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督查工作的特点及其对策

2024-04-30

新时期督查工作的特点及其对策(通用10篇)

篇1:新时期督查工作的特点及其对策

(参会文章)

新时期督查工作的特点及其对策

——中共关岭自治县委督查室王德谷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仅从世界观的层面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从方法论的层面为我们认识和处理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导。督查工作要适应新时期、新形势要求,同样面临加快自身发展的问题,必须深刻认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把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应用于督查工作中,真正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督查工作自身发展,提高督查工作水平。

一、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督查工作的重大意义

督查工作是各级党委及其所属部门实施领导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方法,是确保各项决策落实的有效手段和有力武器,是检验决策和实现再决策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决策落实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有效领导的关键环节,是改进领导作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有力举措。督查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顺利实施,关系到党委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的落实,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各级党委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督查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党委各项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真正落到实处。

加强督查工作是实现我县“旅游大县,绿色经济强县,道路交通枢纽县,电煤基地重点县”的战略目标的现实需要。年初的经济工作会议制定了我县经济发展战略,当前,关键是抓好落实。但一些地方、部门和少数领导干部身上,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东西仍然存在,还有一些政策、措施落不到实处的情况。这些都严重影响县委决策和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因此,加强全县党委系统督查工作对于保证县委重大决策的实施和重要工作任务的完成,提高全县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保证年初预定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充分认识新时期督查工作的特点

一是在督查工作范围上,由单纯办文办事的“小督办”向办理党委决议决定的“大督办”方向发展。

过去督办工作只是办理一些文件催办领导交办或临时性的其它工作,处理一些简单的事务。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以后,督查工作也逐渐由落实事务性工作向落实政务性工作转移。这时的督查工作已不再是狭义上的催办工作,而是具有更广泛意义上的督查工作。它的范围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除了文件报刊和领导交办的事项外,更主要的是党委重要会议包括党委常委会议、全委会议和工作会议决定的带有全局性的重大事项。这是督查工作在根本性质上的一次重大变化。

二是在督查人员组成上,由办公部门秘书同志构成的“低层次”向党委领导同志构成的“高层次”方向发展。

督查工作的重点逐渐转移到督查各级党委决议决定以后,只靠秘书部门已很难完成这一艰巨任务。把督查工作纳入党委日常工作,由各级秘书部门的任务变为各级党委的职责,由单纯秘书人员抓,变为督查人员和各级党委领导同志共同抓已成必然趋势。“工作检查,党委有责”。做好落实情况的督查,应成为各级党委常抓不懈的工作。我县于2007年就专门明确了县督查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专职副书记任组长,由县机构改革后不再担任主要领导职务的正科级干部任成员的县督查组,直接对县委决策的各项工作进行跟踪督查,保证了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三是在督查工作本质特征上,从偏于注重工作过程单纯督查政治性工作的务“虚”型,向注重实际效果综合督查政治经济工作的务“实”型方向发展。

工作过程和工作形式,是事务发展非本质的外在联系。对落实某一事项,过于注重形式和过程,督查工作就不能抓实。把党政分开看成是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的分离是一种错误的理解,而党委部门单纯

注重抓政治工作督查也同样是一种错误。以上两种倾向已偏离新时期督查工作轨道。如果说前者是“务虚”督查的话,那么注重实际效果,抓好政治和经济工作更高层次的结合求实务实才是“务实”督查,是新时期督查工作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是在督查工作方法上,由凭老经验办事的“传统式”向探索研究督查工作新规律的“科学式”方向发展。

(一)增加督查工作的透明度和开放性。把一些影响大牵涉面广的典型事例的督查结果,在督查专刊上公布,不仅对公职人员起到制约作用,强化民主意识,提高监督效应,而且增加了督办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党的威信。

(二)加强对督办件的综合分析。如果说过去搞好就案办案,按时办结就算较好地完成了任务,那么现在看就不适应形势的发展要求了。新形势要求我们要保质保量地完成督办任务,并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单纯发函催办电话督办催要材料的做法已不适应需要,深入基层,掌握第一手材料,对各种类型的督办事项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提出参谋性的意见或建议,已成为新时期督办的有效方法。

(三)实行全方位督促监控。决策落实不仅牵动全局,涉及方方面面,而且事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此,“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不行,必须抓住全局性的问题,进行总体驾驭,随时向领导提供“运行图”,科学调整督查的方位和力度,做到哪里落实不好,哪里的督办网络就跟踪不放,形成严密的“控制线”,使领导决策得到全面落实。

三、新时期对加强督查工作的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强督查网络建设。理顺党政督查体制,统筹协调党政督查资源,实现党政督查协调统一。健全并完善县级督查机构,加强县级督查队伍建设,明确督查的人员编制(直接由省编委给编制,不占现有办公室编制),明确督查机构级别,做到体系清晰、机构明确、运转顺畅。

二是进一步加强督查业务指导。理顺上级督查部门和下级督查部门的关系,加强上下沟通联系,上级督查部门能对下级的督查工作多进行业务上的指导,或是加强督查的业务培训、考察交流。

三是进一步加强督查规范性建设。建议出台督查纲领性、指导性的文件、制度,以引领督查工作,规范督查行为,使督查工作能在有章可循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有所创新,逐步实现督查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四是要规范督查队伍建设。督查人员要政治、业务、法律素质高,德才兼备,廉洁自律,品行端正,能力强,威望高,事事起表率作用。

篇2:新时期督查工作的特点及其对策

新时期督查工作的特点及其对策

中共XX县委办公室年 月 日

督促检查工作是提高机关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督查工作已成为领导决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必将进一步促进督促检查工作任务、地位、作用的变化和工作方法上的深刻变革。纵观

新时期督查工作,具有以下几个新的特点:

一是在督查工作范围上,由单纯办文办事的“小督办”向办理党委决议、决定的“大督办”方向发展

过去查办工作只是办理一些文件催办、领导交办或临时性的其它工作,处理一些简单的事务。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以后,督办工作也逐渐由落实事务性工作向落实政务性工作转移。这时的督办工作已不再是狭义上的催办工作,而是具有更广泛意义上的督促检查工作。它的范围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除了文件、报刊和领导交办的事项外,更主要的是党委重要会议包括党委常委会议、全委会议和工作会议决定的带有全局性的重大事项。这是督查工作在根本性质上的一次重大变化。

二是在督查人员组成上,由办公部门秘书同志构成的“低层次”向党委主要领导同志构成的“高层次”方向发展

查办工作的重点逐渐转移到督促检查各级党委决议、决定以后,只靠秘书部门已很难完成这一艰巨任务。把督查工作纳入党委日常工作,由各级秘书部门的任务变为各级党委的职责,由单纯秘书人员抓,变为督查人员和各级党委领导同志共同抓已成必然趋势。“工作检查,党委有责”。做好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应成为各级党委常抓不懈的工作。XX县从大农业的思想出发,大力发展科学养猪事业,从县委书记到县六个班子成员,从畜牧主管部门、乡镇党委到各村民委员会,形成了一整套运行灵敏、权威性高、服务性强的督促检查工作系统,全县生猪直线育肥工作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是在督查工作本质特征上,从偏于注重工作过程、单纯督查政治性工作的务“虚”型,向注重实际效果、综合督查政治经济工作的务“实”型方向发展。

工作过程和工作形式,是事务发展非本质的外在联系。对落实某一事项,过于注重形式和过程,督查工作就不能抓实。把党政分开看成是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的分离是一种错误的理解,而党委部门单纯注重抓政治工作督办也同样是一种错误。以上两种倾向已偏离新时期督查工作轨道。如果说前者是“务虚”督查的话,那么注重实际效果,抓好政治和经济工作更高层次的结合、求实务实才是“务实”督查,是新时期督查工作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XX县结合中央2号文件精神,把党政机关办实体搞创收促服务作为全年性工作进行督促检查,既抓党务工作又抓经济工作,使之互相促进,效果非常明显。

四是在督查工作方法上,由凭老经验办事的“传统式”向探索研究督查工作新规律的“科学式”方向发展

(一)增加督办工作的透明度和开放性。把一些影响大、牵涉面广的典型事例的查办结果,在督办专刊上公布或让新闻部门进行报道和评论,不仅对公职人员起到制约作用,便于舆论监督,强化民主意识,提高监督效应,而且增加了督办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党的威信。

(二)加强对查办件的综合分析。如果说过去搞好就案办案,按时办结就算较好地完成了任务,那么现在看就不适应形势的发展要求了。新形势要求我们要保质保量地完成督办任务,并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单纯发函催办、电话督办、催要材料的做法已不适应需要,深入基层,掌握第一手材料,对各种类型的督办事项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提出参谋性的意见或建议,已成为新时期督办的有效方法。

(三)实行全方位督促监控。决策落实不仅牵动全局,涉及方方面面,而且事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此,“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不行,必须抓住全局性的问题,进行总体驾驭,随时向领导提供“运行图”,科学调整督促检查的方位和力度,做到哪里落实不好,哪里的督办网络就跟踪不放,形成严密的“控制线”,使领导决策得到全面落实。

针对新时期督查工作的特点,我们必须调整工作思路,采取相应的对策,始终保持督查工作与县委中心工作的同心、同向、同步。

第一,强化督查机构,配齐配强督查工作人员

(一)加强县级机构建设。一方面要明确机构职责,规范机构名称。纵观全区的情况,各市县委都建立了督查机构,有的叫市县委办查办室或督查室,有的叫市县委办查办组或督办组,机构名称不统一,不确定。建议全区统一督查机构名称,统称市县委办公室督查室。另一方面要相应增加现有督查机构编制,按照省委的要求,督查人员的配置,地区级的不少于五人,县级不少于三人。现在看,全区十二个市县只有一个县达到了要求,其余多数市县只配两人,还有两个市县只有一人,远远适应不了工作需要。就当前机构形势来说,总的趋势是人员精简,职能要转变。但督查工作有本身特殊性。就其所担负的职

能来说,编制要相应地增加。这是改革开放大势的必然需求,是新时期督查任务使然。

(二)配强工作人员。督查工作是办公部门一项新的工作,各地没有成熟的经验,况且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需要逐渐地探索。在配齐督查机构编制的过程中要配强人员。一是在缺额人员选配上,既要注意政治,又要注重知识,更要强调能力。要把那些政法素质好,文化功底深厚,政策水平高,协调能力强,工作潜力大的优秀人才选进督查队伍。切忌甩包袱式的“选人”。二是在现有督查人员素质的提高上,上级业务部门要有“统”的意识,对其督查网络,要统一确定,统一培训,统一考核。给专职人员创造一个提高能力的良好机会。全区进行的定期不定期秘书工作知识竞赛,督查工作理论研讨,就很有成效。地委督办部门也应建议全省定期不定期地召开各市县委书记、办公室主任参加的工作会议、座谈会议或理论研讨会议,以及举办一些全省范围的专业人员业务培训会,通过交流经验,研讨工作规律,不断提高督查工作水平。

(三)健全督查工作网络并充分发挥其作用。近年来,全区督查工作网络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不够平衡,多数市县流于形式。上下贯通,左右相连、灵活机动、反馈及时的运行机制还没有全面建立起来,网络的作用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督查潜能还很大。要想真正发挥县级督查工作潜能,必须建立起以市县委办公室为中心的由各职能部门组成的督查网络系统。按一般系统论来说,网络系统的子系统是这些互相联系的职能部门,职能部门动作正常,网络系统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根据我们的实践,各职能部门分管常务工作的领导应负责抓好县委和本级党委的督查工作,同时明确办公室主任或秘书股长兼做此项工作。至少每半年召开一次督查网络成员工作会议,通报情况,明确任务。建立这样的系统,才能保证县委决议、决定的贯彻落实。

第二,建立督查工作相关机制,加强“三化”管理

加强对督查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是新时期的客观要求。对此,必须加强以下六项制度建设。

(一)岗位责任制度。年初按督查人员的分工制定出工作目标责任,每个工作人员都有明确的任务目标。

(二)登记制度。凡列入督办的事项,首选要进行登记。

(三)记录制度。对督办事项的办理过程作记录,包括项目下达的形式、催办过程、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等。

(四)请示汇报制度。要经常向主管领导请示汇报工作。对限期办理的事项一般应在两个月内报告办理结果,重要事项在随时报告办理结果,短期内难以办结的中,应定期报告一次进展情况。

(五)情况汇总制度。对阶段性工作要及时进行私馈和汇总,半年进行一次工作分析,年底进行全面分析。

(六)工作通报制度。对有关部门和人员完成督办项目情况要军事基地进行通报,成绩突出的要进行表彰。

第三,应经济发展需要,立足服务,转轨变型

小平同志南巡发表谈话之后,全国上下紧紧围绕中央2号文件,进一步加快了经济发展速度。党委各个部门也逐步形成了一种千方百计为经济工作服务的良好态势。XX县在抓法上逐步形成了城乡两条工作思路。即农村抓专线,建基地,找市场,办实体,搞服务,增效益;城镇抓专项,建实体,办实事,解难题,搞服务,增效益。县委督查机构也紧紧围绕这两个思路开展工作,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督查工作为了适应形势需要,当前应以中央2号文件为契机,紧紧围绕党委中心,实行转轨变型。

(一)建立“三型”督查组织。即政治经济型、监督服务型、办结效益型。所谓政治经济型,就是督查组织在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同时,正确分析和探索新时期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趋势及特点,学经济,懂经济,督查经济,在全党抓经济,一心搞建设的大气候中,围绕党委工作中心,做经济建设的“助推器”。所谓监督服务型,就是一方面对党委决议决定事项进行“奉命”督办,另一方面帮助承办部门分析决议落实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其出主意想办法,办实事解难题。进行“服务式”的督办。所谓办结效益型,就是既要注重办结率,更要注重办结后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但在形式上办结,而且在内容上办结,在实际效果上办结。

(二)培养三型督查干部。即经济型干部、协调型干部、参谋型干部。

1、督查人中要懂经济。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跟上经济建设的快节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就是一切工作向中央2号文件所要求的方面转变,党委想经济、抓经济、议经济,党委督查部门就是围绕这个中心进行立项、督办。经济型干部是社会发展到新阶段的客观要求。

2、督查人员要会协调。随着党委工作重心的转移,主要领导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上。如果说以前的一些文山会海属于高层次协调的话,那么,随着领导同志工作作风的转变,这些协调性工作有很大一部分落实到了督查部门的头上,督查人员要适应这种形势的要求,迅速高层交协调的艺术。

篇3:新时期林业工作的特点及对策探讨

关键词:林业工作,绿色产业,特点,对策

由于林业工作的内容构成较为复杂, 其工作特点也是多样化, 并且, 随着新时期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竞争的加剧, 林业工作的许多问题也暴露出来, 因此, 相关部门应该结合林业工作发展的特点, 对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促进林业工作的长足发展。

1 新时期林业工作的特点

1.1 林木的生长周期长

古语云:十年树木。也就是说1棵树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才能够长成, 但这句话却不是十分准确的, 有些树木的生长时间不止10年, 因此, 林业的生长周期就更加得长。林业工作的开展要具有较强的前瞻性, 也就是要有高瞻远睹的眼光, 对于林木幼苗的培养, 一定要提前进行, 要有一定程度的预见性, 以免砍伐过量, 导致森林的可再生能力被剥夺的现象。

1.2 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和区域性

林业是一种大农口类的行业, 树木生长需要的自然资源较多, 例如, 阳光、雨水、土壤等, 因此, 其季节性与区域性较强。例如, 油松的营养杯除了冬天都可以栽植;一些大型的树苗需要在有冻土的冬天进行栽植, 以便保住根系;沙棘、柠条、落叶松等类型的苗木要在春天或者秋天栽植;杨树、李子树、苹果树等类型的苗木要在土壤上冰化了之后栽植;天然的桦树不可以在夏天进行砍伐。所以, 林业工作部门在对树苗进行栽植、养护以及砍伐时, 一定根据不同树木的特性来开展工作。

1.3 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林业工作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其中, 气候和人为因素对树木的影响最大。气候因素主要影响着树木生长的时间周期以及森林患病虫害的几率和对病虫害的自我修复能力等;人为因素对林业工作的影响主要分为2大类:一类是促进树木的生长, 及时养护树木, 并做好病虫害的检疫;一类是人类的乱砍滥伐行为会破坏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 减少森林的覆盖率, 不利于林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另外, 林业工作还受到地理因素的制约, 不同的地质环境适合种植的树木种类也各不相同, 在栽植树木时, 栽植人员要根据地质地况, 因地制宜。

2 新时期林业工作的发展对策

2.1 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林业工作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产业的发展需要先进的科学给予专业性的技术支持, 林业工作也不例外,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全面推进林业工作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因素, 也是解决当前林业工作问题最有效的手段。新时期林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其工作内容也在原来的林木栽植、培育、林木产品的加工等原始工艺的基础上, 增加了造纸业、林木副产品的采集与加工业、森林旅游业等新兴行业。这些行业的扩充, 不但为工农行业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 并对其相关产业的经营发展情况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 应该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林业工作发展, 从而进一步促进林业发展重点向可持续发展方向倾斜。

2.2 林业工作的改革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

以往林业工作的发展导向都是其自身所具备的已有资源, 没有考虑到市场需要, 这就使得其生产的产品销售缓慢, 有些甚至出现滞销的局面。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扩大林业工作的生产与销售范围, 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就需要加强林业工作管理机制的深化改革, 调动国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打开国际销售市场。同时, 政府还要重视国企的重要作用, 颁布各类福利政策来鼓励和促进各类的社会经济主体主动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另外, 林木行业的相关企业也应该重视自身的品牌经营, 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最大化发挥品牌效应。

2.3 政府要加强对林业工作的管理

首先, 制定一套完善的林木行业管理规范, 建立一套安全合理、行之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 推动林业工作速度发展, 与此同时, 政府还需要完善林业市场的准入机制, 最大化发挥有效的林业资源。其次, 建立一套完善的林业预警系统, 搜集林业市场的各类信息,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整理, 从中找出和掌握林业市场的发展动态, 实时了解到林业的变化倾向, 以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真实完整的参考资料, 让企业做出正确的发展决策。再次, 政府应该加强对林业的调控力度, 深化其行业改革深度, 用法律手段提高政府对其行业的调控力度和行业发展的监管力度, 从而有效解决林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体制问题。

3 结语

综上所述, 林业工作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也是我国重要的绿色产业生产部门, 由于我国林木行业的发展基础较为薄弱, 且特点繁多, 因此在管理时较为困难, 林业工作的发展也遇到了很多阻碍。本文就当前我国林业工作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 分别从科学技术、市场导向以及政府管理3个层面解析了推动我国林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并就如何实施给予了具体讲解。

参考文献

[1] 屈立媛.林业工作的特点及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 2011 (10)

篇4:新时期督查工作的特点及其对策

关键词:企业改革;信访工作;原因;特点;

中图分类号:D6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一、当前信访产生的原因

近年来,由于信访力量不断加强,信访秩序逐步规范,信访形势有所好转,但集体上访、缠访闹访时有发生,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究其产生原因,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改革触动了部分群众的利益。发展必须改革,改革推进发展。近年来,随着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的实际情况,徐矿集团改革工作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快速推进。改革与发展,必然打破一些陈规,导致新的矛盾出现。在改革过程中,由于职工群众对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理解不够,承受力差,要求过高,加上管理体制、制度建设及其它方面的原因,一些矛盾没有及时消除和化解,最终造成集访、群访甚至越级上访事件。

(二)少数群众思想认识上有误区。少数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在思想上存在三大误区。一是认为“法不责众”,他们认为上访的人越多信访部门就越拿他们没办法,所以遇到问题就串联集体上访。二是认为“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他们认为上访的人数次数越多,闹得越厉害,信访部门就会越重视,就会妥协,就会重新调整政策,因而采取集体上访的形式施加压力。三是將信访部门的权力扩大化。一些群众认为信访部门就是代表党委政府解决一切问题的责任机构,不区分什么类别的问题只要反映到信访部门,信访部门就应该立即给予解决。

(三)信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是信访资源整合不到位。有时会出现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对同一信访案件的看法不一致,接访口径不一致,使信访对象认为有空可钻。二是制度落实不到位。矛盾排查机制、信息汇总分析机制和联合调处机制虽已建立,但在运行中尚需推进和完善。虽然建立了领导接待日和阅批来信等制度,但在有的地方和部门却流于形式。三是解决问题不到位。少数单位在处理信访问题时存在推、拖、敷衍了事现象,对群众的合理诉求不能及时妥善地解决,有的没有严格按照程序办理信访事项。

二、关注新动态,把握信访变化特点

新时期信访工作的定位,应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的重要性,关注时代不断变化发展中信访工作所呈现出的新特点。

(一)信访对象和形式多元化。一是信访对象多元化。过去信访多为农民,主要包括优抚对象、贫困户、老弱病残者。现在随着企业改革力度加大,城镇居民的信访日益增多,涉及到下岗职工、城镇拆迁户、退休职工和特殊群体等等。二是信访方式多元化。当前群众上访的形式比较多,如发邮件、写联名信、一信多投、相约群访、重复信访、越级信访等。

(二)信访内容涉及层面多。信访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触及的层面不断扩大,既有社会矛盾、经济矛盾,也有体制矛盾和观念矛盾,反应的问题主要有企业改制、就业安置、征地拆迁等等。

(三)非正常上访增多。主要反应在一些人不再限于传统的信访方式,采取非正常的信访方式日益增多。如在重大节日、重要路段、单位门口、上级领导下基层调研时打横幅、喊口号,有的甚至去北京,以此要挟政府和企业。

(四)信访问题调解难度大。经过努力,使绝大部分的信访案件得到有效化解,有些信访问题本身情况比较复杂,加之时间跨度较长,经办人员变故多,档案资料不齐,甚至有的遗失,给调查取证处理增加了难度,很难达到来访者满意。

(五)信访者思想认识有偏差。部分信访者不了解信访工作的程序,会形成信“访”不信“法”,搞重复信访;信“多”不信“少”,搞多头上访;信“上”不信“下”,搞越级上访;信“闹”不信“理”,搞择机上访的观念。

三、做好当前信访工作的几点建议

当前,在和谐企业建设的环境中,要做好信访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突破“三种”局限,建立完善有效地信访工作机制,才能及时有效地化解各类问题。

(一)坚持以人为本,增强为民服务意识。首先,要有“亲民”意识。不断改善接访态度,笑脸迎人,客气待人,热心帮人,热情送人,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其次,要有“便民”意识。建立完善信访排查处置、首问责任、信访接待、交办、督办催办、限时办结、回复等制度去规范处访程序,方便群众反映问题。第三,要有“利民”意识。在信访工作中,既要注重依法依规办事,又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从而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任。

(二)突破“三种”局限,增强信访能力。一是要突破政策掌握的局限。信访工作所涉及到的都是政策性很强的问题。信访干部必须认真学习和钻研组织人事政策以及相配套的政策法规,提高政策水平。二是要突破语言技巧的局限。要注重语言表达的技巧,采用亲切、平和的态度,沉着应对,注意用语言来表现出信访干部所应具有的耐心,努力消除信访者的激动情绪,保证双方的正常沟通,防止因言辞不当而加剧矛盾,引发过激行为。三是要突破工作方式的局限。要坚持调查、沟通、协调、处理、反馈等工作步骤,采用合理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根除各种形式“哄、瞒、骗”的错误做法,积极主动地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按政策能解决的,要想方设法及时解决;按政策不能解决的,及时做好解释说服工作,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篇5:新时期企业女职工工作特点与对策

女职工是企业人员配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女职工的工作,对于促进企业的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在新形势下,抓好女职工工作,确保女职工的权益的保护和权力的实现显得更为必要。

要抓好女工工作,开创女工工作的新局面,必须针对女职工的特点,突出重点,结合实际来进行,在变革、发展这样一个重要时期,如何保护和调动广大女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职工整体素质,以适应企业整体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发挥宣传教育手段,培养“四有”、“四自”女职工队伍,企业的兴衰,取决职工队伍素质的高低,作为企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女职工素质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改革开放的今天,每位女职工都身兼家庭职务和社会职能,在家要当好母亲、好妻子,在单位还要和男职工一起为企业作贡献。由于女性的生理特点和社会传统习惯,女职工在养育孩子和操持家务方面比男职工付出得更多,这些因素导致女职工在竞争激流的社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在开展对女职工的宣传教育过程中,要向女职工宣传先进的文化理念,通过墙报或者宣讲的方式对宣传先进的女职工事迹或者岗位代表,教育和引导女职工认清自身的价值和地位,充分调动女职工“巾帼不让须眉“的积极性,增强参与竞争的自信心和

主动性。

加强政治理仑学习,增强女职工主人翁意识。通过组织女职工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以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女职工的头脑。根据企业发展要求,引导女职工以做主人的姿态、素质和行为投身到改革的洪流中,努力学习各类经济知识和业务知识,真正体现出女职工主人翁的地位和作用。开展“争做知识型、技能型女职工”活动,激发女职工的开拓精神,拓宽女职工的知识面和接触面,通过轮岗锻炼、业务培训、在职学习等方式,提高女职工创造力的开发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增强忧患意识,引导广大女职工立足本职、钻研技术、赶超先进。以“创建文明家庭”活动为载体,提高女职工担当双重角色的素质,现代女性普遍担当者双重乃至多重角色的责任。对女职工来说,由于家庭的压力、社会的压力等方面的影响,把重心放在了家庭方面,对于工作满于现状,以求稳为止,缺少了竞争意识和提高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抓好女职工工作的过程中,除了宣传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理念的同时,还要提倡女职工弘扬“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和谐家庭”的家庭美德教育,提倡健康、科学、文明、进步的生活方式,引导、教育女职工做事业的强者、合格的妻子、优秀的母亲、孝顺的女儿。

发挥维护帮助作用,保障女职工合法权益。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要更大程度的发挥工会和女职工委员会的作用,遵循“有所未有所不为”的原则,维护好女职工的合法权益。

围绕企业改革调整的新变化,加大源头参与和依法维权的工作力度,从宣传上普及女职工合法权益,劳动保护及安全卫生知识,促进女职工自觉学法、守法,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建立和完善参政议政机制,疏通女职工参政议政渠道。建立扶贫帮困的长效机制,将困难女职工的帮扶求助工落实到位,及时调查掌握苦难女职工的情况,建立特困女职工档案,将她们纳入工会帮扶体系中,并根据困难女职工的需求,发挥女职工组织的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心帮助活动,为困难女职工办好事、实事。从措施上重视女职工的“四期”保护们组织女职工妇科检查,采取多种形式为职工举行健康卫生知识讲座,增强女职工组织的凝聚力。

发展服务能力,开创女工工作的新局面。高素质的女职工干部队伍,有利于企业女职工各项工作的开展。新形势下女职工工作,对女干部的知识结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思想认识,从自身综合素质抓起,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要先解决女工干部的认识问题,强化女工干部的思想意识,在提拔女工干部上,优先选择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女职工,要求能为职工说实话、办实事,组织协调能力较强,善于交流,这样才能使女工工作有一个坚强的领导保障,使女工工作日新月异,才能领到女职工们充分发挥好“半边天”的作用,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要有突出女性特色开展工作思路。由于女干部的性别特点,决定了女职工工

作的特点。要学会从女职工的特殊利益、特殊需求出发,找准工作的切入点,确定工作的重点和方式,发挥应有的独到作用。

篇6:做好新时期督查工作的思考

古今兴盛皆在于实,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加强督查是作细、落实工作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努力下,党委政府的督查工作得到了加强,督查工作在推动决策落实、工作到位、问题解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也得以显现。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督查工作效率还不太高、督查工作方法还有待改善、督查工作机制还有待完善等。近期,我们对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改进督查工作方法、督查工作效率、健全督查工作机制和督查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督查方法要与时俱进

一是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要根据当前中心工作的进展情况,对每个时期该抓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数,需要抓什么就去主动抓。同时,还要积极主动向领导汇报工作思路,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要增强工作深入性。督查工作不能只停留在电话指挥、收集上报材料、口头检查上,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面对面地交流,实打实地督查。特别是在防汛抗旱、信访稳定、项目进展、领导批示件等阶段性督查工作中,更要组织人员,集中时间,现场调查,及时汇报,及时处理。

三是要增强部门(乡镇)合作性。督查工作不仅仅是督查部门的事,领导要抓,而且各部门、各乡镇主要领导也应重视,要通力配合。既要抓工作的统筹安排和部署,也要抓工作的实施进程;既要抓党委决策的落实,也要抓具体问题的解决。

四是要适时延伸督查触角。对重点工作(项目)要实行领导联系点制度,领导联系点到哪里,督查工作就要延伸到哪里。把督查工作和联系点有机结合起来,借用领导抓典型的力量,探索路子,以点带面,全面推动工作落实。

五是要明确督查职责到人。对一些时间跨度长、涉及因素多,容易出现反复的疑难工作,要采取明确职责到人的办法,反复抓,抓反复,同时也注意搞好协调,直到真正抓出成效,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二、督查效率要努力提高

一是要敢于碰硬较真。督查工作的作用就是要保证党委决策的落实。督查工作凡是没有抓好的,大多数是工作力度不够、人为的原因,对一些思想上的阻力、行动上的障碍、反面的典型不敢大刀阔斧的加以解决。因此,要提高督查工作效率,就要敢于抓“牛鼻子”,敢于摸“老虎的屁股”,更注重报忧,多反映问题,啃硬骨头。

二是要富有针对性。督查工作职责多任务重,如果事无巨细遇事就抓,由于受人力、物力、时间限制,势必事与愿为,且与领导中心工作不合拍。因此,督查工作重点

应放在党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放在基层群众反映强烈并可能引发社会局势动荡的热点、难点问题上来,放在党委决策基层执行不力的查办上来。

三是要讲究时效性。任何工作都要讲究时效,而督查工作对时效的要求更为突出,必须以求真、务实、有效的态度,在规定时限内完成督查事项。特别是对重大决策和比较突出领导批示件的督查,更要讲究及时、准确,这样既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又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领导机关的办事效率和工作作风。

三、督查机制要健全完善

一是要建立健全党政“一把手”负责的督查工作机制。开展督促检查是一个重要的领导环节和领导方法。督促检查,从根本上说,是对各级党委和领导工作作风的监督和检查,也是决策落实的重要推动力。各级党委政府就是督查工作的主体,党政一把手就是督查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重大建设项目、重要工作部署,都要明确具体责任人,一抓到底,完不成任务决不中途换将。

二是要健立健全信息反馈制度和情况通报制度。建立信息反馈制度,积极借鉴和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督促检查办法,加大工作的跟踪、检查、落实的力度,使督促检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对各级党委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党委领导同志指示交办事项的落实情况,要及时通过适当的形式,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通报。重点工

作的进展和落实情况可在同级党报上通报。对软拖不办、办而不力,造成不良影响的,要督促限期整改;整改达不到要求的,在符合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可通过党委机关内部刊物进行通报批评或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曝光。

三是要建立高效灵活的激励机制。高效灵活的激励机制是各级党委抓好督促检查工作,促进各项工作落实的必要条件。一方面,要切实解决好督查部门的工作环境和地位,给予督查部门工作人员阅读有关重要文件、列席常委有关会议的权限,领导同志下基层调研指导工作时也要经常带领督查人员,使督查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握党委决策的思路和意图。另一方面,要完善工作目标考核机制,坚决按规定兑现奖惩制度。

四是要健立健全督查工作“一票否决”制度。各级党委要真正授予党委督查部门组织协调权、专项批办件查办权、参与工作实绩评议权、干部情况反映权、领导决策建议权等职能,不能只局限于在文件中落实。督查机构在具体督查中要与组织、纪检、经济主管部门紧密配合,将督查情况与各级党政“一把手”的政绩和单位评先评优挂钩,实行“一票否决”。

四督查队伍要提升素质

一是要有坚定的政治素质。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各种泊来思想不断渗透,各种新思潮不断涌现,督查工作人员作为党委决策的专门落实力量,在政治立场上必须坚强坚

定,不能为各种不正确的思潮所左右,要经得住各种险风恶浪的考验,始终不渝地贯彻执行党委的决议决定。

二是要有求是的思想素质。实事求是不仅是党的思想,而且是制定各项政策的基础和保证。督查工作人员作为协助领导抓落实的参谋和助手,更需要实事求是,必须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三是要有务实的职业素质。到基层,摸实情,做到“四不四要”即不仅听领导干部的汇报,而且要倾听群众的反映和意见;不仅了解全局的进展,而且要了解个别的落实程度;不仅看落实执行得好的,而且要看存在问题落实得不好的;不仅看数字报表,更要察看现场实情。

篇7:略论新时期的藏传佛教及其特点

略论新时期的藏传佛教及其特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藏传佛教的发展经历了恢复、发展与繁荣三个阶段.本文从**体系、僧侣队伍、信教群体、寺院组织形式、寺院经济、寺院教育等方面入手,对新时期藏传佛教的状况与特点进行了剖析.

作 者:罗桑开珠 作者单位:北京,中央民族大学,100081刊 名: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HAL NATIONALITIES INSTITUTE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0329(1)分类号:B94关键词:新时期 藏传佛教 寺院 特点

篇8:新时期督查工作的特点及其对策

一、新时期企业信访工作的主要特点

随着企业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 相当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受到直接影响, 职工群众安于现状的心态被打破。群众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和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 职工关心个人利益得失, 更关注自己企业的经营管理、生产方式和经济效益, 信访活动日趋活跃, 信访内容不断增多, 并呈现出新的特点。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特点:

集体访和越级访增多。

企业改革可能使一部分人的利益受到影响, 这部分人极易相互串联, 少则几人、十几人, 多则上百人、上千人, 他们往往采取超常规的方式集体上访, 有些职工群众不在基层或企业内部解决问题, 而是越级到党政机关上访, 影响了正常工作秩序。

复杂化与组织化明显。

许多上访行为经常伴有合理与不合理诉求、过激行为与违法犯罪行为交织在一起的现象, 使事件呈现复杂化。特别是多数群体性事件都经过一定的酝酿期, 并由一些有影响的人物幕后操纵, 煽动蒙蔽群众, 采取围堵办公机关、拦截公务车辆、堵塞交通、辱骂工作人员等方法施加压力, 呈现出明显的组织化倾向。

上访老户缠访问题突出。

因历史遗留问题屡次上访的老户多数都做过调查处理, 有些人已息访罢诉, 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认为企业持续深化改革, 不断给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 对以前已结案的上访问题又提出新的过高要求。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目前的各项政策法规还不完善, 理与非理的界限不够严格, 就横下一条心, 坚持长期上访, 企图实现他们的无理诉求。

涉法问题日趋集中。

在企业深化改革过程中, 有关企业和经济方面的政策法规不断增多, 很多职工群众反映的问题超出了政策范围而属于法律范畴, 用法律规范的行为及需要通过法律和行政复议的手段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 如劳资双方合同纠纷问题、企业之间经济纠纷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应到执法部门去申诉解决, 但上访人仍然频繁到企业信访部门上访, 增加了信访量, 也扰乱了信访秩序。

二、企业信访的主要成因

影响企业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当前存在的各种不稳定因素, 大多是和社会转型背景分不开。具体来说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社会转型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当前, 我国正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 社会转型带来的一系列转变, 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思想和行为方式。在这个过程中, 改革开放的新思维、新举措与传统观念、传统做法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碰撞, 成为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企业作为社会的“细胞”, 多数企业职工感觉变化最大的是分配方式的改革, 原来可以享受的一些福利待遇现在都没有了, 房子自己买了、教育收费了, 看病限制报销了等等。所有这些变化最终都会在人们头脑中产生不同的反映, 给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带来深刻的影响。

经济体制转变产生的不稳定因素。

发展市场经济, 企业要降低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增强竞争力, “减员增效”与提高就业率难免会产生深刻的矛盾。另外, 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保障的覆盖面少、社会化程度低、社会保障基金征收困难、缺乏制约手段等问题。由于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致使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措施不能完全落实到位, 部分人就成为困难群体。尤其是不同的社会群体收入差距加大, 造成了社会心态的不平衡。

基层基础薄弱造成的不稳定因素。

部分基层组织软弱涣散, 管理和调控能力不强, 维护社会秩序和调节社会矛盾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特别是针对出现的不稳定苗头不能及时发现, 控制化解不力, 致使不稳定苗头不断扩大蔓延, 往往形成集体上访或越级上访, 造成负面影响。

决策失误或政策的不连贯性造成的不稳定因素。

在研究制定和出台一些改革措施时, 没有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 同职工群众的心理承受程度结合起来, 脱离实际, 脱离群众, 致使职工群众对改革的政策不理解, 对深化改革的措施不支持, 或者对政策执行不统一, 临时性、随意性、主观性较强, 在社会压力大、情感难以接受时, 便容易发生集体上访。

三、减少企业信访的对策

企业信访工作是企业领导发扬民主、体察民情、接受监督、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 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反映社情民意的“寒暑表”“减压器”。在新的形势下, 必须以创新的精神做好这项工作。

坚持发展的思路是减少企业信访的根本。

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充分认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性, 正确认识企业改革所带来的一些矛盾的必然性以及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的紧迫性, 从而更加自觉地从全局工作出发, 坚持把发展经济作为解决各种矛盾的根本措施, 把实现好、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信访工作的根本目的, 切实增强政治观念、全局观念、整体观念和责任观念, 彻底扭转信访工作“兵来将挡, 水来土屯”的消极被动局面, 主动改进工作, 将维护和实现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企业信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尽心竭力地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落实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是减少企业信访的基础。

信访工作的一些老做法和工作制度, 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 需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坚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各级党政一把手要负总责、亲自抓, 站在讲政治、讲大局、讲稳定的战略高度, 真正把信访工作放入本单位、本部门工作的总盘子, 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分管信访工作的领导要积极处理重大信访问题, 搞好组织协调, 加强具体指导, 主动解决难题, 确保目标实现。要定期召开信访工作协商会, 专题研究信访工作, 及时部署, 精心指导, 定期检查。信访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排查不稳定因素, 研究制定具体措施, 分工负责, 抓好落实。职能部门要按照“谁主管, 谁负责”的原则, 认真履行职责, 不得推脱责任, 不得上交矛盾。信访部门要加强督查、跟踪督办、连续反馈, 直至问题妥善解决。对涉及部门较多、难度较大的信访问题, 要召开联席会议, 认真研究, 协调落实;各部门应相互配合、通力合作、统一行动, 最大限度地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当地、解决在萌芽状态。

引导依法信访是减少企业信访的出路。

要采取新形式、新举措, 加强企业信访工作法制化建设, 提高依法做好信访工作的水平, 不断开创企业信访工作新局面。一是要加强同司法机关的沟通联系, 对那些涉法信访问题以及法律法规对反映和处理程序另有规定的信访事项, 可聘请律师和法律工作者参与信访接待, 定期开展法律咨询服务, 共同会商处理疑难信访问题, 不断提高信访工作的法制化水平。二是要加强同政府法制部门的合作, 共同研究制定涉及行政执法投诉和行政复议方面信访问题的接待处理办法, 提高依法治企水平。三是要加强同劳动仲裁机构的协调, 建立稳定的工作联系, 把涉及劳动纠纷、仲裁等方面的信访事项引导到法定程序中去处理。

强化基层服务功能是减少企业信访的途径。

加强企业基层基础建设, 强化综合服务功能, 是畅通信访渠道, 化解矛盾, 减少企业信访极为有效的途径。首先, 要确立基层信访工作意识。在基层建立齐抓共管、综合治理信访问题的工作机制, 形成基层“大信访”工作的新格局。其次, 要发挥好基层的四个作用:一是发挥基层信访工作的职能作用。基层信访既要注重解决群众“求决型”的信访问题, 更要注意发挥反馈社情民意的参谋助手作用。二是发挥基层信访处理手段多样化的作用。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政治、群众互助等手段及时稳妥处理信访问题, 提高办结率。三是发挥基层各级组织优势互补作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共同化解矛盾、解决信访问题。四是发挥基层综合协调解决疑难信访问题的作用。各级领导、机关各部门要积极支持基层组织开展工作、解决信访难题, 真正做到“小事不出车间, 难事不交机关”。

预防和控制群众集体上访是减少企业信访的关键。

篇9:新时期督查工作的特点及其对策

关键词:新时期;企业;党建工作

国企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在经济总量上、管理规模上、技术水平上都是我国先进生产力的重要代表其发展质量、效益的好坏,发展方向是否按照国家方针路线进行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其党建工作质量和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企业党建工作的发展方向,是企业党建工作的模范和榜样。其在保障我国党建工作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党实现价值和宗旨的总要体现。

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一个重大政治原则,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对党的各级组织来说,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加强和改善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对国有企业自身来说,就是要毫不动摇地体现和贯彻党的领导;国有企业为了更好地体现和贯彻党的领导,就要毫不动摇地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内容及其理论依据

(一)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内容

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是我国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党建工作的核心部分,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因此在企业党建工作的标准和规范上也要求较高,其党建工作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三点,一是对于党中央的政策、精神的贯彻和落实;一是对企业职工的活动建设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推动党建实践工作的全体参与度和效果,推动质量发展;一是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项管理事务和重大决议进行参与,并对相关是想继续分析和建议,以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国有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等等。由于其国有性质,因此在对党组机构、人员、各项资源等全风味的使用和管理过程中,更加依靠强大的党组织来实现。

(二)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理论依据

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依据同我国党建工作的理论依据相同,均来自于对党的重要的思想的领悟中,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其发展的历史体现的是我党认识的提高和完善,体现了国家的方针政策,体现了对我党核心认识层面的和谐性。

1.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起源于法俄的多年发展,已曾为一套系统的,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在经过列宁对其充分的研究和分解,大大提高了。同时在这基础之上对党建工作的组成、效果进行了分析和预判,已实现对企业经营管理方向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2.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基于对传统马列主义进行有效性分析,结合中国的国内国际环境分析和对中国革命的渗透认识和实践,创造性的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革命想衔接,形成了符合当时时代发展需求的一代重要的精神。其中一些对于探讨,在未来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会发挥重大的作用。

3.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基于国家经济建设的目的,对经济建设与党建工作进行有效的调整,要求保障有限保障经济,在经济同时兼顾党建工作的效果和完善。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效果,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挥了重大的社会效益。

4.“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落实党章关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要求、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部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是一次活动,要突出正常教育,区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用心用力,抓细抓实,真正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

二、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性

(一)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发展历史

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开展较晚,在半个多世纪的进步下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实现了巨大的腾飞。其发展历程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过渡阶段。过渡阶段主要是指1978年至1992年期间,我国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阶段。由于当时国有经济体制改革,导致部分国有企业私有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其党建工作的内容、质量和效果,顺应了当时市场变化,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2.市场经济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指1992年至2001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国有企业也逐步实现想着市场规律的发展和进步,更加依托于市场机制来实现自身的经营管理效果。同时由于该环节我国对国有企业党组织地位与作用进行的明确和肯定,导致当时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得以飞速发展,在过程中重“经济”轻“政治”。而在这个时候,国家为了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党组织建立方面予以松脱,可以不建立党组织,导致该阶段在我国党建工作的开展情况下,有所降低。

(二)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是我国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组成,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的发展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首先,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是落实我党执政之基、执政基础和前提的根本需要,是保障企业党组织具有较强、较好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其次,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也是企业自身实现发展和进步的根本手段,实现总体的不断扩大和进步。最后,也是全面推进党建新局面,改善新篇章的现实需求。由于以往的不忠实,导致在党建工作内容、性质和组织方式上缺乏相应的能力,缺乏自主控制能力,对新局面开拓和创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为最大限度的追求经济效益的增长与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国有企业重点关注生产技术的引进与发展、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市场走向的把握与掌控,放松了企业内部党建工作的推进与发展,使党建工作缺少必要的企业政策资金、人力支持,导致国有企业党建工作长期处于之后状况。另外,部分国有企业在党建工作中,忽视对员工政治素质与道德品质的调查与分析没事的党建工作方式与工作理念与现实需求相脱节,严重限制了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高效性与科学性。

四、国有企业党建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坚持党建工作在国企中的核心主导作用

今天,我们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事业。在国有企业发展的道路上,党组织建设创新的工作思维方式起着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党建工作做得好不好,是关系现代国有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党员队伍的素质,时常体现出企业的精神面貌和榜样作用。企业有没有凝聚力,向心力,关键要看党员的带头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党员的力量是国有企业发展的内在能动力转化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特殊优势力量。因此,党建工作创新思维的强大推动力,以及如何发挥这种创新思维推动力是我们党务工作者要认清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开拓创新,注重实效,不断推动党建工作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应该立足于当前的时代特征,着眼于长远,要以创新思维方式,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员工,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帮助和培养广大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广大员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荣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的奋斗精神。

五、结语

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在当前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新时期,必须立足现状,从多方面进行调整和改进,从根本上保障党建工作的开展和实现。

参考文献:

篇10:新时期督查工作的特点及其对策

一、社会矛盾纠纷的新特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的过程中,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变动而引发的利益调整、观念冲突、社会震动,导致了矛盾主体的增加,社会矛盾更加广泛多样和复杂。新时期社会矛盾纠纷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个人与组织、群众与干部之间的矛盾占主导地位。过去社会矛盾纠纷多为民间纠纷。即公民个人之间因婚姻、继承、赡养、邻里关系而引发的纠纷。而现在职工与企业之间、村民与村委会之间、经济合作组织之间乃至与基层政府之间的纠纷则比较突出。不少单位、企业干群关系紧张,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二是纠纷与群众切身经济利益紧密相关,并大多数为涉法矛盾。从平时接待咨询来访、受理纠纷情况看,现在纠纷主要集中在企业拖欠职工工资、养老金、医疗费以及征地折迁安置,债权债务、集资收费、环境污染等 方面,都涉及群众的经济利益,而这些问题基本上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调整。三是群体性纠纷突出。在常见的矛盾纠纷中,往往是群众利益一致,要求相似,容易形成群体性纠纷。如拆迁安置、征地补偿、企业改制、集资无法偿还等关系到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的事情。这些矛盾纠纷处理不好,调解难度增大,对社会的稳定危害也更大。

二、社会矛盾纠纷预防的基本对策:在新的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纠纷构成因素复杂,涉及领域广、突然性强、群体性高、极易激化,是构成危害社会稳定的隐患。尽管如此,这些社会矛盾纠纷大多是人民内部矛盾,只能运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加以解决。一要继续深化法制教育,切实增强干部群众依法办事的观点。我国连续开展三个五年普法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得到提高,依法办事的观念得到加强,但离依法治国达到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要继续在全社会坚持不懈地开展全民普法教育,重点放在增强法制观点,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上。普法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力求贴近实际,易于为群众理解和接受。深化普法教育,是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纠纷的有效措施和治本之策。二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把各项工作纳入依法按章运行的轨道。现在我国的立法工作已经取得很大成绩,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依法管理已具备了基本的前提条件。为了形成规范有序的社会秩序,一方面要坚持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把政府对社会生活的管理、干预纳入依法进行的轨道,既要加强管理、严格执法,又要防止和减少公务人员违法或不当行政造成对公民、法人合法权益的侵害;另一方面各行业、各单位也要做到依法管理、规范化管理,在依据国家法律制定和完善单位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并自觉履行。三要强化行政复议和仲裁、司法工作,把矛盾纠纷的处理导向法制的轨道。我国已经制定出民事诉讼法、行政复议法、仲裁法等一系列解决民事、经济、行政争议的法律。这些年来,各级法院受理的民事、行政案件数量虽然不断增长,但与面广量大的各类纠纷相比,还显得微不足道。人们仍然习惯于有了问题找政府,而不是上法院,这种状况不利于纠纷的及时有效处理。因此在调处矛盾纠纷的过程中,对于因合同争议、债权债务、政府不当行政等引发的纠纷,在调解无效时,在注意积极引导当事人依法申请复议或仲裁、诉讼,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对符合条件的要及时受理,提供方便,调查报告《新时期的社会矛盾纠纷特点和调处对策》。特别是对一些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的群体性案件,审理和裁决在力求公开、公正、及时,在全社会逐步形成一种服从法律,信赖法律,愿意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矛盾纠纷的风尚。四要加强法律服务,为公民和组织依法保护自身权益和解决矛盾纠纷提供保障。在预防和调处社会矛盾中,法律服务工作者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各单位特别是各级党政部门应注意发挥他们的作用。一是在党委政府工作中注意发挥法律顾问的作用,避免决策或行政行为不符合法律的规定而引起矛盾纠纷。二是在企业改制、土地承包、清理债权等工作中要吸收法律服务工作者参与。三是对企业改制减负、拆迁补偿、土地使用等热点、难点工作中,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的规范调节作用。四是在申诉、行政复议和诉讼案件中,切实加强法律服务工作,为当事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咨询或代理,对符合条件的还可以提供法律援助,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有助于将纠纷引向依法处理的轨道。五要建立健全反应快捷的社会矛盾纠纷调解队伍和信息网络。一是进一步坚持把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和增强基层调委会的整体功能放在重要位置上,不断加强组织网络建设,形成区、街道、社区委员会和积极分子组成,上下成线,左右成片的四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网络。二是要大力加强对从事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对各类社会矛盾和纠纷的调处能力。定期调整调解队伍,把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热爱调解工作的同志充实到调 委会来。三是要继续完善形之有效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制度,定期开展各类纠纷排查活动,层层梳理辖区内的纠纷苗头和隐患,将问题发现在萌芽,把纠纷解决在基层。掌握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人员发生矛盾纠纷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工作预案,把疏导和预防工作做在前头,做到心中有数,遇事不乱,防患于未然。做到小矛盾不出社区,大纠纷不出街道。集中时间和力量,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常见的、多发的、带有倾向性的纠纷,尤其是那些可能激化的纠纷进行专项治理。

上一篇:脚踝扭伤的应急处理和四个恢复阶段下一篇:七年级7班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