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体系金融论文

2022-04-18

摘要:文章总结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和现状,并就此讨论了互联网金融征信的价值所在以及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的现状和问题。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建设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尽管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存在信息共享机制不足、征信标准不统一、立法滞后、监管主体不明确、缺乏信息安全建设与风险防控措施等一系列问题。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互联网体系金融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互联网体系金融论文 篇1: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体系构建的对策研究

【摘要】在这个变革的时代里,现代商业银行已经呈现出银行业务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伴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互联网银行业的信用风险凸显,出现了银行传统风险新特征和互联网银行新特征。究其原因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所造成。众所周知,互联网银行对外开放程度高、风险危害程度高,所以我国十分迫切需要从建立信用法律体系、建立信用评级系统和提高数据安全等方面建立的信用体系,以保障互联网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银行 信用风险体系

一、引言

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正处于第三个阶段——互联网银行,银行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便携设备,利用其互相联通、开放融合的特点,展现全新的经营模式。但同时互联网银行各环节的信用风险都会暴露出来,加之互联网涉及面广、关联性强、风险呈几何级放大,一旦出现大规模信用风险,将可能撼动整个金融市场,因此,在互联网银行发展之初就建立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保障互联网银行安全的屏障显得十分重要。

二、文献综述

互联网银行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的具体表现,也是银行发展的全新阶段。但是在互联网银行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一些新的信用风险应运而生。朱丹、陈茜、王皓(2016)认为我国的互联网银行不论是从规模还是从技术上说,都是刚刚起步,整个信用体系还不完善,有技术层面的因素,也有制度层面的因素。王耀晨、王志文(2016)提出了互联网银行账户的安全等级受限,仅为弱实名电子账户,其安全等级有待于进一步。

虽然互联网银行已经成为未来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新模式,但在監管工作中发现,与传统业务相比,互联网创新业务具备更特殊的风险特征,应对这些风险引起重视并尽快构建适合我国互联网银行的信用体系。纪敏、牛慕鸿、张翔(2015)认为有必要在充分保护个人隐私前提下,探索信贷机构利用信息技术程序化使用高质量征信数据的流程。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分类和点,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方法,对于完善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机制,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良性促进作用是十分必要的。(李欣、冯娟、李敏,2015)

三、互联网银行的信用风险形态分析

(一)银行业传统风险新特征

安全问题。网络安全问题是困扰互联网的一大难题,此前频频报道的网上支付账号被盗就是例子。互联网账户的安全性与银行账户的安全性是无法比拟的,互联网的资金流无法避免安全问题。交易对手的账户一旦出现风险,资金出现问题,将直接导致信用风险的暴露。

平台运营问题。互联网产生信息流需要基于一定的平台,如阿里巴巴平台、敦煌网平台等。平台作为信息流的载体,本身运营的稳定性也至关重要。一旦平台运营出现问题,就相当于交易对手的生存平台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信用风险的暴露。

网络信用体制缺乏。互联网平台大量存在,给予了更多的选择,企业可以从一个平台转至另外一个平台继续经营。但互联网平台之间信息并不共享,平台之间并没有协同形成互联网行业规章制度。企业在一家平台出现不诚信行为或其他不利于风险评价的行为,不会影响其在另外一家平台的信誉,没有共享的黑名单制度将导致无法识别该问题产生的信用风险,因此互联网的网络信用体制尚待建立。

(二)互联网银行的全新风险特征

网络欺诈风险。互联网产品重创新,轻风控。互联网的时代鼓励创新,追求速度,为了便利快捷,有些金融产品没有经过严密的验证,只需简单的验证过程就能使用金融产品。还有持卡人安全意识淡薄。持卡人自身安全意识较为淡薄,也是造成网络欺诈损失的重要成因。通常,互联网支付时都需要提供持卡人的卡片信息、密码以及发送到手机的动态验证码才能够完成支付。不法分子要进行网络欺诈,也必须得到这些信息。因此很多不法分子会找各种理由来骗取持卡人的这些信息,比如网购退换货、机票退改签等为缘由骗取客户信息。此时,持卡人薄弱的安全意识成全了不法分子。美国征求、验证信用服务巨头益博睿(Experian)发布的《欺诈经济学:规避快速增长和创新中的风险》(2016)表明,中国是如今世界互联网风险最大的国家之一,网络犯罪导致的损失已经占GDP的比例为0.63%,这一数字仅仅次于美国的0.64%。因此,加强整个社会的安全用卡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

信息泄露风险。大数据时代,银行累积了大量的客户数据。互联网银行的数据库等级极高,一般很难盗取。但一旦互联网银行的数据泄露出去,不法分子不需要再进行后续匹配或计算,可直接运用银行卡数据进行支付或消费,容易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如果互联网银行发生大规模信息泄露,客户会纷纷赶到银行网点提现、挂失等,从而给银行日常运营带来较大冲击。

四、互联网银行信用风险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互联网银行逐渐成为我国金融创新领域的重大突破。互联网银行的不断发展再给广大群众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同与往常的信用风险。究其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信息不对称的性质带来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种问题。逆向选择不仅包括网络银行在判断客户风险水平时所处的不利地位,还包括客户在判别网络银行服务质量时的不利选择。道德风险主要是指网络客户对银行的信用风险。

(一)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是发生在互联网银行业务之前,通常表现为两方面。第一是因为银行难以在网上辨别客户的风险水平,因而处于不利的选择地位。网络银行的信息匮乏,致使导致其业务的选择和风险管理方向不一致。有某些信用存在高风险客户大力推销自己,夸大自己还款还债的能力使网络银行增加了高风险客户在其客户中的比重, 使银行信用的整体风险加大,降低了网络银行资产的低效率,无法达不到市场配置资源的帕累托最优。第二是银行客户很难充分了解每间银行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因而也处于不利的选择地位。因为客户缺乏服务质量信息,所以他们只能接受低于某一价位的金融服务,这样不提供高质量服务的网络银行就被多数客户接受,而提供高质量服务的网络银行遭受到不被认可的处境而逐渐退出网上市场。

(二)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发生在互联网银行业务之后。网络客户利用他们的隐蔽信息和行动而做出损害网络银行利益却对自己有利的决策,他们会比在传统银行的市场上更善于地利用在信息上优势形成对网络银行的道德风险行动。在网络银行交易中,客户对自身的还债水平十分了解,会隐瞒自己的风险水平向银行购买某些金融产品。存有高风险客户对获得该种金融产品的高机会就使得网络银行的风险增大。

五、互联网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建立健全信用法律体制

毋庸置疑,加强对互联网银行的监管体系建设是重要的一步。网络作为互联网银行的业务载体,一方面风险来自网络建设与运营方面,因此国家互联网安全中心,工信部可监管互联网建设与互联网运营业务,根据互联网银行开设的P2P金融、投资理财、金融信息等新兴业务,商务部、央行、证监部可对其进行监管,并且建立协调沟通机制,防止监管体系出现真空地带。对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的数据收集、征信、授信这三个主要过程进行法律健全。数据的收集要保护客户的隐私,并且保证数据有效、真实。征信机构的设立和业务开展也要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依照法律建立不同的信用等级,不断更新数据系统,使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级处于连续性的状态。

(二)利用大数据建立信用评级系统

目前我国信用评级系统和信用评级行业的商业程度不高。这影响了互联网银行扩大规模以及提高专业化程度。互联网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的重点是将网络上的大数据通过一定的计算方式或者软件转换成有规模的征信信息,通过信用等级来判断贷款额度。互联网银行的主要客户是小微客户,数目巨大,而且电子商务行业也越来越成熟,电子设备也几乎全民普及,对于中国小型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级,可以从电子设备的移动客户端的交易记录,手机充值,实体店的购物清单,基金股票交易等金融业务来整合判断小微客户的信用等级。

(三)提高数据安全,丰富信用管理方法

首先,信用评级机构采集大量客户信息必須要保证其数据安全,避免泄漏客户隐私。在互联网银行领域,信息安全就要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对客户的信息进行分析,这就需要提高数据安全,建立安全的数据库。银行可以通过数据库资料发现客户的哪一环节出了问题,进而判断账户个人的信用等级。有时还会要求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数据安全为银行提供了一个可以控制和影响的分析,让互联网银行进行更全面的信用分析,减少自身因信用风险而导致的损失率。

然后,完善客户验证技术,丰富项目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信用风险中的非财务因素包括借款人所处的行业、管理企业的方式、高层人员以及员工的素质、企业还款意愿和发展阶段等。银行按照一定的流程分析来反映客户在金融业务里的风险程度,主要分为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并根据不同的结果设定不同的业务走向监督模式,能够尽可能快的发现问题并处理。

六、研究结论

当今,互联网银行与传统银行风险应对相比,还处于成长阶段。我国的法规监管规范程度不高,一旦信用风险处理不当,就很容易引起连锁反应,甚至对我国甚至全世界的金融体系造成难以弥补的不良影响。所以必须在发展初期就构建起完善并且可行性高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在实际运行不断改进,让互联网银行在约束的制度、法律、经济的框架下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爱军.互联网银行发展模式与借鉴—— 基于美国的经验[J].互联网金融,2015年6月第316期:61——64.

[2]朱丹,陈茜,王皓.对我国互联网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J].理论探讨,2016年第08期:125-126.

[3]陈秀梅,程晗.众筹融资信用风险分析及管理体系构建[J].财经问题研究,2014年第12期:47-51.

[4]李欣,冯娟,李敏.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J].金融观察,2015年5月第7期:57-58.

[5]王耀晨,王志文.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新常态[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6年4月第2期:144-149.

[6]刘志洋.互联网银行含义及其风险管理研究[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87-95.

[7]贺少奇.中国互联网银行模式、现行政策、法律环境、面临的法律问题及发展趋势[J].中国市场,2016年13期:56-60.

[8]罗娟.网络银行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J].山东社会科学,2016年:142-143.

作者简介:颜秋霞(1995-),女,汉族,广东佛山人,就读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作者:颜秋霞

互联网体系金融论文 篇2:

互联网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发展研究

摘要:文章总结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和现状,并就此讨论了互联网金融征信的价值所在以及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的现状和问题。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建设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尽管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存在信息共享机制不足、征信标准不统一、立法滞后、监管主体不明确、缺乏信息安全建设与风险防控措施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征信

一、引言

自2013年以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呈现出了井喷式的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手机银行、众筹、网贷等新的交易方式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据央行发布的《2015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況》显示,2015年我国第三方互联网交易总规模达到118 674亿元,同比增长46.9%。截止2016年6月12日,由支付宝和天弘基金联合推出的余额宝,在其三周年之际,用户数已超过2.95亿,规模超过8000亿元,是目前全球用户数最多的单只基金。

谢平(2012)指出社交网络、移动支付、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现代互联网信息科技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促使有别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以及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模式”,也就是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出现。互联网金融是指金融机构或互联网企业,在社交网络、搜索引擎以及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与工具的基础上,提供支付、信息中介、资金融通等金融服务的活动(程鑫,2014)。互联网金融并不是将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简单的相加,它体现的是一种参与主体更加广泛,更为平等、自由和民主的金融制度新模式。这种新金融模式也为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及其监管提出一系列挑战。

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必须以互联网征信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为前提(张紫娟,2015;王斯坦,2016)。然而,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征信制度还不成体系。想要尽快探索出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发展路径,还需要首先剖析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及其发展。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及其发展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的深度结合,许多新的商业模式以及服务模式不断涌现。郑联盛(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电商小贷,例如国内的阿里金融和国外Amazon;另一种是P2P平台信贷,国内外典型代表有人人贷、陆金所、LendingClub、Prosper等。孙墨琳(2013)将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分为:第三方支付、P2P信贷、众筹、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以及其他网络金融服务等形式。本文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及其发展进行解析。

1.支付平台型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其发展。支付型平台包括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等,是指人们利用互联网终端、手机等通信设备和技术完成货币资金的转移以清偿债权债务关系的行为。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支付行业可谓飞速发展。截至2016年9月底,央行发出了八批共270张第三方支付牌照。2015年,第三方交易总规模达到118 674亿元。同比增长46.9%,其中移动支付增长最快。长城证券研究的数据显示,我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总规模从2012年的0.14万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9.31万亿元,增长了近60多倍,到2017年,预计达到15.04万亿元。互联网支付行业的蓬勃发展反映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在互联网时代日益增长的网络购物和小额理财需求。支付型平台机构也顺势而为,目前已推出涉及理财、代缴费、保险等多个领域的增值服务。

2.融资平台型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其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融资平台型模式旨在满足我国个人和中小企业的投融资需求,主要包含P2P信贷模式、众筹融资模式以及小额网贷模式。

P2P信贷最早产生于英国,2006年被引入中国。经过一系列的异化和创新,我国的P2P网贷公司规模在2013年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作为互联网金融创新中的最大亮点,P2P信贷模式的快速发展可以归因于市场上小额资金供给与需求的旺盛及其通道的不畅通:资金供给者缺少获得较高收益的其他渠道;资金需求者,尤其是弱势的个体或中小企业,也缺少渠道及时获得小额融资。P2P信贷模式为资金融通提供了一个灵活的运转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投融资渠道,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

众筹融资是指个人创业者或小微企业,在互联网或社会性网络上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以求得公众资金援助的一种融资模式。2009年众筹模式诞生于美国,2011年在我国出现。目前众筹融资模式是国内外最受欢迎的创业方向之一。据《中国众筹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显示,虽然2016年我国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平台新增项目数同比减少56%,但新增项目成功融资额共计52.98亿元,涨幅为2.1%,同比增加1.08亿元。伴随着政府推出的多项促进股权众筹发展的利好政策,我国众筹行业将趋向于垂直化、细分化发展,在合规的前提下积极探索盈利模式。

小额网贷专指电子商务企业自建小贷公司或采取与银行合作的方式,基于其长期积累的电商交易数据并进行数据挖掘,向其平台上的客户提供小额信贷服务的模式。目前我国的小额网贷模式可以分为三种:直接模式、间接模式以及传统金融机构电子商务平台。小额网贷平台依据电子交易数据建立企业与个人的信用评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商流、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的合一,快速、及时地为我国中小微企业解决小额资金周转问题。

3.理财平台型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其发展。2013年阿里集团余额宝的推出掀起了我国理财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浪潮。此类模式指的是各种金融或非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向投资者提供诸如基金、外汇、保险、期货、银行理财产品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截止到2016年6月,我国购买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网民规模已经到1.01亿,较2015年底增加用户1113万人。伴随着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增和以及用户体验的持续提升,我国网民的线上理财习惯已初步养成,互联网理财市场的发展也呈现出了平台化、场景化、智能化等新趋势。2017年1月17日发布的《国人工资报告》(社科院联合腾讯理财通、腾讯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显示:2013年-2016年三年间,我国互联网理财指数增长超4倍,互联网理财规模由3 853亿元增长至2.6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6.74万亿元。

4.服务平台型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其发展。面对五花八门、眼花缭乱的投融资、理财产品,投资者如何快速的选择适合自己的低费率、高收益的商品,资金需求者如何高效的选择低费率、低利息的产品?服务平台型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模式是指专门为广大投融资者提供金融产品的搜索、比价等服务,以期投融资者能更高效地获取费率更低的金融服务,节省自己搜集、整理、比较、分析金融产品信息的时间和精力。在我国,此类信息服务网站主要有融360、铜板街等。

三、互联网金融征信的价值

金融业的本质是资金的融通,而金融交易的基石是信用。缺失了基本的信任和信用,无论是传统金融体系还是互联网金融,都会面临难以预计的风险甚至是瘫痪。互联网金融的普惠性决定了其参与主体主要为中小微企业,而目前我国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即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信用评价体系覆盖不到所导致的融资困难问题。江暮红(2013)认为信用评价的缺失是影响我国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的主要原因,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可以有效促进中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张杰(2014)指出加强有效信用信息的供给可以从根源上解决由来已久的小微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问题。董晓林、陶月琴等(2015)的实证研究显示信用评分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然而目前我国信用评分技术应用程度不高,只是作为其他贷款技术的辅助和补充。由此可见,我国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核心正是在于完善以个人以及中小微企业为主体的征信体系,加强其参与主体之间的信任程度、降低彼此间的信息不对称,保证网上的支付、信息传递、资金融通等金融活动顺利进行。这也正是互联网金融征信的价值所在。

互联网金融征信指的是为了缓解或消除互联网金融交易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尽可能地减少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通过对企业以及个人的互联网交易信息和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储存以及加工形成相应信用评价的活动(张紫娟,2015)。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隶属于社会征信体系,其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的整合与资源共享:各机构、各行业将自己拥有的客户的信用数据和信息进行共享、整合和处理,以实现对客户的全面信用评价。我国当下,建设和完善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凭借着互联网信息量大、时效性高的特点,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建设可以加速数据共享的实现,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满足资金供、需方的匹配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将线下分散的用户信息在线上进行整合与处理并给予信用评价,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可以显著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投融资效率:最后,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完善可以使个人以及企业的信用程度公开化,这不仅起到守信激励、失信惩罚、规范市场交易秩序的作用,更优化了资金配置方式并防范了金融风险的发生。

四、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的基本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以电商平台以及P2P网贷平台为主导的大数据征信模式:另一种是以“小额信贷行业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MSP)以及“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NFCS)为主的商业征信模式。具体来说,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的现状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1.征信活动日益频繁,已超越传统金融领域的征信范畴。基于实名认证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支付行为、履约记录、财产信息、社保缴纳记录、人脉关系、行为偏好等信用信息,电商平台以及P2P网贷平台可以对个人进行信用评分,该评分不仅可以影响消费者的金融消费行为(小额贷款),甚至可以渗透影响其日常出行的方方面面,例如:滴滴打车、租车、预订酒店等。目前,支付宝客户的芝麻信用评分更是直接关系到其出国申根签证的办理。由此可见,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活动日益丰富,借助网上交易数据、社交数据和其他行为数据,从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经济学等方面尝试反映信用主体的信用状况,对传统金融领域的征信进行了有力的辅助和补充。

2.征信平台初具规模,推动了信用产品和服务的完善。截止2016年11月底,NFCS签约机构累计达987家,其中444家向该系统提供数据,系统已向195家机构提供查询权限:除此之外,NFCS收录了1606.42万自然人的信息,其中580.68万是有贷款记录的自然人,日均查询请求7.27万笔。与此同时,MSP累计会员机构数已达1550家,包括外贷平台、民间借贷平台、担保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等各种类型的机构。与此同时,大数据征信从应用场景的开发、有效信用信息提取等方面,显著推动了金融信用产品、准金融信用产品以及非金融信用产品的创新:例如,与金融机构和其他放贷人协调配合,探索出充分反映中小微企业信用特点的金融产品:对缺乏央行信用支撑的中低收入者人群进行信用覆盖,解决其消费金融和理财需求:为各类新兴金融组织提供信用产业链服务,提升市场主体的信用自觉度以及我国的信用生态环境。

伴随着互联网金融征信的创新与发展,我国现存的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还有很多不足和问题:

1.信息共享机制不足、征信标准不统一。目前央行的征信系统还不对非金融机构开放,因此中小微企业以及个人的信用信息还无法在互联网平台上共享。即使有些电商公司或金融机构在多年的经营中积累了一定的信用信息和数据,这些信息和数据目前还处于比较分散的状态。为了促进信用信息的共享,“小额信贷行业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MSP)以及,“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NFCS)于2013年先后建设成功。但是由于系统成立时间较短,目前尚处在信息的收集与积累阶段,距离形成系统的、能够发挥实际参考功能的评价体系还有很长路程。除此之外,目前企业的征信活动基本各自为政,在技术和制度方面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机构与机构之间缺乏合作和协调,“数据孤岛”现象的存在导致数据信息的有效性和显著性尚不明确:大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数据合规性和安全性难以达到央行征信系统的要求,商业征信还无法与央行征信系统的信用信息进行对接和交换。这一系列現象都直接造成了信用信息资源的浪费、阻碍了征信系统作用的发挥。

2.立法滞后,监管主体不明确,缺乏信息安全建设与风险防控措施。我国征信业的现行法规是《征信管理条例》,对于互联网征信企业收集信用信息的方法、范围、途径等方面尚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面对行业中个人信息过度采集、信息主体的隐私被侵犯、信息被截获篡改等问题,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管理。除此之外,我国的征信监管目前主要针对的是传统的金融征信机构,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的信用信息收集与加工的行为尚无明确机构进行监管,这就造成了互联网金融征信的进入门槛过低,市场秩序不够规范,参与主体恶性竞争等一系列问题。再加上我国商业化的征信机构还在初创时期,在信息安全的防范与风险的控制方面缺乏相关的技术和经验,应急管理能力差,对数据使用的授权、数据源的管理等多方面还比较模糊,抵御信息安全风险的能力还不够,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行业的平稳有序发展,亟待监管部门的完善和管理。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互联网金融征信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建设和完善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进一步完善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道路上,我们不光要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更要以中国国情为基准,着力建设发展复合我国国情的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着眼于当下,我国政府应尽快为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建立统一标准,从行业协会及监管政策方面促进征信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加快互联网金融征信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明确互联网金融征信活动的监管主体和职责,为互联网征信活动提供相应的法律约束及制度保障:加强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敦促互联网金融征信机构完善数据库系统建设及内控制度,建立多渠道的信息保障和救济机制。

作者:张文博

互联网体系金融论文 篇3:

浅析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摘 要:2017年,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交易规模从60亿元猛增到3625亿元。从2013年到2016年,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实现了60倍爆发式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317%。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对促进消费,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宏观金融政策传导效力,推动传统金融机构转型升级,有重大意义。文章通过对以往学者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概念的总结,提出对互联网消费金融概念新的认识,分析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趋势以及在互联网消费金融高速发展的进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消费金融 互联网 趋势 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经过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后,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面临转型,经济结构需要优化升级。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之一,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的同时,互联网消费为人们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消费服务,极大地刺激了居民的消费欲望,对促进消费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概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消费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概念逐渐步入人们的视线。国内外学术界对消费金融概念的定义还没有达成一致,大部分学者对消费金融概念的定义是从消费主体出发的。Yohe(1979)提出将消费金融细分为支付、风险管理、信贷和储蓄与投资决策。黄小强(2015)认为互联网消费金融基于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为了满足个人或家庭对商品和服务消费(除房屋和汽车之外)的需求,进行资金借贷并分期偿还的信用活动,其提供主体包括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或互联网企业等市场主体出资设立的非存款性借贷公司。邵腾伟,吕秀梅(2017)认为互联网消费金融就是借助互联网手段,为消费者消费提供金融服务。

综上,笔者认为互联网消费金融是指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以消费为目的的信用贷款,即消费金融与互联网的融合(图1)。首先,互联网消费金融一般指机构或企业为个人提供的、以消费为主要需求的小额贷款产品和服务,贷款时间一般较短;其次,消费金融的消费需求一般包括日耗品、衣服、房租、电子产品等,不包括住房和汽车;再次,互联网消费金融是依靠互联网技术,借助网络进行线上审核、放款、消费、还款等流程打造的金融服务平台。与传统消费金融相比,互联网消费金融覆盖的人群更广,产品和服务更加灵活多样,但风险相对较高。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趋势

(一)国家政策利好,互联网消费金融布局加快

互联网技术和消费金融的融合日趋加深,促进了金融创新的发展,提高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2015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企业及从业机构,依托互联网技术,加快转型升级,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依法合规设立互联网金融平台。”该《指导意见》将参与互联网消费的主体由原来的消费金融公司,扩大到了传统金融机构及有条件的企业,进一步拓宽了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供给渠道,提高了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服务水平,丰富了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产品种类。

近年来,为鼓励消费金融业务发展,中国银监会先后修订完善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2010年成立了首家消费金融公司,且消费金融公司的试点范围不断扩大。2015年11月,《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下发,该《意见》“支持互联网消费金融创新发展,强化普惠金融服务,打造集消费、理财、融资、投资等业务于一体的金融服务平台。支持发展消费信贷,鼓励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成立消费金融公司,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范围推广至全国。”

综上,国家政策法规的日趋完善,互联网消费金融参与主体和地域范围的扩大,互联网消费金融布局加快,为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空间巨大

作为拉动GDP的三架马车之一——消费,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消费信贷作为一种全新的消费支出方式,正在快速渗透到个人的消费中。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开数据显示,我国金融机构提供的短期信贷规模总量逐年增长,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消费信贷支出比①逐年增长。2008年,金融机构提供的短期消费信贷余额仅为0.41万亿元,消费信贷支出比仅为3.56%,同期美国消费信贷支出比为26.5%。就消费信贷支出比而言,消费信贷与消费支出之间有较大上升空间,且远低于美国消费信贷支出比;从金融机构提供的短期信贷规模来说,虽然信贷规模总量不断增长,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综上,随着我国消费支出的不断增长,互联网消费金融作为传统消费金融的补充,通过提供短期消费信贷,刺激消费需求,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发展空间巨大。

(三)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趋于理性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政府对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的扶持,促使我国互联消费金融成爆发式高速增长。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由2011年的6.8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3625亿元,增长了500多倍。使用互联网支付用户规模由2013年的2.6亿人增长到2015年的4.2亿人,手机支付用户规模由1.3亿人增长到3.6亿人。但是,随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普及度的不断提高,国家在鼓励扶持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加强对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监管力度,人们对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认识逐渐加深,互联网消费金融今后的发展也将逐步趋于理性。根据艾瑞咨询的预测,互联网消費金融的交易规模增长将有所放缓,但增长速度依然较快;互联网支付用户规模和手机用户支付规模逐步放缓,保持平稳增长趋势。

三、互联网消费金融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消费金融从本质上来说还是金融,是金融就必然面临各种风险问题。

(一)市场风险问题

一方面由于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服务主体包括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及互联网企业等,这些主体的风险控制能力差别较大。在客户信息获取和分析处理方面存在短板,客户违约率高,坏账增多。另一方面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准入标准较低,在促进市场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市场混乱的现象。各类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产品定价标准不一、操作不规范及隐形收费等现象屡见不鲜,长此以往,使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的波动加剧,公信力降低,致使市场发展陷入低迷。

(二)信用风险问题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一大亮点就是信用审核时间短、手续简便,提供的消费信贷以非抵押、非担保的信用贷款为主。这导致无法充分考察客户的信用记录,且难以做到全部项目的贷后追踪。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主体的增加,一个客户可以不同融资渠道(如大额信用卡、P2P、电商),同时获得远超其还款能力的融资授信,进行多头借贷、借新还旧操作。由于不同平台上的信贷信息共享困难,致使出现过度授信的风险。

(三)监管风险问题

一是由于互联网的特点——虚拟性、隐蔽性和扩散性,致使其风险传播速度极快,致使合同履行地、侵权行为发生地及侵权结果发生地等传统地缘特征模糊。二是由于互联网消费金融属于新型金融形态,对于该类金融行为的监管还属于摸索阶段。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金融创新日趋进步,其衍生的交叉性金融产品和服务,对监管经验的要求较高,目前尚未形成成熟适合的监管方式,难以避免政策反复的事情发生。

(四)技术风险问题

一方面从服务主体来说,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业务受理、信用审核、贷后控制等基本环节上,都依赖互联网平台进行处理,尤其在信用审核过程中大量地使用网络手段和网络信息,存在一定程度的互联网技术风险。与此同时,这些技术风险可能还会涉及到网络平台安全体系建设、大数据分析及客户资源库建设等技术难题。另一方面,从消费者来说,由于互联网信息安全技术水平有限,导致消费者个人隐私泄露和财产被窃的事件时有发生。在互联网环境中,一些网络黑客通过植入病毒及加装软件等技术手段窃取消费者的财产或隐私,导致消费者财产损失。

四、结论和建议

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为消费金融的发展带来契机,但仍然要考虑到在互联网消费金融快速增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和问题,未来的发展必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完善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监管体制

监管制度的健全是互联网消费金融健康发展的基石,是推动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透明、公平和安全的保障。目前,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监管法规制度尚不完善,应加快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监管细则,降低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培育健康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一是进一步细化互联网消费金融监管制度,从市场准入、退出等基本制度入手,明确行为规范,对金融行为、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等开展全方位监管,引导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有序健康发展。其次,结合互联网消费金融特点,对现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适度调整,明确“一行三会”监管职责,加大监管力度,营造安全公平的市场环境。二是推动行业自律组织成立发展,建立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引导、促进自律组织或行业协会形成自律规范。

(二)完善征信体系建设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核心问题是个人作为消费者的资金借贷问题,而消费者借钱、还钱能否成功,取决于消费者个人的信用状况。而信用信息只有集中起来才有价值,信息不集中,征信的价值不大。因此,应对个人信用信息进行跨部门、跨区域整合,构筑完整、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资源数据库,促进第三方征信机构发展,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

(三)加强网络安全监管

一是提高信息安全的技术水平,保障信息安全,如采用多种秘钥结合使用的密码验证技术。在移动终端、网络终端采用不同的安全防护技术,从多渠道保障信息安全。通过不同的认证手段建立完整的安全防卫机制,引导客户设置分级密码、电子签名认证,运用动态验证码等。其次,提高监管人员的技术水平,完善人才储备结构,加大对网络黑客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四)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一是积极推进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在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的宏观审慎监管下,成立专门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建立包括调解、诉讼、仲裁等途径的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二是健全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建立专门的权益保护网络投诉平台或电话咨询热线。目前,我国已着手开展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咨询、投诉电话试点,专门处理金融消费者的相关投诉。

注释:

①消费信贷支出比为金融机构提供的居民消费信贷与居民消费支出的比

②数据来源:艾瑞咨询发布《2017年中国消费金融洞察报告》

参考文献:

[1] 黄小强.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界定、发展现状及建议[J].武汉金融,2015(10):39

[2] 邵腾伟,吕秀梅.新常态下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表现、作用与前景[J].西部论坛,2017(01):97

[3] 李玉秀等.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建议[J].西部金融.2016(11)

[4] 宗楠.基于产业链视角的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风险及监管研究[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02)67-68

[5] 张荣.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困境与路径探寻[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01)

[6] Yohe G W. Taxing consumpsion to finance reduced emissions:an alternative pollution control[J]. Economics LETTERS’2 ,1979(1):1-4

[7] Tufano P. Consumer finance[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9(1):227-247

(作者單位:聊城大学商学院 山东聊城 252000)

(责编:纪毅)

作者:王彤熙

上一篇:变电站通信系统论文下一篇:大学生当代文学论文