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电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探讨

2022-09-10

社会转型期, 由于新旧体制的交替, 利益关系的调整, 东西方文化的交汇, 价值观念的碰撞等作用, 不可避免地对电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同时也对我们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这一宏观背景出发, 审视和思考社会转型期电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问题, 寻求切实可行的对策, 这对我们如何把握好主流方向, 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学校价值观教育与社会价值取向多样化之间的矛盾

1.1 精神价值与功利价值之间的矛盾

理想、既是人终身为之而奋斗和追求的目标, 也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学校理想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树立为国、为民、为社会、为人类去奋斗,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 市场经济的“重利性”则引发了人们对现实功利的追求。使传统的重义轻利、重精神轻物资的价值观念受到了强烈的挑战。物资价值、功利价值等多样化的社会价值取向, 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而感到理想是美好的, 现实却是残酷的, 甚至是丑陋的。

进而导致以偏概全, 看不清改革开放的实质。这种心理上的失落, 使他们追求一种脱离实际的自我完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在价值取向上表现为重物资价值, 轻精神价值并衍生出追求现实功利大大超过追求远大理想、高尚道德情操的现象。例如, 我们开设“两课”对学生进行理想和价值观教育, 而一些学生却认为“理想, 理想, 有利就想”, “前途, 前途, 有钱就图”;我们苦口婆心对学生进行道德价值观教育, 而在实际生活中, 一些学生却将助人为乐、救人于危难, 视为“管闲事”, 学雷锋、争贡献被认为是“出风头”, “做傻事”, “八荣八耻”、互爱、关心、理解、帮助等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价值底线, 遭到一些学生的漠视, 甚至践踏。这种理想、道德精神价值观在一些学生头脑中逐趋失落的现象, 足以表明加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向教育已刻不容缓。

1.2 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矛盾

价值是对善恶、好坏、美丑、利弊、得失等关系的哲学概括。个人自我价值是一个人的思想言行在自身德、智、体、美及个人生活等方面的积极意义的体现, 其社会价值表现为个人对社会所作贡献的程度。马克思认为, 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应该是统一的。他指出:“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 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 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可见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价值取向, 个人自我价值必须以有益于社会的发展进步为前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社会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 也是其人格力量与人格价值的意义所在。离开了社会的需要, 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和评价的标准。

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在重视竞争, 倡导创造, 鼓励人们在竞争和创造中发挥自我才能, 完善自我价值, 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精神和人格的力量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的意义。但是, 由于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 存在着社会价值观的分化以及社会价值取向的多样性, 加之现实生活中的职业差别、社会分配的差别和功利主义影响, 客观上使部分学生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问题上产生一系列的困惑和反差。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强调个人利益、重个人成就, 轻国家利益和社会需要, 导致在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方面的意识日趋淡化。二是由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上的欠完善, 使得正常的竞争意识被扭曲, 导致自我意识恶性膨胀, 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逆向价值观念在学生群体之中泛滥。一些学生认为:“我的上帝就是我自己”。他们只看到自我的竞争力, 而忽视与他人的协同力;只要求社会对他的尊重与满足, 而不考虑自己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他们片面强调自我权力的维护, 而不顾及他人的利益和社会公德的约束。这些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矛盾, 导致了一些学生在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上的弱化和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可见, 加强对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价值观的教育, 已成为新形势下成人高校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

2 原因分析

产生上述价值观嬗变的原因是多方面且复杂的, 从深层次来分析,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是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折射到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价值的意义、衡量标准以及怎样实现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根本看法。由于价值观的形成, 取决于社会存在。因此, 在不同时期, 或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我国在扩大对外开放, 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过程中, 人们所面临的社会生活越来越沉重, 社会活动越来越频繁, 社会节奏越来越快, 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因而, 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与人们的价值观念相碰撞、相冲突的负面效应, 使社会的价值观出现多元化的趋势, 造成多种不同性质, 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观念并存的格局。这种由于市场经济的寻利性、功利性和自发性, 折射到校园给学生的价值取向所带来的一系列新的困惑和矛盾, 是诱发拜金主义, 造成对精神价值的淡化并助长个人主义盛行的重要原因。

其次, 是信息多元化所伴随的消极文化对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侵蚀影响。从人的心理发展过程来看, 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正处在形成阶段, 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他们的眼光无时无刻不在密切地注视着整个社会的变化。可以说学生是一群特别敏感的群体, 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然而, 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和消极腐朽文化却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他们的肌体, 毒害着他们的思想。尤其是迅猛发展的国际互联网, 它一方面使信息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但另一方面, 由于网络技术被滥用于政治、文化乃至国家安全等众多领域, 与我们形成不同意识形态的强烈对抗。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也利用信息资料和网络技术的优势, 通过互联网大肆向我们进行资本主义的政治、文化、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一些有悖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反动、色情、暴力、极端利己主义等文化垃圾大量充斥于电脑网络之中, 使那些因盲目上网和观看黄色低级趣味内容的学生, 在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上遭受到严重的毒害。

3 对策与建议

对成人高校学生在价值取向上的困惑与矛盾作实事求是的分析, 是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 走出困惑的基本前提。同时, 我们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成人高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 其科学价值观念的确立, 并不是一个自发的嬗变过程。因此, 我们的德育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 采取有效措施,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同时实施价值教育的科学导向。为此, 我认为当前应在理论与实践上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坚持“四个统一”, 明确德育工作要求

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 要求大学生应“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 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坚持实践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 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这“四个统一”, 集中阐述了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目标、规格、内容和途径, 既有高度的理论概括又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不仅是对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要求, 而且是对我们成人高校实施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3.2 遵循“三个原则”, 提高价值教育实效

第一、灌输导向原则。由于各种科学观念和行为规范是不能自发产生的, 因此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一切代表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念都只有通过外部的灌输, 才能内化为学生个体的价值观念, 并转化为他们自觉行动的准则。科学的外部灌输是自觉内化的前提, 自觉内化是外部灌输的升华。因此, 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灌输教育, 既要理直气壮, 坚信不疑, 又要充满热情, 以理服人, 而不能压服。只有真正体现价值教育导向的科学性、情感性和渗透性, 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才能产生价值教育导向的“激励”效应。第二、自我导向原则。任何外部的灌输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我选择、吸收和消化, 才能产生实效。因此, 必须适当运用自我导向的原则和方法, 使学生自己通过不断的努力, 提高自身在价值取向上的评价、勘误能力和增强其自身抵御各种逆向价值观念侵蚀的能力。第三、辩证导向原则。学生在价值取向上的矛盾, 从本质上来说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产物。因此, 必须用辩证的理论思维来武装学生的头脑, 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精神价值与功利价值;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 澄清在价值取向上的各种迷误, 为确立科学的价值取向奠定方法论基础。

3.3 狠抓“两支队伍”, 形成齐抓共管合力

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光靠学校班主任和行政管理人员来抓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举全校之力, 形成合力, 齐抓共管, 才能使学生价值教育导向落到实处。其中关键问题是要抓好学科教师和学校德育工作者这“两支队伍”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这是搞好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前提。为此, 我建议:

(1) 强化德育工作的全员参与意识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要突破“学科门户”的思维定势, 尤其是理工类教师要克服德育工作与本学科教学“无关”的思想, 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列宁指出:“学校的真正性质和方向并不是由地方组织的良好愿望决定的, 不是由学校委员会决议决定的, 也不是由教学大纲决定的, 而是由教学人员决定的。”可见, 只有加强全员育人意识, 把学校德育工作纳入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职责, 才能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才能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

(2) 是要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者和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

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政治过硬, 思想解放, 道德水准高, 心理素质好, 而且要有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要能严格尊守师德规范并自觉进行“言传身教”。同时, 在知识结构上, 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面。能够熟练运用各种高科技手段, 从事教学、思想教育和研究活动。

(3) 规范“一个阵地”, 构建网上德育平台

当代迅猛发展的互联网, 作为传播媒介, 已成为各种政治势力争夺青年一代的重要手段。它的开放性、广泛性、即时性、匿名性和个人参与性等特点, 决定了它是一柄“双刃剑”。这是因为, 一方面, 由于网络的隐蔽性、虚拟性给了人们充分的自由, 很容量使一些缺乏自制与道德的学生步入破坏性发泄的误区, 陷入道德价值观跌落的深渊, 甚至走上网络犯罪的道路。另一方面, 我们也看到, 网络世界信息的大容量性, 不仅丰富了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素材, 而且提高了其社会化参与的程度, 它所具有的多媒体特性可以使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更具艺术的感染力。因此, 抢占网上学生价值教育导向的制高点, 抓紧研究和构建校院网的“德育平台”, 将网络的价值观教育与现实教育结合起来, 努力争取网上斗争的主动权, 已成为当前成人高校学生德育工作亟待开拓的一个全新领域和重要阵地。为此, 我建议:

一是要加强领导, 落实“三项建设”。占领网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阵地, 关键是要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结合实际, 统筹规划, 加强领导。建议成立由分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校领导负责的校园网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将校园网“德育平台”的建设纳入学校网络建设的整体规划, 并抓好队伍、硬件、主页等“三项建设”。要尽快组建一支能熟练掌握网络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进一步改善和提升校园网络硬件配置, 尽快实现学生宿舍与学校各科室的电脑联网, 同时抓快主页建设, 发挥网络主页在“内聚人心, 外树形象”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二是要精心策划, 狠抓“三个结合”。网站的生命力在于其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要提高学生的点击率、访问率, 关键是要结合网络的特点进行精心策划, 开展丰富多彩的, 经常性的网上活动。因此, 要紧密联系实际, 不仅要结合“两课”教育, 为学生提供教学专题片网上视频点播服务, 而且要结合国内外重大事件, 开展网上讨论交流, 掌握网上舆论导向, 还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 开展经常性的“三观”教育, 及时在网上发布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动人事迹, 以此来感召学生,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是要建章立制, 严格“三项管理”。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各项网络管理制度, 加强对网上信息的监控和引导, 确保校园网络的健康发展。为此, 首先要加强对网络的监控管理, 各级领导干部和教师要经常上网, 及时收集、分析网上信息,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采取有效措施兴利除弊, 决不允许有害信息在网上流传、泛滥。其次要规范网上秩序, 严肃上网纪律, 要使网络管理做到依法办事, 有章可循, 确保网络安全。第三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规范管理。并加强网络法制、网络安全意识的教育, 同时通过监控, 防范和打击网络犯罪, 以强有力的手段净化校园网这一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

总之, 要敏锐地捕捉住学生的思想闪光点, 适时地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并给予必要的条件支持和保障。这是确保学生价值观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只有教育的内部因素触及到学生的内在精神要求时, 才能使受教育者处于一种积极的受动状态, 从而产生良性的内化效应, 使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也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的价值观培养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

摘要:社会转型期成人高校学生价值观教育问题正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分析学校价值观教育与社会价值取向多样化矛盾与冲突的基础上, 提出只有将学校教育的内部因素触及到学生的内在精神要求, 才能使受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受动状态, 从而产生良性的内化效应。只有使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 才能确保学校价值观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价值观教,校园网,德育平台

参考文献

[1] 唐振龙.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构想, 社会科学优秀论文选,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2.38_39.

[2] 丁泗, 吉爱明, 宋德泳, 省属综合性高等艺术学院毕业生思想状况调查, 社会科学优秀论文选,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2, 47_48.

[3] 黄锋.对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成果荟萃,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2.

上一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高压氧治疗189例疗效观察下一篇:基于插值函数对日美两国利率期限结构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