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德育论文范文

2022-05-14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生活德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增强德育实效性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德育改革的主流。图们教育局通过“让德育回归生活、德育生活化”的探索和研究,构建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的德育教育活动,符合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是提升教师教育素质,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增强德育教育效果的实效性,彰显了德育教育的独特魅力。

第一篇:生活德育论文范文

生活德育理论视角下的“三立”德育创新模式

【摘 要】顺应中小学德育由道德教化向生活德育转变的趋势,本文介绍了星海小学的德育工作创新路径及成效,详细分析学校在生活德育理论指导下构建的“三立”德育模式,阐明学校通过创设浸润式的德育情境、完善立体式的德育架构、设计渐进式的德育内容和实施叙事式的德育课堂,对本校的德育理论、德育活动设计、德育课程体系等进行全方位的统整,以星海元素建设适合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校园生活情境,取得显著的育人成效。

【关键词】生活德育;三立模式;星海精神

一、新德育模式:从道德教化到生活德育

关于儿童道德启蒙,目前至少存在四种影响广泛的模式——道德教化模式、理性主义模式、榜样模式和情感模式。受传统道义主义伦理学的影响,道德教化模式对中小学德育观影响最为广泛,其主要观点在于:德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是用道德来教化学生;理性主义模式注重启迪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根据“最大幸福原则”来引导学生用理性判断和分析自己的行为,使学生逐渐形成道德判断力;榜样模式在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最为常见,主要通过树立道德高尚的人物榜样或评选优秀学生的方式加以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上三种德育模式存在较为明显的局限性:(1)它们带有一定的灌输性质,使学生在教育中处于被动地位;(2)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有限,不足以對更多道德观念作出自己的判断;(3)榜样的标准是统一的,忽略了学生个性多样化发展的需要;(4)道德教化、榜样形象和学生的某些“负面”品性呈现对抗性,不利于教育的实施;(5)榜样和道德教条远离学生,容易导致小学生对榜样的感知沦为脸谱化的、僵化的,而非生动、具体、亲近的。

近年来,受到心理学、教育学和课程改革理论的影响,一种全新的德育观在中小学德育领域崭露头角,这种德育观被称为“情感主义德育观”,强调从人的情绪、情感、动机等方面分析学生的道德的行为,认为儿童的道德行为是本能的情感需求。也就是说,儿童之所以产生关爱、帮助他人等积极的道德行为,主要因为人本身就具有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情感需要,人性本来就存在同情、理解、爱、信任等情绪感受。对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唤醒内心的正向情感,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化的情境中感受到被信任、关爱、激励,进而使学生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回应。

受此启发,中小学德育领域出现了由道德教化向生活德育转变的趋势,早于2004年3月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强调:“德育内容应来源于生活,必须更贴近社会生活的实际。”所以,小学阶段更加强调通过叙事、对话的方式实施德育工作,使学生在贴近生活情境的德育活动中获得真实体验和情感发展,生活德育理论呼之欲出。

二、回归生活:生活德育理论的育人价值取向

1. 生活德育的内涵界定

生活德育理论是一种基于情感主义伦理学的新型德育理论,其核心观点认为儿童的道德行为、道德意识、道德观念是情感需求的组成部分,人普遍具有被信任、关怀、尊重、激励等需求,因而儿童处于生活情境中就会在情感浸润下自然地产生诚信、关爱、理解、宽容等品质。基于这一理论视角,小学阶段德育工作不可将成年人的经验和道德教条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应当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与他人相处的积极情感。简言之,生活德育理论倡导让学生的道德发展蕴涵于生活之中,让德育“无处不在”。

2. 生活德育的育人主张

生活德育主张关注学生的生活和经验,通过情感关怀唤起学生的正向情感,德育在生活中进行而又回到生活,是一种集整体性、社会性、实践性、真实性、有效性于一体的德育理论。生活德育是对传统德育模式的修正,它有明确的育人主张:首先,教育过程是基于情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而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道德教条;其次,教育情境是生活化、具象化的,教育方式是在学生的生活细节中激起情感,能够运用学生可具体感知德育内容,而非使用一些宽泛、宏大、高尚的题材;最后,教育效果是学生可理解、接受、执行的,符合学生情感能力,避免提出使学生感觉困难、勉强的道德要求。

3. 生活德育的实施策略

基于生活德育理论的具体内涵,小学阶段的德育创新实践可采用如下策略:第一,根据德育目标构建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融通的教育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感知,激发其积极情感。因此,学校需要努力营造生动活泼、充满童趣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生活在校园中便能受到情感上的熏陶;第二,生活参与是实施生活德育的主要路径。传统德育模式侧重于将成人的经验、规则、道德戒律前置于课堂,而生活德育更强调让学生“参与生活”、在道德生活中与他人进行真实的情感交流,进而自发地生成道德认知、形成道德品质;第三,生活叙事是贯彻生活德育的主要形态。传统的德育形态主要是说教型、理性型、榜样型,是教师对学生单向传授知识和经验,而生活德育基于学生的体验,教师通过叙事而非说教的方式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道德水平。

三、星海经验:源于生活德育理论的实践创新

星海小学位于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是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故乡,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和德育元素,星海小学亦因此得名。根据生活德育理论,学校对本校的德育理论、德育活动设计、德育课程体系等进行了全方位的统整,构建出涵盖“立人”、“立德”、“立文”三个方面的“三立”德育创新模式,在德育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学校的德育体系。

1. 创设浸润式的德育情境

结合生活情境构建理论和学校的冼星海资源,学校综合开发与“星海”相关的元素,建成一个贴近儿童生活、重视生活体验的“星海校园”,汇成一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校园风尚。

生活化德育情境的创设包含视觉上的环境美化和听觉上的韵律熏陶,以耳濡目染的方式感染学生。一方面,学校从视觉方面营造注入星海元素的生活情境。在原有星海文化的基础上添加“星海韵律”艺术雕像——以一个大提琴为背景,几名少女手持小提琴沉醉在悠扬的琴韵中;在镇泰楼的架空层建设“星海阁”,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小舞台,让学生在艺术熏陶下积极主动地展示才能;此外,学校将“星海娃”的形象设计成深受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使道德榜样在学校德育表达中不是脸谱化的、高大的,而是生动的、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的。另一方面,利用冼星海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在听觉上构建乐声悠扬的生活情境。“唱星海歌曲”是校园生活的重要活动,星海少儿合唱队的参赛保留曲目是星海创作的《二月里来》或《只怕不抵抗》,《黄河水合唱节选》、《太行山上》、《云水瑶》等也是学生耳熟能详、随口唱来的歌曲。每周三中午,星海广播站开播《星海歌曲传唱》节目,传唱的内容设计为“每月一个主题、每周一首歌”,让学生不仅能开口演唱,还能理解歌曲、赏析歌曲。此外,学校善于构建以“唱星海”活动为核心的文化生活情境,通过举办“放飞梦想,我歌我唱”少儿歌唱大赛,以海选歌手、团体决赛、个人选拔赛等形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营造真实而快乐、童趣满满的校园生活氛围,达到“以歌育人”的目的。

2. 完善立体式的德育架构

实现生活德育理论视角下德育模式创新,关键在于确立德育主题、完善德育架构,使学校的德育活动与育人目标相符,让德育活动避免产生基于经验和情感而导致内容散乱的问题。

星海小学将育人目标作了具象化的表达,即“做星海那样的人、像星海那样做人、像星海那样学习”,这一表达平实易懂,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学校将其进行深层凝练,概括为“三立”德育模式——“立人:像星海那样思想自由、精神坚忍、意志顽强、成就辉煌”;“立德:像星海那样不计得失、吃苦耐劳、爱恨分明、责任至重”;以及“立文:像星海那样求知求真、爱好广博、勤学苦练、善于创造”,以培养“有趣、有爱、有志、有为的星海学子”为德育目标。可见,学校的育人理念体系贯穿了星海的人格品质和相关文化元素,在生活化的德育过程中传播、发扬星海精神,使星海精神走近学生、进驻心灵,使传承星海精神文化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设计渐进式的德育内容

生活德育强调学生的生活参与,为了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德育活动并获得真实体验,学校设计了阶梯式的德育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音乐感情出发,避免让学生认为星海精神远离实际生活,以学生爱参与、爱感受、爱玩的角度来组织实施各项专题活动,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星海精神。

在音乐教育方面,注重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会鉴赏星海作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学校以直观、生动的形式表达德育内容,分层次地启发不同年级的学生了解星海、感受星海、尊敬星海,让学生在鲜活的校园文化生活中有梯度地领略星海作品的魅力,使星海文化进驻学生心灵,而非仅仅直接陈述星海的事迹和成就。

在综合实践活动方面,注重启迪学生由简入深地感悟星海精神。学校以实现星海精神、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为德育实践要领,开发独具特色的《走近星海》、《寻找星海的足迹》等校本德育课程,组织《寻找星海的足迹》、《星海与我》、《弘扬星海精神》、《寻找星海文化》、《走进星海》、《传承星海精神,争做星海娃》等系列化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亲身探访星海故居、专访老人、采访星海研究专家及参观星海纪念馆,不断增强自身的生活体验。另外,通过校园广播和黑板报宣传、组织故事会、选唱星海作品等活动,启发学生通过生活实践获得道德感知,对星海精神产生真实、直接的情感,继而上升至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

4. 实施叙事式的德育课堂

生活德育呈现的教育形态是叙事性的,星海小学尤为重视教学方式的创新,形成了“问题导学·五品课堂”基本模型,在课堂上呈现“活力、智趣、思辨、灵动、实效”五种核心品质。学校认为,有效的德育课堂要具备五个方面的要素:(1)教师要有思想,生活化的德育课堂要以思想引领学生,在叙事式的教学过程中如润物无声般感染学生;(2)教师要有感情,运用真挚的情感触动学生的心弦,实现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情感互动,在情感上影响学生、改变学生;(3)教师要有个性,运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和与众不同的叙事风格来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4)课堂要让学生感受到自由、轻松、快乐、幸福,深受学生喜爱,能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5)教学要效果良好,有效达成预想的德育目标。学校倡导对话式、游戏式、实践式、体验式的教学,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互动合作的潜能。可见,叙事式的教学使德育发生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以自然真切的对话替代了高大的、悬置的说教。

综上所述,星海小学在生活德育理论指导下所构建的“三立”创新模式实现了从说教德育转变为叙事德育,从灌输要求转变为对话自觉,从大道理转变为小细节,从强制接受转变为感悟践行,以星海元素创设了适合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校园生活情境。

四、弘德善艺:基于“三立”德育模式的实施成效

生活德育理论为星海小学的“三立”德育模式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学校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开辟了行之有效的、具有校本特色的德育创新路径。“三立”德育模式的实施,既让本土文化资源得以有效挖掘和利用,也使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真正达到“弘德善艺”的理想效果,学校德育工作水平实现了新的飞跃。

1. 实现本土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与高效运用

星海精神是极其宝贵的本土文化遗产,“三立”德育模式充分发掘星海精神的人文价值,在此基础上通过贴近学生的课程、活动实施生活化的德育,创造性地整合和开发以星海元素为文化载体的德育资源,形成富有人文内涵、具有鲜明个性的星海特色文化。

2. 实现学生多元需求的满足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星海小学在2006年由六所农村小学合并而成,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校在德育工作需要关注个体差异,以习惯养成和自信心培养为重点。经过长期积累与实践,“三立”德育模式為学生搭建了生活化的成长平台,务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多彩的校园活动中展现才华。沐浴星海文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萌发、行为习惯得以改善、艺术素养得以提升,焕发出新时代星海学子的良好精神面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回归生活是德育的必由之路。星海小学通过营造贴近生活的德育情境,在学生、教师、星海元素之间架起自觉对话的桥梁,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让其感悟并理解真实、具象的星海精神,从而自主改变价值、态度和行为,追求真、善、美的生活。可见,源自星海经验的“三立”德育创新模式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果,这正是生活德育理论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成功运用。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赵凤民.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的生活化发展方向[J].课程教育研究,2015(02).

[3]韦世艺.学校德育生活化实践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6(05).

[4]徐向阳.涵育生命的实践智慧——对小学德育课程回归生活的再思考[J].中小学德育,2016(09).

作者:周丽芳

第二篇:让德育回归生活 使德育彰显魅力

【摘 要】 增强德育实效性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德育改革的主流。图们教育局通过“让德育回归生活、德育生活化”的探索和研究,构建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的德育教育活动,符合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是提升教师教育素质,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增强德育教育效果的实效性,彰显了德育教育的独特魅力。

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立足于课堂,只满足于道德知识的传授,却无视学生道德能力的生成,收到的德育效果微乎其微。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学生课堂上学的是一套规范知识,讲起道理来也口若悬河,可在课后遇到问题时却不知所措,有的甚至是言行相悖。久而久之,这种道德教育方式的生命力就会渐失,很多教育工作者也常常为自己的教育如此苍白无力而感到困惑。其主要原因就是学校德育与学生的生活两相脱节。因此,让德育生活化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近年来,我们图们教育局本着让德育回归生活、创德育新天地的原则,开展了一系列德育教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德育行动化

德育要触及人的心灵,使人在心灵层面发生变化,变理论教育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只有让德育走进生活创设心灵沟通和碰撞的平台,使心与心在生活及活动中得以相遇,才能取得教育效果。

一是学会自救。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以后,我局加强了对于地震知识的宣传和在地震中如何进行防震、自救等演练。丰富了学生的防震知识,加强了学生的防震自救意识。另外,每年的11月份,我们要求各个学校都要与图们市消防队联合进行消防演练,让学生们在逼真的烟火演练现场感受火灾的危害,学会自救逃生的知识,这些活动不但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好评,而且给学生以深刻的感受,提高了他们的安全防火意识。

二是走进自然。2011年9月30日,我们学校组织了市区初级中学学生到日光山秋游的活动。那天是个阴天,虽然秋风瑟瑟,但全体学生依然玩得很开心。与学生们兴高采烈的游戏场面相映衬的是令人感动的老师们,他们顶着风沙,拿着垃圾袋,主动捡拾被风吹落于树丛中、小草间的垃圾、包装纸等,不一会儿,很多同学也自觉地加入到了捡白色垃圾的队伍中。下山的时候,同学们又把大包小包的垃圾袋带到了山下的垃圾箱处。老师们时常在课堂上讲要热爱家乡,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可那只是口号,孩子们缺少行动的实践。在这次秋游活动中,很多学生感受到了家乡的美丽,以自身行动实现了对家乡的热爱,对环境的保护,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是学习礼仪。2011年10月21日,我们布置各初级中学组织一、二年级召开了“学习礼仪,做文明中学生”的主题班会。在班会教育中,很多班级将同学们平常的不文明行为表现用小品等形式真实的再现出来,让那些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孩子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在开展讨论评价时学生们都纷纷表示,要改掉不文明行为,做优秀的中学生。还有的班级,将校园内的随手丢垃圾、说脏话等现象拍摄下来,使同学们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产生了较深刻的反响。

二、德育语文化

语文既是一切学科的工具学科、基础学科,也是融思想性、教育性于一体的思想学科。新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写道:“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等。语文学科教学,就是要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革命领袖、英雄人物自然流露出的崇敬、爱戴之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自然地接受到道德情感的教育。

三、德育家庭化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家庭作为人类道德灌输、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重要场所,担负着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的重任。家庭教育的环境和水平如何,对子女的成长尤其是道德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历代流传的关于立志修身、为人处世等“家训”内容,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道德修养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源头性、持久性和直接性的影响,其特殊作用不容忽视。

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至少有两个人管一个孩子,甚至有一部分孩子是六个人在管,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这些人对孩子是疼爱溺爱有加,教育引导不足。所谓“爱情爱其强,亲情爱其弱”,孩子在大人眼中是倍加宠爱的,无论从成人还是从亲人的角度,家长们都看不到学生身上的缺点和错误。即便是看到了也会不以为然,因为学生是他们眼中的孩子,是他们眼中的爱。而一旦到了班集体中,在众多的同龄人中间,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就会显得特别明显。往往班主任和家长联系的时候,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孩子在家表现很好呀,很乖呀……。其实这就是家庭教育存在漏洞的表现,如果家校不能联合起来达到对学生的教育一致,往往就可能会出现教育失败的问题。因此,我们教育局始终把“家校联合办学、重视家长的教育作用”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来抓,特别注重对家长的引导、培训工作。采取向家长发宣传材料,利用家长会时机,组织校领导及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教育讲座、建立家校联系网络平台、组织优秀家长进行经验介绍等形式,向家长们宣传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进行教育管理的先进经验、与孩子的沟通艺术、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等,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四、德育法制化

在当今社会思想多元化的影响下,人们的经济、政治生活都发生了变化,部分学生法律意识淡泊,又处于青春的躁动期,极易发生事故。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和法制教育是极为重要的,但是单一的说教式、学生自律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图们教育局一直将法制教育纳入德育教育的议事日程。每学期,我们都要不定期地邀请市公安局缉毒队、市交警队、市工商局食品监督科、新华派出所、市消防队、市法院、局关工委、市防疫站等单位的领导及相关负责人到各个学校对学生进行禁毒宣传、遵守交通规则宣传、食品安全、法制教育、消防安全及演练、普法教育、家庭保护、艾滋病宣传等。

五、德育榜样化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依赖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引导和规范人的思想行为,调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重要作用。在学校开展道德教育,促进道德的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必须通过德育教育,而在道德教育中,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

道德榜样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能够增强道德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实效性,是有血有肉、有追求、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个人或群体。运用道德榜样进行道德教育,生动形象,说服力强,能够使学生与道德榜样产生情感共鸣,在耳闻目睹榜样的事迹中获得道德启迪,在接受榜样的感染中自然而然地理解、认同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行为要求和学生道德规范。

我们教育局特别注重师德教育,把教师的为人师表放到教师工作的重要位置。教师们除了热爱学生,爱岗敬业,勤苦钻研外,还时时处处不忘做学生们的榜样。无论是校领导还是普通老师,只要看见地上有垃圾一定会随手捡起;看到有没关紧的水龙头一定会及时关闭;看见别人有困难一定会及时上前帮助。耳闻目染,依靠着老师们的榜样示范作用,把一定的道德意识内化为了学生头脑中的信念、行为和习惯,学生们在老师们的带动下,也渐渐养成了这些行为习惯,形成了良好的校园风气。

如今,增强德育实效性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德育改革的主流。我局通过“让德育回归生活、德育生活化”的探索和研究,构建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的德育教育活动,符合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提升了教师教育素质,提高了学生道德水平,增强了德育教育效果的实效性,彰显了德育教育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朱小琥. 学校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桥梁和纽带[J]. 中国德育,2011(1).

[2] 李传华. 让德育回归生活[J]. 中国教育探索学刊,2011(4).

[3] 赵清武. 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J]. 今日教育,2009(6).

作者:马百波

第三篇:德育融入生活才“有味”

德育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遵纪守法意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一个通过教育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九年制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年龄跨度从6岁到15歲,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可以准确地了解九年制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家长、教师对德育课程的认识和建议,为分析德育课程的现状提供有力的佐证。

本次区域调查的开展,有利于促进九年制学校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理解接受能力,准确规范德育目标和内容,分层和整体开展德育活动,努力拓展德育途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使九年制学校德育课程更具科学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育人合力亟待加强

当前,学校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道德灌输、轻实践养成的现象;德育目标划分还不够准确,内容的系统性、操作性还不尽合理;德育途径方法与学生生活实际还不够贴近,全员、全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育人合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等。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梳理总结出目前区域九年制学校德育课程现状的成因在课程认识、体系内容、教学实施三个方面。

教师、家长及学生对德育课程及德育的认识普遍不足。从不同区域的九年制学校的数据来看,大部分家长、学生以及部分老师对德育课程和德育的认识依然是不足的。例如76.61%的教师、55.16%的家长以及53.89%的学生都认为语文课属于德育课程。其实,语文课程在德育上有一定的渗透,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德育课程。由于认识的偏差,导致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点和目标存在偏差。

德育课程体系与内容的划分不够明确。德育课程作为课程育人的主要形式,应该对学生德育过程产生外在的影响,使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体现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目前,九年制学校各学段的德育课程体系与内容还不够准确,内容安排和衔接还不尽合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简单重复、交叉和脱节的问题。

德育课程建设不够完善,教学实施脱离学生生活。在调查中,很多区域的九年制学校在德育课程上都没有匹配的德育教材。德育课程,应当具有生活性,融入生活才更有味道,而不是简单以教材是否包含许多学生生活素材为标准,还应该进一步考虑如何通过这些生活素材发展学生的能力,并将课堂的教学引向课堂之外,在生活中得到验证和实践,并进一步获得鲜活的生命意义。从问卷调查的数据来看,57.47%的学生认为德育课程对自身的影响不是很大。由此,我们发现学生在德育上的课内、课外生活是相互脱离的。因此,要想沟通德育与生活的联系,实现学校德育向学生生活的真正回归,我们就必须关注德育课程的教材建设与组织设置,将德育课程的教育渗透到实处。

探索立德树人的课程实施路径

基于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从目标、内容、体系三个角度阐述九年制学校德育课程“立德树人”目标与实现策略。

德育课程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指引方向。义务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要把立德树人融于教育各环节、各领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到,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这是古今中外的共同认识。立德树人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进入新时代,坚持立德树人,将德育课程打造成铸魂育人的“金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抓住“拔节孕穗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更是九年制学校德育课程的根本目标。

德育课程内容践行“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通过对九年制学校德育课程的路径、方法与实效性跟踪研究,构建基于“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德育课程内容。生活是德育课程的基础,德育课程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德育课程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从顶层设计、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线上线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整体规划九年制学校德育课程,把立德树人融入德育课程以及学科课程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文化教育、研学等社会实践课程教育、国旗下微讲堂等活动课程教育、党团队家校社“六位一体”管理教育等。

德育课程实施指向“立德树人”,学段衔接。推进九年制学校德育课程学段衔接、一体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九年制学校德育课程实施指向立德树人,就要让德育课程的层次更加鲜明,针对性更强,以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就德育课程而言,虽然学段的具体德育课程名称不同,但其课程指导思想指向立德树人是一致的。整体规划推进九年制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根据不同阶段学生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接受能力,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确立德育课程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必然要求,更是关注儿童、青少年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举措。

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且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具有关注世界和社会现实问题的人文情怀、责任意识、公共理性以及必要的理想态度的现代公民。立德,既强调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又对教育者的职业道德、学术道德等提出了要求。树人,强调的是学生成长成才要素的全面性,以系统的、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工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所以,要实现立德树人,就需要九年制学校通过践行德育课程,以养成学生的人文素质,从而使得德育课程能够培养完整的人、有用的人,塑造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九年制学校立德树人目标与实现策略研究”成果,课题编号:FJJKXB18-502。)

责任编辑:欧阳秀娟

作者:李志东 熊关曼

上一篇:企业消费论文范文下一篇:道路交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