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素养学习体会

2023-04-07

第一篇:信息技术素养学习体会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

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提到日程,教材已不再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通过学习,我深深感到现代化教学技术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中,教师能省时省力,学生能根据直观演示轻松地获取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益。本人经学习有以下体会:掌握信息化教育技术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教育信息化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潮流。 把握信息化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需要将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有助于教师整合教育资源,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信息教育技术是新型的科学教育技术,能弥补陈旧教学中的不足,传统的教育手段费时费力,不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把握知识,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益。只有充分把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用于教学中,才能提高教学效益。

第二篇: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欢迎阅读。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一)

在阅读教师人文读本的过程中,可以从中充分的学习到中华人文精神的形成、发展,传统人文精神发展和中华人文精神的新因素等很多重要论述。同时,从各方面的角度表述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和在各个领域里所起到的作用。如,中华传统人文的基本特征和西方人文的基本特征间的区别与共同点。

从我国学校的课程安排来看,基础教育存在着明显的重理轻文的倾向,诸如历史、地理之类的人文课程,与国外相比,不仅教学课时少,而且教学要求低。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不仅重视课外阅读,而且对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有较高要求,国外很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训练学生收集、查找、分析信息,并结合社会生活科学研究的程序写论文,对比鲜明的。

教师要始终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标准,要把自己想象成学生,才能明白学生到底喜欢听哪一类型的课程。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不断的创新中,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依靠大量的作业和考试增加学生负担,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开发其求知的欲望,从而使其在创造、开发、想象的过程中更好地使其知难而进,而最终达到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以全新的面貌运用到学生的身上,得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

中华民族有着独具特色的人文思想,诸如儒家的仁爱、节俭、谦让,墨家的重实践、任人唯贤等,得以绵延至今。我们如今所说的人文素养,即是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的结果。现如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有共性的,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动、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它主张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人的求知欲、兴趣等各个方面的优势,来填补教学过程中缺乏的教育方式,那就是以人为本。

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更基础,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体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二)

全面实施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是当前 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在不断地 学习新课标,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 用于教学实践,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看了那篇文 章我觉得有所感触,所以又去看了有关的知识现把学到的知识和大家 一起来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 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 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标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 节。新课标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 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 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 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担任主角。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 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 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 止。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 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听新课标指导下的老师上课,你会明显地体会到 他们很少这样做: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把每天的讲话记录 下来。相反,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似乎是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理念, 自然而然的行为。运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原则,向学生提问,鼓励学 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给学 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这种 方法给学生传达出信息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能 力。有一句古话说,如果你认为他们行,他们就行。

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背。如何 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 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 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 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 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 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 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 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 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 分的发展,就应当肯定。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并且采用了现在比较流行的任 务驱动模式来设计教材。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 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 识,从自然现象到农家生活、社区活动,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 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 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 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出 发来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 要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 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

然而这种全新的编排体例和教学要求上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产生 强烈的冲突,矛盾日益突出。但我们却坚信有了矛盾才会有改变、有 进步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 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 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 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 组。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提到日程,教材已不再 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 教学资源和资料。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 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第三篇:善用信息技术 提高信息素养

善用信息技术 提高信息素养---磐石办中心学校开展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活动

为了帮助我办事处小学教师在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同时能熟练地操作、运用教辅工具,切实提高教师现代化教学技术水平。4月12日上午,磐石中心学校业务组在磐石中心小学多媒体教室举行了以“善用信息技术 提高信息素养”为主题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会,磐石中心学校的领导和磐石办事处五所小学的210名教师参加了此次培训活动。

本次活动得到了县电教站的大力支持,特聘希沃多媒体厂家技术员孙志达老师为主讲,电教站站长祝玉生老师亲临现场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向参训老师阐述了信息科学、智慧课堂的发展前景,为以后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出了具体要求。

本次培训的内容是信息化平台的应用以及如何获取网络资源、课件制作技巧、教师电子备课、班级电子信息管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熟练使用。孙老师就信息技术常用的一般实用知识和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用技巧向老师们讲解和演示。具体就如何在交互式白板中制作 PPT 作了详细的讲解。很多参训老师真切地体会到如何将传统的“板书 + 讲解”与白板应用紧密的结合起来,建构一个类似传统“粉笔+黑板”的课堂教学环境;如何使多媒体和黑板的功能整合为一体,在呈现多媒体资源的同时,可以直接在所呈现的图片和文字上进行批注和书写,怎样用最短的时间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中获取自己所需资源等。培训时间虽然短暂,但使我们受益匪浅,其感触非一言能尽。

培训结束后,祝玉生站长对这次培训做了高度评价,肯定了这次培训的必要性和实用性,同时,他又对我参训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我们多组织这样的活动,给教师们一个学习提高的平台,也希望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多加练习,以更高超,更娴熟的技能投入到信息化时代的教学课堂中。

第四篇: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浅析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而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根据具体学科的特征和育人的特殊功能确定的。面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改善,信息技术学科素养被确定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为了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学科素养的涵义,我从网上搜集了大量资料形成以下认识。

一、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

最新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而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开放性与发展性等特性。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习者通过特定学科的学习应达成的反映该学科特质的重要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根据具体学科的特征和育人的特殊功能确定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处于上位,是指向学生整体的全面的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处于下位,但同样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各学科课程与教学是形成学生发展核心的重要途径。

二、信息技术学科素养

信息技术学科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较强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之中。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相应的学习习惯;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功能和用法,并用来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

信息社会责任指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既能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个体的合法权益,又能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能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负责的行动能力。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一)引导学生开展深度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围绕任务主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活动,通过引领让学生大胆展示自己对问题解决方法的理解,反映自己的思路,允许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就不同的方法展开讨论和争论。

(二)引导学生有效参与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教学通常是以任务驱动的模式展开的,在任务环节的衔接中,尤其是在学生原有的认知与新的知识产生冲突时,教师可以设计恰当而关键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效参与教学过程,在有效参与中解决核心内容中的关键问题,加深学生对所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创设适当的情景

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而言,真实鲜活的情境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将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其中。因此,我们应该在情境的构思上多花心思,选择和信息素养联系最密切、最能突出重点、最能体现思维和意识的情境,为学生创设一个能促进他们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情境。

(四)转换学科评价方向

而对学科的教与学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是判断信息技术课程任务完成程度的重要手段。2002 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就已经指出: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既要注意对学生的统一要求,“也要关注个体差异以及对发展的不同需求”,从而为学生“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

根据教学评价的定义及其历史发展可以看到,教学评价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任务是收集证据与提供证据,从而对课程教学的价值判断。在此认识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评价就是指研究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价值的过程,是由判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的那些活动构成的。

当前,信息技术课的评价较多地落在学生课堂学习习惯和作品评价方面,对学生整学期甚至整个小学阶段在信息技术能力方面的表现,还缺乏系统完整的评价。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有效的评价应该包括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小组合作、课外应用等方面。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评价除了吸收兄弟学科课程评价的方法外,还要利用自身优势,有所创新,实施有效评价,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从而更好地为学习其他学科服务。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

第五篇:运用信息技术 提高语文素养1

运用信息技术 提高语文素养——信息技术与小学语

文教学整合的研究

摘 要: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方法,把握整合优化标准,确立实际教学的操作指南,把信息技术、教师、学生与教学过程的诸环节统合起来,选准教学整合模式、整合内容、整合方式、整合空间、整合时机,掌握整合评价操作,为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能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 整合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方式。“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所谓整合,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诸要素构成一个整体系统,使系统内诸要素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使之具有内在的协调性和一致性,从而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的效益,达到1+1>2的效果。它要求教师能从自己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也就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这种“整合”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实施,将会对小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的发挥、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设良好的基础,使小学语文教学朝着特色、个性的教学方向发展。

一、把握整合优化标准 探索整合操作方法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教学理念和学习理论,借鉴兄弟学校的经验,我们制定了实际教学的操作指南,将信息技术、教师、学生与教学过程的诸环节统合起来,从而使整合有章可循(见下表)。

过程 信息技术 教 师 学 生 优化 标 准

教学目标 以多种形式展示教学目标 陈述教学目标,引起学生注意,唤醒学生相关的知识经验 明白学习目标指向,进入学习准备状态 清晰化具体化共识性

教学内容 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强化重点

突破难点

揭示疑点 主动参与,把握主线,积极开展意义建构,形成知识结构。 结构性层次性条理性逻辑性

教学方法 创设观察、思考、交流讨论的情境 启发引导、激思释疑、激发鼓励、注重学法,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变满堂灌为启发式或探究式的教学,变外在强迫为内在诱导思维式的教学,变单向传播为双向或互动作用,变单一为变式教学。 自觉能动,参与互动,积极思考,探究过程,和谐共鸣,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灵活性多样性针对性

教学形式 为不同的教学形式创设情景,并提供多媒体技术支持 选择和组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如集体讲授式、小组教学、个别化教学,使教学形式丰富多彩,平等民主,生动活泼,整体与个别相互统一 主动生动,接受学习,协作讨论,质疑辩论个性发展 多样性协同性互补性匹配性活动性

教学结果与评价 即时呈现教学目标达成度,展示学生作业、作品。 反思教学得与失, 确定或指出存在的问题,

思考或点拨改进的方法。 展开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或集体评价,明确学习中的得与失,调节学习策略,发展自我评价和自学能力 即时性调控性个别化

二、选准教学整合模式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小学语文教学服务。

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整个教学的基本过程如下图:

教师: 目标分析 任务呈现 教学组织、指导、咨询 交流 任务设计 评价

学生: 接受任务 自主学习 完成任务 反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多种手段和形式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选准教学整合内容 发挥信息技术作用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洋溢着现实的生活气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接触的问题息息相关,而

且能够大大调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人无完人,书亦无完书。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还出现一些离生活现实、离这个时代比较远的信息,而利用网络教学就能弥补此中不足。 如人教版六年制第十册第19课《黄河象》和20课《琥珀》这一类课文, “化石”的形成,以及地壳的运动,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际都比较远。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学生上网查询资料,借助信息技术,解决无法跨越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千万年的漫长时间变化缩短至几分、几秒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有趣、复杂的化石形成过程、复杂的地壳运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

我们正是利用了信息资源、现代化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

四 、选准教学整合方式 张扬学生个性特征

“学会学习”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世界性口号。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缺乏活力。教出来的学生就好比碗里的鱼头,拨一拨,动一动,原本聪灵的个性必被扼杀。这样的学生怎能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怎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作为创新教学的尝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教学中摒弃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新教学模式。所以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将语文知识从空间和时间上向课外延伸,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求得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鲸》的教学时,我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补充,并以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提出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我的引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和自己上网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不仅轻轻松松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而且对鲸的一些其它知识了解了很多。

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信息技术和学科有效课程整合的网络信息领域,这种教学将会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

五、选准教学整合空间 拓展知识意义构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结构之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其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要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

学习的效率,必须把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利用网络环境来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体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丰富性。如在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第28课《大瀑布的葬礼》教学中,设计者就提供了三个可发散延伸的空间,一是为什么这次葬礼是特殊的。通过链接相关网站,学生们了解了为什么总统要为这条瀑布举行葬礼。二是关于现在我们周围的环境,特别是水源的污染,如我们省里的赣江、我们吉水的恩江等,能够引起学生对生态平衡的警醒与深思;三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等,为学生提供比较鉴别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文学评价能力,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熏陶。

六、选准教学整合时机 提高整合教学质量

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我们应讲究适时、合理地运用电教媒体,选准教学整合时机,如:激趣“导入处”,激发学习热情,调动探究新知的积极性;破解“疑难处”,帮助学生消除障碍,解决教材疑点、难点;升华“动情处”, 调动情感体验,做到以情激情,以境陶情,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练脑“启智处”,引导观察,启发想象,推动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深华“延伸处”,及时拓展、延伸,多角度、多层次地掌握知识,拓展知识意义建构。

以升华“动情处”为例,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所以,我们应善于抓住教材中蕴含的情愫和作者的情感,在作者浓墨重彩渲染情境处采用信息技术将其正确地表达出来,以增强对学生的感官刺激,调动情感体验,使学生深刻感受课文字里行间流露的作者的真情实感,从而达到以情激情、以境陶情、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目的。如教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第12课《草原》第一自然段,可通过看录像学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蒙古草原那翠色欲流、一碧千里的奇丽风光,再以草原为背景,映出这段课文,指导学生进行配乐感情诵读。优美的画面、动听的旋律、诗般的语言,让学生从心底里发出:“草原可真美啊!”教材内蕴的情理与学生的心灵相沟通,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效应。学生对草原美景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七、掌握整合评价操作 科学评价教学质量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质量(效率)评价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贯通,我们为此而制定了语文教学质量(效率)评价操作表,内容如下: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智力因素(30%) 识记 对课堂教学中展示的学习内容和本节课所学的其他内容有很深刻的印象。

理解 对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认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概念、要点、内容、相关过程之间的种种关系,认识他们的内在本质。

分析 在学习过程中能觉察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综合 能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共性,并综合归纳出相关知识要点。

应用 能运用所学知识顺利解决课堂或课后提出的有关问题或练习、实验等。

创造 能根据所学产生新想法或提出新问题,并独立或合作加以解决。

非智力因素(30%) 兴趣 学习者对教学内容抱有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并以此为乐,因为对学习感兴趣而成为自主的、愉快的学习者。

态度 对学习有积极的心向,并能在成功的学习体验中进一步强化这种积极因素,并保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注意 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更容易吸引自己的注意力。

动机 在学习中会付出更大的努力,并具有较强的毅力,希望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情感 课堂上创设的教学情景能使自己融入课本的有关情节中。

焦虑 上课时能产生适度的紧张情绪,比平时更能集中精力,并转化成为一种自我压力,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能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

个性 能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在学习活动中展现自己的学习个性,自己能根据个人的方式去学习,在课堂上对教学活动表现较活跃。

风格 学习过程中有自己喜欢的或经常使用的一些策略、方法或倾向。

信念 自己知道怎样才能学好,并对自己充满信心,课后感觉到自己的成绩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学生课堂行为(40%) 陈述 能用普通话完整流畅地叙述课堂所讲所学。

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能主动地用普通话提出一些关于教学内容的问题。

回答问题 能用普通话大方地准确地回答老师或同学提出的相关问题。

交流讨论 喜欢与同学或老师用普通话讨论问题,与同学交流课本及相关知识。

自主参与 能较快地理解课文中的有关细节或情节,并模拟、表演、操作等。

角色扮演 能积极地参加老师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如表演、游戏、操作等。

资料检索和积累 能根据课文内容或老师的安排,自己利用信息技术等多种手段收集、整理和积累一些学习资料。

问题解决 能运用所学,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甚至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学习策略 自己能熟练地采用大量不同的学习策略,并能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灵活地运用各种策略,如迁移、讨论、信息检索、形象联想、推理、组合、重复、记笔记等等。

学习评价 能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计划,调控学习行为,并进行自我评估。

对我们来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问题的研究还只是刚刚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还很艰巨。这不仅需要我们的智慧、勇气和热情,更需要上级领导和同仁的热情关心、支持和帮助。我们坚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随着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必将对我们的教育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定会使我们的教育事业更加欣欣向荣。

上一篇:小学教师赛课活动总结下一篇:学校交通疏散演练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