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信息技术课堂

2024-05-03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信息技术课堂(精选11篇)

篇1: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信息技术课堂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

摘 要: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的发展主流,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成为每一个人生活和学习必备的技能。信息技术课程也是素质教育组成的部分,因此中学生也应该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本文主要探讨了核心素养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关系,并从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合理编制课堂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加强教师专业化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希望能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关键词:核心素养 中学教育 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策略

2014年教育部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为人的根本任务意见书》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并将核心素养作为育人的目标。21世纪是信息知识爆炸的年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每一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每一个人面对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能够独立面对复杂的社会,并进行持续创新,是当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

一、核心素养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及意义分析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该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知识技能、价值观、情感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它围绕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包含了文化修养、自主发展能力及社会参与能力。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信息意识指的是个人对信息的敏感度和价值判断,从而根据实际需求,能作出准确的判断。计算机思维指的是个人能够运用计算机领域的科学方法去解决问题,并能转移到其他问题的处理中。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指的是个人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并利用和学习这些资源,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下是信息爆炸的年代,社会日新月异,每一个人都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压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让学生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他们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课程基本内容、技能以及信息社会发展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从而让学生获得信息处理和应用的能力,让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终身学习的一种手段,为学生适应当下信息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甚至将信息素养作为21世纪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策略

1.加强对课堂的重视度。在中考、高考等考试压力下,很多学校和老师不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认为只要学生考试得高分就好了,甚至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娱乐课程,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活动,上网、玩游戏、聊天等,所以导致很多学生信息技能和素养不高。因此,学校和老师必须改变这种教学理念,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核心技能的重要途径,重视信息技术课程,让学生了解信息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

2.编制合理的课程内容。信息技术课程是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课程,在教材编制和教材设置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信息技术课程很多知识点都比较零散,甚至有些重复,所以学校在编辑信息技术教材的时候,要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将一些关联性比较强的知识点编制在一起。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记忆。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信息课程很多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比如程序、数据库的形成等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起来的一代,他们从小对计算机、Ipad、手机等电子产品非常熟悉,单一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中学生对新鲜有趣的事情充满了好奇和兴趣,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针对学生的特性,在平时备课或者设计课题的时候,在网上收集一些素材,如声音、图片、文字和动画,将其制作成课件进行教学,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给学生带来更好的体验,从而让学生积极展开想象,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4.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当今社会瞬息万变,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信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的信息老师平时工作之余也要不断学习,丰富信息知识和提高信息技能。信息技能指的是对信息获取、理解、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只有信息老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能,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信息老师作为信息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更应该提高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如果在教学中老师忽视了对自身能力的提高,可能很快就会被社会淘汰。另外一方面,学校应该积极为信息老师业务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积极引进一些优秀的信息技术老师,同时定期组织学校的骨干信息老师到全国信息教育优秀的学校进行考察,学习他们的一些经验和做法,从而不断提高信息老师的整体素质,打造一支专业的信息教育教师队伍。参考文献

[1]廖琦 初论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J].读与写(中旬),2016,13,(10),337。[2]蒋大庆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27),111。[3]韩樊萍 浅谈新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篇2: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信息技术课堂

摘要:随着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出台,也为我们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内涵。经过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发现ITtools平台应用于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深受学生喜欢,对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很有帮助。本文以《Excel函数应用》这节课为例,探索核心素养视角下ITtools平台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ITtools平台;核心素养;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随着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出台,也为我们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内涵。下面,笔者就以《Excel函数应用》这节课为例,探索核心素养视角下ITtools平台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巧用ITtools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信息意识

传统课堂上,教师总是引导学生欣赏作品或感受情境,然后提出与课题相关的任务让学生进行学习,这种做法下,学生的信息意识总被束缚着,很难让思维发散开来思索问题。在《Excel函数应用》这节课中,我从阶段考、艺术节等活动多方位创设情景导入,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融合到ITtools平台上,引发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的信息意识,并把时间和主动权交给学生去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做好铺垫。

二、借助ITtools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

ITtools平台的引入打破了传统“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形式,教师可以提前把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发布到ITtools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浏览相关的学习内容,这样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信息探究精神,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课前我已将与《Excel函数应用》这节课相关的素材、课件、范例、方法视频等导入ITtools平台,学生能方便地下载资料并查看,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和理解所学的内容和方法,保证了自主学习真正地开展起来。同时,遇到困难时,学生还可以通过ITtools平台上的“学生互助”,来寻求帮助或帮助别人,在有限的课堂中取得自己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本身也是信息意识的一种体现。

三、活用ITtools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ITtools平台下,教师可以很轻松地对学生进行分组,方便小组间的相互交流及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小组学习的跟踪、引导。教师在安排活动任务时,可以明确小组的总任务,由学习者自行划分安排学习任务,也可以由教师将总任务分解成与成员人数相对应的若干个小任务,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好地推进小组学习的有效进行。在《Excel函数应用》一课中,我将任务分解成总分、最高分、最低分、最终得分四个小任务,由组长分配成员要计算的内容,然后小组交流各自用到的函数,最后由组长进行数据整合,这样简化学习任务后,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了,而且在小组交流中,学生也能很好地借鉴他人的学习经验,对自己掌握其他函数的应用很有帮助。在分组协作中,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在任务分解过程中,渗透计算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四、发挥ITtools交互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ITtools平台下,学生可以通过本节课程中的讨论区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从而碰撞出火花,为作品创新提供思路。在《Excel函数应用》一课中,学生经过前面的自主、合作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Excel函数的应用方法,我便利用ITtools平台的讨论区发起有效的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Excel函数在学习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学生们在讨论区中各抒己见,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生成创新点。比如引导学生运用Excel函数制作校运会的自动统分表等,这无形中让学生主动加深了对Excel函数应用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驱动力,间接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五、构建ITtools多元评价,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评价包括教师评价、自评、互评等评价方式。在ITtools平台下,学生可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打分,也可以查看其他同学的作品并进行评价,同时老师也可以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打分,将优秀的作品设为精华作品。通过该功能可以构建一个完整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以此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进而形成学习上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在《Excel函数应用》一课中,我围绕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建立评价量规表,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评价量规表进行多元评价,有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通过这样的评价,使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情况有更好的了解,帮助学生找出自身在核心素养方面的不足,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总之,将ITtools平台应用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信息意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效利用学习资源,并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讨论区引导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对作品进行畅想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数字化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驱动力。最后,借助ITtools平台开展核心素养多元评价,帮助学生寻找不足,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改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篇3: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信息技术课堂

一、一个有趣的任务

第一堂课都有教学任务, 通过完成这个任务从而掌握技术, 但在教材上体现得比较多的是“技术”上的要求。我们在备课时, 首先要想到的是教材上提出的“任务”我的学生感兴趣吗?教材的编写者设想的方案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 因为学生有城市与农村、家庭有无电脑等差别。因此, 如果教材的内容不适合你的学生, 作为教师要自己编一个“任务”, 如果学生通过这个任务的操作也能达到教材上所提出的要求, 那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你也有能力来编教材, 或许你会说, 编教材居然也如此容易!其实我所说的这种教学设计思路并不是独创, 在别的学科教学中也经常会用到, 而这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 教师同样也是教材资源的开发者。如我在教学“幻灯片的链接”时, 要求学生能够在演示文稿中插入超链接的不同方法。按教材上的要求只是按照顺序进行“文本链接、设置动作按纽”等技术性操作, 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的要求过低。我把教学内容定为“介绍世博会”, 让学生先进行放映观看, 在观看过程中遇到哪些不便的问题, 让学生提出来, 如“切换不便, 能不能想看哪页就看哪页?”等等, 从而提出任务“进行文本的链接和动作按钮的设置”。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做到了学以致用, 而不是纯粹的技术操作。

二、一个合作的团队

信息技术课和别的学科最大的不同是学生基础的差别, 有的学生你不教他也会了, 而有的学生或许还从没有摸过电脑, 因此我们在上课时一定要注意到这种差别, 并要经常有意识地去缩小差别。我认为, 比较好的方法应该是小组学习。现在新课程也倡导这种学习方式, 争取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得, 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但要让小组学习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 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关键是教师对学习小组的分法和在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这里我提点粗浅性的建议, 在分小组时要以自愿为主, 但也需要强制, 要考虑到学生的性别、爱好和计算机水平。人数在4至5个左右, 避免严重的两极分化。有时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有所调整, 如研究性学习, 要各司其职, 人人都有事做。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不是弱化教师的作用, 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一个专题性的学习网站

现在网上有许多电脑方面的初级教程, 有的还做得相当不错, 好像一本电子书,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相应的链接, 依托网络进行自主性学习。这种学习方法, 在高年级学生中是很值得倡导的。如洪恩在线的电脑乐园就是一个初学者的乐园 (http://www.hongen.com/pc/index.htm) 。但这种教程并不完全适合课堂教学, 教材编者可以尝试建立一个专题学习网站, 形式主要采用webquest的学习流程, 分为“导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结论、讨论区”等几个模块, 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透明化,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去有针对地选择学习内容。教材是学生用得最多的学习资源, 但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 通过建立学习网站, 我们可以把许多优秀的资源整合在一块, 如视频、动画、网上电子教程和大量的创作素材, 这样的设计基本是一个单元的或一个主题性的活动, 而不是分具体的课时, 这就需要我们对教材有个整体的规划, 要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相应的活动。

摘要:我们在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时, 教师首先要从教材的使用者变为教材的开发者,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学生的人力资源, 优化教学设计,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团队精神。

篇4: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信息技术课堂

一、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教育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在英语教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与英语相关的技能、观念、基础知识以及情感、品质等。英语教师在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时,需要采用情感态度渗透的教育方式进行英语教学。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其认知心理过程非常的复杂,学生的情感态度对其英语的学习与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避免学生的英语学习受到情感态度的影响,就需要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渗透情感态度。英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等都是基于中学生核心素养的英语教学目标,三者相互联系。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需要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推动与催化,学生的自信、兴趣、意志、注意力以及学习动机等都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敢于进行英语的练习与学习,同时英语教师还应该第一学生的健康个性心理进行训练、培养,让学生做到敢于与他人进行英语的沟通、交流。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进行英语的学习。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学习时,其情感态度会发生积极的变化,有利于学生英语的学习与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在进行英语的对话讨论环节时,英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相应的情境:“It is raining cat and dog. I think we have to postpone our picnic.”让学生根据这个情况进行合理的对话,通过对话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学生在对话中能够得出不同的回答,如“Yes, I think so. it's heavy rain.”、“Yes, we can make indoor dinner party”、“No, we can have a picnic in tents”。在情感态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给予学生相同的关爱,让学生找到自信,从而积极主动的进行英语的学习。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能够恢复“Yes,I can”的自信。

二、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的适应能力

在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开展初中英语教学时,需要英语教师对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进行培养。在多元化发展的社会中,学生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进行跨文化教育,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跨文化适应能力。英语教师的文化意识 比较强,并且其自身的文化素养也很高,英语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品质对学生进行影响。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可以利用英语广播、英语新闻以及各种英语读物对学生进行教育,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在英语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此外,跨文化的语言环境是英语教师为学生所必须营造的,在跨文化的语言环境中能够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英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相应的语境,并制造英语情境。学生在英语情境中能够感受到英语的重要性,并且在情境中能够学习英语,及时的将学习的英语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来。例如,在学习“be bad for ”这个短语的运用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语境“Reading books in the sun is bad for your eyes”。在学习“be helpful to sb”时,教师可以通过“Exercising is helpful to your body .”、“Reading aloud is helpful to you .”进行引导。英语教师还应该适当的拓宽学生的视野。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选择一些精美的英语作品,让学生通过阅读积累大量的知识、文化背景以及社会风俗等。这些英语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促进作用。

三、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英语教学是初中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主要是由于学生的英语思维不完善,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与英语教学的质量,就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对学生熟练的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有着直接的影响,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理解英语知识以及英语词语间的联系,采用引“思”环节、导“思”环节与启“思”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初中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说英语”的训练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基于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教学,需要英语教师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等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构建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英语教师应该将先进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结合在一起,既能通过生动形象的声音、画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又能够通过简洁的板书为学生进行讲解。教师还应该加强学生英语知识的操练,通过点拨、指导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熟练的掌握英语知识。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5:中学数学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中学数学核心素质的概念

我们所说的数学核心素养其实就是学习方法和学习思想的一种细化表现,是一种综合学习能力的体现,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将所学知识与以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联系与整理,利用归纳整理的方法将数学知识进行统一归纳,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方法的训练也有着积极的作用。数学核心素质实际上就是要培养学生对数学能力的提高和加强,包括对具体的数字、数学符号、数学语言、几何图形、抽象空间、以及数学模型的建立以及逻辑推理能力等等,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有利于培养全面人才。

核心素养包含了多种数学能力的培养,涉及到多个方面,而且这些数学能力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往往不会出现单独使用的情况,存在着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特点,联系紧密。因此在对学生核心素质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种数学能力进行全面的提高,使学生具备综合能力。一般来说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都是先通过对数学语言以及具体的数字进行了解之后,利用一定的逻辑来对问题进行解决。核心素质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不断的积累,在头脑当中建立起一个数学知识的网络,将知识作用于实际问题当中。我们都知道知识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巩固的过程,在应用于实践当中对知识进行不断的深化,使得知识能够掌握的更加牢靠。因此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才能够体现核心素质的特点。中学数学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中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方略 将数学能力系统化培养

数学是一门综合性十分强的学科,实际到许多板块需要相互衔接相互贯通。这些模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与逻辑性的相似,因此在数学核心素质培养的过程当中,可以利用课堂教学的内容作为基础,用一定手段将各个数学板块衔接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挖掘,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连接关系进行梳理和归纳,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的数学能力网络。对于学生的数学基本能力要进行全面的提高和综合培养,许多学生能够在数字符号、空间模型以及几何分析方面有着相统一的能力。例如函数及其应用是高考当中十分重要的一类题型,在这一方面就要为学生建立系统化的知识网络。要将函数的类型、图像、性质、表达式以及基本概念等进行全面的总结,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还可以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扩展和延伸,使得学生能够更深入的对函数的概念以及用法进行了解和掌握。

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就是学以致用,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不光要对知识进行传授,还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基础之上,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结合和整理,对解题思路和应用手段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创新。面对学生的想法,教师要认真的进行验证并鼓励学生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并进行应用。有利于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独立进行思考,并积极的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并对逻辑思维能力有帮助,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2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方略 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

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数学知识理解和记忆,因为数学知识能够将复杂问题化繁为简,通过逻辑理论知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思维方法,让学生自主的将知识联系在一起,加深记忆,更好的学习知识。

数学核心素养还对于学生的应用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大的益处。有助于学生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按照一定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比如说学生在掌握建模过程中能够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然后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并利用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掉,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思考分析联想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核心素养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创造性的思维往往建立在批判性的思维之上,所以说对待事物需要理性思考,在对事物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人们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运用分析思维推理提出方案,最后解决问题。

中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指导

教师要创造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可以让学生保持更好地求知欲望,设计一个铁盒实际生活的情境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满足学生的学习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思考和表达。在课堂提问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和回答问题,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倡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索问题,教师只需要在关键的时候给予帮助,引导同学与同学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积极开展探究性活动,借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主要是很具生活实例为载体,经过教师的指导建议,学生自己进行资料的收集、方案的确定和实际的操作,在最后掌握其中的研究方法。由于传统课堂上这些步骤全都省略掉了,依靠教师的讲解,使得探究性活动成为了理论知识的讲解,缺少了实践操作性,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所以更应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

3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教学设计兼顾知识取向和文化取向 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包括知识取向和文化取向。知识取向主要指教材上的知识内容。在这一部分中,教师以教材为中心,向学生传递数学知识,学生根据自身能力最大限度地接受知识。文化取向理念在于以学生为中心,融入一些数学历史文化,吸引学生注意力。这一部分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例如,讲“勾股定理”这一课时,可以讲述我国古代《九章算术》中关于勾股定理的记载,既能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又能了解我国数学史,并产生兴趣。实际上,知识取向与文化取向是相统一的,知识是部分,文化是整体,学生在整体中接受部分知识并不冲突,反而有利于对知识的吸收。

总之,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尽量融入所学知识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数学家的事迹等,考虑相关内容包含的数学素养,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多彩,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标。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中,不知不觉形成数学核心素养的好习惯。中学数学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众多学科中,数学是锻炼人思维模式的主要科学,反之,思维则是数学的灵魂,因此可以说,数学和思维是紧密相连、融会贯通的。学好数学,要以思维为基础,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数学核心素养便能得到提高。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小学知识,然后让学生动手剪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进行拼凑,让学生体会可以通过辅助线的方法把三个角转化在一起。这样做不仅能巩固以前学过的知识,还能通过引申,让学生的思维从实验几何上升到理论几何高度。另外,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学生通过思考培养思维模式。设计的问题要充分体现出知识的衔接和过渡,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引导性,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自然、迅速地联系新知识。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问题的设计和细节的关注,时刻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为目标,在学习数学知识中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

4课堂教学如何落实新课标

加强过程性。注重学生过程性目标的达成

近年来,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已经逐步认识到“只要结果,不要过程”的弊端,体会到“过程”的重要性,并力图在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中学习知识。但多数教师对“过程”的定位主要是服务于知识的学习,即对“过程”的把握必须有利于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样,无法促进知识高效学习的过程必将被摒弃于日常教学之外。为此。《标准》认为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课程目标,即首先必须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经历过程”,至于在这些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具体的知识、技能或方法,则是另一个问题。为此,在教科书编制和教学实施中,应提供一定的活动性素材,给予学生大量的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促进过程性目标的完成。

加强现实性。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所谓数学应用意识是指人们运用数学的语言描述问题、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数学的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为此,自然应该加强有关数学语言、知识、思想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基础。但仅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基础。数学应用意识还难以自发形成。为此,在教科书编制和教学实施中,应尽可能地展现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即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所要学习的数学主题使学生在了解知识来龙去脉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相应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经历“使用各种数学关系式,获得合理解答、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以促进其形成对数学较为积极的态度,形成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创新精神

篇6: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保华镇发箐中学李菊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而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根据具体学科的特征和育人的特殊功能确定的。面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改善,信息技术学科素养被确定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为了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学科素养的涵义,我从网上搜集了大量资料形成以下认识。

一、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

最新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而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开放性与发展性等特性。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习者通过特定学科的学习应达成的反映该学科特质的重要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根据具体学科的特征和育人的特殊功能确定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处于上位,是指向学生整体的全面的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处于下位,但同样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各学科课程与教学是形成学生发展核心的重要途径。

二、信息技术学科素养

信息技术学科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较强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之中。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相应的学习习惯;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功能和用法,并用来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

信息社会责任指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既能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个体的合法权益,又能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能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负责的行动能力。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一)引导学生开展深度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围绕任务主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活动,通过引领让学生大胆展示自己对问题解决方法的理解,反映自己的思路,允许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就不同的方法展开讨论和争论。

(二)引导学生有效参与教学过程

篇7: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心得

教育部把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余文森教授从理论到实践,为我们解释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

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我们的音乐教学更是如此。书中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有知识的详细论述,又有课堂教学的具体案例,通俗易懂,感受颇深。

对于音乐学科,除了知识技能,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还需要渗透文化理解、培养品格。针对不同特点和层次的学生,结合教学实践和思考,对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做到:

1、鼓励全员参与,促进能力提升。

由于学生能力、兴趣的差异性,传统的课堂容易出现两种现象: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课堂上占有优势,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课堂上处于弱势,逐渐失去了课堂话语权与兴趣;教师关注中等和较弱学生能力培养,无法满足能力较强的学生求知欲望。

教师作为课堂引导、组织和提升者,要抓住学生爱动、期待被肯定的共性,尊重和满足学生需求,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音乐欣赏课上不熟悉的作品学生不易接纳和喜爱。教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后,可以鼓励学生把作品以音乐情景剧的形式呈现。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擅长或感兴趣的合作小组,如编剧、演唱、演员、背景音乐等;学生在自主编创、展示中必然遇到对音乐理解的问题,或请教同伴或请教老师,以主动进一步理解音乐。

这样,被动的灌输就转化为学习和实践的需要,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成就感,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能力提升。

2、引发深度思考,促进课堂生成。

教师作为引导者,在课堂中要通过环环相扣的有价值的的问题,不断去激发学生们的思维潜能。

书中讲到:当学生已经有能力阅读和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针对他们在阅读和思考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教学,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律和规则,而不是一种可采用可不采用的方式方法。

按照这条规律进行教学,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能力,很快会发展起来。所以在音乐课中更应该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勤于表达,这样才能促进课堂生成,提高课堂实效性。

3、深入音乐实践,促进文化理解。

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锤炼品格是音乐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学生可以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理解音乐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音乐实践活动可以从音乐走进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家乡和民族分组探究,搜集和整理家乡的民歌,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分享。分享的同学通过民歌更加了解其文化,倾听的学生提升了知识与审美。

音乐实践活动可以从课上延伸到课下。学生积累的素材是零碎和片面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搜索网络资源、博物馆资源、请教专业人士等途径开展音乐活动,在课堂上进行长线的实践过程展示。如学生自发形成兴趣小组在博物馆寻找编钟,聆听千年前的声音在课堂上分享;进一步探究中,制作了模型讲解它阻止泛音产生的原理,理解工匠精神;在持续和深入的实践中,产生了对民族音乐和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篇8: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信息技术课堂

1.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

信息素养指在信息社会中获得、利用、开发信息的修养和能力, 信息素养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信息素养包括很多方面, 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为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信息意识是指人对信息的敏感程度, 是人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各种现象、行为以及理论观点等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关键点, 信息意识的培养旨在启发学生, 使其具有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的意识。信息技术是指人们对计算机以及网络等信息工具的能力, 这是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教授的内容, 也是人们对信息工具和手段运用熟练程度的综合反应。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当前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有忽略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人文因素, 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知识;另外, 教师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对计算机的好奇, 致使他们的注意力多集中在游戏上, 并不能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真正的意义。以上直接导致了信息资源的浪费。

2.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

(1) 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环境。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会对学生的信息素养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教授信息技术的老师, 应该不断加强学习, 吸收先进的知识和观念, 及时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把先进的信息理念引入课堂中, 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另外, 老师要明确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只是做好引导, 让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也就是说,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体现, 一方面, 教师主动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 并将它们引入课堂, 利用它解决现实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 教师转变观念, 积极创新教学模式, 合理地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融入到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2) 在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主要是指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作为非常有效的教学工具, 能够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 同时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 加深对信息技术、信息手段的理解, 这比纯粹的理论教学或者凭空的操作流程给学生桁架真切和深刻的体会, 优势是很明显的。实践比理论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而且, 具体的应用更能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学科的认识, 发散学生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 提高信息素养。

(3)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首先, 教学内容要注重与实际的结合, 并且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其次, 要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讲解和提示, 引导学生自主分析, 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最后, 要注重教学中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帮助,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4) 开展信息技术的课外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光靠课堂上的实践机会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在课外, 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实践对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课外,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与信息技术有关的实践活动, 如让学生参加电脑制作大赛,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作品;进行网络体验交流, 相互学习的同时增强网络是非观, 提高信息道德意识。

总之,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最终旨在让学生增强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这是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摘要: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 信息素养是这个时代下对公民的基本要求, 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必不可少的。信息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有用的信息, 并且使自己在日益严峻的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在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中, 老师尤其要认识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学生,信息技术,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史文梅.信息技术课堂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软件 (教育现代化) (电子版) , 2013 (2) :34—35.

篇9: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信息技术课堂

关键词:核心素养;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开发

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使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重视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希望能够通过课程的重新设计和开发,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在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设计中,应该面向核心素养,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以满足信息化时代对于人才的各种需求。

一、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

所谓核心素养,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一种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并非单纯是关于特性人群、特定学科以及特定情境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以及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才是其“核心”所在。在信息技术学科中,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信息意识,包括个体对于信息发展变化的感知能力和敏锐度、对于信息进行获取、加工、表达以及传输方面的自觉性,以及对于信息来源、内容和表达目标、产生影响的判断力;二是计算思维,这是针对信息问题进行处理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考方式,主要是将问题形式化,抽象出特征,构建结构模型,实现数据的组织和分析,然后利用数字化工具,对问题进行自动解决,并且进一步优化问题的解决方案,使其能够对类似的问题进行处理;三是数字化实踐力,包括了数字化学习、数字化环境下的问题解决以及数字化创新;四是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社会是立足信息化技术,通过多信息的创造、使用、整合及处理,开展相应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一种全新社会形态,映射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素养中,信息社会责任就是必须对信息技术进行合理使用,维护个体与他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公共信息安全;依照相应的道德准则开展信息活动,在生活和学习中养成信息社会的良好习惯;了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的差异性,对多元信息文化保持起码的尊重。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和开发

事实上,对于教育事业而言,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属于一种多维度的建构,不仅需要保护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强调情感、态度等因素,体现出整体效应。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开发时,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改进课程观念

相关教育人员应该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结构、学生的特点、社会的需求等进行全面分析,树立以核心素养为大纲的信息技术课程观念,以此为依据开展课程的开发和设计。科技发展带动了社会的变革,如果无法从核心素养方面对科学技术、社会成员进行一致性思考,忽视教育的科学性、人文性和技术性,就可能引发技术生存环境的潜在危机。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必须树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观念,立足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设置明确的课程目标,对课程内容、学习方法、评价策略等进行统领和完善,将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和学生的个人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课程构建中实现对社会、科学技术以及人的综合设计,保证良好的设计效果。

2.建构学科体系

作为一门相对完善健全的学科体系,信息技术课程必须具备自身独有的核心概念、表达方式以及逻辑结构,实现对学科本体价值的表征和映射。信息技术属于基础性学科的一种,要求具备明晰的知识结构和清晰的逻辑关系,建构学科大概念的体系结构。以2012年英国"ICT"课程改革为例,其通过知识结构的梳理和完善,形成了学科的核心概念,并且以此为基础,对中小学计算课程进行了重新建构。对于我国而言,可以参照这一成功事例,以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学科价值和教育功能为目标,立足基本的原理和学科方法分析,从中提炼出相应的学科概念,将其作为课堂内容体系的支撑,从而使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能够更加有效地渗透到课程内容中。

3.完善课程结构

从发达国家教育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课程设计分析,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设置更加符合学生多元学习需求的课程结构。为了满足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创新发展,应该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设置多元课程结构,如能够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课程、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多元课程,以及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拓展课程等。

4.创新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不仅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选择,包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必须能够充分反映学科本身的探究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相对真实的情境中,掌握技术工具和学科方法,利用其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够促进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总之,在信息化时代,素质教育的深化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更新观念,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依托,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树立起以核心素养为纲的课程观,建构學科体系,完善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法,将核心素养渗透到课程要素中,推动信息技术课程的稳定发展。

篇10: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信息技术课堂

摘要:初中的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基础与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课堂教学为出发点,就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做出阐释。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课程 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

正文:新课程理念中,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侧重点是如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在社会价值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如何课程教育的真正目的。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关于核心素养的内容

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方向,引导学生获得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基础的理论常识,运用辩证唯物的思维方式,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品德政治素养。为此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四个方面,首先是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具备公民意识、公民品德、公民常识;其次是方法的指导,如何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并加以实际运用;再有,就是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最后就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方向性引领,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

1、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明确课程培养方向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达成点。因此,制定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关系到整个课程的设定与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会帮助教学走出一条清晰的轨迹,不会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上偏离核心。为此,目标的制定要兼顾知识的传授、过程与方法的设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只有这样,目标才不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学科目标、单元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是泛泛而谈,必须是具体而细致的。比如九年级的《国家荣誉》这一单元,从单元题目来看,外眼光,内涵深,概念笼统,难以入手。因此,要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将本单元所涵盖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最终确定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什么是国家荣誉?如何形成和增强国家荣誉?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认识国家荣誉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增强国家荣誉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对国家荣誉进行阐述。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树立国家荣誉高于一切的思想观念,并愿意用实际行动践行国家荣誉。三维目标的设定从表及里,形成的是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体系,学生可以从身边的事、自己的事去理解这一宏伟的概念,从而树立并形成真正的技能与情感。

2、创设真实情境,构建思维训练平台

认知理论与建构理论都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而积极的过程,学习者知识的获得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同学间的交流来实现。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范式,学生在范式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由此判断学生的行为动机、观察学生的思维养成,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学科所要达到的核心素养。比如最近在网上频频出现的公交车让座的社会新闻引发了大量网民的讨论,从中可以看出价值观的不同,甚至是两极分化。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现象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表演和观看的过程中,分析公交车现象的成因,对于这些现象可能引起的社会影响进行讨论,并从中得到启示。学生会在一系列鞭辟入里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增强了法制观念,提高了公民素质。同时深刻的认识到,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这就是真实情境所带来的教学效果,他们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们的兴趣,引发共鸣,自然在认知的形成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只要是和学生密切相连的生活实际,或是社会上的热点现象,都可以作为学习的素材,帮助学生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这里,创设的是热点生活情境,生活化的情境由于其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的思维,形成认知,也教会了学生探寻现象背后的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情境的创设多种多样,只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与课堂内容关联,有针对性、思想性、趣味性,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能力,提升境界,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3、回归现实生活,设置有效作业

思想品德课程本身的课程性质就是带有一定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在形式多样的课堂设计中,加深对社会的认识、积极融入到社会中去,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力量,形成客观理性的价值体系,学会运用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去看待事物。因此,现实生活既是学生们学习素材的来源之处,又是学生们检验真理的具体渠道。作业作为课程学习的一部分,是检验真理的渠道之一,有效的作业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与感悟理论知识,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比如九年级的《责任与角色同在》这一单元,在教学结束后,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

1、观察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对他们的行为中所体现的责任进行分析;

2、观察社会成员的角色与责任之间的关系;

3、就自己的角色与责任写一篇议论文。学生在完成这三项作业的过程中,经历的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经历了从他人向自我的内化。作业完成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核心素养进一步深化。

4、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美好的潜能,因此,在学习活动中要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中肯的评价,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奖励,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我们一定要摒弃那种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方式,应该是结合着日常学习中的表现,给予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态度等综合性的评价,运用科学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与要求,才能更加有力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全面客观的评价自己,改善自己的学习行为,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参考文献:

篇11: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信息技术课堂

秦 艳

摘 要:本文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出语文“助学课堂”教学主张,将核心素养的三维体系与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相结合,通过“自助”“互助”“师助”学习方式与“助言意转换”“助方法迁移”“助能力形成”“助思维发展”教学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从而构建语文教学的基本思路与结构。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有着一定的指导与借鉴价值。

关键词:核心素养 关键能力 助学课堂 实施策略

目前,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路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核心素养为起点,通过研制课程标准,构建与实施有别于传统的新课程体系;二是改革和优化现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通过培养学科关键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一般来说,第一种研究路径是国家的顶层设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路。第二种研究路径则是广大一线教师都可以积极探索与尝试的。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研究路径,构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助学课堂”。

一、聚焦核心素养,提出“助学课堂”教学主张

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影响较大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五大支柱说(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改变)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三大关键领域说(人与工具、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以及欧盟的八大要素说。这些研究为笔者的语文教学打开了一扇门,引领笔者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语文教学。过去,我们考虑更多的是语文教学能教会学生哪些知识与技能。但是,我们更应该考虑,当下的语文教学能给学生的未来提供哪些有用的东西?结合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我们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如何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笔者认为,基于我们国情的“核心素养”,应该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是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的。笔者将人的核心素养概括为“学习素养”“交往素养”与“人格素养”三个方面,“学习素养”包含“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关键能力;“交往素养”包含“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变通能力”等关键能力;“人格素养”包含“尊重”“责任”“向善”等必备品格。

那么,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又是什么呢?与这个核心素养体系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认为语文的核心素养应该是阅读、表达、思维与修养。这里的阅读、表达与思维直接指向“学习素养”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这里的修养,也与“人格素养”的“尊重”“责任”与“向善”密切相关。再加上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与“交往素养”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变通能力”相契合。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提出语文“助学课堂”的教学主张。

二、围绕核心素养,构建“助学课堂”实施策略

如果说,“核心素养”是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那么,语文“助学课堂”则是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助学课堂”就是指教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始终体现生本思想,放手让学生亲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只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或同伴给予一定的帮助。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助学课堂”,就是努力由关注“教”向关注“学”转变、由“教会知识”向“教会学习”转变,因为“教育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其核心是学生的学习”。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达成核心素养的“学习素养”“交往素养”“人格素养”的三维体系?笔者提炼出“自助”“互助”“师助”学习方式与“助言意转换”“助方法迁移”“助能力形成”“助思维发展”教学策略。

1.“三助”学习方式的提炼与运用

(1)“自助”。在教学中倡导“先学后教”的理念,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能力与方法,尝试完成自己提出的学习任务,或者教师设计好的学习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助学习建构已有知识经验和即将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

课前“自助”学习,一般是指学生独立完成预习任务。学生根据“预习单”的要求进行预习。低年级主要是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通过查字典了解生词的意思;给课文标上小节号,简单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中、高年级在此基础上,根据音形义特点、形声字特点等识字方法自助识字;通过查字典、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尝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就不难理解课文中提出的问题。课前“自助”学习的关键是要有明确与适量的学习任务,因此,“预习单”的设计成为关键。如“生字学习”,我给学生设计两个栏目,一是“我学会的生字”,二是“我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第二个栏目为“互助”学习做好准备,这样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课中“自助”学习,一般指学生深入研读文本时的自主建构。学生在深入研读文本时,需要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课中“自助”学习的关键有两点,一是话题的引领,话题可以是学生初读时产生的一些问题,也可以是教师预设的话题。二是学习的指导,学生要知道读什么、怎么读。如《梅兰芳学艺》一课:师傅为什么要说梅兰芳不是唱戏的料子?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把重点词句画出来,说一说你的理解。通过话题与提示,学生从文中提取信息,很容易找到“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然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和经验,说一说什么样的眼睛是有神儿,什么样的眼睛是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是什么意思,从而形成自己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课后“自助”学习,一般指学生完成课后拓展学习的内容。课后“自助”学习的关键有两点:一是拓展学习的内容要适量,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完成;二是教师要及时反馈学生拓展学习的情况。

(2)“互助”。在教学中倡导“互教互学”理念,学生通过交流、补充、辩论、质疑等形式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尝试解疑。“互助”学习就是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学生有了交流,“互助”学习便发生了。在语文教学中,有两个时段体现得更为突出一些。一是学生交流展示预习的成果。低年级主要围绕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字词学习三个方面组织“互助”学习。朗读课文,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朗读、同桌互读,相互纠正朗读中的错误。整体感知,让学生围绕课文的题目、人物、故事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字词学习,让学生汇报自己学会的生字新词,特别是通过提醒同伴注意的方式强化识字、写字的方法与能力。中、高年级在此基础上,朗读课文时要注意读自然,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整体感知时,要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尝试概括段落大意与复述课文。二是学生深入研读后的交流。学生通过与文本、作者的深入对话,有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组织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然后再让学生在全班交流,此时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理解与感悟不断碰撞、不断深入、不断生成的一个时空,学生在交流、补充、质疑、辩论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

(3)“师助”。在教学中倡导“以学定教”理念,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师助”学习把握“三助三不助”原则,即:助在学法处、助在提升处、助在偏离处;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助、学生通过互教互学掌握的不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把握的不助。教师在正确诊断学情的基础上,实施与学生需求相匹配的针对性追问、补充、引导与点拨。

在语文教学中,“师助”学习主要体现这样几个环节:一是在学生展示预习成果时提供帮助。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自主识字的能力,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把握课文表达顺序等能力,并且从学生的质疑中提炼出阅读话题。二是在学生深入研读文本时提供帮助。教师为学生设计深入研读文本的话题,话题的设计要体现导读、导思的功能,叙述的语言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为了促进学生对话题的深入研读,可以为学生设计“助学单”。三是在学生交流阅读感悟与言语生成时提供帮助。学生在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时,教师尽可能地让学生去交流、补充、质疑,教师的“助学”主要是聆听学生的声音,点拨阅读思路,及时肯定学生,调控探究方向。

2.“四助”教学策略的提炼与运用

(1)“助言意转换”。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在“言”与“意”之间实现转换,从而让学生在言语理解与言语表达上得到提升。从“言”到“意”的转换,指向语文教学中“言语理解”,即学生通过阅读以“文本”为对象的言语作品,对文本有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从“意”到“言”的转换,指向语文教学中的“言语表达”,即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要运用语言表达出来。通过“助言意转换”,让学生学会阅读课文的内容,体会文章的主旨,揣摩文章的表达,这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从“言”到“意”的转换,主要表现在对文本的深入研读这个环节里,学生围绕阅读话题,去“触摸、品味”文本,从“语表层”进入“内蕴层”,再现文本的情境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文章揭示的哲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帮助体现在对话题的设计,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给学生足够的与文本对话的时间,指导学生默读批注,潜心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学生交流阅读体会时,教师耐心听学生的表达,了解学生对文本理解的触发点与思路,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及时引导与点拨,不断向文本的深处漫溯。

从“意”到“言”的转换,主要表现在对文本的内化生成这个环节,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将文本的“言”生成为心中的“意”,学生有了感悟,有了触动,有了情感,我们就要给学生设计倾吐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这个环节中,重点安排学生口头语言表达和书面语言表达的训练。低年级让学生说一说或写一写自己的体会。中、高年级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倾吐表达的情境,让学生抒写自己独特感悟。教师的帮助不仅体现在这些方面,更重要的是倾听学生的表达,运用语言是否规范,语言表达是否流畅,情感表达是否自然得体。

(2)“助方法迁移”。主要体现在教师指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从学科角度,要让学生逐步掌握查字典的识字方法,掌握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掌握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写作方法。掌握这些学习方法的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过程。如默读的方法,低年级做到默读不出声、不动嘴唇、不指读,开始学习按句默读,一句话读完了,想一想句子说了什么意思;到了中年级,在此基础上学习按段默读,一段话读完了,想一想这段话写了什么内容;到了高年级,还要做到心到、手到,“心到”就是能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想一想每段写了什么,课文整体写了什么;“手到”就是能做圈点批注,能够提出疑问。另外,默读还要有一定的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从学习角度,要让学生掌握预习、质疑、批注、巩固等学习方法。这些方法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的学习是否能够持续、有品质,这些学习方法的掌握至关重要。

(3)“助能力形成”。助能力形成,就是帮助学生形成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以阅读能力为例,从阅读学角度,如提取信息的能力,围绕问题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形成解释的能力,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句意思、体会句子含义与词句表情达意作用等;整体感知的能力,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文本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等。从阅读的综合能力角度,通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逐步形成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等综合能力。

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是学习素养的关键能力,我们要把这两个关键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直接指向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我们还以阅读能力为例,目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提出一个话题,让学生去读一读,然后说一说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这样的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笔者在教学中,给学生设计“助学单”,把阅读能力的培养变成一种任务驱动,有明确的学习路线图,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

(4)“助思维发展”。助思维发展,就是要遵循思维发展的规律,采用灵活多样的途径,帮助学生提高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宽度、广度与深度。思维能力是“学习素养”的关键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在“具体建议”中有进一步强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发展思维呢?

首先,把握思维的基本规律。思维过程的基本规律是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分析”就是围绕问题从部分入手,提取信息,品味体会,形象感知。“综合”就是围绕问题回到整体,瞻前顾后,形成解释,抽象概括。“抽象”就是提取实物的本质属性,舍弃非本质属性的过程。如理解与品味语句的意思与含义。“概括”就是根据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联结起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如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在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其次,遵循思维的发展规律。学生思维的发展大体分为四个阶段:动作思维(思维的敏捷性)、形象思维(思维的灵活性)、抽象思维(思维的深刻性)、辩证思维(思维的独创性)。在小学阶段重点把握“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个发展阶段,初步接触“辩证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充分重视思维发展阶段性的规律,努力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思维的敏捷性,学生在课堂上聚精会神、反应快速、敏捷聪慧;思维的灵活性,学生在课堂上联想丰富、举一反

三、灵活变通;思维的深刻性,学生在课堂上潜心会文、析象悟道、真知灼见;思维的独创性,学生在课堂上发现创新、思想独立、与众不同。

再次,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主动独创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思维形式,而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在语文教学中,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是培养学生独立性品质。如在阅读教学中要深入研讨,有独特感受,在习作教学中要鼓励独创精神。二是培养学生连动性品质。如在阅读教学中,发现一个问题后进行横向、纵向、逆向思维活动,分析探究问题的原因与结果。三是培养学生多向性品质。要另辟蹊径,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找寻最佳答案。四是培养学生综合性品质。语文教学要触发学生的灵感参与其中,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教学范式的构建与运用

语文“助学课堂”的教学范式,就是在“助学课堂”理念的指导下,通过“自助”“互助”“师助”学习方式以及“助言意转换”“助方法迁移”“助能力形成”“助思维发展”教学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形成语文教学的基本思路与结构。通过实践,笔者已经总结与提炼出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以及综合性学习五大板块的教学范式。这里以阅读教学为例,阐释语文“助学课堂”教学范式的构建与运用。

阅读教学的基本结构为:预习质疑、自助建构(指导预习、了解学情)→交流展示、互助释疑(组织交流、生成话题)→深入研读、互助探究(引导探究、精讲点拨)→感悟内化、互助生成(创设情境、促进生成)→拓展运用、互助提升(提供材料、帮助提升)。在这个结构中,括号内的内容为“师助”的要点。

课堂上的“学习”是学生通过与对象世界(文本)的相遇和对话,是学生与教师、伙伴的相遇和对话,是学生与自身的相遇和对话来实现的,学习就是这三个维度的对话实践,简单说,就是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他人对话(互助学习与师助学习)、与自己对话(自助学习)。因此,学习是否能够丰富地展开,就要看学习是否是完成这三个维度的对话。

“预习质疑、自助建构”:想要丰富、提升对话的内涵,必须让学生学会尝试着自己与文本、自己与学习辅助工具、自己与自己进行对话,笔者把它叫做“自助建构”。本板块可以安排在课前,也可以安排在课中。一般来说,到了中、高年级安排在课前,先通过教师设计的“预习单”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以及自助学习的能力,当学生形成一定的自助学习能力后,不再依赖教师设计的“预习单”。

“交流展示、互助释疑”:有了“自助建构”的基础,学生自己能够判断出哪些知识已经学会,还有哪些困扰,知道自己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要交流些什么,与同伴、教师以及自己产生怎样的对话。对话的内容是否丰富,是否能提升理解,很大一部分还决定于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倾听同伴的发言是否能给自己解疑。

“深入研读、互助探究”:通过前面两个板块的学习,学生能够做到读通课文,但是,学生的阅读还停留在语表层,还需要引导学生去“触摸、品味”文本,从“语表层”进入“内蕴层”。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研读、互动探究。话题的设计可以涉及课文内容的理解、课文主旨的领悟、重点语句的赏析、表达方法的揣摩等。通过话题的引领,组织学生潜心读文,深入思考,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教师要调动学生积极地与文本对话,与同伴对话,指导好学生“自助”“互助”学习。

“感悟内化、互助生成”:这是对上一个板块的延续与深入,如果说上一个板块侧重于助学生由“言”到“意”的转换,是阅读理解,那么,本板块则侧重于助学生由“意”到“言”的转换,是言语表达。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将文本的“言”生成为心中的“意”,学生有了感悟,有了触动,有了情感,我们就要给学生设计倾吐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拓展运用、互助提升”:本板块是课文阅读的拓展与延伸,可以放在课内,也可以放在课外。低年级主要是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设计拓展学习的内容,可以是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梅兰芳学艺》一课,让学生课后设计一张“名人卡片”,找一张梅兰芳的照片,再加上一段对梅兰芳的介绍文字;也可以是拓展阅读的设计,《梅兰芳学艺》一课,为学生提供梅兰芳“练画蓄须、逃出虎穴”的故事;还可以是巩固作业的设计,为学生设计适量的作业。中、高年级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有关的经典名著,将课文的学习作为一个引子,引领学生品读经典。

上一篇:莫斯科留学下一篇:促销活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