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创新探讨论文

2022-04-29

摘要:活动课教学是目前所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围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提高学生应用科学方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深化职校德育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政治活动课才刚刚起步,教师对于活动课教学的认识还不够深刻,随着课程研究的深入,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和挑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创新探讨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创新探讨论文 篇1:

中职校德育课开展研究性学习之我见

[摘 要] 随着中职校德育课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校德育课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将面临新的挑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需要。研究性学习是中职校德育课教学模式的新尝试、新探索。主要介绍研究性学习在中职校德育课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并对其实施进行了探索。

[关 键 词] 德育课;研究性学习;重要意义;“四个转变”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以学生个人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为基础,根据事先安排的个人学习方式或者是小组合作方式,对需要学习的专题进行选择和确定,在学习过程中对有关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及处理,深刻体验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达到提高运用综合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小组团体合作学习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根本途径。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开展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不仅对拓宽学生的视野方面非常有利,而且还能促使知识及能力之间的相互渗透及相互提升,同时,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及科学态度非常有益。最近几年,很多的中职校老师在德育课教学中都开始尝试这种创新型的教学方式。

一、中职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知识

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对德育课不感兴趣,课程中的一些理论较深奥。所以,教师不能只讲解概念和原理,否则学生就会对理论理解模棱两可。研究性学习倡导的是学生从确定的学习专题探究过程中得出学习结论,学生通过个人自主探究或者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对学习专题进行调查、讨论、整理,同时,学会利用课本的原理、观点去分析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原因,从而取得较大的成功与收获。这样,就不知不觉地把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有机结合,实现了从感性到理性、具体到抽象的认识飞跃。正是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的驱动,学生自始至终都参与了学习过程,其中,有合作、有交流、有讨论、有分歧、有艰辛,也有获得成功的喜悦;把课堂变枯燥为生动,把原理变抽象为具体,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二)有利于增加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职校德育课要调动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光讲理论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要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对学习专题的探索,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体验,用事实讲道理,加强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这样就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研究性学习的专题来源于社会现象,很多还可能是学生以后要面临的现状,所以对于学生来说,研究性学习的专题就很吸引他们;其次,研究性学习的专题内容具体、形象、生动,没有那么抽象的公式和理论等,符合中职生的个性特征,学生参与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再次,研究性学习倡导的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角”,扮演的是“演员”,老师只是起引导作用的“导演”角色。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学习主动性特征得到了充分体现;最后,在学生的学习结果评价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专题探索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度也成为学生考评成绩的重要依据,这样学生学习专题的参与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德育课教学中,学生不仅应该掌握现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观点,即“是什么”,可是不能仅限于此,学生还应该知道“为什么”和“怎么办”。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模式和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相比,二者最明显的区别就是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模式是教师“单向性”地传授知识,要求学生生搬硬套地掌握很多抽象的概念、内容复杂的知识和拗口的原理和道理。只是简单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属于创新能力型教学模式,侧重于学生从确定的学习专题中去探讨、去交流、分析和解决问题,是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的合作学习,对学习专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形成自己對有关问题的独到见解,从而真正地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职校德育课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真正践行“做中学”和“学中做”的教育理念,切实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切实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情感,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方式

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让学生带着学习专题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去理解、分析、探讨,将课内知识拓展到课外,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真正体验了学习的过程,感受到了学习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真正体会到了相互学习、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同时,研究性学习具有自身的特点,即在探究性及开放性方面非常明显,能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方式,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获得很大的提升。

二、“四个转变”开展中职校德育课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

(一)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对于中职校学生而言,不管在其身心发展状况方面,还是在知识结构上,亦或是社会生活经验等方面,均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他们具有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这种能力。基于此,广大德育课教师需要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树立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和导师的观点;培养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的观点;树立正确的成才观。积极为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促使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不再受制于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对教育教学理念研究和更新。切实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模式,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内在学习动力,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师生地位的根本性改变,营造民主学习气氛

在研究性学习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扮演的是主体及主导者的角色,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是一种“学习共同体”的关系。学校教育管理要突破传统的教师权威,让学生可以选择那些教育觀念先进、知识结构新、教学方法灵活、专业能力强的教师。因此,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观念,及时进行角色调整,由过去教学的主导者变为学习的参与者,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不平等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气氛,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积极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积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提高指导能力

在德育课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要结合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遵循“三个原则”和坚持“三个联系”。其中“三个原则”具体为:(1)遵循兴趣性原则;(2)遵循学生年龄性特点及能力水平性原则;(3)遵循可行性及可操作性性原则。“三个联系”的具体内容则为:(1)注重与社会实践进行联系,使得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获得增强;(2)注重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得研究性学习的这种鲜活性及实效性获得加强;(3)注重与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联系,推进研究性学习方面的德育性及教育性获得体现。例如,我指导二年级学生结合经济常识中有关信用和理财的知识,确定了“当前如何选择最佳投资理财”的专题,并与现实进行了联系,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得到了极大提高。

(四)教学效果的根本性转变,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不断完善评价体系

由于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学习结果有着多向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因此,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研究性学习的这种开放性特点,对评价方法要及时地更新和优化,积极掌握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并积极做好学生的成长记录,积极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同时,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责任感,不断增强自己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的思想感情,时时刻刻给予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相应的帮助,不断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让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进而推进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

总而言之,当前在中职校德育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是积极实践《中等职业学校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是认真践行“做中学”“做中教”和“教中学”的教学理念。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实施过程中,从学生的层面上来说,其随时都有可能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因此,需要德育课教师给予相应的引导。同时,还要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注重防止学生出现焦虑不安等情绪。最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该教学模式所具有的积极性作用:即通过“研究性学习”,使自己的创新精神获得培养,并提升其在实践中的能力,进而为自己实现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这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的真正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田慧生.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时代特征与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1999(7).

[2]崔金赋.研究性学习的功能及其运用原则[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0(1).

[3]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顾铉.德育课的研究性学习与教师角色的转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22(10):22.

[5]钱薇丽.职校德育课研究性学习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3):42-44.

作者:周盘

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创新探讨论文 篇2:

职校德育活动课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摘 要: 活动课教学是目前所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围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提高学生应用科学方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深化职校德育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政治活动课才刚刚起步,教师对于活动课教学的认识还不够深刻,随着课程研究的深入,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和挑战。文章对职校德育活动课教学的基本特征、教学模式、存在问题和实施展开一定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 职校德育活动课教学 基本特征 教学模式 存在问题 实施策略

2002年修订的《德育课程标准》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活动的要求,中职教学要求中的“运用”层次,全部改为“活动”。强调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并在教学时间上予以保障,规定在德育总课中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的20%,并提出多种活动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生动的“活动”教学形式,把“活动课”作为重要的教学形式。

一、职校德育活动课教学的基本特征

职校德育活动课教学,是指在教学中,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促使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法制观念、道德品德、社会责任感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是德育活动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学科教学改革的前沿。职校德育活动课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1.实践性

中专活动课贴近学生生活,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触及学生所熟悉的人和事。它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讨论”、“辩论”和“演讲”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发展和锻炼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主体性

从学生身心特点来看,学生有探索和创造的潜能,而活动本身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及求知欲;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选取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来设计课程内容;学生可以自由分组或单独活动,可以运用讨论、调查、辩论、演讲等多种方式进行活动;让学生主动实践,通过个人努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这一切均体现了课程标准强调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3.开放性

(1)目标具有开放性。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

(2)内容具有开放性。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3)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

4.创造性

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活动课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活动课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和自由的空间。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可围绕书本所提供的情景,自己发现问题、设计活动方案、收集资料并自己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职校德育活动课教学模式分类

结合中专学生的特点和职校德育的内容,职校德育活动课教学模式可分为以下几类:

1.解决问题类的活动课教学模式

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教学,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而组织活动教学。它对于帮助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研究意识和创新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突出情景—提出问题—具体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基本模式去设计活动。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研究,找出答案。

2.搜集分析或展示信息类的活动课教学模式

课前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收集信息,如参观、访问、上网等。在课上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信息,并引导学生分析信息中反映出的问题。这类活动课的基本模式是:收集信息—信息展示—自我分析—共同交流—得出结论。开展此类活动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选择有效信息的能力。

3.模拟或表演类活动课教学模式

此类活动课采用表演独幕剧、小品,角色阅读、模拟法庭、辩论等形式来开展,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和表现欲,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这种类型活动课的基本模式是:改编教学内容—确定角色—表演及观看表演—思考领悟。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协作。教师本着贴近教材和学生实际、少而精的原则,采用使学生乐意去表演,又能客观地反映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来评价学生。

4.发展情感活动课教学模式

通过活动情境的利用或设置,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这类活动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内心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的培养、个性的完善。

发展情感类活动课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根据特定的情感目标创设情境——体验、交流、讨论、感受——总结内化情感。教师在与学生的活动中相互探讨,共同感受,学生也在相互尊重、信任、合作的气氛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发展积极、健康的情感。

在活动课教学实践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教学模式,真正使德育活动教学模式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手段。

三、职校德育“活动”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的支持、社会的认同问题

组织一次专题活动教学,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例如:(1)学校的性质问题。职校的文化课处于次要位置,使得活动课多有阻力;(2)学生安全保障问题。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学校对活动课程不太支持;(3)活动时间和活动经费的保证,活动场所的选择等,都是活动课程面临的问题。

2.教师自身观念认识、素质能力到位的问题

(1)观念上的认识不足。一部分老师习惯了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认为活动教学仅仅是搞形式而已,对活动教学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2)思想上的畏难情绪。活动课教学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探索、实践,通过活动强化知识,锻炼能力,因此组织一堂活动课要比组织一节常规课花去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部分教师知难而退。(3)行动上的瞻前顾后。上述问题都需要教师缜密思考,科学安排,在行动上难免瞻前顾后。

四、职校德育“活动”课教学的实施策略

1.思想高度重视

活动课的设置既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势,又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应不少于总课时的20%。此外,每一单元还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了2-3个活动。这就是说,要把活动课作为呈现教学内容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形式。

从近年中专学生就业分配来看,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出现在面试考题中,如“谈谈你的职业规划”、“说说你有哪些优点”等,这些试题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学科教学难以完成的。所以,设置活动课既是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又是适应就业压力的现实需要。

2.教师适度指导

活动课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过程。

教师的指导应启发思路、介绍方法、引出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鼓励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例如活动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的教学中,通过前期指导,搜集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的巨变的资料;课堂中,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家庭和社会的实际谈感受。大部分学生认为:改革开放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问题也不少,如有的同学的父母下岗了、社会的治安犯罪问题、腐败问题等。面对学生的疑惑,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引导学生结合时事认识党和国家正在采取的措施如下岗再就业工程、打击犯罪的专项治理和整顿等,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和主流,从而澄清模糊认识,解开疑团,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念。

3.学生全程参与

动员全体学生全程参与,这既是《课程标准》(新修订)的基本要求,又是素质教育的精神所在。但在活动课的教学实践中,要真正实现全体学生的全程参与,则需要给学生充足的预备时间和空间,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形式的设计如表演、模拟、辩论、调查等,营造良好的参与环境,努力形成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关注并尊重学生的差异,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全程参与。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4.转变学习方式

活动课的设置就是使学习方式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

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改变,学生由过去从学科的概念、规律开始学习的方式变为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各种问题的时候,他就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并通过观察、实践来收集资料;也可以对得到的第二手资料进行归纳、比较、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如活动课《营造美好的文化环境》,对于“中专生上网”教师不先下结论是“利”或“弊”,而是指导学生通过调查、走访甚至是自身的体验等收集资料进行充分的准备,组织“中学生上网利与弊”的主题辩论会,教师在其中以主持人的身份进行引导,同时也不时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参与双方的辩论,与学生一起探究。通过争论、辨析、交流及教师的总结点评,学生正确认识中学生上网的问题。

5.注重过程评价

将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调查报告、论文、主题演讲等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

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化,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

活动的评价要重视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的作业应该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而不仅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即使最后结果按计划说是失败的,也应从学生获得了宝贵经验的角度视之为重要成果,肯定其活动价值,创设使其体验成功的情境。

总之,面对素质教育和开放性教学的呼唤,我们应按“新课标”的要求,加强活动课教学;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采取有效的活动课教学,既完成知识目标,又成功开展“活动课”教学。“活动课”的有效开展,深化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和思想品德素质。

作者:杨慧敏

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创新探讨论文 篇3:

中职校德育课改新方案实施工作探讨

摘 要:德育课课堂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推进德育课课程改革,增强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感和吸引力,对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就中职学校德育课改新方案实施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情况进行认真的思考并加以总结。

关键词:德育教育;课改;课程设置;教法改革

德育课课堂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的本质和方向。德育课程教学内容在引导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法律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进德育课课程改革,增强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感和吸引力,对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德育课改方案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点

1993年、2001年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进行过两轮重大改革。在此之前,中等职业学校没有自己完整的德育课课程体系,1993年第一轮课改,我校根据学制、招生对象、专业类别设置了九门德育课程,这次改革构建了既有别于普通高校,又有别于普通中学的中等职业学校政治课程体系。

第二轮德育课改始于2001年,这一课程改革把“政治课”改称为“德育课”,职业指导列为必修内容,必修课程从原来的9门精简为“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哲学基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4门。将“中等职业学校政治课”更名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拓展了课程内涵,突出德育育人的特点。设置“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充实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创新精神的教育内容,注意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2008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这标志着第三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方案进入实施阶段。

这次课改德育课的“性质和定位”基本没变。德育课“主要任务”的核心内容没变,规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课程设置,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构成,必修课包括“职业生涯规”、“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4门课,选修课明确开设“心理健康”,同时要求根据国家形势发展进行事政策教育,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学习、顶岗实习,进行预防艾滋病教育、毒品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廉洁教育、安全教育等。德育课课程改革方案自2009年秋季入学的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新生开始执行。

对于必修课的教学安排和要求,各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但必须保证各门课程的教学时数。选修课的教学时间,一般不少于64学时。其他选修课程由各地根据实际况开设,报教育部审批后由地方组织实施。

德育课改新方案有以下三方面的显著特点:

一是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时代感更强,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4门必修内容之中。

二是进一步体现了“三贴近”的原则,针对性更强,即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教学目标由“认知、运用”二维目标变为“认知、情感态度观念、运用”三维目标,增加“情感态度观念”。

三是进一步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实效性更强,单独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保留了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方面的内容,设置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将“心理健康”纳入了德育课程体系。

二、中职校德育课程教学课程设置情况

及教学课时安排

2009年秋季之前,根据大多中职校实际情况德育课课程的开课情况是:一年级新生第一学期进行《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学期进行《法律基础知识》的教育;二年级学生第一学期进行《经济与政治》、《哲学基础知识》的教育;第二学期进行《职业指导与职业道德》的教育。其中《职业指导与职业道德》课程使用我校教师和其他兄弟学校合编的由国家正规出版社出版的校本教材,其他课程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学生在校学习的两年时间内,有些专业科在教学安排中保证四个学期每学期36课时的德育授课时间,有些专业科只安排了一年的授课时间。2009年秋季之后,大多中职校认真组织制定德育课改新方案实施规划,停止使用校本教材和旧教材,统一使用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除库存的《职业生涯规划》外),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实施教学安排,确保德育课改新方案如期全面实施,确保教学目标任务实现。

关于选修课中的时事政策教育和其它内容的教育我们是贯穿在德育必修课课程教学中完成,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抗震救灾精神、奥林匹克精神、国情教育及行预防艾滋病教育、毒品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廉洁教育、安全教育等。例如在《经济政治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环境教育、廉洁教育等时事政策的学习和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进行抗震救灾精神、预防艾滋病的教育、在《职业指导和职业道德》课程中进行奥林匹克精神、国情教育等内容的教育。在授课期间,如果发现问题特别严重的学生,及时向专业科和心理咨询室老师反映,共同实施教育。

根据各专业科的实际需要合理安排课程,合理安排授课时间,例如财贸科因为专业课上《政治经济学》,就把《政治与经济》课程改为《财经职业道德》。这种调整既符合国家教育部对学生德育必修课内容的要求,也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从学生成人、成才的要求出发,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三、探讨和改进德育课教学方法,提高

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目前中职校的学生多为中考的失利者,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薄弱,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相对缺乏。受传统观念影响,进入职业学校是他们无奈的选择,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人生没有目标和进取心。他们背负着来自家庭、社会鄙薄职业教育的精神压力,部分学生法纪意识比较淡薄,遇事容易冲动,与人沟通能力和情绪自控能力差等问题。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和城市中低收入家庭,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将更早步入社会,对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影响更为直接,中职学生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劳动大军的素质。因此,探讨和改进德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估,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势在必行。

经过几年的探讨和经验积累,目前中职校德育课教师课堂教学授课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1.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以往的单纯老师的“知识”传授转向“小故事大道理”“案例分析点评”“情景设置表演”等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

2.从教师“灌输”转向双方“对话、讨论、互换角色”,突出了教学的实践性特点;

3.从知识接受转向心灵“感悟”生活“践行”,从学生“受爱”转向师生“创爱”的共识授课方式,把课堂教学和职业活动、学生活动相结合。增强德育课吸引力。同时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观摩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带学生参加就业招聘会,同组教师互相听课、互相评课,集体研究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活动,取长补短,择优选择,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加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提高教学实效性。改变了以往教师授课条块分割,各司其职的教学情况。

德育课评价标准要坚持知、情、意、行相统一,即不仅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要对学生培养情感,端正态度,树立观念,提高能力,学以致用。为此对德育课成绩的评定,德育组老师采用多种方式综合进行评定:课堂纪律要求占一定比例,让学生学会控制情绪,严格自律,养成遵纪守时的良好习惯;加大课堂提问的分数评定,让学生对知识边学边消化,并积极发言,参与课堂活动,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引导和纠正。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课后作业的布置尽量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动态,例如心理健康的测试、法律案例的收集、采访课任老师,给家长写信等等,让学生课后养成看书看报收集材料的习惯,学会走进老师和家长,倾听他们的心声,建立良好的师生同学关系和亲子关系。同时减轻书面知识的考核,侧重能力的培养,使德育内容从课堂授课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保证每位教师的授课材料和考核试卷做到资源共享,同一门课程制定统一的教学评估体系。

按照国家教育部的有关文件规定,从2009-2010学年开始,德育课程将进行相关的改革,重点是提高德育课质量。德育课程改革将注重加强与其他教育的纵向和横向衔接,努力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完成职业教育的德育目标,我们全体德育工作者将认真学习,不断探索,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目前德育课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应打破单纯的课堂灌输、报告宣传的模式,积极采取各种现代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德育功能,采取“开放式”的教育方法,加大德育的信息注入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其正确区分、辨别、选择和吸收多种社会信息的能力;树立“人人有责” 全方位德育理念,把德育教育同其他学科教学结合起来,让德育渗透到学校管理、服务工作的各个领域,通过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全方位、多渠道开展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王继平.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方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王艳萍

上一篇:农村关爱工作中的留守儿童论文下一篇:农业机械在土地整理中作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