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系论文范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金融体系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文章分析了金融抑制及其局限性、金融深化及其内在缺陷性、金融约束及其政策取向,提出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应确定以金融深化为改革的终极目标,以金融约束为必要手段,协调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一篇:金融体系论文范文

金融投资体系与金融环境评估

摘要:现代经济已经不是一国的经济,而是全球的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显示着现代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状态,而经济的发展体现在金融的发展上。现代经济事实上就是金融经济。世界各大跨国公司在各国建立分公司进行的都是资金投入,利用资金去占领市场,从而发展经济。资金的运行离不开金融的基础,所以对现代经济的研究就是对金融的研究。本文主要从金融投资体系和金融环境的评估两个方面来论述发展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金融投资体系;金融环境评估;现代经济发展

金融在经济宏观调控中是一个有力的杠杆。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金融的良好运行能够保证一个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从而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可以说金融的正常发展能够维护一个国家的和平和稳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行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我国的金融行业也进入了良性的运转轨道。在我国金融行业良性运转的同时,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金融方面的知识,下面主要从金融投资体系和金融环境评估来向大家介绍金融。

一、金融投资的内涵和特点

金融投资是指投资主体为获得未来收益,主动承担一定的风险,将资金投入在货币、证券和信用及与之相联系的金融市场活动中的经济行为。金融投资是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产生的投资方式,是建立在商品经济的资金商品化、货币化、资金交易的市场化以及信用证劵化的基础上的,是新时代社会信用制度和现代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产生的新的产物。金融投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高流动性

金融投资是将资金投入到货币、证券和信用中的,是以有价证券公司为中介单位进行流通的。在金融投资的过程,由于它是一种无形资产投资和虚拟投资,所以资金的流转是非常快的。当代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经济多是进行金融投资,进行金融投资就是为了在偿还期限内进行资本积累,这一特点使得大多数投资者会在偿还期限内对自己的资金进行大量的来回调动,这就造成了金融投资过程中资金的高速流动。

2.高风险性

由于金融投资是将资金投入到证券等上面,由于证券和股票价格本身价值具有不稳定性,也就造成了金融投资的不稳定性,即风险性。经济状态是多变的,上市企业的经营状况也是多变的,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进行金融投资就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同样的,相比于实物投资而言,金融投资在面对和实物投资同样的风险下,还要面对其他市场经济带来的风险,所以金融投资是一种高风险性的投资方式。

3.高收益性

金融投资虽然具有高风险性,但是它也具备高收益性。金融投资是一种虚拟投资,它的投资方式并不与生产经营活动有直接的联系,所以在进行投资时资金的投入和撤出是很便捷的,并且金融投资能够利用市场上的价格变动来获得巨大的差价利润,正是由于这一特点,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投资者开始采用这一投资方式来为自己谋取利益。当然,金融投资的高收益性还要来源于投资者敏锐的观察力,只有在恰当的时候进行资金的投入和撤出才会获得高收益,否则会因为撤离不及时造成资金套现的状况,从而损失自己的资金。

4.依赖于金融资产

金融投资在市场上进行投资时依靠的是金融资产,是依赖于金融资产进行的一种间接性的投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会将自己的资金投放到股票、证劵和货币等上面,通过多种金融投资的方式来为自己谋取利润。依托于金融市场的投资是投资方的一种资金战和速度战,投资者会随时关注各个公司的经营状况,当出现机会是就会将自己的资金进行投资来占有公司的一定股份,时机到的时候进行抛售来赚取巨额的价格落差。

二、金融投资体系

在对金融投资体系进行分析时,我们要从金融投资体系的构建来进行研究和说明。研究金融投资体系构建要从是否能够很好地为投资者服务,是否能够促进金融行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构建金融投资体系时,要从本国的金融资本出发,考虑本国金融行业的基本状况,制定并实施相应的经济政策来促进人们参与金融投资的热情。通过宣传和经济政策的指导,以及开放金融投资渠道来鼓励各行各业的团体及个人参与到金融投资中来,从而增加金融投资的主体,使我国的金融投资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从而使我国金融投资体系的主体更加广泛。

第二,国家相关的经济开发部门要努力为想要进入金融投资的投资者提供多元化的选择渠道。通过金融交易场所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来达到金融创新的目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来建立一个全新的金融基础设备,充分满足投资者的需要,达到全方位为投资者服务的目的。只有尽可能地帮助投资者参与到我国的金融投资环境中来,才能够维护我国金融投资体系的完整性,从而达到促进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的目的。

第三,因为金融投资的过程是需要中介来完成的,为了避免出现垄断和促进金融投资行业的良性运行,我国相关经济部门要充分根据国内的金融投资环境和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多建立以民营为主的金融投资中介机构,利用市场来管理金融投资行业。与此同时,国家相关经济部门还要通过制定相关的信用制度和自律制度来规范金融投资中介的经营环境,并且充分利用社会大众的监督职责,对金融投资中介的经营进行监督,避免出现利用金融投资的漏洞危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事件。

第四,在进行金融投资体系的构建中,国家应当充分发挥投资市场的间接监督者和调控者的职责,站在战略高度来监督金融投资市场的运行。不应该作为经济调控主体去干预金融投资市场的正常运转,应当充分做到尊重市场金融经济。只是从宏观角度进行调控而不是直接干预,应当主导让市场来管理市场的局面,通过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来调控金融投资市场的良性运转。

第五,在构建金融投资体系时,相关经济部门要做到从本国国情出发,立足于本国金融投资行业的现状,通过完善金融投资制度等工作,达到为金融投资者服务的目标。一方面,相关经济部门在金融投资体系的构建中要充分考虑到金融投资环境中的复杂因素,通过多种渠道对各种因素进行改善,避免不必要因素对金融投资体系构建的干扰。另一方面,相关经济部门要根据本国金融投资的环境,制定出适合的法律政策,通过立法和监察制度来对构建金融投资体系时出现的非物质因素进行改善。

三、金融环境评估

对于投资者而言,进行金融投资时要对金融环境进行评估,然后进行资金投入。在对金融环境评估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科技和管理环境系统方面。因为现代经济就是依赖于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经济,衡量金融投资环境的时候,观察它的科技发展状况和应用科技的深度是否良好就可以很好地为资金投入做好准备工作。金融投资环境的科技水平含金量越高,投资环境越稳定。对于科技情况而言,由于金融投资是依赖于电子交易系统进行的,所以投资者在准备投资时,通过检验对方的科技水平不但可以确定投资环境的安全与否,还可以保证自己的资金真正地投入到对方企业中。对于人力资源和管理水平而言,一个上市企业的管理水平越高,说明它的投资渠道越顺畅,对它进行投资时,在安全性得到保证的前提下,一切操作都是便捷的。在高管理水平的前提下,如果上市企业的人力资源很充足,那么就能够使金融投资的空间不断扩大,金融投资的环境不断得到完善。

第二,金融企业环境系统方面。金融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多利用电子交易系统进行投资,而金融投资企业是专门为了投资者更好地进行投资活动服务的。考察金融投资环境时,考察金融企业的各个方面也是必须要做的工作。首先,对于金融企业的专业机构而言,一个金融企业的成熟程度可以从它的金融机构上看出来,机构数量越多的金融企业它的投资环境越安全。其次,对于金融企业的硬件条件而言,一个金融投资企业的硬件设施越完善,给投资者的感觉就越安全。因为投资者进行投资的过程中,资金的流通是依赖于电子交易系统进行的,完整的硬件系统能够增加投资者的信任感。最后,从社会生活状况而言,投资者进行投资时,可以观察该地区的投资社会生活状况,一个地区人们的投资观念越强烈,说明该地区的投资环境越安全。

四、总结

金融投资体系的建立及金融环境的评估,都是为投资者提供顺畅的投资渠道并为投资者获得最大收益服务的。国家通过建立金融投资体系来保证我国金融投资体系的完整性并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只有当国家的金融投资体系比较完整时,投资者才可能放心地进行投资。他们进行投资时,会认真对金融环境进行评估,避免出现投资失败的状况。总而言之,构建金融投资体系和进行金融环境评估都是以服务投资者为宗旨的,只有投资者不停地参与到金融投资中来,才能够维护金融投资体系的完整,维护国家金融经济的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陈李杨.我国投资基金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01).

[2]高尚杰.金融危机下家庭金融投资及其风险规避[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03).

[3]朱宏泉,马晓维,李亚静等.基金投资者投资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评论,2009(10).

(作者单位:瑞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

作者:韩雯雯

第二篇:金融发展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

摘 要: 文章分析了金融抑制及其局限性、金融深化及其内在缺陷性、金融约束及其政策取向 ,提出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应确定以金融深化为改革的终极目标,以金融约束为必要手段,协 调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金融抑制 金融深化 金融约束 金融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金融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但是并没有导致较高的通货膨胀,特别 是当中国市场化过程中出现财政赤字时,能够保证价格水平稳定和金融增长的同时实现,这 种现象是难以用传统的金融发展理论中的“二分法”——非金融抑制即金融自由化来解释的 。事实上,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中国政府实施了金融约束政策。这一特定 的时期金融约束政策发挥了相当积极的作用,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了稳定。但是随着 经济格局的根本性改变,金融约束政策的基础出现动摇,政策的成本和收益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样就有必要对金融约束现阶段在我国的适用性进行新的审视,并且适时对这一政策进行 调整。

一、 转轨经济时期的金融约束政策概述

转轨经济时期中国实行金融约束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存贷款利率控制政策。政府通过对存贷款利率的控制和限制竞争,不仅维持了国有金融 机构的垄断地位,同时也为国有金融机构及国有企业创造了“特许经营权”的租金机会。

2.市场准入限制政策。政府通过实行较为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為在一定时期内保证银行 业的有限竞争提供了法律上的缓冲带,也保证了国有银行作为存款市场为数不多的先行进入 者得到的租金不会消散。

3.限制性替代政策。政府行政干预证券市场,如在证券发行中长期实行配额限制和地区切 块管理,在限制了市场规模的同时,也制约了市场功能发挥,从而达到抑制证券市场的目的 ,使垄断银行的特许权价值不至于损失。

金融约束政策对我国经济成功地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主 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动员储蓄的优势。在转轨经济条件下,纯粹的金融市场制度无法提供足够的货币供给 ,在中国,正是由于国家垄断的或国家控制的特殊金融安排,才为转轨过程的经济提供了足 够数量的低成本货币供给。

2.对税收财政的制度替代。国有金融制度一直保持着很强的聚集金融资源的能力。在动 员金融资源的过程中,金融制度替代了一部分税收制度的功能,而在随后进行的金融资源配 置过程中,又进一步替代了财政制度的功能。

3.体现国家能力。中国在改革过程中始终维持着强有力的政府控制,才能在财政能力迅 速下降时,利用国有银行体系迅速集中起分散于民间部门的储蓄。由此产生的金融资产存量 的巨额增长使得自由化了的部门既能为自己融资,也能为政府以及缓慢改革的国有企业的赤 字融资。

但尽管金融约束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国也为这一政策的实施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1. 资源配置效率损失。金融约束政策的直接结果是大量贷款被政府指令性配置, 并流向政 府偏好的产业和部门。这种信贷资源配置方式的结果, 一是抑制了金 融成长, 二是导致金融市场的效率损失。

2. 国有银行在双重目标约束下不良债券日益膨胀。国有银行除了作为企业,必须按照利润 最大化原则经营外,还需要作为政府推行产业政策的工具,为政策产业发 展目标服务,从而使国有银行面临双重目标,这种双重目标是导致国有银行在财务上出现巨 额不良债券的主要原因之一。

3.国有银行为自身利益所做的努力导致金融风险累积。随着分权改革的深入,国有银行 越来越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 总是力图利用金融约束政策进行有利于自身的博弈活动, 不仅 展开寻租活动, 还想方设法去实现成本外部化, 从而加大了金融约束政策所带来的风险累 积。

二、金融约束现阶段在我国的适用性探讨

我国经济早已从短缺经济全面过渡到过剩经济,这一经济格局的根本性改变已使传统的 信贷软约束已无以为继,金融约束政策的基础出现动摇。买方市场的形成改变了金融约束政 策的作用空间,首先, 在买方市场中市场供求缺口已被弥补, 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企业经 营 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市场约束硬化, 大多数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的条件已不复存在, 盈利水平 的逐步下降, 企业亏损和破产风险加大, 导致银行信贷投放的风险也随之逐步扩大。其次,买方市场的出现动摇了原有的政府主导型结构调整政策的基础。在短缺经济条件下, 存在着 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 政府采取税收优惠、金融约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主导产业群予以扶 持, 有效地克服了市场供求缺口, 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与此同时, 政府为缓解经济发展中的 “瓶颈”约束, 对基础设施、基本建设及原材料工业采取了信贷倾斜、利率优惠政策, 使“ 瓶颈”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进入买方市场后,我国的原材料等基础工业也出现了相对过 剩问题, 一直受到金融支持的重点产业也面临着过高的资产负债水平, 使国有银行的金融支 持难以为继。再次, 买方市场的形成导致企业分化加快, 不同企业之间出现了资金过剩和资 金短缺并存的局面。在优势企业与弱势企业分化日益明显, 企业竞争日渐激烈, 企业间兼并 重组的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 单纯的金融支持已不可能改变大多数国有亏损企业的困境,金融约束政策的作用在日渐减弱。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 企业融资途径多元化, 进一步加大 了金融约束政策的推行难度。

随着我国经济货币化水平的提高, 通过金融约束政策获取的货币发行收益日益减少,从而使中国政府从金融约束政策中获得的总收益缩减。 随着经济改革向纵深发展,各利益主 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处于突出时期, 体制改革的补贴需求巨大, 但经济货币化程度已达到顶点 , 可用于体制补贴、改革补贴的货币发行收益却远远不够。面对各种改革的压力,政府便不 得不继续用扩大银行贷款和货币发行的方式进行利益补偿, 由此导致通货膨胀的加剧。世界 银行的分析表明, 中国在改革初期依赖企业和居民对现金和银行存款看上去不能满足的需求 , 却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避免了通货膨胀。可是, 这种货币需求不会持续下去,因为货币 余额已经非常庞大, 银行存款的其他替代形式如股权、债权、外汇等越来越多, 加上资本市 场规模的扩大, 国家通过银行向公共部门融资形成的赤字会直接转化为通货膨胀。

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金融约束还存在以下的弊端:

1.“租金”的归属问题。 金融约束本质上是政府为民间部门创造获得租金的机会。而我 国在金融市场上居主要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和数量众多的国有企业几乎完全归政府所有,尚 未按市场化原则运作,并不具备民间部门的特征, 由此可认为,如果在我国实行金融约束 ,政府将利率水平限制在均衡利率水平之下,金融机构和企业获得了大部分租金,最终是为 政府创造了租金,民间部门获得的租金极其有限,这是以牺牲居民的福利为代价的。 另外 考虑到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不完善,金融约束给了“政治性寻租者”以机会,容易滋生腐败 ,金融约束的租金很有可能会落到少数的个人手里。

2.限制银行业的竞争问题。目前,我国的银行不是竞争过度,而是缺乏竞争,中国银行业 的市场准入要比世界上其他国家严格的多。市场准入的严格限制和非公平的竞争环境制约了 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这尤其不利于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要改变这一不利 局面,必须借助于加强日益发展壮大的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才能 完成。3.关于“限制资产替代性“。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仍以存贷款业务为主,其贷款来源的8 0% 以上是居民储蓄。储蓄存款分流,对银行的发展存在有利的一面,因为储蓄分流可以调整金 融业的格局,改变间接融资比重过高,直接融资比重过低,从而形成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 资金效益低下,资金浪费的状况;可不断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降低间接融资的比重,形成 一个适应市场经济需要,间、直接融资配置优化,资金使用率较高的市场化的金融新格局。

三、总结

虽然金融约束政策曾经在我国转轨经济时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形势的 改变,其适用性已经大大削减了。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在金融领域将全面引入国际竞争, 因此金融市场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鉴于中国金融改革的政府主导型特征,在逐渐减少和削 弱金融约束政策,并向金融市场化的转变过程中,政府仍将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应加快职能 转变,着眼于减少社会租金规模, 提供规范的市场服务和规则, 为市场制度的加速建立和经 济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同时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治理结构的改革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建 立竞争性的银行体系, 改革现有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 以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

参考文献:

1. 邱崇明.现代西方货币理论与政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易纲.货币银行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 [美] N•格里高利•曼昆 著 粱小民 译.宏观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0

4. 陈享光.货币经济学导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5. 李扬.中国金融理论前沿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厦门路达工业有限公司 福建厦门 361000)

(责编:贾伟)

作者:孙洪钧

第三篇:金融开放:从我国金融体系特征出发

金融开放是未来我国经济领域开放的焦点和重头戏。众所周知,金融要素的自由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潜在的风险也很显见,全球多个国家的实践证明,盲目放开金融大门后果非常严重。我国金融体系从计划经济下的行政体系衍化而来,大型金融机构以国有控股为主,金融运行的市场化运行程度不高,利率、汇率等金融要素的定价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构架以及法律体系,与目前以英美为代表的国际主流金融监管和法律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从我国金融体系特征出发,稳妥推进金融的进一步开放。

首先,立足金融开放,不能忽视香港金融中心的重要战略意义。在“一国两制”背景下,我国金融体系除了内地的金融体系外,还涵盖与国际主流金融体系高度对接的香港金融体系。作为全球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香港金融体系从法律体系、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均直接脱胎于英国金融体系,市场和语言环境国际化程度非常之高,以金融资本和金融人才为代表的金融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高度自由流动,为我国内地金融体系对接国际金融体系架构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枢纽通道。改革开放40多年来,香港是内地外商直接投资和证券市场融资最为重要的资金来源,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未来,香港金融市场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仍然有著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拓宽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的联通通道,加强两地金融体系的沟通融合,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进一步稳定繁荣香港金融市场,仍是我国金融开放的重要举措。

其次,以开放促改革,加快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建设。市场的顶层设计中,我国主要的证券交易所都是市场监管部门的事业单位,一定程度上存在“裁判员、运动员”一肩挑,以及直接融资占比较低、市场运行效率不高、投资者权益保护不到位、执法力度不足等问题。积极稳妥推进资本市场开放,以开放促改革,加快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建设,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日韩资本市场开放以及国际知名证券交易所国际化经验,在推进资本市场开放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基本国情与整体风险敞口相适应,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国际间不同市场联运所带来的风险。总体来看,加强证券交易所改革,提高国际化程度,是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核心。只有从组织性质改革、监管制度优化、上市机制完善等多方面入手,推进我国证券交易所与国际主流证券交易所相对接,才能真正带动我国证券市场融入国际资本市场。

再次,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软硬金融基础设施与金融开放相适应是推进金融开放的重要条件和策略。一方面,需要着力提升我国法律法规体系、信用信息体系、会计标准等多方面金融基础软设施的国际化相适应程度,另一方面,需要加强金融科技应用,加快以人民币支付结算清算体系为核心,以资产登记托管系统、交易设施、基础征信系统等为支撑的金融基础硬设施建设,为我们金融开放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期一组论题从上述角度以及银行业开放等方面展开探究,并附日本知名专家对中国金融开放的相关观点,以期为加快推动我国金融进一步开放提供相关参考。

[作者系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总监]

作者:张建森

上一篇:审计准则论文范文下一篇:港口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