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系农村经济论文

2022-04-21

农民贷款难、农村资金外流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农村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依赖农村金融保险体系的支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金融体系农村经济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金融体系农村经济论文 篇1:

惠普金融体系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分析

摘 要:目前,城乡收入差距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民生问题之一。提高农民收入、合理调整农村金融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而惠普金融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全面地为社会中不同阶层和群众提供服务的金融方式无疑是最佳选择。

关键词:惠普金融;农村经济;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对经济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但是在此过程中却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从而导致我国农村发展比较落后。但是,我国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全國总人口数比重很大,由此产生的社会贫富差距问题不利于社会稳定。鉴于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利用发展惠普金融来改善农村经济,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的政策。

一、 我国农村惠普金融面临的现实问题

1.农村金融产品单一,缺少多样化的金融服务。目前,我国农村惠普金融体系主要是由商业银行、政策银行、村镇银行等一些中小型银行和金融机构组成的。其未能形成较为成熟的竞争市场,同时自身缺少优秀的人才和管理体制,导致其创新能力比较低,推出的产品比较单一。除此之外,这些机构主要关注大中型企业和大客户,忽视了对满足农民需求信贷产品的开发,不能满足当前农业呈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2.农村金融资源有限,基础设备难以得到广泛覆盖。由于农村地区创办的企业大多为村镇企业,这种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常常面临金融资金不足的问题。而对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考虑到成本问题以及风险管理,其常常在农村设置的基础设备比较少。除此之外,当前比较流行的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推广效果也不明显,相关的基础设备仍然依靠着政府的补贴,难以形成和城镇相配套的较为成熟的体系。

3.农村信贷产品可获得性低,农村地区的不良贷款率较高。我国当前与农村相关的信用体系不够完善,金融机构不能非常清楚地了解客户信贷和信用的情况,而农村的抵押物也较为“特殊”,大多为生产设备等一些受外界影响较大的财产,这无疑会增加信贷的风险,而且农村地区的不良贷款率较高。对此,银行为避免损失增加了农民申请信贷的难度和要求,面对农民客户更为“谨慎”,这就造成了农民对于信贷产品的可获得性比较低。

4.缺少相应的政策扶持和完善的制度体系。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借助发展惠普金融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同时在2015年12月31日,国务院印发了《普惠金融发展规划》。但总体来说,我国对于有关农村的惠普金融的法律法规是非常少的,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这也导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缺少方向性和制度保障。因此,要想发展农村的惠普金融必须进行比较系统的设计,逐步完善和细化总的规划和整体构架,颁布和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其提供制度保障。

二、构建良好的惠普金融体系的建议

1.丰富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大力引进专业人才。现价段,丰富创新农村金融产品,需要大力引进专业人才。通过对农村市场的调研,推出不同的农村金融产品,细化金融市场,加大对于新型的金融产品的开发力度,为不同类别的农民客户提供不同的金融产品。与此同时,产品不能一成不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进行调整和更新,以适应农村的经济情况。例如可推行个人及家庭理财,对于常常进行较大数额交易的用户提供使用银行卡免费转账业务等。这些任务的完成自然离不开专业的金融人才进行指导和规划,因此要大力引进专业人才组成专业的农村财务工作团队,积极为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提供具有创新思维的想法,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使得全体工作人员能够认真负责完成相应的工作内容。

2.增加农村银行服务网点。在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农村用户对金融服务的使用频率和需求也不断增加。增加银行服务网点的数量,是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基础保障。首先,金融管理部门要放宽建设农村金融网点所需的基本条件,从而为银行服务网点进入农村打造良好的环境;其次,金融机构要以当地的经济发展特色和基本情况为主要的考虑因素,合理合法地创建农村金融网点;最后,政府要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加强政策引导,鼓励相关机构积极推进农村银行网点建设,完善农村金融网络。

3.创新银行抵押物,扩大贷款抵押物范围。目前农村金融信贷抵押物涉及范围比较小,降低了农民贷款的通过率,所以信贷机构要努力创新抵押物,扩大贷款抵押物的范围,如牲畜、农林、土地承包权等。同时,也可以根据当地的(下转57页)(上接29页)具体经济情况采取一些其他的抵押形式,如账款等。

4.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和宣传力度。由于农民知识水平有限,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较少,政府要加大关于金融知识和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有关部门要多举办一些有关金融知识的培训班或者宣传活动。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在农村地区建立的银行网点,大力宣传和讲解有关金融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利用网络媒体,例如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进行宣传和推广。

三、惠普金融对于农村经济的意义以及发展前景

1.惠普金融对农村小额信贷的可获得性影响。目前,各大金融机构都存在歧视农村小型企业以及贫困农户的现象,针对的目标客户主要为一些高价值客户,这一现象导致金融服务难以广泛服务于农村贫困人群。目前,世界上已经有高达10亿人口可以享受金融服务,但其中小额信贷所占份额非常小,难以发挥其实际作用。促进小额信贷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将金融服务体系推广扩展到农村贫困人群。由此可见,发展普惠金融对农村小额信贷的可获得性影响较大。

2.普惠金融对国家扩展惠农服务的影响。针对我国人口总数大,贫困人口数量仍占很大部分的国情,政府一直采取相对应补助政策。在农村医疗保险方面,政府在农村实行了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但是在整个保险运转的过程中,每个步骤都需要一定的金融支持。普惠金融能够直接在乡镇的金融网点为农民提供领取保险赔偿金的便利。

3.惠普金融的发展前景。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互联网进入飞速发展的时期,如今互联网在我国得到了很广泛的普及,这就为一些移动支付、社交网络以及新型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对于农村的惠普金融政策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有效工具,例如众筹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种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三农的融资困难的问题,在广东的“信用三农+互联网金融”试点就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总的来说,利用互联网发展农村经济的惠普金融体系占有很大的优势,其发展前景可观。

四、结语

惠普金融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让中国的贫困人群也能享受到金融服务,有利于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伟大目标。因此,需要金融机构、政府等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不断探索,让惠普金融能够真正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作者:颜培丽

金融体系农村经济论文 篇2:

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 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农民贷款难、农村资金外流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农村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依赖农村金融保险体系的支持。调研结果表明:现有的农村金融保险体系从整体上已不适应农村信贷的特点和农民的金融需求,也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国有银行的乡村撤离

出于防范风险和提高效益的考虑,国有商业银行实施集约化经营,其分支机构先后从基层县域内相继撤出,即使保留网点也演变成“多功能”储蓄所,因而使农村吸收的资金更多地向城市倒流。

——农户自身特点造成较高的农村金融交易成本和信贷风险

由于农牧业生产季节长,受自然条件和自然灾害影响大,且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交通通讯的不便利造成信息传递差,农民数量众多又处于分散,经营规模小,这一切造成农村金融的高成本和高风险。

——农村信用社因自身实力发展不足造成一农难支“三农”局面

由于历史原因,农信社在改革前形成了大量不良贷款和亏损挂账,包袱沉重。多数地方信用社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相当比例信用社已资不抵债,农信社目前的资金规模难以支撑农村经济发展。

——政府支持力度不足,农业保险薄弱

我国由于各地经济和自然条件差异大,多数地区农村只有传统的存贷业务,保险、咨询、外汇等其它服务很少。2003年我国农业保费收入仅4.6亿元,约占全国财险收入的0.5%。我国目前财政对农业险的补贴尚在摸索阶段,国家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支持仍显单薄。我国首家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刚于2004年成立,经营和发展有待于时间验证推广。

金融支持力度不足、农业保险薄弱是制约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强化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加大金融支农力量,加强农业保险对全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有着重要的作用。金融支农涉及面较广,需全面研究,统筹考虑。一方面要加大支农信贷资金总量,缓解农民贷款难;另一方面要深化金融改革,对合作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及农业保险重新定位,加强功能,建立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强化农村金融体系。

一、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甩掉了包袱,增强了竞争,更有效地支持了农业经济

改革本身就是用新秩序替代旧制序,农信社的改革总动机是为“三农”服务。这次改革涉及到了解决产权、体制、管理和发展定位等所有问题,需一步到位。按照黄菊副总理的讲话“农信社的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金融问题,而是事关农业、农村、农民和国民经济全局的问题。”针对这次改革,国家不惜花钱买机制,通过减免税、补贴等给予了四大扶持政策帮助农信社甩掉历史包袱,整体提高抗风险能力,使农信社成为服务地方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

首先,合作银行法人数量较改革前虽然大大减少,但合并重组后,整个合作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却大大增强。据统计,2002年末全国农信社的法人机构35544家,比上年还减少2547家,众多的法人掌管着小而分散的信用社,各自经营,无法形成金融合力。合作银行形式为“一级法人,分级管理”,将以往几家、十几家分散的法人机构合并重组为一个整体,集中了财权、物权和人力资本,整合了资源,增加了系统的内部管理水平和整体抗风险能力。

其次,立足于“三农”,继续完善和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主要定位于为处于金融服务边缘之外的微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及农户提供服务,因其覆盖范围广、金额小,一方面较好地解决了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有效激活了农业投入机制,促进了农民发展生产、带动了地区经济;另一方面却在一些地区出现了易获得、不易管理的现象。主要因为农户小额信贷的高成本和低回收率与商行的赢利性要求之间存在潜在冲突。而农信社在提供农户小额信贷方面先天具有一定的优势,应继续加强农户小额信贷机构建设的能力,引进最佳操作方法,健全管理标准。加强内部治理在产品设计、经营策划、会计制度和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完善持续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机构模式,提高操作和财务可持续水平,促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

再次,深层次推进,全面提升合作银行的电子化水平。

由于改革前县市联社都是独立法人,电子化建设在缺乏统一组织的情况下,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系统网络难以互通,资源不能共享。改革后,将以综合业务网络系统建设为龙头,建立起一个起点高、现代化、多功能的金融电子化服务体系。在网络系统的支持下,农村信用社的中间业务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代发企事业单位工资、代收水电费、税费、话费及其它代收业务费用将成为农村信用社新的业务增长点,全面提升的电子化系统既为农民提供了多种金融服务手段,又增强农村信用社的市场竞争力。

二、省联社的成立加强了管理指导优势,彰显系统效应

省联社的成立,标志着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打破了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被农行代管期间作为“二级单位”、央行和银监局代管期间的“主管与监管一体”的尴尬局面,更明确地划分了责任、权利、义务的关系,真正意义上有了名正言顺的主管部门;在工作指导上解决了政出多门的问题,为农村信用社畅通工作信息、及时把握重点、提高工作效率开辟了新道路;省联社的成立使广而分散的资源得以集中整合,一方面从更大空间范围上整合了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在结算渠道、资金营运中也使各地信用社能以较小成本获得更大收益,为农村信用社走向更大发展空间提供必要条件。

三、加强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农业保险

建立完善的农业风险保障制度是我国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最基本的保证,是政府对农业实施保护的重要内容。农业险取得突破的关键在于财政支持,这是世界各国农业保险发展得出的共同结论。由我国农业保险的特殊性和现实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加大对农业保险的财政支出。农业保险的支持应由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来保障农险经营者和农民的利益,以建立提高农民农业综合保障能力和整体救灾能力为出发点,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政府的补贴和广大农村的非农保险市场是促使其经营农险的手段,必须体现混合经营、以险养险、以商养农的农险经营内容。

首先,政府补贴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防止财政负担过重;其次,政府补贴要与农险市场发育程度、农民收入水平和费用承担能力相匹配;再次,财政对农业险的支持应循序渐进,逐步推进。在目前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先对几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主要农作物险提供一定支持,使其优先形成一个比较完全的市场,待时机成熟后再扩大险种的支持范围。在政府加大农业投入、减免农业税的措施出台实施后,农民减负增收真正见到实效,农民支付保险费将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四、继续发挥中国惟一的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责,使其继续对农业提供资金支持,真正起到支持农业开发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作者单位:呼市城郊信用联合社、内蒙古经济信息中心)

作者:席 燕 吕清禄

金融体系农村经济论文 篇3:

加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

一、农村金融体系对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性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又反作用经济”。农村金融体系作为我国宏观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

首先,农村金融体系使得农村社会的储蓄率有了显著提升,同时也加强了农业发展的资本实力,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比较充裕的资本支持。农村金融体系的兴起,为农民的投资渠道和投资方式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从而推动其向日趋多样化的趋势展,使得原来风险的不可分散问题提供了解决的可能,也使得储蓄的增值有了更大的替代空间和更多的选择机会,为使得未来消费呈扩大趋势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日趋成熟,推进了金融创新的过程,使得农民实物储蓄逐步被货币储蓄所替代。

其次,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传统的储蓄意识,使他们意识到了投资的益处,从而使得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农村经济结构。在经济社会中,储蓄量既定的条件下,投资数量和投资的质量取决于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能力和方向。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储蓄向投资转化速率与效率是通过金融机构的影响才得以实现的。

再次,农村金融体系的存在与发展使农业生产资源的再配置和规模节约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同时提高了农业投入要素的生产率,优化了资源要素的配置并为实现规模节约创造了条件,这也是农村经济集约增长的显著要求。而农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规模节约都是通过有效的市场来实现的。这就要求农村的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信息市场和技术市场的有效性和农村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

最后,在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我国农村经济的金融化与货币化进程都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农业科技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也使得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区间进一步缩小,推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增长集约化的进程。

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大致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为正规金融组织,另一种为非正规的金融组织。

正规金融组织或活动是指受到中央货币当局或者金融市场当局监管的那部分金融组织或活动。主要由这样的几个部分组成: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邮政储蓄机构等构成。它们是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农村金融体系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最被老百姓所认可的机构,在现实农村金融体系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非正规金融是一种相对于官方正规金融活动而言,自发形成的民间信贷交易(俗称“民间金融”、“民间借贷”、“草根金融”),游离于政府机构的监管之外。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初期,非正规金融组织和活动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好景不长。随着农村经济的日益发展和金融体制的不断改革,从非正规走向正规金融机构的商业化,中国人民银行针对其变化对非正规金融组织和活动的监管力度也随之加大,最终顶着各方的压力最后在1999年将其解散 。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重大的作用,但在发展中暴露出很多问题。,一方面整个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够健全,由于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对于我国已建立的以政策性、商业银行和信用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来讲,商业性保险机构、证券、担保租赁等金融机构在农村基本没有设立分支机构,完全意义上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尚未发育成熟,不够健全。

另一方面是现有机构组织的功能缺陷。首先,国有商业金融在农村金融领域内的功能弱化。其次,功能单一的农业发展银行,难当政策性金融的重任。再次,邮政储蓄抽走农村资金大大削弱了金融支农力度。最后,农村信用社不能够完全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虽然农村信用社在近几年进行了不断的完善,但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还有像农村保险业支农功能还不够健全、民间金融缺乏约束手段,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发展造成了阻碍。

三、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议

通过分析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和国外先进的农村金融体系,结合我国农村实际我觉得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完善,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给予重点关注:

(一)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需在新视角下重构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正处于边缘化,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把具有不同性质和功能的商业机构有机地衔接起来,从而构建一个层次多、覆盖广阔、且可持续的真正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村金融体系。从其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农村金融系统的改革模式和供给主导型思维大多是围绕信用社来进行的。我们应该突破这种传统的改革模式,积极充分利用和开发县域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等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把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形式应用其中,推动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组织的相互合作与协调性,以便充分地发挥农村金融体系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1.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合作金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要想使农村信用社真正做到服务“三农”,我们必须注重它的组织结构。

2.要想使县域农业银行改变农村环境,开拓产业链。可将其定位于农村建设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主要服务于农业,应该强调产权和市场化明晰,发挥其自主权,使其不受没有必要的约束,注重其金融网点的建设,运用各种措施和手段增加对新农村设施建设。

3.作为重要的政策性金融组织的县域农业发展银行,目前的业务范围覆盖率还不够高,比如在对农业产业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县域城市化建设等项目上的贷款发放力度还不够大,所以要加强县域农业银行对这些项目的贷款支持。改变农行发放扶贫开发贷款的现状,授予县域农业发展银行承办县域地区的兑付、市场债券代理、向县域金融机构批发资金的权利。另外,要大力开发多样性的信贷产品,在具有农业产业结构的大企业以及农业开发项目上给予大力支持。

4.建立完善的农村保险服务体系。通过分析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现有的风险分摊机制可以得出,其单一的分担风险机制根本不能适应农村金融发展的需要,应尝试建立更为多样和有效的农业风险分摊转移机制,加大对我国农业金融市场的支持力度。但基于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各方面条件以及财政状况的不同,所以要因地制宜,不同地区建立适应当地发展的不同性质和功能的保险公司,完善当地的农业担保和风险转移分摊机制。

5.积极地向农村推广新型的合作性金融。积极推动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广大农村的建立,要积极鼓励各种正规的境内外资本在农村地区投资设立多种类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农业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这些金融机构一旦在农村建立,就可以发挥其经营方式灵活和管理层次少的优点。

(二)农村小额信贷管理体制的完善与创新

1.完善小额贷款体制有效地填补了农村没有大银行的空白。小额贷款可以交给银行或专门指定的组织来经营。

2.在贷款的原则上实行“灵活”的原则,也就是贷款金额灵活,还款期限灵活,贷款抵押物范围灵活,贷款品种灵活,在审批制度上灵活,在定价机制上灵活。

总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经济的飞快发展,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构建适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具有战略性意义。先进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是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新形势下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对我国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完善提出了一些理论建议,但仍有不足之处,希望可以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贡献微薄之力。

(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作者:姜丽阳

上一篇:化工企业安全生产论文下一篇:加强教师师德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