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的诗歌

2024-04-26

五四时期的诗歌(精选8篇)

篇1:五四时期的诗歌

五四时期论文:“五四时期青年观”研究

【中文摘要】青年观,是人们对青年和青年问题的总的观点和态度,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时期青年观,即是五四时期人们对于青年和青年问题总的观点和态度,是五四时期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分析、认识、和总结中国青年的基本特点、中国青年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历史经验,提出的关于培养教育青年、推动青年运动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观点。本篇论文以马列主义青年观为指导,着眼于五四时期青年所处的时代背景,全面、深入地梳理归纳了五四时期青年观的时代内涵及其历史地位,全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五四时期青年观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这部分首先对青年观和五四青年观进行了界定,其次,着重从思想启蒙运动、进化论传播、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文化层面对青年观的形成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二部分:五四时期青年观的时代内涵。这是全文的重点,主要内容包括五四时期青年应该具备的爱国意识、民主科学意识、以及独立自主的人格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第三部分:五四时期青年观的历史地位。从近代文化转型和人的现代化角度考察五四时期的青年观,并尝试着对五四时期的青年观所独具的时代特点和现代性意蕴做出自己的理解。

【英文摘要】Youth viewpoint, is the very important part of world view which is the point and attitude of people to the youth and its problem.So May Fouth Movement of the Youth viewpoint

is the point and attitude of people to the youth and its problem in that period.It has been proposed by youth in the process of his long-term revolutionary proactive by analyzing understanding and summarizing the basis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youth,the basic rules of Chinese youth movement and its historical experiences,It is a seri...【关键词】五四时期 青年观 五四精神 爱国主义 青年运动 【英文关键词】The period of May Fourth Movement Youth Viewpoint May Fourth Spirit Youth Sports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目录】”五四时期青年观”研究5-610Abstract6-7

摘要

0.1 选题背景0.3 国内外相关

导论10-160.2 研究的主要问题及意义10-11的研究理论11-1511-13方法15-1616-29

0.3.1 国外青年观研究的理论

0.4 研究0.3.2 国内青年观研究的理论13-15

第1章 五四时期青年观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1.1 青年观与五四青年观的界定16-18

1.2 五四时期青年观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18-22观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22-2822-24

1.3 五四时期青年

1.3.1 新文化运动

1.3.3 马克思主义第2章 五四时期青1.3.2 进化论的传播24-26

1.4 本章小结28-29的传播26-28年观的时代内涵29-472.1 青年观的思想内涵

29-3731-3335-3740-4446-472.1.1 爱国主义29-312.1.3 科学精神33-352.2 青年道德观37-402.4 青年人格观44-46

2.1.2 民主精神2.1.4 创新精神2.3 青年使命观2.5 本章小结

3.1 第3章 五四时期青年观的历史地位47-60五四青年观的时代特征47-49用49-5649-53

3.2 五四时期青年观的历史作3.2.1 青年观与五四时代青年的觉醒3.2.2 青年观与五四运动的发展方向53-56

3.4 本章小结

攻读硕士学

3.3 五四时期青年观的现代意义56-5959-60结论60-62

参考文献62-65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65-66作者简介67

致谢66-67

篇2:五四时期的诗歌

1.五四,我们光荣的节日

2.大力实施侨乡青年文化行动,推动青年文化蓬勃健康发展!

3.团结青年,服务青年,凝聚青年,促进青年健康成长成才!

4.善拼才会赢,学下才会赢,创新才会赢!

5.为环三发展做贡献

6.弘扬五四精神

7.发奋图强,成材不负青云志;继往开来,报国常怀赤子心

8.共作新时代好青年

9.尊重青年理解青年相信青年依靠青年

10.共创美好新明天

11.建设青春海西

12.敢当时代责任

13.点燃青春火炬,大力推进晋江青年创业行动!

14.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

15.创新创造创业,务实落实真实!

16.弘扬五四精神,奏响品牌之都的青春强音!

17.实践三平精神,为打造现代化制造基地著名侨乡生态型滨海城市贡献青春和力量!

18.实践三平精神,争做有理想有责任有作为的晋江青年!

19.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20.扎根海西先行

21.传承五四精神

22.团结带领团员青年为实现晋江两个率先目标而努力奋斗!

23.担当时代责任

24.坚贞立志,永葆精神,奋勇当先,不负青春

25.为环三建设贡献青春

26.青春创业在省会

27.加强青年文化建设,促进青年全面发展!

篇3:五四时期的诗歌

一、外国诗歌翻译与文学的延续性特征

胡适作为著名的文学家, 他在开始翻译外国诗歌的时候, 使用的是文言翻译形式完成的。胡适的这种文言旧诗体的翻译方法, 同前人对外国诗歌翻译来比较, 有了一定的改进, 但是这种改进并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当胡适后来使用白话文进行外国诗歌翻译的时候, 效果却明显地得到了提升, 翻译起来也更为顺手, 其白话翻译代表作为《关不住了》。胡适对新诗要求要予以解放诗体, 提倡使用白话文进行翻译, 打破传统的整齐句法。这个作为他的追求, 虽然经历了一段探索的距离, 但是通过翻译《关不住了》这首英文诗歌之后, 帮助其很好地实现了目的。人类传统文化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其延续性, 文化的延续性在各个历史的发展阶段都是如此, 即使爆发了某一形式的革命, 文化的这种延续性依然会延续下去。因此, 我们可以说文化的最传统、最本质的规定性。假如我们将社会看作是传统内容的大汇集, 那么这个大的汇集, 就是由各个小的传统内容构成的。诗歌就是这一传统内容的小集合之一, 诗歌的美学传统具备特定的历史延续特征, 但是在诗歌文化的内部, 不同种类的诗歌其延续性的耐力是存在差异的。在翻译的过程中, 从国外诗歌翻译过来的白话诗歌, 从严格意义上讲, 称不上是国外诗歌的一个小支系, 但我们从文化传统延续的角度分析, 这种翻译的诗歌是一种最薄弱的集合体。

五四诗歌革命作为一种文化上的方法论选择, 胡适通过翻译《老洛伯》主张通过白话来领略诗歌的表现力, 通过诗歌来改变古典主义的一些传统观念。陈衡哲在翻译的文章中, 指出诗歌里面的写实和人道主义是诗歌的本质特征。我们从哲学的角度出发, 这一翻译方法作为具备实用性的工具主义, 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翻译的精神本质表现出的是获得实用性的公理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 因为受到资本主义的影响, 这一实用的翻译方法得到了快速的传播。在充满着明显的功利主义气息下的时代, 新诗革命的开展呈现出的是浓厚的人为特点;但是诗歌这种最为古老的文学类型, 其在本质意义上与小说等区别, 表现在诗歌丰富的美学特征上面。随着新诗革命的开始, 上面这两个因素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 这造成了我们在对国外的诗歌进行翻译的时候, 会处于特别复杂的环境中。

二、五四运动背景下中国诗歌翻译对象的抉择

五四运动背景下中国的翻译者作为外来诗歌的引入和倡导者, 翻译作者的选取, 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对当时出版的十多种杂志的分析, 我们得出:五四运动背景下中国翻译者对国外诗歌翻译最多的是Rabindranath Tagore、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MegWhitman等三位国外诗人。

通过研究和分析我们得知, 当时的郭沫若、宗白华两位文学家, 在通信的过程中, 可以发现他们受到了歌德这位诗作家的诗学观念影响。1920年, 郭沫若同志写给宗白华的信件里面, 就对歌德的人生观作了详细的介绍, 对歌德诗歌观念中的情感表达的自然性作了分析。1922年在中国的时事新报杂志上面发表了对歌德诗歌的白话翻译文章, 对歌德诗歌的翻译, 有的翻译者采用的是白话自由体裁进行的, 有的是中国传统的骚体翻译的。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 当时中国的翻译者, 在诗歌翻译方式的选取上, 并没有走向自觉, 探寻一条同现代语言、现代生活相符合的诗体, 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 对歌德诗歌表达的情感流露、诗歌情感的自然性都有了一定的体现。很明显这种体现顺应了当时中国诗歌革命的发展需要。

罗志希在1919年的新潮评论栏中, 对少年中国第二期里面惠特曼的一篇诗歌进行评论时指出, 惠特曼在诗歌创作的时候, 指出了以下几点:首先, 要具备足够的魄力来对旧诗的形式等予以打破;其次, 要在翻译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语言文字, 通过使用新的语言文字, 来避免所谓的俗套;再次, 要具备从普通生活中捕捉新的诗歌题材的能力;最后, 所创作的诗歌要感情方面豪迈。1922年, 刘延陵在一篇文章中对惠特曼介绍时指出:惠特曼不仅仅是一名美国新诗派的创始者, 更是作为一名世界新诗歌创始者永留文学史册。之所以这样讲, 从以下几个原因进行了阐述:首先, 惠特曼打破了诗歌形式、诗歌音韵上的格律要求, 通过纯粹的白话形式进行诗歌的创作。这有效的解放了诗体, 将新诗的形式进行了全新的开创;其次, 惠特曼在诗歌的取材上, 从原有的事物, 转移到了平凡的人物、事物、语言、实践。指出伟大的东西蕴藏在平凡里面, 平凡表现出伟大。这就使得以往的神典故事、各种领域的英雄人物不再是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 而是面向了活着的人生。

通过前面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得知, 当时中国诗歌翻译者, 重点对准了Rabindranath Tagore、Johann Wolfgang vonGoethe、Meg Whitman等三位国外诗人。之所以如此, 是受到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是翻译语言的白话特点、音节的自由特点;其次是感情表达的真实性和直接性;再次是诗歌选材的生活化与生命化。这三个特征构成了五四新诗革命的重要表征。不管是胡适先生的文学改良八事, 抑或是陈独秀先生提出的文学革命三大主义, 都是与五四新诗革命的精神本质相互统一的。由此, 我们可以得知五四新诗革命这一阶段, 翻译者选取Rabindranath Tagore、Johann Wolfgang vonGoethe、Meg Whitman等三位国外诗人的作品进行翻译, 都给当时的新诗革命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三、五四背景下新诗革命诗体类型的特征

五四新诗革命时期中国的翻译者, 通过不同诗体类型的互译, 探寻对国外诗歌的深入理解的途径。著名的翻译家刘半农先生, 曾对瓦雷里的《咏花诗》进行过翻译, 原作为白话散文体裁, 刘半农将其翻译成五言古诗, 这种翻译使得诗歌的韵味产生了明显的变换。翻译之后, 刘半农对原诗评价时指出:措辞平易, 句法正确, 并指出这是对17世纪古拙艰深之习的一次革命。刘半农的这段评语并不是简单地进行一首诗的评论, 更是一种诗歌理想的表达和追寻。但是, 在实施的过程中这种对国外诗歌的赞赏并没有得到直观的表现。

导致问题的成因在哪呢?通过分析我们得出刘半农翻译的这首《咏花诗》原本是白话自由体, 但是刘半农却将其翻译为五言格律形式。从《咏花诗》白话体到五言格律体的翻译, 是高水平的翻译家, 依靠高深的翻译技巧将诗歌的外在意义表达的过程。在表达的过程中, 诗歌的原味肯定会受到影响。因为诗歌韵味是多种因素构成的, 诗体就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这个时候, 我们就会发现, 国外诗歌翻译的特殊性, 是诗歌意味产生改变的主要原因。

刘半农使用五言诗体对白话自由诗体进行翻译, 的确能够传达出诗歌外在意义层。而其他的层面因为诗体翻译而造成丢失。由此我们可以看得出, 翻译语言对原有诗歌意味的重要意义。这两种不同的诗歌题材其表现出的内在节奏是有差异的, 导致诗歌的原有意味在进行翻译传达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我们从翻译实践的深层分析可以看出, 国外诗歌的自身意味是表现在语言的特有节奏里面。通过五言或者七言的诗体对白话文进行翻译, 其难度非常大, 原因就是如此。因此可以这样讲, 诗歌体裁不仅仅是一种内在表现形式, 更是影响翻译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得知在中国和外国不同的诗歌体裁之间, 进行翻译时所取得的成果, 所遇到的失败, 为中国诗歌翻译者认识新诗革命的本质, 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正像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刘半农通过翻译经验的总结, 指出五言七言诗体在诗歌内涵生成方面, 存在着先天性的盲区, 这种盲区导致同白话自由体的翻译, 诗歌意味方面会表现出对等的关系。中国新诗革命的倡导者认识的改变, 是对外国诗歌翻译经验总结的过程, 也是中外诗歌互译、中外文学交汇的过程, 在这一交汇过程中, 中国翻译者逐步探索出了诗歌翻译的逻辑和技巧, 为中国五四新诗革命的发展、中国后来诗歌翻译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随着我国翻译国外诗歌经验的不断总结和提升, 翻译者对国外诗歌翻译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在不断发展的环境中, 中国的新诗革命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新诗革命道路上的争议事件也不断地产生。通过征求读者的不同翻译, 来探寻外国诗歌翻译的真谛。著名的诗人徐志摩曾说想进行一次认真的诗歌翻译尝试, 徐志摩的这种尝试代表了当时中国诗歌翻译者的探寻与追求。

以上我们对五四时期开始阶段外国诗歌翻译的内容研究可以得出, 五四时期中国的新诗革命阶段, 我国学者对诗歌翻译的认知和发展过程, 其深入的程度同新诗革命发展的过程是相互促进的。诗歌翻译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任务, 同那一时期新诗发展过程当中, 需要完成的任务是相互关联的。当时对外国诗歌翻译的过程, 真实地反映了新诗革命的发展过程。

综上所述, 通过对五四运动背景下外国诗歌翻译时代特征的研究, 我们了解到国外的诗歌翻译, 同中国的诗歌革命相互间, 表现出了特别巨大的正面互动关系。也是因为新诗革命者所表现出的这一功利性, 使得新诗革命者将自己变成了诗歌翻译者。在通过哪种诗体来对国外诗歌完成翻译的时候, 这些翻译者通过逐渐的探索过程实现了翻译的自觉程度, 表现出了由个体翻译到有意征译的特征。在这一探索的过程当中, 翻译工作者逐渐地发现, 中国的白话自由体, 对国外诗歌翻译有着很大的可能性, 有了更为充足的理论支撑, 便于更好地进行外国诗歌的翻译, 这一长期互动的过程, 推动了我国诗歌翻译的历史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兰.意识形态和个人审美标准对穆旦翻译文本选择的影响[J].时代文学, 2010 (9) .

[2]陈凤梅, 魏昭颖, 李洁.试论梁实秋翻译美学思想[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 (S2) .

[3]张政.简论辜正坤先生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J].世界文学评论, 2009 (2) .

篇4:《五四时期的社团》(一)

这些社团中,有以“新民学会”、“互助社”为代表的先进的一类。他们在战斗中站在最前列,并从中产生了一批优秀的革命战士和共产党员。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为共产党和革命事业准备了干部。还有一类社团,以“少年中国学会”为代表,是既有先进的和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参加,又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加。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这类社团内部发生着激烈的斗争,终至分裂或分化。第三类社团,开始也曾起过好的作用,但后来拒绝走革命的道路,乃至与蓬勃发展的进步潮流背道而驰;也有一些社团,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转到革命方面来。前者如“新潮社”,后者如“曙光社”。

除上述三类社团外,还有一种实验半工半读的小组织,他们是要求进步的,对寄生生活是痛恨的,但他们不懂得阶级斗争,有很大的空想性,在中国当时那种环境里不能不很快就失败。安那其主义在晚清已出现,五四时期也组成了一些小团体,随着革命步伐的前进,他们日益堕落了。

篇5:五四朗诵诗歌:五四 五四

黑暗中一个弱小的身影

血雨浸染的街道小巷

黑色的旗子倒了

黎明被暴风雨唤醒

光明已射入你的眼里

年轻的脚下

不再是一条无厘头

是充满枪口的自由

你睁开沉睡的眼睛

污浊的空气让你流泪流血

你拾起一把巨斧

像夸父追日

你的身影没有倒下

却披着一件光在夜里行走

是谁把你从井底拉到了树上

渴望光明的眼睛变成了狼

狼不再吃人

而是扫射愚昧的心脏

请让我为你唱一首歌

静静地在夜里

我不想吵醒月亮

我喜欢淋雨

请不要拿手电筒照我听,狼不叫了

山头的那丛草里

篇6:与五四的诗歌

播撒着炙热的光芒。

五月的花海,

奔涌着浓郁的芳香。

擎一樽琼浆,

共鉴青春的理想。

那甘香的美酒,

浸透了时代的希望。

春日的雨露,

灌溉了奋斗的理想。

冬日的`风霜,

锻造了钢铁的脊梁。

谱一曲乐章,

共唱奉献的力量。

那珠峰的积雪,

被这歌声熔化成

博爱的溪流,

涓涓流淌。

啊!青春的琼浆,

醉人的琼浆。

满斟了民族的理想!

啊!青春的乐章,

豪迈的乐章,

篇7:五四的长篇诗歌

如果给我翅膀,我愿意振翅在天空中飞翔

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做一个热血青年铸就辉煌

即使死亡,也要有华夏之土将我埋葬

这是对英雄的崇敬与信仰

从此,救国存亡的光芒在华夏上空永远辉煌

从此,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在神舟大地上永远飘扬

曾今,一位英雄在二十世纪发声高歌

那声音听着想从远古而来,却又在今日回响

没有丝毫的无力与懦弱,我从那声音里听出了黄河长江

那波涛的激荡

那振聋发聩的声响

那满布崇山峻岭的大地苍茫

犹如盘古开天辟地的奇响

为新世界而生,即使要自己灭亡

他怒放于五千年沉淀的黄土之上

燃烧了百年的腐朽与失望

她涅槃于耻辱,发出了胜利的光芒

这是李大钊的高声歌唱

这是庶民的胜利之光

布尔什维克的胜利之光

鲁迅先生点燃了野草

毁灭这旧世界的所有不公

为新世界点燃希望

永远辉煌,五四之光

像一代代英雄儿女的前赴后继

永远的英雄

永恒的光芒

生亦何惜,死亦何惧

让我死时,依旧看见那道光芒万丈

在渐渐清晰的视线里遥望

即使是死而后生的脚步

从不慌张,举目四望

我们都不曾失去方向

我们曾经四顾沉思

不负我们毅然守望

生就于死去的脚步里绽放

她的光芒永远铭刻与中华民族的宏伟丰碑之上

闪着不朽的光芒

华夏青年精神的是什么

信仰,气节,担当

不论时空变幻,时间流转

却无法改变

这是炎黄的血脉

民族的信仰

思绪奔涌,激情飞扬

沿着九十六年的历史长廊

光辉的历程波澜跌宕

跨越那道岁月的时光

青春的双翼乘风飞扬

飞过九十六年的风雨沧桑

九十六年的时光

斗转星移不改志向

永远将理想扛在背上

永远将责任装进行囊

那辉煌的光穿云破雾

照尽苍茫

五四的旗帜迎风飘扬

青年们在每一年的今天

都是那么的风流倜傥

背负着无限荣光

高歌壮丽

豪情万丈

光荣与梦想

承载于春日的阳光

洒在我们的身上

五四时燃烧着的光辉岁月

洒满血泪与反抗

呐喊着抖掉污泥朽土

还一个大好河山

用热血融化那凝冻的坚冰

给一个崭新的河湖山川

面对新时代的波涛汹涌

用坚强与自信驾驭惊涛骇浪

在中华复兴的征途上

不甘平庸以寂静

即便曾经在历史中迷失孤傲方向

我们不变的赤子之心

依旧在青山绿水间不断荡漾

在痛苦中照亮希望

在希望中振翅飞翔

让自豪的声音响彻天际

九十六年后

他们就这样展示令世人惊讶的目光

出征的号角已经吹响

在中华崛起的征途上

昂首阔步

书写新的篇章

学子心上闪烁着的光芒

一烟烽火打破了那埋头苦读的好时光

诺大的校园里不再只有书声琅琅

还闪烁着那束五四的霞光

那光芒似雷似电,惊破天际

九十六年,依然记得

那一九一九年的群情激昂

他们的演讲余音绕梁

他们说,青年当自强

深情的目光

与科学民主的理想和信念碰撞

如音悦耳,如鸣佩环

音响叮当

多少年历经风雨沧桑

地老天荒

五四之光

照耀着心灵的土壤

来日方长

激起千层波浪

在风雨中成长

美轮美奂,郁郁苍苍

青年在这个属于我们的新时代

郁结智慧的灵光

怀揣着民族未来的希望与理想

昂扬向上

永世不忘

篇8:郭沫若与五四时期的诗歌翻译

一、五四时期郭沫若诗歌翻译的特征

郭沫若受其母亲的影响, 自小就非常喜爱诗歌。郭沫若回忆道:“我之所以能倾向诗歌及文艺创作, 母亲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我发蒙时期她就经常给我念诗。在我有记忆的时候, 母亲就教我唐人能诵的绝句, 这是我诗歌教育的第一课。”在五岁时, 郭沫若开始接受正规的家塾教育, 白天读经、礼书, 晚上读诗歌。郭沫若说:“小时候的我所受的教育完全是旧式的, 给人一种似懂非懂的感觉, 这些古诗的学习最重要好处是教人更好地接近与了解古代的文艺。”1913年, 郭沫若赴日留学, 在此期间, 他阅读了大量的国外诗歌作品。郭沫若深受国外诗人作品的影响, 特别是泰戈尔的作品对其有着重要的启发。郭沫若于1914年开始接触到英文翻译的泰戈尔的《新月集》, 这让他如获生命中的泉水般, 如饥似渴地阅读。郭沫若回忆道:“每天放学, 我便跑到图书馆, 享受着涅槃的快乐, 这样一直到黄昏, 才依依不舍地走回自己的寓所。”郭沫若对泰戈尔的诗歌并不是全盘的接受与吸纳, 他对泰戈尔的诗歌有着不同的评价, 他认为:“诗歌只是个人感情的表露, 在其中是找不到任何概念的, 泰戈尔的诗歌有很多是哲理性的格言或警句, 不是诗歌了。”郭沫若还批判道:“有次我做了个梦, 梦见泰戈尔向我说道:‘你们中国的诗人都是些会唱戏的猴子。’我说:‘怎么说呢?’他说道:‘你们只会模仿, 身上穿着花花的衣服, 最终都会捉襟见肘。我哼的一声说道:‘笑话, 其实你老先生只不过是一只老猴子, 你比我们多的就是西洋人多给你几个赏钱罢了。’”可见, 五四时期前郭沫若认为中外诗歌都有着共同的特征, 即都缺乏独创性与个性特征。

五四时期, 郭沫若的诗歌翻译有着浪漫主义的特征, 即体现着当时的时代精神, 并个性化地接受西方诗歌文化的滋养。1920年初, 郭沫若就给宗白华写了一封信, 其内容提到:“大波大浪的洪涛成就其雄浑的诗, 李白的诗风对五四时期的翻译诗歌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 郭沫若通过借鉴国外诗人创作思想及方法, 并通过采用守旧的方式方法, 通过新颖的内容及形式表现了五四运动的突飞猛进的时代特征。郭沫若的诗歌翻译出现了与其之前创作相反的风格, 在诗歌翻译上除了注重语言的表达外, 还非常看重诗歌韵律的表现及现代汉语的格律风格, 建立了著名的白话新诗格律体。在诗歌翻译风格上, 郭沫若仍然采用了中国传统诗歌的五言或七言形式的律体, 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诗风。郭沫若在诗歌的翻译上, 非常讲究韵律, 在西方诗歌的翻译上重视音韵, 并有效探索了白话诗歌翻译的节奏及特征。例如, 郭沫若为了使翻译诗歌的行能保持平衡, 突破了原有的押韵结构及框架, 采用了古汉语的七绝形式, 并添加“吾爱”等重复性的词语, 展现中国传统古诗的韵味及原诗歌的思想。

二、五四时期郭沫若诗歌翻译的贡献

五四时期, 对西方文学的翻译除了现实主义的作品外, 还包括大量的浪漫主义诗歌, 这契合了当时中国的现实及青年人革命的需要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因而成为翻译及介绍的主要内容及对象。郭沫若翻译的雪莱、歌德及海涅等著名诗人的诗歌充分展现了其对革命热情及必胜信念的坚持。郭沫若兼诗人及诗歌翻译者于一身, 从1917年8月份就开始翻译了《泰戈尔诗选》的中译文对照, 第二年还翻译了《海涅诗选》及后来的《雪莱诗选》, 并于1924年将《鲁拜集》翻译成书。国外著名诗人的作品, 如歌德、海涅、雪莱及华兹华斯的抒情诗通过郭沫若的翻译与推崇, 在中国受到很多热心读者的追捧。郭沫若的翻译活动非常广泛, 1922年他翻译了著名的《雪莱诗选》、《西风颂》等系列被认作世界诗歌文化的优秀作品。根据资料统计, 郭沫若翻译的诗歌作品有240多首, 其中英文诗歌就有60多首、德语诗歌40多首、俄语30多首、波斯诗歌100多首, 同时在诗歌翻译方法上提出了著名的“以诗译诗”及“诗人译诗”的思想。郭沫若于1924年出版了波斯作家莪默伽亚谟的《鲁拜集》, 两年后又出版了《雪莱诗选》, 其中就包括著名的诗歌《西风颂》。作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 郭沫若通过翻译的诗歌热情地赞扬了即将到来的革命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赞美, 充满着革命浪漫主义色彩, 特别是其翻译的《德国诗选》及《沫若译诗集》等诗歌翻译作品, 充分体现了其在五四时期诗歌翻译的浪漫主义风格, 并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操。

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 郭沫若虽身处异乡, 但身心都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他用“天已黎明”、“乐园恢复”等词来形容革命的到来。同年6月, 郭沫若和他的好朋友刘先登、徐诵明、陈君哲等组织成立了夏社这一团体组织, 其目的是抗日宣传, 并特意搜集日本各种报纸杂志中侵略中国的言行向国内学校或期刊投递。郭沫若这时期开始将自己的诗歌喜爱转投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 并对其创新的自由诗体大加赞扬。郭沫若曾说:“当我第一次接触惠特曼的《草叶集》的时候, 正是五四运动时期, 我找出了民族、个人郁积的喷火口, 我那时候几乎疯狂了。”接着, 郭沫若又开始接触到了著名德国诗人歌德、海涅的作品。郭沫若翻译了著名的诗剧《浮士德》, 郭沫若认为, 中国当时的五四运动就如青年歌德时期的社会运动, 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及革命精神。1920年, 郭沫若创新了诗歌翻译的风韵译标准, 他认为, 诗歌的生命就在于其不可捉摸的风韵, 风韵译就是在翻译过程中不背离原文的意义, 特别是对其气韵不能转换。郭沫若曾说:“我翻译海涅的诗歌, 是对他的一种解释, 而融入自己的感情是难免的。”这对中国的诗歌翻译标准有着重要的贡献。

郭沫若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诗人、戏剧家及翻译家, 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和中国革命时期文化战线中的一面旗帜。五四时期是中国诗歌翻译的重要阶段, 同时这一时期还有着重要的特点, 如东方诗歌的翻译开始压倒对西方诗歌的翻译。中国的诗歌翻译在五四时期达到了繁荣, 其翻译的数量及队伍及对译诗的影响都是空前的。特殊的时期赋予了郭沫若特殊的使命及个性, 这也造就了其诗歌翻译的辉煌。五四时期, 郭沫若的翻译活动及实践有着强烈的服务社会及社会效益, 他采用的以文白夹杂的方式来翻译诗歌, 并以中国古代的律诗格式翻译国外的格律诗, 以此适应当时社会的接受力及民族的审美情趣及文化特征。郭沫若在五四时期诗歌翻译的反复及转折体现了其在诗歌翻译上的创新及当时中国诗歌文化的内部需求, 同时也说明了当时中国对诗歌翻译的客观制约与限制。郭沫若是五四时期诗歌翻译的领头羊, 其诗歌翻译理论对中国的翻译事业有着重要的贡献, 其首创的风韵译也在其作品创作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其对国外诗歌的翻译的影响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1]周玲.论郭沫若白话诗歌翻译的转折[J].铜陵学院学报, 2007 (3) .

[2]马大康.古典诗美规范的突破[J].广西大学学报 (社科) , 1988 (4) .

[3]孔令翠.论诗、作诗与译诗之知行合[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2011 (1) .

上一篇:海乘特色培养就业协议书下一篇:读桑树有感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