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

2023-03-31

第一篇: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

论新时期的中国外交及其战略挑战

改革开放使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中国外交在更为广阔的国际战略框架中谋划和布局。

从国际看,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世界依然很不安宁,国际环境依旧动荡不安。 30年来,中国既高度珍惜并维护独立自主权利,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始终站在国际大局与国内大局相互联系的战略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思考和制定中国的外交战略。基于这样的国内国际环境,我们的外交也应该在站在历史的新的起点上。

中国外交的新特点是: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和平发展道路,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这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最大的特点;“执政为民”、“外交为民”的外交工作指导思想更加明确,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个显著特点;“把握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中国外交更加主动、更加灵活、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这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又一个特点。

在国际和地区安全方面,当前安全形势总体上仍然保持缓和,虽然目前大国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不大,但因民族、宗教、恐怖主义、核扩散、陆海边界、能源、粮食、互联网纠纷、气候灾害等所引发的问题明显增加,成为考验中国外交应对能力的重大挑战。

在这些背景下,中国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量进一步上升。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政治舞台上也有不俗表现。但是,随着中国地位和影响的迅速增大,各种外部阻力与压力也随之增加。“中国威胁论”不断出现。一些大国对我国明显的战略敌意和恶意中伤,使我国面临更多的麻烦和事端。如近期南海主权争端表面化和复杂化,美国的介入便是重要原因。中国的崛起也引起一些周边国家的疑虑和防范心态,使我国周边环境出现不稳定因素。象钓鱼岛等问题上,与日本等国的争端都呈现加剧之势。而且,随着国际对我国的期待大大上升,这要求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这使我国压力明显加大,我们必须学会平衡。

我国的国力并不算太弱,在当今国际舞台上纵横驰骋的空间很大,更应积极进取,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所以我国一定要正确认识当前国际形势,预测未来的变数,增强忧患意识,调整外交策略,我相信我们祖国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第二篇: 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新战略的特点研究

摘要:今天,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世界格局变迁的重要变量,成为二十一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中国的内政外交都随着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发生着影响深远的变化,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锐意进取,全面深化改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新局面,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等各方面都形成了新的常态化模式。

关键词:新常态,外交战略

正文:“新常态”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习近平同志2014年5月河南考察讲话中:“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第二次出现在7月29日习近平在和党外人士的座谈会的谈话中:“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随后的8月5日、6日、7日,《人民日报》连续三天在头版发表“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系列评论:《经济形势闪耀新亮点》、《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对中国经济形势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具体阐释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容和意义。

十八大以来,随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出一系列新的治国理政的举措,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法治等诸多领域逐渐进入了一个“新常态”时期。何为“新常态”?笔者理解:新包含两个方面,一就是较以往明显不同,有大的变化和特点;二就是新鲜生动,引领着健康进步的方向。中国在以上领域都出现“新”的气象,其基础和动力都来源于改革,正是由于坚持改革,才能出现诸多的“新”。什么是常态?就是长期要坚持和延续下去的态度和态势,而现在中国最明显的和最大的态度和态势,也正是改革。综合而言,新常态就是在更加深刻更加深入的改革的引领下,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奋斗目标过程中,执政党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继续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实现民族、国家、社会、人民的更好的可持续发展。

在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战略方面形成新常态。当下中国,所处的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面对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正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继续推动人类朝着和平与发展目标迈进,正在成为新常态;观大势、谋大事,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加强外交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开展一系列重大外交行动,提出许多重大对外战略思想,将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工作密切结合,推动与各方关系全面发展,打开外交工作新局面,展示我国外交新气象,正在成为新常态;按照亲、诚、惠、容理念推进周边外交,坚持正确义利观,既让周边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也使我国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同时着力维护周边和平稳定大局,决不允许在我们自己家门口生乱生事,决不接受中国的发展进程再度受到干扰和打断,正在成为新常态;敢于划出红线、亮明底线,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始终把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作为外交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稳妥应对涉我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同时推动各领域交流合作,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维护同周边国家关系及地区和平稳定大局,正在成为新常态。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访问非洲期间和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外交工作要树立正确义利观。他指出,“义,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过得很好,一部分人过得很不好,不是个好现象。真正的快乐幸福是大家共同快乐、共同幸福。我们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我们有义务对贫穷的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甚至要重义轻利、舍利取义,绝不能惟利是图、斤斤计较。”

习近平主席强调,对周边和发展中国家,一定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只有坚持正确义利观,政治上要秉持公道正义,坚持平等相待,遵守国际关系基本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为一己之私损害他人利益、破坏地区和平稳定。经济上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对那些长期对华友好而自身发展任务艰巨的周边和发展中国家,要更多考虑对方利益,不要损人利己、以邻为壑。习近平主席关于正确义利观的论述,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又体现了共产主义的国际精神,表明我国在对外实践中崇尚正义、主张公道、以义为重、利在义后的价值取向。

对正确义利观的阐述和践行,贯穿于当前中国所有重大外交行为之中。在对塔吉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之前,习近平主席就在塔知名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中国绝不牺牲对方利益谋求一己私利,而是坚持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道路。在今年7月对韩国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在首尔大学演讲中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习近平主席出访非洲和拉美,多项合作协议和项目主要涉及的是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中国积极落实有关承诺,坚决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帮助各发展中国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优势,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有力驳斥了西方国家对我国在非洲等地搞“新殖民主义”的指责。

简而言之,利,是中国与各方开展经济合作的基本驱动力;义,是合作共赢的感召力。坚持义利并举、义重于利、互利共赢的正确义利观表明,中国不但把自己视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更视自己为一个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繁荣的负责任大国。在处理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时,勇于进取以自身发展带动各国共同发展,敢于担当,在重大问题上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愿意更加积极有为地承担起国际义务。正确义利观成为中国特色外交的一面“新旗帜”,是新时期中国对外战略的核心指导原则。中国特色外交的基石:新型大国关系

新型大国关系的首次提出是在2012年2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访美并在华盛顿发表演讲,提出中美应当建设“21世纪的大国关系”,努力避免误读、防止误判。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2013年6月,在安娜伯格庄园与美国总统奥巴马进行会晤时,习近平主席提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有三点:一是不冲突、不对抗,就是要客观理性看待彼此战略意图,坚持做伙伴、不做对手;通过对话合作、而非对抗冲突的方式,妥善处理矛盾和分歧。二是相互尊重,就是要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共同进步。三是合作共赢,就是要摒弃零和思维,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对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不断深化利益交融格局。 大国关系直接影响世界人民的福祉,而对新型大国关系的探索则前无古人、福佑后人。纵观当今世界,就国家综合实力而言,中美俄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是目前国际规则的主要制定者,在全球拥有广泛的利益。其中,美国能够凭借强大的实力使其自身的意志成为全球的共同意志。俄罗斯则是全世界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虽然经历了长时间的经济低迷,但仍然是欧亚大陆的军事强国与能源基地。中美俄之间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但最根本的利益莫过于三国之间长期交往的不可选择性,今天的国际会议如果没有三大国参与就不叫国际会议,没有三国共识很多问题就难以解决。此外,中美俄之间具有较强的资源高异质性和互补性,进行战略合作可以弥补各自资源与能力的不足和空白。因此,构建中美俄战略大三角,是我国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内容。而中美俄之间保持政治、经济、安全的稳定也是维护我国外交战略总体稳定的基石。

自2014年初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美俄之间由之前的暗斗逐步转为明争。俄罗斯以公投的形式将克里米亚收入囊中,但也因此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交恶,与欧盟关系跌入谷底。有学者认为美俄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中国面临的是在美俄之间选边站的问题。但如同三角形是自然界中最稳定的图形,国际关系中的三角关系也是最稳定的多边关系。因此,稳定当前中美俄三角关系,不在两国之间选边站,最符合当前中国的核心利益,也最有利于全球的和平发展。另外,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我们不应该把美俄之间的局部问题全局化、偶发问题必然化、双边问题全球化。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世界和平是可以预期的,“斗而不破”是中美俄大国博弈的底线与红线。因此,我们在美俄斗争中要摈弃冷战思维,防止被“选边站”、被小国“拉下水”。

稳定中美俄战略三角,与大国共同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特色大国战略的基石,将会从根本上改变零和博弈、冷战思维等传统国际关系定势,从而将中国智慧与国际需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过去很长时间内,照国际国内大多数外交观察家的眼光看,中国主要致力国内经济建设,外交能力有限,最主要的外交目标是尽快融入国际环境,总限于“搁置争议”、“韬光养晦”,应对的政策措施层次不多,内容不丰富,针对性和实际效果不明显。随着国际国内各方面的形势和条件的变化,我国外交工作也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内容和新趋势,表现在:一是今年以来,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外交足迹遍布欧洲、拉美和周边邻国,对欧对韩的访问成为今年外交亮点,;二是中国努力谋划外交新棋局,举办亚信峰会、提出“亚洲安全观”和“一带一路”思路、牵头组建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三是在东海和南海问题上,中国的态度较以前明显不同并大有区别,“该打就打,该谈就谈”,给世人的印象是有分寸地敢于碰硬,不仅更加强劲,而且积极主动,表达着一种自信;四是中国去年以来外交战略似乎已从“等距外交”转变为赏罚分明的“不等距外交”,既有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这样的“棒子”,也有“海上丝绸之路”这样的果子,更提出了“欢迎搭中国快车便车”的理念。中国正在维护和延续“重要战略机遇期”,并用多角度、立体化、全格局的方式,表达着中国声音、思维和力量,为构建一个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在中国外交出现的“新常态”观点上,笔者赞同中国驻珀斯总领馆代总领事刘禹同在《2014:加速演变的世界格局与中国外交新常态》专题演讲中的分析,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出了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新思路,就是不走历史老路,打破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零和博弈的魔咒,反对“国强必霸”的悖论,建设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二是提出打造升级版周边外交的新思路,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新理念,倡导“一带一路”,强调中国的发展能够带动和帮助周边国家发展和繁荣;三是提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强调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要互惠互利,同舟共济,提倡新的义利观,主张对发展中国家交往应义利并举、义重于利。中国外交新常态是因应国际环境变化做出的重大战略调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也有利于更好地处置不断发展进步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当下中国,按照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要求,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并以这一强军目标统领军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努力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正在成为新常态;铸牢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军队的性质,从制度上保证坚决维护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权威,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打牢官兵高举旗帜、听党指挥的思想政治基础,正在成为新常态;扭住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确保军队能够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抓住战争指导这个根本,推动军事战略创新发展,把预防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统一起来,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正在成为新常态;夯实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这个强军之基,继承和发扬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自觉践行人民军队根本宗旨,下大气力整肃军纪,加强军事法制建设,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正在成为新常态。 总之,在当下中国,新常态已大量出现,今后还将持续涌现。对此,不仅我们党内外、体制内外有一个逐步适应和习惯的问题,相关国家、相关外国投资的市场主体也都有一个逐步适应和习惯的问题。还是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的那句话:“要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要正确认识、逐步适应和习惯当下中国的新常态,关键是要迅速调整心态,因为心态决定状态;迅速调整思路,因为思路决定出路;迅速调整眼界,因为眼界决定境界;迅速调整定位,因为定位决定站位。

参考文献:《2014:加速演变的世界格局与中国外交新常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人民日报》

第三篇:新中国外交的特点

1、中国外交发展的特征

(1)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美国等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采取一边倒的措施。新中国建立之初,急需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从而打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包围和封锁,而且也得到了苏联对中国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大力支持。

(2)在发展外交关系的同时,还在积极思考和制定合理的外交策略和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反映了成立之初新中国外交的不断成熟。

(3)中国积极发展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帮助,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就是得到了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4)在外交关系上,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策略。如在二十世纪七十年,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希望同中国建立正常的关系,对抗苏联,中国从当时的实际出发,从中国自身的发展出发,进行了积极回应。

2、新中国初期外交的特点

第一是革命性,即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有密切联系。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确定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按提出的顺序依次是:“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对帝国主义“不承认”和站在苏联阵营一边的“一边倒”等等。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几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这里所谓的“革命性”是指它们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有密切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一边倒”最具有代表性。

第二是“内向性”,即其外交决策往往受到国内政治的制约和影响。

第三是过渡性,即其形成是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它包括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历史角色的转变。这些特征在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中存在了相当长时间。

3、新中国外交的几个特点

(1)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我国外交的最基本特点;(2)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与团结,始终是我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3)我国的外交经历了由重意识形态的革命型外交到重国家利益的国家型外交的转变;(4)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原则是我国外交的又一重要基石。

第四篇: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导入播放2004年胡锦涛访澳、温家宝访欧、胡锦涛访拉美等录像片段;多媒体展示媒体报道:《国际先驱导报》文章:如今很难想象哪个国家是中国的敌人,而就在不久前,还很难想象这么多国家都会成为它的朋友。请学生分析:

1、你能用几个字总结近几年来中国的外交成就吗?

2、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展开讨论,从而导入新课。观看

教师点拨:从清政府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到孙中山的“凡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说明在近代中国,弱国无外交,一切外交都应以实力为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经过充实、调整和发展,已形成了面向21世纪全方位外交格局,朋友遍天下!(回应新课导入)但是,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应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畅谈

【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按课程标准要求,本课主要要求学生理解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与内涵,明确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了解中国在联合国与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及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作出的努力,并能深入认识和体会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时期的发展、深化和丰富。认识到外交战略是国家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将服从于国家总体战略和各项事业的需要。中国只有增强综合国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外交事业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和坚强的后盾。

2、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3.通过分析国内经济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与我国国际地位提高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和外交实际,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外交政策的调整,使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一切外交活动都是以综合国力为后盾的,只有增强综合国力,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通过学习中国的多边外交,使学生懂得国家开展的外交活动是以维护国家利益为转移的,一切外交活动都要服务于国家利益。

通过学习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活动,体验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也是中国综合国力在国际舞台上的展示。

教学重点:外交政策的调整。

教学难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说明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加强国际合作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知识网络构建】 一.外交政策的调整

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三、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重难点导析】

1.外交政策的调整

(1)调整的原因

国内:①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这就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周边环境的安宁。②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保持和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有利于在国际事务中团结战斗,建立平等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③随着世界经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形成,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再搞闭关自守,只有走对外开放的道路才是中国的正确选择。④中国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国际: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由美苏两极向多极化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制约战争的力量有可喜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大有希望。

(2)调整的内容

①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看法的改变:认为比较长时期内不会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改变了过去一直强调战争危险的观点,强调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这种估计是新时期我国对外方针的一个出发点。②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地表现为不结盟政策。③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继续加强睦邻友好,继续增强与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④坚持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对外开放是中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已载入1982宪法。

(3)影响 ①符合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 ②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

合实力

2.中国为什么奉行不结盟的政策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从这一时期的形势看,苏联由于不断向外扩张,战线过长,特别是陷入阿富汗战争后,内外矛盾加深,国力有所下降。美国自从越南“脱身”后,国内外处境有所改善。美苏争霸态势转入均衡、僵持阶段。西欧、日本崛起,发展中国家壮大,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开始显现。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

邓小平同志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了分析,毅然决定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两个重要转变”:第

一、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从而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危险很迫近的看法。第

二、改变了“一条线”战略,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 他强调,“同心同德地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是解决国际问题、国内问题的最主要的条件”,“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

改革和开放,在国内要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在国际上需要一个和平环境,根据这个情况提出了我们的对外政策。那就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增进国际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在邓小平外交思想指引下,我国坚持独立自主,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也不支持它们一方反对另一方。对于所有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全面贯彻外交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不断加强经济外交,外交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

3.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原因:

①联合国是二战后期建立的战后国家合作组织,主要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中国作为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

解决地区冲突方面的作用不断加强,中国在维和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因此,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主要表现

①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的合理、公正地解决。 ②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③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

④作为发展中国家积极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奋斗。

四.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1)原因:

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十一界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事业的开展。

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安定的周边环境。中国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有利于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安定和平的环境。

③是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扩大中国国际影响的需要。 (2)主要表现

①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②加强与东盟和欧盟的合作。

③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一)教材地位

1、从中国外交史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既是对建国以来外交政策的总结,又是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起点。

2、从中国政治活动史来看,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使学生认识外交战略是国家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外交政策的制定都是围绕国家利益展开。

3、从改革开放的伟业来看,对外开放外交政策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使学生全方位了解改革开放的内涵。

4、从国际大背景去考察,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是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内容,可以加深学生对21世纪国际关系的理解。

(二)教材的作用

国际关系史是由各国外交史组成的,中国外交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既是历史,又是时事政治,更是每年高考的必考知识点。所以本课的学习,是学习好中国政治史和国际关系史的关键。

2、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外交政策的调整,使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一切外交都以实力为基础,只有增强综合国力,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通过学习中国的多边外交,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国家利益,一切外交政策都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任何外交活动都不能损害国家利益。

(3)、通过学习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主题,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地区的稳定与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多媒体及软件,录像资料(1949年开国大典、1992年邓小平南巡、2004年胡锦涛访澳、温家宝访欧、胡锦涛访拉美、2004年中国在中东舞台中的外交活动)、录音资料(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讲话)、图片资料(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的画面、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发表的对外讲话画面、1997年金融风暴、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与会者合影、2004年中法军事演习、2004年法

国文化节在中国举行)、图表(中国外交史图表)等,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时事性,增大课堂容量,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第五篇: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新时期的外交》教案

第18课 新时期的外交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的睦邻友好政策和多边外交;了解中国保持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举措。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国家的睦邻友好政策、多边外交、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有关知识,理解我国新时期的外交策略,提高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为国家良好外交态势感到骄傲;懂得国家的外交政策要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重难点

重点:睦邻友好政策;多边外交;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交往。

难点:新时期我国外交取得新成就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新时期中国外交成就的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上网或利用报纸查找中国近年来的外交成就 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

2017年12月5 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接受11国新任驻华大使递交国书。

冬日阳光下的北京,碧空如洗。人民大会堂北门外,礼兵分列红地毯两侧。号手吹响迎宾号角,新任驻华使节们先后抵达,进入北京厅。在“北京鸟瞰”图前,使节们依次向习近平呈递国书,习近平同他们亲切握手,合影留念。

习近平欢迎各国使节来华履新,请他们转达对各有关国家领导人和人民的诚挚问候和良好祝愿,表示中国政府将为使节们履职提供便利和支持,希望使节们为增进各国同中国友谊、促进双边关系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习近平指出,中国愿同各国增进政治互信,深化务实合作并努力取得更多积极成果,加强在国际事务中合作,携手并肩,同舟共济,实现共同发展,为世界和平、稳定、繁荣做出贡献。

各国使节衷心祝贺中共“十九大”圆满成功,高度评价中共“十九大”成果的世界性影响。使节们转达了各自国家领导人对习近平的亲切问候和对习近平再次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诚挚祝贺。使节们表示,他们对在中国进入新时代之际出任驻华大使深感荣幸,愿为增进各自国家同中国问相互了解和友谊,推动务实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迈进做出积极努力。

中国在外交中越来越多地展示出自己的风采。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新时期的外交》。 讲授新课:

一、睦邻友好政策

教师陈述:“睦”为和睦之意。睦邻友好政策,即相邻国家之间和睦相处并友好合作、和平解决彼此争端、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不以邻为壑、不以大欺小、不以强凌弱的外交政策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在教材中寻找答案: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外交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新局面? (1)发展和完善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 (2)灵活务实地开展外交活动。

2.1997年,中俄两国确立了怎样的关系?这对两国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 平等信任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两国关系平稳发展,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能源等方面的合作不断加强 3.简述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2001年6月,中国与俄罗斯等六国元首在上海举行首次会议,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是新时期我国实行睦邻友好政策的突出表现。 4.我国睦邻友好政策的推行产生了哪些影响? 大大改善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多边外交

教师出示材料:

2000年10月,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45个非洲国家参加了论坛。中国承诺在论坛后继续提供对非援助,帮助非洲国家开发人力资源,推动非洲投资办厂等。

教师陈述并提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那么,请说出2001年中国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的代表性事件。

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这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有利于推动我国的多边外交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也为重振地区和全球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保持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教师出示材料:

毛泽东主席在1974年2月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号召联合起来反对霸权主义。毛泽东主席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

毛泽东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

教师指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仅全面推进与美国、日本、俄罗斯、欧盟等之间的交往,而且始终把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作为对外关系的基础。

如今,中国已与世界上l70多个国家建交,参加了l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新时期我国的外交发展,国家采取睦邻友好政策,同周边国家搞好关系,采用多边外交策略,与很多国家进行交流,并且保持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板书设计

一、睦邻友好政策

二、多边外交

三、保持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教学反思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外交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一些外交策略也发生了变化,但是外交的总基调是不变的,依然是独立自主、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上一篇:学生去企业参观策划书下一篇:销售区域经理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