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栓形成50例临床疗效观察

2022-09-12

脑血栓形成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之一, 多见于中、老年人, 其致残率高, 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及单纯西医治疗脑血栓形成患者, 比较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74例患者均符合脑血栓形成的临床及CT诊断标准, 有严重心功能不全疾病的除外, 并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对照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50例, 男34例, 女16例, 年龄最小43岁, 最大87岁, 平均64岁, 病程最短15min, 最长15d;完全性偏瘫16例, 不完全性偏瘫11例, 失语21例, 其中运动性失语12例, 不完全性混合性失语9例, 合并高血压34例, 合并冠心病28例;对照组24例, 男19例, 女5例, 年龄最小42岁, 最大86岁, 平均65岁, 病程最短12min, 最长17d。完全性瘫痪8例, 不完全性瘫痪7例, 失语17例, 其中运动性失语7例, 混合性失语10例, 合并高血压20例, 冠心病12例。2组患者在病程、病情、年龄、性别上均大体相同, 且随机分组,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用药

血栓通20m L加入250m 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 每日1次;醒脑静注射液20m 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 L中静脉滴注, 每日1次, 川芎嗪200m L静脉滴注, 每日1次以及必要的对症治疗。中医治疗为针刺和按摩, 针刺以头针疗法为主, 根据病人功能障碍情况选穴, 每次30min, 每日1次, 按摩以定位穴及肢体功能锻炼为主, 每次30min, 每日1次。其他治疗与对照组相同。以上均10d为1个疗程, 治疗3个疗程。

1.2.2 对照组用药氧疗、降颅内压、调整血压, 应用脑细胞活化剂, 必要的对症处理。治疗10d为1个疗程, 治疗3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按中风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分。治愈: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 肌力提高3级以上, 生活完全自理, 评分76%以上。显效: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 肌力提高2级以上, 可独步行走、生活部分自理, 评分达50%~75%。好转: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部分消失, 肌力提高1级, 扶拐杖可站立, 生活不能自理, 评分11%~50%。无效或恶化或死亡:评分0~10%。

2 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基本痊愈16例, 占32%;显效23例, 占46%;有效9例, 占18%;无效2例, 占4%;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基本痊愈

2 例, 占8.3%;显效12 例, 占50.0%;有效5例, 占20.8%;无效5例, 占20.8%;总有效率79.1%。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3 讨论

脑血栓形成是由多种原因引起, 脑血管异常包括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等, 另外, 吸烟、高血压、糖尿病、乙醇中毒、高血脂等而致红细胞凝集性增加, 变形性降低, 血管的光滑度及负电性降低, 血小板凝聚性、粘附性增加, 从而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 脑血流量减少, 如同时并有血压低下、血流缓慢或有漩涡, 血液成分改变, 血液凝固性增高等情况, 即可形成血栓而致病, 中医属“中风”、“卒中”等范畴, 治则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豁痰开窍, 川芎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等作用, 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由血粘度增高导致血瘀, 血液流变学指标反映血液粘稠性、粘滞性、聚集性。所采用的针刺按摩有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之效, 从而达到恢复机体脏器功能作用, 尤其对偏瘫、语音功能障碍有明显效果。现代医学证实早期积极的针刺按摩能极大恢复并提高大脑细胞的兴奋性、反应性、改善血液循环从而“唤醒”沉睡脑细胞。总之, 笔者的体会是:对脑血栓形成的病人要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特别是在基层医院和综合性医院不能忽视中医在脑血栓形成的治疗中的作用。一旦发生, 要以西药抢救为先, 以中医辨证施治巩固提高疗效, 结合心理治疗, 双管齐下, 不失时机, 治疗越及时、越早, 疗效越快, 后遗症越少。

摘要: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栓形成50例, 并开设单用西药治疗24例对照。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基本痊愈16例, 占32%;显效23例, 占46%;有效9例, 占18%;无效2例, 占4%;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基本痊愈2例, 占8.3%;显效12例, 占50.0%;有效5例, 占20.8%;无效5例, 占20.8%;总有效率79.1%。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结论 中西医结合能大大提高脑血栓形成的疗效, 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脑梗死,治疗

参考文献

[1] 隋邦森.脑血管疾病-CT、MRI、DSA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197~199.

[2] 陈海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J].中华神经精神杂志, 1996, 29 (6) :381~383.

上一篇:提升二杂母猪繁殖率的管理技术下一篇: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