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论文

2022-04-27

[摘要]结合调查分析当前我国大陆高等师范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和《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2008)》、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及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契合情况,旨在探讨高师院校图书馆今后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以适应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应对策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校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论文 篇1:

如何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

摘要: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人人所必备的基本生存素质,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对未来创新人才和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但目前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欠缺,因此,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和基础教育改革基本的需要。

关键词:师范生;信息素养;策略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信息素养是每个信息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和基本生存能力,也是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将影响到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对未来创新人才和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但目前很多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存在较大的不足,师范生的信息素养还有较大的欠缺,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势在必行。

一、信息素养的概述

1.信息素养的含义。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美国图书馆学会在其1989年的报告中,明确信息素养的概念为: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

2.信息素养的内容。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协会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概括起来,信息素养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人们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观念和需求的总和,要求学生有获取新信息的意愿,能主动地从生活实践中不断查找、探究新信息,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并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2)信息知识。信息素养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是一个特殊的、涵盖面很宽的概念,它包含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因素,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3)信息能力。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它不仅包括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还包括能有效地运用各类信息解决问题,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4)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传播、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道德要求、道德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信息素养的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 [1]。师范生作为信息时代的未来教师,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这也是基础教育最根本的要求。

3.信息素养的特征。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人人所必备的一种基本生存素质,各类信息构成了人们日常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信息素养在不同层次的人们身上体现的侧重点不同,但概括起来,它主要具有五大特征:捕捉信息的敏锐性、筛选信息的果断性、评估信息的准确性、交流信息的自如性和应用信息的独创性。

二、师范生信息素养的缺失

信息素养的培养主要靠信息技术教育来实现,近十年来,中国高校的信息教育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在怎样培养师范生的信息素养这个问题上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方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在中国高等师范院校中,由于职能部门信息观念淡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偏移、教师信息素养水平低下、教育观念保守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师范生都还缺乏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体表现在:

1.信息意识淡薄。部分学生缺乏对信息的察觉和认识,对信息需求的实用性、功利性心理比较明显,不善于将外在的需求自觉地转化为个人的内在的信息需求,缺乏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2.信息技术能力偏低。长期以来,信息技术课程的封闭和孤立造成了信息技术教育与应用脱节,学生学习了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却很少应用于实践。

3.缺乏信息道德。师范生普遍缺乏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免疫能力,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缺乏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对媒体信息过于依赖 [2]。

以上出现的问题有悖于高师教育目标的宗旨,导致了师范生信息素养培育的缺失与偏离,使信息技术课程价值在高师教育课程改革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因此,师范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基础教育改革最基本的需要。

三、提高师范生信息素养的策略

1.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完整的信息素养应包括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以及信息技能(技术层面)这三个层面的内容,这是一种综合性教育。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不能只限定在计算机应用课程、文献检索课程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实施,应采用整合方式,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入其他课程的有机整体中,使学习者通过掌握各种信息工具的综合运用方法,来培养信息意识、情感、伦理道德,提高信息获取、处理、创新的能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2.重视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因此,各高校应该重视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推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科研、教学、培训三者整合,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3.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优势。高校图书馆在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中具有特殊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环境优势,是信息素养培养的最佳场所。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设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素养教育的物质保障;既有实际工作经验又熟知信息资源整理检索的图书馆员,是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积极引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是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人力资源保障。因此,应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优势,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作用 [3]。

4.以人为本,构建新的技术教育观念。应改变传统的信息课程教学重知识、重技术讲授的方式,科技与人文教育并重,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侧重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能力,学生不仅要学会如何有效且高效地获取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和批判地评价信息,还要学会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善于运用接受的信息解决问题,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让信息发挥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5.建设先进的信息文化环境,加强学生信息品德教育。师范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不仅仅是知识和技术层面的问题,更强调精神层面上的文化底蕴、内涵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紧密结合,一个先进、文明、健康向上的信息文化氛围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社会环境的信息化、网络化,教师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以及教育者、管理者的信息素养水平等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构建积极地信息教育氛围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面对日益复杂的信息虚拟环境,要加强培养师范生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提高师范生的鉴别思维能力,提高整体法律素养,从而树立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道德,将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常规化并持之以恒。

6.多样化的信息素养教育途径。信息素养教育是利用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质,以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标准的要求。信息素养教育不但对教育的滞后性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且推动了整个教育的改革,带来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一系列变革。

从高校职能部门角度出发,对信息素养教育应给予应有的重视: 完善教学组织保障体系,制定一整套切实可行的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加快高校图书馆的基础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开放性信息化建设;加强师资培训,打破学科界限,跨学科培训缔造人力资源优势,实现多渠道、多层次的交流与协作,共同营造信息素养的教育氛围。

从教师教学角度考虑,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例如: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以任务驱动方式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的意识;分组学习,集体讨论,共同提高,培养团队意识;倡导自主探究学习,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动力机制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模拟科研题目研究的形式组织教学;教学中加强对师范生进行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的教育;把文献的分析和综述文章的写作作为课程教学的内容等方式。这些新型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提供了种种可能,也使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检索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综合写作和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4]。

信息素养是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生存能力,也是终生学习者具有的特征。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是一个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概念,因此,要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改变培养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内容和策略。

参考文献:

[1]韩绍明.培养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目标[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4-65.

[2]傅芝芬,徐兰芬.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缺失与策略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119):89-91.

[3]杜华.河南省高师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2):106-108.

[4]张意柳.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现代情报,2006,(5):197-199.

[责任编辑 魏杰]

作者:陈剑秋

高校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论文 篇2:

教师教育信息化和高等师范院校信息素养教育

[摘 要]结合调查分析当前我国大陆高等师范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和《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2008)》、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及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契合情况,旨在探讨高师院校图书馆今后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以适应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育信息化;信息素养教育;高等师范院校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04.035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eacher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Take 20 Higher Normal University Libraries for ExamplesQu Nan Zhang Fang Yan Yashi

(Library,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89,China)

〔Abstract〕Combining with NETS•T-2008 of the United States,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 Educational Technqiue Ability Standard of Chin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 of American,the paper which takes 20 higher university libraries as examples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of Chinas mainland higher normal university and aims to explore some of the strategies on the futur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of higher normal universities to adapt to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Keywords〕teacher education;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higher normal university

2002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指出: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加强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进行教育改革,实现科教兴国的最实际和最迫切的行动之一。[1]”

教师教育可以分为职前和职后两部分,其中职前部分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工作范畴,职前教师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为教育系统提供和培养合格的教师队伍。在我国,通常把职前教师称之为师范生,并主要由师范院校来承担培养工作[2]。在信息化背景下,职前培养、在校培养已成为当前世界师范教育改革的重点[3],并受到了世界各国教育部门的普遍重视。

1 中美教师教育技术标准介绍

美国是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也是应用和开展教师教育信息化较早的国家。美国国家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在其教育类学校系科认证的专业标准中,明确要求从教育类学校或系科毕业的新专业教师应该具有能有效地将教育整合到教学中的能力[2]。

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m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1ogy in Education,以下简称ISTE)也提出职前教师应该通过他们的专业培训,学会大量教育技术,应该拥有充足的机会在教学中探究创造性技术的使用[2],该协会于2000年和2008年先后颁布了,《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Teachers,NETS•T)正式版和修订版,NETS•T-2000强调教师应该了解技术和能够使用技术,而NETS•T-2008则将这一焦点拓展到数字化时代的教师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高效生活能力的提升,强调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成为高效的数字化学习者与数字化公民,从而使学生能够面对数字化世界的各种挑战[4]。

NETS•T-2008包括5类维度20项指标,5类维度内容为[4]:(1)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创造力;(2)设计、开发数字化时代的学习经验与评估工具(教师能够设计、开发和评价整合了现有数字化工具和资源的真实学习经验以优化学生的情境性学习,从而使《面向学生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2007(NETS•S-2007)标准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得到发展);(3)树立数字化时代学习与工作的典范;(4)提升数字化时代的公民意识与素养为学生树立典范;(5)参与专业发展、提升领导力。

我国教育部于2004年12月也颁布了我国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该标准研究和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标准,其中包括NETS•T-2000,以及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该标准包括4个能力素质维度14个一级指标,其中4个能力素质维度是[5]: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教育技术的知识与技能;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应用教育技术的社会责任。

我国标准中多次出现“应用教育技术”,表明我国标准对于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强调无处不在,这和NETS•T-2000有相似之处,而NETS•T-2008的焦点则在于运用技术的终极目的——促进学生发展,还要促进教师自身发展[4]。8年时间里,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的变革使NETS•T-2008完全超越了NETS•T-2000的视野。据我国标准的颁布也5年有余,NETS•T-2008无疑为我国标准的修订调整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2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标

2002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信息化已经引起中小学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发生深刻变革。要实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逐步普及和应用,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小学师资队伍是关键。

目前国内外比较认可的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包括4个方面: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技能知识、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伦理道德[6]。在统一信息素养内涵的基础上,各国家和地区都相应制定了自己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本文仍以美国和中国为例加以说明。

2000年1月,由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通过,美国高等教育协会和独立学院理事会认可的《高等教育中信息素质能力标准》中[7],提出5项标准和22项表现指标,如下:

标准一是有信息素养的学生有能力决定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标准二是有信息素养的学生可以有效地获得需要的信息。标准三是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评估信息和它的出处,然后把挑选的信息融合到他(她)们的知识库和价值体系。标准四是不管个人还是作为一个团体的成员, 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有效的利用信息来实现特定的目的。标准五是有信息素养的学生熟悉许多与信息使用有关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并能合理合法的获取信息。

清华大学2003年主持开展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会项目“北京地区大学信息素质能力示范性框架研究”,2005年该项目发布了《北京地区大学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该标准作为北京市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重要指标,由7个维度,19项标准,61条具体指标组成,是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信息素养能力体系。各级指标的设置与ACRL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指标相似,但是在信息源知识与能力方面比ACRL的标准更加具体[8]。标准为高等院校的教师、图书馆员、行政管理人员明确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为评价学生是否具有信息素养提供了具体的指标。

3 图书馆是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如前文所述,职前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工作范畴,北京市2005年,进入中学的新师资中师范院校与非师范院校毕业生比例达到7∶3左右[9],数据从侧面说明,提高师范生信息素养水平,加强师范院校信息素养教育,让他们在上岗之前就有比较高的综合素质,是从源头保障了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水平。

美国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活动主要还是由图书馆去组织[10]。美国在编制NETS系列标准的过程中集中了全美主要的教育专业团体,其中包括图书馆员[4]。图书馆以其在信息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逐渐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和重要场所。

师范院校开展的信息素养教育和NETS•T-2008、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及《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契合的情况怎样?是我们迫切关心的问题。

4 20所高师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调查

笔者于2010年9月至11月对我国20所大陆师范院校图书馆进行了调查,采用网站调查辅助电话、邮件、在线咨询、文献调研的手段,主要采用实例调查、比较研究和典型案例研究等方法,了解各个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开展的工作以及取得的进展。

所调查学校包括安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授课对象及课时等。

4.1 教学形式

各馆大都开展了新生入馆教育、文献检索课、专题讲座、在线实时咨询等形式的信息素养教育,开设馆的数量详见表1,其中以新生入馆教育和专题讲座的普及度最高,而在线实时咨询以在线QQ为主,其中华东、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首页有在线浮动窗口,东北、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则使用了联合参考咨询系统。表1 信息素养教育教学形式调查

教学形式数量(所)比例(%)新生入馆教育20100文献检索课 1470专题讲座20100在线网络教学315在线实时咨询15754.2 新生入馆教育

各馆新生入馆教育,内容以介绍图书馆概况、资源、信息服务方式和如何利用图书馆为主,一般在每学年新生入学后举办,以本科生为主,授课多以班级为单位,详见表2。表2 新生入馆教育调查

教育方式数量(所)比例(%)授课对象提出面向研究生630教学方式包括课堂教学1785教学方式包括实地参观指导840网站上有新生教育专栏945网站上有在线新生入馆教育视频630网站上有在线新生入馆指南1470网站上有在线测试630

各馆新生入馆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辅助实地参观指导,时长多为1~2个小时,各馆大多较重视在线新生入馆指南,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编制了详尽的《文献利用指南》。有6个馆编制了新生在线测试,其中福建、山东、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要求新生只有通过在线测试才开通借阅权限。

4.3 文献检索课

各馆文献检索课(以下简称文检课),以校选修课形式为主,主要面向本科生,其中提及面向研究生的馆有3所,开设文检课的14所馆,每学期平均课时为30,其中最多为54学时,最少为16学时,值得一提的是华东师范大学文检课很有特色,形成了一个针对各层次学生的全方位文献检索课程体系,见图1。图1 华东师范大学文检课体系

资料来源:张静波,隆茜.复合式多层次文献检索课程模式的构建与改革实践.见:信息社会与信息素养——2010年全国高校文献检索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13-19

4.4 专题讲座

各馆专题讲座,叫法不一,出现较多的名称包括“系列讲座”、“一小时讲座”等。根据时间是否固定可分为专场讲座和预约讲座。授课对象面向全校师生,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受众面最广的形式,本文对各馆专题讲座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详细调查,详见表3。表3 专题讲座教学内容调查表

涉及内容数量(所)比例(%)信息意识 315信息道德及法律15信息资源 20100信息检索 20100信息技术 840论文写作指导 840

可见信息资源和检索仍是专题讲座的重点内容,而信息技术各馆又以介绍文献管理软件的使用为主,仅2所高校图书馆涉及office等办公软件的内容,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信息技术基础能力系列”的专场讲座涉及Word、Power Point、Excel及参考文献管理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有55%即11所图书馆网站上提供了在线专题讲座课件。

4.5 其 它

开设在线网络教学的3所馆中,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和山东大学图书馆的在线平台支持远程访问,内容丰富。此外,各馆还开展了其他形式的信息素养教学,其中出现频率较多的有院系专场或学科专场、一对一教师服务等。

5 讨 论

本文调查结果从侧面反映了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经过20余年的探索和革新,教学内容更加数字化、超文本化、可视化,教学形式也更加多媒体化、网络化,例如:在线实时咨询、网站提供在线新生入馆指南及在线专题讲座课件的平均比例达到了67%。但也反映出我国大陆师范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不足,且和NETS•T-2008、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及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有较大差距,陈述如下:

①在线网络教学开展不够。

②文检课平均课时达不到教育部要求(按教育部规定是56课时[11])。

③信息素养教育主要面向本科生,层次不够多样化。

④本文虽只对专题讲座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查,但是一些研究表明,我国高校开展的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大多侧重于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的教育[12],这和NETS•T-2008强调的促进自身发展、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和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强调的应用教育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高等教育中信息素质能力标准》强调的“合理合法的获取信息”,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本文调查结果也反映出师范院校信息素养教育教学内容对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及法律和信息技术的内容重视不够。

师范院校图书馆可以通过以下措施,缩短差距,同时为促进基础教育教师信息化,高校师范教育适应基础教育发展,发挥更大的能量。

5.1 引导师范生树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理念NETS•T-2008中强调教师要参与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学习、反复积累的过程,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教师可以依托教育信息化,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有效的学习、交流与共享,不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图书馆应通过信息素养教育引导师范生树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理念,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也应向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方向靠近,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经验,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5.2 进一步加强师范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及法律的培养有研究[6]显示中小学教师信息敏感性较低,在教学实践中的自觉性较差,且信息认识模糊,网络行为法律法规意识淡薄。信息意识直接影响了师范生日后在实践教学中使用信息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提高师范生信息敏感性是提升其信息素养的前提条件。同时要加强师范生信息道德及法律教育,美国《高等教育中信息素质能力标准》1/5的内容在强调信息道德及法律的重要性。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应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知识产权、学术规范、信息安全和信息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可以使师范生认识到信息利用所涉及的社会、法律、经济、伦理问题,从而更加合理、合法地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

5.3 争取文检课的政策支持,文检课增加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有机整合的内容文检课是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最系统的教学形式,高等师范院校应制定政策向图书馆文检课倾斜,例如:“对师范生加强现代信息教育”[1],要把文检课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同时增加文检课课时,达到教育部规定。文检课教学内容除保持对原有信息资源、信息检索内容的重视,加强信息意识、信息道德的宣讲,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外,还应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号召,“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13],加入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活动中的有机整合,使未来的教师能够自觉地将信息教育的观念和能力迁移到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去”[1]。

5.4 开展全方位信息素养教育,加强在线网络学习课程的开发和应用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形式以及层次应更加多样化,加强研究生教育,教育范围从在校生扩大开来,开展针对教育硕士的课程或培训。教育硕士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教育部2005年公布的可招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49所高校中高师院校占36所。此外还应考虑教育硕士集中上课时间少,地域分布广的特点,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号召,加强在线网络学习课程的开发,形式规模和体系,向中小学教师开放,“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13]”

与此同时,还可以开展针对毕业实习生的专题培训,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的重要课程、教师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合格师资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教育实习通常都包括试讲、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等环节,有研究表明教育实习成绩优秀的毕业生其利用图书馆资源也较充分[14],图书馆开展针对毕业实习生的专门服务大有可为。

5.5 开展合作

“信息素养教育是多方位、多角度的教育,需要专业院系、电教部门、各种设施的配合,单纯依靠图书馆的力量是不够的”[15]。图书馆依靠自身力量的同时,还可以开展多种合作:

5.5.1 依靠学科馆员开展与专业教师的合作

“信息素养教育的全面开展,取决于教师的合作支持”[16]。图书馆如果能够赢得学校行政管理机构相关政策的支持,借助学科馆员,深入院系,了解教师和课堂,开展国外高校中比较普遍开展嵌入式课程教育,将信息素养教育与高校专业课程结合,与专业教师合作,在专业课中插入一两节课,或者让信息教育渗透于专业课教学的不同环节[17],会使信息素养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5.2 开展与基础教育的合作

基础教育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广大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和实现自我完善。中小学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有着公共的信息素养目标,高校图书馆员应开展与中小学图书馆员的合作,“对师范生进行相关教育和培训,并为之做出良好的示范”[18]。“以大学图书馆为主导,带动中小学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学,培养更多符合高一级层次教育的学生,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在各个层次能很好地接续。[16]”

6 展 望

如果师范院校图书馆能够把握机会,结合自身优势、改革现有信息素养教育体制,拓展自身业务,适应基础教育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就有可能加重图书馆在学校及社会的分量,也会为图书馆自身发展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余武.欧美各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及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04,(4):72-76.

[2]魏非,胡小勇.国际职前教师教育信息化现状研究[J].教育情报参考,2005,(2):31-32.

[3]韩峰.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对策研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1):117-119.

[4]秦炜炜.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新旧版对比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9,15(3):105-112.

[5]何克抗.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2005,(4):37-40,44.

[6]刘润英.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策略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10):103-104.

[7]白健译.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EB].http:∥www.ala.org/ala/mgrps/divs/acrl/standards/InfoLit-Chinese.pdf,2010-11-26.

[8]徐爽.论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9]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走向优质均衡的30年:首都基础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68.

[10]黄晓斌.美国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及其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19,(4):65-67.

[11]胡自玲,李霞.信息素质教育探讨[J].教育评论,2010,(2):18-20.

[12]王锦贵.论信息素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1):33-37.

[13]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1667143.htm,2010-12-05.

[14]姚纪林.师范院校图书馆如何为教育实习服务[J].教学月刊,2006,(1下):57-58.

[15]王波.全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2) :89-90,88.

[16]张静波.合作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必由之路[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1):69-72.

[17]王希.信息素养教育在Web2.0环境下的长尾效应[J].图书馆杂志,2010,(3):32-35.

[18]王朴.为信息素质而合作——来自美国的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1):84-88,9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作者:屈南 张芳 阎亚矢

高校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论文 篇3:

信息素养融入大学核心课程研究

摘  要 利用Lindauer和Detlor的理论模型,评估将信息素养技能纳入核心课程的情况,旨在了解将信息素养技能纳入核心课程的方法、过程和建议,为信息素养技能整合提出改革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 信息素养;核心课程;互联网

1 前言

互联网正在取代图书成为人们主要的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与时俱进地通过网络学习来满足学习者需求已成为一种常态。这意味着人们需要掌握的不只是数字工具知识(数字素养)和科学内容知识(科学素养),还应该掌握批判性思维技能(信息素养)来进行自主、科學的学习,以满足终身学习之需。

2 信息素养与课程融入

信息素养的概念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时任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1974年)首先提出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这一全新概念,并解释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能。信息素养技能源于图书检索技能的演变,有着悠久的传统和成功的经验。

在当今信息丰富的环境中,维持知识更新是维持个人就业能力的关键。对于学者个人而言,不可能终身置于学校进行教育,维持知识更新的途径虽然广泛,但最经济、最便捷的是通过网络进行自学来维持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网络信息质量良莠不齐:过时的、伪科学的、反动的、停滞的、前沿的……如何合理使用网络资源,通过网络技术找到自己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个人信息素养的培养刻不容缓。

如何培养个人的信息素养?本研究认为将之纳入学校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是不错的选择,其理由有三:一是信息素养是人们终身学习的核心和基础;二是当今社会真实的网络环境复杂多元、良莠不齐;三是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技〔2012〕5号)、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技〔2016〕2号)、《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技〔2018〕6号)等文件中提出了相关要求。

因此,当今大学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好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批判性地评估网络信息环境中的有关专业信息和资源,用于教学之外的扩展和补充。

3 信息素养融入课程内容与监管

将信息素养融入课程内容旨在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发展更多的信息素养技能,帮助学生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来支撑学生持续性的专业发展。目前,国内还没有建立信息素养相关标准,能参考的信息素养标准有美国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ARL)和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制定的信息素养标准。

通过分析研究上述信息素养标准,笔者认为大学生应具备五大信息素养技能:能确定所需信息的范围;能有效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能鉴别信息真伪及其来源并将检索出的信息作为己用;能有效地利用信息去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了解利用信息所涉及的社会、法律和经济问题,合理、合法、合规地获取并利用信息资源。

为了让学生具备上述技能,依照大学核心专业课程的特点和学院具体情况,确定信息素养融入宗旨和目标。融入的宗旨是“将信息素养能力纳入核心课程”。融入目标主要有:

1)学生在发现、评估和使用信息方面的技能、知识和态度得到提高和发展;

2)提高教师和学生对信息素养的认识和了解,明确信息素养对学业成功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3)持续评估学生的信息素养需求。

信息素养融入核心课程的宗旨和目标的制定,离不开学院的支持与信息部门的通力合作。学院组织人和物,信息部门负责信息检索技术指导。针对上述宗旨和目标,信息部门协助学院采取相应的行动:制定信息素养项目;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技能;依据当前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确定新的教学目标。

学院研究决定正式通过将信息素养技能纳入核心课程,按照以下三个方面统筹安排课程内容:

1)确定要发展的信息素养;

2)将信息素养与核心课程各学习目标及具体作业任务联系起来;

3)将作业与课程的学习目标联系起来进行课程评估、分析和鉴定。

将上述三者融入当前的核心课程,为信息素养课程的监管和评估提供依据。

4 信息素养融入课程实施与评估

通过开展信息素养研究,建立有助于理解学生学习的理论结构,为高校教育信息素养融入课程做出典范。本研究遵循Lindauer(2004年)建立的信息素养评估整体理论模型和Detlor(2011年)建立的三领域模型,这两个模型均建立了评估信息素养教学/学习过程的三个主要领域:学习环境、信息素养计划和学生学习效果。本研究的实施与评估紧紧围绕Lindauer(2004年)和Detlor(2011年)提出的学习环境、信息素养计划和学生学习效果等三个方面进行。

针对学习环境的课程实施与评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人手一台电脑和图书馆满足学生信息检索的相关设备;二是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ARL)和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标准;三是专业核心课程和与各课程作业任务相关的技能。

针对信息素养计划的课程实施与评估主要包括:参照ACRL和ARL改编信息素养模式;制定信息素养融入课程方案和目标;确定旨在发展信息素养技能的核心课程;学院教师与信息技术人员基于信息素养的工作协调和管理;通过作业将选定的信息素养技能与核心课程教学大纲的学习目标挂钩,并通过课程水平评估的结果优化信息素养技能与课程学习目标的联系;确定每门课程的信息素养技能;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课时为45分钟;各课程之间共享信息素养技能评估数据。

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课程实施与评估主要包括:评估课程计划学习目标,利用技术、信息和研究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进行的预测试与后测试;定期审查教学目标的实施情况和进展;分析课堂上必修的信息素养技能教学;分组进行测试评估,一般小组不超过20人,大组不超过50人;信息素养讲座的会议安排与实况记录;提供教学电子材料。

信息素养核心课程评估,尽可能选择优秀的学生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学习成效评估,用于确定教学/学习信息素养技能发生的指标,依据模型制定的各项指标为收集纵向数据提供收集、组织和分析借鉴。本研究对核心课程的信息素养教学实践和评估规划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列举了推动或阻碍信息素养整合的因素,并寻求解决两个问题:哪些因素推动或阻碍信息素养技能融入核心课程?从分析中收集的经验和知识如何帮助改进Lindauer(2004年)和Detlor(2011年)模型,并最终把信息素养的理论付诸实践?

5 信息素养融入课程分析与结论

该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分析和比较教师、信息技术人员和行政人员在信息素养整合过程中的经验,旨在了解将信息素养技能纳入核心课程的方法、过程和建议,为信息素养技能整合提出改革建议和意见。

Lindauer(2004年)和Detlor(2011年)模型是为信息素养教学分析而设计的,本研究利用其模型所阐述的三个领域(学习环境、信息素养计划和学生学习效果)并将其领域内容用于信息素养核心课程,然后进行改革、实施、分析和评估。研究分析中将信息素养融入核心课程,并将实施过程中的各项目数据联系起来,分析实施信息素养核心课程中推动或阻碍信息素养整合过程的因素。由于信息素养融合课程项目的成功离不开方案的制订、管理的支持和项目学习的资源,因此,在信息素养融合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学院、信息技术人员、教师的密切配合,教师间的协作与沟通等因素的影响。

学院、信息技术人员、教师的密切配合  融合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组织和协调体现了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行政部门的积极协调和鼓励下,各级学科教师和信息技术人员紧密配合,为信息素养课程的规划、发展和实施带来稳定性、一致性、连续性和可预测性。学院和信息部门的精诚合作为课程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授权修订参与的核心课程,将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技能纳入学生学习评估;调配有信息检索专长的教师担纲核心课程的讲授;调配信息技术人员到院系进行协作授课;指派学院信息技术人员为院系专业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培养等工作。统计数据表明,随着课程整合进程的进展,对信息素养其他教学方法的需求减少,而强有力的、持久的行政支持逐渐加强,这是确保信息素养成功地纳入核心课程的关键所在。当然,也要深刻认识到,将信息素养纳入课程是一个双向过程,教师、信息技术人员和学生必须全身心投入。

教师间的协作与沟通  课程的性质将决定课程融入信息素养的方式和方法。不同课程的信息素养整合方式有别,教师团队要精诚合作、认真探讨,对团队教师的经验进行分析和吸收,分析其经验的适宜性、变通性和吸收性,将其优点和长处整合到自己的课程中。教师团队不定时地对课程进行评估、鉴定和分析,致力寻找每个课程的重复模式和独立特征,结合考虑外部因素的影响,以确定优势课程的成功经验。为衡量每个课程的绩效质量,教师协同开发五个评价项目:课程教授稳定性;任务设置符合课程特

点;评估后持续改进;教师、信息技术人员、管理员、学生协作沟通;合作的程度。每项评价以10分制表现该课程的绩效质量,10分为最高,1分为最低,分数最高为绩效质量最好。除了教师间的协作以外,教师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和教授的永不懈怠是该项目取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统计显示,信息素养良好的教师通过孜孜不倦能使教授的班级信息素养技能整合超越课程设定的最初目标。

其他因素  行政部门的变化会影响课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教师的更替会使原有教师获得的经验付之东流,破坏课程的连续性;教师的凝聚力也会影响课程的实施力度和可信度。

参考文献

[1]张琳.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

[2]王蕊娇.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有效整合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3]周灵敏.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4.

[4]葛苑菲.新疆高职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3,21(6):46-49.

[5]楊英.信息素养及其培养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6):44-45.

[6]郭广民.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作者:马万林

上一篇:化学实验探究与教学研究论文下一篇:小学体育教学中信息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