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协同学习信息素养论文

2022-04-22

[摘要]“互联网+教育”是推动教育变革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互联网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有利于实现区域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但这要求中小学校长要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和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校管理的能力。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研究生协同学习信息素养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研究生协同学习信息素养论文 篇1:

泛在知识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与拓展

摘   要:信息素养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本文在分析泛在知识环境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指出信息素养教育改革是泛在知识环境发展的必然要求,力图构建涵盖新生入馆教育、信息素养通识课、数据库讲座、专题培训和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多层次、多维度、立体化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以期更好地发挥高校图书馆的育人作用。

关键词:泛在知识环境;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必备素养和重要技能。泛在知识环境下,信息资源无所不在的特点让人们充分享受到其带来的好处,但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信息超载、信息不对称和信息焦虑等负面影响。信息素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广泛探索和深入研究。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第一次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他认为:“信息素养是指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能”。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布拉格宣言:走向信息素养社会》(The Prague Declaration),宣言指出,信息素养主要是人们在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等多个方面的能力,强调了信息素养是人们投身信息社会的先决条件[1]。2011年,英国国立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协会(SCONUL)发布新的《信息素养七支柱标准》(The Seven Pillar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为了应对全球化背景下信息素养培养的新问题,该标准建立了信息素养的七大支柱模型,分别为:识别、审视、评估、计划、收集、管理和发布,定义了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应具备的信息素养的核心技能、态度和行为[2]。2015年2月,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正式发布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Higher Education,以下简称《框架》)[3],指出“信息素养”是“对信息的反思性发现,对信息如何产生和评价的理解,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并合理参与学习团体的一系列综合能力”[4]。

2015年12月,我国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对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作出明确规定,高校图书馆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应重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加强信息素质课程体系建设[5]。2016年3月,教育部高校图工委开始组织起草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标准和评价体系”,经过2年多的10余次会议讨论与意见征询,该标准修订稿于2018年6月呈报给高教司[6]。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以及教学研究支持中心,高校图书馆是承担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任务的关键力量,因此,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及研究对我国信息素养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泛在知识环境与信息素养教育

1.泛在知识环境

“泛在知识环境”(Ubiquitous Knowledge Environment)是2003年6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布的著名研究报告《知识在信息中迷失》[7]中提出的新概念。该报告认为,可以将数字图书馆普及所创造的信息环境称为“信息以太”(Information Ether),“Ether”一词有以太、太空、气氛、大气等意思,数字图书馆的未来就是要构建一个“泛在知识环境”的图书馆,如同无所不在的以太一样,成为未来生活、学术研究和教育必不可少的信息基础设施。泛在知识环境是由知识资源、网络基础设施、设备终端和信息用户组成的新一代动态信息系统,系统强调以用户为中心,关注用户行为、用户能力和用户需求,能针对不同用户提供定制化和个性化的知识服务。

“泛在知识环境”也被一些学者翻译为“普遍存在的知识环境”,国内图书馆学界对“泛在知识环境”的研究始于2006年,陈维军、李亚坤在《图书馆杂志》上发表《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图书馆》一文,指出在泛在知识环境下,人们发现、存取、共享和创造知识的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8]。朱强、别立谦等人认为,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都是可存取的,这种新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可以嵌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的这种数字化信息服务是一种智能化的信息系统[9]。因此,图书馆需要摆脱传统物理空间的阵地限制,将服务战线延伸到一切用户所在的地方,在新的知识链中更加注重用户的兴趣和需求,使图书馆服务全方位地融入泛在知识环境。

2.信息素养教育改革是泛在知识环境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生态环境的迅猛发展,泛在知识环境下的信息资源类型是泛在的、信息提供者是泛在的、信息设备是泛在的、用户需求是泛在的、用户行为是泛在的、用户应用也是泛在的。泛在知识环境要求图书馆必须对读者服务内容和方式进行重新定位,加强与用户的交流互动,协同多层次、全方位的资源和人力,提供主动、专业、到身边、到桌面的泛在知识服务。因此,如何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创新,全面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以适应泛在知识环境多样化的情境需求,是泛在知识环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更高要求,也是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工作者不断在思考的问题。
三、泛在知识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与拓展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以一流学科建设和读者需求为导向,构建了涵盖新生入馆教育、信息素养通识课、数据库讲座、专题培训、预约培训和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等多层次、多维度、立体化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1.新生入馆教育

“新生入馆教育”是学校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图书馆组织的普及性的信息素养培训,旨在帮助新生尽快了解并利用好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新生入馆教育”培训时间一般为每年9月至10月,培訓对象为全体本科新生及研究生新生,培训内容简单易懂,主要包括:图书馆概况、馆藏分布与借阅规则、移动图书馆、数据库的检索,以及图书馆提供的咨询、培训、文献传递等服务,力求让新生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图书馆,掌握基础的文献检索知识和信息技能。

2.信息素养通识课

信息素养通识课是高校图书馆面向全校本科生、研究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一般为16或32学时,即1至2学分,课程内容包括信息素养概论、图书馆资源与文献保障体系、中外文数据库的检索及利用、文献管理、论文写作规范、学术道德与学术评价以及信息检索在生活中的应用等。信息素养通识课教学体系完整,教学内容丰富实用,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学术道德规范,增强学生的信息检索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

3.数据库讲座及培训

数据库讲座及专题培训是面向全校师生的普及型教育,为了帮助师生读者提高信息素养,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图书馆资源及服务的利用方法,图书馆会定期举办数据库培训及专题讲座。数据库培训一般由各数据库商培训师主讲,专题培训一般由文献检索课教师或信息专家主讲,课程内容涉及各类学科文献资源检索、电子图书使用指南、全文型数据库的检索与利用、事实型数据库资源检索及使用、外文学术资源荐购指南、如何获取校外文献资源、文献管理软件的使用、如何利用图书馆多媒体资源学习外语、Word论文排版技巧及硕博论文网上提交系统的使用、Excel表格和PowerPoint的制作、数码的魅力Photoshop与数码照片的处理、大学生活与图书馆等等。

4.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拓展——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

总体上看,新生入馆教育、信息素养通识课、数据库讲座及培训这三种形式的信息素养教育已经覆盖了新生、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等不同层次的读者群体,虽然课程内容丰富、教学体系完整,但笔者发现,在不同信息素养水平读者的教学和实践中还是出现了诸多问题和不足。

(1)新生入馆教育的受众为刚入校的大一新生,虽然他们对图书馆丰富的学术资源充满向往和渴望,但他们信息意识薄弱、信息技能不强,而这些知识和技能无法在一次新生培训课里让他们全部吸收。

(2)信息素养通识课的受众最广,覆盖全校各年级学生,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一般由图书馆文献检索课教研室制定,教学内容覆盖面广,可以让读者接受较为完整的信息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基本信息技能,但在实践中许多学生在完成常规的课程后,面对具体的研究课题或检索任务时仍然会感到茫然,在海量信息资源中无法快速定位自己所需的信息,或无法正确地评估信息的价值。

(3)数据库讲座和专题培训的受众较为分散,他们关注讲座中单个数据库的特色资源和利用方法,但他们信息素养水平差异较大,受教学形式所限制,信息素养教育无法以连续性的方式融入日常学习和科研中。

由此可见,以上这三种教学目的、内容、形式等各异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泛在知识环境下读者个性化、多元化的情境需求,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应根据不同受众的信息素养水平、知识需求和学术情境来设计更为契合的信息素养教学方案,而能将信息素养与学术研究、专业学习、应用情境相融合的最佳教学实践模式就是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

作为常规信息素养教育的拓展,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主体不再是图书馆,而是由教师、学习者、馆员来共同承担。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根据学习者个性化的信息需求,由教师与馆员共同制定课程方案、合作开展教学实践,在专业课教学体系中融入信息素养教育,使学习者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信息技能。目前,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已经成为众多高校图书馆提供泛在知识服务的主要途径[10]。
四、泛在知识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

1.重视馆员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信息素养教育师资力量

高校图书馆馆员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关键角色,信息素养教学团队的教师素质是影响信息素养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图书馆应该重视馆员人才队伍的建设,大力培养信息素养教育师资力量,优化信息素养教学团队配置,形成学科背景多元化、资历及年龄层次化、专兼职结合的教学队伍。同时,馆员也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学习研究,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服务能力,从而提高信息素养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2.重视用户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泛在知识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的多样化使得信息的获取方式、信息的交流方式和信息存储的载体都随之发生了改变,同时社会对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人才培养目标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图书馆应重视学习者普遍关注和关心的热点问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学术情境来确定个性化的信息素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激发学习者深层次的学习兴趣,从而全面提升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增强信息素养教育的针对性、层次性、时效性和主动性。

3.重视教学模式创新,助力“双一流”建设与发展

泛在知识环境赋予了馆员新的角色,除了提供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馆员通过嵌入式服务模式支持教学和学术研究全过程,从而建立起图书馆与用户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校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和创新,鼓励教师利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创新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实践,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馆员将作为信息专家参与学校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发展。
五、结束语

在当今“互联网+”的浪潮中,“智慧城市”、“智慧校园”和“智慧图书馆”建设打造了更加智能、移动、互联的泛在知识环境,信息无所不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能较好地发现、辨别,合理合法地获取、使用和创造信息,将成为人们的基本生存之道。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担负着教育与服务的双重职能,有责任在大学生进入社会前对他们进行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本文力图构建以读者需求为核心的多层次、多形式、多维立体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创新泛在知识环境下的知识服务模式,从而更好地发挥高校图书馆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平,曾晓牧.面向信息素养论纲[J].图书馆论坛,2005(4):8-11,106.

[2]刘亭亭.英国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

[3]ACRL.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higher education[EB/OL].http://www.ala.org/acrl/standards/ilframework.

[4]韩丽风,王茜,李津,管翠中,郭兰芳,王媛.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33(6):118-126.

[5]教高[2015]14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的通知[Z].

[6]王宇,吴瑾.新时代信息素养教育的演进与创新——2018年全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研讨会综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8,36(6):21-27.

[7]Chatham,MA.Knowledge Lost In Information[R/OL].http://www.digitalpreservation.gov/news/2004/knowledge_lost_report200405.pdf.

[8]陈维军,李亚坤.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图书馆[J].图书馆杂志,2006(9):3-6.

[9]朱强,別立谦,姚晓霞,朱本军,刘兹恒.面向泛在信息社会的国家战略及图书馆对策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33(1):28-33.

[10]谢守美,赵文军.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教育的新途径[J].情报资料工作,2012(1):108-111.

(编辑:王晓明)

作者:王中婧

研究生协同学习信息素养论文 篇2:

教育均衡视域下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提升研究

[摘   要] “互联网+教育”是推动教育变革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互联网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有利于实现区域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但这要求中小学校长要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和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校管理的能力。开展相关培训是提升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的一种有效方式,基于对 “三区三州”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的调查分析,通过基于设计的研究活动,开展云南怒江州、四川凉山州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提升研究。遵循可适性、设计性、调节性和总结性原则,构建了中小校长信息素养提升模式整体架构,以期为今后的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提升培训提供参考,助力区域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 三区三州; 中小学校长; 信息素养; 教育均衡

[

[作者简介] 田阳(1988—),男,黑龙江勃利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互联网教育应用、学习与社会交互研究。E-mail:tianyang001@yeah.net。

一、引   言

国家高度重视“三区三州”的教育发展,《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专门提出针对“三区三州”的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实现“互联网+”条件下的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缓解教育数字鸿沟问题,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1]。有研究证明,促进信息素养提升是有效缓解数字鸿沟的方式之一[2]。中小学校长是学校里的领导者、表率者、决策者,在学校的管理和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让校长在思想层面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推动学校改革、建设、发展等层面的积极作用,以及在信息化建設行动上意识到哪些技术是必需的、哪些技术是辅助的、哪些技术是可有可无的,从而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各项学校教育管理工作。通过调研走访“三区三州”中小学,摸底校长和教师的信息素养基本情况,开展基于设计的研究,总结针对“三区三州”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的提升方法,以期中小学校长能在今后的学校工作中让信息技术发挥它的优势,使信息技术成为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有力推手。

二、“三区三州”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的评价与提升模式设计

(一)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是1974年美国前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 Zurkowski)公开提出的,并将其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 [3]。这一概念得到了图书情报学界的重视,美国图书馆协会于1989年重新定义了信息素养的概念,“信息素养是个体必须能够充分地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有能力去有效地发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4]。信息素养包含知识和技能[5]。因此,信息素养即为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要求个体在伦理道德框架下有意识地基于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相关的知识,实现能力的提升。

信息素养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对于教育领域的管理者尤为重要。中小学校长负责行政管理、教师培训、学校建设等重要责任,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因此,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不仅要体现出信息素养应有的维度(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安全),还要体现出教育信息化领导力,这对中小学校长自身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三区三州”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评价方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十分重视信息素养这一议题,于2003年和2005年分别发布了《布拉格宣言》和《亚历山大宣言》,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一种人类应具有的能力,即运用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效益、信息协作、信息免疫八种能力[6]。北美地区的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美国学校图书馆员协会、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美国高等教育图书研究协会等近年来先后制定了信息素养的评价框架和标准[7]。综合来看,他们主要关注信息知识、信息评价、信息获取、信息使用、信息管理、信息交流、信息创造、信息意识、信息伦理、信息需求十个方面。基于此,本研究将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归纳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安全、信息化领导力五个方面(如图1所示)。

研究团队对“三区三州”中的云南省怒江州、四川省凉山州的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情况做了调研,向接受培训的中小学校长发放调研问卷。组织九位专家基于信息素养的五个评价模块对中小学校长填写的问卷进行评价打分,最终将九位专家的平均分作为这两个地区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基本现状的反映(见表1)。通过调研发现,这两个地区的中小学校长获取信息(教育信息化)的渠道主要是电视媒体、参加培训、社交网络、图书报纸等。从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各维度得分情况看,信息意识和信息安全方面较高,信息能力和信息化领导力相对薄弱,信息知识情况较为复杂,尤其是整合分析和创新应用表现不足。综上所述,“三区三州”中小学校长在信息知识、信息化领导力、信息能力三个方面表现欠佳,主要体现在分析整合、创新应用、信息表达、组织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这些方面有待提升。

      (三)“三区三州”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提升模式初步设计

中小学校长本身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但是他们在运用、管控、调节信息素养方面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会给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管理成效带来影响。培训能在短期内促进中小学校长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和对技术理念的深度理解[8]。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提升培训应注重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两个方面,这是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经验[9]。培训过程一般为培训前调研基本情况、设计培训方案、按照培训目标实施培训方案、进行总结和评价[10]。

考虑到区域的差异性,“三区三州”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培训的前期评估、制订方案、培训实施、总结与反馈等环节均不能照搬传统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重新设计,并且应结合当前教育信息化2.0的基本要求。在前期评估环节,用问卷测试和专家评价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测试,及时发现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的差异性和存在的不足。结合前期调研,云南省怒江州和四川省凉山州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中的信息知识、信息化领导力、信息能力相对薄弱,有待提升。本次培训设计将针对这些方面进行强化设计,如在专家授课和互动过程中增加这些方面的知识与训练。

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培训采用混合学习模式(如图2所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升学习成效[11]。线上培训采用直播和社会交互促进学习,线下培训主要是通过有针对性的选聘专家授课和培训后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针对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活动设计、分组设计,改进评价方式,促进有成效的学习。在实施过程中,打破传统培训中单纯讲授和仅有现场互动的模式,改为线上、线下互动相融合,配套班主任、专职辅导员、助教、各小组组长共同组织培训活动,在线上、线下两个课堂交替的过程中,把全体培训学员、教师、班主任、专职辅导员、助教均纳入群组中进行沟通与互动。群组建设主要分为主社群和分群组两个部分,主社群主要进行启发调动、案例分享、资源分享等活动,分群组主要进行情感调节、协作任务、社会交往等活动。总结与反馈方面,主要进行培训过程分析,并在各小组汇报的时候采用专家点评的方式强化学习结果,并要求学习者提交学习心得,以及填写满意度调查问卷。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基于设计的研究是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分析、设计、开发和实施的迭代与修订,指导具体的实践,开展相关研究工作[12]。基于设计的研究能有效实现模式的提炼和方法的形成,这种研究是基于实践活动而进行的,可操作性较强[13]。通过对基于调查的设计方案进行实践应用,不断分析应用过程中的问题,逐步迭代和修改,最终形成一个可行性较强的模式或方法[14]。

(二)评价方法

两次培训分别由云南省怒江州和四川省凉山州教育局选派来自州、县、乡镇、村的中小学校长参加现场培训。

为接受培训的校长们布置培训作业,题目为“信息化如何促进学校发展”,要求作业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并制作 PPT 展示成果。汇报的PPT内容包括概念辨析、背景分析、SWOT分析、信息化价值和意义、信息化促进学校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路径等。各小组进行现场汇报,每个小组汇报时间不超过5 分钟。所有作业由专家进行点评和指导。

根据前期调研情况,在研究过程中将两个地区的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水平标准化后,认为存在趋同倾向,这有利于后面的培训设计和研究的有效进行。研究过程分为两次迭代,分别实施了前期评估、制订方案、培训实施、总结与反馈等环节。

根据培训内容和培训目标要求,设计了专门针对分组汇报的评价量表(见表2),由评审专家进行打分,然后根据评价结果评估此次培训的效果,并根据此前提出的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评价指标(如图1所示)评价中小学校长的信息素养提升情况。

四、研究的实施与模式修订

(一)第一轮组织与实施

1. 培训设计与实施

培训共设计了七个主题,分别对应信息化领导力、信息能力、信息安全、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五个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的维度,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两次强化学习以及作业辅导。其中,两次强化学习采用线上授课模式,由专家、助教、专职辅导员共同组织。

本轮培训活动总共对120名中小学校长进行了授课,分成15个小组,每组8人。整个培训活动为期4天,每天涉及两个主题和培训后作业辅导,中小学校长均全程参加学习。

2. 总结反馈

在满意度调查过程中,中小学校长认为本次培训给他们带来了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有利于帮助他们今后开展教育信息化相关工作。从中小学校长的学习心得可以看出,他们认为使用信息技术能有效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相关工作的开展、有必要革新教学观念、要有接受新事物的心态等(如图3所示)。

      根据培训收集到的作業和学习心得,聘请相关专家对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进行了评价,整体来看,培训后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各维度得分比培训前得分均有所上升,信息化领导力的平均分为76.9,信息能力平均分为79.7,信息安全平均分85.6,信息意识平均分为83.1,信息知识平均分为69.6。其中,信息安全和信息意识的得分上升幅度不大,属于略微上升;信息化领导力、信息能力、信息知识三个方面的得分提升相对较多。信息化领导力方面,组织建设和执行管理得分较低;信息能力方面,信息表达和终身学习均得分较低;信息知识方面,分析整合和创新应用得分较低。本轮培训共有15个小组参与,并由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由专家对小组作业进行点评和评分。培训后,各小组的基础知识得分较高,创新应用得分最低,信息技术使用方面得分居中。

3. 培训模式修订

经过第一轮培训后,中小学校长的信息素养在信息化领导力、信息能力、信息知识方面都有提升,而信息安全和信息意识提升不大,这符合预期要求。前期调研过程中,发现信息化领导力、信息能力、信息知识三个方面较为薄弱,于是在制订方案的时候,过多地强调了薄弱环节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发现,前期调研如果能将需求调研和素养测评更细化一些,会对后面的方案制订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评价,培训过程中主社群和分群组不存在较为强烈的互动关系,但是两个社群都发挥了作用,并能促进各小组有效协同,因此,需要纠正主社群和分群组的关系。

(二)第二轮组织与实施

1. 培训设计与实施

本轮培训共设置了五个主题,分别对应信息化领导力、信息能力、信息安全、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五个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维度,并设计了作业辅导。本轮取消了强化学习模块,实际是将其融合到了作业辅导当中。针对学习者信息素养中得分较高的部分,采用灵活的线上培训模式。

本轮培训活动总共对120名中小学校长进行了授课,分成12个小组。整个培训活动为期3天,中小学校长均能全程参加学习。

2. 总结反馈

对本轮培训的中小学校长学习心得进行词频分析(如图4所示),从学习心得可以看出,他们认为使用信息技术是现代化教学的必然、信息技术能促进他们在学校管理和教学观念上发生变化、有利于实现对学习资源的整合等。

      第二轮培训的调查材料和学习心得经过专家评审打分,信息化领导力的平均分为77.4,信息能力平均分为79.4,信息安全平均分85.9,信息意识平均分为83.5,信息知识平均分为70.3。其中,信息化领导力、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安全得分均略微提升,各维度下的具体指标有略微变化。本轮培训共有12个小组参与,由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专家对小组作业进行点评和评分。经过培训后,各小组的创新应用和信息技术应用两个维度得分提升较大。

3. 培训模式修订

经过第一轮培训后的修改,培训模式在第二轮培训过程中基本稳定,该模式能对信息化领导力、信息能力、信息知识起到有效的提升作用,促进中小学校长在沟通交流、执行管理、信息表达、终身学习、分析整合等方面取得较大进步。尤其是在第二轮小组汇报过程中,各小组的信息化表达、分析整合、终身学习方面等都得到了提升,表现出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并能有效地运用基础知识解决信息化教学管理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第二轮培训尝试,模式基本稳定,并能在培训过程中发挥出预期的效果。

五、“三区三州”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提升模式的提出

中小学校长是基础教育阶段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培训手段以及常态化的沟通交流和经验共享,是未来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提升的主要方式之一。“三区三州”的区域地理位置特殊且少数民族居多,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提升是一个复杂工程,需要多方参与、多方协调、多角度思考来促进他们的信息素养提升。培训不仅要依托政府的政策支持,还要多种社会力量的参与方能施行。

(一)“三区三州”中小校长信息素养提升模式应遵循的原則

“三区三州”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提升培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前期评估到总结反馈,整个流程都有着内在运行机理和可遵循的原则。

1. 可适性原则

可适性原则强调培训工作能良好地匹配培训对象的需求和能力,以及符合“三区三州”的实际情况。应调研当地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民族、地理等综合因素进行分析,判断当地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提升的可能路径和影响因素。“三区三州”是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地区,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差异较大,通过调研分析和测评,以及相关专家评估,才能判断具体情况。因此,组织专家进行调研,通过问卷和访谈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当地中小学的发展情况,以及校长的背景、信息素养水平,对当地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提升需求进行研判,结合专家组的评估意见制订当地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提升的可能路径和方式。

2. 设计性原则

设计性原则强调针对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培训的组织、课程开发、专家选聘、社会交互、网络直播、学习评价等模块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确保培训一方面能够发挥功效,达到预期目标,另一方面具有美学特征,体现出较强的舒适性。组织好一次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培训,必须有着完备的方案和先进的培训理念,尤其是“三区三州”地区情况较为复杂,信息化水平与其他地区存在差异,同一区域内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能获取的资源相对较少。设计方案时,一方面要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开展信息素养培训,另一方面要给当地教育信息化建设带来新的技术和理念,这就要求通过适切的设计将新技术、新理念以培训的形式巧妙地让中小学校长内化吸收。

3. 调节性原则

调节性原则强调在培训过程中应对突发情况和此前未预见的情况时,能根据内部组织协调和可控变量调节相关主体关系,以达到预期目标。“三区三州”有着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特征,这给组织培训带来一定挑战,尊重当地文化和民族习俗也成了培训实施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培训的实施有着多变性。培训实施是依托于网络技术和现场培训进行的,事先的预案设计和调节方式有利于更好地完成培训。

4. 总结性原则

总结性原则强调对培训本身和被培训者的培训习得进行评价。培训的总结和反馈是保证培训有效进行的基础。通过总结培训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有利于今后开展相关培训,也有利于常态化服务“三区三州”中小学校长的信息素养提升。通过中小学校长的学习心得分析,有利于持续推进培训质量的提升。

(二)“三区三州”中小校长信息素养提升模式整体架构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是符合“三区三州”教育实情的,这些地区由于师资资源不足,已经尝试开展“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探索,并在一些中小学进行了尝试[15]。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提升模式主要根据相关设计理念和原则,在前期评估、制订方案、培训实施、总结反馈四个方面都做了深入的思考。

通过两轮迭代,提升模式做了相应的调整(如图5所示)。前期评估是确保培训能顺利进行的第一步,主要进行需求调研、能力测评、专家评价,通过系列的活动来评估采用什么办法支持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培训的进行。制订方案,本模式采用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线上培训过程中的在线直播直接连接最优质的资源,并鼓励中小学校长进行广泛的社会交互活动;线下培训由于受地理、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专家选聘是第一要务,要确保培训的有效性、切题性,此外线下培训时间短、授课内容多,组织作业辅导是一种有效促进学习的方式。培训实施注重群组互动,通过构建主社群和分群组,促进线上、线下两个课堂的有效交互和融合,并安排好班主任、助教、专职辅导员、小组长积极组织交流互动,邀请授课专家入群交流。通过构建社群,有利于实现培训后常态化的交流沟通和经验分享。总结反馈,过程性分析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通过专家点评小组汇报,综合评估中小学校长的学习心得和满意度调查,及时找到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指导,帮助中小学校长快速提升。

      中小學校长信息素养提升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可持续的、稳定的社群供给信息素养提升的资源可作为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提升的一种途径。他们通过社群与专家、学习者等进行交流和经验分享,有利于启发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案例和资源分享。此外,社群的建立能有利于帮助中小学校长获取社会交互的渠道,以及进行与信息素养有关的情感互动。线下授课更多的是带给他们理念和方法,而长期的网络社群交互有利于中小学校长逐渐提升其信息素养。

本研究尝试通过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探究“三区三州”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提升模式,经历两轮培训后,该模式得到了一定的迭代,并发挥了初步效用。由于信息素养是由多个维度组成的,其中,信息化领导力和信息知识更不是短期所能获得的,需要经过长期持续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得到明显的提升。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尝试构建社群,通过持续的学习资源供给和经验交流及定期研讨,以期促进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的提升。

六、结   语

“三区三州”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提升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议题,需投入更多的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短期培训活动,以及以网络社群的形式建立学习者之间长期交流的机制,形成分享经验、分享资源、分享案例的学习共同体,定期组织中小学校长召开信息素养提升研讨会,均有利于促进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EB/OL].(2018-04-13)[2018-04-1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2] 冯仰存,任友群.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教育扶智:消除三层鸿沟,阻断贫困传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之三[J].远程教育杂志,2018,36(4):20-26.

[3] 张倩苇.信息素养与成人教育培训[J].开放教育研究,2000(5):30-33.

[4] 罗玛,王祖浩.基于ISM与AHP的学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4):5-11,25.

[5] CHARLES R,MC CLURE.Network literacy:a role for libraries?[J].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1994(3):115-125.

[6] 钟志贤.终身学习:信息素养的内涵、演进与标准[J].中国远程教育,2013(8):21-29,95.

[7] 李毅,何莎薇,邱兰欢,等.北美地区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现状及其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8(8):67-72.

[8] 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20-21.

[9] 褚宏启.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改革路径[J].教师教育研究,2009,21(6):41-46.

[10] 林森.中小学校长培训“案例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07(5):93-96.

[11] 田阳,杜静,黄荣怀.面向混合学习的学习与社交协同策略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5):8-14.

[12] WANG F,HANNAFIN M J. Design-base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enhanced learning environments[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2005,53(4):5-23,7.

[13] 郑旭东,杨九民.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论创新的艰难之旅——安·布朗和阿伦·柯林斯的贡献及“基于设计的研究”的缘起、内涵与挑战[J].开放教育研究,2009,15(1):54-59.

[14] 俞树煜,聂胜欣,王国华.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在线学习活动设计:一项基于设计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10):49-56.

[15] 王继新,施枫,吴秀圆.“互联网+”教学点:新城镇化进程中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6(1):86-94.

[

[

作者:田阳 徐晶晶 童莉莉 黄荣怀

研究生协同学习信息素养论文 篇3: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信息素养教育平台设计探讨

摘要:通过调研“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网站与微信公众号的信息素养教育平台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可借鉴的实践经验。针对问题,提出基于微信公众号的信息素养教育平台设计,该设计通过统一身份认证登录,首次测试分为四个水平层次,以水平升级测试的逐层升级模式,结合交流群、协同创新、打卡点赞、评论、视频及实时咨询指导等,以便于读者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有效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信息素养教育;平台设计

信息时代,信息素养是每个人的必备素质,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一直将信息素养教育作为图书馆的工作重点之一。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方式主要是通过设置线下文献检索课程、开展培训讲座及新生入馆教育等,而线上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却一直未受到明显的重视,特别是以微信公众号为主的信息素养教育平台。由于大学生读者对传统的线下线上传统教育模式和内容缺乏兴趣,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不高,因此,针对传统信息素养教育方式与内容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目前,大部分国内高校图书馆均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并以此作为宣传资源和服务的主要媒体渠道。图书馆开发基于微信公众号的信息素养教育平台,能有效适应时代的需求,便于读者利用碎片化时间,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为了更好地设计基于微信公众号的信息素养教育平台,本文以代表着国内高校发展水平的42所“双一流”大学图书馆为调研对象,调研其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内容,归纳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及可供借鉴的经验,再结合相关文献分析,提出以微信公众号为主的信息素养教育平台设计,为高校图书馆提高基于微信公众号的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建设质量提供参考。

1调研对象与方法

笔者于2020年7月逐一访问了42所“双一流”大学的图书馆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统计与信息素养相关的栏目及其包含的模块内容。针对调研对象网站的栏目及其包含的模块不同名称但实质内容相同的均用统一名称来表示,例如:(1)网站中涉及到的教学支持、教学与培训、读者培训、学习&研究支持等统一称为“教学与培训”;(2)网站中涉及到的新生专栏、入馆教育、新读者教育等人馆教育相关内容统一称为“新生专栏”;(3)各种命名的小图微课、微课堂等内容统称为“微视频”。

2调研结果及分析

2.1网站中与信息素养教育相关的名称及其所在位置

42所“双一流”大学图书馆网站中,与提升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相关的模块主要是以“教学与培训”“信息素养教育”名称来命名,其中以“教学与培训”来命名的高校图书馆有33所,仅有9所是以“信息素养教育”命名。这些相关模块大部分在图书馆网站首页“服务”栏目下以二级类目的方式展示;其中,仅有1所高校图书馆以专题网站方式命名为“信息素养教育平台”,以一级类目展示在图书馆首页界面靠下方的位置。

可见,调研的高校图书馆网站中几乎没有信息素养教育专题栏目,与信息素养教育相关的栏目大部分设置在二级类目及以下的模塊中,不易被读者发现,难于找到;而且,相关模块的命名很少以“信息素养教育”名称命名,难于体现提升读者信息素养的设计理念,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高校图书馆虽然可能在线下重视提升读者信息素养并做了大量工作,但在网站设计上却未能明显突出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以及读者使用的便捷性,未考虑到相关资源长期保存及教育使用的可持续性发展。

2.2网站中与信息素养教育相关的栏目及内容

调研的高校图书馆网站中,唯一专题网站命名的重庆大学“信息素养教育平台”设置IP访问限制,笔者无法获知其具体栏目内容;清华大学图书馆建设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园地”,2015年4月后再未更新信息,但图书馆网站中“服务”栏目的“教学与培训”模块与信息素养相关。其他41所高校中,与信息素养教育相关的栏目主要下设读者培训、文献检索课、新生专栏等常规模块。

读者培训主要以图书馆自办讲座、邀请专家、学科服务培训、预约培训及数据库商主办的线上讲座为主,大部分高校仅将讲座具体时间、讲座简介及讲座PPT/PDF等信息挂在网上,只有北京师范大学的讲座信息是以点击次数、投票次数、点赞次数等作为引导读者学习的关键要素。

对于文献检索课模块,大部分高校仅从师资队伍、教学大纲(简单版)、课程简介及开设班次等方式展现,少数高校附教学课件及完整的教学大纲,而且限校内用户访问;仅有少数高校图书馆开设的信息素养相关课程为国家精品课程,在相应模块下附其链接。复旦大学图书馆“服务”栏目下的“信息素养教学”模块内容丰富,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嵌入的市级精品课程“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专题网站内容更值得借鉴。此网站除了常规信息外,还包括课堂实录、习题及试卷;其中,课堂实录包括视频课件、讨论课视频、实习题库和案例资源库,每一模块下的内容通过视频或PDF的形式详细展示资源获取方式和检索策略;习题及试卷包括实习题库、考核试卷和试卷案例,但仅附选择题答案,而且该网站上大部分资源自2018年后未再及时更新;该网站的“培训讲座”是难得的以视频形式为主的培训讲座模块,但却未作为“信息素养教学”模块下设内容,而是与其平行模块。

除了上述常规模块外,有12所高校图书馆将自制的微视频作为与信息素养相关栏目下的模块之一。复旦大学还设置了“信息素养慕课”“标准及规范”模块,其中的“标准及规范”主要是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学位论文规范等。北京大学图书馆除了与信息素养教育相关的常规模块外,还设置了“信息素养能力评测”和“信息素养手机游戏”,以此方式激发读者兴趣。

2.3微信公众号中与信息素养教育相关的菜单及内容

查找各高校图书馆网站过程中,未发现有设置单独的信息素养教育相关APP,查找其微信公众号,发现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将与信息素养相关的培训讲座和新生专栏嵌入公众号一级菜单下的二级菜单及其以下的菜单,少数高校图书馆将自制微视频嵌入在内,可能原因是有的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是订阅号,不同于服务号的较多服务功能,也可能是还未重视移动服务环境下的信息素养教育。几乎很少高校图书馆将以“信息素养”命名的专题内容嵌入微信公众号中供读者随时随地学习;而且即使有信息素养命名的菜单,但内容不够丰富,大部分以推文形式推广,很少以视频等其他媒体形式宣传;这些相关菜单大部分层层套嵌,通常在二级菜单及其以下的菜单中,难于被读者发现。

除此之外,微信公众号设置的菜单中比较特别的几所高校图书馆如下:北京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中在“馆藏资源”菜单下设置了以一系列推文形式为主的“资源利用案例”模块,有众多历史人文方面的教育信息。唯一的一所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中“资源”菜单下设以“信息素养”命名的模块就是北京师范大学,分为“系列讲座”和“小图微课”;其中,系列讲座主要说明网站上讲座的具体操作说明,小图微课以微信推文的方式设置一系列微课程。复旦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中“服务”菜单下以“学科服务”命名的相关模块内容丰富,进入后,有“信息素养课程”和“培训讲座”等模块;其中,“信息素养课程”模块同图书馆网站网页内容相同,但遗憾的是进入具体模块内容后部分教学视频无法打开,可能是因为以网站为主的设计理念,未考虑到手机微信公众号使用的兼容问题;“培训讲座”中除了常规的讲座日常安排外,每个讲座信息下大部分是讲座的微视频,少数为PDF培训课件。

3调研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双一流大学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的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无论是网站还是微信公众号,几乎未有信息素养教育专题平台,仅有1所高校图书馆设有一级类目的专题栏目,却位于图书馆首页靠下方不明显的位置,而且与信息素养教育相关的模块命名不统一;(2)与信息素养教育相关的模块通常设置在二级及以下类目,难于被读者发现;(3)与信息素养教育相关的常规模块主要是培训、教学课程及新生专栏等,这些模块几乎以文字信息为主,视频内容很少,内容不够丰富全面,更新不及时,缺少互动交流、收藏、订阅、自学测试、实时指导咨询等个性化模块;(4)微信公众号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块更少,仅在微信公众号嵌入常规模块,即使有网站页面做的较好的高校,仅将网页嵌入到微信公众号中但未注重其兼容问题。

进一步文献调研发现,最新的一篇文献是邵玉河调研42所双一流大学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存在问题,与本文发现的问题角度不同,相应策略中提到应重视移动端教育,如手机利用微信公众号等,但仅阐述了重视的意义,未有明确的设计内容;王莲对比分析中美开放式信息素质教育网站,从宣传、发挥优势、强化自测等方面提出网站建设的建议。以上文献主要是调研网站后通过存在问题提出教育平台相关的对策和建议,而具体如何设计平台框架却未涉及到。关于平台框架设计的文献主要有以下几篇:高洁、李琛等人分别调研天津市和安徽省高校图书馆,提出联盟开展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的构想,框架设计主要是四个栏目,针对图书馆网站,而网站是否兼容手机微信公众号的访问却未提到,平台设计内容还不够全面丰富,而且真正实施高效联盟还有一定的困难;赵雅萍等提出主要从5个栏目设计信息素养网络教育平台框架,这篇文献时间较久,设计栏目内容仍不够全面丰富,而且也是考虑的图书馆网站,个性化功能还未全面设计。调研相关文献,除了邵玉河发表在《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年第4期的文献外,其他相关文献均时间较久,设计内容不够全面,个性化功能不强,而且均以网站为主,静态网站设计内容较多。

4基于微信公众号的信息素养教育平台设计方案

在借鉴调研高校相关经验和文献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以微信公众号为主的逐层升级模式的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其设计方案框架如图1:

4.1建设位置及使用群体

首先,信息素养教育平台主要建立在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一级类目中,而且直接命名为“信息素养”,以便读者能快速找到。点击进入后,即弹出强制注册登录对话框,用户使用校园统一身份认证账号注册登录,否则无法进行下一步,下一步测试用户的信息素养水平,以便对应不同层次的群体设置不同程度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同时也为了保护平台建设中的相关知识产权、使用户不受IP限制随时随地使用,并且可以方便使用平台的个性化功能(如我的错题集、订阅、收藏、学习历史记录、互动分享及评论点赞等功能)。下一步“测试”,用户通过简单的10道题,可以初步确定其信息素养水平是否为初级,若题目全对,再通过20道题,确定用户是中级、高级还是专业水平。若用户通过学习后,可通过栏目8“练习及自测”中的“水平升级测试”,即可进入下一水平的界面学习。

4.2平台模块及功能

根据测试的用户信息素养水平进入不同层次的平台首页,每个层次的平台首页一般设置相同的10个一级菜单栏目,栏目下设不同的二级类目模块,如图1显示的是所有模块,不同主要体现在图1中栏目1-8下的二级及三级类目。对于不同层次水平的用户群体,页面模块和内容会设置不同程度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涉及到的内容从信息素养基础知识教育、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初步认识到课题申报再到不同学科专业领域前沿等信息指导教育,如表1。

例如,栏目1新读者专栏主要在初级和中级水平中设置,而高级和专业水平不再设置此栏目。栏目2微课堂的内容也会根据表1的不同水平放置不同微视频内容。栏目3信息素养课程会根据不同水平开设不同的班次和内容授课,包括平台上放置不同层次内容的课堂实录和习题内容,此课程内容主要针对中级、高级和专业水平用户,专业水平涉及到具体学科领域的前沿和发展前景等信息分析,课题申报、论文投稿、潜在合作者及学科及个人科研分析等;“慕课”模块也主要放置与信息素养、计算机常规办公、学术等软件相关的慕课,主要针对中级及其以上用户。栏目4培训讲座下的二级类目①②④⑤内容主要针对初级和中级水平的用户,③⑥⑦讲座内容主要针对高级和专业水平用户,每个讲座现场录制视频,挂在相应讲座中。栏目5活动大赛的校级及在线信息检索等大赛主要针对初级和中级水平的用户,如学校每年举办的信息素养大赛,包括赛前培训指导和个人赛、团体决赛等过程;而省级和全国等活动大赛主要针对高级和专业水平用户,可以提供相关信息指导,例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SRT申报;同时这些活动大赛的优秀案例及参会具体案例视频会同步挂在相应模块内容中,作为平台案例和视频教育的持续性补充资源。

栏目9和10为平台功能模块,通常针对不同层次提供一样的功能,而且每个模块里的具体内容均设置点赞、评论和浏览次数等功能。例如,可以针对喜欢的微视频、讲座视频或大赛视频下方点赞和评论,并且根据浏览次数多少指引用户访问更受欢迎的内容。每个层次的自建交流群和协同创新内容,可以鼓励团队或课题成员协同申报课题或参与创作大赛相关作品等,以活跃平台内容。这些功能模块均需要实时的咨询指导和随时更新的相关视频或在线指导咨询,因此平台最下方或者边栏设置实时咨询功能,还需要后台配备3-5位专业的以学科服务为基础的馆员,甚至关于专业水平的教育可以联系相关学院老師作为兼职工作在线教育或以微视频形式指导。

一个静态的平台是无法持续吸引用户使用的,为了保证页面的动态效果及实时更新平台内容,在页面上方设置了与信息素养相关的新闻和活动信息,同时平台实时更新的内容也会展示在上方图片滚动模块中。

5结语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借鉴调研高校的相关经验及学者发表的文献,本文设计了基于微信公众号的逐层升级模式的信息素养教育平台。该平台突出个性化功能,以使读者利用碎片化时间潜移默化的有效提升信息素养,而且类似游戏打卡升级模式和动态的界面内容更能迎合读者喜好,更有利于图书馆引导读者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希望能为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和设计思路。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的优势,以读者兴趣为出发点,建设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并定期维护与更新,以保证线上线下的信息素养教育持续性发展。

作者简介:刘琳(1987-),女,硕士,山东农业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电子资源采购、信息素养教育培训。

贾裕娇(1982-),女,博士,山东农业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信息素养教育培训、学科服务。

(收稿日期:2020-09-30责任编辑:孙炜)

作者:刘琳 贾裕娇

上一篇:实践性教学与公共教育学论文下一篇:规划与施工中的园林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