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素养论文范文

2022-05-09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生态素养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提出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第一篇:生态素养论文范文

深圳设计文化生态与公众审美素养研究

摘要:在消费时代,建构现代公民审美的人生态度是其获得幸福感的关键。设计文化作为当代社会重要的审美载体,在提升公民审美素养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深圳市作为“设计之都”,从设计文化机构、设计文化活动、设计文化环境等多渠道推动融合式发展,为市民提供了丰厚的设计文化盛宴,让居民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审美素养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深圳;设计文化;公众审美素养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消费时代,每一个人都被裹挟进消费的浪潮,随处可见的视觉广告、琳琅满目的各类商品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眼球,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形成了当代社会盲目拜物的消费意识形态。消费意识形态的形成,让功利化和焦虑感成为现代社会人生存和发展难以摆脱的精神枷锁,丰裕的物质生活,并未带给人们生活的愉悦和精神的享受。人类精神世界的建构,需要人生的美化,对于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也是当代人在改善生存质量的过程中孜孜以求的。因此学会在面对日常生活的同时,发掘其背后的价值及意义,形成审美的人生态度是现代公民超越物质功利获得幸福感的关键。可以说,一座城市公民的审美素养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深圳市作为国内第1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设计之都”,在让设计为产业赋能的同时,充分发挥设计艺术的公共美育功能,由设计文化机构、设计文化活动、设计文化环境等多渠道推动融合式发展,为深圳市民提供了豐厚的设计文化盛宴,在丰富市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让城市居民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了审美感受和体验。

1 各类设计文化机构是深圳市开展公共审美素养教育的主力军

2003年,深圳被中央确定为9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之一,以此为契机,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文化立市”战略,着手建立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扩大原有美术馆社会教育功能、建设新机构等措施,不断丰富并完善公众审美教育渠道。作为“设计之都”的深圳,围绕创意设计艺术形成了由不同类型的公益性社会机构构建的公共教育平台,包括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设计互联、华·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等,这些机构通过各类活动建立与公众之间的联系,鼓励公众参与,在普及设计理念及知识、提升公众艺术修养、激发公众创造力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其中,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以“鼓励公众参与式的城市设计”为工作职能,在相关工作过程和活动设计中重视民众作用的发挥,引导民众共同参与,通过酷茶会、设计&生活、大师论坛、设计讲坛等活动,分层次、分类别搭建设计机构、设计名家、设计师、学生、市民等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平台,建构专业人士和普罗大众之间的对话空间。而设计互联自设立之初,就被定义为“以服务社会为己任的公共机构”,无论是在展览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公共教育项目的设计上,都务求兼顾学术性与普及性,将设计前沿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链接,以求引发观众最广泛的共鸣。例如作为主展馆开幕展的“数字之维”展览,在关注数字化设计领域最新发展动态的同时,将展览的叙事主线切入社会现实,探讨当前的数字化浪潮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并精心打造出一个沉浸式的数字设计空间,让参观者可以在特别设置的互动区域亲自动手参与创作,力求为不同年龄层与教育背景的观众提供兼顾学术价值与参与体验的高水平展览[2]。在其公共教育项目上,利用其充足的公共空间开展研讨会、演出及放映会、国际论坛、志愿者发展计划、工作坊、设计体验课、展览导赏等多元的活动,通过一系列多层次的公共教育项目,让公众在独特的文化体验中参与、了解、欣赏和学习设计艺术,为市民打造一个独特的文化生活舞台。还有,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华·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为服务深圳市文化发展方向,一直以来都将设计艺术作为其重要的学术定位,通过设计展览、公益讲座等常态化活动推动设计创意文化交流,成为市民认知设计理念、感受设计艺术魅力的重要文化机构。

2 创意设计文化活动日益品牌化,成为深圳市民共享设计艺术的重要窗口

作为“设计之都”的深圳,这些年来围绕创意设计艺术,逐渐发展形成了多个文化品牌项目,例如,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创意十二月、深港设计双年展、深圳设计周、深圳时装周等等,这些项目一方面大力推进了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设计之都”建设,另一方面也为深圳市民全面认知和参与创意设计产业提供了窗口和契机,在这些文化盛事中,民众的审美情操得到了陶冶、创作激情得以激发[3]。

以创意十二月活动为例,创办于2005年的该项活动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15年的时间,为了广泛分享创意文化,创意十二月在各项活动的设计中始终把公益性和市民广泛参与性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宗旨,通过开展各类市民创意比赛、公益展览演出、亲子活动、艺术节等,使创意设计文化被市民广泛认可分享,并裂变出无穷的创造力。而深圳设计周作为深圳市推动设计产业整体发展,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在举办各类设计展示交流活动的同时,始终强调设计与产业、设计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及影响。首届深圳设计周通过在全市16个文创场所举办的45项设计活动,吸引了观众10万余人,在推广展示交流的同时,实现了设计文化的公众教育功能,让设计真正融入市民的生活[3]。深港设计双城展在展馆式展览的基础上,将展示地拓展至欢乐海岸、前海、华侨城LOFT和大浪时尚创意城等市民日常休闲娱乐的场所,以展览+公众活动的多元化形式,为市民提供诸如工作坊、论坛、创意园区导览、定制产品与专属优惠等精彩纷呈的活动,吸引近百万市民参与。在首届深港设计双年展的“设计创新之旅”活动中,设计人员带领群众参观相关的展览,参加群众通过和设计者本人交流,进一步了解到每个部分的设计理念以及设计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在“DIY家具设计工作坊”活动中,专业设计师和设计专业学生带领小朋友用简单的材料设计自己的家具,让小朋友学习怎样利用简单的形状去建构一件家具,了解结构、物料及设计制作方法,体验设计及创作的乐趣;在“设计市集”活动中,来自两地的设计企业家在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区北区T街展示并且销售他们的设计作品,市民在欣赏设计师原创作品的同时,还可以与设计人员直接交流,得到聆听设计创意的绝佳机会[4]。

3 多元的设计文化环境让设计与艺术美成为市民的生活日常

设计艺术是一门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门类,存在于市民生活的每个角落,深圳市作为一座年轻的城市,既面临着早期老厂房街区的升级改造,也源源不断地涌现出大量新的商业中心,这些建筑形态构筑成市民生活的日常。随着创意设计文化日益深入人心,在开发和建设这些新、老建筑的过程中,利用和展示设计艺术美就成为一项重要的考量因素。在近10余年的建设过程中,深圳市逐渐形成了以创意产业园、商场博物馆等为特色的商业+设计艺术文化的新模式,让市民可以在日常化的消费生活中,感受到设计和艺术之美。

华侨城创意文化园由旧厂房改造而成,在升级改造中,园区内建成了OCT(华侨城集团)当代艺术中心,同时还引进了不同类型的创意产业工作室,如著名设计师高文安、梁景华等人的工作室;还有服务市民生活的有创意特色的相关产业遍布于整个园区,如概念餐厅、酒廊、设计创意零售店、咖啡、书店、时装店等,包括著名的家具品牌Vitra、将音乐与人文艺术书籍等融汇一体的旧天堂音乐书店、弘扬禅茶之道的岩陶等;除此之外,还有常常举办的艺术展、音乐展、创意集市活动等,这一切都让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成为一个集“创意、设计、艺术、商业、娱乐”于一身的创意产业基地,吸引了大量市民将此地作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市民在休憩的同时,可以获得极其愉悦的视觉享受,感受到浓郁的艺术氛围。除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之外,还有南海意库、大浪时尚小镇等,這些都是深圳市在城市升级改造中,探索将产业与商业,设计与生活相链接的成功范例。

“MALL+博物馆”成为近些年来深圳出现的探索让商业与艺术嫁接,产生叠加效应的新模式。AN+安云艺术设计博物馆(AN+ Art and Design Museum)坐落于深圳最受瞩目的世界级地标、深圳第一高楼——平安金融中心,该博物馆位于购物中心内,免费提供给消费者观看,并出售相关艺术设计作品。该馆将首展定义为“艺术设计跨界生活”,试图以新的视角打破设计、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界限,消融艺术与生活、艺术与设计、艺术与创意的边界,积极联动跨界艺术与文化交流[5]。还有位于万象新天地的诚品生活展演厅通过各类设计师、设计主题展等,让民众在休闲娱乐中,“误入”艺术之境,让喧嚣在此地此刻归于宁静,为市民创设了自然贴近艺术和设计美的契机。例如,在“梦想起航”小王子主题展中,现代折纸艺术家刘通在展演厅展出以《小王子》故事为原型创作的9大主题折纸艺术场景。展厅之外,全馆还设置11处《小王子》互动装置和8项小王子主题手作课程,同时还特别邀请《小王子》作家后裔亲临深圳,与读者朋友一同交流分享,通过集展览、阅读、手作、讲座等为一体的活动形式引导读者以游逛的方式阅读“童话”,生动又富有乐趣[6]。将艺术设计博物馆融入商业购物中心,既是一种新型商业模式的探索,体现了商家敏锐的商业触觉,也反映出当代社会的文化形态已经在尝试走出原本“精英文化”身份限制,试图以一种更加生活化的方式让人们接触到艺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民众与艺术的链接。

4 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改善,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追求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希望在生活中获得更多审美体验,然而以往的传统艺术形态如绘画、雕塑等总是被置于“神坛”,现代艺术过多的阐释反而让部分艺术形态脱离了“美”这一本质属性,而与民众的生活产生了更大的距离。然而设计艺术则完全不同,其形态丰富而多元,既是一门极其专业的艺术门类,也是民众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生活日常,这门在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文化形态背后饱含了丰富的审美知识,是引导民众建立审美认知,走出消费主义盲目崇拜的最佳载体,理应在满足现代社会中人们审美化生活追求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深圳市作为“设计之都”,在文化+产业双向互动的发展过程中,从设计文化机构、设计文化活动到设计文化场所等多方面进行了许多颇有成效的探索,这些新模式一方面有助于城市设计文化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也在让居民感受设计艺术美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种设计文化生态的形成,对整体提升公众审美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忠.深圳积极打造“设计之都”、文化产业龙头市[DB/OL].深圳特区报(网络版),http://news.southcn.com/g/2011-03/04/content_20757017.html,2011-03-04.

[2] “数字之维”数字艺术展官方介绍[DB/OL].设计互联,http://www.designsociety.cn/cn/category/exhibition-list/detail!Exhibition-Minding-the-Digital.html,2017-12-02.

[3] 关于深圳设计周的介绍[DB/OL].深圳设计周,http://sz.design/about.html,2020-04-16.

[4] 深港设计双年展[DB/OL].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http://www.szida.org/content-52-1465.html,2014-07-23.

[5] AN+安云艺术设计博物馆开馆首展:艺术设计跨界生活[DB/OL].中国设计中心,http://www.chinadesigncentre.com/cn/eventsnews/an-art-and-design-museum-opening-exhibition-design-as-art.html,2020-03-18.

[6] 诚品生活深圳举办“梦想启航”小王子主题展再现童话经典[DB/OL].赢商网,http://news.winshang.com/html/065/7968.html,2019-05-20.

作者简介:金淑芳(1980—),女,湖北宜昌人,研究生,硕士,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美育。

李志(1979—),男,湖北随州人,研究生,硕士,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作者:金淑芳 李志

第二篇:区域推进“融合式”生态美育战略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提出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遵照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有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结合旅顺口区绿色经济区建设纳入辽宁省重点发展战略的契机,旅顺口区中小学实施区域推进“融合式”生态美育发展战略,采取“五个融合”策略,有效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一、对区域推进“融合式”生态美育战略的理解

一个区域的“区域性”程度越高,该区域各项事业的发展相互依存、交流、文化同质性、内聚力、行为能力就越高;而随着“区域性”的日益增强,区域将成为拥有自主权利的行为主体。旅顺口区中小学校是一个特定的区域,如果能够将兴起的生态美育联系起来,使之形成“区域性”,将有力推动区域生态美育的实施。

(一)区域推进战略与生态美育

区域推进战略指的是一个地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对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等及其他诸要素协调发展的全面性、根本性的谋划,是关于发展目标和实现该目标的方针、政策、途径及步骤的高度概括,它对该地区某项事业的发展具有方向性、长远性、总体性的指导作用。

旅顺口区实施“区域性”推进“融合式”生态美育战略,就是要对区域的中小学实施生态美育诸要素的协调发展进行全面性、根本性的谋划;对“区域性”的“融合式”生态美育的发展给予方向性、长远性、总体性的指导。

(二)生态文明素养和生态审美素养

生态文明素养指对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所保持的敬畏之心以及养成的良好习惯。生态文明素养具体表现为:了解生态系统中的环环相扣、物物相联;产生积极关心的态度;以行动在生活中表现出来。

生态审美素养指人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形成的生態审美经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各种因素的总和。生态审美素养既体现人对生态美的接受和欣赏的能力,又转化为对生态审美文化的鉴别能力和创造能力。生态审美素养是生态文明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融合式”生态美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中小学生生态审美素养,以此助推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

(三)融合式生态美育

生态美育指的是应用生态美学的观念(研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通过生态审美实践,培养人的生态审美情感,提高生态审美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生态审美观、生态生存观,实现“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中心主义”转变;教育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确立必要的生态审美素养和生态文明素养,懂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学会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关爱生命、保护地球。

“融合式”生态美育指的是在区域整体推进中小学生态美育的过程中,构建区域生态美育“生态体”,对生态美育诸要素进行有机整合,从而促进区域生态美育不断深入发展,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生态审美素养和生态文明素养。

二、推进区域“融合式”生态美育的“六个融合”策略

(一)生态美育与生态教育融合

生态美育是将生态学、美学、教育学三种学科相互融合而产生的,与生态教育密不可分。生态美育和生态教育在内容和目标上具有一致性的特点决定了二者是可以融合的。

首先,生态美育是以生态规律和知识为基础,在生态美中涉及了大量的生态学知识。生态教育所关注的内容,如生态的系统性与平衡性、生态圈中物质循环性与依赖性、环境污染与治理、资源的节约与再生利用、洁净生产、可持续发展等,都是生态美育要关注的。

其次,生态美育和生态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它们都是要通过教育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生态观、生存观、生态文明观、保护生态意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生态教育重在讲授生态知识,掌握生态规律,进行的是科学教育;而生态美育则是人文教育,更重视生态审美情感的培养,通过培养人对自然、对生命的爱的情感,唤醒人们要生态性生存,实现“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

铁山中心小学早在1981年就开展了“爱鸟护鸟”活动,后来经过十几年的探索,把“爱鸟护鸟”活动提炼成“绿色教育”办学理念;到2012年,遵循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想;再后来又把“绿色教育”提升为““生态美育”,实现了“生态美育与生态教育融合”的三次跨越式发展,使学校走上了一条“彰显绿色活力,放飞绿色梦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该校把生态美育与生态教育有机融合,坚持了近40年,收到了明显的教育效果。

(二)生态美育与学科教学融合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必须以各学科教学为主阵地。现行中小学各学科教材蕴涵着丰富的生态美育资源,作为各学科专任教师,要根据课程性质,充分挖掘和利用不同学科的生态美育资源,有机渗透生态美育,做到寓生态美育于学科教学之中。

旅顺第二高级中学在学科教学中探索了以对话为主导的“生态式”审美教学。教学在对话过程中进行,以师生之间共同的探讨活动、欣赏活动和创造活动为中心,教师和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且形成多要素、多类型的“生态式”对话关系。例如,高中美术班在室外风景写生过程中,学生能够近距离感受自然、亲近自然,用画笔与自然对话、与作品对话,同时也是在和自己的心灵对话。在对话中欣赏自然美,创造自然美,陶冶生态审美情操。再如,政治课教学根据不同的内容,灵活营造生生之间的对话氛围,通过对话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通过角色扮演,设置情境,作为一种寓教于剧的对话形式,增强了课堂对话的感染力,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加深了学生对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解。

三涧堡中心小学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势,有效利用得天独厚的农村自然资源,以课题研究牵动生态美育的实施。学校每年都会开展以生态教育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该校所选择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研究大自然的相关植物,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教育;二是通过研究与污染环境相关的问题,进行保护生态、珍惜资源、热爱家园的教育。

(三)生态美育与校本课程融合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开发校本课程,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而且还能促进学校特色形成。

校本课程的设置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具有多样性、灵活性、丰富性的特点。校本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比国家课程更加丰富的问题情景,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大胆想象,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实施生态美育,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旅顺中心幼儿园通过开发“绿植”课程,呵护儿童生命之绿。所谓的“绿植”课程,就是通过栽培和观察绿色植物,帮助儿童进一步了解大自然植物的奥秘,体会生命的珍贵,培养儿童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认识大自然兴趣。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及区域地理特点,该园确立了让儿童互动、参与、体验为主要目标,具有开放性、选择性、自主性的大自然课程和小自然课程。

双岛湾中心小学地处辽东半岛南端,濒临渤海,三面环海,学校座落的张家村又是国家生态文明示范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具有“海的味道”的校本课程资源,学校先后开发了多元性、独特性校本课程。学校还成立了与课程有关的、供学生自主选择的社团,如渔画小作坊、渔歌合唱团等。通过开设校本课程、成立社团,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特长,又培养了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审美素养。

(四)生态美育与艺术教育融合

不论是普通美育,还是生态美育,其基本目的都是通过美的熏陶,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情感,提升人的生存境界。普通美育和生态美育的不同之处在于,生态美育更侧重培养人的生态情感,提高人的生态审美素养和生态文明意识。

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同样,没有艺术的美育是不完整的美育。艺术教育最能直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实施生态美育必须与艺术教育融合。

水师营中心小学发挥艺术教育优势,让学生“亲近艺术”,用艺术“亲近自然”“滋养心灵”。特别是学校开展的“班班有歌声”活动,不仅唱响了校园,而且还唱到了全国。

双岛湾中心小学的学生大都来自渔民家庭。该校把渔歌作为传承与发展的民间艺术项目,定期组织“渔歌进校园”艺术节。每个学期,学校还要举办由全校师生参加的“大海啊,故乡——咏传经典”歌曲演唱会。

九三小学的儿童版画创作坚持了30多年。孩子们用手中的刻刀刻出了大自然的美丽,刻出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后果,还把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刻”到了心里。

(五)生态美育与学校办学特色融合

特色办学是学校长期办学经验的积淀,是办学优势的弘扬和办学个性的彰显。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办学校办的是一种民族性精神,一种传统文化”。而生态美育与特色办学融合,正是在探求一种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民族精神,培育一种“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是对学校办学历史的一种系统提炼和优化整合。

旅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着力打造“生活教育”办学特色,把“生活教育”与生态美育有机融合,构建了富有特色的“绿色校园”环境文化、“生活教育”行为文化、“尊重生命”教学文化、“飘香溢美”国学文化、“多姿多彩”班级文化,让孩子们在充满生态审美元素的校园里,学会生活,乐享生活,真正得到生活的启迪和生存价值的提升。

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生活教育的最终旨意,就是要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而生态美育的目的则是要培养“生活的艺术家”,即培养人们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社会、生活和自身,让生活富有诗意。

(六)生态美育与家庭、社会教育融合

生态文明是未来社会文明的主要特征;生态文明素养和生态审美素养是现代社会人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建设生态文明,提高人们的生态审美素养离不开社会和家庭的共同担当。构建学校生态美育、家庭生态美育和社会生态美育相互融合的生态美育“生态体”,是区域推进生态美育的必然发展趋势。

首先,家庭生态美育是生态美育的基本单位。家长的观念正确与否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旅顺九三小学实施“星级家长执照工程”“低碳生活,环保同行”工程,探索了一条家校融合实施生态美育的新路子。学校是家校协同育人的主体和活動组织者,为家长提供专业家庭教育指导,邀请家长参加学校和班级各种主题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有关管理,依据“星级家长”评价标准对家长家校协同育人进行赋分和等级认定。家校融合实施生态美育,一个主要目标是要引导学生和家长形成绿色环保意识,养成绿色生活习惯。学校通过有计划、分主题组织开展具体形象、可触可感的亲子绿色活动,引导学生、家长和学校一起积极投身“低碳生活,与环保同行”行动中。

其次,社会生态美育是全方位的生态美育,是建设生态文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生态美育的目的是要让人们切实关注生态文明,关心生态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生态美育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对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大连市第五十六中学在实施生态美育过程中,充分利用和挖掘太阳沟区域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坚持学校与社会融合,培养中学生“不忘历史、面向未来”“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的人文情怀。该校坚持开展保护文物的主题教育,既加深了学生对“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原则的理解,又让学生明白保护好、利用好、开发好当地太阳沟历史文物的意义。

三、区域性推进“融合式”生态美育的意义

区域推进中小学“融合式”生态美育,不管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还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以及推动学校、教师、学生可持续发展,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报告从多方面提出了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等。这些论述从价值、理念层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支撑,同时也为区域推进中小学“融合式”生态美育提供了理论支撑。

生态美育是要帮助人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树立正确的生态观、生态审美观、生态生存观,形成必要的生态审美素养和生態文明素养;懂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学会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关爱生命、保护地球。中小学生生态文明观和生态审美观的形成,必将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和贡献。

(二)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贡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2016年,环境保护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6—2020年)》提出“推进学校环境教育,培育青少年生态意识”的要求。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生态美育就是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同时还要使人的存在环境、存在方式与自然生态保持一种和谐、共生的生态关系,使人们从中学会以生态美的心灵去构建自我的反思机制,实现审美自觉与生态自觉,最终引向“诗意的栖居”。与此同时,生态美育还能帮助人们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以满足对其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追求和需要。

(三)有效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和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新要求。“立德树人”揭示了教育最本质的关于培养人的问题,是对教育本质的最新认识,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所谓“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首位;所谓“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就是要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审美素养。而生态美育就是要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态审美观、生态价值观和存在观,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物质功利关系进行升华,将其上升到和谐共处、精神沟通、交流理解以及平等自由的关系上,促进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四)有力推动学校、教师、学生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现代社会发展观念。其基本内涵是保证人类社会具有长远的、持续发展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是“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两个目标的实现,都取决于当代人的生态实践。生态美育就是在教育领域的一种生态实践。

社会要可持续发展,作为学校、教师、学生同样也要可持续发展。生态美育以人的终身发展和完善为目的,是一种关注人的存在环境和存在方式,体现对人生命的现实关注和终极关怀的教育。

生态美育的实施,将给学校发展带来跟上时代前进步伐的新动力,给教师发展注入追求美的教育的竞争力,给学生发展增强提升生存价值和生活质量的生命力。

四、区域推进“融合式”生态美育的反思

在实施区域推进生态美育战略的过程中,以下三方面问题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一)进一步提高生态美育对建设生态文明意义和作用的认识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施区域生态文明战略必将对本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只有提高生态美育对生态文明建设意义和作用的认识,我们才能自觉地、扎实地实施生态美育。

(二)充分利用和挖掘地域自然生态资源、社会生态资源和文化生态资源

人类的生存和文明素养的形成与其生存的环境密不可分。人民对美好生活越是向往,越需要优质的生态产品和优美的环境。生存环境主要是由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构成的。实施生态美育必须要重视利用和挖掘地域自然生态资源、社会生态资源和文化生态资源,这样的生态美育才能让受教育者亲身感悟到生存的生态性、生态与生活的现实性,懂得生存环境好了生活才会更美好。

(三)把艺术教育融入生态美育全过程

艺术教育是社会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对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提升人的生态审美素养、促进人的个性方面所具有优势和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不能取代的。艺术教育重在以情动人,这种情感是直接触及人的心灵的。抓住艺术教育来加强生态美育,可以更多地培养出拥有生态情感、热爱生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新时代“生态人”。

2021年1月,生态环境部、教育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了《“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了“十四五”期间要着力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推动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为更好、更全面地落实该行动计划,我们将继续区域推进“融合式”生态美育,全面提升区域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赵昆伦)

作者:李云虹 丛日轩

第三篇:高中地理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实践路径

摘要: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等问题的影响下,环境污染、全球变暖、两极冰川融化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我国也开始注重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等问题,根据国情实际出发,建设生态文明是势在必行的举措。然而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素质文明教育。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势在必行,坚持实践出真知,从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因此高中地理活动在通过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素养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态文明素养;实践

引言:

随着世界的发展,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养有着重要的必要性,从少培养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这样学生才能改变自身不文明的行为,以小见大,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让学生正视环境问题,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文明素养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探究

生态文明教育影响着全球发展的问题,唯有正确引导学生深刻的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三观,才能改善环境污染等问题。作为地理教师,让学生认识到世界各地存在的各种环境问题以及影响,让学生了解问题与人民自身的生活息息相关,才能让学生重视到可持续发展,自身的文明素养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学生参与保护环境的积极性,才能认识到自身的文明素养影响着世界的发展。教师作为培训学生提高素质教养的生力军,自身也要提高生态文明素养,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学生,提高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素养的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在地理课《山地的形成》课堂上,通过地球的山地如何形成,从人类以及动植物的发展,如何以小见大的影响着地球上山地的形成,还可以反着举例,山地的形成如何对动植物的形成影响的,如南极有企鹅,而北极有北极熊这样特殊地形的形成,而造就独一无二的动物。这样可以通过有趣的例子,提高学生的积极学习性,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思考,回答还有什么例子是因为地形而影响着该地的动植物的形成,这样进一步的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学生自身了解的情况,结合课本的内容,学习到自身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引申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学生自身的行为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样不知不觉中提高在学生保护环境的潜意识,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教养[1]。

二、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文明素养的策略

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教育是文明素质教养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总结以及升华。学生对于文明素养的认识在于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教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保护环境发展观,从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生态环境危机的意识感以及责任意识。课堂上的教育是学生学习可持续发展观,提升生态文明文明素养的主要方式。

学生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导,以及课堂活动的实践行动,才能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培养着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保护生态自然,让学生认识到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认识到人与自然的联系性。世界是多样化的,然而受近代科技以及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动物植物在环境的破坏中慢慢消失。教师通过这些血淋淋的事实,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的发展以及自身不文明活动的影响,在潜移默化的在破坏环境。这样学生才能明白自身素养对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一门课中,通过环境的整体来让学生学习到,人类很渺小也具备着强大的力量,一个人类随便丢弃的垃圾如果通过蝴蝶效应影响着世界,这样证实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真实存在的,如一个人类往大海里丢弃一个塑料袋,可能一个塑料袋在沉入海底中不小心挂在鱼的身上,因为塑料袋的难分解性,挂在鱼身上的塑料袋得不到分解,从而影响着鱼的发育,甚至对于形成伤害。通过各种的环境污染问题,让学生认识到乱丢垃圾的危害,认识到不文明的行为,对世界环境的影响,这样才能通过现实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养,提高学生的文明意识。

三、多媒体的应用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策略

随着对媒体应用的发展,多媒体应用在现代教学的逐渐普及,在生态文明素养教育中其中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应用,让学生通过文字、图片、照片、声音、动画以及影片结合为一体的多媒体应用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認识到人类自身行为对于自然的危害性等,加深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提高自身文明素养的认识,增加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危机感。随着世界的发展,越来越多人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一些优秀的导演执导一些关于环境的大电影,让人类通过电影的写实以及对未来的想像影片,宣传着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在《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媒体的应用播放一些大电影,让学生从电影上学习地理知识以及,地理环境遭到破坏对人类的影响,如《毒吻》这一部电影,主要讲述一对夫妻由于常年在有毒的环境下工作,其生育的孩子由于环境的影响,一出生就具有强烈的毒性,只要吻到人,那个人就会中毒而死。碰到水,水就会冒出恶心的泡泡。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只要环境破坏到一定的程度,被污染的无法治理的时候,那么人类最后也只会自我灭亡[2]。

四、结束语:

随着世界的联系性越来越紧密,每个人的行为都对这世界的影响有着息息相关的关系。因此,教师开展生态文明素养教育课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通过科学教育以及科学宣传,讲解生态文明,低碳出行和新能源发展等实践学习和体验感受,帮助学生认识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办法和手段,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让学生认识到作为未来国家社会的建设者,自身的文化知识以及自身的文明素养提高,影响着未来自身的发展,唯有自身的素养意识提高了,才能对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郭翠兰, 谢延新. 地理教育是提升高中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重要阵地[J]. 地理教学, 2013(13):3.

[2]赵海洋.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巧妙融合渗透研究[J]. 文理导航, 2021(31):47-48.

作者:祖丽胡玛尔?艾山

上一篇:建筑系论文范文下一篇:质量检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