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正压通气治疗50例COPD并II型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

2023-02-1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 (COPD) , 是一种破坏性的肺部疾病, 是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 气流受限通常呈进行性发展并与肺对有害颗粒或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在我国, 随着工业发展及人口老龄化, 其COPD患病率亦逐年增长,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通气是治疗COPD的主要手段之一, 但因有创机械通气存在人工气道的高风险性和治疗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 所以以通过鼻、面罩、接口器等相对无创方式与呼吸机连接或无需建立人工气道的通气方式建立的无创通气法深受患者的喜欢。本文对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了经无创正压通气 (NIPPV) 治疗, 以进一步探讨其临床适应证, 并评价其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住院的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50例, 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 其中男24例, 女26例, 年龄52~81岁。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药物 (抗生素、解痉平喘、通畅气道、吸氧) 治疗, 然后采用美国伟康BiPAP呼吸机进行无创正压通气, 选择病人合适的口鼻面罩, 头套固定。工作模式:IPAP1.372~2.45kPa, EPAP0.294~0.588kPa, 频率12~16次/min, 吸气时间0.8~1.2s, 氧流量为2~3L/min, 每天应用6~21h治疗。治疗后采用自身对照法, 观察NIPPV治疗前和治疗后24h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以及心率、呼吸频率和血压的变化, 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2组间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分析

本组50例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和血气较前有改善的47例, 治疗时间为7~12d, 平均8.5d, 均脱机出院, 有效率达94.0%;另外3例需改用有创通气治疗, 其中1例经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后脱机成功, 1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1例因家属放弃抢救自动出院。47例患者中通气24h后, pH明显改善, PaO2明显升高, PaCO2和心率明显降低,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2.2 不良反应

在无创通气治疗47例过程中, 发现3例患者面部压伤, 局部常规消毒后均很快自愈, 另外5例患者同时并发腹胀, 但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 (或) 肺气肿, 患病人数多, 病死率高。气流阻塞进行性发展, 但部分有可逆性, 分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主要呼吸生理改变为气管阻力增高, 肺动态过度充气和内源性呼气末正压 (PEEPi) 呼吸肌疲劳等, PEEPi的存在使呼吸功能显著增加。PEEPi是导致呼吸肌疲劳的重要因素, 临床药物治疗对降低呼吸功耗及减轻呼吸肌疲劳的作用十分有限, 过度应用呼吸兴奋药反而会加重呼吸肌疲劳。根据FEV1下降情况, 将COPD分为三级:Ⅰ级 (轻) FEV1≥70%;Ⅱ级 (中) FEV150%~69%;Ⅲ级 (重) FEV1≤50%。

本研究显示, NIPPV治疗24h后, 患者的心率显著降低, pH、PaCO2和PaO2明显改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且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由此可见, 通过药物同时联合应用NIPPVCOPD治疗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显示出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法在治疗COPD并II型呼吸衰竭的应用。方法对我科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住院的50例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在相关基础治疗的基础上, 予无创正压通气 (NIPPV) 。观察治疗前后24h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以及心率、呼吸频率和血压的变化。结果NIPPV治疗24h后, 患者的心率显著降低, pH、PaCO2和PaO2明显改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且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NIPPV治疗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疗效肯定, 缩短病程, 能显著降低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死亡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无创正压通气,呼吸衰竭

参考文献

[1] 冯仲埙.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慢性呼吸衰竭82例[J].现代医院, 2008, 5 (8) :19~20.

[2] 中华医学会呼吸学病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7, 30 (1) :8~12.

上一篇:硫含量分析在焦炉煤气制甲醇中的重要性下一篇:市政道路施工管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