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五四”到建国时期程序教学法的特点

2022-09-12

程序教学法是按一定的程序来组织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一般来讲传统的教学是无序的, 教师讲课比较随意, 讲到哪里算到哪里, 而且教师只知一味讲解, 学生只知一味听记。“五四”以后, 新学堂实行班级授课制, 改变了传统的公私学塾制和个别教授的教学方式, 因此如何把原先的无序、随意的语文教学变得有序、科学, 怎样合理地支配和处理教学内容, 使课堂教学形成一种内在逻辑程序就成为当时教学革新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所以程序教学法应运而生, 并且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

1 程序教学法发展脉络

程序教学法是总称, 凡是按程序来组织、设计教学的都可以归入其名下。程序教学法的研究最早是从引进赫尔巴特、莱因“五阶段教授法”开始, 即预备、提示、联想、比较和总结、应用五段教程。“五阶段教授法”对后来的语文教学法影响很大, 人们大多以此为鉴来设计程序教学法。在此基础上, 后来出现了天民的“渐明法”、北京大学文学硕士孙本文的中学阅读教学 (文言文) 的“十五段法”, 还有当时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国文教员沈仲九的“问题教学法”、语文教育家陈启天的“因文而异”程序教学法, 后来还出现了朱自清的五步教学法、黎锦熙的三段六步教学法、中华国语学会“丛书”的三步教学法等程序教学法, 特别到了四十年代, 叶圣陶、朱自清共同编撰了《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分别就精读和略读的教学程序做了系统的阐述。至此, “五四”到建国时期的程序教学法研究算是渐趋充分和完整。[1]

2 程序教学法的主要特点

2.1 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只知一味讲解, 学生只知一味听讲, 所以就造成了教师是课堂中的领导者、支配者, 学生则是服从者、被支配者这样的角色地位。程序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地位分配, 把学生从教学的从属变成了学习的主体, 而教师由领导、支配学生学习变成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从天民的“渐明法”我们可以看到, 教师不再是逐句讲解, 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听讲, 而是学生要在预习中发现自己的难解语句, 教师则是启发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并提出疑问,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则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前提下对学生生字、生词的学习进行指导, 并校正错误解释含义。解决字词等基本的知识以后, 就由学生自行讨论、欣赏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而且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逐步明白文章的精髓所在。其它如十五段法、因文而异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程序教学法也都主张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作为为主体, 教师作为为主导,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2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我国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基本理念之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虽然程序教学法没有明确的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 但从具体的教法中还是可以看到它是十分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学教学中自主学习的方式, 即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自觉主动地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在独立探索问题的过程中, 不仅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且还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语文新课程标准就十分倡导“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陈启天设计的因文而异教学程序中非常明显地体现出语文教学中自主的学习方式。对于模仿文他主张采用自学辅导法, 学生在语文学习先自己预习, 找出问题, 然后仔细阅读并解决疑难字词, 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讲解文章, 同时同学之间进行切磋交流, 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最后学生再次自行阅读文章, 加深理解和体会, 或者对不明白的地方再次进行解疑。其他如叶圣陶的精读法也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

合作的学习方式就是2个或2个以上的学生组成小组, 通过互相配合和协调来进行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还可以实现同学之间的优势互补、知识的互通有无, 还能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培养协作精神, 有助于将来融入社会, 与他人同心协力, 共同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把“发展合作精神”作为十大课程总目标之一,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 在各种交际活动中, 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发展合作精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 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陈启天的因文而异教学法中就主张问题文要采用集体研究法, 即是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先通过发表赞成或反对的理由来进行共同的讨论, 再由教师总结讨论的结果, 如对结果有异议, 可以根据问题再进行争辩, 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自行进行记录, 以备参考。孙本文的十五段法、沈仲九的问题教学法等程序教学法都提出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学习, 在相互探讨中获得知识、能力的发展。

语文探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 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研读课文, 掌握规律, 获取知识, 调查了解社会, 深入研究, 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 去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2]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质疑、创新的精神, 锻炼其思考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语文新课改就十分重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思想敏锐, 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应该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 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 学习探究的方法, 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程序教学法就注重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如因文而异教学法中主张的对问题文的研究法。特别是问题教学法, 就是要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的探究, 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它把语文的教学过程变为师生双方共同研讨的过程, 学生在研讨的过程中培养了研究的意识, 又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

2.3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点, 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进行教学。因材施教自古有之,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首先提出“因材施教”的主张, 根据弟子的个别差异确定对他们的教育。古代实行的个别教授的私塾制还有一点“因材施教”的合理因素, 可到了五四以后实行学堂改制, 传统的公私学塾制和个别教授式变成了班级授课制, 但语文课仍采用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知识灌输方式, 连原先存在的一点“因材施教”的合理因素也化为乌有, 这就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程序教学法比较注重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而且还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陈启天的因文而异的教学法中对自修文就主张采取“个别指导法”, 学生先单独研究, 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研究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陈氏认为“注重单独研究, 充实思想, 养成自己读书的能力, 应学生个性及程序的差别为个别指导”。[3]其他的程序教学法也主张学生自行思考、自由讨论, 而不是把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认识畅所欲言, 遇到相左的观点还可以进行辩论,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获取知识, 而且他们的个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发展。

摘要:从今天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看“五四”到建国时期的程序教学法, 当时的程序教学法改革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自主、合作、探究、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等特点。

关键词:程序教学法,特点,自主,合作,探究

参考文献

[1] 顾黄初.现代语文教育史札记, 南京出版社, 1991:86.

[2] 胡君.基于新课标的语文教学,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163.

[3] 顾黄初.现代语文教育史札记, 南京出版社, 1991:86.

上一篇:多媒体课件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下一篇:班前会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