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中成人教育论文

2022-07-03

摘要:珠三角社会转型既寓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之中因而具有中国社会转型的共性,又因其率先迈步而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点,这些特点对成人教育机构的发展提出“价值的多元困惑成人教育机构发展的选择;行为的失范破坏成人教育机构发展的秩序;教育的普及冲击成人教育机构发展的基石;全球的竞争加重成人教育机构发展的困难”等四个方面的挑战。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社会转型中成人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社会转型中成人教育论文 篇1:

论当代成人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

[摘要]文章从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入手,通过对文化建设、经济发展、人口现状和政府需求等四方面的分析,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概览社会转型期成人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揭示成人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探讨成人教育发展的新课题。

[关键词]成人教育发展社会基础

[作者简介]谢琴(1973- ),女,江西信丰人,江西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孙丽媛(1984- ),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江西南昌330027)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教育转制、科技进步的关键时期,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经济的革命性变革,给我国成人教育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然而,只要我们把目光穿越校门,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就能清晰地发现,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我国成人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缔造了新的社会发展环境。为了解读制约和影响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社会关系,给人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或借鉴,笔者认为有必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切入,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阐述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社会新基础,为新时期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新思路。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赋予成人教育发展新使命

社会的繁荣和文明的昌盛离不开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驾马车”的齐头并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物质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而跟随着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人必然要寻求生命存在的意义,要不断追求生存的意义,不断优化自己生命的存在,在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改造中实现自己的再创造。因此,精神生活的高境界探索和高层次尝试不断成为人们提升自己生命价值的追求,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的建立不断成为新的话语权威。社会文化的发展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成人教育在其发生之初,就以灵活的学习形式吸引着众多学子,近半个世纪以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人才,而今,由于网络的迅速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成人教育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更要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13亿人口中,婴幼儿、青少年以及已成年的普通高校大学生,共约有4亿,其余社会上的成年人约有9亿。这9亿成年人,都是成人教育的对象。只有和谐的文化才能培育出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人”,而只有“和谐的人”,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协调和创新的功能。而事实上,人类社会在不断地进步,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国际文化资源的频繁互动和交流,使打上社会主义文化烙印的成人教育在日渐扩大的生存空间和活动空间面临挑战。因此,成人教育有必要正视和厘清自身所根植的中国的社会文化的现实语境,在吸收外来教育思想和模式的同时,用自己的价值理念来审视和过滤外来文化,找出真正适合我国社会现实的“适切性”,以“互动原则”的思维方式,确立符合社会现实和成人个性化需求的教育课程,以期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工作实际,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感,以期在竞争中增大自己的教育份额。

二、社会经济发展拓展成人教育发展新空间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竞争在世界范围内以各种形式、各种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我国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模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外延式经济发展模式向内延式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内延式经济模式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依靠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新科技与新技术、新市场的出现对各种行业的劳动者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加之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传统意义中的大多数工作岗位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许多劳动者主动或被动地选择再就业。因此,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再培训和再教育就成为成人教育的当务之急,成人教育的性质将因此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之前相对单一的学历补偿教育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转岗培训或再就业培训转变,使其不再仅仅是那些有条件的成年人追求自我完善的一种途径,而转变为多层次、多形式、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岗位的成年人提高自身价值、追求自我完善、提高生活质量的多功能教育了。可见,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人教育要适应以下几个经济发展趋势:

第一,工作岗位日益计算机化。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且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各种工作岗位,各行各业的计算机培训和更高层次的计算机教育仍有增长的势头。而随着软件开发人员的供不应求,软件开发人员培训和软件测试人员、计算机维护人员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计算机培训及相关教育将依然呈增长势头。

第二,技术和知识的更新换代。一个人现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很快会被淘汰,对于教师、科技工作者、医生等专业性职业者,更是如此。由于近年的“信息爆炸”,这些专业性职业者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补充新技能。大量的新的、更趋复杂和专业的知识要求人们必须不停地学习、终身地学习,甚至还要取得该领域内的从业资格和职业资格,这就使得人们不得不选择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来获得和延续从业能力。

第三,技术的更新和越来越趋个性化服务的市场造就了新工种的产生。比如“义乌企业新增8万个岗位,许多新工种无人问津”;计算机系统分析技术人员、安全工程技术人员、资产评估人员、展销员等都是近年来刚出现的新工种。我们一方面认同企业新工种不断增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教育、金融、旅游、养殖等行业都提出了新要求,从事这些行业的工作人员就要面临更新和更专业的挑战。不仅仅新工种需要越来越多的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从业人员,老工种也对从业者的学历和创新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现已就业于这些工种的人员必须通过继续教育来提高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技术程度,否则就不能适应其工作对其不断提出的新要求。

第四,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间的竞争由资本、技术等因素日趋转变成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员工素质的竞争。随着“无国界”经济、教育、贸易的到来和外资企业的不断涌入,高素质的员工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香饽饽”。不仅需要从业人员在把知识付诸实践的能力方面有所提高,还要求他们要有一定的决策和创新能力,能够自行解决在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这就对成人教育及职业培训的具体策略提出了新要求。

三、人口现状带来成人教育发展新机遇与新课题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但近年来,人口方面的变化呈现两种趋势:一是人口老龄化;二是人口变迁速度日益加快。这两个趋势对成人教育都有深刻的影响。2005年底全国1%人口抽样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100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7%。按照老龄化社会评判标准,我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人口的老龄化速度加快和数量之巨大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对成人教育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

我国人口的另一特点也为成人教育提供了发展背景——这就是人口的流动性。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大、中城市谋生,对城市的建设和社会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流动人口中年轻人口占绝大多数,其中15至35岁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以上,他们中的多数人都只是接受过初中以上教育,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为城市建筑、商业、饮食、环卫等行业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的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给城市带来繁荣的同时,由于同时也挤占着城市的交通、住房、就医和子女入学等资源,也带来了很多的社会问题,如“城中村”“城边村”等带来的社会治安和法制问题;“专业乞丐”带来的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农民工子女无法适应城市同学的人际交往等问题,这些问题目前存在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对和谐生活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这些背井离乡、怀揣着“城市梦想”的中青年人都是成人教育的对象,亟待提高文化素质和技能、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这也是成人教育要研究的新问题。

人口的流动性带来一个新课题,也就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大批农村青壮年流向城市务工给城市带来繁荣和现代文明的同时,他们自己却不得不忍受着与子女异地分离的非正常生活状态。同样地,大量的留守儿童处于与父母天各一方的极不人道的亲子关系模式中,由于失去父母关爱而不断地失学、辍学,将很有可能成长为新一代文盲,加之伴随的心理不健全、交际困扰和社会行为障碍等问题,已引起越来越多的教育和社会工作者的关注。在21世纪的今天,当扫盲教育被大多数人认为已完成历史使命而准备将之载入史册时,面对着日益增多的远离课堂的农村娃娃们,十年后成人教育是否即将要遭遇新的轮回,谁都无法下定论。据不完全统计,留守儿童的数字之庞大,已远远超过2000万!由于缺乏来自父母的亲情呵护与完整的家庭教育和监管,许多儿童过早地承受着成人社会的各种压力,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严重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本身需要社会、政府和教育单位的共同培养和关爱,而不只是一些民间团体和有志之士凭着一腔热情的投入。很有必要展开系统的研究和招募专门人员从事这项工作,这也是成人教育的新课题。

四、政府重视奠定成人教育发展新基础

发展成人教育既要依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广大成人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自律,也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充分支持。我国历来重视成人教育,在教育的四大块中,成人教育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处于“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不可替代”的地位,把成人教育同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明确成人教育的战略地位,指出大力发展成人教育,不断提高亿万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更加坚实可靠的人才基础。这对于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但仅有政策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众所周知,经济是保证一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成人及继续教育的发展在世界上是有目共睹的,这与各国政府对成人教育庞大的资金投入是分不开的。具体说来,政府对成人教育的调控功能应具体表现在对成人教育质量的评估、对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的审批、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对收费政策的制定等,优化成人教育资源,提高成人教育的整体水平,从而拓展成人教育的发展空间,增强成人教育的发展能力。

通过对影响我国当代成人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的分析,可以看到成人教育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一般说来,各类成人教育的兴起和发展都是随着社会的需求应运而生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成人教育比普通教育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更快、更大、更直接。事实上,成人教育不但具有被动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功能,它对社会的发展还具有更加主动的推动作用。当前,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变化,这一切都给成人教育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那么深入分析成人教育的社会需求,使之更好地促进经济改革和社会进步,是我们的决策者和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易滨.论成人教育文化功能的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1995(12).

[2]刘国瑜.历史性的文件,历史性的跨越[J].中国成人教育,2007(7).

作者:谢 琴 孙丽媛

社会转型中成人教育论文 篇2:

珠三角社会转型特点及其对成人教育机构的现实挑战研究

摘要:珠三角社会转型既寓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之中因而具有中国社会转型的共性,又因其率先迈步而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点,这些特点对成人教育机构的发展提出“价值的多元困惑成人教育机构发展的选择;行为的失范破坏成人教育机构发展的秩序;教育的普及冲击成人教育机构发展的基石;全球的竞争加重成人教育机构发展的困难”等四个方面的挑战。

关键词:珠三角;社会转型;成人教育机构;挑战

成人教育机构为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并为我国人口素质的不断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从21世纪初至今,它们的发展出现了诸多问题,遇到了重重的现实挑战,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面对这样的困惑和质疑时,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诸多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让我们深受启发:一种机构、组织或系统的存在,与其各种外部环境会发生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据此观点,成人教育机构必须坚持环境适应性原则,不断调整自身的结构状态及其运行模式以适应所处环境的客观要求,才是其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逻辑,试图就珠三角社会转型特点及其对成人教育机构的现实挑战加以探讨。

一、珠三角社会转型的内涵

社会转型(Social Transformation)范畴来自西方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社会学者大卫·哈利生借用生物学“Transformation”概念来描述社会结构具有进化意义的转换和性变,说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换。我国社会学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社会转型”的含义: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即“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三十多年来,珠三角地区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实质上就是一个社会转型的过程。2010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第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最终目的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这标志着中国已进入第三次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珠三角社会转型的内涵应主要包括:一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经济体制的转变,建立开放、活跃、健全、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二是通过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带动整个社会政治、文化、价值观的转变,实现社会结构整体和全面转变;三是要重视文化在社会转型中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创新力;四是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增强政府公信力,构建社会诚信体系,构建法治社会;五是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实现与国际接轨,全面建成民富国强的和谐小康社会;六是“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共同富裕”应成为社会转型时期始终予以坚持和贯彻的基本价值取向。

二、珠三角社会转型的特点

珠三角的社会转型既寓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之中因而具有中国社会转型的共性,又因其率先迈步而对中国社会转型起着示范、导向和加速作用。具体说来。其主要特点包括:

(一)价值多元冲击利益格局,社会矛盾凸显

在社会转型期内,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已悄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和调整,由此形成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在多元价值观念的主导下,相应的多元化的利益诉求纷纷呈现。随着社会转型不断深化的进程日益加快,珠三角原有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加速分化,早就从传统同质的单一型社会,转型为异质的多样型社会。经济体制从之前的“计划经济”步入了“市场经济”;社会结构中原有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内部也逐渐分化了,增加了包括民营企业的创业人员和受聘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服务组织的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新生代农民工等在内的诸多新群体,他们被称为“新的社会阶层”。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必然带来社会利益结构的分化、重组,形成新的利益体。由于利益的分化,不同利益体之间的利益诉求是千差万别的,那么,矛盾和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化解社会矛盾和风险已成为珠三角社会转型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

(二)社会规则遭受各种破坏,行为失范严重

当代中国的社会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增加了社会活力,人们的发展空间扩大,选择机会增加,社会流动性增强,这些都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与此同时,社会规则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各种破坏层出不穷,诸如无视规则、冲击规则、亵渎规则、曲解规则、自立规则屡见不鲜,“失范”成为社会转型的一种突出社会现象。总体说来,社会转型期的“失范”主要表现为五种类型:一是个人行为层次的失范,二是法人层次的失范,三是规则之间的冲突,四是执法机构的违规,五是职业角色失范。珠三角地区在行为失范等方面的表现尤为明显,可以说,重整社会规则,让人们对社会充满信心,纠正各种行为的失范等问题将成为珠三角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经济持续发展面临挑战,产业结构失衡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珠三角的经济获得飞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原有的经济结构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不可持续性因素大大增加。从国际环境看,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2011年至今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钓鱼岛事件等使得珠三角高度外向型经济面临严峻考验;从国内发展看,内地城市群的迅速崛起,环境污染,能源短缺,土地瓶颈,人力资本上升,用工短缺,成本上升等使珠三角面临重重困难。因此,珠三角的经济发展只有实现从粗放式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从投资推动型增长转向创新推动和消费投资协调型增长,从外向主导型转向内需主导型,实现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环保的科学发展和包容性增长,才能实现珠三角经济和社会的完美双转型。

(四)全球一体进程加速推进,转型环境复杂

我国的社会转型是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进行的,全球一体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导致我国的社会转型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珠三角地区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区位关系,这就决定了当下珠三角地区的社会转型是在更为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推进的,国际环境的复杂性增加了该区域转型的难度,这些复杂性的因素主要包括资源、人才、信息等内容。珠三角只有赢得对这些复杂因素竞争的胜利,才能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并最终赢得转型的胜利。

三、珠三角社会转型背景下成人教育机构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

珠三角社会转型的大背景,对成人教育机构的发展提出了诸多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价值的多元困惑成人教育机构发展的选择

珠三角社会转型期外在所表现出来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等日趋多样化的变化,使得人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价值多元的主导下,不断冲击着人们一直熟悉的生活和事物,成人教育机构的发展也不能幸免。

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成人教育机构受价值一元的影响深刻,在发展的轨迹中一元的印痕非常明显,具体表现如下:在办学模式上,采取普教化的特点,没有显现出成人教育应有的特色;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以培养熟悉主流文化传统、熟悉科学真理的学员自居,而不是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眼光,认识不同文化群体,尊重异文化的学员;内容选择呆板,追求单一文化形式;讲授方法传统,填鸭式灌输几乎遍布所有课堂;质量评价即使在不同区域、不同办学机构,都使用统一的质量标准,而没有注重质量标准的多样化特点等。

从一元到多元,成人教育机构所经历的困惑,最深层次的原因是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的变革、思想观念的变化所引起的。在这个过程中,使得个人的利益得到重视与张扬,人们对新生利益主体与利益结构之间价值观念产生分化,传统的全局至上的价值观念与市场经济强调的个人价值实现的理念有待协调,而所有的这些都将冲击着成人教育机构的选择,成人教育机构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稍有不慎,都会使它们的发展葬身在社会转型的大潮中。

(二)行为的失范破坏成人教育机构发展的秩序

珠三角转型期社会最大的问题是“社会行为失范”,这种现象是指社会既有的行为模式、制度规范与价值观念被普遍怀疑、否定或被严重破坏,逐渐失却对社会成员的引导和约束的力量,而新的行为模式、制度规范和价值观念又尚未形成或尚未被人们普遍接受,对社会成员尚不具有引导、调节和约束的力量,从而使社会成员的行为缺乏明确的目标、方向和社会规范约束而表现出的一种相互冲突、无所适从的混乱状态。珠三角成人教育机构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少行为失范的现象,如不少成人院校为谋取更多的生源,在招生工作中大兴无序竞争之风,以经济刺激招生,成本的增加必然导致教学投入减少,质量的保障就无从谈起了。有些机构甚至不惜以牺牲教育的尊严和教育的质量为代价,造成“皮包学校”和“招生贩子”猖獗,极大地损害了成人教育的社会声誉。

那么,什么该对成人教育机构的行为失范负责任呢?通过对转型社会价值观的深入考究,我们发现,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首先,成人教育机构主体的功利主义思想误导了办学的价值取向。所谓功利性是指教育的公益性直接或间接地转变为以营利为目标的商业化交换的教育行为的过程,也是一种将公共教育资源转化为个人、团体、机构和系统的产业化加工的经济运作工具的趋势,正是这些功利价值的取向使其改变了对教育的本质追求。其次,成人教育机构在实践的操作过程中,一味采取“工具理性”的做法削弱了“解放理性”的存在。在一般情况下,多数学者一致认为成人教育机构作为获得新知的场所需要自由人格的塑造与培养,作为和社会紧密联系的产物需要生产社会发展的产品,前者即所谓的“解放理性”,后者为“工具理性”。两者的定位决定了机构办学的理念与教育行为。尽管近年来学者一直提倡需要“走进成人生活家园”的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但我国惯用的“工具理性”教育,使得成人教育机构在短期内自觉走出“工具理性”的围城还是非常困难的。

(三)教育的普及冲击成人教育机构发展的基石

在社会转型期,经济实力得到飞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对教育的需求也持续增强,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国家放开了发展高等教育的步伐,而珠三角地区更是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早已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由此导致了成人教育机构在发展的过程中生源是其近年一直困扰的问题。所谓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其实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那么,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什么会冲击着成人教育机构发展的基石?首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型,尤其是连续多年的普通高校扩招,降低了报考门槛,加上普通高职院校的重新崛起和一些普通高校专升本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些都使得更多的人能有机会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因此,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数量下降。其次,珠三角民办院校的迅速发展,国家学历认定考试的出现,以及国外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的介入,也使得原来成人教育机构的传统生源出现萎缩现象,成人高考生源近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这无疑给成人教育机构发展的基石带来很大的冲击和挑战。

(四)全球的竞争加重成人教育机构发展的困难

全球化已不单单是一种经济现象,它对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构造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球化对成人教育机构发展的影响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影响最为深刻的便是全球化的竞争,这将进一步加剧成人教育机构发展的困难。

但是,珠三角成人教育机构发展的现实却很少能拿出像样的竞争力,这是因为其长期生长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之中,迄今仍还带着许多计划经济时代的习气。主要表现在:第一,成人教育机构的宏观发展背景缺乏合乎市场规律的竞争机制和约束机制,教育法赋予机构自主办学的责权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成人教育机构在这种宏观背景中生存与发展,难以形成完整的市场意识和产业化经营理念;第二,成人教育机构的办学指导思想普遍比较陈旧,既缺乏对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瞻性,又缺少利用市场机制配置成人教育资源的运作动机与思路,缺乏面对市场需求的柔性机制,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应变能力较弱;第三,成人教育机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尽合理,缺乏市场导向机制和教育成本核算观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够理想,难以体现出知识劳动的合理价值;第四,成人教育机构办学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现象较为普遍,开设的专业普教化,没有深入了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第五,发展的不适应性以及经费总量短缺的窘境随处可见,缺少必要的成人教育投入;第六,成人教育机构的发展缺少市场开发和市场营销理念,其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的生长功能不健全。

参考文献:

[1]刘祖云,从传统到现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2]齐铁峰,扬传谱,教育全球化与我国高校成人教育发展趋势初探[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0,(5):30-33.

[3]王素,兰建,国际成人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00,(6):55-59.

[4]徐达奇,成人高等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J],继续教育研究,2001,(1):29-32.

[5]赵红亚,宋孝忠,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3,(2):5-9.

[6]柳士彬,何爱霞,目前我国社会转型期及其对成人教育发展的要求[J],继续教育研究,2004,(5):17-20.

[7]林默彪,社会转型与转型社会的基本特征[J],社会主义研究,2004,(6):134-135.

[8]李慧敏,等,社会转型期教育的转型[J],教育探索,2006,(1):38-41.

[9]和学新,社会转型与当代中国的教育转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35-140.

[10]孙文旗,成人高等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6,(10):7-8.

[11]李金芝,新世纪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转型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2]海燕,符惠明,李佳敏,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内涵把握及特征解析[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23-26.

[13]叶忠民,社会转型期对我国成人教育的影响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0,(4):158-160.

[14]冯建军,论教育转型[J],全球教育展望,2010,(9):39-45.

[15]樊平,社会转型和社会失范——谁来制定规则和遵守规则[EB/OL].http,//www.aisixiang.com/,2004-07-05.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珠三角社会转型期成人教育机构的适应性交革研究——以东莞为例”(编号:2011TJK003)及广东省成人教育协会“十二五”规划课题“广东社会转型期成人教育机构的适应性变革研究——以东莞市为例”(编号:Ycx112013)的阶段性成果]

[曾宪群:东莞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成人教育研究。彭俊华:东莞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

作者:曾宪群 彭俊华

社会转型中成人教育论文 篇3:

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理念及其实现

摘要:我国的社区教育应确定“社区文明促进社区发展”的理念,通过提高人的知识素养,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增强人的作为社会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以适应社会转型中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这种社区教育的理念可以通过“政府主导、社区大学主办、社会参与”的模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内涵来实现。

关键词:社区教育;理念;社区文明促进社区发展;实现

在我国,早在1999年,教育部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开展社区教育试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之后,国家对于社区教育又出台了宏大的规划和各种支持的政策,各级社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了不少的规章、草案、条例,社区教育在全国各地蓬勃的开展起来,试点经验不少,但作为社区教育组织、协调、实施的教育、民政、社会劳动保障、财政等政府部门,往往只做一些短暂的、表面的文章,并没有把社区教育作为一项长久的利国利民的事业来对待[1]。这与中国社区教育的发展理念还不清晰又很大关系。

一、重塑我国社区教育的理念——“社区文明促进社区发展”

社区教育理念是社区教育的指导思想,在社区教育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受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社会发展阶段、历史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社区教育有不同的发展理念。纵观世界各国社区教育的发展情况,社区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理念:1.北欧的人文主义理念,以“民众教育”为主的社区教育模式,体现了福利国家的特征,民众教育提倡的人文精神尤其体现在关注广大弱势群体方面。2.美国的实用主义理念,体现在着力于人力资源培养的社区学院;3.日本的民众教化理念,教育内容上侧重政治教育和社会文化教育,注重“教化”和“教养”功能的发挥,同时也强调了国家对社会教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4.新加坡的社区文明理念。新加坡的社区和社区中心逐渐发展成为开展思想文化建设、传播儒家文化的主要基地。5.以“社区发展”为主的理念,社区发展是联合国于20世纪5O年代倡导的一项世界性运动。从1948年开始,联合国先后出台了各种政策和法规推动社区教育发展。6.以“居民意识唤醒”为主的理念,巴西成人教育家弗莱雷(P.Freire)是倡导这一理念的学者之一,此理念将社区教育当作政治、经济与社会变革的工具,使弱势阶层认识其自身所处的不利境地,以帮助他们争取个人解放,改善现有生存状况。[2]

反观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社区教育发展呈现出“全能化”的倾向[3]。表面看起来好像社区教育办得红红火火,实际上社区教育面临如何深入开展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对社区教育的发展理念不清晰,职能定位模糊。我国应立足实际,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情势下,倡导社确立以“社区文明促进社区发展”的指导思想,使社区教育纳入到社区管理、构架和谐社会的大框架下:

1.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中,竞争加剧、社会分化、矛盾增多;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化、商业化。这些问题的解决固然需要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健全民主与法制、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与规范;但不可替代的,还要依赖提高全体现代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公民意识、价值观和道德修养,以重构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社区中大量有益的教育活动和潜移默化的育人因素不应被漠视,社区教育应当成为培养现代公民素质、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互信,重塑新时代的价值观的重要平台。

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社会管理模式也加快了转变的步伐,社区逐步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单元。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四大政治制度之一,居民自治主要体现为社区自治。《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明确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知组织。从理论上讲,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的功能主要是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利益表达等[4]。但实践中,社区管理中往往行政色彩掩盖了自治的内涵,这当然是诸多因素造成的,但与社区居民的公民意识、社区意识、参与意识不强有很大关系。社区教育既是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又是推动社区管理良性互动运转的重要因素。联合国1955 年的《社区发展促进报告》指出,通过社区组织和群众教育,从社区共同利益和需求出发,引导社区居民和组织共同参与,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内容和形式恰当的社区教育能够激活的居民群体意识,使拥有不同背景的居民在社区的平台上进行情感沟通、思想碰撞、文化交流,意见表达,实现社区教育和社区发展的良性互动。

“社区文明促进社区发展”旨在通过提高人的知识素养,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增强人的作为社会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以适应社会转型中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当然,以“社区文明促进社区发展”为我国社区教育的理念并不排斥社区教育为社区提供学历、职业教育及各种技能培训的功能。相反,这些学历补偿教育、职业教育、技能培训能促进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帮助就业、改善民生,尤其应将失业人员、失足青少年、老年人等弱势社会群体纳入其服务范围。这些教育活动与“社区文明促进社区发展”的理念是目标和手段的关系,因此,这些活动的举办不能是“任务导向型”的,也不应与正规教育系统、社会盈利的培训机构展开不必要的竞争,而应形成良性互动。

二、“社区文明促进社区发展”理念的实现模式

“社区文明促进社区发展”的理念可以通过“政府主导、社区主办、社会参与”的模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内涵走向现实。

(一)政府主导

我国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管理体制凸显了政府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作用。社区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多方参与和合作,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与介入,是无法推进的。因此,社区教育应该由政府主导,但政府主导并不是政府主办,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社区教育的真正的社会功能是,把矛盾化解在社区,把稳定落实在社区,把公平推进到社区,把和谐构建在社区,把幸福惠及于百姓,对于人和社区具有双重的价值和功能。各级政府应充分意识到社区教育的重要性及长期性,通过法规、政策等正式及非正式文件对社区教育沿着“社区文明促进社区发展”的轨道发展予以确认;并将其融入政府工作制定的框架内,形成专人统筹负责的责任制度。因此,制定政策,出台相关指引文件是政府扮演宏观角色的主途径。如,2016年2月,广东省教育厅就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意见的通知》,对大力发展社区教育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標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2.社區自治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社区教育应作为当前社会创新管理的框架下推进,通过社区教育促进社区参与、社区和谐和社区发展。

3.社区教育的经费来源一直是社区教育发展中的焦点问题。要发展社区教育,跟发展其他类型的教育一样,经费充足是根本。由于社区教育的公益性特征,在目前国内大部分社区教育建设以及国外成功的社区教育案例中,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社区经费的模式比较常见。政府投入保证了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地方政府可以按常住人口为基数讲财政投入列入财政预算。

(二)社区大学主办

社区教育是项系统工程,办一所学校本已不是容易之事,社区教育还承载了社区管理与文明建设的功能,因此不宜大一统,全国统一一个模式,也不宜遍地开花,各个社区各自开展,而应由各地级市组建社区大学,统筹地方社区教育资源,组织开展各种社区教育活动。广东省教育厅2016年2月发布《关于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意见》,意见明确“省将委托广东开放大学承担全省社区教育具体组织指导工作”,并指出“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系统各级办学机构要承担牵头开展本区域内社区教育资源建设的任务,积极举办或参与各类社区教育活动”,赋予各级电大社区教育职责。

广播电视大学(现更名为“开放大学)是从中央到基层的一套办学系统,系统基层组织机构发达,承担社区大学的功能有明显的优势。社区大学进行社区教育内容规划,决定活动项目,协调各方人、财、物以确保活动顺利开展。社区教育由社区大学主办并不是社区组织把所有教育项目和活动组织全程包揽,而是让社区大学统筹管理,配合政府掌握社区教育的主动权,让社区教育更能面向社区成员,并把社区教育融入到社区自治当中,实现良性发展。

(三)社会参与

社区教育是社会大工程,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援,而“社区文明促进社区发展”的理念也正是期待通过小社区教育活动的正面意义扩散到大社会中,同样需要全社会参与。社会参与是广泛的,既需要社区内居民的相互学习、相互扶持,又需要社区外的人员、机构的专业指导、分享知识与经验;既需要人力的投入,又需要财力、技术等的加入;既需要有偿的服务购买,又需要无偿的志愿者服务支持。

(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社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是为“社区文明促进社区发展”的理念服务的。从内容上,它不拘泥于职业培训,而广泛涉及到养生保健、疾病卫生、环境保护、旅游娱乐、自我成长、婚姻维系、母婴教育、亲子教养、家人相处沟通、人际关系、社会现况分析、国际形势发展等,以知识传播引发理性思考,融合科学态度与人文关怀;从形式上,它包括研习、讲座、读书会、观摩、亲子活动、网络学习、集体旅游、地域性社会庆祝活动、绿色环保小组、儿童之家、才艺教室、互助组等,还可以基于鼓励居民解决社区问题的角度开展调查、讨论、听证等各项活动,以便居民透过共同学习来探讨共同的问题,这些活动使来自不同背景的个人,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互动过程中,融入团体,既提高素质修养和能力,也促进了地域社会文化的交流和社区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王艳霞,李士杰.郝美甍论我国区域性社区教育的发展[J].学术教育月刊.2009(9).

[2]参见:郝美英,桂雪梅.国外社区教育理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欧斯玛尼·张.国外社区教育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天津电大学报.2010(01);郝美英.北欧、美国、日本和新加坡社区教育理念探析[J].2010(12).

[3]杨晨,李娟.我国社区教育“全能化”现象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8(11).

[4]薛育余.行政化与去行政化:我国社区管理主体的变迁.决策探索.2010(2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校级课题《互联网+背景下的社区教育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编号KT16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吴玉娟

上一篇:电气施工与电气工程论文下一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