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教师素养

2024-04-23

信息技术与教师素养(共8篇)

篇1:信息技术与教师素养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师信息素养教育论文

【摘要】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外语教学构建起了一个优质的技术平台。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成为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信息素养已成为外语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文章由此探讨了培养高校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性及加强信息素养的措施。

【关键词】

信息技术合;英语教师;信息素养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今天进入到一个信息时代,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要求教师不但应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也应具有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将此种能力运用到教育与教学中去。在高校外语教学领域,随着网络外语教学的蓬勃发展,对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培养具有高度信息素养的新型外语人才,必然要求外语教师具有高度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指的是:个体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它既包括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以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将其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

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意识。包括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和需求,能够主动使用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生活中的问题;

2.信息知识与能力。具有对信息工具、信息资源以及信息技术有效利用的基本技能,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原理和常识;

3.信息道德修养。在信息获取、使用、创造和传播中能够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对信息犯罪的防范。

一、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背景下培养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一)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教学有效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有效整合,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英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结构结合起来,有机统一在同一个时空平台上,借以更好地完成英语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教学的整合,就是要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资源,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实践、思考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最终达到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它应该有两个层面的意义: 一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进行教学;二是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进行探究学习,培养能力。

(二)英语教师信息素养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关键

1.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我们正步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对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目的等提出了与过去不同的要求,同时给英语教学提供了更好的教学环境与技术支持。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学英语教学已不能再仅局限于课本内容的学习上了。教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处理和应用信息,将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之中,注重培养学生从互联网上索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教师们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也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

2.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如多媒体教室,网络等组建进入了英语课堂。这些设备是实现信息技术和英语课程整合的物质基础,可以虚拟一个尽可能真实的语言环境,优化英语教学环境,帮助教师组织更生动的教学活动,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加大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要使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作用,作为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其信息素养的提高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真正地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功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

3.教学模式及教师角色的变化。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促进了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并产生了一些如探究式,协作式等新型的教学模式。这些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活跃了学生思维,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些都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运用科学的信息方法和手段迅速准确地掌握学科专业及相关领域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摈弃旧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保证教育教学取得创造性成果。同时在课程整合背景下教师的角色也由管理者、传递者转化为指导者、课程设计者、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环境的建构者等新型角色。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具备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学习和掌握与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有关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二、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背景下培养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举措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培养英语教师的信息意识

外语教师的信息意识是指外语教师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来解决问题的潜在意识,是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前提。信息意识对外语教师所起的主要作用是使他们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并指示其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等一系列行为的方向。如果外语教师具备了较好的信息意识,就会积极主动地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利用信息,以解决教学的问题并丰富自己的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各类信息资源,创设适合于学生先前经验和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之间利用网络形成有效的学习共同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

为培养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创设一个良好(下转第57页)(上接第62页)的环境,应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校园网的建立可为外语教师提供一个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为外语教师的教学、科研提供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利于培养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同时,鼓励英语教师积极制作优秀课件、开发网络课程,建设个人主页和与学生的交流平台。英语教师在这样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下,教学科研也就有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

(三)大力开展对英语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学校可以开设信息技术培训班,对所有英语教师进行分期分批培训。培训内容要全面,应涉及到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和策略;高效、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的方法;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整合能力等,特别要注重对教师信息技术活用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地制订培训方案,有效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才能达到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目的。同时,还要督促教师的自学。

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和英语课程的整合是英语教育的趋势,教师角色与作用已发生了很大改变。只有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在整合中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从而推动外语教学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强. 论信息时代高校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0).

[2]董长娥,周青振.高职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途径[J]. 职业技术教育,,(11).

[3]伏秋平. 浅论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J].教育与职业,,(14).

[4]郭炎鑫.教师信息素养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3).

[5]褚芸芸,杨改学.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再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4,(4).

[6]韩苏. 论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构成与加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

[7]谢徐萍. E时代英语教师信息素养探论[J]. 外语界,,(4).

篇2:信息技术与教师素养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还存在部分教师信息意识弱、信息文化不全面、信息能力不强、信息道德不足等问题.学校管理引导不到位,资源建设不完善;教师信息意识弱,信息技术能力差及效果不理想是影响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根源所在.充分发挥实验学校的应有优势,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意识与能力,特别是优化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和培训制度则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可行策略.

作 者:侯英 陈儒 李红波 作者单位:侯英,李红波(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陈儒(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桂林,541004)

篇3:信息技术与教师素养

●●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1. 要加强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宣传力度, 增强教师提高信息素养的自觉性

加强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宣传力度, 使广大教师深刻认识到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加强自主学习, 努力提高信息素养。教师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更新, 还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 同时要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只有教师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素质能力、道德品质提高, 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才能满足教学发展的需要。

2. 学校要根据多媒体教学的需要制定出台激励措施, 为培养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营造良好氛围

要制定科学可行的信息素养考核标准和激励政策, 将信息技术的使用与教师的业务素质考核结合起来。学校要激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组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的公开课、展示课和科研课, 以及学术交流活动, 并与职称评估、考核聘用和评优晋升挂钩。

3. 加大投入, 完善设施配套建设, 夯实教师信息素养培养和计算机教学发展的物质基础

信息基础设施是培养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教育信息化实现的根本保证。学校应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配置相应的现代化教学设施, 建设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 购进必要的软件和教学资料, 构建教学资源库等。尤其要在多媒体教学和教师实施教学的信息化软硬件建设上加大投入, 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打好基础、铺好路, 提供一个良好的硬件与软件环境。

4. 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方法

周密开展信息技术培训, 打牢教师信息技术基础。学校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制定着眼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推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培训计划, 要着眼当前信息技术发展, 紧密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发展, 分层次、分专题、分阶段组织信息技术培训。重点加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学习, 确实做到培训一次, 提高一次, 使教师的信息素养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和需要。

5. 要深入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探索创新教学活动

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 学习、吸收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方法, 拓宽教师视野;同时要开展各式各样的交流学习活动, 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成果展示、课件评比和学术论坛等多种形式进行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方法交流活动, 真正起到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相互促进的目的。

●●如何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叠加, 是将课程看成了一个整体, 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有机地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 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1.寓教于乐, 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计算机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 交互性强, 经过课程整合后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 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的音乐背景、妙趣的益智游戏, 把学生带入了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主动探索, 积极进取, 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2.变难为易, 加深学习理解和巩固

经过课程整合后提供给学生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 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 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都是非常重要的。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 又能听得见, 还能用手操作,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理解, 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3.分类教学, 因材施教

学生个体存在心理差异, 这种差异对教育效果有显著的影响, 因此教师在选择教育方法时, 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 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 反映在教学上就是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心理个体差异, 即一般认识能力、知识水平、认知风格的差异及人格的差异来设计教学整合过程, 在教学中可按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水平, 把相关学科的预备知识及开阔视野所需要的扩展知识整合成有机的整体, 为学生提供具有自我验证功能, 且相对真实的学习环境, 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4.创设情境,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4:教师信息素养与技术促进教学创新

关键词 信息素养 教师素质 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所谓信息素养,就是人们主动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在当今社会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也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作为其教师这一特殊角色更应该掌握和运用自身的信息素养,将信息素养运用到教学当中,不断促进教学创新,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1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1)教师信息素养是教师素质的体现

当今社会要求不同种类的知识不断涌现,这就要求人们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方法,这样才能保证人们生存和发展的要求,只有具备信息素养的人才能有效地获取和利用知识。教师作为社会中传授知识的特殊角色,既要利用自身的信息素养不断获取知识,还要利用自身的信息素养将自身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真正具备信息素养的教师可以通过对知识的综合、利用将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2)教师信息素养是教育信息化的体现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为了迎合趋势,学校更新了许多教学设备,使教学设备达到了现代化程度,为了使这些设备和教学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教师的基本素质也必须得到相应的提高,特别是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师的信息收集和使用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

2教师信息素养在教学创新中的应用

在高职教育过程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就需要教师根据自身的信息素养开展教学,运用“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制定一些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完成,这样来提高学生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将传统的讲授知识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时刻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保持高度的学习注意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一方面,在教师提出任务的前提下,所有学生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任务进行学习活动,所有学生利用各自的学习资源开展探究学习,当遇到困难时,学生会形成学习小组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会有很强的针对性,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使学生产生成就感,鼓励他们自主进行学习,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下面以讲授Photoshop技术课程为例,讲授“任务驱动法”在中职教育中的作用。

为保证“任务驱动法”的实施,在讲授这一课程前,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改变传统的统一教学模式。分组时必须考虑每个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状态,保证每个学习小组的水平基本一致。进行分组后要制定奖惩规则,对于课堂上表现好的学习小组要进行适当的奖励,对于表现不好、没有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小组要进行相应的惩罚,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防止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偷懒、漫不经心、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在讲授过程中,要不断提升学习任务的难度。先为学生布置学习简单的图片合成技术这一学习任务,通过小组成员的内部讨论,自主的探究摸索,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能够熟练操作简单图片合成的各个环节。当所有小组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后,教师要提升难度,布置复杂的图片合成任务,给出一个效果图,让学生摊就如何才能制作出这样一张图片。当小组内部遇到困难,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时,可以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大家共同商讨出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问题解决后,教师要提问,了解图片合成的过程,总结各个小组图片合成思路的优点和缺点,将各小组出现的问题明确告知给学生,避免就今后出下面类似的错误;对于有新意的方法,教师要适当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由教师讲解复杂图片合成的规范步骤,使每位学生清楚地了解思路出现错误的地方,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相结合,可以既能使学生扎实地掌握图片合成知识,又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克服自身厌学的缺点。

在设置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任务的难度要适中,既能达到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能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进入相应的学习情境,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学校也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及时更新软硬件设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平台,使学生学习能力不断加强。

教师也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不断培养学生运用各种资源为学习服务的能力。

3结语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深,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需求量不断加大,教师的信息素养也必须不断加以提升。教师也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素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使教学成果更有成效,推动教学创新,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为学校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任春亮.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J].江西教育科研,2004(Z1).

[8] 翁国秀.论信息时代的教师信息化素养及其培养[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0(02).

篇5:信息技术与教师素养

中小学教师首先要学会尊重知识,在心中牢固树立知识资本这一观念。其次,要在了解事物的过去、把握事物现实中的状况和动态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事物信息进行分析、综合,预测事物未来发展的趋势。第三,不论从事教育教学还是从事学校管理,都需要开辟崭新的思维境界,对信息要有特殊、敏锐的感受力和持久的注意力。

2、信息科学知识

信息科学知识是指个体成员对信息基本知识的了解和对信息源以及信息工具等各方面知识的掌握。这些知识是指一切与信息有关的各个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包括有关信息的本质、特性、信息运动规律、信息系统构成及其原则、信息技术、信息方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3、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个体成员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以及在这些过程中利用信息设备、信息资源的能力。具体而言:第一,要从心理上彻底地、勇敢地接受来自各方面、各角度的信息,通过各种渠道,不遗漏任何一个角落;第二,在接受众多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评价和选择,留下有价值的信息;第三,对已经选定的、有价值的信息,要妥善地存储、管理,以防丢失、泄露,当其它领域再次需要相关信息时,要能够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对所存储的信息进行重组、归纳,形成新的知识体系;第四,教师还应具有交流信息的能力,信息社会的发展凭借的正是不断传播的信息,大脑中的信息要不断与外界沟通交流,更新信息知识结构。

4、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个体成员在信息获取、使用、传播、创造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一定的道德伦理规范。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一些有悖道德伦理规范的现象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如电脑病毒的攻击、网络信息的版权争夺问题、无孔不入的电脑攻击等等,都使得网络不再安全。这就对人们的道德问题提出了一个新的规范。中小学教师更应该遵循一定的信息道德规范,约束自身的行为,不偷盗他人的信息版权,不传播虚假信息,努力参与构建一个安全、畅通的网络信息环境。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状况概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课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亟待改进。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能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范围;

②有目的地访问信息源和信息库,检索所需信息;

③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识别、分析、加工,批判地接受;

④将提取的信息与自身的知识价值体系相结合,创设新的思维体系,完成特定目标;

⑤在访问信息、运用信息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道德。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协作精神,拓宽视野空间,使其在问题解决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2、信息技术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信息素养的不同要求

(1)信息层面上:其他学科或许只需就某一问题进行简单的检索,直接获得相关信息即可,但信息技术教师还应该了解与之相关的其它信息,将全部的东西融会贯通,并在专业理论基础上深研信息。

(2)获取信息的方法: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获取信息方面应是高人一筹的。就“检索”举例,有“一次检索”、“二次检索”,还有“高级检索”等,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在何时需要用到何种检索方法,就是其应该掌握的知识。在专业知识方面,应该更注重了解一些重要的资源网站或杂志。另外在信息的获取途径方面,应更多地利用教育群件来实现,像BBS、博客、QQ群、网络课堂、MSN等。

(3)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师要学会利用多媒体技术知识、教学系统设计能力等处理获取的信息,妥善存储和保存;应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运用,使信息更好地融合到实践情境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生动特性;要掌握好处理图像、声音、影像、动画等方面的技能技巧,在计算机操作和媒体设备的维护方面要领先一步。

(4)信息道德的培养:在获得必要的信息后,信息技术教师应注重信息的再创造,且创造的结果要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切不可抄袭或照搬,像一些科研论文必须有自己的观点和创新之处;教学课件要突破传统课件制作模式上的条条框框,在结构、画面等方面要求创新。

三、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的定位及意义

我将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定位为——创新实现性信息素养,即信息技术教师在实现自身价值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原理及知识,开发或设计新的信息系统,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其中信息意识观念是前提,信息科学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导向,这四者相互依存,构成了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实现性信息素养。

通过对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的定位,应使信息技术内化为自然意识和自然需求,引导他们成为“能干的信息技术的使用者,信息的探求者、分析者、评价者,问题的解决者和决策的制定者,有创造性、高效的生产工具的使用者,传播者、合作者、出版者、生产者,有知识、有责任感、有贡献的公民”。这对其他学科教师的成长也有一定的带动作用,是一个好的典范。

篇6: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研究

张艳丽

摘要:教育的信息化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面临的紧迫任务。首先,明确思想、提高认识,认清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其次,学习培训、探索实践,更要把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培养落到实处:创造软、硬件条件、培训加自学、竞赛促提高、教学互相长、学教要结合、管理重应用。再次,学有所成、做有所获,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要有用武之地:取得教学成果、完成科研课题、教师专业化成长、利用“校讯通”平台、建立学校网站。最后要发现问题,不断探索,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关键词: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的时代,社会正朝着信息化方向迅速发展,信息、知识成为社会中的基本资源,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与传统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信息素养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到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

质的一顶重要指标。

教育信息化也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教育信息化的成功与否,教师是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它关系到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能否成功,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能否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需要改变教师的信息意识,不断地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知识,因而,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明确思想、提高认识,推动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的培养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的信息化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师信息化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教师信息化建设旨在把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师教育的全过程,实现教师信息化教育和教师教育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其目的是以信息化带动教师现代化,实现教师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开展教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所谓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是指教师在基于信息化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根据社会信息环境的发展要求,对信息进行检索、获取、分析、处理以及利用信息解决教育、教学及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信息化已经引起学校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发生深刻变革。因此,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较高信息化素养的师资队伍是非常必要的。

二、学习培训、探索实践,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

1、完善软、硬件环境,搭建教师学习的平台。

学校新增了教师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更新了多媒体机房;购置了大量的资源库、专题网站、教学光盘等软件资料;给教师订购了教学研究资料;所有教室都装备了多媒体设备。这些设备和资料极大的丰富了学校多媒体资源,为教师学习利用信息资源创建了宽阔的平台,为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学校培训与教师自学想结合,为信息素养提高奠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学方式的改变,近年来,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信息技术素养与技能已成为各位教师的共同认识,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在这 2

样的大环境下,首先是学校派信息技术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然后再分批对本校教师进行辅导,内容主要涉及: word、Excel、Powerpoint、Flash的知识应用培训,网页制作、资料查找和下载、多媒体使用等使用能力培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的能力显著提高。

由于教师的工作较多、时间较紧,经常性的组织集中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并且要让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技能、教学水平、取得好的教学成果,也并不是一两次培训就能做到的,而必须是长期的学习与实践,必须依靠教师自身的自觉行为,把学习、提高做为工作的一部分。因此,在接受必要的辅导后,教师的自学就是必不可少的了,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的条件,以及所教学科的特点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并且结成中、老、青帮扶对子,让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辅导中老年教师,而中老年教师在教学上指导青年教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这样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在学校蔚然成风,教师的信息意识有了普遍提高。

3、以竞赛促提高,激励教师学习应用信息技术

竞赛是促进某种技能更快提高的最佳手段,为了进一步调动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结合学校的教学工作,学校每学期都开展信息技术技能的竞赛如“电子贺卡的制作、flash动画制作、专题网页制作、各学科网上论坛、电子阅读与写作”等,在这些竞赛活动中,不仅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技能得到了提高,而且也丰富了教师的生活,开阔了眼界,提升了教师的生活品质,更激励了教师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教学的热情。

4、教学相长,与学生同学习、共进步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与学生想比,教师在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方面有绝对的优势,然后,在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上,学生在有些方面也可做教师的老师,于是,通过信息技术课找出一些技能较高的学生,分班级、分学科与教师形成“师生结对”,利用这些学生的信息技术优势来弥补教师的不足,帮助教师提高,这样做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给教师一些鞭策,教师为了不能在学生面前丢脸也会去努力学习。

5、学教结合,有利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教师学习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的最终目的是更好的应用于教学。学校为 3

每个班级配置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以便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因此,教师备课时上网查找资料,在众多的网络资源中找出适合教学内容和自己教学风格的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加工,写出教学设计、导学案,制作多媒体课件,最后,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展示,形成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信息技术为辅助的高效课堂模式。于是,在备、做、讲的过程中,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技能得到了提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还不仅仅表现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还表现在教师的教育观念、行为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地位、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信息技术,从教师的角度看,已不单纯视之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利用大量丰富多彩的资源、创设对话式、协商式、交互式的教学情境及有利于知识建构的资源工具和教学工具。

6、在教学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信息技能

信息技术参与教育教学管理,必然会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于是,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也就成了顺势而为的做法。例如:在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管理时,利用Excel电子表格,既方便修改,又能通过Excel的多种功能,进行求和、求平均数、求优秀率、最大最小值等,还能进行各种筛选,教师用起来的确是得心应手;在实施学生成长记录袋的过程中,利用成熟的校园网,设计开发出班级学生电子档案,把学生的成长过程用电子文稿的形式记录下来,并直接与“河北校讯通”相通,实现“家庭与学校、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多方的沟通。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不断得到提升,而素养与技能提升的同时,也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因此,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管理,是有效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的途径之一。

三、学有所成、做有所获,展现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

1、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取得丰硕成果

在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技能得到了普遍提高,教师制作的精彩实用的多媒体课件在省、市、县评比中获奖,如:2011年12月,金焕志制作的课件《教学成绩统计程序》获沧州市电教评比三等奖;2011年11月,杨娜、闫秋艳获沧州市化学课件评比一等奖。撰写的多篇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论文获奖,如:2010年月12月,张艳丽撰写的论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获全国中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大赛一等奖;2011年6月,王东纺撰写的《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传统教学优势的发掘与整合应用》获得沧州市二等奖;

2011年12月,孙玉娟的《浅谈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获肃宁县优秀教学论文一等奖。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公开课、观摩课多人次获奖,如:2010年11月,孙玉娟执教的《声音的特征》被评为沧州市录像课一等奖;2010年12月,苗红敏获沧州市教具系统应用能手录像课二等奖;2010年12月,王淑恩执教的《电能》获沧州市电教成果评比二等奖。在这样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积极学习、勇于实践、学有所成、做有所获的优秀教师,他们的信息素养和技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这不仅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改进,也有利于教育教学管理的开展,更有利于教师生活品质的改善。

2、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科研,完成省市级课题

2007年批准立项的省级“十一五”规划课题《初中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已于2011年7月结题,在课题的立项申报、开题审批、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过程操作、资料积累、结题汇报的过程中,每一步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的发挥,每一步都体现了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的成果,如果没有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的提高,课题的研究工作是根本无法开展的,因此,随着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的提高,我校于2010年又承担了市级“十一五”规划课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应用研究》,已于2012年7月完成结题验收,这个课题的研究过程更加体现了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的发展水平。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应用研究》的教学实践中,实验教师探索出了物理教学的两种创新模式:一是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情景导入、定向示标、自学提示、合作探究、达标检测、回顾目标”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模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二是尝试了“网络化教学”,形成了“学案导学→自主探究→互动合作→解疑激趣→总结建构→应用反馈”的网络化教学模式。在这个课题的实验过程中,更加体现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的提高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课题的研究为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的提高搭建了一个平台,既有利于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的培养与锻炼,又给了教师展示信息素养与技能的舞台,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的提高,反过来,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技能又推动了课题研究的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信息素养与技能的提高,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有了信息技术做基础,教师日常工作的各种资料获得、经验积累都比较方便

快捷,每一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了自己的电子化“教师个人成长档案”,内容包括:工作计划、教学设计、教学故事、教育案例、学习笔记、学习心得、试卷分析、学生成绩分析、工作总结、个人特色等,每学期整理打包做小结。“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详细而科学地记录了教师成长的每个细节,形成了丰富详实的档案材料,有利于教师形成完整的教学结构体系,为教师撰写教学论文提供了有力的材料佐证,为教师的教学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教师在努力的过程中,获得积累;在积累的基础上,修炼和感悟自我,从而也成就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2010年学校申报了河北省示范性教师专业发展学校,2011年12月已通过沧州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验收,2012年要进行省级验收。

4、利用“校讯通”平台,建立家校联系卡制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管理也进入信息化时代,顺应时代的需要,“河北移动校讯通”平台引入到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为学校教学管理、教师与家长的互动交流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教师利用校讯通平台建立了“家校联系卡”制度,每周五把本周学校的工作情况、学生的个人表现、下周的工作重点、周日对学生在家的要求及温馨提示,制成“家校联系卡”,通过校讯通发送给家长,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校讯通平台反馈学生周日在家的表现,通过这样的交流互动,打破了时空限制,发挥了家校互动的作用。而校讯通平台的利用必须是在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提高的基础上,而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的提高又更好的促进了“家校联系卡”的良性使用。在这样的互动中,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技能有了个更好的发挥空间,也更加激励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和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5、建立学校网站,利用信息技术达到资源共享

为了适应并促进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的提高,学校建立了肃宁三中网站,网站包括:校园新闻、教师园地、教学教研、学生天地、家长学校、德育园地、校长信箱、班级主页等内容,教师的优秀教学课件、教学设计、优秀论文、学生的优秀电子作品等及时上传更新,全体教师可随时调用,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对学校的发展、班级的管理通过网上留言提出建议、献计献策,做到全员参与。网站的建立既是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提高的表现,又为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提供了自我展现的舞台,网站从2008年建立发展至今,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们的参与度越来越高,涉及内容越来越丰富,管理也越来越精细,既实现了信息时代 的资源共享,又使得教师们的信息素养和技能有了用武之地。

四、总结反思、发现问题,再促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的培养

虽然在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有了一些实用的做法,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研究的深入性、科学性还远远不够,还存在一些问题,更需要做深入的探讨。

1、在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的同时,也必须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技能,这样才可以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减负增效,才能建立充实的网上教学和学习资源,创设基于问题探究的、情境创设的网络学习环境,从而进一步挖掘学生的信息素养潜质,使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师乃至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技能,使现代的教育理论与广泛的教育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目的。

2、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必须应用于教学,必须能够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必须对教育功能、师生关系、教学模式及教学的组织形式、呈现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探索师生信息素养提高下的创新型教与学模式,也应是我们着力研究的一个内容。

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教育面临的一个长久课题,其本身的动态性、多元性和复杂性需要我们继续在教育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信息素养的培养要求也会不断提高。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我们的研究只有不断提升、更新、拓展的目标,而没有截止的终点。

篇7:信息技术与教师素养

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德育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04-0008-01 新课程为信息技术提供了全新的理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信息技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工作的整合,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有效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朝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理念,本人结合实际教学,谈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粗浅认识。 1.提高整合的认识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怎样才能在小学教育中有效地给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文化基础,让学生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这是信息技术课程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在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标。应当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开辟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路子,要根据学科教学需要,从实际出发,寻找最佳结合点,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工具性功能,突出教学重点,解决难点,探索规律,启发思维,使计算机溶入学科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目前的课程被分为了不同的模块,比如小学阶段的“操作系统的简单操作”、“用计算机画画”、“用计算机写作文”等等。在各年级的教材中,再将这些模块进行细分,将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点划分为不同的章节,然后教师按照既定的顺序进行讲解。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各个部分有很深刻的了解,但随时间的推移,这种方法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信息技术被人分割成联系很少甚至没有联系的零散部分,学生在简单的环境中可以运用知识,但在复杂、综合的信息环境下就不能很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在这种对知识要点进行细致分类的情况下,学生能学到很多有关于某一操作的书面知识,但由于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所以会产生“纸上谈兵”的现象,在实际中往往不能很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由于信息技术内容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目前的信息技术课本的内容与社会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联系不紧密,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派不上用场。正如一位老师所说的“学生最喜欢玩电脑,但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对学生的要求的变化,在旧的模式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所带来的弊端已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迫切需要建立新的模式,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正是针对这些弊端所提出来的。 2.明确整合原则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的完成课程目标。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认知工具。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例如,任务驱动法就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把教师的功能定位在“促进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成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每个单元的教学通过2~3个任务加以贯穿,任务内容与教学内容相关,学生必须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研究才可以完成任务。 3.探索整合模式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它学科的教学服务。在这种整合的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可能,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个学生通过这种个性化学习,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从而真正体现出学生认知主体的地位。 4.推广整合应用 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前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要搞好信息技术教育,有必要加强理论和应用研究。例如: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在不同学科教学、学习中的应用模式、应用效果的研究,加强对学生主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的课题研究;配合小学综合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模式、效果评价的研究;等等。这些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成果,可以科学地指导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从而保障信息技术教育沿着科学化的方向不断前进,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我们在实施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必须明确促进学生信息社会化进程这一宗旨,立足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从新课程理念、整合的目标、整合的途径等方面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落实到实处,从而推动信息技术现课程融合的改革。

篇8:信息技术与教师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整合,信息素养,培养

在基础教育阶段, 学生对于直观性、形象性较强的事物比较感兴趣。 因此,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中, 有利于学生更为直观地接受新知识, 提升教学效果。 而在这过程中,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环。笔者认为, 加强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尝试。

一、加大教育设施建设, 促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必须依赖于完备的现代教育设施。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载体就是教育设施。因此, 校方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力争实现“班班有电教, 师师有电脑”。可建立校级“信息技术中心”, 聘请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 给每个办公室安装一台联网的打印机, 实现教育网校园全覆盖。一旦出现网络或软件等方面的故障, 信息技术中心可给予及时的技术支持。鼓励教师在课前备课时, 利用网络搜集课程资料并辅助课程设计与教育实施;鼓励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这些都给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提供了物质条件保障。此外, 可要求教师参与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的研究中, 积极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二、加强信息教育培训交流, 推动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优化

从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角度来看, 教育培训可成为其主要的方法之一。学校可发挥“信息技术中心”的作用, 设计并组织教师进行专业、专项的信息技术培训。 这种信息技术培训, 可分为校外专家培训或校际交流学习、校内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及实操锻炼。培训内容可分为信息技术理论学习、信息技术应用 (包括制作教学课件、建立学习论坛平台等) , 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丰富、更广泛的选择。在信息技术应用的课堂中, 教师要尝试进行角色转变, 由原先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学习的引导者和建构者等。

教师信息素质的提升不仅在于培训, 更在于实时的教育思维交流。常态化地进行教师群体间的教学成果交流, 将有利于整体化推进教师信息素质的形成。可以在校内建立网络化的交流平台, 鼓励教师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并尝试借助校园网络平台实现对学生成绩、学习资源及教学课件的集中化管理。

三、优化学科教学实践, 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从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性来看, 其主要是为了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之间的整合更为容易, 间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使得信息技术能够“融入课堂, 服务学生, 提效教学”。比如在数学学科的一些概念、定理, 物理学科的实验过程等, 依托信息技术将很容易获得直观化的呈现。那么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作为信息技术的应用者, 就应尽可能多角度地审视技术与课程整合, 通过学科教学实践来反思优化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措施。为此, 从课程体系以下几个方面上试执行不同的原则要求。

首先是在课程教育目标上, 教师要注重自身信息素养在课程文化中的和谐发展。教师要注重对信息技术与人文属性、课程价值与社会需求等的关系。要在教学三维目标的设定上, 融入信息素养应用的元素, 尽可能地给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创造空间与机会。当然, 这里教师要准确定位、理解信息素养含义, 切不可将信息素养粗暴地认同为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操作。

其次是在课程教育内容上, 教师要积极拓宽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切入点选择面, 加强信息挖掘、传输与交流, 加强相关法律意识、制度的学习, 提升课程整合的个体适配度, 提升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契合度。不论什么课程, 教师都应在这些课程内容中融合信息技术的应用, 以检验自身信息技能的掌握情况, 进而保证教育教学效率提升。

再者是教育教学环境的创造上。学校要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及交流氛围, 从而调动教师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挖掘教师信息技术灵活应用的潜能。既要坚持把信息技术作为环境建设的工具, 又要让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成为教育环境创设、教育软件补充的主体。

同时, 在教学评价过程中, 教师必须尊重教育教学行为本身。教师可通过自我审视来辩证分析信息技术应用的科学性与高效性, 同时也可建立 “教师行业联盟”, 从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性、整体性和多元化入手进行综合性评价。如“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模式, 综合性强, 对教师教育过程实现了 “科学评价———专业管理———业务成长”, 既是对现有信息技术应用的检验, 又有反思与修正发展, 有助于提高评价的效率和效果。

上一篇:如果再做一回小学生作文下一篇:学院新学期第一次教学工作会议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