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两力”,找准均衡中心工作的突破口

2022-09-11

如何找准均衡中心工作的突破口?有效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充分发挥均衡中心指导和服务的职能作用, 我们结合汉丰均衡中心的实情, 以更加高效地推进各项工作为目标, 从“管理落实执行力”和“研训提高战斗力”入手开展了一系列管理实践和研训设计探索, 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此, 笔者重点剪辑工作中的亮点片段与大家一起分享。

亮点一:落实执行力, 解决管理中现实问题

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的前言中说:“中国绝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 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执行力的落实程度决定着工作的成败, 没有执行力, 再好的决策也是空谈。我们中心在管理中, 十分注重培植中心的管理文化, 强调执行力的落实, 杜绝空谈、大谈, 真正做到将各项措施付诸实践, 并力求达成预期目标。

(一) 解决制度建立与执行两张皮的问题, 由制度管人到理念导人

制度是一系列工作规范实施的保障, 但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真正落实, 也会沦为一纸空文。从中心成立开始, 主要负责人坦诚地对中心工作人员讲, 中心不是疗养院、不是干休所, 不允许出现弹性的工作时间、放羊式的工作状态。于是, 一方面, 出台“十项制度”建章立制;另一方面, 不断凝炼中心文化, 充分利用汉丰教育传统文化优势, 着力中心文化的打造, 让中心的工作理念、工作目标、工作策略内化于心, 外显于行, 实现从制度管人到理念导人的转变, 让中心每个成员的能力得到最大发挥, 提高其执行力。

(二) 解决好分工与合作的问题, 变单枪匹马为团队作战

分工的目的是为了责任到人, 提高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合作的目的是为了资源共享, 提高大家工作效率。工分得不好, 就会出现空档, 出现“两不管”死角;合作不到位, 就不能形成合力。只有合理的分工, 且在过程中凝聚团队的力量才能最终完成任务, 实现团队目标。平时工作中, 每个成员各有各的职责, 绝不会因分工不同而各自为政, 各行其是, 只有相互补台, 没有互相拆台。

(三) 解决“尴尬”和“掉链”的问题, 铺垫底气, 设计程序, 大胆开展工作

一个机制的建立从预设到成熟总是需要一个过程, 均衡中心权责利的不对等、管理对象的不完整、运行过程的不流畅导致中心本身处于尴尬角色。再加之, 我们片区服务对象整体素质较高, 校长的话语权极强, 中心工作人员能力相对有限, 底气不足, 挑战性极强, 因而也存在着尴尬的心理。主管部门事务性的工作“一揽子”布置到中心, 学校的惯性思维不能有时导致中心的工作“掉链”。这样得不到上级认可, 得不到学校支持, 处于两头不是人的尴尬境地, 开始有的人很不习惯, 现已基本适应。

亮点二:创新设计研训路径, 提高战斗力

上面介绍的“落实执行力”是引导中心全体成员知道工作要干什么, 愿干事;那么, 创新研训路径就是引导怎么干, 能干事, 干成事。我们中心人员虽然充足, 但研训力量相对薄弱。如何调动全体成员更好地参与到研训工作之中, 守好自己的主业。我们另辟蹊径, 展开了“六项设计”, 寻求研训工作的突破口。

(一) 设计常态交流

每学期的开学检查、教学视导、每年教研月活动我们都是在学校抽调分管教学副校长或教务主任在片区内的学校交叉督导, 相互检查,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形成常态。片区开展的教学研究和各种赛事, 分学段由各校 (园) 轮流承办, 其他学校协作参与, 学校的分管教学领导必须参加, 并进行经验交流或点评, 供大家分享, 形成常态。片区大型研讨活动, 都要求学校从学科教师、教研组、教科室自下而上开展, 多层面交流和互动, 从点上深入向面上拓展, 形成常态。

(二) 设计资源共享

根据片区现状, 提出“团队作战, 资源共享”的工作举措。一是挖掘内部潜力, 荟萃片区精英, 成立专家库、智囊团, 为我所用, 做到召之即来, 来之能战, 战之能胜。 二是求助外援借力, 向进修校、科室求助, 向兄弟片区求援, 借智借力, 片区内的各类竞赛活动基本上请外援来进行评比:既避免内部评委称“旺秤”, 又用外援的视觉和境界来指导我们的工作。三是抱团形成合力, 打破校际封锁, 老干扶新枝, 老校带新校, 产生共生效应, 学校重大活动邀请中心人员参加, 中心也将告知其他学校, 实现资源共享。同时, 中心有意识地贯穿, 促成学校联姻、联手。四是创新激活“群力”, 中心收集片区内的经典研训案例和优秀课例, 挂在中、小学领导的QQ群里, 共享彼此的优质资源, 促进学校间的交流, 创新激活QQ群的力量。

(三) 设计项目承包

作为均衡中心研训工作应该是我们的“主业”, 为了避免将“主业”变成了“副业”, 我们实行项目承包制, 落实管理责任, 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 做到“人人包”、“事事包”。首先中心每个工作人员在研训工作独立承包一个版块, 学段上初中的, 有小学的、有学前教育的;内容上有调研方面的、管理方面、课堂教学实战方面的、考核评价方面的等等。再就是中心设计菜谱 (微课题) , 学校“吃点菜”, 将这些研究的“微课题”承包到学校进行探究, 定期形成经验成果, 编制成册, 供片区内学校共同学习。我们将教学常规的精细化管理、小组合作的探究、结构化备课、导学案的编制、分组学习的优化略、自主合作探究的研讨、课堂问题的预设与生成、社会实践活动和特色活动、主题班会和午会、学校社团活动的开展、教师专业发展、大班额背景下的课改策略、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幼儿园的环创设计、一日活动设计等等这些“微课题”制成“菜谱”, 在学校自己选择的基础上分解承包到学校进行专题研究, 在规定时间内形成经验成果上报中心。这种全新的尝试, 打破了以往向学校发布通知、照章执行的局面, 使大家由被动变主动, 充分调动了工作积极性和热情。

上一篇:海上A油田水平井高效开发研究下一篇:工笔人物画中背景与人物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