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教学改革探讨

2022-08-08

第一篇:德育课教学改革探讨

高职院校体育课田径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深入,高职田径教学要以“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以“健康第一”为主要目标,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目前高职院校的田径教学指导思想仍然不明确,田径教学模式陈旧单一,学校各极领导和体育教师对田径运动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兴趣不高,加之田径老师教学综合素质不高,使学生厌倦田径运动,田径教学很难开展。在21世纪培养符合社会人才的要求下,高职院校田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职体育 田径教学 改革探讨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5-0246-02

一、当前高?院校田径教学的现状和普遍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中的田径教学依旧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技术指导为主,忽视田径强身健体的作用。现行的教学仍以传授竞技技术为主,过于注重对技术的要求,而忽视了对健身教育的挖掘和对学生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培养,以致造成教师只教技术方法,学生只是为了动作的规范而学,为了完成考试任务而学。长期以来,在以技术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了培养人才的一部分,而忽视了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如果不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

陈旧和多次重复的田径教学内容,不仅造成了体育资源的浪费,而且降低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抑制了大学生参与。这种教学方法无法挖掘运动项目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无法调动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的田径教学方法显得难以适应学生的体育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味地从时间上、速度上、距离上来强调田径运动的高目标,让很多大学生难以从中体悟到成功的心理体验,囹圄了学生催人奋进的体育精神。田径教学模式上缺少必要的创新。在田径课堂教学中,教师依赖于过去的教学习惯,从课前的热身,到运动技能各动作要领的讲解与示范,再到学生的训练和学习,最后以集体的测试等固有的课堂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好感和积极性。

二、高职院校田径教学改革的对策与措施

1.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课程教学理念。体育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自主地接受并经常进行田径锻炼。新的体育教育观念却认为,学生的体育课程属于健身的范畴,竞技体育内容不能作为体育课程的主线,健身体育内容才应该是学生体育课的可开发内容。因此,高职体育教师应当关注社会的发展动态、新时期学生的发展特点、新课程标准下社会及学生的需求,思考怎样培养出与新课程标准接轨的优秀学生。

2.加强对学生田径教学教育理念的认知。在当前的高职田径课堂教学中,对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与体育实践课的训练是两门独立的学科,教育理念作为教育改革的方向,如果不能从理念上给予体育课堂的教学作指导,将会直接导致体育教育的成败。为此,结合当前大学生体育教育实际,从田径教育的意义上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教育目标,最终实现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3.优化田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注重田径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知识性 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优化田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定向越野是体育教育者比较熟悉的项目之一,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竞技性以及健身性,田径跑步教学中,也可以利用定向越野的形式进行,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能够提高学生的速度、耐力等,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由于田径项目比较多,课时少,可以分项目设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及身体情况等,选择不同的田径项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田径教学顺利开展。

4.改变传统田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高职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充分利用学校的田径教学资源,创新田径运动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已的兴趣和体质自由地选择喜欢的田径项目。在教学过程中,田径教学要突破现有的田径运动教学模式,改革田径教学内容,优化田径教学内容,更新田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利用田径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创新适合现代学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和教师之间有着良性的互动,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自愿和积极地参与到田径教学当中,这加深了学生对田径运动知识的理解,不仅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了田径运动的基本技能和技术,也激发了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

5.强化田径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田径运动包含的体育项目比较多,对于不同体质的大学生来说,选择不同的体育项目更有助于自身体育素养的锻炼。为此,在田径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的根据学生的情况来突出田径教学的重点,切实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从中得到技能的训练和思想的培养,从中逐步树立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6.重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思想的培养。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要从思想上重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健康的体魄是实现大学生未来创新能力的关键,没有良好的体育素养,就难以承担起时代对现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也只有从思想上高度的重视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才能促进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利用一切机会、一切手段来激发学生对体育教育活动的参与度,从体育保健知识的学习中来传播科学的体育训练的好处,并引导学生在积极的体育锻炼中将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主动自觉的从体育教材、体育教法、体育教师等方面来汲取有益的知识。

7.提高田径教师自身的能力水平。田径运动作为综合性的运动,并非每个教师都能够熟练掌握各运动项目的教学要求和动作规范,这就需要教师要从自身出发,努力提升自身的运动能力和知识储备,从专业化的田径运动中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知识,以适应未来田径教学的需要。为此,开展大学体育教师之间的交流,从田径知识结构的探讨中来扩展大学教师的知识结构。

8.完善高职院校田径运动的评价考核机制。要采用过程性的考核机制,全面考察学生参与田径运动的态度、参与的积极性、完成程度以及培养目标的实现等。新构建的考核评价体系一定要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付出的努力进行人性化评价。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学生努力的程度,学生进步的幅度,各项身体素质的提高幅度,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锻炼习惯的养成、学习态度、课堂表现等。

参考文献:

[1]马占胜.高职院校田径教学的现状和对策研究[J].运动,2012(4).

[2]张文杰.高职院校体育课田径教学改革的探讨[J].体育学刊,20170.8.

[3]杨文敏.高职院校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16.02.

第二篇:体育课教学目标制定方法和探讨

长期以来,我国在体育课教学目标的表述上一直习惯于用教学目的、教学任务这样类似的术语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初始能力的分析,确定教学的起点。并在此基础上,来确定学生在教学活动只要达到的学习结果或标准,(预期效果)——这就是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标,就是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而这个预期效果就是我们体育的教学目标。

张祖仁说体育教学目标包括很多内容:从横向的来看,它包括有全面的和谐发展的目标(如:思想品德、知识能力、体能体质、感情目标等);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主动发展的目标;承认差异,促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到目标;培养学生体育实践能力。贯穿以终身体育教育的目标等。从纵的来看,它又有总体发展目标(即学段发展目标),阶段发展目标(即学年、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在这里,我们只是一起来讨论体育课的教学目标。

张祖仁说长期以来,我国在体育课教学目标的表述上一直习惯于用教学目的、教学任务这样类似的术语。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人对“体育教学任务”这一术语提出异议,并主张改革这一传统术语,代之以数学目标的提法。那么,教学任务、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有什么不同嫩?教学任务的提法对学生的要求比较笼统、分不出阶段和层次,缺乏量和质的规定性,难以观察、测量和评价。而目的与目标也是有区别的。目的是使要做的事情最佳化和不断地加以完善,是一种连续而封闭的维度:目标是目的的连续体上的一点,是一种已经实现或尚未实现的特别事物。目标是有形而具体的,是不久能够实现的;目的是无形而又模糊的,也许将来才能实现。只有认识到目标与目的的不同,我们才能正确的设置目标。在设置目标时,我们应当认识到:目标对教师的教学既起到指导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与应用的作用,又起到指导教师对教学结果进行测量和评价的作用。它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激励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使我们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具有它的可操作性、可检验性呢?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表述(包括言语心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体能和情感)他不应该说明教师将做什么。同时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力求明确、具体,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它应避免用含糊和不切实际的语言表述。因此我们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所制定的目标要具体可行,要有可检测的数值标准

在制定课的教学目标时,要使学生要达到的行为水平或行为标准能用一定的数量值表示,或为确定完成行为的最低标准及允许学习失误的最少次数。例如,排球传球练习课;过去我们经常是提出初步掌握、基本掌握、学习改进、进一步改进、学习机会等,太空泛,难以对次课达成情况进行检查。如果我们用:通过练习,能有多少的学生能够完成相距3-4米,在不丢球的情况下连续传垫球30次(或若干次)。或如:耐久跑练习课,我们不用发展耐力素质,提高奔跑能力,(或提高心肺功能)一类的空话而用5-6分钟耐久跑练习,完成1000——1200米跑。在如排球练习:个人的连续垫球能完成20次(或对垫10次)以上。这样就能使学生在课的开始时就一个具体努力的目标,在课的结束时,每位学生都能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是否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教师也能依次检查本课教学任务完成与否。

二、所制定的目标要有明确的限制条件及行为对象。

张祖仁说 条件是表示学习者完成规定行为时所处的环境,即说明在评价学习者的学习结果时,该在哪种情况下进行评价。或者是说明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因此,在制定课的教学目标时还应该明确的条件和对象、目标;如高一男生,或高二男生。这就给出了两个条件;如高一女生跳远练习课,目标:在规定区域内,能用自己有力的脚完成起跳动作。再如篮球练习课;高一女生,目标:能在间隔3-4米的距离内、用单或双手完成30秒不丢球的传接球。以上的“在划定区域内”,“ 能在间隔3-4米的距离内”就是在完成规定动作时所出的情境。因此在制定课的教学目标时必须要有明确的对象,同时给出必要的条件或一定的限定条件。

三 所制定的目标要有能指出合格的最低标准

标准是行为完成质量的最低衡量依据。对行为标准作出具体的描述,使得学习目标具有可测性的特点。标准一般可以从行为的速度、质量和准确性等方面来确定。我们过去在进行技术性课程教学时,通常用“初步掌握”、“基本掌握”、“初步学习”、“进一步学习”或“学习改进”、“进一步改进”等词语来描述,难以在课后对学习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测。如果我们用通过练习能有%多少的学生可以完成动作来表述,那们就容易检测的多了。如高一的女生体操中的鱼跃前滚翻教学,我们可以这样设置目标;通过本科的教学(练习),能有70%的同学前滚翻动作做的正确,在五次鱼跃前滚翻中,至少能做出三次以上的腾空动作。再如,田径接力跑的教学目标;通过练习。能有60%的同学顺利地进行传接棒。这样的话,学生在课开始时就明白努力的目标是什么,教师同样也便于按此检测自己本科的教学完成情况。

四 要用明确、简洁的语言来作目标表述

在一些不便用数值或标准水平来表述目标时,也要用较明渠间接的词语提出目标。应采用规范的专业语言来描述学生应当达到的最终结果,不要用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表述语言。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对学生说不理解的专业语言进行解释,经过长期的积累,学生就能在不断学习中获得越来越多的体育专业术语。例如“团身前滚翻”通过教师的见解示范,让学生了解到它是指:团紧身体向前做翻滚动作,再如,“行进间运球”,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很快就能知道在走动或跑动中,不停顿的运球,即为“行进间运球”。

五 注意学习目标中的情感目标制定

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正确态度、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养成体育锻炼和养护身心的良好习惯,形成团结互助、拼搏向上、坚韧不波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些都是清官学习的目标,再体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要是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编写具有可测量性非常困难。因此,只能通过学习者的言行表现(可观察)连接界推断学习目标是否达到,即把学习者的具体言行看成是思想意识的外在表现。如:“学生进行鱼跃前滚翻联系时,乐意多次重复练习,并对自己技术水平的提高感到高兴,用以表现自己的能力”。----这样的表述,就能对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和学练中的情感体验通过具体的学习行为进行判断,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或“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型表述更具有可测量性”。所以,对情感学习目标可以通过列举一些具体的学习行为进行表述,以便使目标具有可测量性、可评价性。又如“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态度”这类教学目标,可通过列举下列几方面的具体行为来判断学生是否“热爱集体”。如:乐意和其他的同学一起学习,积极参加小组的各项学习活动,主动承担小组长布置的任务,协助其他同学完成学习任务;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在这些具体的言行上,当学习者表现出积极持久的姿态,既所谓“是接近意向”,则说明他们树立了集体的观念。反之,如表现出消极或反对的情绪(既“回避意向”),则说明没有培养起“热爱集体”的态度。因此,可以用学习的“接近意向”来说明其学习目标的达成。

张祖仁说 一般而言,提出情感学习目标中的主体要求比较容易,我们可以尝试用以下几个方面测量学习者的接近意向:1,学习者表示喜欢这类活动,并在各种活动只选择参加这类活动;2,学习者带着热情参加这类活动(愿意承担义务,遵守有关规定等),学习者很有兴趣与他人讨论这类活动;3,学习者鼓励他人参加这类活动。

情感学习的目标有了这些具体的行为指标作为判断依据,其可操作性无疑会得到加强。因此,在具体表达体育学习得情感目标时,教师应根据具体的体育教材确定相应的学习行为,尽可能采用可观察性甚至可测定性的行为动词,以加强情感目标的可操作性。

张祖仁说,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单元目标更是教学总体目标的最终表现。因此,在制定教学总体目标(包括学段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时就要概括而扼要地说明在单元教学,学期教学,学年教学,学段教学结束后应达到的结果,以使教学目标得以贯穿始终。同时也才可以将总体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子目标,并通过完成一个个子目标,而达到总体目标的完成。

张祖仁说 高中体育教学新课标已经下达,福州市已于2006学年全面推进新高中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在新课程标准下,就更是要求用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完成情况来检验,评价课的教学质量。如此,教学目标的制定就变为至关重要的环节。但我们只要把握好:1,明确说明通过教学后(练习后)学生能做什么。2,明确规定学习行为产生的条件。3,明确提出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条件,或说明练习完成的标准。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状况,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做好教学目标的制定工作,做好新的课程标准贯彻实施工作。

第三篇: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探讨

内容摘要:阐述了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把学校德育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加强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意义。论述了在物理教育个环节渗透德育,加强学校德育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四项策略:利用新课导入语渗透德育教育;利用课堂知识传授渗透德育教育;利用探究实验课渗透德育教育;利用阅读材料和社会实践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物理教学;渗透;德育

德育工作的低效率,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教育没有真正深层次地触及乃至触动学生的思想和灵魂。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教书固然重要,但育人更为重要。作为教师应该育人于课堂之中,“授业”和“传道”不能脱离。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树立学生的科学理想与信念,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物理更贴近生活实际,与科学发展同步,更有利于科学教育的实施。我们的教育目标和物理学科自身特点都要求物理教学重视学生科学的世界观、科学思想与态度的教育。其丰富内容蕴含着极强的德育功能。物理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它是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借助教材中的思想品德形象有意识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思想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教育活动,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和对祖国的热爱;培养他们追求新知识,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树立起为民富国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因此,进行物理教学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关键环节,把德育教育寓于其中。

一、 利用新课导入语渗透德育教育 新课导入语是授课前激发学生兴趣的有利契机,同时,如果教师把握好的话,也可以把导入语作为德育教育的突破点,通过导入语的作用,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案例1】《欧姆定律》的教学

以介绍欧姆的故事引入“1787年3月16日,在德国一贫穷的锁匠家里诞生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欧姆,欧姆的父亲自学了数学和物理方面的知识,并教给少年时期的他,唤起了欧姆对科学的兴趣。虽因家贫中途辍学,后经过努力终于完成学业,欧姆是一个很有天才和科学报负的人,他长期担任中学物理教师,由于缺少资料和仪器,给他的研究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但他在孤独和困难的环境中始终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果。找到了我们前面学习的电流与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那么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相信2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肯定也能探究出这一关系。”通过对欧姆坚持不懈努力精神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会在逆境中拼搏去获得成功。以此培养学生坚毅的性格,教育他们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立志为人民做出有益的贡献。

【案例2】《重力》的导入

可讲有关牛顿的小故事。很久以前的一天下午,秋日的阳光暖暖地照着,牛顿正躺在庄园里的一棵苹果树下思索,枝头上通红的苹果把树枝都压弯了。一阵风吹来,一个苹果从枝头上落下来,砸在牛顿面前的草地上。牛顿并没有贪吃地捡起它,他好像忽然想起了什么:苹果为什么总是落向地面,而没有落向其它方向呢?他陷入了深思之中。后来爱思考的牛顿又经过大量的实验终于证实了万有引力的存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牛顿的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教育学生养成认真、严谨的习惯,坚持不懈的品质,以争取更大进步。

二、利用课堂知识传授渗透德育教育 1 、在物理知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在物理科学的建立过程中,物理规律、定理的得出,理论的建立,辩证思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唯物辩证观点认为事物都具有二重性,既要考虑事物的对应方面,同时又要考虑对立方面,而且认为这两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和相互统一的。在物理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的这一特点,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树立学生的辩证思维意识。

【案例3】电磁铁的教学

引导学生猜想决定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可能得出两个方面:一是电磁铁的线圈的匝数,匝数越多,磁性就越强;二是电磁铁的线圈中的电流,电流越大,磁性越强。分析电磁铁的结构可以知道,当提供给电磁铁的电压一定时,要使电磁铁中的电流越大,那么电磁铁的线圈中电阻就要越小,导线的横截面积就要越大,而如果横截面积越大,又使电磁铁上能绕上去线圈的匝数就越小,所以实际上电磁铁线圈的匝数多少和线圈中的电流大小它们是对立的。而要求使电磁铁的磁性最强,它们又必须要达到统一。因此,电磁铁中电流的大小和线圈的匝数是事物的两个方面,即对立又统一。在物理教学中,只要用心去挖掘,注意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问题,即能较好的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同时又能使学生树立辩证思维意识,逐渐形成辩证思维。 2 、利用物理学史教学实施德育

物理学知识的传授侧重于物理概念、规律。这些概念、规律无不是经过无数献身科学事业的科学家刻苦钻研、日积月累才获得的宝贵经验。每一定律的发现都包含着先人们的心血和汗水。

【案例4】利用物理学史教学的案例

爱迪生试用1600多种材料实验,最终发明白炽灯,在他的一生中获得专利的发明就达1300多件;富兰克林奋不顾身放飞风筝测定云层间的电流;焦耳顶着法拉第、汤姆生等权威的反对研究能量守恒;在电磁感应教学中,可介绍法拉第经过10年实验探索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学习欧姆定律时,介绍欧姆由于幼年家庭贫寒,曾中途退学,后来努力自学完成了学业,为了总结这条重要的电学定律花费了十年的心血等等。这是教材向学生展示的物理发展史中动人的一幕幕,让学生以阅读、交流的形式了解他们的事迹,学生就能从中受到感动,得到激励。感动和激励的逐步积累,会在他们心灵深处播下创新求真的科学精神的种子,同时教育学生应具有坚强意志、无私奉献、坚持不懈的精神。

3、利用我国科技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情感和氛围。爱国主义是德育的中心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宣传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加深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案例5】爱国主义教育

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今天的“神州五号”、“神州六号”的顺利升空,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始终在世界的发展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习《热机》时,谈到火箭升空过程中的能量转化问题,自然而然地联系到“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行。“神州”五号的成功发射和安全着陆,实现了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千年梦想。这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强大的标志、象征,是我们伟大祖国日益强大的充分体现,在这种气氛下,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又一次受到洗礼。

三、利用探究实验课渗透德育教育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物理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不仅能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而且能使学生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在探究过程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并让学生心灵和情感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强烈的震撼,进而引起反思,获得醍醐灌顶的顿悟。这样,经过学生用心灵和情感的体验换来的觉醒,绝对要比经过教师的苦口婆心的说教所获得的口服而心不服的效果更具有时效性和长效性。

【案例6】《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教学

在引入新课后,根据设计的问题情境进行合理的猜想。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各种可行的实验方法,在器材的选择、设计电路中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在实验时,要求学生将实物一一对应于电路图,依次确定位置,从电源正极开始逐个顺次将元件连接起来,最后连到电源负极上,以培养学生严谨扎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开始连接电路时,开关要断开,以防连接过程中短路;滑动变阻器要调到最大阻值处,以防电路中电流过大,烧坏电路元件。以此对学生进行保护实验器材,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质和习惯的教育;严肃认真,遵守操作规程的科学态度的教育。进行实验时,读取的数据误差较大时,要认真分析数据积极寻找原因,不能让学生以理论值来修正实验值,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有的组不能顺利进行实验,学生有波动时,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积极寻找原因,在其他组结束实验后,拿出一组有代表性的实验电路进行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找成功的条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耐挫折心理教育,培养控制矫正能力。在评估交流环节中,通过“评估”,看一下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无失误?测量和数据所得结论是不是可靠;这能培养学生对任何事物的责任心和责任感。通过“交流”,要求学生在讨论问题时,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平等辩论、竞争,既不盲目,也不固执己见,不乱猜,要有根有据,具有相互学习的优良品德。通过这一与科学家相似过程的体验,当学生听说欧姆经过十年的坚持不懈的探究才得到这一结果时,学生从心灵深处产生对科学工作者有坚强的毅力,锲而不舍的顽强探索精神的敬佩,这对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陶冶学生的性格、情操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利用阅读材料和社会实践渗透德育教育

物理教科书中安排了许多阅读材料,这些材料可以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极好的材料。作为教师应很好的利用这一点,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社会实践活动既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补充,又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可利用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家庭线路,安装电灯,实地测量、搞科技小发明„„来引导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进步,使学生们既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又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将来能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案例7】阅读材料的利用

《声现象》教学中组织学生学习有关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的阅读材料,从中让学生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爱国热情。教科书“科学世界”栏目中的物理学发展史与科技小故事也起到同样的作用,例如:利用“从火车到火箭”可以向学生阐述这样一个道理:各种机器的发明,是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先进机械设备的出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而工业革命的发展又带动了机器设备的不断改进,社会要前进,科学发展永无止境,物理学史中包含有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以阅读、交流的形式自学完成“科学世界”的内容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领会并接受德育教育。

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二者之间应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溶为一体,都可以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而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空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为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一定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不要搞喧宾夺主。只要摆正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充分体现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采用利用新课导入语渗透德育教育、利用课堂知识传授渗透德育教育、利用探究实验课渗透德育教育、利用阅读材料和社会实践渗透德育教育策略。就能在物理教学中做到有机渗透。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把德育贯穿于物理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第四篇: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探讨

姓名:郝加勇(13568115848) 所在单位:四川省筠连中学

知识、能力和人格是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要素,他们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教书育人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作为育人的德育教育当然是学校工作的首位。在对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占学校工作的大部分时间是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

一、明确中学物理学科的德育目标,做到有向渗透。

1、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德育的中心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宣传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的事迹,加深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把我国某些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真实地亮给学生,激发他们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献身的雄心壮志。比如在学习杠杆原理时简单举例我国古代的巨著《墨经》就对杠杆原理有了明确的描述,在《天工开物》中有了图形“舂”的应用了;战国时期就有了天平和砝码的应用;宋代的沈括就是世界上最早记录地磁偏角的中国科学家,比西方早了400多年呢;惯性现象的描述在公元五百年前的春秋末期的《考工记》已有记载;“地动仪”的发明、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我国自行研制的银河巨型计算机,运算速度可以达到每秒百亿次,位居世界前列,通过这些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

2、在物理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最高成果”。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他坚持实践,成为近代物理学的巨人。如果教师能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用哲学思想把物理教学上升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教学,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近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掌握方法论都有积极作用。例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两个同学打架)、电磁的统一(电磁互化)、原子的正负电荷(正负电荷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产生电荷的过程就是电荷的转移过程)、光的波和粒的二象性等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

3、在物理教学中渗透道德品质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以向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为主。介绍科学家发现定律和原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求知、务实求是的态度,勇于探索、敢于革新的品质。古代教育家孔丘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以文明的习惯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言传身教,乐为人师。教师要认真学习《自然辩证法》等哲学著作,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还要研究教学中德育渗透内容、方法和途径。16世纪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40多年的天文观测和潜心研究,终于提出了令世界轰动的“日心说”,打破了“地心说”的错误结论,丹麦的天文学家第谷用了30多年进行天文观测,记录了行星、月亮和彗星的位置,比较准确地描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开普勒在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同时,自己用了20多年对天体的运动进行观测、计算,终于发表了关于行星运动的规律——“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以这些名人专家、伟人学者的事迹为楷模,引导学生自我解剖,优化素质。牛顿说:“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缘故啊。”伟大和谦虚成就了伟大的科学家牛顿的人生品质。

二、针对学生实际,紧扣教材,做到有机渗透。

1、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的人生观、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

青少年善于憧憬,但对资产阶级的侵蚀缺少抵制力度,如果教师只是敷衍地提一句“要学习某某人的精神(或品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掌握知识,懂得自然科学原则和社会学规律,能够很好地回答问题及获得很好的分析--所有这一切还不等于德育教育。”因此,我们在德育因素比较突出和集中的教材中应集中渗透德育。如在教学“天然放射现象”时,介绍放射性研究的先驱者------贝克勒耳,他在病危之际也舍不得离开实验室,他对医生说:“除非把我的实验室搬到我疗养的地方,否则我决不离开。”对科学的痴迷,对真理的追求,造就了一代代献身科学的科学家;通过这段名言,教育学生在学习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时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我国两弹专家邓稼先、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毅然放弃国外的优越生活和丰富条件,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回国。通过这件实例,让学生体验物理学家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只讲奉献不图索取的崇高美德。

2、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

在物理教学中,要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宗旨,注意培养学生的现代化意识,为祖国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物理教学中应该阐明这样的道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生产力,人类的进步取决于科学的进步。历史的经验证明,基础科学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往往会带动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和进步,带来重大的科学技术的革新和科学技术革命,从而大大地提高生产力和改善社会的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如“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带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从农民生活时代走向了工业、机械化的时代,大大地提高了相关行业的生产力的水平;电的发现、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把人们带进了电气化时代;而电磁波的发现,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问世,使人们跨进了信息化发展的时代,常规能源的过度开采和利用,大大地减少了能源的储量和造成了大面积的环境污染,所以影响了心得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物理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的时间和空间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我们正处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物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快很多,而且从发现(明)到实际应用的周期大大地缩短了,如果我们不抓紧学习各种新的、先进的科学和技术,我们很快就落后于社会了 。如:蒸汽机的发明到应用,用了大约80年的时间;电话的发明到应用,大约50年;上个世界50年代,晶体管的发明到应用,只用了3年;而激光技术从实验室的实验成功到实际应用只有2个月时间„„„„中学生应该“闻鸡起舞”“只争朝夕”“惜取少年时”,抓紧用功,争分夺秒,努力学习。

三、改进教法,提高艺术,做到灵活渗透。

1、在德育渗透应力求“新”。 有些老素材要陈话新说,让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让学生记忆深刻,使他们对物理学习的趣味性提高。比如,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却填进了美英帝国的炮膛,成了轰开我国南大门的“帮凶”;古人发明的造纸术,活字印刷却被用来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新角度渗透“四大发明”,可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收效更佳;新能源尤其是核能的开发成为美帝国霸占世界的威慑工具;各种先进的设施设备(新型材料)的开发研制为世界能源污染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冰箱的发明和其他废气的排放加速了溴养层的空洞的影响更大了等等。

2、在德育渗透应做到“灵活多样”。

在物理教育教学手段应该多样化,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进行德育的渗透。比如开展多样化的物理竞赛(课内、课外和背诵等)课外实验、参观访问、课外物理开展兴趣小组等等也都是在进行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好阵地;物理教学中利用多种图表、教学挂图、教学录像、教学幻灯、物理专题讲座等都能增强德育渗透的趣味性、可接受性。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灵活多样”地进行德育渗透。

3、在德育渗透应掌握“分寸”。

不能过多引用哲学名词,把物理课上成政治课,例如,只说明电磁场是一种特殊物质,物质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有的看得见摸不着,有的则看不见摸不到,寥寥数语却蕴含了“世界物质性”的思想。

四、通过物理教育教学的其他环节渗透德育

德育贯穿物理教学的全过程,除了以上的一些方法以外,还可以通过物理教学的的其他环节渗透德育教育。对学生进行单独谈话、进行家访和召开家长座谈会等;对学生的作业要认真的批改,一丝不苟,找出原因,认真写好评语等;指导学生做物理实验,要实事求是,科学实验。

以上是我的关于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的一些初浅的看法,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身物理教学就是一们高深的学问,没有止境。提出的问题粗鄙,望斧正。

第五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探讨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教书育人”这一重要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要将数学教学及育人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小学生具有热爱祖国、诚实守信以及帮助他人等精神。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德育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小学数学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主要是通过各种方式使小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并能够加以理解,从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探索问题能力、问题解析能力。《新课标》要求在促进学生学习进步、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将数学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展示,与学生们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和了解。这样,在了解学生们学习方面的同时也能够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便于引领。

1教师的思想素质以及其个人示范作用

首先,在小学阶段,学生们更习惯于模仿教师行为,或者在解决问题时模仿教师的思路或者做法,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能够奉献社会、奉献国家、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数学课程教学中,言行规范,遇到事情能够有正确的处理方式,在避免给学生们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促进了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因此,提升数学教师自身素质以及能力,尤其对于道德素质的提升变得十分重要。其次,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具有优秀的个人品格,在与人交流时,言谈举止恰当,仪表整洁,能够对学生们进行人格魅力的感化。教师对待教学的作风、对待学生的态度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认知以及做事的观念,正谓言传不如身教,教师以自身严谨的工作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一定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带来巨大的良性推动力。

在数学教学工作中,有几点教师应该着重注意。第一,教师要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在教学中注意自己的言行,即使学生犯了错误,教师也要进正确的指引和教育,而不能使用粗暴的体罚方式。第二,是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数学知识水平。教师在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同时,能够提升教师对本课程的领悟以及理解,从而在教学中展现不同的教法,适合于对于知识掌握不同阶段的学生,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班级的学习氛围,对学生们的人格塑造具有积极作用。第三,教师应具有极强的责任感,尤其对于学生和社会的责任感,对学生负责,给学生做榜样,这样有利于教师不断反思自己,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并不断改正自己在教育中存在的错误。第四,教师应当以身作则,教师自己反复强调的要求要严格执行,做一个班级的良好表率,帮助学生塑造一个良好的心灵,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2在数学教学中采用故事启发、历史探究方式渗透德育教育

2.1加强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从了解历史做起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加入我国历史上的一些故事或者名人、科学家为我国数学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众所周知,数学发展史对于一个国家具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进一步发展,科学家的成功史以及他们的奋斗史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德育教育材料,不仅能够让学生们了解我国各项数学发展以及世界发展的历史,也能够了解我国数学发展对于世界数学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同学们通过故事了解科学家们的爱国情怀,从而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以及具有更高的民族责任感、民族自豪感。

举例来说,在学习圆的时候,讲到圆周率,可以为同学们简要讲解古代“径一周三”的计算方法,这时可以为同学讲解祖冲之探究圆周率的故事。祖冲之在前人发现的基础上,不断推演,得出?A周率在3.1415926及3.1415927之间,并将圆周率计算的更加精确。正是由于数学家贡献,现在我们计算圆的周长及面积才能更加准确。祖冲之对数学的贡献使学生们能够产生自豪感以及爱国情怀,使学生们更热爱祖国、热爱数学,提升学生们的爱国情坏以及自豪感。

2.2树立榜样,教学中采用先进事迹

在数学领域不断发展中,数学家勤奋刻苦、追求上进、严谨治学的故事,都能够成为小学生学习的榜样。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通过各个数学家的先进事迹,给学生讲述不同的人生哲理。同时,可以让班级同学互相分享小故事,在懂得人生哲理的过程中增强学生们自身修养,也可以促使小学生对数学产生更大的兴趣。

举例来说,在考试较难或这段时间讲解的内容学生较难理解时,可以为学生讲一些名人励志故事,如:华罗庚在一段时间染上重病,左腿落残,但是他并没有放弃研究数学,潜心研究,并不断发表自己的文章,这时,清华大学的一位教授发现了他的文章很有价值,于是邀请他来到清华大学,那时,华罗庚21岁。像华罗庚这样的数学家有很多,学生们也应该学习他们这种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通过这些小故事,可以促使学生们不断上进,这些榜样的力量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

3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渗透德育教育

3.1通过探索问题过程,培养优秀品格

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探索生活、发现生活的过程,在这段时间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们自我探索问题,发现问题答案。在学生自我探索过程中,通过不断改正与相互讨论,最后形成问题答案。这对于学生们理解问题以及课后反思,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比如,在学习圆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画图演示,在一个原点出发,通过直尺测量找出所有距离这个点3cm处的点。学生们会找出一个大概的圆,然后,让学生们将所有的点用曲线相连。这样一个圆就形成了,然后和可以向同学们继续提出问题:“是只有平面上的这些点距离这个点3cm么,在它的上方下方还会有距离3cm的点。”这是学生们的头脑里会形成球这个立体图形,从而通过圆引入了球这个概念。这种教学过程,不仅给学生们打来知识,还有对于精神的熏陶。经过自身探索问题,能够使学生们养成自我探索,自我认知的习惯,使得学生人生遇事、处事变得有条有理,能够更加全面的看待问题。

上一篇:对于未知现象的感悟下一篇:第一书记驻村日志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