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信息技术的思考和体会

2024-05-09

学习信息技术的思考和体会(共10篇)

篇1:学习信息技术的思考和体会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几点体会与思考

作者:刘立单位:天津滨海新区大港仁合小学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由于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而得到了广泛运用。本文结合自己的课题就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形式,原则,整合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新课改、信息技术、数学、学科整合[正文]:电脑技术的普及,已经使得多媒体技术深深的植入教育领域。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下,新课程理念得以有效实施。在新课程实验改革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受到一线教师的普遍关注。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正确定位多媒体技术和学科教学的关系,才能有效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教育优势功能。只有合理的使“学科知识点”和“现代信息技术点”有效结合,才能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只有提高多媒体技术服务教学的水平,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互补优势。逐步加快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的模式走向成熟完善。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改变了以往教师的教学主导者角色。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而是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支持者和帮助者。改变了以往学生学习方式较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现象。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使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激发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一、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原则

1、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应体现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教学过程的原则。它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给学生以展示,强调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强调对数学知识应用;强调对数学知识的迁移。这种整合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广、有弹性且具有创意的学习空间,使以学生为中心、基于资源及交流讨论的全新教学方法得以实现。

2、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应体现现实学习服务于终身学习的原则。数学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因而数学的学习不应也不可能局限于数学知识本身。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支持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相同的数学知识,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与再认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这便是数学创新思维的产生源头。

三、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作用

1、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确定新的教学观念。学生通过课堂得到经信息技术整合后的数学教学,从广义是来说,信息技术整合后的数学教学都是数学课程资源。所以,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教师必须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的。在这些观念下的数学教学,更多的是师生互动的教学,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例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利用flash制作的课件可以模仿传统的钉子格图围出各种“平行四边形”。解决了传统教具空间的束缚,让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

2、为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搭建平台。计算机对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后台技术支持。使研究性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突破,使数学问题的研究朝着开放与服务方面前进。例如教学《质数合数》时,flash课件可以允许学生对屏幕上的自然数“拖拽”分类。优化了传统教学方法,这样的数学教学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平台的使用从教师手中转移到了学生,这种学习是开发性和开放性的,学习者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开发者。

3、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基于网络的中学数学课程教学,所选择的直接学习素材,既可以是数学问题,而且这些学习素材都附带一定的情景或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比对,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他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

总之,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数学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数学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整合,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提高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2:学习信息技术的思考和体会

体会和思考

3月17日,高新区管委会组织参观学习西安浐灞生态区和国际港务区,回来后感触与收获良多。以往西安高新区是其他园区乃至其他城市学习的目标,如今浐灞生态区、港务区、曲江、经开区、航空基地、航天基地等园区的快速发展,共同带动了西安的整体均衡发展。高新区一枝独秀的局面已成为过去,我们如何还能保持领先地位,保持快速发展,成为我们深思的问题。通过参观得到以下体会:

第一浐灞生态区和国际港务区的战略定位非常清晰、简单、易于实现。通过策划世园会、亚欧经济论坛、西部金融中心、西部内陆国际港务区、物流中心、保税区等大手笔,凸显其功能定位。

第二浐灞生态区和国际港务区的发展速度之快令人震惊,园区建设的整体结构凸显,力度之大,布局之合理给我以深刻印象。

第三浐灞生态区和国际港务区大干快上的工作热情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五+

二、白+黑、八+四”的工作精神非常令人钦佩。

结合自身的工作,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自己的工作:

第一重拾创业精神,增强排头兵的意识、增强加快发展的意识、增强紧迫意识、增强危机意识。发扬“只争朝夕、乐于奉献、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精神。

第二打造国际一流软件和信息服务高地。策划引进具有特色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领域为突破口。坚持发展“特色产业集群”。系统、科学、可持续做好产业规划,落实好中、省、市、区产业政策,完善产业配套环境,加强主动服务、有效服务意识,健全产业服务体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力度。围绕“物联网—车联网解决方案”、“移动支付”、“商通宝”等项目,大胆创新,策划包装,筹建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大、市场前景与经济效益好的高端产业和产业关键技术项目。培育出有特色的龙头产业和企业。

第三以价值服务凸显产业特色、优化产业结构。推行“以市场凝聚企业,以联盟拓展市场”模式。不断激发产业联盟的作用力,依托“欧美软件服务外包企业联盟、对日协力机构、客户联络中心产业联盟以及能源信息化企业联盟”,营销西安重点发展方向的企业集群,推动行业合作。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产业培育水平和创新能力。创新公共平台建设运营服务模式,以产业集群发展需求为导向,有效调动专业公司等社会优势资源进行投资建设并承担管理运营。建设了3G应用开发实验室、嵌入式技术应用开发平台、SaaS服务

平台、甲骨文技术服务中心等。积极解决轻资产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推动形成了西安高新区“轻资产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和贷款”解决方案,并成为首家试点园区之一。

第四“外引内训”创新人才服务。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每年引进百名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来西安创新创业;派遣千名骨干人员海外研修;培训万名产业适用人才。建设多层级、分领域的人才动态信息库,为招商项目和企业提供实时有效的人力资源解决方案。与Microsoft、Intel、IBM、Oracle、Sybase、Sun、NEC等国际公司合作,将软件园打造成为全球领先技术的宣讲基地和交流平台。同时,细分企业需求,积极开展面向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安全、CMMI等行业认证以及多层次技术及项目管理人才培训。

篇3:学习信息技术的思考和体会

具体的信息技术课堂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目标可以是外部的、强化驱动的,也可以是内部的、快乐驱动的,甚至可以是两者兼而有之。因此,学生有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很关键的。它直接决定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是否感兴趣,对于学生能否学好信息技术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课学生学习状态的分析

许多动机研究者的结果,包括给教师的应用启示,可以总结为期望×价值模型。动机的期望×价值模型认为人们愿意花在任务上的努力取决于以下两项的积:1.他们对能够成功完成任务的期望(进而对成功完成任务将带来的回报的期望);2.他们看中这些回报或参与活动的机会的承担,即价值。下表为笔者统计的涉及到期望与价值知觉时,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活动的反应策略。

这里可以通过上表来分析学生的情况:1.学生的状态是拒绝,拒绝参与活动。造成这种情况首先是学生认为这个活动无价值,认为教师布置的任务不值得他来完成,或者是学生自认为他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2.学生的状态逃避,尽量少做,这是大多数课堂中学生的情况。学生尽可能逃避教师布置的任务,尽量少做或不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生认为成功的可能性很大,但任务完成了也没有什么价值。3.学生的状态是掩饰,假装会做。有这种类型的学生,他们已经认识到任务的价值,但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达到教师的要求。于是他们就采取掩饰的方式来找借口,承认困难,而不是发展与任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4.学生的状态是投入,尽力学习,这是每个教师都乐于看到的情形。当学生看到任务的价值,又有适当自信能完成任务,他们最有可能投入。当学生十分专注地完成任务,他们会自发地发现意义,产生自己的想法来理解任务,并能够将任务中不熟悉的方面看作挑战和价值,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笔者观察到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最常出现的状态是“逃避”,学生尽可能地逃避教师布置的任务。例如教师在讲台上演示操作完成,然后请同学们利用教师下发的素材完成以下操作,这也是本节课的任务。如果教师没有在机房中来回走动巡视的话,大部分学生并不在完成教师交待的作业。有些学生在随意地设置桌面背景,或者移动桌面图标,又或者不断地打开文件夹……也不想去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笔者将他们分为这样的几类学生:1.操作水平比较好的学生。教师讲的这些我在初中已经学过了,这些操作我都会的,太小儿科了。因此在课上教师讲解的内容都没有听见,对教师布置的任务更是没有听见。只等着能有空余时间玩玩游戏,或实现一下我刚刚掌握的很有难度的操作,如DOS命令等。如果教师问他在做什么时,他会说:“老师,你讲的我都会做,太简单了。老师请你讲点有难度的东西。”2.操作水平中等的学生。这里指的是绝大部分学生,这部分学生还可以进行分类:本身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标明确,认为只要是学校安排的课程,教师布置的作业都应该尽心尽力完成的学生,肯定在尽力操作;只对考试感兴趣的学生,认为操作这个没有什么奖励,也没有什么考试等着我们,不如玩点有意义的东西;对学习持无所谓态度的学生,认为平时的学习生活那么紧张,我来上信息技术课还不是为了放松,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来放松心情,怎么还要完成你布置的任务,真是够了。3.操作水平很差的学生。本来就不会做,可能连鼠标的单击、双击都搞不清。等教师把所有的东西讲完,轮到他自己操作的时候,很有可能在第一个步骤的时候就卡住了,没有信心往下操作。这样的学生会很喜欢看别人操作,教师问到他的时候,就说我不会做,要不老师你再讲一遍。

二、信息技术课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

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总结出只有小部分学生学习十分积极,认为只要是教师布置的作业就要认真完成。而且他们的操作水平还要处于中等的水平,才有可能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大部分学生都在逃避教师布置的任务。而学生常出现的这种学习状态,从动机理论的期望×价值模型我们可以看出,原因在于学生认为成功的可能性很大,但任务本身没有什么价值,就是说学生看不到任何参与任务的理由。又或是任务太简单,没有创意,学生对自己完成任务相当自信,没有任何挑战性。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他们的注意力是分散的,经常会转向其他兴趣,如搞小动作,或是想着上网聊天玩游戏等他们自认为有意义的活动。

作为一个信息技术教师,我们都明白,无论教学生什么软件,学生都不可能通过课堂学习就精通这个软件。也就是说,你不会有时间教软件中所有值得学习的内容。有句话很符合这个情况,“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现阶段学生手中的教科书也是这种情况,强调了面,牺牲了深度,关于某些软件,可能一页纸两页纸的提一下。但这也给了教师很大的发挥空间,我们上课可以自由地选择内容,这点是其他任何学科不能相比的。教师有这个领进门的责任,但如何将学生领进来,用什么样的方式领进来,这是值得每一个信息技术教师深思的。

教师如何设置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他们的学习目标?期望×价值模型对任务的建议:任务是用来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挑战水平的,强调活动要让学生感兴趣。学习活动的范围更广,强调那些学生感兴趣、愿意参与、可以联结学生的背景和经验的活动。引入活动时强调其目的,设计时考虑将活动的内部吸引力最大化,帮助学生欣赏所学内容的价值(而不是强调考试、分数或外部奖赏)。为保证活动的挑战性水平适合学生,要教会学生目标设置和自我调节技能。在必要时,要提供信息来源,采用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方面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让学生有兴趣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源动力,如何创造性地选择、运用好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作为普通高中教师,我们需要认真研究教材,从教材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要根据每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从而使学生达到甚至超过我们的教学目标,切切实实地实现学生自身的学习目标。

总之,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目标,意味着一种支持性的、合作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确定学习目标、接受挑战时更舒适,但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更能坚持自主学习。同时,它还意味着让学生知道必要时寻求帮助,建立“坚持努力终有所值”的信念,将错误看作是学习过程的自然组成部分而不是能力缺乏的证据。最后,它意味着避免某些做法导致学生在努力达成学业期望时感到心理孤独或威胁。因此,只有当学生每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时,学习才会有动力,教师才能打造出真正的高效信息技术课堂。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学方法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皮连生.现代教学设计[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篇4:学习信息技术的思考和体会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原则

1.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要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技术资源,更新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积极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环境,为学生自主思考和动手实践搭建平台,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2.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不能流于形式,要促进学生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掌握,并最终促进学生数学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从简单的课件制作,转移到学习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要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转变为以学为主的现代信息化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革命性的推动作用。

3.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要与数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相结合,为数学课程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调整提供平台。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认为使用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就是课程的整合。在教学思想上依然陈旧,教学设计中仍然强调的是“教师中心论”和“知识传授法”。在教学中,教师仅仅是将原来用粉筆和黑板进行的教学活动搬到计算机上,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动动鼠标、敲敲键盘,教师成了放映员,信息技术只是简单地代替了投影、幻灯、录像等媒体,成为教学的一种装饰或点缀。学生45分钟面对着屏幕,把原先低效的“人灌”,变成高速的“机灌”,没有考虑到如何科学地设计教学程序,让信息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忽略了在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2.目标定位不准,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界面的精美。一节课下来似乎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喧宾夺主,教学目标不明确,当然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教学设计不当,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变成了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操作者,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整个课件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学生按预先设定的模式进行学习,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只能顺应教师的思维方式简单作答,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灌输式”教学。

4.不应忽视师生情感交流对教学的重要意义

有些教师将预先设计好的或网上下载的课件输入电脑,然后不加选择地按程序将教学内容一点不漏地逐一展现,或片面追求多媒体课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组织教学到新课讲授,从巩固练习到课堂作业,每一个细节都有详尽的与画面相配套的解说和分析。至于这些内容是否适合学生,是否具有针对性则无暇顾及,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就无从谈起,数学的教育性就大打折扣。

三、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评价

1.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

通过教学实践,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解决了如下几个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问题:从常量到变量的过渡问题;从静态到动态的过渡问题;从有限到无限的过渡问题;繁而杂的图形绘制问题。同时能够很好地展现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类比转化思想。并能适当精简、调整教学内容,增加新的内容,开展研究数学活动等。

2.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中学数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先进手段,也为教学思想提出了新的课题——将信息技术更好地与数学教学整合,必然会对中学数学教学改革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我坚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数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王俊贤.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培养[J].教育信息化.2005.4

2.王中华.体验教育信息化[J].教育信息化.2006.2

3.马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尝试与思考[J].数学课程实践与探索.2006

篇5:信息技术学习体会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进一步地掌握了有关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提高了认识。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讯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医学领域,在医学领域中引起了一场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在医学医技领域的应用,对于转变传统观念,促进医技最新信息获取模式,技能提升,对于医技工作者素质教提升育,促进医技工作的发展,全面提高医技工作质量,进一步提升医生诊断准确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者具有的特征。在信息社会,一名高素质的医技工作者应具有现代化的医技思想、观念,掌握现代化的医技方法和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医技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医技工作者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医技发展的需要,如果医技工作者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医技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工作者。

二、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卫生医学系统本身发展的需要。

在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信息技术对医学发展尤显重要。作为一名医技工作者更要适应现代医学工作的需要,应该具备现代医学信息技术的素质。如果不具备现代医学信息技术的素质就不能完成或很好地完成现代医学保障“群众对卫生健康日益增长需要”要求。因此,现代信息技术要应用现代媒体和开发各种现代信息技术,要适应工作需要首

先应掌握现代媒体技术。医学工作者掌握了现代技术,有助于改善医学工作者的能力结构。学习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使我在原有的医学能力的基础上有所改善,增强我对新时期现代医学工作的适应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适应医学教育的要求。

三、学无止境,学以致用。

篇6:学习信息技术的思考和体会

农村学校信息教学研究力量薄弱,要自己开发信息技术新课程资源很难。我校面对农村教师和学校的现状,做好远程教学资源的选择利用,教师通过十多年的远程教学资源整合利用,基本上都掌握了远程教学资源整合、利用的技术。但是由于农村教师的电脑基础不能和城市教师比,教学压力大,研究制作全套校本课件的难度较大。针对现状。我做了一下几点工作。

一,选择性应用中央电教馆和省电教网台下载的资源,对他们做的资源进行整合,做好资源整合,形成自己的课件。同时跟同事分享他们的应用成果,每个人整合几个课件,集体分工,把别人的资源消化吸收。形成本校本学科的校本资源,坚持几年,形成本校的校本资源体系。同时每年对本学课的校本资源再进行整合在利用,提高本校的资源利用效果,提高上课的效果。如在小学数学中的三角形等几何图形教学中,用资源中的几何图形动画和几何画板的课件演示给学生看,加深了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做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去年我们学校在全县第一批实现了班班通,同时光纤宽带连到每个班级,可以实现全校的互联互通了,每位教师也都有了自己的班班电脑,用电脑使用远程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更加方便,教师的使用积极性大大提高。每节课根据自己的需要运用班班通教学,在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加强教学重点点的教学。比如在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中,实践性很强,可以通过播放录像,电影,优美的图片,展开学生的想象力,对描写景物的作文突破重难点很有效果,学生的想象里和创造力有很大提升,也改变了农村孩子认知的局限性,提高了作文课的教学效果。

通过对远程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形成了个人的资源,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使用资源,达到人人用好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提高了教师的个人使用电脑的能力,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为班班通的使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和自己的纵向对比教学,知道了课件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成绩;同时也和没使用课件的教学教师进行横向对比,更好的激发使用信息技术整合课件的使用面。

二、更好的利用班班通资源,把在班班通之前的运用成果运用到现在的教学中来。十多年来我坚持多媒体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教学。现在班班通的配备到位一年多来,我坚持长期使用班班通设备,做到适合用班班通来教学的必用。不能用的在突破重难点的适合选择用一些资源补充来教学。整合好每学期的使用课件,结合教材的变化,和教学反思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修改好课件。同时根据电教资源和网络资源来修改课件,让课件变得跟完善,跟上教材和学生的变化,一年多来,我带的小学数学课中,在课件使用中比例大幅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力有很大提高,同时我帮助我们班的语文老师提高课件制作整合能力,在我们班的语文教学中也更多是使用班班通自带资源,和自己整合的课件来

上课。开阔了农村学生的视野,在一些课的运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通过于课文有关的图片,短片的展示,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改变了农村学生观察途径单一,通过网络资源了解世界,了解人文景观,加深对现代生活的理解。

三、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做好分工,短时间里建立农村学校的教学资源库。我通过和本校同年级的数学教师合作在开学的时候,初步完成教学设计和课件。同时每个教师完成一个年级的教学设计和课件的电子版本。在教学的过程中在进行修改,一年下来,小学数学资源数据库建立,同时每个人的教学反思都有。今年是我校班班通的第二年,我们有了借鉴的经验,今年我们四年级组就借鉴了去年的教学成果反思。在去年的反思的基础上对课件,教学设计重新修改完善。如四年级的数学应用题的线段图,做到线段的长度比例准确,同时从学生的角度放大了线段图,让后面的同学也能看到很清楚,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同等的教学资源。同时字体小的也进行了放大。改进的这些细节,看似不起眼,可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远程教学资源带来的好处,解决了后面学生学习障碍。同时我校的语文,英语等教研组也学习了我们的经验,开始合作备课,开学做好一学期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在教学的前在进行修改,教学后进行反思。带动了全校师生运用班班通设备的兴趣,通过对班班通设备运用的研究,一定会提高我校其他学科的教学。

四、通过这么多年的使用,对农村学校来说,也有一些问题

需要解决。教师的电脑基础不高,很多教师是有了电脑后才会用电脑的,虽然经过多年的电脑基础知识的培训,但是大多数老师都能使用一般的word,ppt等软件。但是还是有一些老教师电脑使用能力太差,一些女教师对电脑不感兴趣,使用的积极性不高,学校有必要有最低的要求,让他们能达到最低的要求,在制度上保障使用,同时在制定的资源使用制度要有监督执行,使用班班通也不是人人想用,学校要在制度上提供保证,让每个教师都有使用的最低要求,才能充分发挥班班通的应用。通过检查监督,对使用好的教师表彰,对使用不达标的老师进行督促。这要首先提高每个学校校长对班班通,网络教学的有很高的积极性,从而在制度上促进保证资源的使用。

五,未来展望,农村初中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一定大有可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农村学校投入的校校通,班班通设备,让农村师生也能在信息化的时代有用武之地。在未来班班通普及农村中小学之后,农村教师应用网络资源教学的积极性将被激发,农村学校的教学均衡使农村的信息技术教学一点会上一个台阶,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村的孩子也能享受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

篇7:学习信息技术心得体会

本次的达标学习活动,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充分了解教材编写的新理念,把握教材蕴含的新特点,才能够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提高我们驾驭教材的能力,才能逐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主要有两点,一是课程设置的基点不同。以前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及各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一,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差异很大,这就导致了很大一部分学生,特别是从农村、乡镇来的学生没有接受过较好的或系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因此当时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是以”零起点”为基点的。也有的老师出现了因为对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对学生无意中拔高了要求,结果拔苗助长,急坏了老师累坏了学生,结果适得其反,很难产生教学实效。二是教学内容的不同。从以前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并掌握计算机的一般操作技能。所以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等,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必修模块对初中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升华,让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能健康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合作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纯学习某几个常用软件的使用;通过选修模块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个性发展,让他们能够较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他们感兴趣的某一领域。

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努力做到态度积极加强自身学习,。认真细心研读课标,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熟知整套教材的编写体系,明确各教学段之间的联系,明白自己所授教材的内容设置,把握教材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及教学重难点。

篇8:学习信息技术的思考和体会

西方发达国家, 尤其是美国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成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根本措施, 而21世纪人才的核心素质, 则是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所要达到的目标, 就是要落实大批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既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 也是当今世界各国进行的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 这也正是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倡导与推进信息技术和英语课程整合的原因所在。

1. 培养学生的英语信息能力

英语信息能力包括获取、分析、加工处理、评价和利用英语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信息能力就是让学生面对不懂得东西, 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 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找答案。

2. 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英语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信息的大量泛滥, 对于人类的英语学习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作用, 学习者将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英语, 学习者必须学会利用英语资源进行学习, 学会在特殊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 学会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的学习英语, 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在创作平台, 进行实践创造的英语学习。

二、信息技术和英语课程整合的意义

1. 有利于实现英语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 追求的目的应该是英语教学方面的目的, 信息技术应该在促进英语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英语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 是得英语教学形式呈现多样化的特征。

2. 有利于帮助教师英语教学, 提高英语学科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的最大潜力, 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英语教学。英语教师通过互联网, 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 教师可以从大量的备课和讲课的任务中解放出来, 能把较多的经历投入到英语教学和科研活动中, 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开发工具将英语课程内容以多媒体等方式转化为学习资源, 并根据教学需要, 创设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在这些情景中探究和发现, 针对不同学生学习状况的实时反馈, 调整并制定出个性化的教与学方案, 做到因材施教, 从而提高了英语教学的效率。

3. 拓展和补充了现有的英语教学资源

网络课程的实施, 能协助英语教师从事部分教学工作, 使他们从重复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从而加强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实现教学内容的集中管理、学生学习情况的自动跟踪、作业和试卷的自动批改, 从而使英语教学资源得以共享和充分利用, 提高教学效率。

三、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对英语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有效整合, 教师的角色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同时对英语教师的能力方面也会有一些新的要求。

( 一) 英语教师角色的变化

回眸近十几年的发展, 在信息技术和相关教学理论的影响下, 教师的角色正发生变化。

1. 做学生的导师

英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以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着为主, 其主要职能已从”教”转变为“导”———引导、指导、辅导和教导。

2. 信息的咨询者

英语教师设计、搜索并帮助学生获取相关的学习资源, 以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 团队协作者

运用网络来促进学生们沟通、交流, 以实现跨区域、机构、学科和个体间协作。

4. 课程开发者和研究者

为一节英语课设计目标、结构、内容、资源和作业; 或与其他教师通力合作, 改变传统英语课程体系中的一些内容、技能和教学方法。做研究者, 是提高英语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必然途径, 同时也是英语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方面。以往人们过多地强调了教师传递知识的功能, 忽视了教师工作的创造性特征。教师的研究大量是结和自己的实践工作与对象开展的, 教师的研究能力主要是指研究学生及教育实践的能力。

( 二) 对英语教师能力的新要求

有人把网络时代的教育称为新教育, 它的新不仅在于目标新、手段新, 更在于它需要新的观念、新的方法和新的能力。新教育需要具有新素质的英语教师来保证新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 教师能力结构的变化是整合的必然需要。教师要有系统的教学设计能力、较高的教学实施和监控能力、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 一) 学生角色的变化

1. 主动地学习者

运用计算机效能工具、认知工具和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 展开思维活动, 并与他人交流, 达到英语教学目标。

2. 协作的学习者

通过交流媒介,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 形成学习者共同体, 在学习成员之间的示范和学习他人的基础上, 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共享。

3. 交流的学习者

学习是一个社会的、对话的过程, 在协作交流中, 相得益彰, 共同提升。

( 二) 对学生能力的新要求

学习者的变化, 对传统学习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他不仅意味着学习者必须塑造新型的英语学习方式, 更意味着英语课程、英语教师、师生关系和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 必须为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提供支持性的条件, 要求具有一定的信息能力。

1. 信息获取能力

包括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与信息优选等能力。

2. 信息分析能力

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信息查错与信息评价等能力。

3. 信息加工能力

包括信息的排序与检索、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存储与变换以及信息的控制与传输等能力。

4. 信息利用能力

学生们要学会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学生能不断地自我更新知识、能用新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能适应网络时代的新生活等。

摘要:信息技术社会对我们的英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新的挑战。要求英语教学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培养能力、促进个性与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与终身学习的能力为主, 也就是要从知识型人才的培养, 转变为素质型人才的培养。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有效整合, 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同时对英语教师的能力方面也会有一些新的要求。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角色,学生角色

参考文献

篇9:学习信息技术的思考和体会

结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高中阶段的教学实际,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新课程的设计理念和教学目标,去不断地探索、研究,找出合适的教学方法。要做好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工作,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新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的要求

由过去的对计算机的技能要求提升到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成了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人的学习最初都来自实践,来自面对面的交流。信息社会中的信息交流应当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问题,所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也同样少不了交流,缺不了理论结合实践。我们只有将实际问题引入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中,才能让学生学习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平时可让学生充分运用网络及所学的知识进行创作,锻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如用电脑设计黑板报、统计成绩、进行美术创作、制作网页等等。学校应定期组织以电子报刊、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网页制作为主要内容的电子作品评选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自己的作品,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学生的网络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以及相互之间的合作等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二、就如何提高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问题,我们应大力提倡“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指导思想,能使学生在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中体现自己的中心地位。例如,在向学生介绍“搜索引擎”这部分内容时,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掌握一定的搜索技巧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准地搜索到需要的信息。教学过程中我们紧抓知识脉络,将教学目标任务化,以任务为驱动,教学设计过程设计了假期出去旅游,请学生分别用分类查找的方法、关键字查找的方法查找自己的目的地的路程、风景、车次等。实践证明,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希望获得成功体验的心理设计的任务,使得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都得以发挥,也使每个学生的心理和愿望得到满足。在积极、互动、协作的课堂气氛中,课程目标很好地得到了实现。

三、营造一种动态的、充满生机的课堂

以往上课时会往往出现“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如何有效地调控课堂,把握好“管”与“放”的分寸,也是教师需解决的难题。一方面,按新课程的要求,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阶段,教师必须增强对教学指导的开放性,要敢于“放手”,善于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去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切忌将预设的教学目标,自己的经验、态度、价值观强加给学生,管得太死。另一方面要看到课堂教学的复杂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常常随机应变,注意课堂中的热闹而不混乱,即学生可以处在一种热烈研讨、你争我辩的自主学习氛围中而不像闹市般地闹哄哄。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的提高。

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些理念对改革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可谓浩瀚无边,我们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只能无限地提升,不断地获取。信息技术教师不可能把信息技术的每个知识点都掌握,更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钻研透后再去教给学生。同样,学生的知识技能也不可能完全依赖教师的教导获得。所以,学生要更好地获取知识,紧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模式。教师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去获取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跟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都紧密相关的技巧,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处理好课本与课件之间的关系

一些教师在用投影取代了课本的同时,也忽视了课本的作用。上课时,教师一直坐在教师机前,通过计算机与学生进行交流,缺少师生间的面对面的交流。所以,要上好一堂课,我们也要处理好课本与课件之间的关系,课本对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要起到主导作用,而课件应是起到辅助作用,不能将两者的关系混淆。一个成功的教师在上课时经常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而他靠的就是善于和学生进行交流,并及时调整课程的进程。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信息技术具有内容浩瀚、广博、瞬息万变的特点,这决定了教师只能引导、帮助学生学习获取、处理信息的方法,让学生用其技于学习、生活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这一全新的课程正飞速向我们走来,而该门课程又具有与其他学科所不同的独特性,因而,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要研究新课标,研究教学,从而更早地适应新课程标准,沿着新课程标准确定的思路,来创新开展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

篇10:信息技术教师学习体会

●顾玮薇(南京四中)在2008年8月21日--22日,市里组织整个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培训,在这短短的两天时间里,使我对信息技术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体验到了新课程给我们带来的新理念,促使我在今后的工作朝这一方向努力。在新课程培训中,几位教师对新课程的情况作了大致的介绍,并对新课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看法。还有各大组也进行交流了自己的看法,我听后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下面我谈谈自己的感想。

在这次新课程培训中,让我了解了初中《信息技术》上册和下册这两本书的上课的进度,在培训的过程中,我对谢伟老师的如何写教学设计这个环节有着非常深的印象。在谢伟老师的详细的讲解中,我了解了如何去分析教材,在分析教材的同时也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学情,以前写到教学设计总是无从下手,但是在听了谢伟老师的分析后,我了解了如何去看待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能总是笼统的概括教学目标,而是应该仔细的分析并细化教学目标,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再来研究怎样去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明确自己上课的重点和难点。注重上课的环节。

新课程倡导的是以兴趣为导向,用新课程的理念来主导学生主动学习,尽最大能力的发挥其主体性,以达到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目的。我想,新课程的理念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这样的课程需要我们花更多精力去研究。但我想重要的一点还是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将这种兴趣迁移到如何学好课本的知识点上,这样我想课堂效果会更好一些。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对课程充满着期待感。新课程带来了新颖的教材,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理念。每堂课都有固定的几项任务,如何让这几项任务在规定的时间里圆满完成,是我们需要面临的问题。40分钟,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想办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主题活动法等等,这些方法的确让我们受益匪浅。然而,在新课程带来的同时,我们还需要体现出的一点就是以人为本,让学生最终能在自己的操作下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同时还要关注每一

第1页(共28页)位学生,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指导。

新课程的到来给我们提出了难题。不过我想,只要我们能认真对待它,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认真总结,认真反思,让自己在这个适应的过程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邓媛媛(南京四中分校)

暑假期间,我参加了南京市教研室组织的初中(苏教版)信息技术培训,主要有以下两点体会:

一、在教学中,注意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这次的新教材是在《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指导纲要》的基础上编写的,也更加贴切目前学生的普遍学情和实际应用需要。例如:新教材增添了“管理好我的计算机”这一单元,不再只是让学生了解一下五大硬件,而是让学生的学习任务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学习基本的管理维护计算机的技能。与此相对应的,对于与实际生活联系不是很大的内容,则相对弱化,例如:进制之间的换算问题。

二、教学上注意与小学、高中的衔接。

新教材在内容的设置上,增强了与小学和高中的衔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在小学中已经学过的内容,例如:“画图”、“word”、“PPT”等内容,在教学方面,基本操作训练较少,设计制作的内容比较突出,所以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递进的梯度。

2、在与高中内容衔接方面,主要体现在初

一、初二阶段增加了多媒体技术方面的内容(例如:对音视频的处理),以及初三选修的程序设计与机器人技术。因此在这一部分教学时,要做好兴趣激发的入门教育。

如今教育已逐步趋于现代化,教育的领空要求教师全面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与科技文化知识。我们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不但要钻研课本教学,还要紧跟时代脚步,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姚俊(南京工大附中八中校区)

8月21日-22日在宁海中学分校参加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材(苏科

第2页(共28页)版)培训活动,感觉收获颇多。

从教研室领导的动员中,领会了“寸土不让”的精神,增强了对学科发展,个人发展的信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积极的思考、实践。

在李生元老师的讲解下,对新教材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对教材产生的背景,教材建设、呈现方式的定位、教材使用与处理等都有所了解。

高建君老师对新纲要的解读,提出学生“才能—效能—使能—智能”发展的观念,加深了我对纲要的理解,感受到纲要对教学的重要指导作用,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将认真研读纲要,以纲要的精神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吴再陵教师的教材解读,在具体的教学方法、教材使用上,给出了一些范例和建议,扩大了我的教学思路,体验到了一些优秀教师好的教学经验。

曹书成老师关于教学技术的讲座,让我感受到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对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用好技术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所启发。

在后续的教材分析和案例讲解中,几位教师提供了教学建议和教学资源,分享了一些教师的教学经验。对我的教学工作有较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在分组讨论中听了许多教师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的对策,并由蔡晓红老师进行了总结,在以后教学中遇到这样的问题可供参考。

这次活动是高质量、有效果的。其中对本学期教学最实用的内容是教材分析和案例讲解。我本学期教初二年级,发现教学内容补充了许多教材中没有的内容,课时显得比较紧张,对于一些生源较弱的学校完成进度有些困难。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取决于教学内容的多少,并不是教得多学生会的就多,市中心组是不是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校提出分层的要求。此外有的章节安排课时为1.5节,这个0.5节感觉不太好处理,前后2个0.5节的融合总觉得有些不太连贯,也希望能有一些更具体的指导。一学期也就15个教案,如果中心组能集体备课,组织一些优秀教案供全市教师参考,可能对教学效果的提高会更有帮助。

●崔婷(南京工大附中八中校区)

我在暑期积极参加了市教研室组织的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材(苏科版)培训。通过培训让我进一步领会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精神;经过吴再陵老师对新教材的解读,让我明白了教材的编写思路,熟悉了新教材的第3页(共28页)内容和要求;曹书成老师关于信息技术课堂技术的专题讲座,讲得非常透彻,让我受益匪浅;蔡晓红老师的Photoshop教学建议,简洁实用,可操作性很强;6位老师对新教材的分析十分到位,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的指路明灯;4位老师教学案例的精彩讲解,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培训第二天上午讨论的4个问题,正好也是我平时思考得比较多的问题,特别是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有效性问题。现在的课堂,老师经常会提供机会给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但真正在交流的学生有多少?他们是不是真的在交流老师给出的问题?我一直很困惑,不知道这样的交流有什么意义?是不是有效?我们教师要怎样提高小组交流的有效性?通过各校老师在一起的交流,大家集思广益,让我豁然开朗了许多。下午蔡晓红老师汇总解答了讨论的4个问题,基本上解开了我所有的困惑。

我们的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的更新日新月异。我们的信息技术教材也在不断的变换当中。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我要跟上新教材的步伐,吃透教材、用好教材,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为期2天的培训虽然过去了,但参加这次培训得到的收获一定会渗透到我以后的教育教学中,为我喜爱的教书育人工作提供充足的养分。期待更多这样的培训!

●祝新霞(南京工大附中八中校区)

南京市教研室于2008年08月21日—22日在南京市宁海中学分校开展了江苏省初中信息技术教材(苏科版)的培训活动,南京市的所有中学信息教师都参加了这次培训活动。活动主要就苏科版教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各个年级和各个学期的教学进度和教材教法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参加培训活动的主讲教师都认真地准备了讲稿和相关的资源,我觉得经过为期两天的培训,受益匪浅,懂得了面对新教材,不应该手足无措,而应该先认真的分析教材,然后通过自己的潜心研究和虚心的借鉴别人的经验,肯定能把新教材上的知识点很清晰易懂的教给学生。

这次的培训我觉得有很多地方对自己的教学有帮助,值得自己学习,尤其是南京市第九中学的彭昊老师所讲解的初一年级第一学期信息技术教学建议,我觉

第4页(共28页)得给我本学期的初一新教材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首先课时的分配很合理,每课时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建议很详尽,给我们这些初次上新教材的老师指引了方向。另外这学期开始,我们学科还有了教师教学用书,感觉心里有底了,有教学参考依据了。教师用书上还有很多的经典教案可以参考和借鉴。在培训活动的分组讨论环节中,我校的几位老师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合作精神的培养这一问题,讨论的很激烈,因为根据我校的小班化特点,教学中的分组合作尤其重要。就这个问题我觉得,首要的是认真考虑分组的问题,就不同的教学要求分组时考虑的因素和条件要有所不同,而且小组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时调换,分组时不光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等第的不同,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相处能力和性格搭配,只有这些方面都考虑到了,才能更好的体现小组合作精神,也只有科学的分组,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更好的体现小班化教学的特色和效果。在分组合作的教学中,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各个方面,在教学的设计中要考虑到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性格成长需求,这是要教师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思考的。分组合作的培养和好习惯的形成是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的,在以后的小班化教学中,我一定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以求更好的搞好我们的信息教学,让每个学生喜欢这门课,学好这门课。

●范晶(南京工大附中八中校区)

上学期更换苏科版的新教材后,我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对于新教材的使用以及新教学内容的教授上有了一些困惑和问题。

教研室在8月21~22日举办了信息技术教材(苏科版)的培训活动,我听取了市中心组3位教师对信息技术下册的教材分析,还听取了2位教师的案例讲解,其间还参与小组讨论,就教学中遇到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参与讨论;最后听取2位教师针对选修模块中的VB以及机器人教学的详细备课。

通过教材培训,我理解了新教材设置的变化,从而能更加准确的把握住教材的目标以及重难点,并对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了一些思想准备,对于一些重难点的突破有了一定的可以借鉴的方法,而通过其他教师的案例分析,我在领会他人的教学设计思想的同时,也从他人身上也学习到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教学技巧,对自己以后的教学活动尤其有帮助。

第5页(共28页)尤其是选修部分VB的教学介绍,南师大附属中学的王静老师讲解的非常具体和详细,用许多很简单但很有趣的例子,在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教授了一定的VB知识,知识很浅显易懂,但同时为下一步的教学以及学生自己的提高学习留下了发挥的余地。她的讲解让我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知识是一样的,但是教法不同,教学效果就截然不同”,这句活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在充分研究教材,将知识与技能相联系的基础上,如何找到新课的切入点,如何找到简单、有吸引力、有扩展的例子,如何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是要在课前、课后需要花时间花精力的,多参加这种培训,能让我多集思广益,在教学上提高备课的效率。

●栾富海(南京二十九中玉泉路校区)

短短两天的培训很快结束了,作为活动的参与组织者,在这里我不再赘述活动所带给我的那些收获,我只想谈谈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问题自己所想到的一些解决方案。

一、网络直播中声音故障

虽然提前做了两次测试,但直播当天依然还是出了点意外——声音嘈杂(电流声过大),最终导致其中一个讲座无法收听。究其原因主要是音频采集的时候连接线使用了一个转接头。日后在组织类似的活动时若是由于我个人原因不能亲自到现场参与测试的,一定要安排中心组的其他同志亲临现场(把关);此外,设备连接方面尽可能“一线到底”,不“串联”,以减少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二、相关部分内容材料的审核把关

此次活动中部分教师反应有的讲座人讲解“偏题”太多,这所体现出来的问题是:中心组把关不到位。我把任务简单分解——各自分头负责,最终没能从内容上整体再审核一遍。此外,作为中心组成员,大家尚需提高自己的认识:每位中心组老师都要树立服务教师群体的意识,要带动大家一起进步,要站在一定高度、真心实意地去帮助他人。(当然,过程中需注意自己的言辞表达,让人感觉是“温暖”的帮助,而非“冰冷”的命令)

三、市区教师出席人数问题

不可否认,培训安排在暑假期间,而且是在全国人民关注的奥运会召开期间,第6页(共28页)所以参加人数的确少了点。除了这个原因外,还有一点:暑假期间去关注网上通知的不多,也许部分教师尚不知道或者已经忘记了此次培训的时间。每次陈老师给我发邮件,一日之内不回复,第二日短信就来了。试想:我们是否也可采取这样的提醒方式呢?各个学校都在使用一线通发布、传递信息,作为信息教师,我们有着更多、更大的优势。市区教研员都比较繁忙,作为市区两级中心组,是否可以协助完成这样一件工作——组建区级一线通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群,市区教研通知上网后,由中心组教师群发短信做友情提醒,从而让更多的老师能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

以上三点是我的简单思考,不当或者谬误的地方还望颜老师给我指出,谢谢。

●吴倩(南京二十九中玉泉路校区)

刚刚结束了为期两天的新教材培训,在两天的培训中,我感到收获颇大。在培训的第一天上午,吴再陵老师的发言就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吴老师作为我们信息技术学科的权威级人物,让我深刻感受到一位兢兢业业的老教师的人格魅力。吴老师对于省编教材的解读,让我感到,我们要对以前的教学工作进行重新的洗礼,因为教学的理念、课程的性质在不断变化,如果按照以前的思路和模式进行教学,就会落后,落后就会意味着你所站的讲台位置名不副实。我们在教授省编教材时,我认为应注重的不是教材本身,而是教材所提供给我们的关于学习理念、学习方法的指导。我们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不能再局限于教学生某个软件,会做一个作品就行了,而是要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做好衔接、奠定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更加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运用,不要强求教会他什么,要让每个学生都学到什么。吴老师还就她上课的教学实例向我们做了讲解,作为一名老教师,有很多新的软件,也都是她新接触的,可是可以看到吴老师的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对于这些新软件的使用,甚至可以让我们这些年轻人感到汗颜,我也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有这种教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必须有与时俱进的观念,才能与学生共进步。

●何丽娜(南京二十九中玉泉路校区)

第7页(共28页)8月21日、22日我参加了在宁海学校分校组织的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材(苏科版)的培训,受益非浅。下面简单谈一下我参加此次活动的心得:

本次培训活动的形式多样,层次分明。有站在较高层次的《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解读,也有贴近教学实际的教材分析、案例分析;有专家和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讲解,也有不同区之间的教师的分组讨论。灵活多变的形式不会让教师感到枯燥,培训效果很好。虽然培训的内容比较多,但是整个培训过程有条不紊,层次分明。首先是站在较高层次的《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解读和教材教法指导,然后是具体的每册书的教材分析和教学案例讲解,最后是选修教材的简单介绍。整个培训流程十分清晰,更易于教师进行有效的学习。

其次,培训的内容实用强。本学期是我们第一次使用苏科版的省编教材,心中难免有些忐忑。听了高建君老师和吴再陵老师对《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解读和教材教法指导后,我对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市中心组的各位教师对必修教材的透彻分析,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建议。王静老师对选修教材vb的讲解更是入木三分,通过几个实例让我感到程序的教学竟然也可以这么活泼。郎晓伟老师虽然是年轻教师,但是从他的讲座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他在机器人教学这方面的丰厚经验。他的讲座揭开了机器人培训的神秘面纱。培训中所选择讲解的教学案例很有新意,可操作性强。在本周《动画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我就借用了谢伟老师的方法——用《大灌蓝》中的一段视频来说明动画的原理,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教学效果很好。

“活到老,学到老。”是本次培训活动给我的最深刻的启示。在此次培训中,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有年轻有为的青年教师。他们孜孜不倦地学习、认真钻研的精神另我佩服不已。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就要不断学习,不但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真正做到象颜老师所说的那样“教学人人都行,技术各有所长。”

以上是我对本次活动的一点感想。最后,向本次活动的组织者们表示忠心的感谢!希望市、区教研室以后能多组织一些活动,多提供一些学习的机会。

第8页(共28页)

●唐艳(南京二十九中玉泉路校区)

2008年8月21-22日参加了在宁海中学举行的全市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新教材培训感想很多,在这短短的两天时间里,使我对信息技术学科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体验到了新课程给我们带来的新理念,促使我在今后的工作朝这一方向努力。

在新课程培训中,首先是由高建军校长对《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吴再陵老师做了教材教法的分析,接着几位老师对新教材做了更细致的分析,最后分小组讨论了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听后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以下是我的点滴体会,请多多指正。

1、以兴趣为导向,用新课程的理念来主导学生主动学习,尽最大能力的发挥其主体性,以达到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目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做用,既要在小学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也要为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打下基础,所以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这需要我们老师去发掘,去想象,拿出更多更好的办法来吸引学生。我想在这里可以试着采用任务驱动法的形式让学生去主动参与,体验小小的成就感。

2、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对课程充满着期待感。新课程带来了新颖的教材,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理念。每堂课都有固定的几项任务,如何让这几项任务在规定的时间里圆满完成,是我们需要面临的问题。短短的40分钟,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想办法,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学习动力,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每堂课中都学有所成,增强期待感。同时还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指导。以达到皆大欢喜的效果。

新课程的到来给我们提出了难题。不过我想,只要我们能认真对待它,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认真总结,前面的路肯定会越走越平坦。

●郎晓伟(南京二十九中玉泉路校区)

两天的市里组织的对苏科版教材的培训已经结束,我想参加的人都有很多感触和感想,我这里有几点感想。

第9页(共28页)一:每个培训教师对新教材都经过仔细的分析和揣摩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建议,让所有教师能够更快上手新教材,并留下空间让教师们自己去发掘去探索。

二:对个案分析透彻。与会教师除了对整体大局把握之外,对某些重点和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行特别的说明,通过这种方式让其他教师把握大局的同时透过某个章节的详细剖析传递到其他章节中,在把握整体教育精神的同时,又不至于千篇一律,有个人的想法和发挥。

三:培训内容全面。从初一初二内容一直延伸到选修内容,从课堂的教案的书写到教学案例的书写,内容丰富,有理论有实践。但是时间紧凑,又是新教材的接触,大多数教师还没有接触,自己还没开始钻研新教材,没有个形象思维,只是在抽象思维中听了满满两天,我想可能没办法领会全部内容,但是应当对自己平时关注的内容部分有了一个新的感想。在这里我对吴再陵老师的发言尤其深刻,吴老师并没有机械的去吧每章节该怎么上,上什么说的很明白很清楚,由于新老教材在某些方面是有一致性的,吴老师只是大概分析整体要把握的地方,对一些教师平时在上课会忽略的地方加以强调,虽然有的不是绝对的重点,但是至少对我来说,吴老师说的很多地方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然后对其他章节像是的地方有了灵感。

四:新教材内容多,时间紧,但是会议中对这块提的却不多,怎么样技能合理分配时间又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做深层次的分析。培训中对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已经说的很明白,但是实际课堂中却不能如培训中内容安排来进行,新教材精神是重在信息的制作和传递而不是在学习使用软件,所以很多培训内容是如何开发用好书上的软件,但是有些软件是学生刚接触的,很多已经学习过的软件的一些知识点是没有被强调过的,这时就很矛盾,到底是教会使用软件还是把重心放在信息传播上,当然软件学习是基于信息传播之上的,只有会用软件了才能够用这个软件进行信息传递。例如flash的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是要学会它还是了解它还是要用它为某个任务服务?关于各个内容在教材中的定位没有做到很好的讲解,也是我存疑的地方。

最后,在这两天培训中,其实我还是学习到很多的,特别是在教学细节上学到了很多,对已经学习过的软件从简,对没有接触过的软件详细备课。提高整体

第10页(共28页)教学难度和高度。虽然还对有些方面存疑,但是会很快得到答案,得到解决。我个人想法还是希望多点这样的全市教师的培训活动,使得不再闭门造车。最后希望市区教研室能够收集各学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然后汇总并通过市级培训途径进行解决和讨论,我想会更好。

●周欢(南京二十九中玉泉路校区)

暑期两天参加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材(苏科版)的培训,感受颇多,受益匪浅。

短短的两天,市中心组的老师们安排的非常紧凑,从教学理论到教学实际,从教材分析到案例讲解,每一位主讲老师都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我们,让我们从中学习到了很多。

初中教材的变化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的特点,更科学更人性化更接近学生。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选修教材上的程序设计部分。以往我们学校初三是不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所以也就无法进行VB程序的教学,但是这次听了南师附中王静老师的讲座,真的让我深切的感受到了程序设计对学生的重要性。

虽然我们学校初三不开设信息技术课,但是有部分学生会在初一的时候学习pascal程序设计。对于初中生来说,程序设计确实比较抽象,比较难以理解,如何能让抽象的程序设计变得比较形象,让学生容易接受,这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听了王静老师的讲座让我茅塞顿开。王老师上课讲解的VB例题都很活泼,学生都很感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学起来就会很有兴致,就想去学想去掌握这门技术。Pascal程序设计虽然和VB有着比较大的区别,不能像VB一样设计出漂亮界面,但是可以设计出贴近学生生活的题目,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老师在讲解过程中也要循序渐进,这样才能让初一的学生学会学好程序设计。

●戴盼盼(南京二十九中玉泉路校区)

暑假期间,通过参加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材(苏科版)的培训学习,我收益非浅。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时间,但是在各位优秀教师的精心设计和耐心讲解、指导之下,我收获了很多。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信息技术发展又日新月异,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形势的严峻,知道只有不断地给自己

第11页(共28页)充电才能在讲台上站稳脚跟,此次培训活动正是给我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切实地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术。

此次的培训活动不仅安排有专家讲座、市中心组老师带领我们深入分析两册教材,提供多种教学建议和教学资源,还穿插有优秀案例的讲解,及时的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课堂实践中,让我深刻的领略到教学艺术的魅力,也意识到自己有关的专业知识确实需要提高,特别是选修教材中程序设计VB教学和机器人教学部分。通过学习,我发现原本很沉闷的程序设计也可以上得那么声色并茂、精彩绝伦;通过学习,也让我感受到了原本很陌生的机器人教学不再是那么的陌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点拨,让我感到平时应该好好花点时间进一步地去研究其中深层次的应用内容,开发利用那些我们原本没有发现的有趣又实用的技能,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宽广度,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在分析完教材后我们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自己在教学中普遍出现的问题集中讨论,此时大家争相献计,共同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这对于我们年轻教师来说真可谓是如获珍宝。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方法产生极大影响,同时对我的信息素养也有了很大的促进和提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不能只停留在原有的水平,而应该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并致力于把它们应用于课堂内的教与学活动中,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朱洁(南京二十九中玉泉路校区)

尽快进入状态,迎接新的挑战

8月21、22日两天,我参加了在宁海分校举办的南京市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材(苏科版)初中组培训,短短两天时间的培训对于将于9月份走上教师岗位的我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之前只是实习,并没有真正接触到系统、完整的的教材教学,所以对于即将要开始的教学,我是期待与紧张并存,即疑惑不安,又干劲十足。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怎么开这个头,我还真有点没底。而这两天的培训真是一场及时雨,听了南京市这些经验十足的教师们的报告、教材分析、案例分析,犹如醍醐灌顶,让原本比较凌乱的思绪似乎找到了些许方向,真是受

第12页(共28页)益匪浅。

21日早晨陈老师宣布培训开始,高老师宣讲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对于纲要之前我已经研读过好几次,但记住的都是纯理论的知识点,例如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基础性,技术性,综合性,发展性。诚然,我能记住,但总觉得理论性很强,理解起来总没有那么深刻。于是带着这些牢记于脑海中的理论,我听了吴在陵老师结合她自己的教学实践所作的教材教法的指导。从她的发言中,我渐渐发现理论并不是空洞的,而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指挥棒,指南针,我们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必须遵循理论,才可能发挥效果。我印象极深的是吴老师提到在教授word中对于文字的修饰时,特别忌讳给学生演示如何修改字体、字号、颜色,而只需告诉他们如果要修饰文字就去“字体”选项,如果要修饰段落就去“段落”选项,为学生指明方向,接下来的就完全是学生自主的发挥与创造了,让学生完全成为课堂的主角,而教师只是在不断的引导与点拨。这一点,着实让我觉得新鲜,因为在我学生时代,计算机课上见到的最多的就是老师演示给我们看我们再进行模仿,作业也是老师提出明确的要求,如“将字体改为‘宋体’,字号改为‘5号’之类的”,最终就是全班同学做出同样的作业,大家都完全达到了老师的标准,而这样的教学显然和指导纲要提倡的理念、新教材提倡的思想相悖。听完吴老师的讲解,我的脑海中竟然浮现出一句古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而我们在领学生进门的同时更要保证学生都能完成修行,得道成才!

接下来,就是各个学校的老师们对于新教材各章节教法、安排的具体分析,并由优秀教师分析了经典的教学案例,很感慨如此落实到细节的安排,让我可以跟着这些老师们的思路大致了解新教材的脉络。新教材给我的感觉,一眼看上去首先就很吸引人,彩色印刷,大量的图片,与时俱进的实例,贴近生活的任务,所以我想学生应该也会很感兴趣的。但同时,内容的丰富与繁琐也让我觉得教授起来绝不是件容易的事。如何攫取最精华的东西以最合适的方式达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绝对要多看多听多思多想多做多学!这对于还是教学路上菜鸟一只的我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

从老师们的案例分析及教材分析中我知道了,一定要多注意分析学生的特点,由于学生的起点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当分层教学,这点可以通过事先对

第13页(共28页)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设计具有梯度的任务,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同时,要多关注时事,多关注教授对象的心理特点,以生动、贴近生活的实例吸引他们的注意,将基础的知识讲清楚,不可将知识一股脑的全教给学生,而应循序渐进,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教师将问题抛给学生,在引导中让学生自主探寻问题的答案。还有就是,我发现老师们在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资源也是丰富多彩,asp、flash、photoshop以及多种视频、音频处理软件的熟练应用是绝对可以为教学增色不少的,这就要求我一刻也不能停歇对自己的充电,只有不断精进自己的技术,站在更高的角度,才能自如的、有保障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两天的培训很快就过去了,我觉得整个人都充实了,干劲十足,我一定会精心准备,将每一节课都当作是自己的第一节课认真备课、上课,及时反省,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学习,多关注学生的反馈结果,尽我最大的努力,尽快进入状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王萍(29中学致远校区)

根据南京市的要求,暑期的8月21日至22日全市信息技术教师在宁海中学参加了由市教研室组织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新教材的培训学习,虽说只有短短两天,但在市中心组教师精心的组织和安排指导之下,收益非浅,感受颇深。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我这样的老教师来说,也深感到自己的专业知识真的需要好好地充充电,有这样的培训机会,对我来说真的太需要了,因此我在这次培训中也十分投入,切实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术。

这次培训内容分五部分:“新教材教法建议与分析”、“案例分析讲解”、“专家理论讲座”、“机器人讲座”、“小组讨论”,应该说都是很切合我们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际的需要的。从培训情况来看,各专家、讲课教师专业知识渊博,操作水平高超,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授课教师十分敬业,培训时间安排得十分紧凑,我们教师也听得十分认真。虽然这些内容我们平时也在用,也给我们的学生教学,但从培训来看,我们对于有关的专业知识确实需要提高,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应用部分,还有很多有趣而使用的技能我们没有开发利用的,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点拨,感到我们平时应该好好花点时间进一步地去研究其中的深层次的应用内容,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宽广度,也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水平。

第14页(共28页)大家都认为新教材教学内容简单实用,选择的教学软件形势多样,面比较广,有助于学生开拓眼界,增强兴趣,有助于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因为教材“不难”且“有趣”,所以对我校的学生而言是较为适用的。

教材中的内容有的章节比较通俗易懂,适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但也有的章节介绍的过于省略,必须参照《初中信息技术实践指导》中的内容学习,但我校学生没有配《实践指导》。如果后续的教学中依然不配《实践指导》,是难于发挥新教材的作用,使用中也存在很大的不便。

在教材的编排次序上,前面的教学内容用到了后续的教学软件,存在未学先用的现象,特别是初二才学习的下册第10单元是“走进网络世界”,但是在上册的教材中已经多处用到了这一知识。大家认为应该把一些工具性的章节知识放在书中较前的位置为好。

在教材的使用上,我校采取上课发书,下课收书的方式,从实践上看教材的完好率较高,特别是针对我校生源解决了学生不带书的问题,并逐步在培养学生自学教材的习惯。

在提供给学生练习素材方面,除了教师用教学系统直接下发之外,还采用了学生访问教学网站和从局域网共享文件夹中自己获取的方式,以锻炼学生自己获取信息的能力。

在课堂评价上,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定性评价,力求达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在教师的批改方式上我校采取面批的方式为主,并配合极域电子教室的作业系统进行收缴作业和作业批改。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方法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对我的信息素养也有了很大的促进和提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不能只停留在原有的水平,而应该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并致力于把它们应用于课堂内的教与学活动中,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最后我要再次感谢市教研室的领导、专家们对这次培训工作的精心准备,专家、授课教师们,他们的渊博知识令人信服,他们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令人钦佩。两天学习虽然短暂,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所学到的知识一定会有用武之地。

第15页(共28页)另外,我有个要求,希望今后能组织更多象这样的培训,让我们的一线信息技术教师有更多的学习、提高的机会。谢谢!

●赵雪梅(29中学致远校区)

短短两天的培训活动结束了,高强度高质量的学习有待我们在新学期的教学中细化、实践、反思。

1、集体备课,整体把握新教材

几位老师的学期备课讲解,一使我们的教学有了方向性,二启发我们教学应当重视整体把握。站得高看得远。

信息技术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学科,第一节课的开始,学生常常会问这学期我们学习什么好玩的?如果老师只是简单的说:动画与制作。学生会有点小小的失望,因为他们想了解的更多。学生有“整体规划”的需求,何不在第一节课,好好的“秀”一番,用具体生动的综合实例展示,再概述单元目标,引导学生每节课的学习都是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走”下去,你可以做得更好。

2、开放教学,让学生成为新课堂的主人

一节课开始,教师往往把本课时的目标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常用的方法有情境导入,作品分析等。往往是教师提问题、举例子,处于主宰地位。教师的“主宰”让学生“顺利”地进入到课堂预设好的“轨道”。但,进一步思考一下,“顺利”的代表着什么?它的背后是拿什么作牺牲的呢?是以牺牲学生富有个性化的思维成果为代价的。这等价吗?这样的设计换来了一节课的“顺利”,但对于学生长远的发展,又意味着什么呢?何不把权利交给学生呢?引导学生在复杂的情况下组织自己的思想。

3、做个有心人,快乐教学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在上课开始花点“小心思”,尤其是公开课,如由一段学生喜欢看的动画片《灌篮高手》片段引出利用表格直观的描述各队员投篮数据的方法;创设情境成为一节课的亮点,也给学习的我留下深刻印象,常常想,怎么会想到的?谢伟老师的一句话醍醐灌顶,要做个有心人。我想,这也是建立在对教学感兴趣,快乐教学的心境上的。生活中的喜闻乐见,稍稍提取,就能成为教学中的活生生的例子,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提

第16页(共28页)高教学质量,何乐而不为。

●王家胜(29中学致远校区)

2008年的8.21和8.22两天,我参加了在宁海分校举办的为期两天的南京市初中信息技术新教材的培训活动。外面是炎炎酷暑,教室里面的领导和培训的老师们也都热情高涨。培训活动中,领导的指示,老师们多年积累的好的教学经验和对新教材新教法的思想的解放和创新,都给了我很多,从这次的培训活动中,我也得到了许许多多宝贵的“财富”。

初中信息技术的整套教材共有3册,初

一、初

二、初三每个年级各一册。其中初

一、初二为必修教材,初三为选修教材。这套教材其中的具体内容我就不再赘述了。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心得。

一、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是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在教学中,我们全方位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向学生演示信息技术的神奇魅力,增加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和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欲望。

2.改进教学模式,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掌握信息技术的学生,是信息技术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

3.开展兴趣小组活动

针对我们学校的现状和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开设一些机器人教学和pascal程序设计的研究课程。当然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是为我们信息课和学生能力的提高准备的。当然,这也对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是提高中学信息课教学质量的关键 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信息技术教师是教师中的IT人才,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不仅决定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第17页(共28页)更重要的是决定中学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最基本的素质是:

(1)信息技术教师应当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要有较广的知识面,多懂几行。(2)能够掌握新的教学、学习与研究方法,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和不断更新的社会需求。

(3)信息技术教师要具备学习、创新、创业与服务的精神与能力。

(4)要具有全球化、国际化的语言、文化、知识、视野,能够更新知识结构。

三、要实施发展性的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建立

新课程主张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发展性教学评价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它是促进学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助推器。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有正确的评价目标。教师的评价目标要从静态的、一维的、单一的、终结性的、刺激性的评价转为动态的、多维的、综合的、发展性的、激励性的评价;要从注重智力转为注重多元能力,即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再现能力、应用能力、对知识的重组、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假设能力、推理判断能力、选择能力、求异能力、质疑能力、批判能力、立论能力、概括分析能力;要从关注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转为关注了解学生理解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创造了什么、发展了什么。

(2)教师要有饱满的评价激情。教师的评价倾向,会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起到即时的调节作用。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不论是一个词语还是一个眼神,都会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相应的行为表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真诚的热情,特别在学生采用自己习惯。擅长的学习方式或提出有创意的想法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以学生肯定、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信息,使每个学生随时都感受到来自教师、同学间的鼓舞。

(3)教师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教师要注重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会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产生更多的积极效应。例如,结合过程和结果评价学生,既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有能促进学生注重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结合教师与学生评价及学生间相互评价,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探索、体验的过程和教学相长的过程;结合书面考试、口头表达、课堂提问、平时作业等

第18页(共28页)评价形式,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到自己的进步程度。

总之,从这次新课程培训,知道了教师应怎么样帮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担负的新的和重要的任务,教师不仅要重视它,而且要把它作为一项行动研究去实施。

●蔡晓红(南京工大附中50中校区)

经过两天的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培训,作为学习者倾听专家的经验传授,作为培训者能够跟众位老师在一起学习、交流,体会很多,感触也较深。现在我想将这次培训中的心得体会汇报如下,以达到交流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1.信息技术的教学应实现了由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向信息素养培养的转变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根据现代社会信息环境对新世纪公民的要求,基本的信息技术素养应包括:使用信息工具的能力;主动地、有目的地获取信息的能力;善于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的创新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所以作为一名信息技术的老师,我们的课堂不应是简单的软件教学,我们的教学目标也不能只是教会学生某种软件的使用,而应将创造力培养与技能训练完美统一。

2.运用学科特点,唤起创造意识。

学生的创造意识是在对信息技术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引发的。因此,我们备课时尽可能挖掘学科的创造思维因素,唤起学生的创造意识。不要因为学生的年级低或学生所学知识深度而一味地认为学生没有创新意识或还没有创造能力。

3.采用多元化、灵活化、人性化的课程评价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尝试开展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手段;使用在线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的水平;利用“电子学习档案袋”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电子作品情况,评价其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等。另外,在评价过程中我们更应该体现“人性化”的特点,比如,在对学生作品的过程性评价中,我们要重视“半成品”的评价与任务解决过程中的评价相结合,要及时发现和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做的过程,以评价为引

第19页(共28页)导,重在落实新课标中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培养和能力开发。同时,评价过程中教师也应考虑学生个体的体差异,重视“基础薄弱”的学生,使我们的过程性评价做到有理、有据、有情,真正体现“为了一切学生”的培养目标,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

4.在培训中不断学习

本次培训我既是一名学习者,又作为一名培训者,我主要的培训内容是photoshop教材分析和讨论问题的设计。Photoshop这部分是我们教材中没有的,书中也没有介绍,在接到此任务后,我首先将photoshop所涉及的知识全部罗列出来,因为这部分的教学时间有限,所以在经过认真的思考后,我筛选photoshop中最有用的、典型的、呈现效果明显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并设计出每节课的热身任务、基本任务、拓展任务,经过这部分内容的备课、素材准备,我本人也将photoshop的知识系统地梳理了一遍,使我专业技术又提高了一步。

对于讨论问题的设计,放暑假后我就开始思考这些问题,虽然只要设计四个问题,但我想通过对这四个问题的集中讨论和总结,如果能为老师们总结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样就达到了这次培训的目的。在出好题后,我又征询了多位老师的意见,他们给我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在22日上午,经过分组讨论,各组对这些问题都提出了许多有效地解决方法,经中心组讨论,我利用中午时间以最快速度将这些方法总结成ppt。经过这一活动,我从各校的老师那学到了很多教学及管理方法,感觉受益非浅。

短短的两天培训结束了,虽然为此次培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但我感到我的收获大于付出。

●马超(南京工大附中50中校区)

为期两天的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材(苏科版)培训活动南京初中专场于8月21日-22日在南京市宁海中学分校举行,虽然是利用休息时间,顶着炎热参加了此次活动,但觉得收益匪浅。下面我就围绕此次活动中的几个环节,谈谈本次的体会。

一、新教材的宏观体会

以往拿到书之后一般都是先看书本里面的内容,关心书中讲了什么,通过这

第20页(共28页)次高建君老师的《吃透纲要、领会方向、优化教学》的学习交流,使我真正从另一个层面理解了纲要的重要性,也明白了老师要发展技术思想,提升我们自己的学科眼界,这样才能在不断发展中求生存,立足自我。接着有幸聆听了吴再陵老师的《省编教材解读》报告,从中了解此次新教材的产生背景,教材结构,虽然内容看似比以往容易,但要能真正教好这门学科,需要吃透教材,对教材在必要的地方进行一定的重组,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也能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必修内容的细节发现

在了解了新教材的大概意图之后,此次培训还分别就新教材必修部分进行了具体的教材分析和案例讲解。通过几位老师的具体备课之后,让我知道了在以往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提到了指点。例如:董媛老师的作品评价的教学案例,使我明白了以前教学中经常容易忽略的章节,也可以上的这么精彩,这么吸引学生。对于作品评价这个内容,以往的教材也不是很重点强调,因此在教学环节中往往容易被遗忘,新教材提出了此内容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教学中一个是受老教材的影响,另一个是也没有花很多的时间去钻研如何上,一般都采取了作品展示,老师学生共同点评,这样的缺点是学生也许当时记得这个作品的优缺点,但没有具体付诸行动,也就是还停留在理论的表面,没有转换为自己真正的理解,而董媛老师的这个案例的设计,让学生能从表面的内在,使得学生不仅知道了作品的得失,并且能从他人的评价中,结合自己的观点对作品进行修改,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了作品的评价。

三、选修内容的惊喜

本次活动不仅涉及了必修内容的培训,还针对选修内容作了具体的培训,让我发现选修内容也是如此的出彩。此次选修内容主要涉及了机器人和vb的教学,特别是王静老师的vb 的精彩讲解,让我也觉得原来vb是可以如此的简单。以往谈到vb 别说学生,就连我自己作为老师都觉得枯燥、乏味、要学生基础好才能学好,通过王静老师的详解,使我明白学习vb要定位在Visual(可视化的)、Basic(基础的)、Game(游戏性)、有了这样的定位,学习的第一步就被吸引了,接着就是在讲解中如何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在实际教学中王静老师并没有举那些经典的但是无趣的事例,而是结合学生的特点具体举例,并且能让学生在此基础

第21页(共28页)上能够进行一定的拓展。有了此次的讲座,当时我的心都动了一下,唉,说不定我们学校的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也能行呢。

除了以上的几点具体体会之外,其他老师的精彩发言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通过此次的培训活动,让我明白了不仅新教材可以教的更出彩,其实老教材也可以,只是需要我们放开眼界,多思考,多尝试,那么收获一定会陪伴你的。

●林荫(南京工大附中50中校区)

2008年8月21、22日,我来到南京市宁海中学分校,参加初中信息技术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材的培训。在两天的时间里,我聆听南京市信息技术中心组老师们精心安排的一系列讲座。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点体会:

一、立足信息素养的养成,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

这份纲要明确提出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应致力于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出,是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核心。信息技术素养应该是:“面对实际问题,综合应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标中提出的一系列新的课程理念,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在新学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应深刻体会教材和纲要的重要精神,深刻挖掘教材,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使用信息处理和加工的软件,丰富积累,发展思维,提高人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信息表达、信息加工、信息处理能力。

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信息技术课是学生最喜爱的课,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们应当为学生设置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掌握先进的学习方法,体会学习的愉快!将更多促进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方法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学的愉快,教师教的愉快!培训的时间虽然短,但各位教师的讲解拓宽了我的思路,在新的学年,我将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努力上好每一堂课。

●张锦秋(南京工大附中50中校区)

在开学前,南京市教研室组织了信息技术教师的暑期新教材培训。虽然只有

第22页(共28页)短短两天的时间,内容却囊括了从学科讲座到教学课例、模型演示到教学讨论的多种形式,让参加培训的老师耳目一新,我作为其中一员也收获颇丰。

一、吃透纲要,注重创新

在这次培训中,高建君老师的《吃透纲要、领会方向、优化教学》的讲座给我很多启示。其实我自己平时是很少去关注《纲要》的,觉得虽然其中的内容是很好,但在实际教学中要实现谈何容易。听了讲座后,我从网上下载了《纲要》的文稿,发现再读《纲要》确实又有新的感受。

二、合理解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虽然我在日常教学中也很注重在课堂上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上的探究,但在写教学目标时,哪些是知识与技能的范畴,哪些又属于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常常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描述上的含糊不清。在听完谢伟老师的课例后,通过他对有关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精彩讲解,既呈现了一节课教学设计的思路,又解决了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注新技术,开拓新思路

这次培训留给我最深的感触就是——“新”。从曹书成、郎晓伟老师的讲座到紫光公司机器人的演示,正如曹老师所说:“技术无处不在,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课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信息技术教师更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如何将新技术有效运用于我们的课堂,机器人活动为我们开拓了新的思路。当然,由于每个学校的软硬件条件不尽相同,但这样的尝试为我们如何结合自身特色开设校本课程走出了一条创新实践之路,值得每一位一线教师思考借鉴。

三言两语间不能完整描述我对此次培训的全部感想,很多想法还需要在时间与实践中检验。最后感谢教研室和中心组以及各位讲课老师的辛勤工作,在假期为我们新学年的工作做了这样精彩的铺垫和指导。

●魏然(金陵汇文学校)

因为有同事不能上网,我把网上两天培训的安排抄写在笔记本的扉页上,带给他看。在抄写的过程中,我感受到四个字:“用心良苦”。整个培训,流程非常清晰,从纲要指导、到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计划中的课堂技术讲座,再到每一个

第23页(共28页)学期的教材分析,穿插相应的案例分析。可能正是因为我有备而来的参加培训,所以觉得收获颇多。

首先,培训有条不紊的安排本身,对我组织学校的教研组管理,校本教研是一个启发。第一,管理工作要有主线,围绕主线开展工作。各个学校的计算机教师都不仅仅要教学,还要承担一些教辅工作。我们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不能被动的疲于应付,毫无章法,而要结合学校教学工作这个大动脉,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以校园信息化建设为主线,制定具体的工作流程,各种制度规范。第二,作为一个新建的学校,我们目前只有初一一个年级,我们在教学中,既不能局限于初一本身,也因为只有这一个年级,所以要全身心的投入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第三,校本教研要有理论,有计划,有实践,有记录,只有这样,才能有成效。

其次,培训活动帮助我理清了教材的脉络,现在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上下两册教材清晰的体系结构呈现在我的面前。坦白的说,从人教版突然转成苏科版之初,有许多的不适应,上个学期,自己的教学不是很到位,主题网站之外,仅仅是把flash复习了一下,添加了其中补充的内容。现在即便同样涉及多媒体,我也明白了其中的差别,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我就能贯彻上册以技术处理为侧重点,下册以展示发布为主的思想。

再次,因为新教材涉及的软件比较多,通过对教材基础性,通用性的背景了解,我也能够试着拿捏教学主要环节的轻重浓淡,尽量详略得当,争取让学生做到触类旁通。

最后,两天的培训,我也有两分遗憾,其一是觉得抛出的4个问题,没有得到让我满意的回答,我觉得不是讨论的不够热烈,而是讨论形式本身有问题,建议以后市区的教研活动能够围绕一个问题展开,有意识的同题异构,对比展示。其二是有些老师的案例,因为没有实地听过,感受不是很强烈。比如有些案例分析,我乍听觉得有些幼稚,担心学生笑场,结果旁边的老师告诉我他们听过这节课,效果非常好,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文字再生动,毕竟有它的局限性,如果老师在案例分析中,结合重点特色部分的视频演示,我觉得效果会更好,毕竟同样的话,不同的语气表达,效果是不一样的。

非常感谢市教研室安排这样的活动,希望有更多学习的机会。谢谢!

第24页(共28页)●王万清(金陵汇文学校)

这次信息技术新教材培训主要讲述了:新老教材的对比,新教材的意义,新教材的课程安排,和如何上好新教材大纲内容要求的课程。其中还安排了两个案例供我们学习、参考。

作为一名刚刚踏进教育领域的新教师,有机会参加这样一个培训,我感到非常的兴奋。早在上大学的时候,我参加过教育实习,接触过信息技术的老版教材,也了解了一些新课改的信息。通过这次培训,我加强了对新课改内容和意义的认识,对自己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有了清晰的定位。

当今世界,信息与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学会获取信息、选择信息、加工信息、运用信息,是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对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至关重要的头等大事。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的优越之处就是,更加注重学生的信息观念和信息素养的培育。新教材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待信息的情感和态度。也就是说,在教学目标中应加强情感态度目标的培养。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应该多看教学案例,多听老教师课,努力学习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授课思路,争取尽快进入教师角色。结合本次培训和培训后的反思,我提出以下几点自我要求:

1、了解教学大纲、吃透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载体,也是教师上课的依据,教师应该熟悉教材内容,特别是新教师更应该吃透教材内容。只有把握好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才能备好课,上好课,教好学生。

2、多看教学案例,多听课。别人的优秀成果可以帮助新教师成长,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些宝贵的经验是新教师快速进步的法宝,作为新教师,我会不辞辛苦,认真听其他教师的课,特别是同行的课。

3、课前认真准备,课中力求完美,课后认真反思。作为新教师,我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课时尽量按照我的备课思路实现教学过程,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下课后,认真反思本节课的优秀之处和不足之处。

通过努力实践上面的要求,我相信我会尽快进入教师教色,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

第25页(共28页)

●倪康(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

今年学校开学将是我教师工作的第一年,从大学生转变为金陵汇文学校的老师,虽然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习,但是毕竟实习和正式上班还是大有不同,实习时一开始完全不会上课,完全照搬书本给学生进行讲解,现在想起来当时实习上的课真是一点水准都没有,没有一点创意,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学生也打不起精神,后来师傅指出了我的问题,并告诉我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如何备课,怎么安排课堂教学流程,一堂课的时间教师要讲的少,学生要练的多等等,虽然那段时间改进了不少,但是总体感觉我的实习阶段的教学还远远没有达到一个合格信息技术老师教学的标准。

这次我有幸能到金陵汇文中学工作,并且得到了一个在开学之前的新教材培训的机会,我非常高兴,也非常珍惜。这是我第一次完整的拿到新教材,我也不知道旧教材是什么样,培训时我拿到新教材大体上翻了下,觉得新教材的信息多,技术少,我不知道旧教材是什么样,但是新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新教材灵活,教学空间大,教材没有一步一步的阐述操作步骤,而是把每个重点简明扼要的讲了下,具体怎么操作,那就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动脑筋的了,也正因为如此我看过新教材之后的感受就是新教材的教学难度不小,教学方法灵活了,同时对我们信息技术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于我这样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教师。在第一天的培训中,吴再陵老师对于教材教法的讲解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她所指出的信息技术老师在教学过程容易犯的错误也正是我在实习时候经常犯的错误,例如教案不认真写,课堂枯燥无味,不生动,学生听了要睡觉,教学方法落后,完全照搬书本等等,我听了之后真是觉得不只我一个人,看来很多信息技术老师都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当然吴老师也提出了许多改进的方法,如加强自身修养,开动脑筋,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多听信息技术公开课,吸取其他优秀教师的宝贵经验,提高创新性思维等等。我感觉大有启发,也许我今后可以沿着这样的道路慢慢进步,但是这过程必定非常艰难,需要我不懈的努力才行。后面两位位老师也通过讲解他们的教案实例对教材教法进行了补充,其中董老师的WORD实例就非常有特色,还设计了投票系统,是个非常有创意的设计,学生通过投票对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投票,这难道不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设计

第26页(共28页)吗。我觉得我以后的教学也可以借鉴董老师的方法。

通过培训,我学到了很多。我给自己定了个目标,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慢慢来,争取在我工作的第一年里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信息技术老师。

●颜茜(树人国际学校)

参加这次培训学习,对于我这样刚刚踏进信息技术教育一线的新老师来说,获益颇丰,不仅仅有助于我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把握,我在其中更是收获了很多老教师宝贵的教学经验,这些都值得我不断反思、学习、探究,督促自己不断成长。

培训中,吴再陵老师对新教材高屋建瓴,整体把握,让我明确了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该怎么利用好苏科版这份新教材。同时, 彭昊等老师分部分分析了新教材,使我对新教材的课程时间安排以及教学重难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特别在第二单元“管理计算机”中,提出了可以通过在线演示中国数字科技馆网的电脑组装体验区模块来给学生介绍计算机的组成,我后来去网上仔细看了下,我觉得的确是非常好的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计算机部件的工具。还有很多优秀教师的精彩说课,让我对教学设计方面有了很多的感悟。特别是大家讨论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时,很多老教师都毫不吝啬地把自己多年的宝贵经验倾囊相授,这让我学习到了很多。

这次培训我认为是很有成效的,它帮助教师们明确新教材的“新”之所在,知道了该怎么利用好新教材,同时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教师增加了交流,互换了心得.我想这次培训对每一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都是很有收获的。

●唐江炜(宁海分校)

8月21-22日,省信息技术教材培训在我校报告厅举行。培训活动中,众多专家、老师对新大纲、新教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讨论,对教学提出了多种建议。

高建君老师对新纲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学生“本能—效能—使能—智能”发展方向,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性质进行了总结:“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学习领域作为课程形态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需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在第27页(共28页)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培养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挑战的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

特级教师吴再陵老师结合各种实例,对教材产生的背景、教材结构、教学方法等进行了多角度分析,并将她多年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的提供给广大同行共享。

市学科带头人曹书成老师从变化万千的课堂、技术课堂与课堂技术、课堂中的技术和关注课堂技术等四个方面介绍了课堂教学中的技术,其中提到的情境创设的技术、课堂辅助学习技术、课堂协作交流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的技术等令人受益匪浅。

市中心组的老师们对必修教材进行了深入的教材分析,提供了多种教学建议和教学资源;同时,董媛、肖冬青、谢伟、余晓珺等老师也将自己精心准备的案例与广大教师分享。

通过此次培训活动,使我对新大纲、新教材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上一篇:秘书长会议工作职责下一篇:教师节名言警句精选句子 有关教师节的励志名言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