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伐昔洛韦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2022-10-23

手足口病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病毒性皮肤病, 多流行于夏秋季节, 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 一般抗病毒治疗疗效不佳。我院于2008年4~9月分别采用盐酸伐昔洛韦、利巴韦林治疗60例患儿, 收到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所有病例均为我院皮肤性病科门诊患儿, 共60例, 男36例, 女24例, 年龄1岁3个月~6岁10个月。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低热、流涎、头痛、食欲减退、吞咽困难、不愿进食。查体:咽部、软腭、悬雍垂及扁桃体等散在不同程度灰白疱疹, 部分形成灰白色糜烂面或浅表溃疡。手足臀部红色斑疹, 水疱, 疱壁薄, 内液澄清, 周围绕以红晕。部分颌下淋巴结肿大, 压痛, 末梢血细胞计数正常或略低 (WBC>5×109/L) , 无异常淋巴细胞。诊断:均符合《皮肤性病学》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32例 (男20例, 女12例) , 对照组28例 (男16例, 女12例) , 2组在平均年龄、性别、体重、临床表现、白细胞计数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1.2 方法

观察组用盐酸伐昔洛韦分散片10mg/kg·d, po, bid。对照组用利巴韦利10~15mg/kg·d加入生理盐水中静滴, qd。其余对症处理相同, 5~7d为1个疗程。于治疗开始和结束时进行血常规化验。所有病例经1个疗程后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3 疗效标准

痊愈:体温正常, 无流涎及咽痛, 咽部疱疹及溃疡消失, 手足臀部皮损消失。显效:体温正常, 流涎及咽痛明显减轻, 口腔及手足皮损减少或缩小50%, 无新出的皮损。有效:体温正常, 流涎咽痛减轻, 口腔及手足皮损减少或缩小30%, 无新出的皮损。无效:体温不退或升高, 皮损无减少或缩小。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从开始用药至痊愈时间, 观察组平均为 (3.0±1.2) d, 对照组平均为 (6.0±1.5) d。2组差异有显著性 (P<0.05) 。见表1。

2.2 不良反应

2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有部分病例白细胞增多, 但不超过正常值, WBC<10.0×109/L, 观察组有3例, 对照组有4例。无其他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大多为柯萨奇病毒引起, 该病毒为肠道病毒, 其基因组为单正股RNA;部分由肠道病毒71型引起[1]。阿昔洛韦是目前治疗病毒性感染的有效药物, 在国内外已广泛使用。伐昔洛韦是阿昔洛韦与L-缬氨酸形成的酯的盐酸盐, 是阿昔洛韦的前体药。药动学研究资料表明, 伐昔洛韦水溶性较阿昔洛韦增大150倍, 口服能被人体迅速吸收, 其生物利用度是阿昔洛韦的3~4倍[2], 并在体内迅速转化为阿昔洛韦和L-缬氨酸, 发挥抗病毒的作用, 疗效优于阿昔洛韦, 药理和毒理研究显示, 伐昔洛韦对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和Ⅱ型感染的治疗指数比阿昔洛韦高42.9%和30.1%, 并具有与阿昔洛韦相同的安全性。盐酸伐昔洛韦的分散片比薄膜衣片崩解迅速, 分散均匀, 药物溶出快, 而且可以溶于牛奶、果汁、汽水等饮料中同服, 对于吞咽困难的小儿服药方便, 依从性好。

本组资料显示, 观察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从用药到痊愈时间亦明显短于对照组, 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由此考虑:与利巴韦林相比, 盐酸伐昔洛韦对RNA病毒也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此外利巴韦林在病初应用效佳, 发病3d后再用无效, 这一点也影响了该药的疗效。由此可建议手足口病在发病3d后应首选盐酸伐昔洛韦。观察组用盐酸伐昔洛韦在淋巴结缩小等方面都优于对照组, 统计学处理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且未引起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也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提示安全性较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盐酸伐昔洛韦对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中的疗效及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60例门诊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32例给予盐酸伐昔洛韦10mg/kg·d, po, bid;对照组28例用利巴韦林10~15mg/kg·d加入生理盐水中静滴, qd。结果从开始用药至痊愈时间, 观察组平均为 (3.0±1.2) d, 对照组平均为 (6.0±1.5) d。2组差异有显著性 (P<0.05) 。2组在治疗过程中无其他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盐酸伐昔洛韦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明显, 依从性好, 安全性较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儿童,手足口病,盐酸伐昔洛韦

参考文献

[1]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63.

[2] 陈翔, 陈顺烈, 黄汉津, 等.儿科药物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61~63.

上一篇:浅谈生活现象对幼儿科学兴趣的培养下一篇:国内元认知与二语习得关系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