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体系下金融论文

2022-07-03

摘要: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惠普金融概念被正式提出,强调要通过向农村地区推广惠普金融服务的方式,在农村地区构建起惠普金融体系,以为广大民众带来更加便捷的支付模式。文章以农村支付现状介绍为切入点,通过对农村支付影响因素的分析,对惠普金融体系下的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与完善方案展开全面论述,期望能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一定助益。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村金融体系下金融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村金融体系下金融论文 篇1: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研究①

摘 要:我国是具有鲜明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农业大国。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短板就是农村经济,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三农”问题,而不发达的农村经济与这一现状有重要的关系。农家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主要就是由于农村金融不发达,无法进行资金自我融通和自我循环,使农村中经常出现大量资金流出的情况。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就需要进行农村供给侧改革,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建设农村惠普金融体系,满足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要求。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农村惠普金融 建设路径

现代经济的核心就是金融,同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也离不开金融。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结构处于不平衡状态,金融的产品以及服务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需求,对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发展起到了严重的制约作用。建设农村惠普金融体系,可以对传统信贷服务模式进行改变,并且把农村融资渠道拓宽。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以及对农业供给侧改革进行推动的重要举措就是强化增信和激励机制。

1 实现金融普惠是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目标

结构性的调整供给端,优化资源配置,解放生产力就是供给侧改革的本质。在供给侧背景下,我国社会性经济增长慢慢的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靠拢。为了促进这种改变,需要建立农村惠普金融体系,促进微小型企业的经济发展,微小型企业的特点就是专业,小型,丰富,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点组成部分就是让微小型经济主体以及消费者承担相应的金融服务。

2 农村金融普惠体系建设的难点

2.1 小微企业仍面临融资难,农村金融创新性不够,农村金融有较高的供给成本、较低效率的问题

新世纪初进行改革与创新农村金融市场和机构改革,对于农村金融困境并没有从根本上进行解决,农村金融改革需要加快进程,从更深层面进行改革,农村惠普金融体系需要创新技术,把成本降低,使服务效率得到提高。目前惠普金融体系在微观层面的实践改革有所发展,金融产品更加丰富,金融服务方式也向多元化发展。为了对农村不同经济主体的贷款需求进行满足,农村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了特定机构的设立,如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部门,对进行了信贷产品的创新。同时对贷款的担保方式进行创新,把抵押品的范围扩大,使农民和小微企业更容易获得信贷,为了对信贷的风险进行规避,创新了信贷的贷款流程以及技术。目前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就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不平衡的需求供应问题,使现在仍然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经营者以及农村小微企业和商户群体的信贷要求,除此之外,阻碍农村惠普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还有农村金融供给成本过高,担保品缺乏,信息不对称等。为了进行农村惠普金融体系建设,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在技术上进行创新,降低金融机构成本与风险。

2.2 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

对于农村惠普金融体系建设过程中的难点之一就是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进行保障,加大了金融机构的法律风险,这对农村惠普金融的发展有制约作用。除此之外,制约因素还有欠缺纠纷处理机制,没有完善的投诉处理机制。

2.3 金融消费者保护、金融知识教育存在不足

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金融契约发展尚不成熟,并且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人们日益关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有一部分金融通过对信息不对称以及消费者没有较强的认知能力的利用,总是对产品以及服务的无关信息进行强调,从而达到对消费者的利益进行侵占的目的。尤其是一些发展落后的地区,保障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困难重重,对其产生影响的有消费者金融知识、投诉技巧组合和市场结构。我国尽管进行了金融消费者保护局的成立,但是开展金融教育次数较少,普惠金融客体没有清晰明确的认识金融服务,对普惠金融开展的生态环境有不利影响。目前普通金融消费者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农村居民对于电子设备接触过少,所以对于ATM、EPOS机等便捷的金融服务根本无法享受,同时还容易受到欺诈,损害其利益。

3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和发展

3.1 优化政策支持体系

在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应该要加大力度给与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对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等进行有效的利用,使农村惠普金融的有效供给增加,促进农村惠普金融体系建设以及发展。为了使农村商业机构放贷风险减少,要对政府融资担保以及再担保基金进行积极发展,把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增加,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力度进行农村普惠金融投资。对差别化的法定存款准备进率进一步优化,对涉农信贷资产抵质押再贷款试点采取支持和鼓励的态度,把农村金融供给能力进行扩大,促进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

3.2 加快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加大力度推广小微企业批发式融资模式,拓展批发之以及标准化融资产品到各个领域。支持银行创新符合普惠金融特点的融资工具以及抵押担保方式,利用技术创新,把普惠金融服务中的大数据以及互联网等高科技手段的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利用新技术把支付结算以及资金融通等服务功能进行增强。

3.3 完善农村金融监管模式

为提高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质量与效率,应建立包容性的农村金融监管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将风险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一方面,改变传统金融偏重风险控制的监管方式,在保障农村金融安全的同时,加强对农村金融服务“三农”的功能监管,防止农村资金外流、贷款对象结构不合理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切实落实涉农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要求。(2)实现监管差异化。根据各涉农金融机构的特点,通过立法的方式将农村金融机构按功能价值区分类别,并根据各自的功能需求制定相应的农村金融监管制度,提高对农村金融组织监管的针对性与实效性。(3)建立多元化的动态监管模式。建立以各级人民银行与银行业监管委员会统一监管,由各金融组织行业内部监管,农村金融中介组织、各农业经营主体监督相配合的多层次监管机制,并推动自我监管与外部监管相结合、中央巡查与地区互查相结合、现场审查与资料审查相结合的联动新型监管模式的广泛运用。

3.4 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为了把基础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效率进行提高,可以增设ATM、EPOS等金融自助服务终端以及转账电话平台等。对县城以及村镇的金融机构设立申请优先办理,并且对其网点的撤消并要严格的评估以及审查。

4 结语

农村金融市场上存在供需不均衡的问题由来已久,缓解这种问题并且通过新型技术把金融服务成本降低,把金融服务覆盖面进行扩大,保障金融服务质量,提供便利给农户以及小微型经济主体是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的,这与农村惠普金融体系的目标一致。建立完善的普惠金融体系,保障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农村金融制度以及技术创新是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实现农村惠普金融体系的全面建设,凸显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开放性以及便利性,更好的为农村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的经营主体以及低收入群体等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 尚福林.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着力提升“三农”金融服务水平[J].中国农村金融,2013(14).

[2] 谢铉洋,孙娟,袁菲,等.长尾视角下的惠普金融发展研究[J].金融纵横,2015(1).

[3] 王曙光,王东宾.双重二元金融结构、农户信贷需求与农村金融改革——基于11省14县市的田野调查[J].财贸经济, 2011(5).

[4] 李建军.中国普惠金融体系理论、发展与创新[M].北京:知識产权出版社,2014.

[5] 张紫娟.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完善及财政支持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5.

①基金项目:基金课题:山东省经营管理研究课题(jz201721)。

作者:宋蔚

农村金融体系下金融论文 篇2:

普惠金融体系下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与改善

摘要: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惠普金融概念被正式提出,强调要通过向农村地区推广惠普金融服务的方式,在农村地区构建起惠普金融体系,以为广大民众带来更加便捷的支付模式。文章以农村支付现状介绍为切入点,通过对农村支付影响因素的分析,对惠普金融体系下的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与完善方案展开全面论述,期望能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一定助益。

关键词:金融需求;惠普金融体系;支付环境;农村

所谓惠普金融就是指,可以为社会所有阶层提供较为全面、有效服务的金融体系。该体系是以为民众服务为宗旨的金融服务型体系,不仅能够真正惠及民众,同时还能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有效助力,作用极大。因此有必要在农村对惠普金融体系进行推广,以便通过此种方式让广大农民真正体会到惠普金融支付所带来的优势与价值,进而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生活质量水平。

1.农村地区支付现状

国内农村地区民众主要以农业经营为主,会通过种植以及售卖各种农产品的方式,获取相应经济收益,其日常开销除必要的生活开销之外,主要以农药、种子以及化肥等材料购买为主。由于受到节约意识的影响,多数农民生活都较为淳朴、节俭,多数都会将自己的辛苦钱放在银行,对于基金以及其他新型理财产品的购买意愿相对较低【1】。在进行播种或者购买仔猪等开销时,农民多需要跑到附近乡镇中进行取款,不仅路途较为遥远,而且也会因为取款人过于集中,而出现需要长时间进行排队的情况,支付与取款并不方便。同时由于在支付时,农民会更加依赖现金支付,因此很容易会出现家中存储大量现金的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整体支付环境并不便利。

2.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困境

2.1现金支付交易方面

由于受到支付习惯以及消费场所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多数农村地区民众还是更加信赖现金支付,除少数年轻人之外,民众外出购物多会通过现金支付的方式完成,使得民众到银行进行业务办理时,无论是在银行柜台以及ATM机,均是以现金存储为主。而大量现金在民间进行使用与滞留,不仅会直接增加支付交易风险,同时还会对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与推广受到直接限制,会造成支付交易统计界限出现模糊状况。

2.2供给主体结构方面

目前,农村金融供给金融机构相对较少,多以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以及农业银行为主,整体金融机构种类以及数量较少,通常一个村镇多是两到三家金融机构,而ATM机的数量更是有限,一般都在2-3个左右,整体金融环境并不理想,对交易支付形成了直接影响。

2.3现代化支付方式推广方面

经过多年发展,国内支付宝以及微信等网络支付方式已经逐渐成熟,但这些现代化支付方式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却较为缓慢,一方面现代化支付手段多需要依赖网络才能进行,虽然近几年互联网已经在各地区得到了普及,但在部分农村地区还是存在着网络水平较为落后的情况,整体支付环境并没有形成;另一方面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农民对于手机支付的安全性仍然存在疑虑,还是不愿意接受此种支付方式,使得现代化支付手段在农村地区推广受到了直接阻碍。

3.普惠金融体系下,农村地区支付环境建设与完善建议

3.1建立健全地方工作机制

为对农村地区制度环境进行切实完善,确保惠普金融体系能够真正扎根在农村,各地应成立起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支付环境建设、完善工作机制,要在与银行以及其他各方进行有效的配合下,做好各项工作规划与安排。同时要将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归入到政府考核项目之中,要以此带动乡镇政府进行支付环境建设的积极性【2】。此外还要成立专门的支付环境领导小组,要对支付环境信息共享机制以及其他相關机制进行不断完善,并要定期组织座谈与会议探讨,以加强电信运营商、政府部门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进而形成上下齐抓的理想化工作格局,以对支付环境建设工作落实提供可靠保障。

3.2设置惠农补贴激励措施

为提高农村群众对于现代化支付工具使用的积极性,各地方政府要按照实际情况,出台一系列优惠补贴政策以及激励方式,像可以通过采取免费试用以及进行政府补贴的方式,对民众使用热情进行带动。同时要对汇兑手续费进行适当调整,要对农民每笔汇款实施定额收取的方式,以对支付系统使用效率进行保证【3】。此外要适当降低银行卡工本费,并要对跨行跨地区交易收费进行合理调整,以对农村网点不足之处进行弥补。并要给予特约商户一定的政策优惠,要鼓励商家对POS机以及手机支付等现代化方式进行使用,以对现代化支付手段的落实与推广提供保证。

3.3增强惠普金融宣传力度

为消除农民顾虑,帮助农民摆脱传统支付方式的影响,各地区要加大对现代化支付手段以及惠普金融体系的宣传力度,要按照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宣传工作开展效果进行保证。

在具体进行宣传过程中,相关人员首先要对宣传时间进行科学选择,要尽量挑选在农闲时间进行,要避免在工作时间或者农忙时节进行,以对宣传受众范围进行保证;其次要对宣传地点进行合理选择,不仅要挑选较为正视的场合,通过组织座谈会以及其他方式,对相关内容进行宣传与介绍,同时还要避免同一时间进行多项目宣传的情况,要专心对一项内容进行宣传,以对宣传工作落实质量进行保证;再次要对宣传对象进行科学选择,要改变以往只是将青年作为主要宣传对象的误区,要将所有农民都视为宣传对象,并要按照当地农民整体水平,对宣传内容进行制定,要保证整体宣传内容的通俗易懂性,以方便广大农民进行理解;最后要对宣传内容进行合理选择,要明确认识到,农民民众因为观念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很难对新事物进行接受,如果一味进行现代化支付方式优势宣传,会对其产生反感与抵触情绪,所以要转换思路,要通过对现金交易弊端进行宣传的方式,让其主动对现代化支付方式进行了解,此时再进行优势宣传,便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4】。

3.4完善金融服务方式

为确保基础金融服务能够在农村地区形成大规模覆盖,保证电子银行延伸服务优势能够在农村地区得到完全性发挥,各地要改变金融机构种类与数量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设置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的方式,对支付结算服务进行优化。同时要做好手机支付试点工作,要做好试点区互联网建设以及其他手机支付环境建设工作,并要为试点地区提供免费的小额取款以及支付缴费等方面服务,以通过此种方式,让使用者真正认识到手机支付的优势,并可以向他人进行宣传与推广,以形成良性化推广模式。

3.5大范围内推广移动POS机

各地政府要对自身职能进行明确认知,并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居委会职能的借助,完成对移动POS机的推广。例如居委会可以安装移动POS机,以便通过对移动POS机的运用,帮助群众解决买粮、卖粮以及其他大额支付交易所存在的现金隐患,以为广大民众以及外地客商交易带来极大便利,以消除各种效益后顾之忧,保证整体交易活动开展质量。同时要进一步加强银行卡在电费以及水费等费用缴费中的运用,要对用卡缴费服务进行不断优化与升级,从而有效方便民众生活,确保惠普金融体系中的支付方式优势能够真正惠及于民。

结论:

在农村地区推行惠普金融体系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各地区政府以及有关部门要对惠普金融体系进行全面认知,要深入到各地对农村地区支付现状以及金融需求进行明确,并要以此为依据制定出与实际情况相符的金融体系渗透方案,确保可以通过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以及增强宣传力度等方式,构建起健全的农村支付体系,以对以往农村支付所存在的各项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以构建起科学化、便捷化农村支付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晓娜,粟勤.普惠金融体系下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思考[J].武汉金融,2014(3):66-67.

[2]崔琳.普惠金融视角下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分析——以宁夏自治区为例[J].金融经济,2014(20):168-169.

作者:马明飞

农村金融体系下金融论文 篇3:

完善城乡二元金融结构下的农村金融体系

摘要: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城乡分割的二元金融结构的形成,农村金融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金融。城乡金融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金融,因而应加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以推进城乡金融一体化。

关键词:二元金融结构;城乡金融一体化;农村金融

中国城乡金融二元结构就是我国当前在二元经济结构的背景下金融体系的“二元”状态,即:一方面,存在于城市的由发达的现代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分支网络以及证券、保险组成的一个基本上服务于城市经济主体的金融市场;另一方面,存在于农村的由规模较小的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构成的基本上服务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市场[1]。这种城乡二元金融结构对中国发展尤其是中国农村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延缓了我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要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首先必须统筹城乡金融市场,构建和完善城乡二元金融结构下的农村金融体系,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的“资金催化剂”作用,才可能使中国农村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一、城乡二元金融结构下的农村金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体系功能不完善

1.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

从金融服务提供主体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包括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两部分,其中农村正规金融组织体系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而民间金融则主要包括民间自由借贷以及各种形式的“地下金融”活动。这种金融体系尽管比较庞杂并且看似完备,但在实践中由于正规金融机构自身改造以及商业化改革等原因,农村金融机构身上的“农业色彩”越来越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极为微弱。农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骨干和支柱,在为农服务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农业发展银行功能单一,政策性金融功能不健全,农业中长期政策性信贷投入严重不足;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异”,其商业性逐渐强化,而合作性逐渐弱化,其服务于农户的动力正在逐渐淡化[2];邮政储蓄吸收的存款极少用于支持农村;保险公司缺乏开展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农业保险覆盖面低,贷款风险集中于金融机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少,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性不足;民间借贷作用巨大,但没有获得合法地位。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滞后,担保业务发展缓慢。

2.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机构网点不足

近年来,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网点陆续从县域撤并,从业人员逐渐精减,特别是农业银行的市场战略也从农村转向城市,大量撤并了农村经营网点(见表1)。以农行安徽省分行为例,截止到2006年末,辖区内农行县支行共计营业网点1065个,较2000 年末减少了565个,撤并幅度达到34.67%[3]。据对湖北省麻城、武穴、罗田三县市的调查,1995年7家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有1197个,金融从业人员4472人,到2005年6月,网点仅有260个,金融从业人员2547人,10年间其机构、人员减幅分别达78.3%、43%[4]。由于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和从业人员的减少,县域经济获得的金融服务力度不足,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金融服务空白。据银监会统计,截止2009年6月末,全国仍有2945个乡镇没有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分布在27个省(区、市),西部地区2367个,中部地区287个,东部地区291个。其中70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服务,占金融机构空白乡镇总数的24%,分布在20个省(区、市)。

(二)农村金融资金外流现象严重

鉴于农村经济产业收益率低,农户等农村经济主体缺乏抵押担保品,一些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不够完善,相对来说,农村贷款交易成本高,风险大,因而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

1.商业银行资金“农转非”

随着金融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开始从县域经济中战略性撤退。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纷纷上收,总分行制度的实施必然使各银行总行倾向于将农村地区集中起来的资金运用到城市,结果造成农村信贷资金更加紧缺。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农业银行约有40%的存款来源于农村地区,2007年底,农业银行涉农贷款达12025亿元,而农村地区获得的存款余额为20127亿元,存差为8102亿元[6]。2008年末,农业银行涉农贷款余额达9330亿元,而农村地区获得的存款余额约为24352亿元,存差约为15022亿元①。

2.农村信用社存差持续扩大

从2001年到2008年全国农村信用社存差额由5292.28亿元增加到14080.09亿元(见表1),这部分存差主要被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上缴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二是购买各种证券资产,三是同业拆出,包括存放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的对外投资和转存的这部分资金基本上是流向城市,形成农村资金的流失。除了由存差引起的资金流出外,农村信用社发放的贷款中还有一部分为“非农贷款”,这部分贷款没有用于农村和农业,因此也是资金外流的重要一项。

3.邮政储蓄银行“虹吸”效应严重

从1986年邮政储蓄业务恢复到2003年7月,邮政储蓄存款一直转存人民银行。由于邮政储蓄只存不贷,通过遍布农村的邮政储蓄网点,吸收了大量农村存款,产生了严重的“虹吸”效应。2007年3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挂牌成立,并推出小额信贷、质押贷款业务,国家对邮政储蓄存款实行新老划断,老转存款仍存放人民银行,新增资金自主运用的政策,使得邮政储蓄的“虹吸”效应有所减弱,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渠道的外流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回流效果仍不明显。以安徽省为例,到2007年末,安徽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到674.84亿元,通过小额质押贷款等形式,累计引导90多亿元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地方[7]。

4.非正规金融资金外流

近年来,各地一直都活跃着多种形式的“地下金融”活动,其中以具有一定资金规模和组织化程度的地下钱庄居多。地下钱庄以高利率、高回报率等方式将农户手中的资金吸引过来,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企业或其他非农产业,从而加剧了农村资金的短缺。

(三)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1.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落后

农村金融市场及金融工具发展滞后,现代化的有价证券交易系统根本不可能延伸到农村乡镇,农村居民能够参与交易的金融商品相当有限。农村金融供给形式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严重滞后。现有的各类小额信贷机构资金来源有限,缺乏持续性。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都把担保抵押资产是否充足作为决定贷款的主要条件,使得大量缺乏抵押品又难以找到担保方的小型、微型企业和农户的资金需求问题得不到解决。农村支付结算渠道不畅,企业清算成本居高不下。现代支付系统在农村覆盖率低、稳定性差,涉农企业、个体工商户结算渠道不畅,资金清算耗费的人力、时间成本大。

2.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协调

当前农村经济已不是单一的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均有了较大发展。同时随着乡镇企业改制工作的推进,私营经济和股份经济成分大幅增加,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不仅对融资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其他金融业务上也有新的要求。但是农村金融结构的调整步伐却远远落后于经济结构的改变,一方面从贷款投向来看,无论是在产业结构方面,还是在所有制结构方面,贷款期限、利率、方式等均不适应已经优化了的农村经济结构,另一方面,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机构,也不能提供诸如保险、咨询、代理、结算等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二、构建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

(一)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广覆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1.巩固和拓展现有金融机构功能

(1)政策性金融机构应扩大业务范围,在农业开发等市场机制和商业性金融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提供金融服务,应切实加大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农田水利、水电路网、生态环境、基地开发等方面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大力支持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农业科技开发、农业小企业发展。

(2)商业性金融机构应始终坚持支农方向不动摇,按照商业化原则不断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入,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增设网点,延伸服务触角,稳定和发展农村服务网络,把农业银行打造成国家掌控农村金融的主力金融机构,使其经营和服务贴近基层、贴近农村,在讲究效益的前提下,支持农村工业发展和城镇化发展,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

(3)合作性金融机构应把经营重点放在县以下,发挥好支持“三农”的主力军作用,保持农村信用社县级法人地位的长期稳定性。农村信用社应以提供普惠型服务为基础,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积极推行“阳光信贷”工程,切实做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扶贫小额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全面代理各项涉农财政补贴的代理发放工作。积极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造成为农村商业银行、合作银行,做大做强农村合作金融,增强对农村中小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支持。

(4)按照商业化原则,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支持“三农”,积极开展符合农村需要的小额信贷等信贷新品种,完善邮政储蓄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储蓄、汇兑和支付服务功能。确保邮政储蓄银行资金来源于农村,用之于农村。

2.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1)积极推进村镇银行的设立。村镇银行是国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改革一部分,与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对缓解农村地区资金“缺血”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要鼓励社会各类资本,包括境内外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进来,共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结合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快村镇银行组建步伐,认真规划村镇银行的发展战略,扩大村镇银行的覆盖面,弥补金融服务和网点布局上的空白,促进农村资金回流。

(2)加快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步伐,引导民间资金流向农村,切实为“三农”和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要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营业场所设在乡镇,以农业、农村、农户、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涉农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鼓励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向小额贷款公司批发资金,解决资金不足问题,鼓励条件成熟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成为村镇银行。

(3)大力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村资金互助社由乡(镇)、行政村农民和农村小企业自愿入股组成,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以服务社员为宗旨,谋求社员共同利益。对于农村资金互助社,建议实行差别监管。

3.加快建立农村保险体系

加快推进农业保险和农业再保险体系建设,分散和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具体方案如下:一是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保险,鼓励引导商业性保险机构到农村地区设立机构、开展业务;二是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设立专业性的农业保险公司;三是建立农业互助型的保险公司;四是在地方财政兜底的情况下,设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公司。五是探索建立农业再保险机构,采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有利措施,为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建立有效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4.规范非正规金融的发展

以民间借贷为代表的农村非正规金融比之正规金融,更贴近农户的生产生活,更符合以农户经济为基础的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应立足非正规金融发展的现实,突破原有的正规金融渠道建设,把非正规金融发展纳入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中来,尽快制定《民间借贷法》等法律法规,明确其借贷最高额、利率,促使其正式金融功能回归。组织专门机构、专业人员认真研究农村钱庄、标会、互助基金会等民间金融组织的法律地位、运行规则等问题。采取措施切实改善民间借贷发展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二)构建全方位、多功能、低成本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1.完善城乡一体化的信用体系

大力宣传普及征信知识,提高农民的信用意识,不断提升企业信贷征信系统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应用水平。进一步完善创建信用村、镇工作机制,把建立农村居民个人征信系统与开展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紧密结合,规范农业企业和农户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探索建立农户信用评分系统,依托基层农信社对农户基本信息的采集,协调乡镇村组、公安、统计等部门对农户基本信息的植入,通过人行和农信社对提取的农户基本信息的甄别、遴选,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评分、系统设置、数据输入、自动评级,生成对农户的综合信用评估报告,实现对农户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2.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支付结算网络

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优化以现代支付系统为主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将大、小额支付系统向乡镇延伸,实现城乡支付清算服务对接。强化结算功能,进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积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大力拓展以电子化服务为代表的新兴服务渠道,推广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和手机银行,提升县域自助服务机具的布设密度,延伸服务“三农”及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触角,如发放农民工专用银行卡,在中心小城镇、中心村设立ATM机,在农村交易集中的集贸市场配备POS 机,弥补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延伸不到位的弊端。

3.建立农村信用担保体系

(1)鼓励发展多元化的担保机构。通过优惠政策和管理办法等,为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创造生存和发展空间,有效解决农户和其他经营实体贷款担保难的问题。首先,建立农村政策性担保机构,为商业性金融参与项目融资提供贷款担保,发挥政策性金融倡导扶持作用;其次,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应主要发展商业性民营担保公司,如成立由各借款企业入股或由行业协会管理的担保机构,政府可以入股支持,完全市场化运作;最后,由政府支持组建再担保机构,进一步分散担保机构的风险。

(2)创新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健全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是破解农村信贷难题的关键。要依法开展权属清晰、风险可控的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荒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和应收账款、仓单、可转让股权、专利权、注册商标专用权等权利质押贷款。为了解决农民生产中的资金短缺问题,政府部门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金融机构开展土地承包权抵押、农民住房抵押和土地流转收益权质押等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同时,建立农业贷款风险分散保障机制,以政府少量财政资金撬动和引导民间资金建立农业贷款担保基金,对“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和“公司+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的贷款提供担保。

注释:

①根据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度报告整理得出。

②物理学中的“虹吸”现象是指压力差引起液体流动,这里指区域经济差异引起资金的不平衡流动。

参考文献:

[1]韩正清.中国城乡金融二元结构强度分析[J].农村经济,2009(5):62-65

[2]王曙光.草根金融[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100-101.

[3]佘传奇,朱苏.安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革方向[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9上):66-67.

[4]张绍基,刘书文.农村金融边缘化现象[J].金融参考,2006,(1):1-5.

[5]苗燕.力争三年实现全国乡镇基础性金融服务全覆盖[N].上海证劵报,2009-10-17(5).

[6]中国农村金融学会.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三十年[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121-125.

[7]李跃波,冯珉.邮储银行挂牌成立[N].安徽日报,2008-1-19(A01).

[8]苏士儒,段成东等.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与金融体系建设[J].金融研究,2006,(5):167-18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BJL054);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07-08D158)。

(作者单位:曼彻斯特大学 环境与发展学院 皖西学院经济与管理科学系)

作者:田 甜 余茂辉

上一篇:消费者权益诉讼管理论文下一篇:珠心算教学赏识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