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高校教育行政论文

2022-04-22

[作者简介]易钢(1958-),男,湖北天门人,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研究方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需要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社会转型期高校教育行政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社会转型期高校教育行政论文 篇1:

国际化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工作探究

摘   要: 全球化与转型期,我国高校学生工作面临新挑战。社会各界围绕人才培养和学生工作管理队伍建设问题,开展了广泛讨论。本文对当前国际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国家的理念和模式、工作内容、人员构成、教育载体等方面,进行对比剖析,审视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区典型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经验和路径,提供模式参考。

关键词: 国际化   高等教育   学生事务   学生工作队伍

一、国外高校学生事务工作对比分析

(一)美国:制度多元、规范

一,从理念和模式上看,美国高校的学生事务工作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制度。美国宪法明确规定,各州议会和政府具有教育行政管理权,因此,各州和各地区能够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制订并发展出最适合本地区各学校的管理模式。这样做一方面能够有效避免单一模式的不足,提高学生事务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契合各高校的具体管理模式,但都服务于自由教育的理念。各高校都注重学生自主管理,支持建立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具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从工作内容上看,由于美国高校规模差别很大,数量繁多,因此各高校的学生事务工作的范畴不尽一致。在大多数高校,对于学生事务工作的要求基本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出于向学校负责的职责,包括参与对学校的管理、对学校做出的决定承担责任等;二是出于向学生负责的职责,包括帮助学生成功适应大学生活、塑造和引导价值观的形成,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为大学生人格塑造期的社会交往提供较大帮助。

三,从人员构成上看,美国各州的高校都设立高等教育行政专业,目的在于培养高校学生事务领域的专业高级人才,高校还为他们设置了很多具有实践意义的应用型和可操作性的培训课程,不断改进和修订学生管理方面的文件和方法等,提高学生事务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因此,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实效与他们拥有的专业化和专家化的学生事务工作队伍是密不可分的。给我们的启发:学生工作不能仅限于事务性管理,还需要随着学生成长和自身职业发展需要进行持续的学习与深造。

(二)英国:重视导师作用发挥

一,从理念和模式上看,英国高校的学生事务工作以“方向性指引”取代“细节性指导”。高校和导师的职责在于发掘学生潜力,引导学生寻找发展方向,而具体的执行计划则由学生自主解决和完成。学生事务管理以充分的学生自治为基础,强调学生自主意识、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服务功能,其中,学生社团组织发育成熟体现了英国独有的学生事务工作特征。

二,从工作内容上看,英国导师制强调针对不同学生精准性地开展具有个性化和针对性意见的指导。从起源上看,英国的导师制起源于传统名校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其核心是言传身教和个别辅导,在与学生沟通探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并发掘潜能。导师提供的更多的是学术指导,一般不会主动提供生活上的照顾。通常来说只有学生在这方面主动向导师求助时,导师才会考虑介入。

三,从人员构成上看,英国高校把担任学生导师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并看成本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导师的义务和职责在其与高校签订劳动协议起就确定并落实。在英国高校和教师们看来,只要从事高校教师这一职业,教师就应该承担起指导本科生的义务,同时,教员、研究员都有义务和资格做导师。

(三)韩国:形式趋于开放灵活

一,从工作内容来看,韩国高校的学生事务工作注重社会化和国际化,重在引导学生与社会发展接轨。韩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内容可划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工作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与团体身份认同感;第二部分工作是学业指导工作;第三部分工作是学籍学分管理运营体系,除去登记、变更学籍信息等基本活动外;第四部分工作是在校生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仅面向各个年级提供职业发展培训工作及职业准备指导,还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帮助等。

二,从教育载体来看,韩国高校的学生事务工作趋于开放化和灵活化,特别注重引导有益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团体走进校园。包括校园文化节、学校周年庆典、定期校际挑战,吸引社会上有名的演艺界人士和学术界、政治界等人士参与。通过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事务工作的开展,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实现多元化的高校学生事务工作新模式。

三,从人员构成来看,韩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参与主体队伍以专业化和学术化的队伍为主,学校全员参与学生事务工作,实现了“专职为主、兼职为辅,专兼结合,相互補充”,吸引了包括学校各个部门和学校所在区域社区相关人士的广泛参与。真正做到了“全员参与”和“全过程参与”,摆脱了学生事务工作由学校和院系的团委、学生处、学生会等专门的学生事务工作人员和机构主管负责,教育教学人员和学校所在社区人员不关心、不参与的局面。

(四)日本:内容注重道德教化

一,从学生管理部门上看,日本的学生事务管理由国家和学校两个层面构成,日本成立并整合了日本几个特殊法人的具有独立行政法人地位的学生支援机构独立管理全国的学生事务和支援工作;而学校则会专门设立校内的学生事务局用于管理和协调在校学生事务和支援工作。

二,从工作内容上看,日本的学生事务工作边界清晰并且非常重视道德教育。日本高校的住宿率较低,一般来说学校提供的宿舍数量极其有限,大部分学生需要在校园之外租房以解决住宿问题。因此,对于从事学生事务工作的人员而言,工作内容被限制在学校以内,不需要延伸到社区,工作边界相对清晰,职责相对明确。日本还非常重视道德教育,由专门的老师负责教学,各个院系会自行针对本院系学生和全校学生开设“共同科目”或者“公开科目”,讲授德育方面的内容。

三,从人员构成来看,日本的学生事务工作人员一般分为事务型和技术型两种。前者主要负责教育支援、学生支援、推进教学国际化、推进政产学研合作方面的职责,后者则主要负责设施维护、设施保养、设施检修等方面的职责。日本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相对专业化程度较高,从业人员专心于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一般不承担其他工作。当然与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不同的是,高校专业教师、学生群体作为学生事务的主要涉及人员,拥有学生事务管理的参与权和决定权,参与到一些涉及自身利益或者权利方面的事务时,需要征求他们的意见,并取得他们的认可。

二、对我国学生事务工作的启示

(一)树立“服务带动发展”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

对高等教育而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是开展学生事务工作的出发点。应以学生为中心,关心、服务学生发展,切实体现学生的根本地位,维护学生的根本利益,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增加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只有树立“服务带动发展”的工作理念,以学生的学业职业、生活心理需求为导向,才能有效带动模式的转型升级和发展。

(二)建立垂直管理为主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体制

我国高校内条块式的管理架构,不利于命令的传达和政策的执行。目前国内学生管理制度对于班主任、辅导员的依赖程度很高,学生事务管理重心不一,内涵不清,信息流通不畅,科层化程度过高。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特点,在仍然保持两级管理架构的基础上,将条块式管理变为垂直式管理,促进管理体制效率的提高,实现扁平化管理,真正全面促进和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

(三)增强学生在高校学生事务工作中的影响力

目前,我国高校各部门的党政领导,组成校一级学生工作委员会。一定程度上,其所作决策和建议基于单方面的立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吸收学生参与学生事务工作,有利于实现该工作的全面性和理性化,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同时有利于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实效,使学生的多元需求得到更直接的反映,提高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积极性的同时有助于措施实施时能够被广泛接受。

(四)提高学生事务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目前,我们可在以下方面持续提升学生事务管理的专业化水平:第一,设定学生事务管理岗位的进入标准,从事此项职业必须达到相关专业的一定学历层次,把培养学生事务管理人才,学生事务管理者的方式方法向专业化、专家化和精准化转变。第二,提供在职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譬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学生学涯、职涯规划等方面提升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第三,职业标准的制定需更加细致和精准,在保证职业标准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的同时可具有前瞻性,比如工作人员伦理准则、工作手册等。第四,学生事务管理者在提升自身事务管理专业化水平的同时,秉持“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注意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中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价值理念核心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注重培养学生平等、团结意识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五)加强社会各界对学生事务管理的支持

我国校园之外社会各界对于学生事务管理的支持力度需要持续加大。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高校需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互动沟通,尤其通过加强与学校周边区域相关人士的联系,增加学生事务管理的社会参与度,当前我国各高校与高校附近社区、街道的联系程度不紧密,学生社区服务意识不强。唯有吸收社会各界的意见才能促进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决策更加合理化。

(六)提高學生事务管理者的国际交流能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进程,高校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将会越发频繁,要求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具备国际化视野,并且提高国际交流能力。国际化办学是我国高校建设的短板,国际事务处理是学生事务管理者的缺陷,各高校应该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过程中建立国际化的工作队伍,提升整体管理水平的同时促进本土管理队伍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云,谢少华.全人教育理论对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建构的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2015(12).

[2]应中正,贺利华,宋健,刘梦然.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中国特色[J].思想教育研究,2017(12).

[3]游敏惠.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发展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12).

[4]张雷生.关于韩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3(7).

[5]左殿升,方雷,王新波.“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英国启示[J].江苏高教,2019(4).

作者:钱祥升

社会转型期高校教育行政论文 篇2:

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简介]

易钢(1958-),男,湖北天门人,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研究方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

[摘要]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需要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学校社会工作坚持助人自助理念,借助专业化、科学化、人性化的方法,围绕特殊的个人(案主)开展工作,致力于改善学校学习环境和条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开发自身潜力,克服成长中的困难,实现个人社会化和学校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 学校社会工作;学生管理;创新

[文献标识码] A

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阶段,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需要新的认识和改革。在坚持和发展传统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引进其他学科的理念和方法,是推动变革的重要途径。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宗旨,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人性关怀和实务技能为手段开展助人服务,形成了特殊的价值理念、实践经验和操作方法。学校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分支,其理念与方法在高校中的运用,必将有利于从观念、功能、技术和体制上推动高校学生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一、学校社会工作及其主要对象

学校社会工作是一个外来语,是由英文“school social work”翻译而来。有时也称为教育社会工作,泛指教育体系之内的社会工作实务。

对于学校社会工作的定义,美国社会工作协会(NASW)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认为:“学校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以实现学校的主要目的。学校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教与学的场所,使学生能为现在所居住的世界与未来面对的世界准备他们自己。”在本质上,学校社会工作是为实现学生发展目标服务的;在对象上,学校社会工作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在方法上,学校社会工作运用个案工作、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等社会工作方法;在目标上,学校社会工作努力实现学校的教育目的,也就是要协助学生准备现在及未来的生活。

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全体学生,重点是在学习和“社会—情绪—文化”适应有困难的学生。为了帮助学生,学校社会工作需要与学生家长、学校人员及社区人士进行沟通与协调或为他们提供咨询服务,所以工作对象还应包括学校的教师和管理者、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者、学生家长、学生生活的社区人员和环境。由于对象不同,其具体的需求和工作内容也不一样,需要帮助解决的重点问题也不同。学校社会工作综合运用特有的工作理念和手段,以服务学生为目的,以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

当前,学校社会工作要应对社会转型期为大学生带来的种种冲击和问题。首先是社会化中的焦虑问题。每个人出生之后,都要经过一系列被动或主动的学习与教育过程,才能成为社会所接受的人。这种个人成长的过程,也就是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人走向群体、进入社会、理解和认同社会规范和制度、逐渐被社会所接纳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由于社会规范和制度不断变化,个人走向社会充满竞争和不确性,因此,社会化的过程充满焦虑和不安。其次是风险强化问题。我国社会正在全面推进市场化进程,尽管高校仍在市场与控制之间徘徊,但原有的保障体制正在瓦解。大学生从政府那里得到的福利和保障大大降低,学费负担增加,就业更加困难,校园安全问题突出,如何使大学生更快地适应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变化,如何化解风险和提供保障,是一项紧迫任务。再次是贫富分化问题。社会转型期中的贫富悬殊现象在高校中以特殊形式反映出来,富裕学生和贫困学生两大群体的界限变得日益分明,虽然实质内容不同,但是面临共同的矛盾和问题:心理障碍、情绪对立、行为越轨、情感困惑、人际交往困难等等。

社会工作是问题取向的。解决问题是社会工作的首要任务,而社会生活中遇到困难的人、社会结构中的弱势群体则是社会工作的首要对象,社会工作要高度关注这类特殊群体。因此,从狭义的角度讲,学校社会工作的对象是一些特殊的学生和学生遇到的特殊的问题,是大学生的“偏差行为”。在这个意义上,学校社会工作以学生生活中的问题为导向,属于一种补救性的心理治疗。目标是通过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帮助,使那些有困难或有问题的学生恢复或重建个人良好的社会功能,重组与社会系统的良性互动关系。

二、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

社会工作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理念,即以人为本、助人自助。这一理念根植于社会工作对人的尊重,相信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坚持人有自我改变、自我成长的能力。在这样一个原则基础上,引申出社会工作的三个基本理念。一是助人自助。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潜能,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帮助人们挖掘自身潜能,使人的能力最大限度释放出来。二是人格平等。虽然人的社会地位和工作能力不同,但人人都是平等的,尤其是帮助者和案主之间人格地位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有尊严,特别是对由于各种原因成为社会弱势群体中的成员,不能因其缺陷或独特背景而受到歧视。三是主体自决。社会工作者为被帮助对象提供建议而非忠告,为需要的人提供选择而非代替选择,对于是否接受帮助,接受何种帮助,由案主自己决定。所有这些理念的核心是服务。社会工作在本质上是服务的,其基本任务是对有困难、有需求者提供有效服务,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在学校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实践者们应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对其操作模式和实务方法进行了长期探讨,形成了富有成果的经验和工作模式。第一,传统临床模式(the traditional clinical model)。它主要依据心理学中心理分析、自我调节等理论和方法,工作目标是人际关系紧张、情感失调、情绪困扰的学生,工作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较好的人际协调能力和有效的情绪管理功能。第二,学校变革模式(the school—change model)。依据的是社会科学理论尤其是组织理论和制度理论,工作重点是学校环境本身,包括规范、制度等。目的是改变学校不适当的规范,以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第三,社区学校模式(the school community model)。基于学校与社区,目的是促使学校与社区共同、和谐发展。第四,社会互动模式(the social interaction model)。基于系统理论,工作重点是学校和学生的互动,以直接的服务方式,达到工作目标。以上四种工作模式是传统的学校社会工作模式。目前,在我国高校学生社会工作中经常使用的还有如下四种具体工作模式。一是治疗性工作模式。也称为“补救性工作模式”,它采用个案工作方法为“问题学生”提供服务和咨询。这种工作模式重在治疗和纠正“问题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偏差。二是适应性工作模式。它采用一对一个别辅导、小组工作等方法,重点培养新生生活适应和学习适应能力。三是发展性工作模式。主要采用小组工作方式,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确立个人的发展目标,规划个人的大学生涯以及职业生涯,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四是协调性工作模式。将学校视为一个社区,运用社区工作方法,整合学校管理的各种资源,协助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在学校社会工作方法上,依据工作对象及工作环境、工作任务的不同,常用的有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与社区工作三种方法,或者是三者的结合使用。个案工作,是一种以个案为对象(案主)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协调可供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为案主提供直接的、面对面的、一对一服务。它可以促使工作对象改变心理欲望、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强化个人适应生活和环境的能力,促使其尽快适应生活环境。小组工作方法强调人在情境中,通过小组活动过程或小组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使小组中的个人在环境中获得教化,达到个人、小组环境发展目标。社区工作是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工作,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在社区大范围内开展社会工作,促进学生成长环境的改善,帮助学生在优化的环境中更好地成长。

三、学校社会工作促进学生管理的创新

初步实现了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跨越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不适应日益显著,改革创新刻不容缓。当前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以约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在计划经济和集权管理的传统下,学校管理部门过于强调管理部门的权威、学生的服从关系,忽视被管理者(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平等性,对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缺乏应有的尊重。学校的行政化、官本位体制,使学生工作的管理以控制和约束为核心,以维持秩序不出问题为目标。学生的特殊性、自主性、个体发展往往被忽视或否定。这样一种约束至上的管理理念,缺失人本、服务的核心理念和价值。第二,以事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学生工作很少着眼于大学生主体发展和成长,忽视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能,而是围绕事件运转,工作中常常见物不见人。影响学生个体发展的一些重要问题,如学分制、专业选择、考核方式、素质教育等,基本上是封闭定制,没有征求过学生的意见。尤其是忽视弱势大学生的利益和部分大学生的特殊需要,过于强调多数的原则和多数人的一般化需求的满足,对学生成长中的个性要求和特殊需要缺乏尊重。第三,以补救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面对学生主体的新变化和培养目标的新要求,由于观念落后,往往以膨胀管理机构和增加管理人员的办法来实施管理,每出现一个新问题,就会增加机构和人员。学生管理仍常常处于被动应付状况,只能头痛医头,往往是事故出现后进行补救式管理,旧的问题还未解决,又面临新的问题。学生工作经常被突发性事件所困扰。

现行高校学生管理在观念、功能和技术操作等方面,都显得滞后和不足,远不能适应高校的发展和大学生成长的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必须要有所突破和超越,学校社会工作的运用是推动这种超越的重要因素。就意义论,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是高校学生管理的一次新的改变和提升。因为从总体上看,高校原有的学生管理传统和优势,有一定的实践功能,但是千篇一律,重视共性和多数,忽视个性和少数,重视约束和处罚,轻视创造和激励。社会工作十分明确地把以案主为中心作为指导思想,更重视个案和不同于多数人的少数人的特殊要求。这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与传统的多数原则的工作模式互补,形成全方位服务格局。就功能论,学校社会工作是大学生建立健康人格、顺利成长和社会化的需要。社会工作对学生的关怀,不是停留在一般的号召和教育,更不是强制灌输,而是重在有效诊疗偏差行为,预防社会上的各类社会问题在大学中蔓延。在实施过程中,强调尊重和发挥学生的自我潜能,增强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就规范论,专业社会工作在高校发展,需要有一个本土化过程,必须结合我国高校的特点、独特的社会环境和价值体系。因此,高校社会工作者必须与既有的制度体系建立起积极的互动关系、吸取和借鉴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专业社会工作应该是改进和完善传统学生工作的新平台,其方法、程序、价值、技术乃至职业化的体制都可以运用于改造和优化学生工作体系。就队伍建设论。比起街道、社区而言,高校无疑具有天然优势。因为高校学生工作有一支素质较高、稳定性强的队伍。辅导员、班主任、党团干部和管理人员,经过专业化的培训和考核,可以成为专业社会工作者或者具备专业社会工作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专业社会工作进入高校,发展社会工作的专业领域,还将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的水平,改善学生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学校社会工作是高校中一种特殊形式的专业服务,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是以学生为本的具体实践,也是学校学生工作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社会工作借助其专业化、科学化、制度化方法,围绕特殊的个人(案主)开展工作,将有可能以一种新的观念和方式推动学校学生工作的超越和创新。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Maleom Payne.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 Bonnie L yegicis,Robert W Weinbach.社会工作研究方法[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4]陈静,叶丽风.系统理论下的高等院校学生社会工作架构[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

[5]刘枫,王成奎.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学生工作缺失的思考[J].教书育人,2006,(2).

[责任编辑:李国燕]

作者:易 钢

社会转型期高校教育行政论文 篇3:

浅析社会行政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

摘要:国家与社会的分化和不断成长的市民社会互动发展,促进了社会公共组织的生成与发展,社会行政应运而生。社会行政应用到我国教育领域,促进了教育行政主体本体的重构,也激发了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创新。

关键词:社会行政;教育行政主体;社会行政主体

一、社会行政的源发史

(一)社会行政的产生

“行政”即执行与管理,通常被界定为对国家政务或国家事务的管理。国家行政通常是指由行政机关代表国家来实施各种行政行为,其触角触及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可谓“全能型”政府。但事实表明,政府不是万能的,对于当代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越来越复杂而且专业性很强的各项管理活动,不可能且也没有必要全方位垄断。国家行政机关将一部分专业性很强的社会管理事务从其原有的职能范围中分离出去,依照法律法规授权或委托给专业性社会组织,并由其进行监督和规范化管理,这就是社会行政的雏形。社会行政是由有公共管理职能的社会组织依据授权,对特定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社会问题,进行组织、实施、监督等活动的总称。

社会行政产生于国家与社会的分化和不断成长的市民社会互动发展的过程中。一般认为,“英国1834年颁布的《济贫法》在推动社会行政问世并逐渐兴起的历史中掀开最早一页 ,也是工业革命早期以立法形式对贫困问题的直接回应”。进入20世纪以后,日益活跃的社会组织经历了一系列变迁:从只关心部分社会成员的特殊利益扩大到让全体社会成员享受普遍利益;从传统的私人领域发展到新兴的公共领域;从追寻个体权利发展到按照公益的需要培育社会权力。与此同时,各国对政府行政体制推动了持续性地改革,不断分化出一些原属于政府的行政职能,授权给社会公共组织,逐渐形成现代意义“社会行政”的概念,“即从简单的公共与私人领域大分法、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的关系推展到个人参与公共生活领域的公民权范畴,将社会弱势群体的需要同公民参与及社会整和加以联系”。

(二)社会行政的域内发展

社会行政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有着特定时代背景。通常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行政得到广泛发展是因为政府和市场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管理中存在缺陷和不足。对于政府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其提供的公共物品及服务不一定能完全符合公众的意愿和利益,政府听不到来自公众最真实的声音;而对于市场而言,由于自身的特点,对大众需求的反馈有滞后性和盲目性,政府和市场在提供私人或公共物品上,都可能导致职能失灵。政府为了使社会政策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特别是特殊群体的需求,急需一个承接政府与市场公共职能的平台,社会行政主体应运而生。“而我国社会行政的起源不是对市场经济失灵的反应,是对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反应,如对民主、自由、人权的渴望,对腐败和滥用权力的抵制,对官僚主义和效率低下的反省。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维护不同群体的利益不能仅靠政府,需要建立相应社会组织。当社会利益主体发展得足够强大,政府在转变职能中不断分权,二者结合促使国家与社会关系重构,社会行政就此有了巨大发展空间”。

社会行政的崛起,无论是对于完善行政组织的职能、丰富行政组织的形式,还是对于扩张行政组织承担行政任务的途径、拓展当代行政行为的类型,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中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期,在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及影响下,政府逐步转变职能,将专业性较强领域授权给社会组织或中介组织管理,以提高行政效能,促使各类社会组织长足发展。目前,我国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在教育、文化、科技、慈善、社区服务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行政也随着社会组织的多元化渗透到各领域。那么,社会行政在我国教育领域有怎样的发展呢?笔者以下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二、社会行政在中国教育领域的发展

(一)促进教育行政主体重构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社会行政得到发展,国家不再对社会与经济生活完全控制,社会公众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要求发出自己的声音,纷纷组成了各种类型的公民社会组织,这些活动运用在教育领域,使得社会行政性质的教育中介组织产生并得到发展。

教育中介组织的产生促进了教育行政主体的重构,其职能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中得到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肯定了“非政府组织和社会中介机构在诸如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办学水平评估、人力资源预测和就业指导等管理服务领域可以发挥作用”(见该《决定》第十一条第二款)。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为了保证政府职能的转变,使重大决策经过科学的研究与论证,要建立健全社会中介组织,包括教育咨询决策研究机构、高等学校设置和学位评议与咨询机构、教育评估机构、教育考试机构、资格证书机构,发挥社会各界参与教育决策与管理的作用”(见该《意见》第十四条第二款)。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强调深化改革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重申“四个分开”的要求,即“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见该《意见》第三项内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第十七章“管理体制改革”中提出“培育专业教育服务机构。完善教育中介组织的准入、资助、监管和行业自律制度。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见该《纲要》第四十七条第三款)。

社会行政性质的教育中介组织的产生使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转变,改革由内部扩大到外部。如今我国的国家教育行政机关已经不是唯一合法的教育行政主体了,虽然它仍然是最重要、最根本的行政主体,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不断深入发展,其他公共组织或法人机构在特定条件下,也能依法拥有某些代替国家从事教育行政管理的职权,共同致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激发教育行政体制创新

教育行政体制是国家宏观教育管理体制,是国家对整个教育宏观的办学体制和国家对各级各类教育的管理体制,是国家管理教育事业的组织体系和相关制度的总称。教育行政体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做出相应的变革以适应教育发展的趋势。社会行政的发展为教育行政体制注入了新的内容。“全球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放缓使就业危机成为世界性难题”,教育行政体制必须做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变革。

1. 教育行政主体本体重构撬动教育行政体制创新

传统的行政主体理论把行政主体狭义地界定为政府机关,认为除此以外的组织都不能成为行政主体。在改革开放以前,包括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与社会管理活动受到早期行政主体本体观的影响,在教育领域完全使用“教育行政机关”代表教育行政主体。然而,随着当代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逐渐冲破这种狭隘的认识,对这种“唯国家论”的本体观从理论上发出质疑。“以黑堡宣言为标志,西方行政学确立了由传统行政学向公共行政学的转向,越来越多的学者基于国家与社会管理领域出现的一系列新现象,开始倾向于将行政活动看作相关主体在国家领域和社会公共领域的管理活动,为彻底突破传统本体观铺平道路”。

中国市场经济的确立破除了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绝对控制,原有的高依赖关系被分化,逐渐出现了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立与互动的发展趋势,同时,社会群体利益分化导致进入社会矛盾多发期。代表不同利益的公众,为维护自身利益,各自组成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其中有些甚至还获得了法人地位,在公共生活中主动担负起社会管理角色。这些变化在教育行政活动领域的最初表现就是原有的那种由国家高度控制教育的行政管理模式开始逐步松动,出现各类教育非政府组织和中介组织。社会行政性质的教育中介组织的产生打破了原有教育行政主体的结构,撬动了教育行政体制的创新,也符合教育行政体制创新的潮流和趋势。

2. 社会行政的发展推动教育行政体制创新的新方向

教育行政体制的核心元素包括教育行政主体、教育行政权力、教育行政职能。其核心问题是主体、权力和职能以何种性质、形态及方式组合,并据此开展教育行政活动。当前我国教育行政主体已不仅仅是国家教育行政机关,各类教育公共组织或中介组织也可以依法拥有特定的职权从事教育行政管理,“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带动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新主体的加入会给原有的教育行政体制带来一系列新思路和新命题。

(1)权力分配问题

教育行政体制的核心是国家教育行政权力结构。包括行政机关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机关内部及与各类学校之间的各种权力分配关系。最初,中国完全通过教育行政机关管理教育行政事务。后来,一些具有独立的权利义务主体地位的教育社会组织和中介组织逐渐被设置为行政主体。它们的权力从哪来?权力的内容是什么?权力在什么情况下会丧失?与原有的教育行政主体是平分权力还是独立享有某些权力?目前教育行政主体除教育行政机关外,占多数的是法律授权主体和行政授权主体,但它们与教育行政机关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进行教育事务管理时易产生垄断和腐败。因此,如何使社会行政性质的教育公共组织和中介组织在进行教育事务管理过程中,既有权力,又不滥用权力,也不受其他权力左右,保持公平、公正、高效、有效,这是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创新必然面临的命题。

(2)主体地位问题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教育事务中专业性强的事务由社会专业组织来承担,政府通过委托等形式把行政管理事务交给社会民间组织去办理。这些组织与教育行政机关及行政相对人之间会形成怎样的关系呢?各自的权利义务如何分配?这些社会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该如何界定?这些社会行政主体既扮演着教育行政权力的行使者,也是监督、制约政府行政行为的监督者,还是受政府管理和监督的行政管理相对人。社会行政性质的教育行政主体在扮演这些角色的过程中处于何种法律地位?公法人?私法人?社团法人?公务法人?如何承担责任?如何提高公信力?这些都是社会行政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应得到明确的命题。虽然目前学界对此也有研究,但还未能系统化,没能上升到立法层面。此项研究是动态的发展过程,也将是相当艰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龚怡祖.当代教育行政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熊跃根.论国家、市场与福利之间的关系——西方社会政策理念发展及其反思[J].社会学研究,1999(03).

[3]钟艳君.浅析社会行政的发展对教育行政主体观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

[4]蒋洁.中欧高校本科课程调整的比较研究[J].教学研究,2014(06).

[5]龚怡祖,钟艳君.教育行政主体观之演进及其对体制创新的影响—当代社会管理创新过程的一个侧面[J].公共管理学报,2011(03).

[6]龚怡祖.当代教育行政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蒋洁.教育信息云储流的利弊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10).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作者:钟艳君

上一篇:有效性课堂教学幼儿教育论文下一篇:基于流行音乐的音乐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