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利巴韦林针和lb干扰素的对比治疗

2022-09-12

手足口病是多发于学龄前儿童, 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的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 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据文献报道HFMD曾在日本及中国山东、香港和台湾地区[1]有死亡病例报道。引起该病散发及流行的两大主要病原是肠道病毒71型 (EV71) 和柯萨奇病毒A16 (CA16) , 1999年在深圳罗湖区及南山区均出现EV71的流行[2]。今年自4月起在我省, 特别是在我县出现暴发性流行, 手足口病患儿来势凶猛、病情进展快, 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占大多数, 在死亡病例中占90%以上。我县委政府对此引起了高度重视, 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 县卫生局、疾控中心相关科室专业人员集中进行了手足口病业务知识培训, 县政务中心电视广告屏和县电视台开辟了专栏, 进行科学防控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我院在6至7月采用重组人干扰素1b治疗儿童手足口病, 使其在疾病的治疗及控制疾病流行方面也取得了积极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全部病例来自我科诊断手足口病病例, 共计86例, 其中男56例、女30例。年龄最大12岁, 最小8个月。1~4岁患儿占90%, 2组患儿的性别, 年龄, 病情严重程度在统计学土差异无显著性。所有入选患儿病程控制在3d以内, 2组患儿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 手足掌部疤疹、口腔粘膜疹.及肛周皮疹等症状。全部病例均符合诸福棠编第7版《实用儿科学》手足口病诊断标准[3]。

1.2 方法

所有患儿根据需要给予支持及对症处理如退热, 口腔痛的局部处理等。干扰素治疗组:按患儿年龄差异给予不同剂量的干扰素1b (运德素, 由北京三元基因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 <1岁给予肌注运德素5g/d, 1~5岁10g/d, 5~12岁20g/d, 疗程3d。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mg/ (kg·d) 静脉滴注或肌注, 连用3d, 佐以口服中成药。

1.3 疗效评定

本试验中观察指标为发热天数, 皮疹, 口腔疙疹及溃疡消退的时间。显效:用药29~48h后体温恢复正常, 手足心皮疹及口腔疙疹溃疡明显好转;有效:用药48~72h体温正常。手足心皮疹及口腔疱疹溃疡好转;无效:用药72h以上体温未恢复正常, 手足心皮疹及口腔疤疹、演疡无好转。

1.4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采用表示, 采用SPSS 10.0软件包中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1) 2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干扰素治疗手足口病在退热时间、口腔疙疹溃疡愈合卜均明显短于利巴韦林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1) 。尤其是口腔溃疡发生较轻, 且易愈合, 利于早日进食, 对机体康复有益, 见表1。 (2) 2组有效率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见表2。

3 讨论

本临床实验结果表明, 治疗组经重组人干扰素1b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 患儿在平均退热时间和皮疹消退, 特别是口腔粘膜疱疹消退时间均有明显缩短 (P<0.01) , 这对患儿口腔疼痛减轻。早期进食, 促进身体早日康复, 均具有较明显的效果。而且干扰素治疗组在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利巴韦林对照组 (P<0.001) , 在治疗期间未见明显副作用 (个别患儿有低热) , 无一例发生心肌炎及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故认为重组人干扰素治疗儿童手足口病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1b干扰素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6例儿童手足口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 给予干扰素肌注每日1次, 对照组46例, 给予肌注或静脉滴入利巴韦林每日1次, 疗程均为3d。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 对照组为60.86%,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1) 。治疗组在退热时间, 手足皮疹及口腔溃疡愈合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P<0.01) , 治疗组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结论 1b干扰素在治疗手足口病时更有效、安全。

关键词:手足口病,儿童,干扰素,利巴韦林

参考文献

[1] 公智, 刘静, 温兆春.小儿暴发性手足口病并心肌炎、脑炎97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杂志, 2005, 45 (19) :33~34.

[2] 何雅青, 杨洪, 严志平, 等.深圳地区1999年手足口病患儿中肠道病毒71型的监测[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 24 (1) :14~15.

[3] 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02~810.

上一篇:大学英语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下一篇:氢氟酸使用过程的安全生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