学管理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教学管理制度它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文化,反映了一个高校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价值观、信念和态度,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追求民主、平等、和谐、发展。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文化主要体现了以下特性。

(一)教学组织主体的文化特性

高校的教学组织主体是教师,他们处于高校教学管理事务的中心地位,承载着人类优秀文化,并通过吸收、消化及选择,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高层次的文化传递给新的一代。他们是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承者,更是思想者。他们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从事着知识和精神生产活动,在探求、反思和批判中创造新文化。高校教师作为文化的承载者、传递者、创造者,实际上与文化已融为一体。

(二)教学组织活动的文化特性

高校教学组织活动其实就是文化传播与交流双边活动。首先,高校是从事教育的机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其基本职能之一,人才的培养是与文化直接相关的。不仅人才的培养目标直接体现了深层结构的文化要求,而且人才的培养过程也是一个文化传递、选择及创造的过程。其次,传播文化知识、职业技能是高校的主要职能,探究知识与传播知识是高校一以贯之的活动取向,对知识孜孜以求正是文化得以创新和繁衍的不竭动力。从更深层意义上讲,高校里的教学与研究活动是提升人类文化格调的活动,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再次,从高校诞生起,高校就是一个“世界性”的组织,“无形学院”是拥有共同旨趣的学者的乐园,时至今日,许多高校仍是国际文化的交流中心。从高校产生以来,高校一直在文化交流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文化的传播、交流和融合的中心,这也说明文化交流活动是高校恒久的活动取向。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文化特性

教学组织主体及教学活动的文化特性决定了高校教学组织不同高校其它行政部门,更不同于企业组织、政府部门等其他社会组织,高校教学组织形式与其他组织形式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一,多数组织具有明确的目标,而教学组织是围绕知识的传播、储存、鉴别和创造组织起来的,其目标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及模糊性,且难以评价,也难以在短期内显示成效。第二,教学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性,要求高校教学组织成员享有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自由。因此,尽管高校教学组织中的事务性部门(如教务处、学生处和教研室)接近于其他组织类型,但从总体而言,与其他科层组织不同,高校教学组织中的等级性较弱,组织结构极为平坦,联合方式也相当松散。第三,高校教学管理部门是研究如何更好地传授知识、技能和探究高深学问的机构,具有专门化性质,这种专门化使高校教学组织由若干专业、学科组成。高校教学组织这种特殊的组织形式与其他组织的根本性差异,只能从文化的维度来透视和解释,以文化形式将看似松散的教学组织结构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基于文化价值取向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对策

教学管理制度的文化价值取向具有多维度、多方向,但坚持“人文管理”理念的文化价值取向和树立“科学管理”理念的文化价值取向是不可或缺的。

(一)坚持“人文管理”理念的文化价值取向

我们在建设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时,既要强调科学管理,更要尊重生命、重塑尊严。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权利,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既要用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人,又不能简单机械强迫的管理,通过调动人的积极性使“外在文化”转化为“内在文化”;既要重视师生主体地位,民主意识,体现人文关怀,更要把“人文管理”的理念融入到教学管理制度中。

1.注重管理中的人际关系研究,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人文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学管理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教师和学生都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能使文化、道德、素质等得以最佳传递。他们不仅有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还有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以及安全、归属等方面的社会和心理的欲望,满足人的社会欲望,提高人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协作精神等,是提高效率的关键。高校在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时,要重视人际关系的研究,即注重集体以及集体中人与人的关系等社会问题对个人和组织效率的影响。一方面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将制度的外在权威转化为内在权威,让师生体验到被尊重、被关爱的精神满足;另一方面,要引导师生营造活泼互动、宽容纯洁的校园环境和同事关系、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培养师生广博的人文情怀,使教学要求自然地内化为师生的独立人格,转化为师生持久的人生信念,从而实现现代高校教育观的取向。领导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好集体工作,要在正规组织的经济需求和工作人员的非正规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必要平衡,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正确处理好全体师生员工之间的关系,和师生以平等的地位对话。

2.注重人的需要的满足,体现人文关怀。行为科学研究者和人际关系理论研究者认为:人们各种各样的行为,都出自一定的动机,而动机又产生于人们本身存在的需要,追求满足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是激励人们的动力。一方面,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而已经满足的需要不再是激励的因素;另一方面,人的需要是按重要性的等级排列的,一旦一种需要被满足,另一种高层次的需要就会出现,并要求满足。这个进程是没有止境的,人就是为了满足需要而不断地生活和工作的。人们的工作效率决定于人们的工作态度,而工作态度又取决于人们需要被满足的程度;而人们的需要是否能得到合理的满足,又受到工作本身和工作环境的影响。“自我实现”既是教学管理者自身的一种追求,也是师生获得需要的满足。

如何用更高层次的需要手段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学管理人员普遍研究的课题。第一,在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中要体现人文关怀。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管理方式上,要让师生参与其中,尊重师生的首创精神,让师生在参与过程中去思考、探索管理办法,达到管理与自我管理的有效统一。第二,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应将尊重师生的个性差异作为基准。高校要将尊重师生的个性差异作为制定制度规范的基准,保证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在张扬个性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习惯。第三,管理策略的谋划要以激发个体潜能为目标。高校要给师生提供一套富于激励功能、关注个体完善和潜能发展的管理制度,并通过有效的实施,激发师生的工作学习热情。第四,管理模式的变革需要广大师生参与探索和实践。要让师生参与管理规范的制订和管理,使师生身兼被管理者、管理者双重角色,充分满足师生个体的归属需要和主人翁情感,并有效增强个体成员对整个群体的责任意识。

3.注重领导方式的研究,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影响工作效率的因素中,领导是最主要的因素。领导人高效率管理的组织都有以下鲜明特点:第一,整个组织中每个成员是相互高度信任,目标一致,并有参与、支持完成目标的意识;第二,组织成员对组织目标有明确、合作的态度和正确的动机;第三,组织是一个紧密结合的、工作有效的社会系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支持,领导鼓励成员有效“参与”;第四,对成绩的总结,主要用来进行自我引导,而不是为了控制。也就是说,实行民主领导的组织成员对相互间的交际感到满意,他们的表现更有创造性和独立性。

要实现民主管理,首先要改变教学管理中对人的看法,重视人的因素,特别是将人的组织行为作为讨论的重点,强调对人的行为的调查研究,恢复“人的尊严”或“人性”,使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高度一致。教学管理人员在处理有关事物的过程中应更加依靠教师的合作和专业知识,倡导教师参与管理的各个方面,开展多学科协调研究,促进教学管理思想的繁荣。其次,必须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教学管理应弱化管理而增强服务,将管理师生变为服务师生,“领导者”应成为“服务者”,从而真正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要服务师生就要深入师生,倾听师生的心里话,解决师生生活、学习、工作中的难题。重点解决师生最关心、关系最密切的实际问题,急师生所急,想师生所想,以客观事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增强教学管理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二)树立“科学管理”理念的文化价值取向

科学管理是在社会大生产条件之下,对客观真理的认识和实践。在教学管理中的科学管理做法,一是对教学流程进行科学研究,用以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二是科学地制定管理制度和培训管理人员;三是培训教师,掌握教学方法;四是教与学的亲密协作,职责均分,其核心是提高管理效率。

1.制度设计过程的科学性。在制度设计过程中,要将一般管理规律、教育规律和高校的实际情况有机融合、统整,把握好刚性和弹性的“度”,妥善处理好教学控制与教学自由、教学管理和教学服务的矛盾,力争形成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良好局面。增强制度的规范性。制度设计还要讲究规范性,语言简练、明确、具体、规范,逻辑结构清晰,上下衔接。各职能部门层次分明,分工明确,有标准的工作程序。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学管理制度内部及之间应相互配套、相互协调,避免内容矛盾、前后不一、内容规定与程序保障相互脱节等现象的发生,形成规范、高效运转和资源合理配置的良好格局。

2.对教学管理流程进行重组和优化。对教学管理流程进行重组和优化,就是借鉴业务流程重组的概念和方法,对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过程监控系统进行重组和优化,去掉冗余程序,减少工作推诿扯皮,提高工作效率,使教学管理中许多复杂的问题程序化、数据化、高效化,实现资源共享以及各部门之间的高度协调和教学管理流程的自动化运转。

3.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量化管理,提高教学管理的功能和效率。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不仅要求教学管理人员明确了解教学目标、教师的工作成效、学生的学习效果、班级之间、高校之间教学效果的差别,还要掌握高校培养学生的理想标准,高校的办学模式、教学方式以及教师必备的资格和工作准则。量化管理就是实施注重效率、成本、管理的全过程。量化管理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主要途径。在教学调查、教学统计、教学测量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记录、统计、分析和比较,以利于高校发展战略的制定;教学管理的岗位责任制、教师工作量的量化,标准化考试,学生品德的量化标准,各种统计技术、量表以及成本核算程序的运用,使高校教学管理由粗放化走向了集约化。提高了教学管理的功能和效率,为保证质量和效率、竞争和淘汰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数据依据。

(三)融合——现代教学管理制度文化价值的基本走向

“科学管理”理念的文化价值取向、“人文管理”理念的文化价值取向都有自己的视角和侧重点。科学管理关心的是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组织更富有效率的问题,其视点在于组织结构方面。“人文管理”侧重点在于人的情感和其他的心理因素,强调人的需要。由于高校教学管理是由人、物资、教育媒介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目标下组成的复杂系统,并受外部政策和法规及广泛的文化等环境影响,各个高校情况不同,教学管理制度的设计并没有一套放之各种组织而皆准的方法。管理应该根据高校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具体情况对组织问题做出灵活处理。但是,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网络化的普及,在学科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趋势影响之下,单独一种教学管理思想解决不了问题,教学管理思想也不可避免地要走向融合,即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促进教学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参考文献:

1.叶文梓.论现代高校制度建设中的价值变革[J].教育导刊,2008(04)

2.卿中全.刍议教学管理制度的科学化[J].教学与管理,2008(12)

3.张芊.刘海燕.论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设计中的缺失[J].江苏高教,2006(6)

4.张应强,高桂娟.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文化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2(6)

5.魏峻峰,王飞.论大学文化与管理制度的辨证关系[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高校学报,2007(01)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责编:纪毅)

作者:吴莹辉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论文 篇2:

“平台+模块”模式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完善路径探析

摘  要:对于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而言,推进应用不同类型的教学管理模式是现代高校环境中此部分人群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灵活性和开放性更强的教育模式,在具体应用中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及时通过制度建设和执行的方式对此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管理和约束,这是充分发挥“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作用的基本保障。研究分析可知,在“平台+模块”背景下,现行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和不足。具体体现在学分制度、学习指导、教学质量管控三个方面,需要通过不断完善学分制度、优化学习指导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管控制度,为更充分地发挥教学管理制度的作用提供动力。

关键词:高校;“平台+模块”模式;教学管理;制度完善

教学管理制度是为高校教育工作开展服务的一种重要工具。教学管理制度制定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会直接影响到其作用发挥效果。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落实应用的过程中,所需要依托的制度保障在内容要点和体系结构上也有所不同。平台与模块融合的人才培养方式需要结合这一模式的特点在相应的管理制度建设环节进行优化和完善。

一、“平台+模块”模式的总体概述

(一)基本概念

“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按照大学教育的不同学年阶段,在第一年不进行具体专业划分,而从第二年开始结合不同学生参与相关考核的成绩和个人意愿进行专业选择,到了第三学年再基于所选专业完成相应的理论课程学习,最后完成最终的专业选择。这种培养模式更大程度地尊重了学生的主观意愿,对于取得更为显著且具有专业性与个性化特征的人才培养效果有重要作用 [1]。从本文探讨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角度上来说,区别于传统模式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然需要相应的管理制度做支持。

(二)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

“平台+模块”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无论是教学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还是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和应用,都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并且在高校教学中积极实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力求在实际运用中及时发现新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通过制度制定解决该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提供依据。另外,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效果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过程中管理职能的发挥来实现。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现实问题和障碍,管理制度的制定能够结合具体教学工作开展中的实际情况,依托制度的管理解决教学模式推进应用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这也是管理制度能够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效果的基本原理 [2]。

二、基于“平台+模块”模式的教学管理制度问题分析

(一)学分制制度缺乏全面性

学分制是高校传统课程教育模式下,长期应用的一种课程教学推进与学生考核方式。是通过为不同的专业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设置学分对学生进行考核,同时也可通过观察不同学生的学分获得情况,确认学生的课程学习进度。但在“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对不同专业的自主选择范围更加广泛,从实际出发来讲,这意味着一部分从性质上属于选修课的课程会在自由选择的背景下进入学生的专业选择视野。但在目前的学分设置结构中,都是以必修课程为主体设计学分分布结构的,对于选修课学分的设置存在分值占比较低以及选修课纳入数量不足的问题,这与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需求存在冲突,应当及时通过优化完善学分制度体系提高其与“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的匹配程度 [3]。

(二)教学指导制度缺乏有效性

虽然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需求都较之普通教育阶段有所提升,但由于受到周边教育教学环境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高校大学生仍然存在自主学习意识缺乏、专业选择缺乏针对性、对自我认知不清、学习目标不明确的现象 [4]。这些现象出现在“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不利于学生做出正确的专业方向选择,会进一步影响专业教育的质量。而从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角度分析,可知学校针对学生此方面的指导教育工作缺乏系统化的制度支撑,也没有针对性地辅助规划措施为学生提供帮助。这种情况使得教学指导工作的实际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不利于学生取得更好的专业学习效果。

(三)教学质量的管理与控制缺乏针对性

在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优化中,教学管理制度的作用发挥非常关键。尤其是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相应管理制度的匹配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但从实际出发观察可见,基于提升专业设置工作的制度建设在匹配效果上呈现出不足。具体表现在,专业模块的建设中缺乏针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匹配教学运行管理制度,以及专业教师筛选与管理培训制度未能同步推行。这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实际效果。最后,针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缺乏有效性和合理性。这一点主要从教学质量评价的几个关键指标入手进行分析。具体来说,教学质量的衡量指标包括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先进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方法是否得到有效应用、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是否良好。高校方面针对这一系列评价指标的匹配管理和控制制度缺乏制定的针对性 [5]。

三、“平台+模块”模式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完善的有效路径

(一)完善学分制度

學分制度的完善具体可通过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从课程筛选与学生设置比例的初步规划分析环节入手,通过详细的研究讨论,选择适应性更强的课程结构体系,在与学生达成有效沟通的基础上纳入一部分选修课程,并合理设置学分。二是从教师的角度入手,通过模拟学生学习的学分制计量方法,面向教师开展教学任务完成度以及学生反馈情况等不同维度的考核和教学进度分值计量。一方面可对教师起到监督作用,另一方面也可通过这种方式对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起到激励作用,当不同课程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及实际教学效果得到提升,教学工作推进的有序性以及与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匹配性也会进一步提升。三是推行校际学分认定制度。高校可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不断完善和补缺为原则,鼓励学生运用跨校选课的方式更好地满足自身的专业学习要求,并且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专业选择范围。学分互认模式是为学生部分课程的学习提供便利的一种针对性制度。

(二)优化学习指导制度

学习指导制度的具体落实可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推行导师选择制度,即不同的学生可结合个人的自主学习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导师为其学习开展提供辅助指导。被选定的导师需要结合个人的专业教育教学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潜在学习能力进行分析和确认,并进一步选择更加有效的教学指导方式为学生提供其需要的实际指导。另外,随着导师人选固定性的提升,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范围也可适当扩充,例如,从专业教学开展的层面转化到日常生活层面。在不断加深沟通层次的情况下,师生之间的指导与学习关系也可以得到同步优化。二是基于学生建立不同体系内容结构的独立学习指导规划。必要时可重点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薄弱科目,并制定更细化的学习指导规划,为学生提供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学习指导。

(三)完善教学质量控制与管理制度

教学质量的控制与管理工作更需要制度层面的支持。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管理质量提升效果,具体的制度制定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从课程教学内容本身的管理和控制制度建设上,推行更加具有先进性的课程筛选与设置制度流程,并且在具体的课程设置环节重视其多元化、制度化 [6]。另外,从课程设置创新优化的角度入手分析可知,现代化的教学质量还集中在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的应用上,学校可在具体的执行落实流程方面实现制度化与体系化,为先进教学模式与教学工具的应用提供基础依据。二是在教学质量的管理方面制定宏观的管理控制制度,对教学工具和教学模式以及课程设置制定细节制度,制定整体上的教学质量检验制度。从“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角度出发,制度的建设还需要依托此种培养模式的要求,从实践训练基地的建设以及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角度入手,匹配融入新的教学质量控制与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在线沟通渠道,为管理好此种教学模式的运行提供支持,并为教学质量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教育在现代教育环境下需要对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加以更新和优化。具体到教学管理制度的层面上来讲,制度主要是为具体的教学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因此,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要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并且从教学质量控制、教学成绩考核以及教学指导规划三方面入手,制定相应的辅助管理制度,力求依托制度的管理达到更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 冯玉香,窦衍钊. 高等教育信息化对教学管理改革的推动探究——评《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09):263.

[2] 黄锦生.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教学管理信息服务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20(21):32-34.

[3] 罗爽. 完善高校法人制度:“双一流”建设的法治保障[J]. 现代教育管理,2019(04):86-90.

[4] 张怡帆. “互联网+”视域下地方高校“微思政”平台建设研究——评《互联网+教育教学新媒体》[J]. 中国科技论文,2020,15(04):128.

[5] 毛天頌,王杜春. 高等教育学分互认与转换的实践管理初探——评《学分制收费改革与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2):277.

[6] 袁德栋. 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 领导科学,2019(01):129.

(荐稿人:孟全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作者:伍燕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论文 篇3:

基于专业认证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研究

一、专业认证基本概念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其核心就是要确认工科类专业的毕业生达到这个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体系。我国工程教育认证采用基于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的认证标准,认证框架如图1所示。

2016年6月2日,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国内院校若想抓住第三次产业革命时机,真正使自己的工科教育达到“双一流”水平,必然要与国际接轨,参照《华盛顿协议》(国际工程联盟拟定)规定的各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进行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通过认证的院校,其工程教育认证的结果将得到协议其他成员认可,通过认证专业的毕业生在相关国家申请工程师执业资格时,将享有与本国毕业生同等待遇。

二、现有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尚未完全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宗旨是“以学生为中心”,这就要求在平时教学设计中要以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为标准;师资、课程等教学环节要以保证学生学习目标为导向;质量保障与评价要以学生学习效果为唯一标准。就国内大部分高校而言,对工程教育理念和要求的认识上还有差距,尚未完全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传统的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随时面临竞争压力,职业岗位的技能与工作需求变动频繁,需要具备良好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后备人才支撑。而现行的教育制度下,学生依然处于被动地接受课程体系的地位,主体参与性不强,一些制度和措施流于形式。

2、教学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教学环节均要进行评价。现在大部分高校普遍在这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大部分参与工程教育认证的高校目前已经明确了毕业要求并能完整覆盖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但是在教学支撑和落实环节高校普遍做的不好,以学生为中心、基于成果产出的工程教育模式并没有在广大一线教师中得到普遍认同和贯彻实,广大教师对于自己在毕业要求和持续改进中需要承担的责任并不明确,投入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3、各部门之间欠缺沟通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建立一种持续改进机制以保证教学质量。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各管理部门欠缺沟通,这样在发布任务的时候很多工作不能够及时有效地完成。各个部门只忙于自己的工作,并没有很好地进行沟通和理解,同时各个部门严重缺乏全局观念,空置了学生的教育工作。学生学习阶段涉及学生、教务、就业等各个部门,目前各个部门缺乏全局观念,部门之间欠缺沟通,比如对于学生的学业指导问题,学工部门认为是专业教师的事情,专业教师认为是学生工作系统的事情,结果就成了三不管的空白区域。

4、教学管理人员队伍不稳定

目前很多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队伍不稳定,甚至人员配备不足。一些人对教学管理工作的认识有偏差,认为此项工作烦琐且高风险,吃力不讨好,许多人刚对岗位稍有熟悉就准备换岗。随着学校的发展壮大,学院的专业和学生越来越多,同样的工作较之前的工作量翻了几倍,更不用说随着学校的发展出现的新任务、新要求了。

三、改进措施

1、转变教学管理观念,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

教学管理人员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需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树立工程教育理念,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体系的修订,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做到学校与企业界协同育人。同时,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加强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真正实现协同育人。

2、完善制度建设,建立持续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能够有力地保障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工程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落实要靠广大一线教师,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师管理制度,建立教师教学能力和工程能力培训,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保障与支持,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与工程实践。学生是工程教育改革的主体,学校还应制定良好的学生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自由学习、个性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平台,激发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完善数据管理,做好资料归档

专业认证需要大量的支撑材料,这些数据分散在教务管理部门、学生工作系统、图书馆等与学生培养相关的多个部门。各个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应该注重材料的汇集和整理,对于材料的整理,不仅停留在表面,还要对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发掘和运用。加强信息化建设,全校一盘棋,规范数据管理。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以学生培养”为主的数据平台,综合教务数据库与学生就业、毕业生调查、用人單位反馈等方面的信息,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汇聚点,提供教学基本状态与学生发展的数据,发现学生的学习规律,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打下良好基础。

4、加强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充分理解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与标准,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了解师生需求,强化服务意识。高校要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以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有计划地组织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如参加教学管理讲座、参加其他院校的教学管理经验交流会、组织到企业调研学习等。建立教学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和岗位竞争机制、有效的评估考核机制和完善的激励机制等,以此来激发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高等教育科研课题,青年专项课题 16Q175。

(1.黑龙江工程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8;2.哈尔滨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  150016)

作者:高杨 张立 肖雪 原小寓 刘佳 孙佰贺

上一篇:语文读书思考教学论文下一篇:做好舞蹈高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