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时期下教师的职业素养Doc

2024-04-13

浅论新时期下教师的职业素养Doc(通用9篇)

篇1:浅论新时期下教师的职业素养Doc

浅论新时期下教师的职业素养

内容摘要

每个人知识领域的开拓、文明习惯的形成,以致个性、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都是从儿童时期开始的,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教师的教育劳动是面向未来的。本文阐明了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与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重点论述了教师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做到遵守职业操守,廉洁从教,依法执教。

关键词:业务能力,师德建设,廉洁从教

引言

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思想的传承者,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提高整个民族综合素质的使命。因此,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新时期,教师的职业素养建设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地业务素养,更要加强自身的师德建设。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仅是教书,更在于育人。教师是莘莘学子的道德基因转接者,教师的道德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三十多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生产资料和物质财富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当然教师也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我们的福利待遇逐年提高。可是,与社会上其他行业的人员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距,再加上社会上盛行的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的影响。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诸如“遵守职业操守、廉洁从教”方面的考验。面对复杂多变的周遭环境,作为一名人民群众的教师,就应该具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的精神。

一加强专业学习,提高业务能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才的作用至关重要,全面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已成为时代赋予教育的最本质要求。然而,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归根到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没有教师能力的提高,就难有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师要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具备以下能力:

(一)、掌握教材的能力

要掌握教材,贵在精通教材,应当了解教材的一切细微之处,并能独立解决教材中的各种问题,还要了解有关该学科的书籍中呈现出的各种不同的观点。要掌握教材,必须钻研教材和与之相关的学术著作。不仅能钻进去,还得能钻出来,即获得成果。

(二)、驾驭课堂的能力

要驾驭课堂,首先,教学语言要规范、精炼。教师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不仅

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接受效果,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言语和思维的发展模式。教师的语言要言之有物,简明扼要,准确精炼,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和教育性。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并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主动性。

其次教学方法要新颖、科学、合理、得当。课堂教学的最重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决定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更新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观念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对讲课内容要做到及时的增删和刷新,合理联系社会生产与技术以及日常生活,所传授的知识要从社会中来到生活中去。

2、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一个互动过程。教师的教是外因,是辅助力量,而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才是学习过程的内因,是决定力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力求避免对学生包办替代,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3、注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特长及能力,因材施教,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训练,保证并扶植学生的特殊才能,使不同的学生按照不同的途径和方式,达到各自所应达到的发展水平。

最后,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最本质的方面,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这种关系的性质不仅间接的决定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智力发展水平,而且直接决定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很重要。这种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最充分的发挥其内在的潜能,但它不再是教师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应当是学生探究能力的激发者和培养者。

(三)、终身学习的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急剧加快,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如果自身不进行不断的知识更新,就无法完成这一使命。终身学习是对教师这一职业最基本的要求。教书育人者比任何人都更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实践者和楷模。教师只有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不断学习和掌握教育和科学研究最需要的新知识、新方法,掌握最有价值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才能使自己的知识结构、知识能力得到不断的优化和有效而合理的整合;才能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和自学的能力;才能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发展新的教育技术和手段,以满足社会对全新人才的需要。

二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品德修养

师德,顾名思义,就是教师的道德或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师德是伴随着人类的教育活动产生的,是一定经济基础的产物,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师德也呈现着新的内涵和特点。

(一)、新时期师德的基本要求就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爱岗敬业是对一切职业的共同要求,然而对于教师来说,这个显得却更加厚重,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手中把握的是孩子的人生。教师的职责

不仅是教书,更是育人,教师时刻在以自己的品行来教育和影响着学生,而这种影响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作用的。因此在教育的历史发展中,为人师表已成为对教师最起码的道德要求。

(二)、新时期师德的核心就是尊重学生,热爱学生

教师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产品,而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正在茁壮成长的孩子。我们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和尊重,得到教师的关心和呵护,这要求教师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对学生一定要以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让他们能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三)、新时期师德的升化就是实现人才强国、科教兴国和让人民满意

培养人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人民教师的崇高使命。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能否在国际浪潮中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从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否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就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遵守职业操守,廉洁从教、依法执教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其过程往往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为人、处事、学习和生活等诸多方面。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教学功底,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更要具有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因此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要严格遵守职业操守,在教育实践中廉洁从教、依法执教,树立良好的教师职业形象,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教师要做到廉洁从教、依法执教,首先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要以实际行动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就要求我们时刻保持廉洁自律,坚守高尚情操,不断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和人生观、世界观的修养,要不断提高道德认识和法律意识,抵制不良风气,保持教育的公平、公正。教师要公正平等,正直无私,一视同仁,把每一个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来认真对待,并要自觉接受外在监督,增强廉洁从教和依法执教的意识。教师廉洁从教不仅使行风清正,学子德尚,而且能垂示世人道德,净化世人灵魂,净化社会风气,使文明风尚昌行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李小娥.二十一世纪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1(1).【2】徐特立.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3】周振浪.浅议创新型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江西青职业学院学报,18(3).【4】叶永青.浅谈新时期师德建设.现代教育科学,2007(4).【5】李国安.新时期人民教师师德的内涵和特质.西南大学学报,36(5).【6】融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构建和谐教育[J].求实,2006,(2).【7】王德爱.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1).

篇2:浅论新时期下教师的职业素养Doc

茶陵县严塘中学 陈雪元

关键词:新时期教师要求

摘要:当今社会正处在剧烈转型的状态,国家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有了变化,在这个新时期形势下,对教师也应有新的要求.在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过程中,我深刻感觉到教师的压力。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出现以及九零后学生的身心特点,对现在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首先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因为教育理念反映了教师教学态度的要求,具有导向性。随着教育形势的改变以及初中生的心理变化,我们的教育理念也要改变,否则,很难适应新时期的教学工作。有人说: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说的就是理念改变的重要性。

1、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由于目前的学生,大多数是90后,对社会的认知,对文化的认同,与我们这几代人有很大的“代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与他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更换自己的角色,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在这里,老师是学生的朋友、心灵的保姆、健康的教练、知识的先导,而不是学生生活的管理者,学习的监督者。这里的服务是指教师的高度奉献,爱的教育,为学生愉快学习、高效学习、可持续发展创设条件。学校是个小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教师要扮演着服务者的角色,服务这个小社会里的每个学生,1

而不仅是你班上的学生。有了服务的意识,还必须实施于行动,否则,就是空谈。

那么,怎么为学生服务呢?我认为首先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堂,搞好教学服务。其次还要教学生体验生活,创新生活,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而服务。当然,要当好一个服务者,还必须热情、细心、耐心、周到,并且要适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因为你的服务对象不是“一次顾客”。总之,教育要进步,学生要成长,教师首先要从自身改造开始,增强服务意识和能力。

2、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观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育领域中的落实,则表现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关注全部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的角色相应地也要发生改变。那么,要怎样改变呢?我认为:

(1)由知识传授的“演员”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导演”。

(2)由学生发展的“裁判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设计者”。除了角色的改变,我们在评价学生时,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给学生的评价要留有余地和期望,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进行。如:描述性评价,成长记录等,而不能用一次性的考试成绩去评价学生的所有,教师一年的成绩不能系于学生的“分数”,考试的价值不过是一种学习形式。

总之,我们要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中心,而不是以升学率为中心,这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教育人文性价值的体现。

3、要树立创新意识

因为创新是推动历史向前的动力。一个民族,如果缺乏创新思维,就很难在国际舞台上立足。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一个国家来讲尤为重要。但目前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甚远,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教师面临着种种创新困难,这是实际问

题。但是,我们虽然不能改变现状,却可以改变自己,自己要有创新意识,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新职责,即培养创新性人才。这要求我们必须开展创新型教学,培训学生的创新思维。

那么,怎样做到创新呢?我认为,在教学中,第一,要树立创新教学的观念,比如,面向全体学生,师生平等观念,开发学生潜能等等。第二,创新教学模式,打破从众定势,比如:用一个事例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创新意识。第三,创新教育方法。比如: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第四,创新教案,把教案与学案相结合起来,要灵活地把握教材的内容,打破唯书,唯经验定势。

二、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素质

一方面,这是时代的要求。陈小娅部长曾说过:教师的素质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发展,教育公平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命运。所以,提高教师素质为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的目标奠定了基础,为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这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面对90后的学生,要解决在教学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如:口头表达能力,书面展示能力,才艺和组织能力。因为,面对相同的知识,教师自身的素质不同,其效果也不一样。并且,教师的自身形象如何,学生对你的兴趣也就不同,其效果也不一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自己的素质,有自己的风格,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用健康、时尚的人格去感染学生,成为一个品牌化的教师,让学生去享受学生生活的乐趣,引导他们走向幸福的未来。

三、教师要学会学习与反思

一方面,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如今的时代,是一个开放、学习型的时代,一个人不学习,就难以生存、发展。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老百姓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面对多元化的学生个性,不

改变自己的观念,更新管理模式,就会容易“OUT”,所以,要改变自己,要发展,其唯一途径是学习。通过学习,创新教育理念,系统地去领会学科体系,提升联系社会实际、了解学生实际的能力,建立新的师生关系。只有学习,才能掌握科研方法,学会教学诊断技术,提升引领技术培训能力,掌握借用网络资源的能力,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并且,借用相关网络平台,加强与其他中学教师的联系。所以,好的教师是一个不断学习,创新的教师,而不是自以为是的人。因为只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学生。

另一方面,这是学生发展的客观要求。在这个当今浮躁的社会,学生要适应社会,教师就不能满足于现有的东西,教师必须有更高层次的东西。因为任何知识都是发展性的,教师要更新知识,不要固步自封,这既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学生享受教育公平的需要。因为城乡教育差距太大。

那么,如何开展学习呢?我认为,可以利用远程学习方式,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看看报纸,以及理念书籍,搞好学情分析,熟知教材,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做到有的放矢,总之,教师要善于学习,勤于读书,与时俱进。

除了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反思。反思,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途径。

那么,如何做到反思呢?我认为,一个是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写自己一堂课的得与失。另一个是写本节课师生的表现,你的热情怎样,学生的反应怎样。总之,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效地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

篇3:论新时期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一、教师要有爱心

教育需要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的 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每个人都希望被关怀被爱护,学生尤其 如此,师生间感情上的融洽有利于思想教育的顺利实施。我们应该充满人情味,不要整日板着面孔,传统教育里所倡导的师道尊严早应被打破,我们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走近学生、走进学生 的心里。能 够敲开学 生心扉的 教师,才是好教师,因为他们能够跟学生进行无障碍的交流,真正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而能够住进学生心里的教师就是一个有爱心的教师,因为他用一颗心温暖了另一颗心。

有爱心还表现在教师要有亲和力。亲 和力本质 上是一种爱的情感,只有发自肺腑地去爱学生,才能真正地亲近学生,关心学生,也才能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追求。只有把学生当 成自己的 孩子,当作自己 的亲密朋友,才能容忍学生的缺点,尊重他们的话语权,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

二、教师要懂得尊重

面对个性爱好各不同、禀赋环境有 差别的学 生,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们的社会缤纷多姿,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一样。尊重学生的个性就是要培养他们的兴趣,张扬他们的个性,就是要去除应试教育加在他们身上的桎梏,把他们从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不再是书本的奴隶,而是学习的 主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就要告别“唯分是从”,不用能考高分、上名牌学校这把尺子来衡量学生是否成才,要坚信每个学生都会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千人千面”的教育。

教师还应尊重学 生的人格 尊严,维护学生 的自尊心,要学会“一碗水端平”。没有对学生人格的尊重,爱护就会变成粗暴的伤害;没有爱护的尊重就成了漠不关心,没有了严格要 求,尊重就成 了对学生 行为的放 纵。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位学生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对学生应一视同仁,不能动不动就当众给学生贴标签式地下定义。事实上,我们有时会听到“你简直笨死了”“我怎 么这么倒 霉,摊上了你 们这些没 出息的学生”这样 的话,也许是教 师“恨铁不成 钢”吧,不过在当时,的确对学生造成了伤害,至少挫伤了其学习积极性。

三、教师要做言行的标杆

韩愈《师说》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可见为人师者首要“传道”,就是教他们如何做人,然后才是“授业、解惑”,教给知识。我们经常所说的教师要以高尚的师 德感染学 生,以渊博的 学识吸引 学生也与 此同。

知识是无穷尽的,也是不断更新的,而做人的 道理学生可受用一辈子。教师不能只是围绕手中的教材转,不能只满足于当一个教书匠。而应当向创新性、研究性学者教师的方向发展。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的要求显然不能适应现在知识更新日益迅速的形势,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不断地学习,经常地“吸氧”,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地注入“源头活水”,才能成为名符其实的知识传授者和教育者,才能更快地适应学生的需求和时代的需要。“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以身作则,善于抓住时机,引导、教育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师德传递正能量,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篇4:浅论新时期高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关键词: 高职教师 职业道德 道德修养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高职教育是有别于传统高等教育的新型教育类型,区别于高等教育的学术型、研究型特点,高职教育更应被称为应用型、实践型教育,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应用型、技术型专门人才”的教育。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在于其“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就业在高职教育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二,职业教育特别注重产学结合,这是由其培养目标决定的,所以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更注重产学结合:第三,高职教育更具职业针对性,这是和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相一致的,即针对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针对职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需求、针对职业岗位所要求的专门技术理论和针对职业岗位要求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具有针对性的应用型人才;第四,培养模式不同,为了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各国采取了不同的培养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美国的技术准备制度,现在非常流行的“零距离”培养模式,以及引起广泛重视的“订单式”培养模式,等等,这些明显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更能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二、高职教师的特殊性

1.高职教师的来源与构成的特殊性。高职院校的教师来源主要有: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社会、科研单位和企业;全国职业教育师资重点建设基地;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职业学校优秀毕业生选留。这是由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

2.高职教师对职业相关技能要求的特殊性。高等职业教育是服务社会的基本高等教育,因此高职教师都有服务社会的基本任务,高职教师应更重视职业相关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主要体现在:第一,“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所谓“双师型”教师,指的是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岗位技能,从这点看来高职教育是非常重视教师的职业技能的;第二,高职教师要有强烈的产学结合意识,多联系企业,多下企业,到企业生产一线去,指导学生参与顶岗实习,了解岗位和行业需求,从而帮助课堂教学计划等教学文件的制定,指导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第三,高职教师要重视实训教学,实训教学在职业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的目标、职业教育课程的特点和建设原则决定了其的重要性,实训教学课程有岗位针对性强、对社会需求反应快、强调动手能力培养、注重社会实践的特点,因此应当予以重视;第四,高职教师更加重视职业指导、就业指导,高职教育始终应该把毕业生的就业放在全部工作的中心位置,作为首要任务完成,因此,高职教师应更加重视职业指导、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工作。

三、高等职业教育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时代要求

高职院校的教师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具备从事教学工作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我们研究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问题,既要注重揭示它与以往教师职业道德的联系与本质区别,又要根据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探讨其基本内容,从而帮助高职院校教师从根本上把握其本质,并更自觉地将其内化。

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要求教师具备的职业道德主要有:

1.爱岗敬业,志存高远。爱岗敬业是指教师热爱并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责任感,这是一个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原动力,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精髓。

2.依法执教,严谨治学。全面遵守《中国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发扬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优良学风,遵从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反对弄虚作假的不良作风。

3.以身立教,教书育人。教师的理想、信念、行为、个性等具有榜样示范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所以,教师应在各个方面体现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风范:重视教育过程中的授业解惑,注重“传道”于学生。

4.热爱学生,师生平等。热爱学生,乐于把爱奉献给全体学生是我们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要做到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要转变角色意识,明确教师不是教学中绝对的权威,而是与学生在人格上平等的关系,要相互尊重,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5.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也是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直接实践者,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具备善于接受新事物并加以创新的能力。为此,教师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以敏锐的视觉感知本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更新,保证不与时代的发展脱节。

6.团结协作,取长补短。教育工作的显著特点是个体劳动和群体效益的有效结合。学生的成长取决于全体教师的教育合力。教师之间要团结一致,精诚合作: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学习,做到取长补短。

7.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师德文化。在多元文化充斥交融的今天,我们要充分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教师职业道德中的精华,将之融入当代师德建设中并发挥积极作用,培养既富含传统道德品质又具备当今时代特征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龚乐进.素质教育下的教师道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新世纪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毕万利,李玉春.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层次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07,9.

[4]范云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内涵的认识[J].时代教育,2008,2.

[5]冯克江.论高职教师的特殊性[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

[6]黄玉杰.关于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篇5:浅论新时期下教师的职业素养Doc

杨振荣

摘要: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举措。现时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虽取得了重大成效,但仍存在敬业师表意识欠缺,师生关系冷漠、敬业精神不足,团队精神欠佳、功力思想抬头,腐败现象滋生等问题。新时期高校应该从教师的自我提升、学校管理和社会环境影响三个方面来探索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路径。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 问题 路径选择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提高高校师德水平,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指出高校要把学习贯彻《规范》作为加强高校使得的首要任务,“与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自律与他律并重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广大教师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高校如何贯彻落实《规范》要求、如何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成为新时期高校和高校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与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品质和规范的总和,是职业道德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和概括,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应该以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态度作风、行为准则去调节在教育过程中与其他参加者之间的关系,处理教育劳动问题,以做好教育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把高校教师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归结为六个方面:1)爱国守法;2)敬业爱生;3)教书育人;4)严谨治学;5)服务社会;6)为人师表。

新时期高校教师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应做到以下具体要求:

1.热爱教育,为人师表。高校教师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敬业、勤业。自踏上教育岗位之日起,就应该为自己确立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自己永不枯竭的前进动力。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感化教育学生,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2.自信自强,不断创新。高校教师只有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开阔的思想视野,才能吸引学生,才能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这一神圣职责。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改变传统的机械式灌输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化,另一方面还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全面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3.团结合作,廉洁从教。团结合作是调节高校教师与教育集体相互关系的基本道德要求,高校教师应意识到自身的劳动成果既有个体性又有群体性,要把个人的能力与团体的智慧结合起来,同事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协作、团结一致,以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另外,高校教师还要拒绝诱惑,廉洁从教,真正做到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提出的要求:广大教师要“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二、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教师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传递着和创造者,学校和教师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巨大的辐射影响作用。抓好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提升高校教师自身职业道德修养,不但可以让教师以自身高尚的品德、良好的人格来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高品质人才,还可以通过这些品学兼优的毕业生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种子撒向四方,使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和高尚的道德传统得以传承和发扬,这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高校的教学体系包含三个最基本的要素:教师、学生和教育环境。其中高校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高校教育最终会取得什么样的成果,能否把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取决于教师的知识才干和专业技能,更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和情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所产生的直接影响。教师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去影响、教育学生的感化过程,是其他方式所无法代替的,其作用的巨大是难以估量的。甚至可以说高校教师师德的优良直接关系到高校育人质量和教育的成败,因此,高校为确保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三)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举措

高校承载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历史和现实任务,是科教兴国这一战略举措的重要支撑。教育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世纪之交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在科教兴国的战略布局中,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重要历史使命,而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高校应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培养一支既有渊博专业知识又有高尚道德品质、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一流的师资队伍,这对于完成高校所担负的重要历史和现实任务,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三、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师表意识欠缺,师生关系冷漠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本是本是教师最神圣、最基本的职责,同时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然而,有的教师对此却缺乏正确的认识,不注意自身修养,师表意识淡薄,不够自尊自爱,未能对学生起表率作用。有的教师甚至把教书与育人截然割裂开来,只注重讲授专业知识,不管学生综合素质;只看重学生考试分数,不管学生思想政治表现;不少教师以单纯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不去主动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导致师生关系异常冷漠。

(二)敬业精神不足,团队精神欠佳

高校中部分教师意识不到教书育人工作的神圣,仅仅把自己的工作当做一种谋生手段,在工作上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有的教师上课照本宣科、作业批改不认真、课后辅导也敷衍了事,只注重课时的数量,从不关心教学质量;部分教师则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在申报课题、评职称等关乎个人利益的活动中采取不正当手段竞争,只注重实现自我价值,不注重同事间的相互尊重与合作,甚至嫉妒同行,对其排挤、打击。这些都严重破坏了教师间关系,难以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三)学术风气浮躁,学术道德下滑

高校教师学术道德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职业操守的优劣。在学术功利化思想的影响下,不少高校教师出现了学术风气浮躁、学术道德下滑的情况,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风浮躁。在急速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过程中,个人思想意识受到强烈冲击,个别教师出现了心态浮躁、争名夺利、治学不严谨等问题。二是学术不诚信。个别高校教师在学术上缺乏诚信意识,制造泡沫学术,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

(四)功利思想抬头,腐败现象滋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高校教师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差,献身教育、教书育人的道德准则淡漠了,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精神减退了,在工作中将狭隘的功利原则放在了首位。高校中教师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钱分交易”、“导师经济”、“注水文凭”等更是屡见不鲜,这些典型的教育腐败行为,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公平公正,背离了高校教师的`道德底线,损害了他人利益,败坏了高教教师的声誉。

四、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路径选择

(一)教师自身对其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和强化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高低在根本上取决于高校教师对其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认识和修炼,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最终还是要依靠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高校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第一,要培养以“热爱”为前提的责任感。首先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一个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事业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其次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教书育人便应该一切以学生为本,想学生所想,做学生所需,把学生成长的利益放在首位。第二,要塑造以“专业”为核心的职业形象。教师职业形象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直观体现,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二)高校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激励和监督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既需要教师自身主动培养,又需要外界进行监督引导,内、外动力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成效。高校是其教师的管理者,因此要从制度层面发挥其提高师德的作用:首先,健全教师师德考评制度。师德考评制度是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考评结果与教师职称评定和晋升等个人利益直接相关,有效的师德考评机制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其次,加强教师师德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能激发教师投身教育事业的热情,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最后,完善教师师德监督机制。完善师德监督机制,是解决高校师德所存在的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高校教师师德的重要途径。学校要对教师的招聘、教学、考核和评价等环节进行适当的监督,及时发现显露出的师德问题,并依照规则处理那些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

(三)社会环境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塑造和影响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既需要教师与高校的努力,也需要社会环境的支持。社会应当通过社会舆论来促进教师职业道德提高。社会舆论是重要的监督力量,合理的社会舆论环境能够从外在促进教师提高其职业道德修养。因此,一方面社会要形成“尊师重教”良好风尚:另一方面高校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建立良好的社会认同,使高校教师的整体职业道德形象在良性的社会舆论环境中得到塑造和优化。

参考文献:

【1】谭军华,高校师德建设现状的调研与分析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09)

【2】李东坡,浅谈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建设【J】.教育探索.(03)

【3】庞贺峰,论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策略及意义【J】.学理论.2011(15)

【4】吴先峰.加强高师院校师德建设【J】传承.(08)

【5】廖善康,谭促伦.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传承.2011(15)

【6】常江.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途径【J】.法制与社会.(05)

篇6:新时期小学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首先: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知识 这应该是作为一个老师的必要条件。要有充分的不断更新的知识储备,要有自己正规还不失独特的教学方法。有人看到这些后会说,别说了空谈自相矛盾。稍加解释一下,我说的正规是要完成国家对教学要求,教育要照顾到方方面面,但又不要成为教条的奴隶把自己的个性融入到教学中,具有自己的的特点,使你的教学从容不迫,就像高山流水般自然流畅,给学生艺术般的体验。

要达到这种境界如果教师的知识储备不是十分丰富,怕真是空谈。这就要求要求老师要“学无止境”,要终身与书为伴,跟着时代的节拍,走在时代前沿,让internet成为你的血液,帮你更新营养,这样才能给学生永不枯竭的新知识。如果育人的我们不如正教学生更能融入社会,更能接受新知识,更能跟上时代的脉搏,我们都落后了,我们还去教谁啊? 还不止如此,教师除了博学多才外,还要讲究教学方法。教师会和让学生会是两码事,不管教师的知识水平多高都不代表

1他的学生水平高低。教法是联系教师知识和学生头脑桥梁,让学生学会是教师必须做到的事情,对于教师来讲教和教法尤其重要。一堂课课是不是一堂好课,关键看老师上课的方式是否能被学生乐于接受,是不是符合学生的口味,是不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风趣幽默的话语,新颖的授课方式,化繁琐为简单、死板为生动的能力,必将使学生听起来轻松而易掌握。这是大多老师一直孜孜不倦追求的一种境界。没有这样的课的老师说是好老师,怕是有些牵强。

其次:教师自己应该有健康的心理 老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很难想象一个心理有问题的老师怎么能教好学生。近年来的大量调查资料表明有相当多的老师有心理疾病。部分教师自私心理严重,合作精神差。本人是教师,说这些有些大逆不道,但我还要说,不说不为快,不妨把本人也算一份,免得大家群起而攻之。有资料表明,个别教师把学生打成残废有之,让学生相互打耳光者有之,罚学生抄作业几十遍者有之,要学生吃屎者有之,等等。也许教师是有很多委屈,但我们面对的是正处花季的儿童、青少年啊,我们得对他们的未来负责,得给他们作榜样。如果老师因为自身原因而去体罚学生,甚至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这些都是教师自己心理有疾病的表现。老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老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只有心理健

康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老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会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机能都得到正常的发挥,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应该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去上课,即使我们在课前受了委屈,我们也应该把这些抛在脑后。不应该把丝毫对他人或领导的不满情绪带进课堂。因为那些和学生无关,这点明辨是非的能力都没有还是合格的老师吗?那和好老师更是无缘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调整自己的心理,维护和提高心理健康,从而保持自身良好状态的心理健康去影响学生。把不该带入课堂的在教室外就消化掉教师其实你是学生优良心理的大部分,是他们真正的榜样,话说回来学生学生和你一样心里不健康,你说怪谁呢?虽不能说全是你的错,难道你没影响他吗?

篇7:浅论新时期下教师的职业素养Doc

论文关键词:选择能力 课堂教学 学生习题 教学研究

论文摘要:选择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能力,在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化学教师选择能力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从课堂教学、学生习题、教学研究等方面分析了高中化学教师选择能力的培养。

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作为教师,除应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较强的思维能力等基础能力和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沟通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调控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等一般性的职业能力以外,还应具备教学的创新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等多元化的能力。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在教师能力方面的研究文章主要侧重于以上所提到的几种能力,很少有人涉及选择能力的培养。调查发现,在课堂教学、学生习题、教学研究等方面,大部分教师知道选择优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典型的学生习题、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但真正实施的教师却很少。在江苏实行规范办学的今天,高中化学也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如何在时间紧、内容多、地位低、学力差等不利条件下,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学化学,教师乐于教化学,笔者认为教师自身选择能力的培养也是重要因素。本文将从课堂教学、学生习题、教学研究等方面谈高中化学教师的选择能力的培养。

一、课堂教学中选择能力的培养

1.选择合适的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的最优效益

任何教学目标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因此熟悉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以及将学生的需要、当今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的发展作为选择教学目标的依据,是教师实现教学最优效益的关键。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化学学科的教学目标应从三个维度展开,即关注学生发展的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班级之间学生的差异,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目标,但也要明确规定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实现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既保证基本教学目标的达成,又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

2.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度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该不该讲,讲到什么程度?”即我们教师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不去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不加以选择,仍沿用长期积累的“老经验”进行教学,不该讲的作为重点去讲,以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学内容为例,在“硫”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硫化氢的性质仍是重点讲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负担加重,学生对化学产生了厌学情绪。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度,防止过度拓展和拔高要求。

3.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效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化学教学中有多种方法。如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问题解决法等。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使用单一机械的教学方法,课堂就会泛味,缺少生机,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活。如陈述性知识通常选择启发法、讲授法,元素化合物的性质通常选择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总之,要实事求是的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这样课堂教学的效率才会提高。

二、学生习题的选择能力培养

1.从习题的内容看,选择科学、真实的习题

新课程在内容上避免了难、繁、偏、旧等问题,“真实的化学”已经走进教材。但在习题中,仍出现许多与新课程相违背的问题,甚至出现不科学、不真实的习题。这些习题,不但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而且削弱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真实的化学将是高考关注的亮点,如江苏化学试卷第二卷中的15题是有关高纯MnCO3的制备;16题是有关钡泥制取Ba(NO3)2工艺等题目。

2.从习题的功能看,选择体现知识、方法、能力统一的习题

无论是夯实基础、反馈教学效果,还是培养能力、复习迎考,都需要习题的有效支撑。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教师选题时,应尽可能选择体现知识、方法、能力统一的习题。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化学考试说明明确提出:“化学卷进一步体现宽基础、厚实践、重能力的特色。”这与习题中体现知识、方法、能力统一的观点基本是一致的`。

3.从习题的来源看,选择教师改编、原创的习题

在信息化时代,学生习题的来源是多渠道的,有教辅用书、有各地的试卷、有网络资源等。由于编者没有很好地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其中有重复的、超要求的、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认真筛选、适当改编,或结合学生的实际自己编制,然后将这些题目再选择给学生练习。

三、教学研究中选择能力的培养

实施新课程以来,新课程涉猎的知识领域更广泛,归纳对比分析能力要求更高,基础理论性知识相对集中。这些特点和变化,对熟悉老教材知识结构和认知序列的教学者是一大考验。因此,教师要及时给自己“充电”、“加油”, 教师的学习、研究是教师职业的第一要义,不学习、不研究的教师会沦为简单的劳动力,而一个简单的劳动力是不会培养出优秀人才的。教师要在教学研究中取得实效,发展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形式的选择至关重要。首先教师应根据自身的实际,选择切实的发展目标;其次在选择研究内容上,可以选择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作为研究对象;其次在选择研究形式上,可以选择独立、与他人合作的形式等。总之教师选择的教学研究既要有利于将过去的发展进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将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又要有利于增强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从而确保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更新”价值取向。

四、小结

莫尔曾经说过:“在人生中最艰难的是选择。”我们已经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必须把终身学习作为生存责任和生存方式,提升学习的自觉性,做一名学习型教师。学习之前首先要有一个选择,哪些知识是有价值的,哪些知识是无价值的,这是要首先考虑的问题。因此,选择能力作为教师职业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特殊能力是无可非议的。

篇8:浅论新时期下教师的职业素养Doc

关键词:广播新闻编辑,能力,职业素养

新闻编辑是新闻生产制作过程的中间环节, 联系着新闻采编与新闻报道, 因此其工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新闻报道质量的高低。因为新闻编辑人员是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执行者, 且新闻编辑人员素质的高低会对新闻稿件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所以广播新闻编辑人员必须具备必要的职业素养以及能力。

一、广播新闻编辑存在的问题

广播是一种比较悠久的媒体, 为我国新闻媒体市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在广播新闻编辑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值得引起我们关注。

第一, 编辑新闻内容出现严重错误, 内容缺乏深度。当前部分广播报道的新闻存在严重的政治倾向错误, 不但违反了相关的法律规定, 而且还会影响社会的安定。

另外, 一些广播新闻报道只停留在新闻事件的表面, 而缺乏对新闻深层内容的挖掘与分析, 从而导致新闻报道内容缺乏足够的深度, 使得广播新闻报道无法达到引导人们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的目的。

第二, 广播新闻编辑工作方法落后。当前, 部分广播媒体所使用的新闻编辑方法还比较落后, 并且对社会整体发展趋势以及媒体市场实际情况的把握不足, 导致新闻报道价值不高, 广播媒体逐渐被主流市场所淘汰。

第三, 新闻报道缺乏客观性。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要求之一, 然而当前一些新闻编辑人员在进行编辑工作时没有将个人情绪与工作分开, 在表达时缺乏分寸, 从而使得新闻报道存在严重的个人倾向性, 造成新闻报道失实, 新闻报道效果不明显。

二、广播新闻编辑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第一, 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广播是政府宣传的喉舌, 对社会公众舆论有很大影响, 因此存在错误倾向的广播新闻报道会严重影响社会中的政治风气, 甚至会引起社会的动荡, 给国家造成难以挽救的损失。

因此, 一个合格的新闻编辑人员应该政治素养过硬, 政治立场正确。就我国来说, 一个合格的新闻编辑人员应该坚持维护党的领导、坚持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坚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努力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报道正确、积极的新闻, 从而做好社会舆论引导工作。

第二, 具备职业道德素养。职业道德素养是各个各业每一个从业者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它表现为各行业从业人员应该要有责任感、事业心以及职业道德。

对广播新闻编辑人员来说, 其自身的行为、言语、思想以及个人操守等都要符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 并且在工作过程中要不计较个人得失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同时, 新闻编辑还要将引导社会正常价值导向作为自己工作的最高目标, 对每一个稿件都要高度负责, 严格控制新闻稿件的质量, 从而提高新闻编辑工作质量。另外, 新闻编辑人员还要敢于纠正身边的不良之风, 与周围投机取巧、虚构新闻等行为作斗争。

第三, 具备较高的新闻专业素养。专业素养是社会中各行业从业者从事该行业的必备条件, 个人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个人工作能力的强弱, 关系到个人工作成效。

对广播编辑人员来说, 需要具备深厚的有关新闻编辑的专业知识, 要熟悉新闻编辑工作的具体流程以及常用的编辑方法与技术。同时, 编辑人员还要了解新闻生产制作的整个流程, 准确把握新闻生产的各个具体环节, 从而提高新闻稿件质量。另外, 新闻编辑人员还要具备新闻敏感性, 要能在复杂的采编信息中及时准确发现隐藏在新闻背后的价值, 准确把握各条新闻可能对社会公众所产生的影响, 从而引导社会公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政治导向。

三、广播新闻编辑人员应该具备的能力

第一, 具备专业的审稿选稿能力。审稿与选稿新闻编辑的第一步, 审稿选稿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闻编辑工作效果的好坏。对此新闻编辑工作人员要具备以下几点能力:

首先, 编辑人员要准确把握当前正确的政治舆论导向。编辑人员坚持正确的政治舆论导向就能准确挑选出符合国家政治路线、方针以及政策的稿件, 并且摒弃与国家政治取向相悖的稿件。

其次, 编辑人员要能够紧紧围绕新闻事件主体。新闻稿件要符合新闻事件的主题, 要准确把握群众的具体要求, 从而选择出更符合实际、更贴近群众的新闻稿件。

最后, 编辑人员要注重发挥广播报道优势。广播媒体与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不同, 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因此编辑人员要注重发挥广播媒体的优势, 尽量选择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广播媒体优势的稿件。

篇9:浅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意识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种种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在高等院校中,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力量,这支队伍能否与时俱进,切实有效的开展工作,是关系到大学生在成才的同时能否成人的关键。为此,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牢固的职业意识,才能更好地迎接新挑战,开创学生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辅导员 意识 新时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93-01

在这个世纪转接、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观念转变的时代,“变革”是永恒不变的主题,2006年9月1日,《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开始施行。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是党和国家对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新定位,同时也是对辅导员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在这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时期,作为一支高校教育者中的新队伍,一支活跃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最前线的队伍。我们首先必须抛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出现的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内容形式以及意思观念。结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十六号文件,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领域、新途径、新举措;不断学习和确立新的职业意识才能迎接这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期。

一、学习意识 “终身学习、与时俱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高校辅导员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就必须不断的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新事物,了解新情况,由一次性学习转为终身学习,不断注入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理念、新知识。这样才能使自己适应新时代大学生思维广阔、求知心切、兴趣多样、视野宽广的特点,终而得到可以更好与他们沟通及交流的共同语言。“打铁需要自身硬”,同时,高校辅导员还应该具备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责任感,具有强烈的上进心、求知欲,以及进取精神,坚持深入学习我党先进思想理论、培养符合新时代的教育理念,系统地学习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增强自身的理论素质和文化素养,这样才能够为深入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以及开创工作的新局面提供强大而有利的理论支持。

二、表率意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在大学校园里学生与教师接触最多的就是辅导员,辅导员的思想道德、学识学风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学高为师,身正乃范”,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辅导员自身的人格魅力本就是最具说服力并最为强有力的教育手段。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重心主要就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教育其学做人、会学习、会生活,而辅导员在这个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发挥着教育、培养、引导、以及身先为范的作用。“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一名优秀的辅导员必须是能够用自己高尚并具影响力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塑造学生的人。大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强,辅导员高尚的品德、情感、信念、意志和行为,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和完善,将起着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

辅导员应该在各方面都能作为自己学生的榜样,以更高的标准规范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完善个人形象建设,经过对自我的教育与陶冶,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身先为范、表里如一,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三、情感意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爱学生是师德的一个核心内容,这个“爱”就是具有仁爱之心,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素质,也是社会对每一个人的基本要求。“亲其师,信其师”,对尊重、理解、关怀、爱护的渴望是大学生群体最普遍存在的心理需求。只有真正做到尊重并理解、关怀并爱护每一个学生,建立好和谐互爱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和配合,并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引导,从而将教师的教导和要求转化成学生自身的需要与要求,进而把老师的教导和要求视为真心的爱护与帮助。这样学生不仅会自觉服从教导,还会心存感恩之情,对老师产生真正的信任感;也只有这样深入到大学生中间去,设身处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做到公平公正,与学生平等共处,真诚相待,用真心实意去感化和激发学生,用亦师亦友的身份与学生拉近距离;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信赖感,从而获知学生的真实心意和想法,掌握第一手的信息,从而为自己提供开展学生工作最为准确的依据。有了感情的催化作用,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情理交融,导之以行就有了大学生接受的基础,就有了他成才的开始。

四、服务意识 “服务是管理水平的具体表现”

在高等院校,学生的培养发展是最终目的,是至高无上的。辅导员应该从根本上转变工作理念,摒弃以往“管理为主、教育为辅”的理念,明确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一切为学生的利益着想,一切为学生的成才着想,一切为学生的发展着想”。辅导员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引导和促进大学生的培养和发展上,不陷入事务性工作,不为工作而工作,将学生的发展视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应该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是为学生学习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为他们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其次是为学生建立一种成长成才的激励机制,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最后是为大学生的成长搭建一个社会实践的大舞台,为他们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做到真正的为学生服务。

五、观念意识 培养“以学生为主”的意识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人们,尤其是青少年鉴别、挑选所接受的信息的意识也越来越强。这就要求高校教育者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转变传统观念,将学生看作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围绕着他们的实际需求来设计和指导教学内容。一是培养和强化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自主策划、组织、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满足自我价值体现的需求,从而逐步消除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依赖思想,从而逐渐学会自尊、自立、自信和自强。二是要重视和培养大学生的自律能力,让学生尽量多的参与到校园管理活动中来,增强大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管住自己、自己管好自己的意识和责任感,真正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

六、创践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灵魂”

同样,创新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生命源泉和前进发展的不竭动力,辅导员的工作应学会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积极关注和了解最新社会动态,及时更新观念及扩展工作思路,用与时俱进的思维、革旧迎新的方式、高效有力的载体以及生动多样的时间去探索和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内容;应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学科研究,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规律。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职业化的不断深入,高校辅导员在整个高等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占据着愈发重要的位置,便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更新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和开拓新环境和新形势下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不断学习补充,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加强和牢固职业意识,把新的意识落实和实践到工作和生活中去,把学生培养成健全的人才、合格的人才、社会需要的人才。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学院以及家长对于辅导员队伍寄予的厚望,才能完成党和国家对于辅导员工作的新要求和新任务。

参考文献:

[1]吕丽峰.对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新思考[J].河南教育,2007(12):85-86.

上一篇:“后高考经济”惹火电子市场大学生成消费主力下一篇:桥梁加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