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论文范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生态城市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生态批评、生态城市、生态文明主要是在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的情况下出现的环境、文化保护的思潮。因此从这三个角度进行探析当下人文生态建设,树立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并且通过自身的行为保护生态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对促进人文生态建设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篇:生态城市论文范文

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

2012年8月30日~9月1日首届中国绿色论坛在山东省东营召开。论坛以“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为主题,进行深入讨论。一是探讨全球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重大理论问题,明晰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是研讨生态文明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态文化体系构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路径与基本对策;三是推进东营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力图树立全球生态发展标杆,本届论坛在这方面有很多建言献策;四是梳理论坛认识,向中央提出将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在黄河出海口建设生态高地的建言报告。可以说,本届论坛主题深刻,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气氛热烈,讨论坦诚,取得了预期的圆满效果,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良好反响。

对于生态文明的发展来讲,不是一个轻松的文明转型话题,而是在我们偿付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发展代价、人文代价,这样沉重的历史和现实代价之后召唤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因此,各位发言人所表现的忧患意识,展示了中国将要为人类文明、生态文明的新发展尽到我们的责任。这个论坛表现出了强烈的担当意识,这种担当意识表现在大家的想法上、制度设计上、做法上、技术的创新上,都有自己的设想。

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王志珍院士在致辞中提出三点认识:一、生态文明道路是中国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唯一正确的选择。西方的现代化在狂飙突进两个多世纪后,其种种弊病日渐显露,在“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强者生存法则的主导下,自由经济不受约束的发展,造成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敌视和尖锐冲突,唤起了人们的无止境贪求,致使人类社会道德沦丧:由“科学万能”引发的“工具理性”,使自然环境惨遭破坏。对我国而言,在现代化道路上数十年的紧紧追赶,遗留下了大量的问题和矛盾,资源和生态已远比西方更为紧张和脆弱。选择生态文明,已经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二、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历史上的每次重大转型时代,全新领域爆发的革命都是后发国家迅速崛起的最佳机会。错过工业革命,使我国长期被动挨打;滞后于信息革命,使我国在新兴领域话语权弱小,信息安全得不到保证,并长期处于产业链的末端。这次金融危机必将倒逼出的全球绿色革命,为中国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会。世界各国正处于一个全新的起点,若能主动以绿色能源和绿色产业为代表的全球新技术革命,来引领全球新文明转型,将为中国在未来数十年的发展创造先发优势。三、生物质能源的第三代革命是绿色革命的重大战略方向。在全球资源加速消耗的大前提下,能否开发好非石化的可再生能源,将决定世界各国未来命运。生物质能源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其中的第三代(3G)技术——微藻制油可能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发展方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开再生能源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尝试。对于中国来说,完成第三代革命意义特别重大,因为它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能源安全,有利于三农发展和国土整治,更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若能探索一条自主开放的超越战略,革命性地建造支撑未来二、三十年的能源生产方式,将促使世界上传统落后的最大能源体系转型为全球最先进的能源构型。这将不但涉及所有中国人的利益,也关乎中国的长远发展和子孙幸福,还关乎缓解全球性的粮食、能源和环境危机。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胡德平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学的高度阐释建立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他说,生态文明是后工业化时代人类进步事业所积极追求的重要文明,也是人类对以往文明负作用的反思和觉悟。生态、环境、生物、物种四者密不可分,生态文明所涉及的对象中,人是最有智慧且有劳动能力的动物。但人万万不可把自己独立于生物界之外,骄傲地高居于生物种群之上,破坏生态平衡的任何行为,都会引起对人类本身严重的伤害,甚至毁灭性的报复。在后工业化时代,实体经济应该建立在运用新能源、互联网、新材料、生物技术层面上,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现在不少的海外专家也是实践家,与企业家一起,把经济学、生态学、生物学联系起来,把新能源和空间信息技术联系起来。我国现在已是世界上使用资源、能源最多的国家,也是二氧化碳排放量仅次于美国的国家。东营市有志、有兴趣建设生态文明城,不仅应该成为江海会合,绿色文明和蓝色文明相交的舞台,也希望成为打造新能源、人才汇集的舞台。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就“行一步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绿色发展”做主题发言。赖明回顾了九三学社长期以来对绿色经济的关注,尤其是围绕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绿色发展。提出工业绿色经济面临的问题:认识不到位;资源能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底数不清;符合市场规律的绿色发展促进机制没有形成;资源能源价格扭曲;监管的机制也有待健全和落实;我们的税收政策不完善;科技支撑能力不足;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六大建议:第一,建议把工业的绿色发展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无论如何,工业还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且工业能耗非常大,因此,应该把工业的绿色发展作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第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促进工业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第三,发挥市场作用,构建绿色发展长效机制。第四,强化科技支撑,鼓励技术创新,强化科技支撑是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核心。第五,建立健全法规政策。第六,大力扶持绿色服务业发展。

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从赋税的角度强调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绿色发展势在必行。首先,他列举了中国经济的不平衡性:我国实体经济非常发达,是全球的制造业大国,但虚拟经济相对比较弱:前二三十年我们创造的财富很多,但获取的财富很少;相对而言,现在我们对劳动力的补偿是很不充分的;我们的资源价格很低,现在的资源价格不能体现资源的稀缺性;还有就是环境成本,很多企业排放的污染物是超过国家标准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国家实体经济创造的财富很多,但我们获得的财富相对比较少。所以中国要恢复经济平衡,经济发展方式要转变,换言之,我们要强调绿色的发展。而实现发展方式转变,需要政府在各项政策上通盘研究。税制是其中的一项。既要把现有的政策落到实处,又要对目前还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尽快地制定新的政策。

两院院士石元春教授近年对生态文明的建设有非常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中央的政策决策也发挥了直接的影响。石元春教授从最近出版的一本关于生态文明和能源危机的书——《噬水之煤》出发,揭示了中国生态问题面临的严峻局面。他尤其对生态脆弱区表达了老一辈科学家的高度担忧,对“竭泽而煤”这样的现象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呼吁必须以法律形式来限制资源的失控和过度开采,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关停低效益高耗能的行业。在此基础上,他反省了风电的“大跃进”、光伏发电的“大跃进”,批评了把“清洁送给外国,把污染留给自己”这种新兴能源开发的不当举措。石教授提出,仅仅是中国,每年烧掉的秸秆就相当于一个三峡的发电量。这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要缓解中国的能源危机,必须要走上石教授所提的生物能源的替代路径,对燃料乙醇、生物天然气等等要有一个崭新的认知。石教授最后落到了环渤海地区,更做实到东营市,怎么样开发滩涂,使得生物能源成为建构生态文明切实有效的替代性能源。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的副会长石小敏教授从经济发展这样一个专业视角来提倡生态文明,来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他用一个S形(莫8循环带)表明了中国经济循环的国内处境和国际处境。我们用原料加工的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主要是为了出口而出口,赢得外汇,这样的一个S形的循环,本来是很有效的,但是前提条件是什么,那就是要面对整体上的国际经济循环的有效性,以及这个S形运转的流畅性。但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内部循环的一些障碍,带来了运转的不畅。比如,外贸支撑着国内的GDP增长,双顺差使得广义货币达到GDP的180%。运转不畅导致了双造,造城造房——高铁、动车、房地产。在这样的情境下,整个经济循环遇到困难以后,结果就出现了一个倒勾的机制,导致中国经济发展遇到障碍,使得城市生态的发展成为GDP的牺牲品。为了避免这样一种发展模式,或者说因为这种发展模式所显现的内在障碍,我们不得不寻求新的发展模式,突破经济发展的困境,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的研究员李晓宁先生不仅对整个生态文明有深入的研究,更关键的是他从比较历史、比较现代化的角度展示了他对生态文明发展的看法。尤其让人感怀的是,李晓宁教授的发言充满忧患意识,表达了一种对我们既有发展模式的高度愤慨,使用的词汇虽然是比较粗犷,但是用得非常精准、非常形象、非常贴近生活,提醒我们现在需要及早地发现问题,及早地解决问题。而他发言的核心思路可以简单概括为两点:一是中国人不能浑浑噩噩地挣钱,二是要走环保路线。李晓宁教授特别强调,我们现在的环保路线仅仅以种树为核心,这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在宪法中更清晰明确地规定综合的环保理念和生态文明理念,对有关的宪法条文进行修订,这些建议都非常有力度。最后,李晓宁教授强调,要让权力人物、企业家、银行家,尤其我们重量级的院士们来发挥引领作用,克服现有发展模式的弊端,进入生态文明发展的新状态,而且要依宪治国,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教授的视野在长三角、珠三角、黄三角这个大的国家版图中展开,他特别强调黄三角为什么现在才提出问题?在珠三角、长三角发展比较成熟的情况下,黄三角提出这个问题,虽然晚了一点,但非常及时。秦院士特别指出,对基于胜利油田而建立的东营市,这样一个新兴城市的环保问题,需要有同类城市的比较视野。他以自己在大庆考察的经验和来到东营了解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特别落在东营的城市定位上。东营市的自我定位跟大庆市的自我定位是不一样的,他表扬了东营。东营有超前的定位,有总体的规划,而大庆的规划相对比较落后,结果跟东营是没法比的。他对东营的旅游发展,对人文旅游的有限性和景观旅游的可为性做出了对比性的说明,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秦院士特别强调要在环渤海湾的大背景中来展望东营生态文明发展的定位。围绕和谐社会建设,他指出,“和而不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世界绿色论坛执行主席黄海峰教授特别强调,全球能源新政的凸现,促使中国要对能源政策进行反省。而中国可持续发展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就是通常说的“两型社会”的建构,促使我们走上一条从物质化的经济到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发展道路。他对绿色经济和“两型社会”的深刻内在联系做出了勾画、分析,对绿色经济的发展、对“两型社会”的建构进行了展望,指出了两者的高度相关性以及“两型社会”的建构路径。他把绿色经济作为建设“两型社会”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指出节能减排是建设绿色经济和“两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山东师范大学张峰教授特别强调现代文明正处在文明的生态化转变的关键时刻。在这个大的前提下,张峰教授的关注点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律化问题上。她特别强调,在人口膨胀、技术失控这样的条件下,在人们需要走向绿色消费而克制消费主义弊病的情况下,我们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律化处理上要强调自然的法律主体地位。我们要批判古典的自然权利,要兴起以自然为原告的诉讼活动。她举出了美国、日本在这方面所做出的探索,强调要推进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制化,而不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情感化。所以,我们要以法制化的方法来推进自然权利的司法救济,来推动环境公益诉讼,使得自然权利的代理人,也就是环保的非政府组织能够浮现出来。

《战略与管理》杂志执行总编郭琼虎先生指出,目前人类面临三大危机:粮食、能源、环境和气候,核心是能源问题,中国也不例外。我国能源安全受到严重挑战。一是石油资源接近枯竭,对外依存度过高,二是能源输送安全得不到保障。因此,能否开发好非石化的可再生能源,决定世界各国未来命运。由于可再生能源中的太阳能、风能和水力发电受自然限制,核能受环境风险限制,增长空间有限。于是,生物质能源开发成了全球各大经济体争相发动的能源革命。生物质能源从原材料上分,有第一代“田里种的”,“树上挂的”,以及第二代“水里漂的”,第三代“盐碱渍的”(微藻)。第一、二代生物燃油开发不可避免遭遇“燃料-粮食”困境:要燃料,就加剧粮食危机;要粮食,就缓解不了能源危机。而第三代微藻制油不与粮争地,出油率高,适应各种环境,符合我国盐碱地荒漠滩涂多的国情。因此真正的能源革命在生物质能源的第三代微藻革命。对于中国来说,完成3G革命意义特别重大。郭琼虎特别强调,微藻制油即使在发达国家也处于实验室阶段,尚未大规模产业化,而它投资规模大,周期长,民营企业很难承受其压力。因此他建议,应把微藻燃油革命上升到国家重点战略的高度。

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叶自成教授的发言展现了中国古典的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厚底蕴,并把这样的古典智慧与生态城市的建设紧密地勾连起来。他认为我们应该有更开阔的视野,将道家也纳入到古典智慧或者生态文明智慧之中,从而超越单纯以儒家来概观华夏文明的主张。他提出了华夏主义的命题,他认为老子的自然思想,实际上就是1.0版的可持续发展主题,我们怎么去激活这个1.0版本的中国古代生态文明智慧是非常重要的。他强调自然比人博大,人应效仿自然。这既是道家的古典智慧,也是当下我们必须认识清楚的问题。他从日常生活出发,从人们怎么节约水资源等生活细节着眼,对当代中国以社区为基本支点进行系统生态设计提出了看法。他强调人们必须要重建生活伦理,每个人的生活态度决定城市的生态品质。

中国建筑文化协会环境委员会的副会长顾孟潮教授强调指出,对于人的生存环境来讲,城市、人、自然的关系怎么审度,中国确实落后于世界。没有先期规划的大庆与规划良好的东营,生态差别巨大。他总结了我们这次绿色论坛的重大意义,特别强调需要建构人类生态系统的全环境,这个概念非常有意思。他认为应加强传统生态文化资源的挖掘,这一点跟叶自成教授有非常强烈的呼应。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院的客座教授东梅女士是一个技术的开发者,实际事务的行动者,她特别强调制度会改变人。比如,她说德国规定城市取水必须在城市的下游,这就使得这个城市的人不至于污染他们这一段水。她说要汲取这样一种经验,就像建筑理念上的一个讲法一样,先有软体,然后建造。东营要立足自己的文化方式和生活方式,做出综合性的考虑。先有软体后建造这种生态文明观念的形成,有着综合的意义。

匡廷云院士关于如何支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问题做了精彩的发言。她认为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在我国现阶段有划时代的意义,可引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她比较了很多三角洲,世界的、中国的,认为我们唯一一个真正没有开发的是黄河三角洲。因此黄河三角洲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在中国将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意义重大,建议国家要全面支持。她还为生态区的发展提了很多建议。首先她认为一定要搞好生态经济区的规划问题。实际上我们中国很多东西都是最早规划没做好,规划应是有理论战略指导下的规划,而不是为规划而规划,我们很多城市规划都是为了规划而规划。第二,她特别强调了要建立生态农业、生物质能跟生物基化工原料,还有药用植物,就是生物制药的生态工业园区,在边际土壤,海滩跟盐碱地建设盐碱植物科技园区。

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的赵永生研究员以自然为师为理论基础,特别强调要天人合一,提出了一个产业模型,提出由以微藻为原料的生物能源、电热中心、畜牧养殖、作物种植和海水淡化五个行业板块为核心,来建设东营生态资源产业示范基地。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蒋高明研究员围绕粮食安全与生态能源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分析了中国粮食生产面临的七大难题,如大量农村真正劳动力流失、地力下降、耕地撂荒等,并且分析了制约我国粮食安全的五大因素,提出绿色有机之路是农业的真正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长期认为绿色有机农业肯定得减产,但他做了很多实验,结果显示生态农业有增产效果。因此他建议建立生态循环粮食生产实验示范区。

李廷栋院士的讲话围绕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国矿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惨不忍睹,开发利用过程中浪费严重,生态破坏严重,污染严重,我们的所谓大发展完全是以过度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他建议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应该把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加强矿山复垦,依靠科技进步对矿产进行综合利用。他指出我们现在很多地方水资源严重短缺,超采严重,出现了好多“天坑”,前一阶段还在东部发现“天坑”。另一方面水资源浪费严重,我国万元产值耗水量是世界平均数的四倍。我国地形复杂,地震跟地质灾害严重。我国国土面积只占全球陆地的7%,地震却占世界地震的33%。要加强地震灾害的防治研究。

生态文明发展方式不同于一般认识上的节能减排、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它意味着工业时代向生态时代、工业经济向生态经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深刻变化和转变。与会代表认同,黄河流域具有的历史、生态条件和黄河三角洲独具的自然区位优势,以及东营市所进行的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有益尝试,是率先推行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主战场和突破口。以黄河战略的展开和在黄河三角洲打造“生态特区”来启动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并溯河而上,牵引带动黄河流域9省38个主要地市及全部国土,进而走向社会主义生态化强国之路是我们现实和可行的选择。

(本刊编辑部整理)

第二篇:生态批评?生态城市?生态文明

摘要:生态批评、生态城市、生态文明主要是在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的情况下出现的环境、文化保护的思潮。因此从这三个角度进行探析当下人文生态建设,树立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并且通过自身的行为保护生态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对促进人文生态建设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进行探究生态批评、生态城市、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意义之后,将其融入到人文生态建设的思考当中,以期为城市人文生态建设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生态批评;生态城市;生态文明

在当代社会中,生态危机日益明显,因此生态批评经过进行探究人与自然之间相处情况,可以为帮助人类正确认识人文生态提供了针对性的批评范式。在生态批评的指引下,我们需要进行自我反思,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建设人文生态,树立与自然和谐形成的生活方式,最终使城市生态环境更加和谐。而生态城市建设则是让社会、自然进行和平相处,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需要进行人文生态建设,提高城市的文化品格。因此在进行人文生态建设的时候,需要从生态批评、生态城市、生态文明这三个方面出发,制定针对性的生态保护措施。

一、生态批评:使精神与人文生态保持一致

生态批评(Ecocriticism)主要是指在越来越严峻的生态环境下,在文化批评领域的人们受到绿色运动精神的指引,在自身的领域内发起了“绿色”批评的浪潮。生态批评出现的原因在于态危机的严峻程度不断增加[1]。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文化、政治等方面也出现一定的改变。生态危机归根到底也属于人性危机,是人们生活方法、追求方向、思想观念等方面改变引发的危机。有专家提出,现在生活中出现的生态危机,生态系統遭到破坏不是直接原因,伦理系统所起作用才是直接原因。在经历危机之后,需要意识到人类自身行为对自然的影响,因此需要认识伦理系统,然后才能进行完善伦理系统。生态批评属于后现代批评潮流当中的重要流派。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文学批评深入探究文化,经过文化批评,进行引发生态问题的思想,即人类中心主义,使人们的生态意识得以树立,并且摒弃以往落后的生态观,使人与自然可以和平相处。生态批评的开展,不但需要维护生态安全,还需要建设精神生态,使人们可以保持良好的人性。同时,不仅需要重构人们的生态价值观,还需要建设以保护自然的生活方式,维护人与自然之间的良好关系。

二、生态城市:自然与人文生态的和谐

现代城市生态思想主要来源于霍华德所提出的田园城市,在此理论当中表现了城市和自然保持平衡的重要性和意义[2]。总的来说,生态城市主要是保持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和谐。自然生态属于人自身之外的世界,其可以提供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而且其发展状态不受人类意志的影响,但是生态环境,则是人类活动主要范围,并且人类活动的开展也会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发展。这里涉及的人文生态系统,主要包含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这两个部分,其通常是由多种社会文化元素组成的,而元素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在互相作用的情况下形成动态和谐的系统。人文生态环境不仅是人们活动的区域,也是人类活动开展的结果。人文生态属于社会发展的产物之一,其主要人们之间进行信息、物质交换获得的发展结果,其也彰示着自然和人文之间的和谐发展。人类在自然和人文之间的互动当中不断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文明。和谐的自然生态系统可以为人文生态的顺利发展提供所需的物质,而人文生态的优化也可以促进自然生态的发展,维护人类和自然的和谐。人文生态对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意义,其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社会的发展速度,也可以有效树立人们的良好品行,形成较好的文化素质。自然生态需要得到人们的关注和维护,因此要想保护生态环境也需要人们动员起来,改善自然环境,进而促进人文生态建设的完善。

三、生态文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人文生态不仅包括历史文化的内容,还包含现代先进的文明。其在表现的时候,不仅表现为物质形态,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形态。比如价值观、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文明生态在人们的生活当中重要性越来越高,并且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人文生态建设属于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部分之一,在进行建设的时候,可以从物质、秩序等方面出发,完成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从而顺利促进文明生态城市的发展[3]。从物质的角度来说,城市人文生态建设主要需要处理城市发展期间所积累的财富,即需要合理对待现有的古代建筑、文化工艺、新式发明等,并且需要按照需要建设基本设施,满足人们的需求。这些物质性的城市人文生态,不仅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还可能会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从精神的角度来说,我国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不仅包含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语言、风俗,还包含着多种工艺品、民族戏曲等,这些均逐渐成为我国历史文明当中的一部分,逐渐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帮助人们树立良好的人文精神。从制度的角度来说,人文生态建设主要设立各种约束性的法律和制度,从而有效约束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可以自觉遵守法律和制度,维护城市的秩序,并且形成良好的生态保护的意识,通过自身的行动使城市生态文明可以逐渐实现。

四、人文生态建设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正处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人文生态的重要时期,因此需要建设完善人文生态系统,使生态城市得以顺利发展。

(一)积极发挥城市历史文化的作用

城市人文生态系统当中包括城市在发展期间所形成的文化元素,包含生活模式、历史风俗等,而这些文化因素通常采用多种形式呈现出来,比如历史建筑、民族活动等物资形态。所以在进行人文生态建设的时候,需要提高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度[4]。首先需要进行保护好城市的历史痕迹,尤其是需要保护历史文物、古代建筑等。其次需要进行保护城市的历史特色。比如具有民族特色的街道、民族活动等。经过举办文化活动,可以城市的特色得以全面展示,而且也可以形成地域特色文化,充分体现出生态城市独有的人文魅力。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有效保护城市历史文化,也可以使现代城市文化得到有效充实,完成城市人文生态系统的目标。

(二)提炼城市的人文生态精神

城市属于人文精神得以存在的基础,而人文精神则是城市发展需要遵循的方向,并且可以成为城市创业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持。在目前的生态城市建设当中,进行提炼城市人文精神已经成为必经的过程。在树立城市人文精神的时候,需要坚持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宗旨,使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可以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另外为了使人们可以形成城市人文精神,可以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使人们拥有丰富的文化生活,形成城市的文化风格,最终使文明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素养。而且经过树立城市人文精神,可以有效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意识到文化对提升生活品质的作用,从而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促进城市人文生态建设的完善。

(三)合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以往比较常见的历史文化在根本上有比较大的差异,其主要是通过非物质形态进行呈现的,但其也属于人文生态当中的一部分,因此进行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城市人文生态建设当中需要关注的重点。在进行保护过程中,需要设置完善的方案,使保护措施可以具有较高的可行性。而且需要避免出现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而进行保护的行为,因此在合理开发的情况下,全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保护法律法规,使珍贵的文化遗产可以得到良好保存。避免出现一些人员或者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断开发的行为,维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另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不能过于依赖政府,还需要吸引社会机构或者个人对其进行公益性投入。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度,也可以完成良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

(四)提高人们的人文生态意识

在进行城市人文生态建设期间,树立人们的生态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由于在树立人们的生态意识之后,可以使人们主动进行生态保护,使城市人文生态建设得到人们的大力支持,这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也具有巨大的益处。城市人文生态建设当中,需要采取措施,使人们了解到自身行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且了解其需要履行的义务和责任,然后通过自身的行为进行保护自然环境和城市人文生态。另外,还需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人们可以有机会处于生态保护的活动,形成良好生态文明观,并且经过鼓励开展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帮助人们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这对城市人文生态建设也具有较大的益处。

(五)完善人文生态建设的法律法规

进行生态立法,可以使人文生态建设更快进入法治轨道,而且经过设置与之相关的法律,可以使人文生态建设得到法律的保护。同时政府的相关部门,比如环保局等,需要加强对城市环境的监管,并且需要对城市文化建筑进行有效保护,使城市人文生态建设可以全面开展。另外,在制定生态体制之后,政府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人文生态建设可以在政府的支持,有秩序地展开,实现人文生态建设的各项要求。

五、结语

工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虽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其对大自然却有着不小的影响。人文生态建设不仅需要保护被工业化发展破坏的大自然,还需要进行生态批评,建设生态城市,使城市的人文生态建设目标得以实现。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积极发挥城市历史文化的作用、提炼城市的人文生态精神、合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人们的人文生态意识、完善人文生态建设的法律法规等方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和睦。尤其是在生态危机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更加应该引导人们保护生态环境,树立正确的生活方式,积极参与生态保护的工作,使人文生态建设得以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高宇榕,覃旭瑞.浅谈公共艺术反映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以水元素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为例[J].大众文艺,2018,10(05):415-417.

[2]黄娟,汪宗田.美丽中国梦及其实现——兼论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理论与制度的统一[J].理论月刊,2014,14(02):96-97.

[3]柳蘭芳.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社会生态的辩证统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伦理思想[J].社会科学家,2013,23(07):174-176.

[4]李旭华.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全面考察——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统一[J].理论月刊,2012,13(09):79-81.

作者:雷萌 余志科

第三篇:分析城市河道整治与生态城市建设

【摘要】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对整日生活在大都市里的柔美来说,河道成为了城市生活的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生活在优美漂亮的生态城市是每一个城市公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河道的整治工程,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工程,河道的治理要从美化景观、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入手。本文通过对河道的问题、治理原则和治理规划个具体措施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河道整治;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河道的主要功能就是防洪排涝,提供城市的用水量,交融航运等,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部分,被人们比喻为城市的鲜活血液。有些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并没有注重城市河道的整治,为城市的生产和发展埋下了隐患。要想治理好城市河道的建设工程,就必须加强对河道的了解和认识,改进河道整治的思想意识,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建设更加完善的生态城市。

一、城市河道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河道水体污染严重

由于人们对城市河道整治的意识薄弱,导致了城市内的一些工业污水大量的排放到河道中,还有一些居民的生活垃圾以及畜牧养殖的粪便处理都由河道来承接了,致使河道污染非常的严重,尤其是到了夏天,河道附近恶水横流,臭气熏天,经过时,使人难以忍受。有些村镇的河道上面还会漂浮着动物的尸体,严重的影响着河道的环境。

(二)河道岸堤及河底生态环境退化

在建设城市河道的护栏时,大多采用的是混凝土装板材料,这种材料的特点是施工的速度快,使用的寿命较长,坚硬度高。弊端是阻碍了土壤与河道水的接触和结合,由于坚硬的结构特点,使河道底部的湿地面积缩小了,割断了河岸上的生态与水中生态的有效链接,严重破坏了河道的生态环境和持续发展的进程。

(三)规划河道破坏了水体代谢功能

在城市建设中,为了城市建设的美观度,改变了城市河道的河体变化,破坏了河道的生态环境,与河道的真正作用相违背。没有被破坏的城市河道是迂回婉转的,不仅具有外表的美观度,还利用河道的弯度加大河道水流的力度,加速了河道水质的代谢功能。现代化的城市河道建设中,缺乏对河道的了解,导致了河道建设的不合理性,破坏了河道水体的净化功能。人工建设的河道就是“死河”,不具备自动代谢的功能,对建设生态城市的作用大大的降低了。

二、生态化河道整治原则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在现代化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整治城市河道,必须运用先进的科学理念为指导思想。同时,运用科学发展的理念必须遵循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进行对城市改造,从而构建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和谐城市。自古以来,就有: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说法。就是说,人一定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进行生存和发展。

(二)贯彻“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新时期对城市河道的整治中,水资源不仅仅是对人有使用价值,还有精神层面的需求。城市河道整治规划中,不仅仅要考虑经济的问题,还要考虑人文景观的问题。创建人水和谐的建设新理念,促进人与水的更高精神层面。

三、河道生态化整治规划的具体措施

河道生态化整治规划的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休闲娱乐环境,居住环境。并且调节生态城市整体的水环境状况,加强在城市防洪排涝的作用,建设一个人水和谐的美丽生态城市。

(一)顺应河道自然地势,抓好防涝泄洪;改善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城市河道现存的弊端就是早期建筑时规划的不到位,不合理,导致了城市河道水流代谢迟缓,流速不快等问题的出现。因此,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城市河道整治工程和规划,要以保持河道的自然地势为重点进行。由现代的生物学家、环境保护专家和水利地质研究专家共同研究得出城市的河道自然弯曲更加有利于河流内生物链的保护,有利于防洪减災的作用,有利于环境的保护。贯彻于人水和谐的方针政策,建设具有生态环境为基础的、合理的城市河道。城市河道整治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改善河道的水质污染,建设清澈见底的生态环保的绿色健康城市河道。一方面对河道进行彻底的清理排污清淤、排洪减灾,禁止在城市河道附近乱搭乱建的现象,为河道提供绿色通道,及时养护河道的设施建设,加强防洪排涝的建设,保障河道的畅通无阻和排放洪水的安全设施。另一方面,对城市河道做好截污治污的工作,找到城市河道污染的源头,从源头入手,将污染物在河道的源头截留下来,彻底遏制污染,改善水质,保护河道内生物链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建设生态堤岸,设立亲水设施,严把材料关

在建设城市河道的护栏时,要注意材料的选取,在保证水质不被污染的情况下,进行选材和建筑。在施工的过程中,注意避免刚性结构的材质的选用,以促进土壤与河道水的接触和有效的结合,保障河道水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既要做到保护河道的水土不流失,又要确保河道自身的修护功能不被破坏。治理河道的选材尽量用自然的材质,以免城市河道受到二次的污染。

设立亲水设施的时候要注意,台阶必须设计合理,既不能太多,又不能太少;既不能太陡,又不能太坡;另外注意水位的变化不能太大。在周围环境允许下,可以建设水上喷泉,使人们能更多的接触河道水体,或是在地面上建设可供人们娱乐、欣赏的路面喷泉等。

(三)优化河岸植被配置,遵循植大树,配小树、布花草,建草坪的原则

城市植树,既美化了环境,又给城市添加了净化空气的吸尘器。大树的根部既能保护水土流失,又能涵养水源。大树雄伟壮观,小树秀美可人,将它们植入城市河道的周围,既有美化了河道的环境,又增添了河道与居民的感情,拉近彼此的距离。河道周边植被的添加,促使了城市河道生态环境的改观,为建设生态绿色环保城市起到了推进的作用。

在城市河道的周边布置花卉和草坪,是为了增添城市河道与居民的亲和力,为河道整治建设增添了人文效应,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在花卉的布局中运用了几何图案的主题效应,选用的植物种类既不能过多,又不能太过单一。根据每一种植物的生长特点和作用进行有效的配载和合理的搭配,即满足了人们视觉感观,又发挥了植被的自身特点,做好城市河道的绿化工作。

(四)理顺机制,落实职责,坚持长效,细化管理

对城市河道的管理工作做到分工明确,细致到位。建立完善的城市河道管理机制,对城市河道进行系统性清理、整治、规划,建立检查和考核的部门进行监督管理。把城市河道的管理工作落实到每个机构、每个部门、每一个人的头上,切实可行、落实到位,使河道的整治工作科学的、高效的运作起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的河道建设既是城市防洪排涝的重要通道,又是承建生态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经济建设和生态平衡的发展,是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和品质的有利保障。城市河道的整治,满足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给人们的生活创造出优良的城市景观,使人们在出行、居家、生活等各个方面打造了良好的生活质量,为生态城市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了人们居住水平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 199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J].环境保护,2000, ( 7) .

[2]汪松年,阮仁良.上海市水资源普查报告[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

[3]刘晓涛.关于城市河流治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上海水务,19( 3) .

[4]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1, 25( 1) .

[5]翁奕城,论城市滨水区的可持续性城市设计[[J].新建筑,2000, ( 4) .

作者:蔡健 金炜 刘谭琴

上一篇:烟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物理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